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蛋

HD

主演:Markus,Krojer,Antonia,Lingemann,Finn,Kirschner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混蛋 剧照 NO.1混蛋 剧照 NO.2混蛋 剧照 NO.3混蛋 剧照 NO.4混蛋 剧照 NO.5混蛋 剧照 NO.6混蛋 剧照 NO.13混蛋 剧照 NO.14混蛋 剧照 NO.15混蛋 剧照 NO.16混蛋 剧照 NO.17混蛋 剧照 NO.18混蛋 剧照 NO.19混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昆汀的自白

关于二锅头

得承认,皮特长得确实比我帅,但我总觉着我俩在骨子里是一路货色,都有一股折腾不厌,毁己不倦的范儿。我看过他的履历表,十几年来他演过的角色都很合我的重口味,什么小白脸、神经病、暴力狂,乡巴佬、变态杀手,大傻逼,糟老头,好不容易混个警察,还被人牵着鼻子整得五迷三道的。因此,我很希望皮特能出演【无耻混蛋】中雷人的雷中尉,记得那天我提着剧本上他豪宅,可没想到他竟然装逼,不答应,还满口文青式托词,我一急,扭头到后备箱拎了5瓶二锅头回来,一夜赖着不走。嘿嘿,接下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吧?只不过第二天,皮特把他QQ的签名栏改成这样——“饮酒要适量,交友需谨慎”,呵呵。

关于剧本

我庆幸美国没有填简历的社会风气,不然我混口饭吃都难,关于“学历”一栏,打死我也只能填“高中”。我有个坏毛病,没文化,却爱充文化人,很多剧本都是自个捣鼓出来的。问题是我写的一手烂字,估计连中国最有名的大夫都认不出来,所以手写是条死路。电脑我也不爱,麻烦,死在我烟头下的塑料键盘都快尸骨成山了,等了这么久,也没见到金属键盘上市。后来,我在文物店淘到一款老式的打字机,不仅耐烧,关键是耐摔,因为我还有一个臭毛病,灵感憋不出来的时候,我见啥摔啥。

毕竟是又老又衰(摔),机器经常失灵,我也懒得修,这造成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打出来通篇都是错字和病句。【无耻混蛋】的剧本总长165页,据说刚出炉就在网上疯传了,可我不急不怕,165页,天,谁能看得懂我叫他爹。呵呵,吃过亏的不仅是群众,还有投资方,当年写完【低俗小说】的时候,不慎“马尿”灌多,没校对就把原始剧本交上去,结果挨了一顿臭骂。这是旧事,暂且按下不表。

关于致敬

致敬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它不是洪水猛兽,不是大毒草,我不明白,为什么有的同行总喜欢把这么崇高的活儿藏着掖着。我爱致敬,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这当然与我的苦出身有关。我16岁退学,没几年就进了曼哈顿的一家音像店打工糊口,那时店里唯一的福利,就是能免费看片。另外,我的脸长得不怎么符合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审美观,加上工资微薄,导致泡妞没门,泡夜店没钱的局面,可咱是年轻人,无聊啊,怎么办?于是就整麻袋整麻袋往家里搬录像带。日复一日,片复一片,我渐渐陷于光影之中无法自拔,什么闻鸡起看,悬梁刺眼,凿壁偷电的事我都干过,我没进过科班,可有令人发指的观片量,浸淫其中,研究、领会、掌握众多电影知识和技法,就好象能时时聆听到各位前辈穿越时空的教诲。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尽天下A片,心中自然无码。”可以说,我的成功之路,是一盒又一盒录像带铺成的。做人,要饮水思源不是?

至于【无耻混蛋】,我已经很自觉地在我的官网上坦白了两部电影,一是1977年的【戴罪立功】,二是1969年的【伦敦上空的鹰】,都是出自我的意大利老师恩佐·卡斯提拉里之手,如果把【无耻混蛋】比喻成一个鸡蛋,那么上述两部电影就是一公一母两只鸡。有好事者,说我不老实,不说实话,还有两部电影没提,一是67年的【十二金刚】,二是77年的【铁十字勋章】,不过他说的还算靠谱,我也没辙。下面这位就很扯淡了,竟然说能在【无耻混蛋】里找到15部电影的影子,对此,我只能无奈地报以五个字——“法克爱死猴!”

关于希特勒

我不是犹太人,可我极讨厌很坏很神经的希特勒,小胡子总爱在讲台上得瑟,手舞足蹈,叨逼叨个没完,我心想,你个死变态,神气啥,你叨逼叨,叨得过我昆汀吗?电影开拍之前,我有个愿望,曾和投资方沟通过,大意是能不能把那个把希特勒打成筛子的“混蛋”换成我上,在自己导的电影里秀个脸,这勾当我干过不是一次两次了。没想到事与愿违,老板除了叫唤12次“法克”外,还批评我总爱三心二意,说他们同意我把希特勒整死已经是电影史上前无古人的创举了,叫我别得寸进尺。后来,我又有新创意,打电话给靓汤,问他愿不愿意把去年施陶芬·贝格的遗愿在今年给实现了,没想到阿汤哥没答应,理由是他的光辉形象不能被一帮歪瓜劣枣的“混蛋”给毁了。木办法,不能指望大家的觉悟都像皮特兄那么高啊。

此路不通,我再生一计,反正我的鬼点子多的是。——在希特勒对两个手下唧唧歪歪正带劲的时候,他身后不远给他画像的画师做出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举动··························
What's that?
Sorry! 在这我就不剧透了。

