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

HD中字

主演:张曼玉,梁家辉,秦汉,刘嘉玲,吴启华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粤语年份:199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阮玲玉 剧照 NO.1阮玲玉 剧照 NO.2阮玲玉 剧照 NO.3阮玲玉 剧照 NO.4阮玲玉 剧照 NO.5阮玲玉 剧照 NO.6阮玲玉 剧照 NO.13阮玲玉 剧照 NO.14阮玲玉 剧照 NO.15阮玲玉 剧照 NO.16阮玲玉 剧照 NO.17阮玲玉 剧照 NO.18阮玲玉 剧照 NO.19阮玲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FIFF11丨DAY5《阮玲玉》:用独特手法展示一代女星真实生活

第1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阮玲玉》,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时代女性们幽怨深邃的评价了!

我们敏熙:

这是极为风骚和保守的女子。

果树:

纪录的穿插与演技的探讨搬演都很高级,当代女神与远古传奇的隔空对话。

格系艺人:

导演用独特的视角切入展示了时代下的阮玲玉,张曼玉的表演可谓出神入化。

心是孤独的猎手:

用蒙太奇来完整阮玲玉已不可考的命运,张曼玉演的很好,拿到报纸的那段哭戏和吃药自杀的手指颤动,眼泪迷蒙都感染力十足。

费了木:

最动容的一个场景,是阮玲玉在最后的聚会上吻别每一个老友,孙瑜、蔡楚生、费穆……她问费穆“我算不算一个好人”。费穆最后在葬礼上说“伊是一个好人”。

法罗岛帝国皇后:

张曼玉常常被拿来给流量花草挽尊,一是“奖项在手,笑看疯狗”的霸气感言,二是港姐花瓶摇身一变成华语奖神,但是我给你讲,鳗鱼在演阮玲玉拿柏林影后时,才28岁。

蹦擦擦:

间离手法,始终抽离游走在情绪之外,但还是有点从高处往低处看的感觉。真实到底是不是人造的?历史真的是这样吗?是否有导演和编剧的主观情绪呢?anyway,熠熠生辉,风情万种,我爱曼神。

野凡:

人言可畏身尤正,世理无端自反思。阮玲玉的一生竟如此短暂,“我也是个年轻人啊”。她是传奇,却也脆弱。张曼玉的演绎忧愁、怅然而深情,让人相信她就是阮玲玉。好几个眼神,令人动容,黯然神伤。

zzy花岗岩:

本片并非纪录片,导演却用穿插原片和表演的剪辑方式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客观真实的再现了阮玲玉这一传奇女演员的事业生涯。张曼玉、阮玲玉,两位不同年代华语演技最好的女演员,本片的交集完美至极~

Sparrow:

是集合历史资料、人物访谈与重新演绎的影像记录。黑白彩色的跳跃,戏里戏外的转换,国粤沪语的切换,以历史记录的形式展现了阮玲玉不平凡的一生。而她玉碎香消,残留“人言可畏”,不可不令人痛心世态炎凉呵。

Pincent:

关于电影人的电影,以及舆论杀人。大胆的拍法,时空交织,间离感,戏中戏,片中片,一种华语影史记录,探究史料的过程中形成还原和观点表达,真实人物和扮演人物形成互动、对比、冲突、关怀,张曼玉演得太好。许鞍华应该很喜欢这样的传记片拍法。

George:

不仅是看过的最好的传记片 也是各方面都臻于完美的影片 同时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 一部关于中国的电影一部关于女性的电影 一部关于明星的电影 无论是故事还是演员还是影像 每一个还活着的人物都表现出了一种活力 而故事展现的就是阮玲玉这个单独抽出来的走向死亡的过程

飞檐:

阮玲玉爱张达民?唐季珊?还是蔡楚生,恐怕都很难谈得上是爱,在一个天才演员的身份之下,她只是四处求索一个“确定性”的浮萍。为了这种“确定性”,她愿意付出所有代价。然而命运的吊诡就在于,越是求索什么,就越难以抵达。这种本质的悲剧贯穿始终,张曼玉演活阮玲玉,她开始懂得阮玲玉,是阮玲玉在后世里得到的一种慰藉,而生命在时,风霜雨雪,没有谁可以与之共饮。一种本质悲剧的探讨,和一种跨灵魂的理解,延续了她作为个体存在的美。

