梦之安魂曲

HD中字

主演:艾伦·伯斯汀,杰瑞德·莱托,詹妮弗·康纳利,马龙·韦恩斯,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3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4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5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6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7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8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19梦之安魂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梦之安魂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哈瑞(杰瑞德·莱托 Jared Leto 饰)和玛丽安(詹妮弗·康纳利 Jennifer Connelly 饰)彼此相爱,梦想着开个服装店,梦想着有个美好的明天。然而他们都离不开毒品,并想着以销毒赚得第一桶金。哈瑞的母亲是个彻底的电视迷,最大的梦想是上电视,为此不顾年迈吞食减肥药。由于药品里的毒品成分,她渐渐上了瘾。哈瑞的朋友狄龙(马龙·韦恩斯 Marlon Wayans 饰)同样是个瘾君子,为了挣大钱加入了黑社会。为了梦想,他们努力着,却一步步深陷毒品难以自拔。 哈瑞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割去;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和自尊;哈瑞的母亲最终住进了精神病院受尽折磨;狄龙锒铛入狱。当视线变得模糊,梦在遥远处呼唤,迷失的人该以怎样的姿态安抚自己的灵魂。©豆瓣妖者为王第1季·动态漫地洞野战排死人末世殖民地天堂此时风云第二部热血江湖之梦幻奇缘维拉潘:印度头号通缉犯野生动物寻踪冰封侠:时空行者 粤语版我的唐朝兄弟诉讼重返15岁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享受世界的方法真假疑凶(国语版)期待幸福纯真时刻致我的季节爱的承诺2019五个吓鬼的少年异兽战场飞翔吧!埼玉2波拉特2上海皇帝之岁月风云时光插班生熄灯追缉令比赛2020英雄无泪修庆版音乐玩家第二季世贸中心2006球已出界冷战2018怪谈新耳袋 绝叫篇 左 黑衣人《新游记》里的新职场学黑鸟女系家族SP夫妻的世界天国之恋火忠犬大营救杀手之王国语格兰德岛蔚蓝深海唐山大地震2010

 长篇影评

 1 ) 堕落之下无美满

原本很怕会是一部真正的“安魂曲”,让我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但这一顾虑在影片一开始就消除了,电视节目里的中奖美梦霎时被母子的争执打断,电影之弓立时被拉满,观众就像急欲离弦飞翔的箭,伴随着节奏感和旋律俱佳的电影配乐,蓄势待发。 影片剪辑凌厉,风格独特,镜头构思巧妙,这些自不必我来赘言。 演员表演都很到位,说说一下几个方面: 哈里妈妈也就是高福德太太,由老演员,在经典恐怖片《驱魔人》中扮演母亲的艾伦·波斯汀扮演。她的精湛演技冠绝本片,如果早受到关注,应该已经成为著名戏骨了。布满皱纹的面孔,表现起减肥过程中难以克制的蠢蠢食欲和与儿子会面的温情脉脉,一样都不含糊,与本片凌厉的风格相得益彰。住进医院后的表演,更是本片的最高级别演出,也成就了本片的高潮。 儿子哈里的扮演者杰瑞德·莱托,讲一口标准的布鲁克林口音。 关于泰伦,我最喜欢的镜头,是他在镜子前,从童年回忆中回过神来时,迟疑了一会儿的脸,此时他口中和女友调情,脸上却不带丝毫挑逗表情。但是,这迟疑很短暂,也很真实。 最后说说亲爱的詹妮弗,没话说!很精彩,除了艾伦就是她了。她和哈里打电话的时候,淌下的一滴清泪,实在是扣人心扉。从派对回来躺在沙发里蜷缩前那抹微笑,更是令人心碎。 再来说说令我失声痛哭的结尾。三个年轻人在最后都以同样的姿势蜷缩,怀揣着最后的美梦,或哭泣,或沉睡。哈里梦见了海边的玛莉安,玛莉安紧握一小包毒品,泰伦想起了童年妈妈怀抱中的自己,就在此时,我的眼泪就流出来。和高福伯太太原来一起晒太阳的两个邻居,从医院探视回来,在阴冷的寒冬相拥哭泣,我开始疯狂流泪。萨拉·高福伯,以沉醉美梦前的那个微笑,带我们一同走进最后的美梦,母子相拥的一刻,我终于嚎啕大哭,吓得室友拼命抚我背以示安慰。 影片的配乐绝对鬼才。推荐收藏原声大碟。 毒品之下,没有完满的结局。本片令[猜火车]的故事看来就像一个美妙的童话,尽管都有着深度迷惘的沉醉,但能像伊万·麦克格雷戈一样背着一袋子前大步迈向光明,满脑子选择的,恐怕是凤毛麟角吧。 等等,凤毛麟角这个词,是不是用得不太恰当……吸毒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情。 很多事情都像毒瘾一样,带来的是毁灭,满足的也仅仅是一时的梦。撒谎、逃课、作弊、欺骗、偷窃、酗酒、吸烟、乱性、吸毒,各种各样的堕落,没有一样是不毁人不倦的。一时的堕落视情节轻重,在尚有可挽救的余地时,一定要尽早脱离。堕落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自满的。 想想刚上大学的我,虽然级别还够不上自我放逐,但也自认为堕落一族,如今想想,悔不当初。 我殷切祝愿所有堕落的人们,尽早脱离这种状态,就算[猜火车]的结局是个幻象,也总是人们最终想要的幸福。 堕落之中,永无此种美满。

