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夕阳情

HD中字

主演:松村达雄,香川京子,井川比佐志,寺尾聪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9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2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3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4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5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6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3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4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5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6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7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8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19袅袅夕阳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袅袅夕阳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充满生命情趣的教师内田百闲毅然辞去大学教书职务,从事写作工作。六十一岁开始,学生每年都为他筹备生日大会,每年学生都开玩笑问道:「你准备好没有呀?」(Mahda-kai) 他一口气饮尽为他而设的大杯啤酒,之后总是说一句:「还没呀!」(Madadayo) …… 1943年,百闲先生从大学退职后呆在家中一心从事写作。这个家“小偷很容易进来”,是以房租便宜,聚集了高山、甘木、桐山、泽村等弟子。澡堂的门是半开的,立着“小偷入口”的牌子,还有“小偷通道”,“小偷休息室”里甚至摆放了烟灰盆。每一个小偷看到了都会大吃一惊。空袭中这座房子被毁,百闲先生和夫人搬进了一个只有三铺席大小的门房,终日与猫为伍,过着悠然自在的生活。战后,弟子们创立了“摩阿陀会”。“摩阿陀会”是“好了吗?还没有呐”的谐音。弟子们每年都为先生的生日召开大会,在第17届会上,头发花白的先生这样问弟子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天晚上,先生做了一个梦,好些孩子们在朝他呼唤:“好了吗?”菜鸟大反攻勇敢的人无形的触摸盗青春1997不是我干的第二季罗德岛巨像我想和你好好的最完美的离婚卫国勇士越界2021心情好又暖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粤语版)我家的律师很麻烦倾心相印 特别篇圣诞特攻队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假期春日野行到阜阳六百里生死速度百兽战队牙吠连者 火之山,吼叫黑雪1992敢死队2(原声版)未来悍将柯南非走不可第一季厨房的爱丽丝古埃及十大发现王牌跨越信仰的爱探长薇拉第三季露水我为乐狂封神:刺杀苏妲己天沙拯救大兵瑞恩城事七号房的奇迹一万公里的爱情歌舞升平暴发户决战富人里第二季绝代艳后2006

 长篇影评

 1 ) 君子以饮食宴乐

藏身明月下,掩面乌云来

虫鸣稀一季,鸟声听不哀

看黑泽明的最后一部电影《Madadayo》,他写给伯格曼的信中互勉,八十岁后才会有真正纯粹的好作品。拍这部电影时其八十三岁。

他的名字美好,泽明是一副革卦,离为文明,泽为喜悦,一个人内心文明外身喜悦,玉人兮。相比孩子时的无忧无虑喜悦,历经沧桑后内心所怀文明而喜悦,就像自己革了自己的命运,“复归于婴儿”。这也是他在给伯格曼的信中如是说。

电影看到小半,已经不由许多欣喜。其对于盗寇之法是如此“泽明”。坎为盗寇,亦为教育为酒食,小半电影里已三次宴乐,像《荷马史诗》。60岁鹿肉马肉参半的火锅,61岁第一次大摩诃聚会,好一派师卦的众人西园夜饮乐。

回到影片的开场,那个上课睡着眼睛却不闭的同学是他的学生,这名感恩他的同学的父亲也是他学生,在杏坛上他像一名指挥,这一刻乐队解散,每一个学生要成为自己的协奏曲了。

准备好了吗?

 2 ) 一个发动全城人去找猫的教授

都说黑泽明是日本“电影天皇”,私以为这个比喻很不妥,怕是给出这个称呼的人,多半只看过黑泽明的武士片、剑戟片或战争片,或者只见其气魄宏大的场面,色彩浓重的长镜头,却未曾注意其丰富的人文视角,深沉的人性关怀,法国的巴尔扎克因其《人间喜剧》而成为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德国的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因其短暂一生的41部电影,对社会全景式的批判,成为战后德国社会的手术刀,而被称作“德国的巴尔扎克”的话,那么黑泽明也当的起“日本的巴尔扎克”的称号,或干脆可以称作“战后日本的社会百科全书”。为何?

因为在黑泽明半个多世纪的从影生涯中,他把笔触和镜头伸向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很多古装片或者改编莎剧的电影,都可归为此列。而且黑泽明描写每个社会群体,每个阶层的代表人物,都能入木三分地直达人性幽微,几乎部部经典。黑泽明拍过农民群体(《七武士》,1954年;《战国英豪》,1958年;《德尔苏·乌扎拉》,1975年),拍过资本家群体(《天国与地狱》,1963年;《恶汉甜梦》,1960年),拍过医生群体(《红胡子》,1965年),拍过警察群体(《野良犬》,1949年),拍过公务员群体(《生之欲》,1952年),拍过统治阶级(《乱》,1980年)《影舞者》,1980年,《蜘蛛巢城》,1957年),拍过武士阶层(《用心棒》,1965年;《椿三十郎》,1962年,《罗生门》,1950年),拍过艺术家群体(《梦》,1990年),如今这部从时间意义上讲是黑泽明遗作的《袅袅夕阳情》(1993年)同黑泽明早期的电影《姿三四郎》(1943年),50年半个世纪一个完美的闭环,把人生的谢幕之作,再次伸向了教师这个群体。