不是兔槽:

绝美动人!关锦鹏以胶片描摹胶片时代,创造了多个观看视角:历史影像资料/胶片上的的阮玲玉-张曼玉饰演的阮玲玉-被演员探讨的阮玲玉,不断在暴露摄影机位置以切割碰撞时空。借由一位银幕女性复盘出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历史切片回溯,张曼玉封神的表演与阮对照出电影史观的审美进步性。张曼玉本身不相信「人言可畏」,但在一呼一吸之间,电影最终回到了个人的悲悯,淋漓尽致。《芭芭拉》亦是如此。

Bob_Chow:

视角切入切出,并且以此方式奠定了影片的“非真实性”同时阐述了其中的“艺术性”,这一点从最开始的影片重构也初见端倪。看到费穆,孙瑜,金焰等人被投射到荧幕上,已经足够感动。姿态和情感都压着走,成为情绪部分。时代没有成为被疏离的部分,更没有被生硬地刻意强调,灯明灯暗,上海香港的往返,学生掠影,都被名为阮玲玉的容器所兜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物厚度,但不免最后的告别要娓娓道来絮絮而言,充斥着委婉的女性视角。前半段情绪此起彼伏,叠加丛生,中后部分却落入感情纠葛的怪圈,似是隐忍,似是淡如水,缺了一点爆发,最后一场饭局,亲吻,兜兜转转的先给窗前送别,直接把泪滴打进脑中,愤怒无爆发却只能喃喃品味。三位男性力量纠葛时有些冲高了,把阮玲玉兜过去,有些别扭。