 2 ) (删后重贴)最恐怖的体位:自己动。

点这里看【未删减版

这部片在国内遭遇的是某种视而不见的命运:一度在网上位列 “世界十大禁片”,还被许多人误认为是单纯的反毒品宣传片——毒品让人变鬼;而当我断言这是一篇批判资本主义的檄文时,几位电影从业者竟然哈哈大笑,仿佛我是个马列主义老先生。

这真的令我讶异不已:片子的意图都贴脑门上了,却在国内观众这里完全落了空。

这样的看,等于睁眼瞎(eyes wide shut)。

最恐怖的体位:自己动。

对我而言,在大银幕上看《梦之安魂曲》,是一个梦魇。其中最扭曲的,就是片尾一闪而过的场景:

女主角玛丽恩和另一个女人磕药之后,屁股对屁股,夹着一根假阳具做爱;而围观的一帮衣冠楚楚的商务人士则狂躁地冲她们扔钱。

这个体位,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动。

这场戏如此 “臭名昭著”,以至于遭到《死侍》等片戏仿

据说吸一次海洛因,要 5 天才能解毒。

但自从在电影资料馆看完片,两年多了,这一幕还是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

它之所以恐怖,不是美女良家堕落的场面太刺激,犯了什么禁,而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们明明就活在这个梦魇里:

我们都是这样的成瘾者,不劳欲望 - 主人(desire-maitre,斯宾诺莎语)抽鞭子,就会 “自己动”,在某种瘾像提线木偶一样的操控下,为主人的欲望而欲望、为主人的快乐而快乐,在景观中贱卖自己;

与此同时,我们还巴望着有朝一日上岸,体验那些 “主人” 挥金如土的潇洒;最可笑的是,我们还以为对自己的身体握有主动。

正因为这个场景如此重要,以至于当美国电影协会认为它“有伤风化” 而拟将影片定为 NC-17 级(17 岁以下不可观看)时,导演艾洛诺夫斯基和艺匠公司不惜票房大打折扣,也拒绝删改,使得本片最终 “无定级” 、只能在特定影院放映。

 3 ) 摄魂协奏曲 之 梦的挽歌

如果我要串一个豆列收藏我非常喜欢,但是又无法轻易推荐给所有人的电影的话,这部<Requiem for a Dream>绝对是列表中遥遥领先的第一位。同样会在这个豆列中的还有<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不同的是对于美丽心灵永恒阳光至少我还知道会有挺大一部分的群体会很喜欢;而对于梦之安魂曲,由于主题和大量令人不适的画面,我知道能安然接受的,乃至喜爱它的人群会狭小很多。也正是因为相同的原因,能够和我同样欣赏热爱这些影片的人,都会得到我坚决无疑地认同为,奉为同好甚至知音。