 2 ) 从悬念到爆炸——《无耻混蛋》剧本分解

昆汀写这个故事花了十年。

巨大观影量养出了胃口吃百家饭,他喜欢做各种类型实验。功夫片、僵尸片、西部片、B级片,无一不打破固定套路,让你惊呼原来xxx还可以这样(泼血浆)。作为电影界最大票友,他就想要不要尝试一下战争片呢。战争片还分很多子类型,宏大战争场面、秘密任务铁胆孤星……总之在1998年,他有了无耻混蛋故事的雏形,平行历史,手撕鬼子,但想不清楚结局怎么处理,就把故事扔到一旁跑去拍杀死比尔两部曲。

弹指一挥到了2009年,有钱有闲了,结局想通了,电影终于有戏。但在选角的过程中,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会说英德法三语的人来扮演Landa上校,昆汀一度绝望地以为想把剧本发表发表,甩掉心结得了。幸亏遇到了Christoph Waltz这个语言天才,我们才能看见昆汀编剧+导演,眼前的这个《无耻混蛋》版本。

剧本最后还是发表了。这是一个如此个人化的故事,完全建立在一个迷弟对电影这门艺术的致敬之上,很容易走上被强烈个人感情赶向死胡同而无法引起观众共鸣的歧路。好比你是一个写手,想写个玛丽苏让自己爽,穿越到古代让十八个阿哥围你转,每一个都颜正腿长对你一往情深。这样的故事能卖,因为可能有一千万人都能代入这种幻想。然而,你想写一个故事,创造了一个虚拟英雄人物被戈培尔拍了电影,首映汇聚了所有纳粹头子,全员被一个电影院女老板和女电影明星引来的救兵联合团灭,炸的是放映厅,烧的是胶片,一场电影终结二战,隐喻和本体都宣扬的是电影的威力:这样的迷弟告白,能被普罗大众共情欣赏吗。

除非你是一个讲故事的超级高手。而这正是昆汀最闻名于世的才能。

故事的成功要素之一,便是创造了一个能被一个作者的头脑(也即一个观众的头脑)记住的超微小宇宙。在戛纳记者招待会上有人向昆汀提问:为什么会对二战题材感兴趣?二战这个提法,太宽泛了。《硫磺岛的来信》从日本人的角度讲述战略反攻时期太平洋战场的故事,《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从意大利人角度讲述意大利参战到战争结束的岛民故事,《模拟游戏》从英国人角度,设定在英国庄园,《辛德拉的名单》从犹太人角度,设定在德国。在所有可能的选择里,昆汀把故事放在「从前,在纳粹占领的法国」。昆汀如此喜欢这个设定,一度想把电影名字改成它(最后还是保留了从1978年意大利战争片借来的片名,加上故意弄错的拼写)。电影大多数幕,都发生在40年代的法国,除了英国和德国的首长办公室之外。法国农场-巴黎电影院-北部小酒馆,地理上非常紧凑。故事的展开只围绕着轰炸电影院这一个核心。主要人物都能与之产生直接关联,每一个人的职能都很清楚。故事宇宙,从几乎全幅世界地图,缩到法国一个小圈;从伤亡千万人的总体战,缩到二十来人的交火线。掰了掰了看,故事就两股绳:1. Shosanna的复仇线 2. 无良杂军的敌后线。两条线在最终章合力拧到了一块。

第一章:从前,在纳粹占领的法国

白天外景奶牛农场,农民砍树桩,女人晾衣服。电影这一段风景如画,几乎让人以为昆汀要一反常态拍一部正常的战争片(笑)。不过马上,党卫军就驾着摩托车滚滚而来,打破了牧场的平静。昆汀用他一贯的黑色幽默,给黑云压顶的恶魔叩门,配上了最抒情的致爱丽丝和弦(The Verdict [Dopo la Condanna])。最残暴的场景,加上浪漫的点缀,无比讽刺。一开始便在引人不安的失谐中,制造了抓人的悬念。

《剧本教室》对这一幕昆汀如何运用悬念做了详尽的分解。农场一幕在剧本里长达17页,照惯例一页一分钟,在电影里也正好17分钟。在惜秒如金的电影里,敢花17分钟给大段对白,可谓非常慷慨。但是你没有一秒钟感到无聊。你知道桌子底下埋着炸弹,静静地吊起好奇心看它如何爆炸。

时值1941年,法国被纳粹占领整一年。农民把犹太人藏在地板下也一年了。「然而,一眼看去,你看不出来他到底过去整整一年都在砍树桩子,还是从今天刚刚开始。」他似乎是在表演,他如果是在表演,一年的时间也足够恍惚疲惫,到达奔溃的边界。

农民强装镇静,让女人打了一盆水,不要惊慌,自己却慌得擦汗、洗脸,前襟湿透。接下来的室内戏,将迎来它的绝对主角。笑眯眯的Landa上校来了,主动和农场主人握手。一口流利的法语,询问进屋许可礼貌有加。他的礼貌绝对不是陈词滥调,作为权力的主宰,以谦卑的语气询问,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下达命令。他的谦和里,处处透着侵略性。要一杯牛奶,却抓住女主人的人不放开,一甩之下,还不放开。这不合时宜的举动,让那几秒钟拉得相当漫长。

17分钟的文戏(mostly),便被一个个的引人不安接连支撑起来。也给了全剧灵魂人物,Landa上校,一个大放异彩的舞台。他是绝对的坏人,但却带着好人的笑脸。一张笑脸的闯入者,打破了预期,比蛮横的闯入者更让人不安。也赋予了反派极大的个人魅力。就像《绝命毒师》里的Gustavo。这些经典反派非但不是面目狰狞,反而文质彬彬,怪招人喜欢。好人高大全,坏人阴损黑,那是样板戏。好人不那么正派,坏人透着可爱,相逢才能敌手,一切都未可知。

一开始Landa只是例行公事,调查Dreyfus家户口。镜头移到地板下,地板缝中睁开的眼睛。活生生的人在下面藏着。农民知道,他在装傻,假装记不得具体岁数。悬念一埋下:到底他演得几好?悬念二紧随其后:上校心知肚明吗?