#FIFF11#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早逝的神女

突然想在这样的日子,写点文字,来纪念这样的一个女人。 说是突然,其实也是因为前两天偶翻杂志才知道,她离开的那一天,正是3月8日,这个全世界妇女为了争取自身权利、争取平等,争取解放而斗争的伟大节日,最终竟成了一个“神女”的忌日。 七十多年前的1935年,也是3月8日,当时最优秀的女演员阮玲玉自杀了,是年25岁。她选择在这一天结束自己的生命,显然是一种巧合,因为那时应该还没有三八妇女节。这种巧合今天看来却极具讽刺意味。 关于阮玲玉的自杀,最有名的评论就是鲁迅先生的那篇《论“人言可畏”》,文章中鲁迅先生以阮玲玉之死来大力谴责无良小报缺乏职业道德,题目中的“人言可畏”四个字,就来源于阮玲玉遗书中的一句话“想了又想,惟有以一死了之罢。唉,我一死何足惜,不过,还是怕人言可畏,人言可畏罢了。”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们在中学的时候都学过,其实那时候根本就不懂文章里说的什么,更不了解阮玲玉是谁,她到底做了什么,惹的小报记者都对她围而攻之,只记得当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说,不要背后说人的坏话,会害死人的。 1993年,在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一片中,让我们解开了这背后的真正原因,起因竟然是大导演蔡楚生拍的那部反应女演员艾霞的影片《新女性》,艾霞也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演员,才华出众,既能演戏又能编剧,这在当时的女演员中是很少见的,可是就在阮玲玉自杀的前一年,艾霞也自杀了,年仅21岁。蔡楚生和艾霞的关系很好,于是他决定拍一部电影《新女性》来纪念艾霞。在《新女性》中,蔡楚生把艾霞的死因归咎于小报记者缺乏职业道德,因此惹怒了记者,但是记者们又不敢惹大导演蔡楚生以及影片的出品公司,所以就把矛头指向了阮玲玉,那时阮玲玉正因为和唐季珊还有张达民的关系纠缠不清而闹得沸沸扬扬,记者们说阮玲玉的生活作风有问题,不适合影片中新女性的形象。可怜的阮玲玉成了众矢之的,最终死于“人言可畏”。 近几年来,人们的目光又把她的死因聚焦到她生活中的那几个男人身上,前男友张达民,茶叶大王唐季珊,甚至还有大导演蔡楚生。阮玲玉的祖籍是广东人,幼年因父亲早世,便随母亲在一个姓张的大户人家帮佣,这个姓张的大户人家有四个少爷,最少的那个就是张达民,18岁的张达民遇见了15岁的阮玲玉,虽有门第之见,但是最终他们还是相爱了。阮玲玉和张达民同居了八年,张达民一副少爷气派,整天赌钱,张家家道败落之后,张达民甚至要依靠阮玲玉来养他,后来阮玲玉又遇见了茶叶大王唐季珊。唐季珊说:“张达民在你身上赚钱,我唐季珊在你身上花钱。”不知道是不是这句话打动了阮玲玉,还是张达民对她的薄情寡意,让阮玲玉彻底绝望,所以离开了他,投到了唐季珊的怀抱。 在电影《阮玲玉》中,导演关锦鹏利用阮玲玉拍摄《神女》一片中的一段情节,来对这段关系进行了巧妙的诠释。《神女》是阮玲玉的代表作,也是中国默片的巅峰之作。影片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阮玲玉扮演的妓女在街上被一个警察纠缠住,这时一个大汉出手救了她,结果这个大汉竟是一个流氓头子,后来,阮玲玉扮演的妓女一直被这个流氓头子要挟着。这真是“刚出狼窝,又如虎穴”。之于现实中的阮玲玉,几乎也是这样,张达民的为人,阮玲玉很清楚;唐季珊的为人,世人很清楚。 但是在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中,这两个男人都没有被描写成十恶不赦,相反,张达民的薄情寡意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去爱一个人,因为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张达民实际上还是爱着阮玲玉的,只不过他的少爷做派,他的嗜赌,他的安逸享乐,最终导致了他把阮玲玉当成了一颗摇钱树。唐季珊虽然花心成性,对阮玲玉的母亲和养女都照顾有加,尽管我们不知道,如果阮玲玉不死的话,他会不会像对待张织云一样的对待阮玲玉。不过,这一点,阮玲玉心里应该考虑到了。 我很喜欢关锦鹏电影的原因就在于此,他不会去刻意的激化矛盾,他的影片里有一种“慢”,这种“慢”不是沉闷的“慢”,而是优雅的“慢”,间或出现的钢琴声,令影片在优雅之外又多了几分恬静。很多书里写唐季珊如何如何的坏,经常对阮玲玉动粗,但是在关锦鹏的《阮玲玉》中,他却温文尔雅,有一次对阮玲玉动粗,是因为阮玲玉对他称呼他们为“奸夫淫妇”不满,唐季珊那样称呼当然是因为气愤。很多书里也写张达民如何如何的少爷气甚至于市侩,但是在关锦鹏的《阮玲玉》中,他却像个长不大的又很容易受伤的孩子。同样,关锦鹏的“阮玲玉”也没有大悲大切,即便她自杀的那一幕,也是从容的淡定,仿佛死生早已在预料之中又或早已置之度外,这或许与真实的阮玲玉大相径庭。关锦鹏在影片中插入了很多纪录片的片段,但这些片段与其说是一种证据,不如说是一种间离,让人们不要太在意影片的故事。 然而,对于阮玲玉的死,关锦鹏却给人提供了另外一种思索,这或许是之前很多人没有想到的。影片中,阮玲玉自杀的前一天,她的一个在女校做校长的同学,请她第二天到学校给她的学生们做一次演讲,这个校长当然也知道此时的阮玲玉因为与唐季珊还有张达民之间的关系闹的即将上法庭,她鼓励阮玲玉:“你可以站出来,把自己受的委屈说出来,让我们女校的学生借鉴一下…..把我们的软弱,虚荣心,喜欢,苟延残喘都掏干净…..”,阮玲玉说:“我也有错。” 为什么她也有错?最终阮玲玉还是什么都没有说,而是选择了自杀。她留下的两封遗书,是唯一的辩解,也被人们猜来猜去,不知是真是假。人们都说,阮玲玉是真正为无声电影而生的,她一生中拍过的三十多部影片,都是默片。 她在银幕上竟没有说过一句话,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