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大学教德文的教授,在60岁退休之际,把家搬到了远离市声的荒僻之所,准备效法日本平安时代的古人鸭长明在其所著《方丈记》中,筑草庐而居的隐士生活,写写书安度退休晚年。家宴款待帮忙搬家的学生,因为日本战时配给困难,只能用马肉来弥补鹿肉的不足来款待学生,还心心念买马肉时,街上路过一匹战马看他的眼神,似乎那匹马是他在军校教书时认识的一匹战马,从这里影片已为我展示了教授无儿无女,只有老妻相伴),所以引出学生们对教授的担心,住得这么偏,遇到窃贼怎么办?教授自谓身无长物,不以为然。然而影片的男二号双人组,开律师事务所的胖学生和瘦学生,却还是担心,于是模拟窃贼,来试验教授家的安全性。胖学生还顺走教授一顶帽子。看到这里,观众可能会误以为是一部喜剧片,因为胖瘦学生二人组的设置,极像好莱坞30年代的搞笑组合“劳莱与哈代”,这两位学生知道教授年轻时的糗事,可以肆无忌惮地开教授的玩笑,实际上,侧面烘托出教授和学生打成一片。

接着遭遇了空袭(推测应该是1945年美国轰炸广岛),教授家被炸烧毁,所幸老夫妻幸免于难,教授除抢救了几件衣物家什,贴胸揣的竟然还是那本鸭长明的《方丈记》,学生们再次帮他搬家,这回真正像杜甫草堂一样了,只是空屋一间,漏风漏雨。还是善良的男爵把园丁住的屋子租给他们的。胖瘦学生二人组这次才引出贯穿两个多小时电影的主线之一,给教授过摩阿陀会生日宴。实际上是这两个善良的学生发动教授遍天下的桃李们,为了重建教授的新家,而筹集经费的活动。日本传统社会尊师重道的美好品质,在这里初现端倪,而战后日本社会贪污横行,社会不公也在教授与学生在狂欢中的歌谣中展现出来。教授在搬入新家之前,陋室里每当月初照亮寒间,还能和学生一起浪漫畅想,“我喜欢古老的歌谣,就像亨利·卢梭的画”,而残酷的现实,就是,教授作为当时日本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却如乞丐一般衣食无着,黑泽明在这里用了四个季节的特写,来为我们展现知识分子的处境,心境。尽管拍的十分意境,还是会让人引发深深的思考。这里放出截图:

如图所示,秋天,教授尚能支撑工作;冬天,破窗薄板不能御寒,教授老两口无助望天;春天,有了希望,学生筹钱的新房正在建设;夏天,教授找出最好的衣服,去赴摩阿陀生日会。为了答谢学生的帮助,教授在席间饮下了近一升的啤酒,而学生们都是从事社会各个行业的劳动者,除了影片男二号二人组胖瘦学生是律师,经济稍微宽裕,可以有钱有闲为教授忙前忙后外,其他的学生境况不一,有出家当了和尚(可以主持教授葬礼),有坐绿皮火车跑通勤的办事员(能背下沿途所有站名),有给人行刑的刽子手(教授揶揄其不知职责所在);有医生,有军人,有工人,也有继承教授衣钵的教师……这些社会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和这位晚景日窘的退休教授,其人生中最重要的60寿辰生日宴,却是在一个寒伧的小酒吧中进行,中间因为声音太大(大家一起唱讽刺时政的歌谣),而引来了美国大兵。

教授搬进了新家,以胖瘦二人组为代表的学生四人团来教授家庆贺,却碰到黑社会要在旁边盖大楼要挡住教授家的光线,多亏土地的主人坚守良知,没有卖给黑社会们。而胖瘦二人组为代表的学生四人团,私下找到土地主人,表示在教授活着的时候,不要把地卖出去,他们可以出钱买下土地的使用权,并叮嘱土地主人不要告诉教授。教授师生及土地主人与黑社会对峙的桥段,引出了全片的男四号,那只教授会发动全城人去找的猫。这只猫颇通人性,且有侠义之风,与黑社会对峙时一马当先,怒发冲冠。教授因为是教德文的,所以给他起了个德文名字“诺亚”。有点像《圣经》中的诺亚方舟的那个诺亚。

实际教授确实把这只猫当作了安栖自己晚景的“诺亚方舟”。这只猫燃起了刚搬入新家的教授对新生活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老两口无儿无女,教授把这只猫当作自己的孩子,局促的新家本来不大,却给小猫诺亚单独一间卧室。可是好景不长,一个雨夜这只猫失踪了。邻居说他走丢了,警察说他给制琴师剥皮了……猫失踪的那天,教授正在外地讲学回家的火车上,恍惚之间看到了猫与他告别,似有心灵感应。回到家,每当雨夜的时候,教授都会出现猫来看他的幻觉。猫失踪后,教授茶饭不思,澡也不洗,天天以泪洗面,老妻没办法,只能求助胖瘦二人组,于是先是胖瘦二人组撇下律师事务自己找,紧接着和教授去学校发传单,教授亲自对小学生们鞠躬拜托他们寻找,紧接着发动邻居、警察们寻找,接着教授从事出版业的学生,又帮助教授在报纸上登寻猫启事,教授还以猫的口吻写篇“自猫小传”,接着全国各地读者来信,都说看到了那只叫“诺亚”的小猫。最后有人送来的却不是真诺亚,害得教授空欢喜一场,所幸后来又有一只黑白相间的猫出现了,就像另一只“诺亚”,才弥补了教授的心伤。黑泽明把教授寻猫的篇幅,占据了2个多小时的全片近三分之一时长,更夸张到一个教授,发动全城去找猫,这不能说是黑泽明的任性,一定有其深意所在。

