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段生命的律动

正片

主演:玛尼亚·艾巴利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 / 法国语言:波斯语年份:200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2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3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4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5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6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3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4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5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6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7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8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19十段生命的律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段生命的律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在这部作品中,将轻便摄像机安放于出租车前的固定位置,记录下了一位女出租车司机(Mania Akbari 饰)同五名乘客的十段对话:女司机的十岁儿子亚明(Amin Maher 饰)始终不能坦然面对父母的离异,女司机试图和儿子解释,但得到的是强烈的排斥,儿子一再要求与父亲生活;女司机的好友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不久又为失恋而神伤;一名老妇在失去了丈夫与儿子后,变成了虔诚的信徒,她时常朝圣、祷告,以换取内心的平静;一名醉酒的妓女在车上同女司机谈论男人,但是她们对生活和男人的看法,都有太大的出入;一名即将结婚的女子却发现一切幸福的前景都只是自己的幻想,她伤心欲绝,剃掉了头发……©豆瓣我们在躲谁?第一季美国往事赢家1995官人我要房逮捕奥斯华女神的教室~法律青春白皮书~和陌生人说话第四季鬼新娘1987(粤语版)少年骇客:外星势力第一季金刚经喂,我是你的微糖男友机械师2:复活(国语版)地球淹没之惊涛大历险(原声版)下合约爸妈北纬31°录像带秀逗魔导士NEXT甜蜜的季节欢乐五福星老烟斗鬼故事继承人内裤队长上流恶邻瑞恩·汉森破案秀第一季第三只眼2变种妖蝶砂之器1974日语第八感小可爱细雪神的测验爱在俱乐部 第一季渎职恐怖流浪公园真情陌生人(国语版)荒野喜剧之乌龙客栈变种DNA 2特鲁瓦格罗餐厅四百击云芊传珈百璃的堕落OVA敬畏2017天路历程丁文江