 3 ) 比短评350多了五十个字

@24SIFF 6.12 20:50SFC上影

听着《梦伴》出五号口,走夜晚的新华路,方向感与迈步都似条件反射。悬挂着大海报的新华路才是电影开始的地方,只是多了为X献礼的大横幅。

Maggie每一帧都美如画,比黑白片中的演员更灵动,可二人都比实际年龄(二五/六)成熟几多。三重套结构(年代影像-正片-拍摄现场),此时此地的叙事系统与陈年拷贝保留黑白二色,唯有正片浪漫秾丽。结尾众人对佳人尸体凭吊,拍摄现场与正片汇于同个节点,转为彩色。此为一种意图。另一种,声音略先于画面,旁白提示稍后剧情,彰显后来者视角与传记性质。片尾遗书重复呢喃,好似重奏,复沓将影片推向高潮与结点:我死不足惜,人言可畏。美人芳华一夜凋零,值得大书特书,甚至到了太隆重的地步。旧上海巨星美煞与演员之间的差异与互文(Maggie Carina 梁 吴在1991年的采访与至今的各自星途;阮的粤语与演员的港岛背景) 。一个时新的呼应是,片内与现实存在单向裂隙(前日的岛影禁令) ,点一首《逝去日子》。

 4 ) 有关叙事的叙事

算是一部传记电影吧,只是说不清是属于阮玲玉的,还是属于张曼玉的,是属于女性的,还是属于电影的。
影片的情节并不复杂,阮玲玉的一生,从成名之路一线讲来,许多曲折,到服药身死,再到阳光里的灵堂一群生者的唏嘘。然而,韵味悠长的,就如那位大师所说,“重要的不是讲述,而是讲述的方式”。
影片的叙述分为几个层面:阮玲玉生平资料;相关人物访谈;扮演阮玲玉的演员张曼玉的片场纪实;创作人员关于阮玲玉的讨论。这一切,构成了交互错综的叙事角度。不同于经典写实主义电影隐藏的叙事者,也不同于新写实主义单一叙事视角的努力,影片凸显了不同角度的多个叙事者。资料影片拍摄者眼中的阮玲玉,事件亲历者眼中的阮玲玉,关锦鹏眼中的阮玲玉,曼玉眼中的阮玲玉,交错呈现,编织出一个多重话语网络,制造出一种“话语互涉”的效果。读者跟随不同的讲述者,进入阮玲玉的故事的一个维度,当你似乎已经进入一种叙事时,导演又适时地把你拉出来,呈现在你眼前的有是另一种话语。这种叙事方式,使人联想到《公民凯恩》。如果说,《公民凯恩》是一个“美国性格神话”的话,在《阮玲玉》中关锦鹏和张曼玉就为我们吟出了一首“中国女性性格散文诗”。
与此相应的,影片在镜头语言上把长镜头和蒙太奇创造性地结合了起来。
通过彩色镜头和黑白镜头的蒙太奇切换,影片的线索在历史的不同叙事中跳跃,使得整个叙事风格既丰缛绵密又简洁明快。
而长镜头似乎是专为曼玉设计的。最动人的一段是摄制组人员离开后,阮玲玉蜷缩在被单里哭泣,蔡楚生走近病床,俯身看着她。 此时镜头后拉,出现蔡楚生剧组的摄影机,再拉,出现关锦鹏剧组的摄影机,关锦鹏的声音:家辉,你忘了掀开被单看看Maggie Cheung了!这一场戏中戏,关锦鹏通过这一段长镜头的应用,使不同的时空水乳交融,观者不知是在电影的时空中穿梭还是在两个女子的感情世界中徘徊,不知道是在看阮玲玉的故事,还是在看曼玉的故事,抑或是电影的故事,抑或是背后关锦鹏的故事。而曼玉的表演,更如关锦鹏所说“是不可重复的”。这个长镜头是属于张曼玉的,也只能属于张曼玉。她不仅仅是“用脸进行表演”的电影艺术家,没有面部的表情,没有肢体的大幅度动作,她在被单下的微微颤抖,就构成了最精彩的表演。
值得重视的还有影片对声音语言的运用。粤语和吴语的对白,造出了一种奇妙的“海派”韵味。而反复萦绕的主题曲《葬心》,仿佛一条线,细细地,却仿佛宿命般地缠绕住整部电影的灵魂。
总之,《阮玲玉》在艺术上通过细腻的叙事方式和镜头、声音语言的运用,使一部电影成为具有多重韵味的共同体,成为了一个演员,一个导演和电影艺术共同的里程碑。