表面上,是教授把“诺亚”这只猫当作自己的儿女,作为诗意的灵魂可以栖居的地方,实际上,那只猫又何尝不是黑泽明半个世纪漫长的电影生涯中,寻找的光影真谛呢?全面以找猫为分界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可以借用佛家的道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影片的前三分之一,与学生的温暖交往,是为“见众生”,中间的寻猫之旅,是为“见自己”,寻找人生的意义,电影的终极秘藏,黑泽明这个大师级别,肯定思考的是境界上的问题了,比如电影的终极美学。而影片后半部分,接着对社会见微知著的针剖,是为:“见天地”。教授77岁寿辰时,是第十七个摩阿陀生日会,此时,教授学生的儿女辈、孙子辈都悉数登场,人们的衣着终于稍微光鲜了一些,可能是时代背影已经到日本战后经济复兴时期了吧。可是教授激动万分,把自己的生日蛋糕给这些孙辈孩子们吃,并顺便传授他们自己悟了一辈子才得出的人生道理时,孩子们竟然面面相觑,教授自能自己打圆场,说可能太深了,实际又何尝不是战后人们的价值观转变了,老一代的传统价值观的分崩离析呢?也是这场在生日宴上,教授突发脉搏不稳,被抢救过来后送回家中休息,瘦学生回来曲拐仗时,看到和尚学生还在那大吃,不禁怒从心起,而和尚学生则淡淡地说,“他时候还没到呢。”

教授家里,胖瘦学生二人组,和另外两个学生(其中之一的饰演者时黑泽明人生倒数第二部影片《梦》(1990年)走进梵高画里那个艺术家。可以说,黑泽明在这里完成了人生最后两部作品,探寻电影终极美学的一次巧妙互文。为教授守夜的四个学生在卧室外饮酒,胖学生还不放心,因为教授家庭医生嘱咐过,只要今晚能得安睡,教授就无大碍。所以胖学生三番二次扒开门缝偷偷观察教授,又像极了影片开始他模拟窃贼试探教授家安全性的那时候了。只见教授侧身而卧,似安歇了,在暖融融的台灯下,教授做了一个梦,梦里的场景,是他童年时代,和一群孩子捉迷藏,他把自己掩藏在干草里,而绚烂的天空,就是《梦》里的天空,梵高笔下印象派般的天空,是教授与学生喝酒时,自比神话中的白兔被拯救的五彩天空,是他爱唱的古老歌谣那里,亨利·卢梭那童话般浓烈而迷幻的天空……

 3 ) 有没有一首童谣能念到老

       小时候我妈教我念过一段童谣,好像有什么刘姥姥的幺女之类的,边念还要边打手势。现在我已经忘了。可是影片中百闲先生在77岁的生日会上,还能脱口背出许多年前的童谣,所有学生还能一起跟着背,那真好。
       有这么一个说法,人只关心眼下的事。比如说,哪怕现在上帝出现告诉人类,你们现在的一些行为将导致200年后人类灭亡,然后呢,全球将会陷入一个短暂的恐慌,也许是3天,也许是3个月,然后大家又会回复以往的生活,200年后的危机太遥远,既不能具体的看见,也不能产生实在的危机感。又比如说,比起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还是眼下生活中的一些八卦更带感,更让人乐在其中。
       人类,就是这样的一种动物。我没有斥责,只是客观地描述了一种大脑的缺陷。
       说回这部电影,我想能坚持看完的人不多。这正同我们的大脑缺陷有关。因为影片并没有讲当下的故事,而是已经快被遗忘的几十年前的生活,还是日本的生活。充满了古老的民谣,歌曲和舞蹈。
       更要命的是他的内容。影片长达2个多小时,但内容并不多,音乐不激昂,剧情也不跌宕,就像是描写日常生活的四格漫画。
       如果有人要对我说,这部电影很无聊,简直看不下去啊,我也反驳不了。不过,看在黑泽明的面子上,应该没人敢这样说吧。你说大师的电影不好,大师依然是大师,而你就是没品位的家伙。实际上,即便看不懂大师的电影,也确实不能说那就不好,因为大师的作品是用心雕琢的,只要是倾注了心血的东西,那就绝不同于无良心的圈钱之作。
       就像你喜欢足球,但朋友却送给你篮球,你可以说这个礼物不太好,但却不能说篮球不好。
       黑泽明的这部电影也是这样。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黑泽明的电影,第一部是《生之欲》。有些巧合,这两部竟然都在讲活人对死的感受。
       谈论死,对日本人来讲,好像是一件轻松平常的事,但在中国,却是一种禁忌,一种诅咒。在好几次的庆生会上,百闲先生都拿自己的死来开玩笑,学生们听后皆开怀大笑,甚至一次学生们还表演教授的葬礼给教授看。先生最后卧病在床,几个学生守在门外,他们还开心地像学生时代那样举杯共饮。
       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
       就我接触的生活来说,对一个重病将死之人说死,遗愿等等字眼是大不敬,会招惹众怒。对一个患了癌症,不久于人世的人,要千方百计向他隐瞒病情,并说这是小病,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和一个高中同学是同年同月同日生,我们经常一同庆生。在一年的生日聚会上,我开了一个玩笑说,我们同一天生,却不知道谁会先死呢?结果,当时就被另一个同学狠狠教训了一顿,在这个时候,你怎么能说这样晦气的话呢。不吉利!
       也就是说,在我们通常的认识里,死都是不吉利的,但在这部电影里,死却变成了小孩子藏猫猫的游戏。在《生之欲》里,黑泽明表现了一种对死亡拒绝的态度,但到了这部《袅袅夕阳情》里,死不死已经无所谓了,他更强调的是要真诚,坦然,保持童真和趣味去生活。
       影片除了表现了对死的态度外,还表现了浓浓的师生情。影片的时间跨度很长,但是他们的情谊好像一点儿也不受时间的影响。这真令人羡慕。这背后需要一种文化来支持。比如他们聚会的时候,总有说不完的当年的趣事,有可以一起传唱的歌曲,一起朗诵的童谣,还有一支可以一起跳的舞。这种共通性把人连了一个整体。这让我想到了我和朋友们的聚会,我们像过去一样聚在了一起,却因为生活各自变了样,不再是曾经学校里彼此相似的人,大家聚在一起,却各自拿出手机刷屏。
       有时候我觉得,百闲先生受到了学生太多的恩惠了,但从学生们幸福的表情上又会发现,他们从百闲先生那里得到的更多。当学生的子女,以及他们子女的子女给老师庆生的时候,尊师重道的文化就已经得到了最好的继承。
       听说百闲先生确有其人,这让我羡慕不已了。这是我最向往的师生关系。
       PS: 看这样节奏超慢的电影有一个好处,你可以在影片的空隙中想起很多事,就像跑步一样。
       