 长篇影评

 1 ) 萌芽中的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在伊朗的萌芽,
跟中国的国情很像啊

计程车里面的10段对话直指人心,
弹无虚发。

中国女人一定要看。

 2 ) 电影的当代性:阿巴斯与侯孝贤

一、 电影依然笼罩于现代性之下,甚至这种现代性依然是衡量一部电影艺术水准的标杆。在电影中,从未有过后现代一说,此点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而我们时常放在口头的所谓“后现代电影”,若非一种背离电影本质的无趣实验,便是一种当代性。为何唯有电影缺失了此种“后现代”,也未曾面临“消失”的境遇?究其原因,或许在于电影自一开始便是一门大众艺术,即便在上个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对观众趣味的考量,电影也依然是一种面向所有大众开放的交流媒介;它从未像其它艺术那般躲进高阁,在自我质疑的审视目光下越走越远。 区别于电影现代性的不是后现代性,而是当代性。至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种当代性便显得越发明确。首先借助于对影像现代性的深化与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率先在影像风格上发生转变——电影的当代性中固定镜头与手持镜头的分野。前者最初来自于现代电影中“最当代”的一位创造者:小津安二郎,然后使用这种镜头的方式也在香特尔•阿克曼等其它导演的作品中作为标签出现;及至当下,这种至简的形式依然鲜活地继承在阿巴斯、侯孝贤、蔡明亮等导演的作品中,并生发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而后者则得力于摄影技术的发展,并率先通过“道格玛95”的宣言为电影的当代性解放获得新的生机。手持镜头创造的影像临场感——无论是借助胶片摄影,还是数码摄影——越来越被当成一种标准的当代性电影语言使用:克莱尔•德尼、达内兄弟、曼多萨、王兵…… 同时,相较于现代电影中将物理空间内在化的倾向(如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一种新的影像空间也被创造出来——这便是当代电影中独有的汽车-空间。这种介于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特殊空间在移动中选取着一种固定视角的取景,是对现代电影中“场景-人物-心理”层级概念的瓦解。在这样一个非常特殊的窄小密闭空间中,对话成为唯一可以提供有效信息的叙事方式。这引发了几个可以用来表征电影当代性的几个重要议题:道路-寻找主题,留白作为叙事艺术(闪回因而被取消)。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创造这一空间并触及其它议题,将其发展为一种电影的当代性标志的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二、 虽然在《十段生命的律动》之前所拍摄的几部作品,阿巴斯已经系统地触及了以道路为平台、寻找为主题、汽车为空间的叙事方式,但真正让汽车-空间展现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艺术构型的还是那部肇始着他本人在新世纪头十年“实验阶段”的杰作——《十段生命的律动》。这部完全以出租车为叙事空间的作品,如同一份“宣言”预示了汽车-空间真正成为电影当代性的重要标签。不仅在阿巴斯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使用了这种汽车-空间(除外的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和实验作品《伍》《希林公主》),其影响也不间断地出现在当代电影的叙述空间脉络中。如果要举出一些例子,那么万玛才旦的《寻找智美更登》、曼多萨的《基纳瑞》、N•B•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贾法•帕纳西的《出租车》等便是极佳的例子。(补充几例汽车-空间的变体:割草机(《史崔特先生的故事》)、公共汽车《谁能带我回家》……) 汽车-空间的使用必然引发对道路-寻找主题的探寻,或者说,因为对道路-寻找主题的迷恋,导演们才普遍地使用汽车-空间:两者实则相辅相成。在《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道路》这部极度个人化的散文短片中,阿巴斯为我们讲述了他对道路之所以迷恋的缘由,这种迷恋也被他的电影作品所证实。阿巴斯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在道路上展开的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男孩为了找到作业本,一次次在蜿蜒山路上奔走;《生生长流》中,父子两人驾车驶入地震灾区,寻找《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的小演员;《樱桃的滋味》中,巴迪驾着自己的汽车对死亡的叩问;《合法副本》中对婚姻与爱情的反思…… 当然,更重要的是阿巴斯的电影带来了一种思考电影的新方式——虚实影像。阿巴斯尝试瓦解电影写实与虚构间的界限,将剧情片和纪录片溶解于一体。这不仅是“乡村三部曲”中无与伦比的创造,也是《十段生命的律动》中对导演的取消,更是《希林公主》中让演员对着白纸表演的极端行为。这样,电影的当代性中就多了一种思索的量度,它们将作为一份假想的“宣言”指引着电影艺术的当代性发展。阿巴斯自然不会想及自己制作电影的理念会成为电影当代性的标杆,但事实确是如此。 三、 除此之外,可以为电影的当代性建立标杆的还有另一位杰出导演——侯孝贤。在上个世纪90年代,侯孝贤与阿巴斯无疑是世界影坛中将影像探索到最深处的两位导演。如果说阿巴斯为电影的当代性带来了汽车-空间、道路-寻找主题和虚实影像,那么侯孝贤的电影所展示的当代性特征则主要有下面两点——影像密度的极大化和松弛影像的创造。对于前者来说,《海上花》作为一种电影“还原”手法拍摄的极端之作,为当代电影的影像密度划出了界限;这种类似的极致化的探索也同样发生在拉斯•冯•提尔的《女性瘾者》和米古尔•戈麦斯的《一千零一夜》中,虽然他们是将电影作为容器灌注进尽可能多的内容。 相较于影像密度的极大化,侯孝贤在《咖啡时光》中探索到了影像松弛性的另一种极端,该片也是二十一世纪最独一无二的创造之一。与现代电影那种追求紧致的影像特质相反,电影的当代性更倾向于探索类似于《咖啡时光》中出现的松弛影像。贝拉•塔尔的《撒旦探戈》虽然获得了最为紧致的影像,但也应当被认为是一种对电影现代性的终结。电影的当代性不再寻求现代电影中的精致与雕琢,而是寻找一些自然、流动、无意义的生成时刻。 在此意义上,留白成为电影的当代性中一个重要的手法,因为它可以以“无”的姿态极大地延拓出叙事上的潜在空间。如果说电影的现代性消解了叙事的有效性,那么当代电影则通过留白延拓开叙述织体的纵向发展。这表现在下面几部杰出的电影中:《随风而逝》中男子到访村子这一行为之目的的刻意隐藏,《寻找智美更登》中女孩面容的遮覆和老板爱情故事的不断延宕,《小亚细亚往事》中医生讲述的故事与最后出现的女人和孩子的身份之谜——都在某种程度上标示出当代电影的叙事特征。