上校式的微笑审问,在随后几幕里还会反复出现。每一次都不会失效。他到底知道多少你的底细,他看你演,他陪你玩,他静静地看着你装逼。观众悬着的心攒到飞起,手心的汗湿到捏起。就像《绅士刑警》古畑任三郎,每次都是掌握充分信息和话语权,微笑着把嫌疑人逼到角落供认罪状。这个策略,对罪犯尚且凶狠,对无辜的农民更加凶残。

例行公事完毕,上校要起身走了。走之前,最后再要一杯牛奶。《深闺疑云》里,女主怀疑丈夫要下毒杀害她。就在丈夫托盘托着牛奶缓慢走上楼梯时,希区柯克给牛奶里放了一枚灯泡,让牛奶成为注目的焦点。Landa上校第一次抓住女主人手要牛奶时,昆汀也给了他足够的时间喝下整杯牛奶,让牛奶成为焦点。第二次要牛奶延长了悬念(牛奶在第三幕还会再瞩目一次),马上要送出门的瘟神,要了牛奶就不走了,坐下来和农民谈人生。

上校问:你知道我的外号吗?农民说知道,你是犹太猎人。这就巧妙地借旁人之口介绍了人物,而不是被动地自我陈述。外号的讨论,在最终幕还会回响。此时上校是要讲出他的鹰鼠论。德国人像鹰,狡猾凶猛。犹太人像鼠,不惜做出常人不能有的牺牲一切为了生存。

剧本有一段对话,在电影里省去了,可以作为这段审讯的铺垫。上校:「你们和Dreyfus一家亲吗。」农民:「我们在同一个社区,同一行当。不能说是朋友,只能说是社区友邻,有共同利益吧。」看得出来,农民收留犹太一家,只是出于人类的基本同情,而不是对他们有切身认同。通过和老鼠的类比,引起农民的排斥,这种心理被上校进一步利用,他引申说:「在这场战争里,您是否发现自己处在漩涡中心,它本来应该和您本人、您的家人、您的母牛毫无关系来着?但您却陷这了。」说到农民心坎里了。自从九个月前被搜查了一次,农民便处在骑虎难下的困境里。窝藏5个人在地板下,像高悬的宝剑时刻可能坠落。上校又说:「敢问一下。在这场战争里,您的第一要务是什么。是和在法国的德国人以死相拼直到最后一口气吗?是尽己所能去骚扰侵略军吗?去保护那些可怜无助的战争受害者吗?抑或在这血光灾年,您的第一要务是要去保护构成您家庭的美丽家眷呢?」

答案已经隐藏在问题本身了。农民说:「是保护我的家人。」就像在《鬼子来了》里一样(片名和这个场景惊人地吻合),普通人的普世良知也好,爱国热血也好,都是有限度的。最大的诉求仍然是保全自己的家庭。上校抓住了这个痛点,一针见血地指出农民窝藏敌人的行为,和自己保护家人的本心实属南辕北辙。同时抛出巨大诱饵:如果招认,你将会得到你最想得到的东西,不但不会获罪,反而会被奖赏,永远不再被党卫军骚扰。农民的心理防线崩溃了。供认了犹太一家人的藏身之所。

上校假装法语不熟,以上讨论都用英语进行。得以稳住不会说英语的窝藏的犹太人一家。但随后我们知道,他的法语如诗般流利。是用英语是一开始就想好的算计。上校的胜利,从头到尾都在精准的控制之中。被审讯的对象,只是随他玩弄的傀儡罢了。第三幕的盖世太保审问德语不熟的Hicox,可以作为上校的分身,毕竟和上校太像了。在第五幕的意大利语场景中,上校毫不留情又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让不会说意大利语的杂军们来了个公开处刑。他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直到最后一个场景才败露。在此之前都战无不胜。

接下来屏住呼吸,眼睁睁看着德国人用机关枪把地板扫成了筛子。同样是机关枪扫射,打死犹太人平民,和剧末纳粹突突突何其不同。在震惊与心碎中,Shosanna逃出农场。

上校的手枪指向了Shosanna后背。咔嚓。他没有射击。在对士兵的解释中他说:对国家构成不了危害的。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而已。她可能会饿死,累死,被人举报,要么暴尸荒野。要么,她能活下来,逃出生天,逃到美国,搬到纽约,选上总统美利坚。这段对话在电影里被删除了。昆汀在构思的时候想得比电影呈现的要完整很多。作者总是会为故事的合理性负责。但是电影为了去除冗余,对场景需要掐头去尾,使其紧凑。剧本里多出来的部分,相当于做PPT里放在页边的备注吧。

第四幕:基诺行动

全片里另一喜欢的幕。最后每一把枪指着谁,灭了谁,都可以拿出来细细品味。写到这里已经太长了。有空再续。

 3 ) 《无耻混蛋》:关于电影的电影

二战期间,一小队由犹太人组成的盟军士兵(绰号“无耻混蛋”)被空投到纳粹后方,他们的任务非常直接——虐杀纳粹。以各种残暴的手段——包括用棒球棍将人直接打死,割掉敌人的头皮等——在德国军队中散布恐怖。他们不仅不可思议地在敌人后方活了下来,而且事实上,他们做得如此出色,以致希特勒都对他们有所耳闻且为此大为光火。最后,他们参加了一次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你绝想不到的是,刺杀成功了!希特勒和他所有的高级军官都被烧死在一个巴黎的电影院里,于是二战1944年就提前结束了!