       

 4 ) 学习侧面描写

黑泽明太nan了……以致于无法非常沉浸地接受这个故事。

但是强中心人物塑造的手法可以学习。

侧面描写包括人物、事件描写。

人物又分为群体烘托、小群体烘托及两人、1人。

学生对先生的态度、人数的变迁、学生的仪态甚至都反映了先生的人物性格及高尚品质。

小群体则用更亲近的视角,使用「扮贼入室」「修房子」「寻猫」等几个故事情节又进一步放大了先生现实生活中真性情的部分。

对于妻子的描写甚少,也是我比较不满的地方,尤其是先生坐在那里高举酒杯,妻子在一旁不断添酒的场景,简直是东亚社会对女性压榨还自得的真实写照。妻子谦卑的态度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她丈夫的德高望重。

全片使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在构图及镜头上也使用各种手段凸显主人公。包括群像时一群黑漆漆的后脑勺,呈包围式的构图,不注意主人公都非常困难。甚至剪辑中也用了大量侧写镜头,反而对主人公的直接镜头相对较少,都是黑泽明的表现手法。

最后一段接近「《梦》」一般的草垛场景,极具黑泽明晚期个人风格,利用超现实主义来升华主旨。

总体来讲不算很喜欢的故事,还是很难共情。

 5 ) 不许煽情

黑泽明描写的这位内田老师是一位段子手,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都不是闲闻野趣、轶史童谣,但就是这么一位可爱的老头儿让学生们几十年间都忘记不掉,所谓终生为师。 内田老师的处世哲学——随遇而安、无邪坦率,不以身外之物所拖累。最重要的一点,在和从前的这批学生们的相处中,从来没有让自己放纵在他们的拥戴中。和学生们可以饮酒唱歌、但是不会和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撒娇、师生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分寸,所以退休以来的十七年里大家可以相安无事的交往。影片中内田老师家的猫(罗亚)走失的情节,这是导演很有意思的一个安排。其实影片没有交代内田老师太多的私生活,子女和亲戚等等,那么罗亚就是内田老师在步入老年后对之前种种的情感的迷恋——可能是童年对父母、青少年对恋人、中年时间里对战争、对学校和学术等等,内田一直以一种淳朴的观念看待过去,以一直要求自己不娇气不矫情,但是这只猫的出现让他突然发觉感情上的依赖是多么温暖又残酷的事实。于是在经过一番寻找和放下后,在与学生们的酒席上内田老师无限悲凉的唱起了那首《收割之神》的儿歌,这是影片中的精华。 我就是那只无暇又无邪的白兔,来到这世间后被折磨的皮肉受损露出烂肉,收割之神教导我用清水洗涤污垢、包上香蒲,我照做之后又恢复了原来的白兔。 罗亚的来临和丢失,就是让内田老师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精神上的皮开肉绽一直是自欺欺人的压制着,在渐行渐远的离开曾经伤害自己至深的人间的这段时间里,其实还是不能够放下。罗亚就是来提醒内田老师,真实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受伤了就是受伤了,学生们的感情就似清水、虽然不能比拟家人和子女、也不够甜蜜醇厚、更不能常伴左右,但是清水就是清水、它可以载物可以载情、就是不可以为你而停留,明白了这个道理、内田老师终于是真真正正的放下了。 于是七十七岁的生日宴会之后,内田老师在梦中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在绚烂的晚霞中安详的离开、人生圆满。 影片从内田老师六十大寿的宴会开始,我就一直控制着,黑泽明导演煽情的手法到了老年果然炉火纯青了,影片中没有感情剧烈颠簸、但是让人时刻擦边走火着泪点。另外,黑泽明的电影应该一部早期、一部晚期的间隔着看、更有意思。艺术人生,终归要回归一把童年。

 6 ) 过度解读黑泽明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袅袅夕阳情(一代鲜师)》,A故事层面下的B故事。

第一次写长评,可能会很长。。。。。。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非人主角。每次唱歌都有特别的意思。一切都发生在时代的背景下,一些不起眼的小片段,配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意思都值得细细去品。简单搜索了一下黑泽天皇的背景资料。真的只是简单搜索,若有错误还请包涵。