 3 ) 细水流长

The film is very simple in structure --10 same shots in one car. It contains 10 different conversations of son and mother, old lady praying everyday, and women who just broke up etc. They all portray women’s predication in Iran. The film is like a stream flowing quietly and slowly. The audience is like following the stream and finally come to the ocean. At first I feel it is boring, but I in the end I realize that the power of the film is not like the fast-paced and straightforward American film trailers, but like drinking wine sip by sip and finally get drunk. In the end, I finally get Kiarostami, especially when the woman who appeared previously and cried for the end up of the relationship with her boyfriend ultimately cut her hair to start a new life. Kiarostami’s minimal, quiet and slow storytelling is very distinctive.

 4 ) 2001年的伊朗人

这部电影中,摄像机从来没有离开过那个位置:挡风玻璃里面、仪表盘上面那个位置,向左或者向右。只有对话,或者请看人物表情。而在人物对话中,可以听出来她们的身份、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形成一个故事。这只是在一个完整的一天中,开车的女人所遇到的所有“乘客”与她的对话的集合,一共十个片断,之间有一些联系。

如果只看美国电影,我们就会变成傻子。看过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电影,我至少会开始想:什么是电影、电影可以用来表现什么、还有什么方式可以用来表现。即便不去想这些问题,它们也至少会展示一些各种文化下的矛盾给我们看。没有矛盾的东西是不值得看的,没有人喜欢看。

这部电影大致地展示了2001年的伊朗人的观念。开车的女人有体面的、非传统的工作,有着时尚和积极的思想,对婚姻、对自我,等等。她与丈夫离了婚,有个未成年的儿子——并不理解父母的离婚,并且以传统的眼光批判她,也可能是没有理解到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束缚(不过一般来说,男性真是很难理解这些)。她与朋友、陌生人、以及一位妓女谈了很多话,令人们看到,在世界各地,人们都可能有相似的烦恼,也可能有相似的反应,和相似的生活。

节选自:http://www.studentstat.net/blog/?p=873

 5 ) 日常生活的女权主义

阿巴斯是一个很滑头的导演。在伊斯兰世界里,他放弃了探讨现实而敏感的宗教、政治与文化问题,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天真固执的小孩(《何处是我朋友家》)、单纯质朴的农民(《橄榄树下的情人》),把探索的眼光投向人的内在(《樱桃的滋味》),他甚至还跑到非洲去拍了一部纪录片(《非洲ABC》),在西方人的“异邦”发现人、发现“理念”与“共相”。2002年的《10》中,他又耍了一次滑头,把西方的话题植入伊斯兰的世界,在一部小小的出租汽车的前座上,进行了一场“跨文化”的女权主义对话。

诸多评论对于《10》所透露出来的极为明显的女权主义不置可否,而是不断地强调,这部影片是如何如何地发展与深化了阿巴斯在《橄榄树下的情人》肇始、在《樱桃的滋味》中发展的“极简主义”,甚至说这种在汽车中谈话的景象,是所谓“公路电影”的发展与变形。形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形式所承载的内容,如果不是绝对的实验电影或者实验导演的作品的话。很遗憾,阿巴斯不是。