我完全无法掩饰对10年前Darren Aronofsky这部作品的热衷,自从黑天鹅上映之后,到两周前纽约的一个电影组织办”Darren Aronofsky’s Dream and Nightmare”电影节前后一个月时间,我一共看了接近十遍。从来没有任何电影能让我在短期内连续观看超过3遍,但是这部实在是和它宣传的内容一样令人上瘾,完全难以戒除。而更加让我惊讶的是即便在看了很多遍熟知片中的每个细节之后,每次播放我还能够感受相同乃至超过之前的震撼,这也是从来没有过的观影体验。

其实还在大学的时候就有在多少大禁片列表中下载看过这部,当时迅速看过没有留下过多印象,而之所以多年之后能够更加懂得观赏,和人生阅历的增加不乏关系。当自己也一样有过在幻觉和梦境中挣扎的体验之后,就能够感受到本片在编排摄影组织等各方面的极端出类拔萃:


线索

这部电影围绕母亲Sara,儿子Harry,女友Marion三条主线,伴随好友Tyrone算是副线。每条线之间相互交叉关联,但是某种程度上说又各自独立存在异常清晰。这种方法让一部1小时40分钟的影片有了相比其他同样时间影片两到三倍的内容,而即便每条主线分到的绝对时间不可避免地少了很多,但是任何一条线都一样有着完整的“基本性格塑造 – 培养观众和与角色感情 – 关心(进入)角色的选择 – 随角色命运心情剧烈波动 – 震撼结局”的循环轮回。除了Darren Aronofsky,相信没有其他导演能够把这片拍得如此紧凑有效率。统计数据也能够说明一点原因:一般电影由600-700个片段组成,但是本片中有多达2000个片段剪辑而成。可见剧组在编剧和剪辑中下了多大的功夫。


人性

有些人会觉得本片就是纯粹一禁毒宣传片,有些人觉得这片对毒品描述得实在太精妙了,简直要反而成为了毒品的宣传片,怎么看见仁见智,我在这里就不对这个表面的主题多与评论了。在看了很多遍之后,另外一点却逐渐浮上水面:剔除毒品或是药品的成分,片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是非常非常好的人。母亲Sara从头开始就表现出非常的善良温和,爱儿子爱去世的丈夫,直到最后一刻ETC治疗脑部重创之后这种爱没有丝毫改变;儿子Harry孝顺母亲,深爱女友,忠于朋友,在生意上稍微有成就之后第一想到的就是买电视回报妈妈的爱,对女友Marion的爱意毋庸置疑,直到最后重病和逮捕,还是心心念念联系Marion,Tyrone被捕他没有丝毫犹豫就把绝大多数存款提出来保释好友,这已经是为人上的近乎完美,唯一的瑕疵就是他在近乎绝望的时候让女友去找那个秃顶叔叔要钱;Tyrone也是对得起Harry的友情,很明显由于他的黑人身份和更接近货源,在“生意”中他比Harry应该是有更多贡献,但是他完全和好友一起分享所有收获,而后来好友病发,他毫不犹豫冒着极大被捕危险,陪着Harry去医院,即使在监狱里,想到的也只有让人帮帮他的朋友,这也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朋友。而Marion虽然在这方面表现并不如其他三人突出,但是也明显看出她有着很强烈的原则感,也极爱男友Harry,于是在片末的巨大内心挣扎就集中在她身上。片中的大部分配角也都同样是好人,Sara的那群阿姨朋友们,真心真意地关心着她;收电视的大叔;他们的朋友Angel;Sara去的电视台里面的工作人员;再到警察和医生;在片中表现得都是善良的一面。即使有少量反面角色,也是以直接了当的“恶人”方式出现,这是剧情片中极少有的没有人心叵测没有背叛出卖的人格完美片。而当这层感悟浮出水面之后,影片的观赏能够更进一步。书中序里对原著的评价:" It is Selby's gift to us that once again we find ourselves aching for his people - which is to say we find ourselves loving the unlovable" 算是深得我心
很多人觉得本片过于压抑和令人不快,但是我说片中有好过其他影片的人性,是否能够让黑暗的主题中,看到一丝暖意呢?这种情况下,通篇下来唯一,也就随之及其突出不和谐因素就集中在那些毒品上