拍了一辈子大片的大神,于83岁的高龄,拍摄了一部别人的人物传记。

整个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成两分部,一是时代,二是自己。在表面A故事的节奏里,把所有深一层的B故事都掰开了揉碎了混杂在整个电影里,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什么都没有说出来,又把什么都说了。对剧情表述难免疏漏,着重说B故事,没有看过原片可能很多地方会看不明白。不过说实话,看惯了快节奏,好莱坞三段式叙事风格,看这个真的会觉得无聊。

开始5分钟是楔子,讲先生要离开讲台专心写作,学生们依依不舍。故事自此开始。在教室里用长焦拍,厉害。

前半段故事。从军人开始,从军人结束。

故事一。家。从日军开始,到日军结束。

  1943年。春。(做为开始,这也是黑泽明拍摄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的年份。)

  第一个镜头,大全景。春日和,开满樱花的街道,邮差,打着幡的士兵(不懂幡上的日语,但感觉是士兵的葬礼,出殡呢),拉着女儿的母亲,女学生。这个很有意思,送讣告的邮差,出殡的士兵,街上只有女学生和母亲带着女儿,画面里没有平民男子。男子呢?要么当兵了,要么死了。短短五秒的镜头就交代了时代背景。

  先生搬到了新家。众学生帮忙收拾,一学生说:“师母,把先生安置到别的地方去,他太碍事了”。几个镜头就表述出学生早就和先生一家都熟惯了。收拾好后席间师母说,听人说这房子遭过贼,所以才这么便宜。先生说他有很好的防盗方法。(引出盗贼测试事件。)

  两个学生不放心,夜探师家,假装盗贼走小门进入,想看看先生的防盗手段。发现是盗贼休息室这一幽默创意后,遂都放了心。(其间学生A偷走了先生的帽子)

  到此,从学生群像中把两人单另了出来,侧面表明这是最近亲的两个学生。导演全片多是固定镜头拍摄,惜动如金,每次镜头动起来都很有讲究。这里有个特别有趣的,盗贼二人组进屋,抬头看“盗贼休息处”的字条,低头看榻榻米上的烟和烟灰缸,再抬头看另一侧,写着“盗贼出口”。之前多是固定镜头,到这里一个镜头连摇了三个点。用镜头完成了对观众心理的引导,描绘出一条具有连贯性的盗贼路线。

  

  1945年,春。(全片没有交代了太多具本时间,除了开头的1943年,其它时间只能通过事件来推测。)  

  众学生来拜访先生。盗贼二人组走小门进家,身后跟着另外两个亲近的学生(暂定名:亲生四人组),其他学生全都是走大门进来的。(其中学生A走在最前面,还带着上次从先生家偷来的帽子。没有多余的话,一个镜头,众多人物关系的亲疏层次一下子就表现了出来。)

  先生请学生来家里,原来今天是先生60岁生日,有亲友送了鹿肉,先生想和众学生分享。晚上开饭吃火锅,先生才说鹿肉不多,里面掺杂了马肉。先生讲了一个故事,自己在很远的地方买马肉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军人牵着一匹老军马走过,那马很像他教书时熟悉的一匹军马。军马回头看他,正在买马肉的先生很尴尬。其实先生这是为了让学生们吃得安乐点,故意讲故事活跃气氛。话说间先生提到自己很怕黑,源自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众学生笑话先生童趣,又感叹这是位难得的先生,随唱起了不忘师恩的歌。

  大家吃着火锅唱起歌,这时空袭警报响起,整个街道熄了灯。家没了。

  这里有个重点,就是退役即将被宰杀的军马。它和后面轰炸之后平民家幸存的鸟儿,两个动物往块一凑,配上二战的时代背景,即将崩溃的帝国。。。。满满的寓意。

  从打幡的军人开始,到牵马的军人结束。

  第一段故事完结。

故事二。无家。笼中鸟。

1945年。夏。雨季。(这年夏天,美国投了原子弹。)

先生的房子在空袭中烧毁。大片的残垣断壁中,先生和师母二人找了一处比厕所还小的房子安身。细心就会发现,整个屋子里,除了先生在看的一本书和跪坐身后的师母,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家徒四壁。通过后来先生的讲述才得知,轰炸中,先生和师母只来得急带出来了最爱的一本书和一只鸟。暴雨中,“亲生四人组”带着大车的物资来了。

先生的情绪有些沮丧,但还算乐观,讲自家有露天洗浴,讲将身后巨大的建筑废墟曾是权贵的府邸,此时一样被轰炸成了废墟。其间先生一直是笑着的,还掏出《方丈记》(轰炸中带出来的书),讲这本书的作者鸭长鸣,一样经历多次灾难后隐居山林,自己有和他一样乐观的心境。风雨中传来鸟鸣声,凄凉却也点缀出了一丝清幽。先生说这是他养大的鸟,大火时连笼子一起被带了出来。(灾难面前先生心中最重要的两样东西:书、生命。)

虽然先生一直在给学生搞笑,但这段其实是很悲惨的。几十年的家业,一把大火付之一炬,什么都没有了。两个60岁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一切后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处境和心境。空中传来雷鸣声,先生躲进了被子里(怕打雷,第二个童趣)。

书是心境,笼中鸟是处境。幸好,此时他的学生守护在周围。

故事三。完了吗?还没呢!从美军开始,到美军结束。

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第一个画面:美军的吉普车卷起一路烟尘,肆无忌惮从先生门口飞驰而过。(电影到此之前从没出来过汽车,回看之前日军出场时的情景环境,刻意制造了一个很大的反差。)