    纯粹的胡说八道!这是篡改历史!如果有人一边援引历史,一边这样义愤填膺地指出,那么实际上关于这部电影他等于什么也说。很明显,这部电影不会比《低俗小说》跟二战的历史有更多的关系。塔伦蒂诺一向以颠覆电影类型,创新电影叙事形式著称,《无耻混蛋》延续了他一贯黑色暴力的风格,在叙事上,或许因加入了过长的对话而显得拖沓,但那些精心设计的对话场面以其强大的心理张力和演员的精湛表演而凸显出来,自成一体。对于所有昆汀的粉丝来说,这些便已足够,普通观众却总不免要追问电影到底讲得是什么!“what the hell is it about?”罗杰·艾伯特影评中的这句话道出了普通观众的心理。

    对此,我要给出一个直接的答案:《无耻混蛋》是关于电影的电影。在这部电影里,人们谈论着电影,欣赏着电影,甚至拍摄了一部电影(尽管是一部纳粹宣传片),电影中至少三个重要角色从事的是与电影相关的职业(如果戈贝尔博士和那位只露了一下面的德国著名演员Emil Jannings不算的话):在巴黎经营着一家电影院的犹太孤女Shosanna,电影批评家Hicox上尉,还有德国电影明星Hammersmark小姐。电影中随处可见对影史的重温和对经典电影的戏仿、致敬。这就像是塔伦蒂诺所做的一个关于电影的白日梦:只有在电影中,犹太人才有可能反过来虐杀德国人,也只有在电影中,二战才可能结束于1944年,且结束于一家电影院里。

    六十年代出生的塔伦蒂诺尽管较之“电影小子”(斯皮尔伯格、卢卡奇、斯科塞斯等人)——美国最早一代学院派电影人来说属于晚辈,他却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电影教育。他在曼哈顿的著名音像店Video Archives里做营业员期间,观摩了大量电影,在一家私人表演学校学了基本表演技巧,他的电影知识和技巧都来自个人的积累和琢磨,他最初展露头角的地方也不是好莱坞,而是像圣丹斯这样的独立电影节。较之学院派的严谨和理论功底,昆汀这样的“业余爱好者”更容易培养出一种非理性的“电影崇拜”。对电影的狂热激情使他更自觉地去革新电影的技法和语言,也使他倾向于把电影看做万能的——哪怕改写历史。

    在《无耻混蛋》中,我们仿佛看到昆汀在和学院派较劲:尽管没受过正规的电影教育,但他并不比学院派缺少对电影史和电影技术的了解。Shosanna的电影院第一天放映的是德国默片时代著名导演G.W.Pabst的《White Hell of Pitz Palu》,这部拍摄于1929年的德国高山电影(mountain film)由Leni Riefenstahl主演,Riefenstahl与第三帝国的关系自然早已众所周知。第二天,Shosanna在招牌上换上了亨利·乔治·克鲁佐导演的《乌鸦》(Le Corbeau),这部由克鲁佐和德国在法建立的大陆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是法国影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战后,克鲁佐还因此被禁影两年。后来,我们在电影院里还看到了克鲁佐的另一部电影《L'Assassin habite... au 21》的海报。简单的几个细节,就将敌占时期的法国电影环境表现了出来:到1944年,法国的大部分电影院已经只能放映德国电影了,或者就是像《乌鸦》这样由德国公司投资,法国导演拍摄的电影。除了法国电影,当时德国电影的情况也在片中被人提及。Hicox上尉本人就是一名德国电影专家,在被派往法国执行Operation Kino(电影院行动)之前,Ed Fenech将军让他解释“戈贝尔领导下的乌发电影公司(UFA)”,一旁的丘吉尔则问他戈贝尔在德国电影中的地位是不是和好莱坞的传奇制片人路易斯·梅耶相似,Hicox表示,梅耶还不够格,合适的比较对象是大卫·塞尔兹尼克,戈贝尔的目标是以他的纳粹宣传片来替代二十年代的“犹太知识分子德国电影”。这些内容,看过克拉考尔的《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和相关研究的影迷自然不会陌生。而塔伦蒂诺在此处的提及,在情节上几乎不具功能,唯一的目的就是展示他对电影史的熟悉和对电影的热爱——他要以这些为素材来制作一部电影。在电影的技术方面,昆汀也做了不少文章,除了插入的那段具有剧情作用的解释35毫米硝酸盐胶片多么易燃烧的短片之外,Shosanna和她的黑人男友拍的那段“犹太人复仇”的短片也制作得一丝不苟。那部短片是用便携式摄影机拍摄的,这种摄影机不具备录音功能,因此Shosanna的声音是用录音机同步录制的,于是便产生了将音轨加到胶片上的问题,同时冲印胶片的过程需要复杂的技术条件,一般电影院是不具备的。当然,为了叙事的简洁,导演当然也可以完全忽略些问题,而昆汀没有,他插入了Shosanna和男友用暴力逼迫别人为他们做这两项工作的过程。最后,制成的短片与戈贝尔拍的电影如何被剪辑到一起的过程也以特写镜头完整地展示出来,很显然,塔伦蒂诺很陶醉于此——展示制作电影的过程。