“10”,是指德黑兰一个女出租车司机与她的乘客在出租车上进行的十场谈话,包括她的儿子、她的亲密女友、一个年老的信徒、一个为情所困的年轻女子、一个妓女。谈话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涉及到女司机自己的生活:她离婚又再婚了,有一个十岁左右早熟的儿子,儿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更加愿意与她离婚的丈夫在一起。她的朋友家庭幸福,但是支持她这样的选择,是她倾诉的对象与出谋划策的军师。第二个部分是为情所困的年轻女子的故事:她本以为未婚夫在婚前的犹豫是“围城效应”,结果却是另有所爱,最后她剪掉了头发以求解脱。第三部分是其他的内容:老年信徒如何在真主与祈祷中求得心灵的慰藉与平衡,妓女用喜欢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与职业以及她不合世俗的生活方式。

我所了解到的女权主义,是一种“负”的理论,它只是说父权/男权社会如何如何使得女性被边缘化,而没有一种积极的创建的姿态来说明至少是理想中的社会应该怎样,即使是有学者提出了“前俄狄浦斯阶段”或者是“地母形象”,仍然是避免不了总体的混沌。就比如,女权主义电影研究者认为电影把女性奇观化,是男性窥淫的工具,用来减低男性的阉割恐惧。但是,难道女权主义的电影就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把男性推上被窥视的舞台,使得男性成为“看”的对象吗?显然,探讨日常生活中的女权主义是更为有效也更为简单的方法,在这里,阿巴斯又耍了一次滑头,女权的范畴从学理推进到了日常生活。

孩子自然没有错,但孩子的观点总是忠实地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在《10》中,没有一个成年的男性出场,男性的观点具体的反映,就是出租车女司机10岁左右的儿子。影片的一开始就是大约十五分钟的激烈争吵,儿子不愿意接受继父,母亲对此很不高兴却也无能为力。这一段的母子二人,处于一种互相无法理解的“失语”状态。儿子总是在强调,我都被你搅和得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母亲也在强调,你就会大喊大叫,不知道倾听人家的观点。这种“失语”正是来源于双方立场的不同:孩子仍然是以男权为中心的,他不能接受母亲的再婚;而母亲是女权的,想要孩子认同女人自己的选择。交流与沟通的方式,使得“失语”的状态被无限地扩大化,成为一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争吵。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争吵,至少还看不出女人的劣势,我们只知道女性的选择没有被接受。

第六段与第九段也是母亲和孩子的对话。这是两段心平气和的对话,双方的心情都还不错,交流更加有效地在进行。第六段中,母亲从丈夫那里接来了孩子,孩子却要求去外婆家,还不愿意母亲也跟着。母亲带着他走了一条他不太熟悉的路,孩子一直在说走错了,你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母亲却说自己没有走错,这是一条近路。最后,孩子认同了母亲的观点,认识到了这是一条捷径。女人用自己的智慧证明了自己。在第九段谈话中,女权的观点更浓了。母子两人谈到了离异丈夫现在的妻子。孩子承认,继母确实不如母亲漂亮,但她却更加喜欢继母,因为继母至少可以保证“每天晚上不用吃相同的菜”。母亲则对此很不以为然,她嘲笑继母只配做贤妻良母,要依靠男人来生活,不如自己能干,也不如自己漂亮。孩子眼中的继母形象,可以说就是传统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与定位,女性是柔弱的、驯服的,应该为男人与家庭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样的观点不仅是在成年男性中存在,也通过社会直接地影响了已经脱离“镜像阶段”的未成年男性,从而使得占据了话语主动权的男性、父权话语成为一个看起来永远成立的真理。而母亲的观点则是一种日常的女权主义观点,在她的眼里,女人的权力就是来自于自立,来自于对传统的父权社会的反抗,虽然这样的观点也是“父权”本身所赋予的,是用父权社会的逻辑去反对父权社会,是一种“体制内”的、同一套话语系统的反抗。比起所谓的“地母”、“前俄狄浦斯阶段”这样学理化的“正”方法来,母亲更愿意接受也认为更加有效的方式,还是这样一种“日常化”的女权。