盗贼二人组在先生的蜗居里做客。先生此时特别沮丧,从个人来讲,家没了失去了一切,生活窘迫,蜗居不易沮丧。从大处讲,此时日本投降了。学生说先生不是自比鸭长鸣吗?怎么能忘记他的精神,而且我们很高兴战争终于结束了。这里特别给了一个废墟的特写。

学生又说准备给先生盖新房子,但不是现在,是明年的摩阿陀会时(先生的生日会)。先生说胡说,我怎么可以让你们这样!(听说学生要给他盖房子,嘴上说不愿,但他一个动作表现出了内心的想法:他点了根烟开始抽烟了。类似不着痕迹的高明演员调度片中还有很多。要不怎么是大师呢。)

酒一直喝到晚上,而且从知道会有新家开始,先生的情绪明显发生了变化。怕学生觉得酒不好,先生说酒是医用酒精勾兑的(和前面鹿肉混马肉的典故呼应,不着痕迹的刻画人物性格)。此时酒过三巡,先生说新家里想要一个水池,养些鱼,池子要大,怕鱼转弯时扭伤脊背。(开始了对新家的憧憬)

月亮出来了,师母吹了蜡烛。几个人一起赏月。学生说,战时,我们忘记了那些如月亮般美好的事物。废墟上的一轮明月,屋里屋外的几个人一同赏月,享受这战后的宁静夜色。(月亮、废墟、屋外的学生、门口的老师和屋内的师母,分了四层。下个镜头是月亮的特写,男人们的歌声响起,紧接着就是美丽女人宁静的笑,预示战争结束后的安宁。

整个片子一共没给过师母几个单独镜头,但几乎每一个都很重要。整个片子的镜头都是在分层,以人分层,往往人一动叙事主体就会发生变化,不用说话,观众的注意力不知不觉间就会不断跟着导演的意图转移。哪怕不算叙事,单说运镜构图和演员调度,都工整的足以让人膜拜。

至此,先生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心怀希望的安心蜗居在陋室,等待春天的到来。

秋天

冬天

1946年。春。日本为美军管制中,物资匮乏,经济崩溃。

春天终于来了。(鸟笼一直放在桌前,代表平和,希望,安然)。先生在师母的帮助下收拾得非常整齐,郑重的参加第一界摩阿陀会(自己61岁的生日会)。这是满怀希望去的,61岁生日之后,他将会有自己的新家。

摩阿陀会,整部戏最大的高潮。场面热烈小幽默不断,细节的场面调度太多太杂,没法赘述。大场面难拍!在一层层抽丝剥茧,兼顾到人群中的每一个典型人物,把想表达的东西全都表达出来的同时,一层层将宴会推向高潮,同时片刻不偏离根本主题。而且整场宴会所有表演不能违和,能让观众完全带入进去。光想就已经乱得头皮发麻了,语言很难说清楚,可黑泽天皇通过神一样的调度,就这么几乎完美的用画面呈现了出来。

开宴之后,学生A提出让每个同学说段话表达一下感想。先生的学生进入各行各业,浓缩成了整个社会不同的心态的浮世绘。通过不同学生的言语和主客两席穿插的来回敬酒,带动着节奏不断往前走。杂而不乱,将之一一表现了出来。最典型的是那位从头到尾都在报站名的同学,貌似是铁路工作者。他和后面故事中的某人物合在一起,宣扬了霓虹人的两个美德。

有很多有意思的点,比如先生左右两边最亲近的座位,坐的并不是盗贼二人组,一边是战前战后都很吃香的医生,一边是战败后破产当了和尚的企业家(医生负责急救,急救不过来就可以直接让和尚给出殡了)。再比如一个同学被先生称为刽子手,翻译不太清楚,也不知是真实职业还是玩笑。但这里的拍摄手法用了整个宴会上唯一一个,多对一的审判式镜头。之后这位就像接受了审判似的擦着汗慌张下场了。

有学生把先生比做月亮,之后大家唱起赞美月亮的歌,学生B拿盘子在先生脑后模拟成了一个光环,将先生比喻成了一轮明月(我更倾向比喻成德行高洁已经成佛了的人)。

第二个高潮来临,所有学生拉起了火车,只有报站的那位同学还在原地不停报着站名,先生则即兴唱起了一首褒贬时弊,揭露当时社会问题的歌。

还记得前一段,战后的废墟上师生一起赏月吗?月亮从那时开始就是个象征了。

在这里:“月光”(先生)下,由各行各业的人(学生)组成的火车行驶着,旁边不停的报着站名,如同穿过一个个车站不断前行(报站名的哥们到这里终于用上了,很惊艳的伏笔),背景音乐是沉疴弊病的社会问题。配合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要说没寓意我都不信。姑且理解为所有人载歌载舞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在社会崩溃弊病横行的背景下,一起推动着国家这列残破的火车不断前行。如果把前一段的人物间相互的小互动,归结为一个描绘战败后世间百态的高潮。那么这里,就是整个时代的高潮。

镜头一转,先生和身边人对话,不知不觉间大厅里突然一个人都没有了。整个电影最大的高潮开始。(背景交代:之前的宴会戏开始不久,先生讲了一个笑话,大意就是感叹自己岁数不小了,幻想自己什么时候会死。臆想里先生自问自答,问:你准备好(去死)了吗?答:还没呢!(日语梗,不甚明了,姑妄听之。))

大厅寂静无人,这时和尚走在最前面,众学生抬着一个蒙着白布的人形,从门外走了进来。场面肃穆的一直来到先生近前,围着白布人形参拜起来,大家在用一种搞笑的方式预演先生的葬礼。而这时,蒙在白布下面的学生B猛得跳了起来。从一具尸体瞬间变成搞笑的日式传统丑角,笑着大喊了一声:还没呢!