    如果仅凭以上论述就断言这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是无法让人信服的。电影在《无耻混蛋》中发挥的功能远不止此。除了营造人物活动的真实环境,电影本身至少还具有以下这些功能:推动剧情、刻画人物和制造画面奇观。从大的方面来说,整部电影的主要情节就是纳粹拍摄的宣传片《国家的荣耀》在Shosanna的影院首映时的刺杀行动,电影自然不可缺席。细节上,当Hicox上尉扮成的党卫军军官因为口音问题被纳粹怀疑时,他借的是《White Hell of Pitz Palu》这部电影来扯谎,称自己来自Pitz Palu,家人和他都被拍进过这部电影。又是一部电影制造了剧情的跌宕起伏。刻画人物方面,德国的战争英雄Fredrick Zoller第一次在电影院遇到Shosanna,他们谈的就是电影。Zoller说他从来更喜欢Max Linder超过卓别林,遗憾的是Linder从没演过一部像《寻子遇仙记》(The Kids)那样好的电影,里面那段追逐戏实在是太棒了。能够欣赏卓别林电影的人你很难想象他会是一个战争罪犯,哪怕他只欣赏一部。Zoller尽管是德国的战争英雄,但他却是个“非典型纳粹”,在他骨子里有着英雄主义和浪漫的一面,但属于纳粹范型的凶残和妄自尊大一面也有流露。所以,我们看到尽管他喜欢《寻子遇仙记》,但他喜欢的不是卓别林的深情和人性,而是电影中的追逐部分。Zoller性格的复杂性在后面他观看根据自己的事迹拍摄的《国家的荣耀》时也有流露,面对电影中残酷的杀戮场面,尽管那是他的亲身经历,Zoller却感到很不安,频频摇头。在英雄主义的激情退却之后,他似乎感到了画面上的残忍。而“典型纳粹”的反应(比如希特勒和戈贝尔)是对着画面露出狂喜的笑容。电影的最后,当纳粹的宣传片突然中断,电影屏幕上出现一张Shosanna巨大的脸对着台下的纳粹喊道,“you're going to die”,同时她的黑人男友点燃屏幕后面几百卷35毫米硝酸盐胶片时,电影展现了异乎寻常的画面冲击力。当火焰沿着屏幕下端急速蔓延,观众仿佛和台下的纳粹一样,混淆了电影和现实的区别,陷身于恶魔般的电影院。当几乎一切都已烧尽时,放映机仍旧把Shosanna的脸投到滚滚的浓烟上,空气中回荡着她疯狂的笑声,就像真正的恶魔现身了一样。而所有这些画面效果,都是借助电影的衍生物——电影院、放映机和屏幕完成的。

    作为塔伦蒂诺风格的一部分,《无耻混蛋》从未忘记把自己看作电影传统的延伸。片名(Inglourious Basterds,故意拼错了一个字母)来自1978年的意大利B级片《戴罪立功》(Quel.Maledetto.Treno.Blindato,英文片名Inglorious Basterds),故事讲的颇似著名战争电影《十二金刚》(The Dirty Dozen)的犹太版本。片头那一段 Ennio Morricone作曲的口哨声一下子仿佛把我们带到了瑟吉欧·莱昂内的西部片里。布拉德·皮特演的Lt. Aldo Raine则是向美国著名演员Aldo Ray致敬,该人物模型即来自Ray所主演的一系列战争电影。当皮特一行冒充意大利人跟随Hammersmark小姐来到Shosanna的电影院时,他们的表演模仿了美国著名的家庭喜剧The Max Brothers……导演以自己的作品像前辈导演致敬是常见的事,但当这种致敬达到一定数量,成为一种借鉴和深化电影内涵的关键因素时,便具有了美学价值。它们颇类似于T.S.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提到的“碎片”。尽管塔伦蒂诺对这一理论的实践尚处于初步阶段,他对电影传统“碎片”的摘取也出自一种影迷般的兴趣,传统在他电影中起作用的方式无外乎戏仿和拼贴等方式,他却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自觉”。

    《无耻混蛋》从电影史中提取人物和范型,讲的是与真实历史无关,却与电影和电影史有关的故事,其画面和美学效果的取得也离不开电影及其衍生物,是一部不折不扣关于电影的电影。

    《无耻混蛋》主要给人的体验是一种暴力的娱乐和心理紧张的宣泄,此外无他。但它的娱乐似乎以消解二战时犹太人的苦难为代价。为此,知识分子趣味十足的《纽约客》的影评人David Denby 指责塔伦蒂诺逃避道德责任,“像一个青少年一样做着白日梦。”不错,这部电影确实是一个关于电影的白日梦,它自始至终就与电影之外的世界无关,它指向自身。电影大导演中,有像黑泽明、伯格曼这样关心历史、价值、永恒等问题的智者,也有像布列松、小津这样将宗教、哲学和电影风格完美地熔为一炉的大艺术家。而塔伦蒂诺则比较接近于希区柯克,他以往作品(《落水狗》、《低俗小说》)中的社会性、道德性不会超过希区柯克电影中那些隐晦隐喻的水平,他同希区柯克一样所真正关心的只是电影能在观众那里取得的效果。正如《纽约时报》的影评人MANOHLA DARGIS所说,“他严肃对待的不是历史,而是电影自身,对塔伦蒂诺来说,唯一在乎只是电影制作本身。”电影中缺乏道德和社会价值,这也许是一个遗憾,却绝不是一个错误。今天昆汀已经是一个国际知名的导演,但他同时也是一个对电影怀着狂热之爱的人,一个超级影迷,他怀着“拜物”似的兴趣对待关于电影的一切。以他对电影的爱,他拍了这部电影,把它献给能够分享这种爱的人。

————————————————

个人公众号:加书亚在路上
正在更新印度旅行日记,欢迎关注!