就各次谈话的重要程度而言,女司机与为情所困的年轻女子的谈话无疑是继与儿子的谈话之后占第二位的。最后年轻女子脱下她的头巾,让女司机看她剃光了的头,同时流着泪说:“这是我剃头以来第一次流泪。”是这样一部平淡的电影绝无仅有的一个高潮。

年轻女子最初与这个男权社会处在一种“幻想”的关系之中。在想象中,只要她的男友再勇敢一点,他们就可以拥有毕生的幸福了。但是,现实击破了幻想,最终她发现男友还爱着另外一个女人。巨大的打击使她有了一种质朴的女权思想,也许女人并不需要依靠男人而活着,也许自己也可以放弃一个背弃了自己的男人,所以她剪掉了头发来反抗这个男权的世界。在第二次上出租汽车后,女司机问起她的头巾为什么裹得这么紧。她很坦然地说她把头发剪了,然后解开头巾,露出光头。女司机说,这真的和适合她。年轻女子就哭了,眼泪顺着脸颊流下,并说,这是她剪头发后第一次流泪。也许,头巾就是束缚着女性的层层压力与约束(不仅是伊斯兰世界的女性),在一个同性面前,解开这层层的伪装,重新收拾起自己的尊严与自信,痛快而放肆地流露自己的感情,这也是一种女权主义吧。

说起来,女同性恋比男同性恋更有成立的理由。由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使得女性之间本身“难友”的亲密成为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很多女权主义电影有着女同性恋的色彩在里面,比如说张艾嘉的《心动》以及她传说中的《20、30、40》。当然,这也只是我们从男权世界的逻辑出发的一种看法而已,因为这虽然承认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受的压迫与束缚,但无疑仍是把女性摆在一个软弱者的地位上的。

在《10》这样一部有着朴素的日常生活的女权主义意味的电影中,女性也有被信仰所俘虏的。第三段中女司机搭载的信徒,就是这样一个沉浸在信仰中的女性的代表。这个年老的女性信徒说她每天都要上清真寺去,而她所祈求的主则是无所不能的,她甚至动员女司机也去试一试。基本上来说,信仰是一种超越性别的东西,所以其中的男权/父权色彩并不是很浓。但是,如果信仰所起到的,是一种麻醉女性,泯灭性别意识的作用,那么他的中立性就很值得怀疑了。阿巴斯似乎就持着这样的观点,所以他的女司机拒绝了去清真寺,而是说她自己还有好些事情要去忙。

最革命的女性似乎是第五段的妓女,她用一种身体的快感对抗男权社会。她用嘲弄的口吻说着那些与她过夜的男人,说他们如何虚伪地在她的怀抱中向妻子撒谎,还满不在乎地对妻子说他爱她。她嘲弄女司机所信奉的贞操观与价值观,她并不以为自己的工作是不道德的。她甚至认为,只要自己有快感,又有钱,用身体来工作,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这是一个颠覆着男权/父权社会的角色,让人想起刘小枫所介绍的《丹东与妓女》。至少,她是秉持着自己的道德观与伦理观的。属于男权/父权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等等,她都不放在眼里,一方面终于自己的感觉,一方面终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这个革命女性所抱持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们最多可以把她叫作一个快乐主义者、一个伊壁鸠鲁的信徒、一个个人主义者,但不能把她叫做一个女权主义者,因为她的态度,不是一个女性的态度,更多的是有着普适色彩的人生哲学,与女性无关、与女权也无关。当然,我这种说法的缺点似乎就是没有把女性当人看待了。