 5 ) 真实的演员

电影《阮玲玉》讲述的方式很特别。将演员(张曼玉、刘嘉玲、吴启华、梁家辉)现在的访谈和阮玲玉时代的故事穿插起来。我是说不出它的精妙,但是这种办法让我更加贴近了角色本身是确凿无疑的。

同时我觉得影片最精彩的在于演技二字。演员演演员,估计不是更加本色出演,反而更加困难,更加需要细加揣摩。不论别的角色,阮本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蹙眉和微笑都是在挥霍气质,而且是在不断地满溢出来。这种旗袍角色远远高于了《花样年华》里那个每天去买早点的摇曳的身姿。
《三个摩登女人》片场的那段戏让我回味了很久——上楼,回眸,微笑,开门,静默,递包,对话,脱去外套,抹去口红,交出一个眼神。再加上周围人的反应,尤其是陈燕燕发话又被导演压下的细节。全都是将当时阮的人物地位烘托到了一个绝妙的位置。
基本上阮每个小段子的精致程度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关锦鹏的用心和张曼玉的才华可见一斑。
(很讨厌那种硬要将张和阮比较出孰高孰低的说法,对于阮的理解,如果没有张,大概没有多少人能清楚。这部电影说是属于阮,但我觉得更多属于张的,因此从中根本无法分析)

如果让我写长影评,我最不愿意提的就是剧情。并不是说剧情乏味空洞,传记电影拍的便是历史嘛,而是因为这种旧时代的悲剧实在叫我想想就一身鸡皮疙瘩。要是当作一个话题来写,一般不是走向五毛党和谐式,就是走向臭文青的那种“莫名”情怀了吧。




http://ame-go.blogbus.com/logs/34357738.html

 6 ) 贪一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 关于电影《阮玲玉》

一张张黑白照片闪过眼前,一个美丽女子的身影却深深印进心里。
她是阮玲玉。她只为爱而生。
阮玲玉,三十年代上海最著名的电影演员,16岁出道25岁便香消玉殒,在她生命最灿烂的时候让时间停止前行。她的死,关乎时代,关乎社会,但追根究底,关乎她自己,关乎爱情。
张达民、唐季珊、蔡楚生。这三个男人,杀死了阮玲玉。
 