配乐

音乐是本片中最大的亮点之一,Darren Aronofsky的御用配乐师Clint Mansell在这部里面给出了他的最顶峰之作。我承认可能还有别的电影总体上更让我喜欢,但是没有任何其他电影能在音乐,以及乐曲和影片的结合中能出其右。回想其他喜欢的影片,基本上鲜有那种脑海中浮现出画面的同时耳边音乐能够一起随之回响的感觉,而这部却能够给我完整多维的全面印象,尤其是那段经典的重复变奏电子组合乐段,也就是片中不断在几个序曲以及尾章Lux Aeterna中重复用到的节奏,一次次帮助画面将剧情推到高潮,从头到尾扣人心弦,让观众所有注意力被吸引而无法自拔。我曾经被黑天鹅的配乐深深震撼,然而后来意识到相对于有历史经典曲目作为基础铺陈的重新编排,安魂曲里面的原创则更让人无比佩服。相信好莱坞欣赏这个的还大有人在,这部的音乐在之后的不少影片中被重复利用。


摄影

摄影则是让本片登峰造极的另一个因素。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Darren大量地进行了演员的面部细节拍摄以达到最直接的描述,大部分时候他还是用了最爱的在演员身上固定摄影机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涉及直接感官描述的场合具有很优秀的效果,而本部中这种方法又最大程度地在荧屏上成功模拟吸毒后那种感官异常敏锐但是理性思考最大程度削弱的效果。让片中的很多镜头都给我及其印象的深刻,比如说Marion为了要钱去秃顶叔叔那里出卖肉体之后走出房间,进入电梯,走出电梯走进大雨中最后吐了的那一段长镜头,这是我最爱的画面和音乐结合片段;再如Sara第二次去看医生时自己说话时不时地停滞难前,外部声音又会变速变调,同时又有仿佛不时有巨大的威胁压迫感,是我见过的最棒的仿毒品镜头表现;也有Harry和Marion数次在摄入之后空灵的音乐和缓和安静的旋转镜头,也是对同样幻觉另外一种手法的表述;还有Sara第一次吸毒之后收拾房间的快进镜头,以及Harry,Marion和Tyrone在第一次Party上的快进组合镜头;再有Sara在房间里穿着梦想的红衣,涂上深深的唇彩在房间里面挥舞着双手摇头晃脑的片段。更不用提那个在影片中出现了无数次的打粉,吸入,抽针,注射,血管流动,瞳孔放大的组合镜了。很难想象一片中采纳了这么多风格迥异的摄影手法,并且每个都掌握得恰到好处并且效果极佳。


演员

如果能够给Natalie Portman在Black Swan中的表现8.5 – 9 分的话,那么本片中Ellen Brustyn的表现能再多出额外的1分。实在对她的表现拜服得五体投地,在如此高密度的近距离镜头中,能够如此到位地表演到这个开始受寂寞折磨,之后在药片中挣扎的阿姨的一切心绪和彷徨,其演绎才华和功底深不可测。个人觉得最近5年的学院奖男女主配角得主中,应该没有任何一个能达到她在这里面的表演难度和强度,而她的如此表现居然还是在当年的评奖中输给了Julia Roberts,只能说是委员会不能完全正视本片主题,实在是巨大的可惜和遗憾。除了那些毒品侵蚀下的给力表演片段之外,个人最喜欢的是Harry来看她那次末尾她那一大段独白时的表情: ”I'm somebody now, Harry. Everybody likes me. Soon, millions of people will see me and they'll all like me. I'll tell them about you, and your father, how good he was to us. Remember? It's a reason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 It's a reason to lose weight, to fit in the red dress. It's a reason to smile. It makes tomorrow all right. What have I got Harry, hmm? Why should I even make the bed, or wash the dishes? I do them, but why should I? I'm alone. Your father's gone, you're gone. I got no one to care for. What have I got, Harry? I'm lonely. I'm old. Now when I get the sun, I smile. ”。光光这一分钟就足以竞逐所有表演奖项了。而除她意外,各个主角都在这个高难度的片中给予了很不错的表演,这里就不一一加以分析了。值得一提的是在IMDb上看到Darren Aronofsky为了让演员更好的理解毒瘾的感觉,强制几个年轻角色一个月避免性爱和吃糖,真是个非常囧的方法……