最后说说女司机。这是一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对于儿子,她是母亲与妻子;对于密友,她是倾诉者;对于年轻女子,她是倾听者;对于信徒,她是说教对象;对于妓女,她却既象是老师又象是学生。但总的来说,她所传达的,是一种日常的女权主义的观点。作为母亲、妻子、朋友、素昧平生的拯救者与教导者,她有一种自发的女权主义气质。而这种自发的气质,正从女性所属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地位中来:来源于女性对于家庭、爱情、亲情的反思;来源于女性对于社会、信仰、道德的认识;来源于生活中点点滴滴小事的刺激与启发;来源于接触到的各种人、各种观点与各种事情。这样的女权主义不能说是自觉地在探讨着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问题,不能说是在自觉地探讨着女性在男性社会中所承载的社会心理,它甚至不是一种体系,而只是一种生活中的感悟,一个不满足于现在/当下的小小的端口。或许可以这么说吧:日常生活的女权主义,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女权主义。不管你的理论如何,这样的主义终究是要有利于生活的,结果决定着价值。

与《10》相映成趣的是另一部女性电影《碧波女贼》。《碧波女贼》讲的是一个女子监狱中的四个女子组成乐队,趁着在外演出的机会逃脱,在被警察追捕的过程中名声大振,拥有了无数的歌迷,最后在一次演出后,她们终于被警察击毙。《碧波女贼》中的女权主义,就是一种纯粹的“负”的女权主义,其中乐队的四个女性,都是以一种反抗的身份出现的女性。在影片开头的人物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女子都是有着莫名其妙的狂躁症的女性,她们对这个男权/父权的社会,天生就有一种“怒火”,所以最后才有了这样一种以逃亡/自由/演出的方式来对抗的形式。即使是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她们更多的也是考虑到了女性身份的认同,把绑架来的帅哥男人质抛弃了,而忠于了自己的性别。可以说,这样的一部女权主义电影,是极其契合女权主义者们的思想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无可排泄的“闷”,女性以越狱的身份逃避男权社会的束缚,女性以自由演出的身份颠覆男性的窥淫……片中的四个女人,就像女权主义的“地母”一样,是一种纯粹的女性,是承载着男权社会中的女权理想的,而不是象《10》这样是与整个男权/父权社会融合的女权。

正象我们不能说哪一种电影理论能够更好地指导电影的拍摄就是更成功的电影理论一样,我们也不能把这样一个实用主义的法则强加给女权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一部简单的探讨女性日常生活与思想的影片,是一部成功的女权主义电影。在《何处是我朋友家》的孩子表演、《橄榄树下的情人》的长镜头以及《樱桃的滋味》的极简主义后,我们再一次承认,阿巴斯又耍了一个聪明而省劲的滑头。

 6 ) 对不起,和出租车无关。


没有什么出租车,也根本不是什么出租车女司机跟乘客的对话。别人的评论乱写,一群人就跟着乱喊。女人是一个离婚的中产阶级女人,自己的私家车。她车上的乘客都是她生活中的人,分别是她的儿子;她的亲姐姐或亲妹妹;出于好心顺路搭上的要去寺庙祈祷的老太太;错把她当成找小姐的男人而上了她车的妓女;另一个与她同去一家寺庙的女人,她离开寺庙时顺路带她。

十段对话并不是独立的,叙事一直在推进。

阿巴斯抵达了记录和叙事的最边缘。一如戈达尔所说,他终止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影”。同时也宣告新生。

 短评

真是上车不说去哪里,下车不给钱....

9分钟前
  • 大宸
  • 很差

“为什么不让观众干点活呢?”《Ten》将主要情节一笔带过,而将传统电影中被一笔带过的反作为主要情节(的横剖面)。全程都要求观众的智力投入和情节拼图。文学上同时对应尧斯和伊赛尔,海明威和卡佛,以及昆德拉——Ten不仅制造空白,旁涉空间和女性主义,在形式上也同时完成了一段首尾呼应、戛然而止的复调乐章。伟大的阿巴斯。(以及,发现生活本身所蕴含的戏剧性,是柴伐梯尼,也是阿巴斯,消解虚构与现实。

14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第三部(假的)阿巴斯,再也不会看他的片了,本来就不太喜欢这个啰嗦怪,知道了这部片背后的剽窃/霸凌/性侵事件之后只想把他坟给炸了,什么狗逼