“演员应该是疯子,我就是一个。”
阮玲玉这样说道,她将她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电影,她将她对命运的理解赋予电影,她将自己的全部感情寄托于电影,可她不知道,电影终究只是电影,只是一场黑白灰三色的梦。
从影最初的阮玲玉大多扮演一些风尘女子或是富家太太,然而从《野草闲花》中的苦命母亲形象开始,阮玲玉开始了她从“花瓶”走向演员的转变,这是她对于命运的抗争的开始,更是她一切不幸的开始,只是当时的她绝不会料想到。她开始学习如何融入角色、主动研究体会角色的情感,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飞雪中趴在冰冷地面上将手臂当作孩子轻轻抚摸、眼神哀怨而迷茫的阮玲玉。
此时,她在与张达民的感情问题上陷入了深深的犹疑之中。张达民是标准的富家少爷、花花公子,家道中落后依旧好赌成性,竟需要依靠阮玲玉来过活,并从不为此感到丝毫羞耻。影片中有个镜头很有意思,一天晚上,张达民回到自己和阮玲玉同居的家中,两人在楼梯上相遇。阮玲玉站在高一级的台阶上,张达民则站在低一级的台阶上,一番对话后阮玲玉拿出自己买的戒指,要给张达民戴上。通过这个镜头,我们清楚的了解到在这段感情中两人所处的位置,即阮玲玉真心地不计较得失地为张付出,而张却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或许他是太过相信两人的感情,又或许他根本并不在乎这种感情,对他来说,阮玲玉不过是个美丽的钱包而已。这也正是阮玲玉为何犹疑的原因所在,一方面张达民恐怕是自己的第一份感情,经过了这些年她格外地想珍惜,而另一方面,面对这样一个随时都会跟别的女人幽会的男人,她又无时不刻不充满了不安和恐惧。甚至她去问六嫂关于生小孩的事情,她是真的很想和张达民在一起吧,可正是这个男人,将她推上绝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上海的革命气氛空前浓厚。《桃花泣血记》之后,阮玲玉第一次主动找到导演请求出演《三个摩登女性》里一个与自己以往形象反差极大的受迫害、受委屈、敢于反抗的女工角色,为此她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价名誉作为赌注。作为演员,她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转型,可作为一个女人,她的生活却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为了“钱途”,张达民留在了香港,而阮玲玉也最终没有抵挡住烟草大王唐季珊的追求,两人走向结合。阮玲玉是否爱唐季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明知道唐季珊老家已有妻室、明知道唐季珊曾和自己的前辈张织云在一起,明知道唐季珊并非是能和自己白头偕老的男人,但阮玲玉还是义无反顾地和唐季珊同居了。她只是“贪一点依赖,贪一点爱”。的确,比起张达民的幼稚、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唐季珊事业成功、成熟稳重,又懂得如何欣赏女人、疼惜女人。唐季珊给了阮玲玉她在张达民那里永远也得不到的身为女人的幸福、被爱的幸福,即便唐季珊是颗毒药,孤独、寂寞的阮玲玉也不计后果地吞了下去。事实证明,他真的是颗毒药。
在《城市之夜》中,导演故意将阮玲玉幼时丧父的经历加入剧情,为了演好这出戏,浑身的湿冷被她通通忘在了脑后。《小玩意》时的阮玲玉已经可以开始给其他演员讲戏,演技上升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一边是事业上的成功,另一边,与张达民的分居彻底粉碎了她对于真挚简单爱情的美好幻想。她觉得自己已经彻底沦为了张达民的财源,每月一百块,这就是她之前所付出一切的回报吗?在这一份协议的签署过程中,只有唐季珊一个人是心情愉悦的,每月一百块,买回了全上海最著名的电影演员,何尝不是一笔稳赚的生意呢?接着导演安排了一个很有味道的镜头:签署协议后的张达民独自一人行走在铁道上,动作神情像个孩子,可延伸到天边的铁道与夕阳却渲染出一份浓浓的伤感。张达民也是爱着阮玲玉的吧,无论如何。大概到了此时他才明白阮玲玉之于自己的重要性,才知道什么叫失去后才懂得珍惜。可正如张达民的扮演着吴启华所说的,这是个“无药可救的男人”,失去爱人的痛苦并没有让他成熟起来,他将这些痛苦,通过记者、报纸,通过无数大众的口舌无数倍的放大,再将他们通通回击到了阮玲玉的身上。
1934年,阮玲玉拍摄了《香雪海》和《神女》。
《香雪海》中,阮玲玉扮演一个为了祈求丈夫、亲人平安归来而自愿皈依佛门的尼姑,心灵上,她是超脱而平静的,可即使面对佛祖,那种发自她本性中的对于丈夫、亲人的爱恋和思念最终化作了泪水倾泻而出。演完这场戏的阮玲玉独自跑到一边,止不住地流泪。是啊,就连一个尼姑都忘不了那些深情,何况是自己呢?她是电影圈里的红星,她总能吸引最多的人走近电影院,甚至拍得好不好需不需要重拍都由她自己决定,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无助与孤寂,她根本无法像控制角色那样控制自己的生命。而她只是个脆弱的女人,她不懂得如何反抗,她也不敢反抗,或许她可以在舞厅里自在地独舞,但曲终人散之后,她还是被卷进了命运的洪流里,任青春被消磨殆尽。
“你坐在桌子上就是反抗,抽烟也是反抗。整个的姿态都是反抗,但她的力量太薄弱了,我希望从你的眼光中可以看到。”于是我们看到了阮玲玉最经典的一段表演:神女带着桀骜的眼神走向桌边,一下子坐到桌上,手抚了抚旗袍边角,示意流氓给她点烟……她微抬起头,双眼直视上方,那不是一个反抗的眼神,那是祈求,祈求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救赎。那不是反抗,神女无力反抗,阮玲玉也无力反抗。那是挣扎,那是神女的挣扎,也是阮玲玉的。
此时,阮玲玉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出现了,他是蔡楚生。他们的相识是因为电影《新女性》,它讲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教师、女作家在周遭人的不公对待下沦落,最终死于舆论压力的故事。主人公的经历和阮玲玉的惊人的相似,所以在片尾,弥留之际的韦明坐起来高喊道“救救我,我要活,我要活!”这部电影充分地反应了那个时代新女性的心声,而通过韦明的口,阮玲玉也喊出了自己心中的绝望,韦明最终还是死去了,而扮演她的阮玲玉在此时泣不成声。因为她明白,在这样的时代里,无论她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喊出怎样惊世骇俗的言语,都是苍白无力的。面对记者们的口诛笔伐,面对禁止放映的窘境,就连导演蔡楚生也畏缩了,或者说,蔡楚生也只敢在电影中反抗而已。
《新女性》拍摄完毕后,张达民将自己、阮玲玉和唐季珊三人的事公之于众,舆论将全部的压力压向整个软弱的女人。此时的唐季珊对阮玲玉的态度已经急转直下,留住自己的脸面成了他急需处理的事情,他开始经常打她。:“你有老婆,还有张织云,你是奸夫;我有张达民,我是淫妇;如果我们不分开,穿得再漂亮也是奸夫淫妇!”得到的回答是唐季珊的两个巴掌。对于阮玲玉来说,蔡楚生代表着新思想、代表着反抗的力量。蔡楚生喜欢蹲在地上,和那三分之二的中国人一样地蹲着。“蹲着等人,蹲着休息,蹲着等地主在后面扇你脑瓜。”蹲着,就是蔡楚生的软弱。他说:“人有时候是软弱的,但我们都希望看到坚强的人。”可在某种程度上,阮玲玉却比蔡楚生更加坚强,这一次她以为蔡楚生可以给她全新的生活,蔡楚生是她改变命运的最后稻草,可很显然,阮玲玉又选错了人。
她问蔡楚生:“你可不可以带我走,我们去香港。”
蔡楚生却说:“去了还是要回来的。”
她知道一切都该结束了。
所以在接到六嫂的电话时,她笑得那么的抚媚,所以在逐个敬酒时,她说的每一个字都如诗般婉转。
人言可畏,可她何罪可畏?
她只不过是——贪一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