三季

本片的一条线索就是季节,开始于夏季,通过了秋季,结束于寒冬。片中取了FALL的双关意,既是秋天也是跌落的意思。夏天是好日子,Harry和Tyrone的业务蒸蒸日上,而秋天的开始正好安排在Tyrone卷入枪战并且被捕的瞬间,冬季从Sara正式发疯奔溃而开始,都是恰到好处。值得玩味的是,本片中没有春天,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实际时间是从第一年夏天延续到次年的冬天。首先是Tyrone在末尾和Harry提到说:“Last Summer was a motherfucking ball, huh?”,其次是当Sara说她从夏天开始用药时,医生反问:“Last Summer?”医生应该对毒品周期有足够概念判断大约多少时间能到这个程度。所以我相信本片的故事实际上延续了一年半。而之所以没有春天,应该是寓指毒品的世界里没有春天这个季节,很深刻残酷。


重回人性

片中还有一个部分对人性的挖掘也是发人深思的。Sara是那么一个喜欢表现自己,做梦都想尽一切办法上电视的人。而当她在后来幻觉中真的上了电视,却由于拍到的是自己简陋的家,狼狈的样子而极其的羞愧和彷徨失措,最向往的东西突然同时也变成了最害怕的东西。幻想了多少次自己在聚光灯下作出最为光鲜亮丽的表演,而当自己无准备地被迫推上舞台,刺眼的聚光灯反而成为吞食自己的怪兽。人心都有人前人后的一面,一辈子穷其努力将美好的自己推到前台让别人享受,而不好的一面用尽全力拉回来自己慢慢去品尝并且无条件宽容,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可是,又有几个人能逃过这种悲哀呢。


当2011年1月4日Movie Society电影节放映<Requiem for a Dream>结束,全场观众静静地坐着,一直到片尾演员列表和致谢全部放完,大量观众还是留在原座,久久没有离去。对于喜欢的观众,这是一部“摄魂”级别的影片。

 4 ) 被忽视的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美国年轻导演,生于纽约曾在哈佛大学学习电影和动画制作,立志于独立影片的拍摄,也曾担任过编剧工作,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就只有处女作《Pi》,还有大名鼎鼎的《梦之安魂曲》,参与编剧的作品有《深水之下》,下面来看看看这两部电影吧


他的处女作《Pi》(这里Pi是指圆周率)拍摄于1998年,很具有实验性,故事的大概内容是一个数学家发现股票市场在混乱波动背后原来由一套数学模式操控,于是致力研究寻出该数学模式,没想到主宰金融市场的一家华尔街财团,以及不择手段要释破圣经密码的一个卡巴拉宗教组织均同时派员追缉他,迫于双方面的压力,数学家最后自杀。此片导演使用粗粒的黑白胶片拍摄,镜头生猛钢硬,电影通篇充斥着蒙太奇镜头,尤其主人公服药的场景,经过剪辑,便成为一连串的平行蒙太奇,初看此电影就被犀利的蒙太奇镜头所吸引,片中还有许多让人过目难忘的镜头,比如装满一屋子的大型计算机,键盘上连接着各种电线,像是主人公疯狂的神经,又如奶精溶入咖啡和烟雾溶入空气来表现无处不在的阿基米德螺线,宇宙中的星云、植物盼爬的触须以及海螺上美妙的螺旋等等,无处不在体现着圆周率的概念,相当好看。阿罗诺夫斯基也凭借此片获得圣丹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梦之安魂曲》,是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拍摄于2000年的电影,在网上经常被称为《迷上瘾》,并被列为禁片。其实这部影片当初被列为NC-17是因为片子的末尾出现的“一群衣冠楚楚的人观看一对男女的性活动”的镜头太“有伤风化”。而导演本人和艺匠公司方面拒绝做出修改,最终本片以“无定级”的形式推出,无定级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它只能在几个特定的影院放映,票房必然大打折扣,在商业电影大行其道的美国,导演这种坚持艺术追求的精神很值得我们钦佩,实在难得。本片取材于小胡伯特·赛尔白1979年的小说,经过了兼为作家的导演阿罗诺夫斯基的改编,讲述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它延续了处女作《Pi》中犀利的蒙太奇,在视觉上保持对观影者地毯式的大轰炸。而且它同《Pi》有许多相似之处,其中《Pi》中主人公服镇定剂的场景到了《梦之安魂曲》中就成了四个瘾君子磕药的场景,让人印象极为深刻。其实《Pi》中的主人公又何尝不是一位瘾君子。也许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是对各种各样的磕药镜头有着某种偏爱,以至于在他的电影中反复出现,就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招牌动作,不过虽然在蒙太奇数量上本片远远超过其处女作《Pi》,但个人感觉其震撼力不如《Pi》来得直接来得猛,后期剪辑不如前作犀利,本片只是赢在故事性与演员上,说道本片的演员阵容,可谓豪华:贾里德·莱托,珍妮弗·康奈利,艾伦·伯斯泰因,马龙.韦恩斯,本片演员的表演简直已经不能用真实来形容,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第一次看让我以为片中四位演员在现实中也都是吸毒者,太逼真了,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艾伦·伯斯泰因,曾饰演过《驱魔人》中母亲角色的她,在此片中饰演肥胖而邋遢的母亲,她把一个正常人转变为瘾君子的过程诠释得触目惊心,她的表演更是深入地表现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仿佛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演戏,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不得不让人佩服。片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都深溺于药品的依赖中,他们相爱,但却无法伸出援助之手;他们还活着,但梦想已离他们越来越远……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还参与了他作品中的部分配乐,在《梦之安魂曲》中,它使用了大量的电子乐,来表现主人公吸毒过后沉迷于幻觉的状态,在影片最后四位主人公走向痛苦深渊时,则运用了电子乐与大提琴交互的配乐方式,简洁刺耳,配合影片独到犀利的镜头,一股绝望的气息油然而生