16分钟前
  • 恒河猴
  • 还行

@小西天。三星半。半个车厢,主副驾驶,呈现伊朗女性面对的窒息环境。儿子是唯一的男性乘客,但恰恰是由他口中说出的话语更能传达男权影响的根深蒂固。台词太满,观众注定会看得很疲惫。看阿巴斯谈电影的那部《樱桃的滋味》,里面自陈:“有时候,当剪辑一部电影时,我希望切到一个完全空旷、无声的场景,持续五分钟。这种效果类似于小说里的空白页,给读者一些时间停顿并思考…”《十》就太缺少这样的空白页,妓女在路边等车那场唯一的车外戏,让我长长出了口气。想到下一场是《伍》,喧闹过后是沉寂,大盈之后又转为虚。有趣。

21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很多片开场就能把你震住,但是阿巴斯的片总是平平淡淡一直到结尾才陡然来那么一下,本片又是这样的模式

2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阿巴斯的又一开拓之作。1.以斜对副驾驶与驾驶座的两个固定机位贯穿始终,全程将视角局限于车内空间这一“非场所”,车外行人、楼宇与景致亦透窗映入眼帘,可谓以小见大、管中窥豹之举。2.主要以看似日常实则暗藏机锋的对话与真实自然的表演打动观众,唯一的男性乘客——儿子也在不自觉中呈递出了男权视域下对女性的苛刻刻板要求(无私奉献的贤妻良母),其他如为情所伤的女性、解放自我的妓女等角色也都以不同视角言说了女性情感与生存状况。3.除了对道路母题的钟情,阿巴斯也又一次消弭了虚构搬演与真实纪录的界线,而最让我有共情感的,莫过于等待司机时无聊而悠闲的时间。4.以同时充当片名与故事序号的[10]起首,由小男孩开篇,又以男孩上车的故事[1]收尾,完整回环,九九归一。5.妓女终于搭上另一辆车的场景,是唯一的车外镜头。(8.5/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比起阿巴斯其他现实主义的作品来说还是逊色一些,大概是先看了《出租车》再回头来看这部就觉得比较平常,虽然这部以女性出租车司机揭示伊朗女性的生存地位以及更深刻地在透视生死离别,家庭婚姻孩子等万象社会问题,比帕纳西只有政治性更为深刻,但可能这样的拍摄方法已经习惯了。侧面正反打两个固定长镜头,唯一的车外视角来自于目送妓女上另一辆车。十段倒叙的片段,大多是由歇斯底里,嘲讽讥笑与悲哀伤痛有关,摄像机正视着人们的脸,是隐瞒,试图装作若无其事置之事外的恐惧,生活的疲倦,生命的疲软。关于儿子出现的片段大概是最长的,但时刻伴随着纷争与吼叫,可这背后不就是人们的恐惧,控制和彼此职责吗?阿巴斯没有做任何的角度引导,大概是不同的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不同的人生吧。表面上看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但面具和内心的溃烂是相同的

32分钟前
  • 小满
  • 还行

1. 这个出租车上发生的对话,这里乘客的生活,女司机的生活完全可以发生在中国,我们过多的强调了文化差异,无视了生活内容的惊人相似。无论是生活水平、感情遭遇、家庭状况,你看不出这个伊朗跟北京、上海有什么不同。2. 贾法·帕纳西2015年拍摄的《出租车》应该是像阿巴斯致敬的作品,那个片子谈论

35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今天中午吃饭听到最不舒服的一句话,女人就应该怎样怎样。必须要让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大于家庭、政权和她的子女,人就是人,无论男人女人。

40分钟前
  • 小六
  • 推荐

阿巴斯并不是伊朗社会的当代批判者,《十》只是将汽车—摄影机摆在了德黑兰的城市空间中,不同于荒野的沉思性,城市是人类的聚群以及社会,制度等大他者的居留地,汽车的行踪与视听空间则勾勒着路程的地理学,绵延往复,通过路程,在与若干人(或者若干“意义”)相遇之后做出反应,这样,主体与空间(挡风玻璃上飞奔而过的城市)在逼仄的车厢中完成了某种形式的互动,现实主义:相遇的影像。《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男性世界”,但小男孩则是男性世界的缩影,同样是“前夫”的在场,它将成为前夫的那辆压倒性的吉普车,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处激进的时刻。