 短评

张曼玉啊,就如高楼处的一个回眸,妩媚风流而美不胜收。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我一死何足惜呢?不过是人言可畏,人言可畏。半纪录片的拍摄,戏中戏,张曼玉把阮玲玉诠释得很淋漓。阮玲玉在演各种女子,张曼玉在演阮玲玉,而我们这些银幕前的人,又在演谁的人生呢?不过都是一台戏。。。。

9分钟前
  • 冷翳
  • 力荐

张曼玉是在演张曼玉,而不是阮玲玉。现在看来,演员讨论的片段放在末尾或许更好,而葬礼那几段的剪辑也给人混乱可笑的感觉。

12分钟前
  • 已注萧
  • 还行

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 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 是贪点儿依赖 贪一点儿爱 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 怎受的住这头猜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辛酸难捱 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 千不该万不该 芳华怕孤单 林花儿谢了连心也埋 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 怎受的住这头猜那边怪 人言汇成愁海

16分钟前
  • 八部半
  • 还行

何必回溯那么久远,你的风情比起阮玲玉,不遑多让。

19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故事片和纪录片穿插的很不一样的传记片,导演故意不想让观众那么“入戏”吧,看完感觉很像跟着一群演员进了一间很大很逼真的图书馆查阅了很多珍贵的默片资料。张曼玉真的还是有点肉好看啊!另外大家是不是都没看到尔康的cameo,哈哈哈!

2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张曼玉演活了阮玲玉,特别是她的神韵让我怀疑张曼玉是不是阮玲玉转世的。

26分钟前
  • 妈咪宝贝
  • 推荐

阿关视角误不误导另说,Maggie始终做作了一点...阿梅来演会不会更好?