 4 ) 疯癫的诗意

昆汀这位导演实在有点竹林七贤的名士风流味,不按牌理出牌,拍起电影来想怎么疯就怎么疯;可人家疯得漂亮,疯得洒脱,疯得能让观众跟着他一块神魂颠倒。

《无良杂种》一开始还挺正经的,规规矩矩的机位构图,一本正经的对话台词,拘谨紧张的悬念情节,衬托着嘎纳影帝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得意忘形的表演。随后突如其来的,凶狠“犹太猎人”上校汉斯从怀里掏出一只特大号的古怪烟斗,这无厘头搞得全场哄堂大笑。从披着斗篷的希特勒出场开始,卡通味儿越来越浓,皮特土得掉渣儿的美国南蛮子口音训话;强行穿插虐杀13人的前纳粹雨果•史蒂格利茨的英勇事迹;讲到硝酸胶片易燃,干脆临时改纪录片,加上段画外音说明,还视觉演示一番;到后来展示电影院里德国高官云集,竟然画箭头表明哪是赫尔曼将军,哪是马丁•鲍曼,还“叮”一声配个箭头音,我笑得简直要滑到影院座位下面去了。

疯了,真是疯了!

故事分五章进行,三条线索,四队人马,从不同的方向聚焦于二战中德占法国巴黎某家影院,有为父报仇的,有刺杀行动的,有谍海生波的,有罪有应得的,也有浑水摸鱼的。从生动的摄影到复杂的故事,从个性化的人物到风趣的对话,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定式,没有套路,猜不到,想不通,处处意外,步步撩人。
 
其实按照预告片的提示,类似历史题材的二战故事沉重者居多,就算考虑到昆汀“暴力美学大师”的名头,照预想无非也就是个血腥版的军旅故事。可从第一章到第五章,怎么也想不到他竟能抛弃一切既定规则,从史实到叙事规则,从人物塑造到人道主义,简直天马行空无所禁忌!然而,抛弃规则的结果并不是低劣的荒诞:电影故事内部结构连接紧密,线索逻辑自圆其说,叙事节奏张弛得当,对悬念构建与预期的把握十分精到,故事的整体内容与形式完全搭配得当。演员的表演就更是精彩,尤其克里斯托弗•瓦尔兹,夸张与内敛全都涵盖,冷静与激动面面具佳,难怪折桂嘎纳!

归根结底,昆汀的抛弃规则并非没有规则,他是创造新的规则:导演并非不能跳入幕前,哪怕故事讲到一半突然插上一段科教示范也没关系;就算二战故事,也没必要拍得屏幕上硝烟弥漫涕泪横流,导演与观众偶尔跳出故事同乐乐,照样保持作品的流畅度;谁说荒诞就一定低级,有皮特南方味儿的意大利语和同伴的骂人手势作铺垫,怎么就不能画箭头加说明?除此之外,自由发挥的同时,就如同竹林七贤飘逸洒脱中的铮铮风骨,无所禁忌中的昆汀依然保持了强烈而连贯的个人风格:《无良杂种》整个故事所体现的暴力美学理念显而易见;上校汉斯的两面派傲慢作风简直就是《低俗小说》里黑社会成员朱尔斯的德国翻版;熊熊火焰中荧幕上苏珊娜巨大仰角的脸和阴森笑声比较《落水狗》最后的黑帮火拼,荒诞不羁背后,昆汀的艺术魅力又上新台阶。

谁能想到,电影还可以这样拍,故事还可以这么讲。荒诞里面透着真实,正经下面全是爆笑,节奏紧凑,高潮迭起,没有一秒钟不让人心情沸腾,没有一秒钟不把人的情绪掌握于股掌左搓右揉的。电影拍到这个程度,历史可以丢了,严肃全不要了,什么规则传统定理定律全部统统都给扔掉,到最后是观众全陪着他昆汀一个人玩儿,还玩得兴高采烈,玩得心旌荡漾,玩出疯癫的诗意。

这就是昆汀的魔力。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5 ) 孙子,别装了

    我是个骗子,打小就爱撒谎聊皮儿,学校收书费,我跟家里多要两块,吃烤串就汽水;考试砸了锅,老师叫家长往卷子上签名,我照猫画虎,签我爸名往上交;放学不回家,说老师补课,其实牵小女友的手逛大街玩;考试作弊,阳奉阴违,惹祸往别人身上赖,不堪回首的往事,缺德事一件接一件。其实都是正经人家孩子,都受过诚实教育,人心都是肉长的,谁也不是天生混蛋,撒一回谎,也羞愧,也彷徨,不到万不得已,谁能豁出来自个干这下三滥的勾当,别说八荣八耻人人有责,就想想撒谎时上煎下烤的架势,小脸通红,心砰砰跳,一捏手掌心全是汗。

    其实我想说的是,撒谎这事实在太刺激,太爽了,谁都无法拒绝,撒谎前灵光乍现,恶从胆边生,都觉得自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与人对质时血脉泵张,心率过速,表面上还得若无其事巧舌如簧,结局非此即彼,不幸被戳穿的,灵魂出窍,万念俱灰,蹦极跳伞不过如此,真能把一场谎圆下来的,大梦初醒,长舒胸抑,比桑拿浴马杀鸡还爽。这世界最刺激那些事都跟撒谎有关,人人趋之若鹜,赌博,军事,还有政治,都靠骗术的高下论功行赏,上至官场商场战场职场,下至扑克麻将杀人游戏,摆明了你骗我,我骗你,鸡鸣狗盗各显神通,技巧好的,心有千千结,扯出天大的谎来,面不改色,云淡风轻,名利双收,技巧差的,禁不起一次折腾,大汗淋漓,破绽百出,输钱又输人。