2006年,达伦.阿罗诺夫斯基的新作《The Fountain》即将上映,由蕾切尔.薇兹与休.杰克曼主演,讲述一个获得永生的武士为了妻子而去寻找永生之泉,横跨一千年并以三个故事平行展开,探讨爱情与死亡的意义以及人类存在的脆弱性。导演会不会延续他以往的风格呢?值得期待

 5 ) 精神和肉体应该是一起活着的

电影看完后,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这部电影的观影感受绝对是痛苦的,代入感很强!片子不管是配乐,剪辑,镜头,手法都是无与伦比的出色,画面时阴暗时朦胧,幻想与现实中穿插,镜头就像吸毒者一样,迷幻,惊惶,堕落,紧张,梦幻的配乐跟主题极其呼应。这片子仿佛是一个人拿着放大镜将人性的丑恶赤裸裸的展现在你面前。
    故事其实很简单,哈利和玛丽是一对情侣,梦想着开服装店,梦想着两人美好的未来!然而现实中两人都是瘾君子,毒瘾使他们生活一片黑暗,哈利甚至不得不一次次将母亲的电视机卖掉去换取毒品,哈利的母亲萨拉是个电视迷,由于老公不在,儿子每天沉迷于毒品一天,孤独的老太太每天只能依靠电视带来少许安慰,这也就是她为什么要把被偷卖掉的电视一次次赎回来的原因。她幸运地接到了她钟爱的电视台打来的电话,她被通知选中参加演播,这令她兴奋不已。由于她最喜爱的一件红色衣服穿不上身,于是她找到医生去开药减肥,却没想到很快地有了药瘾。 影片从小人物,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艰苦生活,与梦想美妙却又难以达成的局面。从而来批判现实生活的束缚与压迫。因此当精神不能满足时,肉体的牺牲便会成为解脱心灵空虚的“良药”。毒品,诱惑,性,名利。当然影片电影语言在诠释着这一切。因此引出了片子主题————精神与肉体的矛盾,自残的扭曲病态心理,社会的压迫...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虚构的故事,但是放眼现实,像这样的人生沉浮在现实中却是俯拾皆是。我们既然已经熟知这些悲痛的来源与表象(种类),看到这些被梦想损害、被现实侮辱的人们,那么在我们准备或者正在改变和满足自己时,就应该问一问自己,这样做真的能让自己充实和快乐吗?也许只有当我们站在梦幻与灵魂的终点,才会明白“在肉体的基础上,不忘精神的诗意守侯,让精神的生长,促成肉体的完善”才是趋向于至美与至善的人性之路。

 6 ) 生命的阴影

不曾让你遗忘的不应只有光明,黑暗作为光明的对立面,永远存在。电影里的阴影因为真实而吸引人,心碎之后,我们在画面外追寻着所谓的真实,然后审视周围。罗曼.波兰斯基说:也许我喜欢电影中的阴影,但生命中的阴影则不然。