所有学生不断冲着先生大笑道:你准备好(去死)了吗?

先生起身大喊:还没呢!

两边不断重复,声音越来越大,将剧情推向了最高潮。

山呼海啸的欢笑声,惊动了餐厅外的路人,不断有人从门口观望。细看就会发现,单从围观者的衣着打扮就能看出,几乎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职业者,这是个社会群像(学生军人也就算了,门外的艺妓是咋回事)。

这时,警笛声中一辆美军吉普出现,两个巡逻的美国大兵走了进来,围观者见到美军后连忙躲到一边(两个高大的美军周围,这些人惊慌的像一群猴子)。

看到不是有人闹事,美军便离开了。见到美军离开,围观人群一股脑冲进了餐厅,仿佛要加入这场狂欢。大抵是在说那个美军监管下的时代是非常压抑的,国破家亡中人们都在寻找希望。

仿佛在问那个国家:你完蛋了吗?!答:还没呢! 这句话,是整个电影要表达的态度。而深层次,这也是导演自己,对生死的态度,对职业生涯的态度。电影里,61岁对先生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纪。这一年学生为他开了第一界摩阿陀会,他也迎来了自己的新家。

而现实里,61岁对黑泽明来说同样重要,这一年是他事业的分水岭,是他重生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他自杀了!一如电影里那一场学生们为先生预演的死亡。电影票房惨淡,事业跌落谷底,精神出状况,61岁的大神在浴室里割了自己二十多刀,好在没有自杀成功。但为什么说自杀后反而是重生了呢?多年之后,他通过这部电影回答了:61岁这年,躺在白布下的尸体猛得跳了起来,挥舞着扇子,小丑似的告诉你:还没有完呦~!

如此纷繁复杂的一场生日会,我说着都乱,大神却拍得不紧不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层次分明。一场热热闹闹的欢乐中,就把各种明面上的A故事和深层的B故事们,全都讲了出来。无论从拍摄手法、演员调度,还是叙事结构上,都体现着一种举重若轻、收放自如的圆融通汇和游刃有余。对影片的驾驭真是做到了炉火纯青!大音希声,大巧不工!膜拜orz。

从美军开始,到美军结束。故事三到此结束。

2小时的电影到这里正好1小时,前半段也到此结束。从战争时的日军开始,到战败后的美军结束。若说前半段是见天地,那后半段便是见自己。很多内心戏,对大神不了解,没办法深入解读,大致写一点浅见吧。

故事一。邻居。

先生终于搬进了新家,邻居是彬彬有礼的落魄富人,大别墅似的房产被炸成了废墟,如今一家人萎缩在铁皮窝棚里,正在努力卖掉房产。

而买家是一群粗鲁地恶客(也许是影射那个时代新旧贵族的替换,好人落魄,恶人发财吧)。买家要加盖二楼会影响先生家的采光,为了不打扰到邻居,窘迫的房主毅然决定不卖了。

最搞笑的是这个镜头,注意买房人身后那几个跟班的形像,一看就是群坏人。大神你把每个人表情都搞得这么生动,生怕人看不出来似的,用不用这么明显呀orz。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引出这只猫。

故事二。丢猫。

猫丢了,先生各种哭各种找,“亲生四人组”各种着急各种帮忙。整个电影都在用一种较平淡的叙事手法讲述,连一个大特写都没有,前半段连特写都少。但在丢猫这一段里,导演给的特写给其它几段加一块还多,而且景别是全片最紧的,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整个片子里,轰炸的一无所有时先生都依然乐观没怎么哭,而在这一段里先生在不断的哭不断的哭。通过不断的小事件,表现出先生失去猫咪后,那浓郁得化不开的悲伤!

而实际上正常人失去宠物会这样吗?不会。失去自己的孩子才会!

整个片子里,家里都只有先生和师母两个人,没有孩子。到这里猫就是二人的孩子。放在导演身上,也许是指失去电影吧。在《梦》里,为了模拟梵高那幅《麦田上的乌鸦》,导演找了一片空地种麦子,生生等了四个月等麦子成熟,又买了250只乌鸦放飞,就为了拍一组镜头。这是个真正爱电影的人,电影就是他的孩子。黑泽明自杀、事业低谷的那段时间,和整个日本电影工业衰落的时间段是近乎同步的。没有了电影,也许这才是他真正心痛的地方。

这段最后,丢了的猫到底没有找回来,但一只新猫从相同的篱笆洞里钻进了先生家,先生的悲伤终于得以平复。师母单人镜,第二只猫入家。

晚间喝酒时他对“亲生四人组”说:是你们的安慰和帮助,把我从绝望中拯救出来。并郑重的表示了感谢。这也许也是导演想对某些支撑自己的人说的。特别是本段结尾那首歌,受伤的白兔,也许唱得就是导演自己。

丢猫这段用了40分钟,时间是前面高潮生日会的两倍,是整部电影最长的一段。完全是对人物自身情感的刻画,这是要结合导演的心境和经历来看的。不了解,所以解读不出来。大抵是失去“猫”时自己的绝望,和来自别人的拯救吧。

故事三。第十七界摩阿陀会(生日会)

先生更老了,连学生们都已经老了。到这里,故事已经接近尾声。和前面的第一界生日会的画面一对比,就能找出很多差异,整齐死板的军队式长桌,变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圆桌。第一界只有男人,这一界都带着老婆孩子,师母也到场了,连服务生的衣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在变,人也在变。

照例喝了一大杯啤酒。二代们献上荣誉,三代们送来蛋糕。先生对三代的小孩子们说我想对你们说人生的道理:“请你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找到之后,请为这个重要的东西好好地努力,那将是你们这一生真正的宝藏。”说完这句话,先生便在觥筹交错的欢宴中倒在了桌上。

师母扶先生离开时,所有人又唱起不忘师恩的歌。和前面再次呼应。

回到家先生就睡去了,亲生四人组守在门外,如少年时般在先生家的过道里一起喝酒,此时听到先生说梦话:“还没呢!”