31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张曼玉已经人戏不分了。。

32分钟前
  • Mathilda
  • 力荐

竟然是第三遍重看了,依旧四星半。多重嵌套结构出入时空,虚实结合,人戏难分,古今一样的十分唏嘘;众人围坐香消玉殒的剪辑,毫无突兀,泪意充盈。临终一句”你爱不爱我“,她不无留恋地忘了一眼客厅然后关灯,像是回望整个短暂而悲苦的人生,片场几段难以自制的失声痛哭让人揪心。银幕上千姿百态的她,终究柔顺且企望爱的安全感,死又何惜死又何惧,不过是人言可畏,接连念了几遍是对冷酷世界的最终告别。未过多纠缠八卦细节,新旧作品对比,空间感的延伸,镜头考究,光线细腻。最喜欢的几场都和蔡楚生有关:1、拍集体照时他回头微微一笑;2、邀她拍戏的楼梯上,她犹疑着来回上下来几次;3、他俩关于“蹲”的谈话。在她极为有限的生命欢乐中,这段微妙的感情可能是最接近光明的存在,但又有何用,这也许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电影,采访、原片与表演穿插,分不清是阮玲玉抑或张曼玉。阵容相当强大,可谓星光璀璨,张曼玉亦凭此拿下柏林影后。Maggie真直爽,那句“骚到骨子里”让人印象深刻。当她伏在唐季珊床头问:你爱不爱我?是十足的绝望,也让我对人言可畏四字重新认知。

40分钟前
  • 瓶子不能倒
  • 力荐

"要想你救我 除非你不是你 我不是我"

45分钟前
  • 瀚文匠
  • 推荐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只贪点儿依赖,只贪点儿爱,千不该万不该,芳华怕孤单。阿阮总是笑得如花朵绽放,总是独自一人徘徊。只是让秦汉来演唐,让人无论如何都讨厌不起来。

46分钟前
  • 提拉米苏苏
  • 力荐

张曼玉演出别样的美丽与哀愁。“她把人生看得太严肃了,每当她饮到半醉,她总要问别人,我是不是个好人。”

51分钟前
  • 長閑
  • 推荐

拍得很上海,真难得,长恨歌跟它比基本不是人

52分钟前
  • 阿苏
  • 推荐

“女人站起来,不代表男人一定要倒下去,大家可以一起站,这个世界够大啊。”

5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阮玲玉最中意那种无语问苍天的表情、穿的很密实却骚在骨子里、坐在桌子上抽烟姿态是在反抗,只是力量太薄弱,只能从眼神中看出来。唐季珊年老时在台湾的路边卖香烟、张达民36岁在香港死于肺炎、蔡楚生,新女性。费穆,香雪海,尼姑,原影片失传。张曼玉自有一分笃定从容,阮玲玉则楚楚天真得多。葬心

1小时前
  • 水仙操
  • 推荐

「她把人生活的太认真了」……才25岁,是的,再老一点,也许会渐渐明白,人生是不需要那么认真的

1小时前
  • *银河甜心
  • 力荐

关锦鹏代表作,张曼玉获柏林影后。1.三线交叉剪辑:原片拷贝片段+黑白影人访谈+彩色传记演绎;2.暗调高反差打光,怀旧音乐,旗袍和布景,精致还原旧上海的氤氲氛围;3.曼玉外貌虽离阿阮远矣,神韵却至为相似,第二代导演的选角和表演出彩;4.戏中戏及模仿经典段落和老照片;5.传奇已逝,空余嗟叹。(9.5/10)【2021.6.12.SIFF上海影城4K修复重温】酒席上的亲吻、致谢与随后舞会上的狂欢与肆意起舞至为感人,将其与阮玲玉葬礼上各个导演的悼念告白交叉剪辑,更添叹惋之情。曼玉饰演的阮玲玉几次在片场拍完哭戏继续陷入痛哭之中,既是念及自己命运触景生情,又有入戏太深之因,关锦鹏便用间离手法时而让观众出戏——在事先揭露出的片场葬礼表演上,还再加上最后“曼玉透气了”的戏谑段落,够大胆。集体哼唱[大路歌]太耳虫了。曼玉独自在楼梯或门窗边的镜头不少。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阮服毒自杀前,跪在熟睡的唐季珊面前,问:“季珊,你爱不爱我?” 我忘记你是张曼玉。

1小时前
  • 眠去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