我想如果有十个不同主题去表现生命的话,《梦之安魂曲》肯定可以从某一个角度来针刺着你不能沉沦。这同样是一部看过后却觉得说不出东西的片子,尤其是强迫着你说些什么东西——知它有千般好,但是无处予说。压抑、消沉、绝望、伤感、无奈……,众多名词都是《梦之安魂曲》影片的注脚。

英文名字是《Requiem for a Dream》,它还有其他一些乱七八糟的译名,类似《迷上瘾》、《梦的挽歌》等等。也许你不曾留意过,但是曾在一个无知却被反复转载的十大禁片帖子上面见过它,你甚至会以为这里面真有什么为世俗或者大众所不能容忍的情节画面,报着一种猎奇心理去苦求过。

当然,我会说:你错了。

这样的猎奇行为侮辱了一部伟大而杰出的电影。不得不指出,其实《梦之安魂曲》才是一部被人遗忘的片子,太过出色加上题材阴暗,导致它被遗忘。细心留意后,某一天也许会发现,它原来也列在IMDB里面,而且排名还可以正视。它有着演员出色的发挥,有着导演凌厉的剪辑,高速切换的画面,有着神乎其技的蒙太奇,有着扣人心扉的音乐,还有一个值得现代人反思许久的沉重主题。

给影片纠不足的话。我想:它的出色来自它的主题,却也毁灭于它的主题,影片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希望。

表现诸如毒品、暴力、卖淫之类的主题并不是不能苟活于世,而是从哪个角度去表现,也许你会说黑帮片的不是很受欢迎吗?不错,黑帮是受欢迎,但是,表现的形式也有多种多样。正面去展现黑帮不加美化,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去看现实中血肉模糊的争斗,又或者是枪林弹雨的追杀。《梦之安魂曲》正面去描述了人在毒品药物面前的无力挣扎,却是种匠心独到。大量的心理活动刻画,时而激烈急促,时而平缓流动,因为这个美好追求的主题本身就是虚幻,主人公所追求的梦想不过一种虚幻。梦想固然是用来实现,有一类则需要被粉碎。当灵魂与躯体被毒品药品所分离,那时候,灵魂已不再属于你自己所能控制。

再一点不足是凌厉得有点过火的画面剪辑、快速切换,让人承受不住,尤其是面对着杰瑞德.莱托那张苍老痛苦的脸庞,几次想切掉,因为这像是在受罪,主人公在痛苦,我们也在受罪。而且电视节目的助兴催促声也实在令人紧张万分,这种痛苦不仅仅是看着一年老的母亲在受罪,也是为之不忍的剧创。黑色基调下的主题,看着四个主人公一次次的吸毒、吞食药物,无以复加,一步步走向绝望。如果说像《杀诫》《黑暗中的舞者》结局给我们的是戛然而止的疼痛,绞刑剥夺了在生的权利。那么《梦之安魂曲》最后一二十分钟痛苦的持续加剧与走向绝望,是其他影片所无法比拟的。

如果说眼花缭乱的剪辑不曾让你震撼,瞳孔的收缩放大也不足以让你新奇,而依赖毒品药物的感觉又离你似乎太远,煎熬中的疼痛你觉得不真实。那么且让你看其生命突然消逝,纵然残酷,也许可以击倒你,但更多是刹那的震惊。生命的慢慢枯萎凋零,是一种考验人内心与耐性的折磨。我们很不情愿在《梦之安魂曲》看到了后者,消沉得欲罢不能。这也许就是日本豚鼠系列实验短片为什么要选择慢慢折磨一个人致死,而不愿意像恐怖分子一样以切人头为乐。这是要考验人的承受能力,不可否认以上所提及的是一种变态行为。

当然,在《梦之安魂曲》身上,我并不认为它是为了折磨而折磨,至少,它留下了一些迷茫的信息。

记得第一次看片子立刻被开头的《Summer Overture》音乐所迷住,一开始仿佛死神推开了大门。一幕幕的画面里,哈利和泰伦推着电视机,和那些休憩中的老妇人们摆摆手说了声:Hi。夕阳余辉下,两个年轻人走在宽阔的街道上,音乐声像脚步一样,从轻快到沉重,渐渐加急…。当然,整张原声都做得非常出色,其他曲目也融入了众多音乐元素(参见导演前作),但是对这首开篇曲情有独钟。