4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去之前群里说此片极催眠,全程看下来却颇得胃。对切单人近景镜头给得连海报都要把两个镜头拼成一帧画……笑。除了接孩子、妓女下车等短暂时分,我们一直在跟随车子行进,大量双人对话却只拍一方,偶有对切。而这个只拍一方却并不是长镜头,而是同一机位的分段连缀,每次剪辑时背景能看出明显的跳接,很有「精疲力尽」之感,难怪戈达尔赞不绝口 (不是。这种跳接将对话压缩得极细密,逼仄的近景与高浓度对话跟中心思想无疑是契合的。该舒缓之处也是极松的,安排了多处等人与犹豫迟疑,不会令精神紧绷。这种谈话并不推进剧情,可以说没有戏剧没有高潮可言,但人物却随着谈话逐渐堆砌丰满,体验比单向灌输的樱桃滋味好得太多。

46分钟前
  • Hiina Kapsas
  • 力荐

女性主义。就伊朗而言实在是有些难了,所以电影也只是电影而已。母子俩之间的争吵看得我真是溃掉了。。。“我以为我喜欢的一切都可能发生,我从来没想过不可能。”

51分钟前
  • 囍夭夭
  • 还行

只用了两个机位,特意消解画面性,这种有意为之在凸显对话的维度的同时,也耍了小聪明

56分钟前
  • 大夜士
  • 还行

女主最近爆出本片是她执导,被阿巴斯强暴两次,惊天大新闻

59分钟前
  • 钟大福
  • 力荐

人生无聊之事,十之八九。如果只是为了听这些强迫与观众的对话,干嘛不去读一篇论文。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较差

缺席的男人一直在场,强烈的在场;成熟得不自然的孩子:我只是个孩子,我不能属于我自己,你一定要走那条路;冰激凌的诱惑是母亲的黔驴技穷;对人生头头是道的人,指路的姐妹,后来因为失恋哭得泣不成声;被妓女教育太依赖丈夫了,批发&零售的区别,看着她上了另一辆车,后来用她的话教育别人:我们因过于依赖而不幸,是什么在阻碍你成为你自己呢?然后走错了路…还没找到心灵的平静的朋友:人们祈祷是为了逼上帝赠予礼物;最痛苦的是承认这件事情带来的伤害,为什么你把面纱裹得这么紧?原来她把头发剃了,又哭又笑的结尾只有音乐抚慰

1小时前
  • 吴邪
  • 推荐

又是一部车内戏占据主要部分的片子。小男孩和妈妈咆哮式的争吵,反而难以睡着。

1小时前
  • xoyabc
  • 推荐

interesting film from "a history from below," but it is not clear whether the woman driver is a taxi driver at first sight, no indication.

1小时前
  • 葱油饼
  • 还行

一个漂亮得像女明星的出租车司机,离了又再婚,和儿子关系紧张,又对生活有点体悟,说得出如果你不爱自己就无能爱别人之类的话。电影讲的是她与她的儿子、姐姐、去朝拜的老妇人、妓女、失恋女人等乘客在路途中的对话。我还是时不时还要找个文艺片来自虐,但又发现自己已真心看不得闷片了。2012.1.8.DVD

1小时前
  • m.
  • 还行

请结合《十段生命的共振》一起观看。离异的女人、失恋的女人、失去丈夫与儿子的虔诚女人、以及醉酒的妓女。儿子不能接受母亲再婚以及他眼中的继母是要为家庭奉献一切的女人,直指男权。失恋女人以剃光头的姿态去反抗男权,剃发意味抛弃依附男人。妓女的“给予与索要论”。“我们都不快乐,无法独立。”

1小时前
  • Cloud-D-Zor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