    所以说撒谎这回事,骗得失败才叫骗子,黔驴技穷露出马脚,既给人造成了危险,又侮辱了群众的智商,骗子过街,人人喊打,而骗得高明则是另一回事,卓越的骗术是一门艺术,整出骗局天衣无缝匪夷所思,骗人恍若隔世,骗人心花怒放,叫人意犹未尽,咂咂嘴觉得不够,受骗上瘾,被骗过一次还想上当受骗,这样的骗子通常被人尊为大师。作为大师中的大师,死骗子中的死骗子,昆丁早已习惯了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顶礼膜拜,他抖个包袱,满堂喝彩,耍个鬼把戏,一座皆惊,辈分混到这份上,搬出个粪球都有人前呼后拥,骗术次次得手,从不走空,昆丁躲在暗处,一脸坏笑,又满腔寂寞,于是他闲得蛋疼,干脆炮制出一篇《无耻混蛋》,告诉观众,也告诉自己,孙子,别装了,都知道你就是个骗子。

    《无耻混蛋》到底在讲什么,依我看,讲的不是二战,讲的不是历史,讲的其实就是骗子那些事,影片刚开一场,一位法国骗子就粉墨登场,看他心定神闲的架势,又洗脸又抽烟,一脸的爱谁谁,一脸的问心无愧,长得就跟诚实本人似的,照说这演技真不赖,少算也得练过两年,搁咱普通人还真就看不出个子午卯酉,可惜小骗子遇上了祖师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当汉斯兰达上校抻出个巨型烟斗出来,我当场笑喷,装,叫你装,瞧你那揍性,这回傻了吧。果然,骗子精神崩溃,失声痛哭,可怜了地板下藏的一家犹太人,遇人不淑,所托非人,要找你们也找个骗术过硬的。

    昆丁尽情享受着看破与戳穿之间的快乐,对于一场骗局来说,掐头去尾,唯有这中间东西最好,最有嚼头。陪着假模假式的孙子们,昆丁玩到尽兴,提供给他们一个尽情表现的舞台,洞若观火,不动声色,心里早就乐开了花,装,接着装,于是他顾左右而言其他,猫抓耗子,欲擒故纵,扮猪吃虎,请君入瓮,变着法把骗子往绝路上赶,道越走越窄,坡越爬越陡,孙子被玩到溜溜转,直到脚踩在悬崖边上,沙粒滑落,一望无底,惊觉走投无路,形如困兽,剑拔弩张,要么精神崩溃自投罗网,要么恼羞成怒殊死一搏,电光火石间,手起刀落,血肉横飞,乾坤挪移,命运流转,皆在一念之间。

    开场的章节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接下来,号称精通德语的骗子败于自己蹩脚的发音,貌美如花的女演员在上校兜里摸到那只要你命三千的高跟鞋,复仇心切的苏珊娜与列兵相互抵消,自以为技高一筹骗得了战后人民的汉斯兰达,作为影片骗术最高的终极人物,额头被刻上纳粹的图腾。整出《无耻混蛋》,讲的无非就是同一件事,所有谎言终归会被戳穿,所有骗局终究会败露,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天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每个骗子都以为一切尽在掌握,瞒天过海,因势利导,自以为摇身一变,就变成了自己想要的那个角色,但昆丁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孙子,有我在,这种事想都不要想。

    于是昆丁假借中尉奥尔多的手,拎把片刀,一脸坏笑,问每个拣了条命的纳粹,你会脱下这身军服么,当然会脱下,所以我会给你一个脱不掉的标志,昆丁也在用电影问每一个人,你会装成那个不是你自己的人么,当然,所以我要把你们都找出来,你是装的,你也是,还有你,统统都是,鉴定完毕。昆丁一直在怀疑,他怀疑忠厚的外表下是否包藏祸心,他怀疑光鲜的衣装下是否有一具不堪的肉体,他怀疑道德公理,怀疑金科玉律,怀疑科学,怀疑历史,他怀疑每一件将人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的规律。

    于是,昆丁告诉世界,我不相信,他让每一位努力装扮的骗子不得善终,让每一出精心设计的骗局破绽百出,让希特勒戈培尔死在想象中而非记忆里,让眼见为实的虚构驱逐口说无凭的史实,他颠覆了所谓的传统,恶搞了所谓的历史,他在《无耻混蛋》的工作,就是猛一把扯下看似正确的遮羞布,把装模作样赤裸裸地暴露于世,临了还不忘蘸血割个注脚,孙子,别装了。

 6 ) 杰作·未完成

《无耻混蛋》预告片曾以“混蛋的杰作永远做不完”为题,大吊影迷胃口。那刚好对应了电影最后一句台词,皮特饰演的混蛋头子面带微笑,跟身旁手下同时冲着银幕前面的观众说,我觉得这会是我的旷世杰作(当然前面还有希特勒力赞戈培尔的一席话)。几乎所有人都把它理解成昆汀的自白了,那么这是他的骄横狂妄还是自信体现?看下北美票房和舆论口碑,答案显然会是后者。