这个故事包括原声里,有Summer、Fall、Winter,由炎热的夏季开始,却没有Spring,四季里缺一季节,这不仅仅是个圈套,也是个死亡的最后宿命。

2004.12

 短评

憨憨说看了这片你就不想吸毒了,恩,真不想了

6分钟前
  • 石头[b side]
  • 推荐

所有欲望都消失了。只有两部片子让我如此悲伤,悲伤到呕吐:一部是《幸福》,另一部就是《梦之安魂曲》。

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孤独和绝望,不能想象没有电视巧克力糖分的生活。世界上没有光或者它们统统被绝望的黑暗浇熄了。欲望上瘾如同被魔鬼引诱。一次又一次的站在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上。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一张床或者沙发前昏暗的电视光速,亢奋后的瞳孔缩小又放大扩散,世界如此空虚迷幻。

9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力荐

哇,那条胳膊!哇,那棵管子!哇,那两张屁股!哇,我要吐了……

10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达伦几乎是用极端作者化的手段把电影语言翻新定义了一遍,富含设计感的镜头与音效精准无比地传达了一切情绪,无孔不入的灵气最终汇聚成张力难抵的炸裂观感。这种可怕的共鸣存在于我们生活走向的每一种可能性里,起止于欲望。活死人在梦过的美好里荡漾,宛如群魔乱舞。

13分钟前
  • Ocap
  • 推荐

一场没有春天的噩梦

18分钟前
  • 戴莫卡
  • 力荐

是我对常识的要求太高了么,剪辑和音乐再怎么优秀,也无法掩盖这只是一部禁毒宣传片的本质。沾染毒品与家破人亡本来就是强因果关系,由此带来的绝望本身可以预期。形式主义是一种精致的造作,尤其是没有实质的时候。

21分钟前
  • 秋熙
  • 还行

说实话我看完有点想吐。这还是第一次。最后每个人都回到母体里的状态。剪辑,音乐逼得人无路可走。后面看的难受死了,张力太大,我快受不了了。。。。。

22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镜头、剪辑、原声……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回头看新浪潮之类的。。

25分钟前
  • Touma
  • 力荐

一部极好的反吸毒电影……

27分钟前
  • 霍尔顿狐狸振作
  • 推荐

我想如果写一篇影评的话,题目叫做“吸毒的人没有春天”,当然从电影史论的角度讲,指出阿罗诺夫斯基和杨·斯凡克梅耶、汤姆·提克威之间的关系会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3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操 真他吗黑色……不论你有多开心 看完这片你就感同身受了……

33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一如既往的匠气,视听则非常过度,不是重口味而是语言上不知节制堆砌的差品味。剧本是典型自以为高明的美式多线程,无非是形式填塞浅薄内容表率。这种胡里花哨噱头电影最经不起时间考验,因为充满了可学视觉技巧,大家都玩烂之后,就会写满了过时两个字。

36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生活都是谎言,只有梦能带来安稳;爱 健康 快乐 都去死吧。

38分钟前
  • drnuk
  • 力荐

看完这电影就跟死了一回似的。我的top10之一。秒杀级的镜头语言和剪辑配乐。

4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最绝望的观影经历!绝望到耳不敢闻,目不敢视,心灵战栗!

47分钟前
  • 战国客
  • 力荐

导演想探讨人自身的内部,内心和灵魂的深处,有被暗黑事物吸引的一种本能,所谓“迷上瘾”,那种飞蛾扑火的冲动,对某种事物的无法挣脱,直至自我毁灭的依赖。

49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毒品记得我爱你。Ps:建议在低血糖、微醺等情况下观看,能间接感受“通感”手法。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三个年轻人的寂寞加上一个中老年妇女的寂寞,因为寂寞而寻求刺激,因为寂寞而渴望关注,吸毒、减肥,进而着迷,最后崩溃。回头重看才发现,《观音山》模仿的应该就是这部吧。

5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其实人和人的生活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分崩离析。欲望是快速的,惩罚却来日方长。

56分钟前
  • 宫廷阉割师大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