这电影还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昆汀作品,游戏版的拼贴戏耍、露骨的血腥暴力、时而激昂有力时而煽情到死的配乐,昆汀没有任何转型的苗头,他不需要脱胎换骨,因为他的灵感就是源自无形的海量老片。中间他还不忘提醒别人,自己依然是个恋足癖的事实。《无耻混蛋》的对白如此尽兴,笑料频出,昆汀尽情地炫耀渊博的电影知识,架空二战颠覆历史。他化解了历史的严肃刻板,又把一堆爆米花电影通通踩在了脚下,谁跟你说表现二战一定要拍诺曼底还有硝烟战场。

如果你吃不消这一套,那么昆汀就是一副你奈我何的讨厌姿态。可多数人又爱死了《无耻混蛋》的那股疯狂劲,面对冠冕堂皇的正义,他化腐朽为神奇。虚构出希特勒和戈培尔等人物的夸张言行,移除邪恶光环,只是古怪常人。

历史结局看似一样,但过程大大不同。昆汀有意模糊了自己的道德立场,纳粹屠杀犹太人是错,于是片中塑造了一个犹太幸存者,用英文来控诉,宛如复仇女神般在银幕上殉难。另一队人马好比天生暴力杀人狂,不需要渲染他们跟纳粹有何等深仇大恨,反正就是杀杀杀,统统干掉,哪管对待手段还人道不人道。如果把这种加害看做人类蒙蔽理性后的情绪宣泄,史实事件跟电影画面就有了共通之处。相比较于道义上的考虑,《无耻混蛋》在电影层面上的优点无疑更值书写。片中几个段落都有精彩的对峙戏,紧张的、悬疑的、恶搞的、嬉笑的,应有尽有。滔滔不绝的对话中,往往话锋一转,接下来要么大开杀戒要么是虚惊一场,玩味十足。影片里没有传统英雄,风风光光出场的更有可能落得一个狗熊下场。不再有好人不死、精神长留之类的闷雷哑炮,大家都是戏的一部分,演完就撤。

很多人都想象不到《无耻混蛋》的大主角居然是个纳粹,其他人倒成了零星点缀。人人都以为两股刺杀人马将会汇合,结果混蛋团瞎猫撞到死老鼠,别人暗中帮了大忙。到影院那里,大家都觉得可以满意收场,结果昆汀还用一个小小标记让你哭笑不得。对这家伙来说,给予影迷惊喜是他的永恒使命,最好的作品永远是在未完成。

就说《无耻混蛋》吧,将来的加长版绝对不是招摇撞骗的幌子。被剪掉任何一寸胶片,昆汀都是恋恋不舍,结果呢,《无耻混蛋》还是长达两个半小时。他大概有这想法,看我作品,仅仅过上一遍是不够的,乖乖再买张DVD去。【http://www.licaiyizhou.com/Upload/Paper/64967.pdf

 短评

当法国人不讲情义,美国人不讲人权,德国人不讲原则,英国人满脑浆糊,犹太人大开杀戒,希特勒就死了。

6分钟前
  • 推荐

2009 no.1;开场戏和酒馆戏可以做教科书了;每一章都是含戏中戏的类型片,狂野的电影情书贯穿始终,最后的对白成了点睛之笔;猜猜谁最先翘?影评人!

8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看到女主角对着镜头外的纳粹大笑,简直肾上腺素爆增啊。

10分钟前
  • 文森特的耳朵 | 生命短促啊
  • 力荐

昆汀更上新台阶

11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Tarantino 真是电影天才.

13分钟前
  • Jean
  • 力荐

红衣女子因为恻隐之心送了命,是少数几个正常点的黑色幽默。。。

16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Quentin是他媽的天才!

21分钟前
  • Kennn.
  • 力荐

天才這次拿出了歷史,以影史破壞影史,甚至燒毀影史,瓦解歷史,誓要引領影迷在面對歷史的同時要走出歷史.

23分钟前
  • yuςii
  • 力荐

冲着皮特和昆汀去的,结果被德国太保给迷住了

27分钟前
  • JACK
  • 力荐

时隔3年后重刷,绝对是昆汀对视觉语言把控最好的作品之一,酒馆杀人戏给我看跪了,15秒钟内几乎杀死了所有角色,用尽各种剪辑摄影手艺,血腥混乱中自带匠心独具。章回体恰到好处,场景数量少得吓人,却把故事讲得如此完美。最后,杀死比尔里用过的配乐,又放在这里用,痞昆真好意思哈,分分钟出戏。

28分钟前
  • TWY
  • 力荐

美国人与德国人的对比太好玩了,喜剧与正剧间的平衡,昆汀还是那个昆汀,看得那叫一个爽!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演得太好了~

32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重新看了一下开头:德国军官是如何在十分钟之内让一个大老爷们儿崩溃的。

36分钟前
  • 荞麦
  • 推荐

流畅,看起来毫不费力。除了布拉德皮特显得格格不入,除了地下酒吧那场居然不收拾现场有些BUG,除了绑着TNT居然能混进元首活动场所很无稽,其他都很好,很完整,完成了电影所能给出的最重要的功能:娱乐。

40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绝对不能相信美国人!

43分钟前
  • 喵过留影
  • 推荐

Waltz屌,虽然片子一堆问题

45分钟前
  • sasasasa
  • 推荐

我豆是都觉得,通俗又好看的电影就是Quentin这样的。

46分钟前
  • shu
  • 推荐

电影的魅力,他用电影创造历史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这是一部非常离奇的二战影片。

5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爱Quentin嘛。只是有几段音乐响起的时候,很想哭。Ennio Morricone果真是我杯茶。

5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昆汀的恋足癖还是藏不住啊。

1小时前
  • Minji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