镜头进入先生的梦里。儿时的田间,一群小孩玩捉迷藏。

小孩子们问:“你准备好了吗?”藏的孩子答:“还没呢!”

“你准备好了吗?”

“还没呢!”

“你准备好了吗?”

“还没呢!”

这时,孩子被空中变幻的彩云所吸引,镜头上摇,定格在天空中如梦幻般的云彩里。全片结束。

前面的故事里,先生曾不只一次提到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怕黑,怕打雷,藏在草垛下被奶奶说……可见他对儿时的印象非常深刻。最后的梦对此做了呼应,病榻上的老人梦到孩提时光,如一个轮回般,从最终回归了最初。

黑泽明拍摄这部电影时已经83岁了,比故事里的先生年纪还大。与其说他在如此高龄还去拍别人的传记,个人更倾向于是在总节自结自己的一生。自少时第一次看到那绚烂如梦幻般的光影,便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之努力了一辈子。就像故事里先生最后教导后辈那样:请你们找到真正喜欢的,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找到之后,请为这个重要的东西好好地努力,那将是你们这一生真正的宝藏。

其实从导演本身来讲,他应该没打算把这部《袅袅夕阳情》当作自己人生最后一部电影,否则也不会把想表达主题定为:“完了吗?还没呢”,大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味道。可天不从人愿,看资料95年他还曾筹备过一部古装片,诸多原因没能拍成。

似乎是天意般的,黑泽明为自己的一生做了一份总节,也成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部电影。

 短评

黑泽明八十三岁高龄,已进入一种超脱的境界,无意编造一个故事去迎合观众,而是只以一个老人闲适的心境,将晚年趣事人生感悟娓娓道来。电影最后,内田教授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又回到孩提时代,在和好多孩子在捉迷藏,孩子们不断问:“好了吗?”他却一再回答:“不,还不行!”

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片尾那瓶酒在日本和剧组喝过,那天晚上是杀青前夜,第二天只有最后我加的几场过场戏和海边补拍,任务难度几乎为零,所以大家喝的烂醉,要带回去的零食和酒也拿了出来,看到马上想起了这段,很难忘。本片讲一个老教授退休的故事,主角的演员调一调会好很多,毕竟讲的是一个受人爱戴的教授,而我全片看下来没有发现这个人过人的魅力,戏还是好看的,黑泽明到老还是那么虎虎生风的。

6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感觉像是老年人自吹自擂,宁静致远可能确实是年轻人理解不了的美学,不过其中展现的跪舔方法足以让小职员受益终生。PS我小学时有份流传肾广的星史郎资料上说这是他的最爱电影,这究竟是为什么?

10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从单纯的时间线来看,黑泽明最后的作品是这部《袅袅夕阳情》,而并非那部被人时常提及的《梦》。本片的内容与黑泽明处女作《姿三四郎》类似,都是讲述师生之间的故事,这样的一个呼应,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大抵是黑泽明本人在晚年享受了日本电影届巨大的尊崇,因此,最后一次用镜头说话便选择了这个颇有自指倾向的题材,完成了一份另类的自传。学生视角的选取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黑泽明许多作品中的说教意味,使观众有了一个完美的代入身份,得以去体会教授的魅力,而不为那絮絮叨叨的话语所感到厌烦。在前半段,电影趣味是极高的,在大师级的镜头运动与构图设计中,整个调度与教授的气质极为契合,最终在第一次聚会时达到高潮。但而后寻猫的段落有些过长了,大量情感戏份的出现,令人有煽情的感觉,好在最后的返璞归真又将电影拉来回来。

13分钟前
  • 马雅可夫斯基
  • 推荐

7/10。一切伤痛皆由流逝的时间所抚平,被空袭所惊吓也在热闹的师生吃肉宴中湮没。几场庆祝会体现了深厚的情景刻画功底,众人边相互奉承、笑得前仰后俯,边打起节奏跳舞助兴、歌词批判日本战后社会,故事结束于个体生命回归原点,临死梦见童年时玩捉迷藏说“还没好”,天边火红的晚霞仿佛天堂迎接灵魂。

1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まあだだよ(Madadayo)“你们可以找一些真正喜欢的东西,找一些你们能够铭记的东西,当你们找到后,你们要努力地把它铭记于心,那时,若你要得到这宝藏,定要经过一番努力的。若你们用心地钻研,这会成为你们的终生职业,那是你们真正的宝藏。” まあだ かい(Mahda-kai)?!

15分钟前
  • Daneestone
  • 力荐

黑泽明的谢幕之作,“最后”的意味非常鲜明。片尾,梦中的夕阳如火烧,儿童的游戏被晚景打断。孩子望着晚霞,字幕徐徐升起,“准备好了吗?”“还没!”回答空旷得回响。黑泽明集中最后的力量,表达了自己在老年体悟到的人生境界。但不得不说,表现得过于一厢情愿,片中诸生百事不做,只是众星捧月,如信徒般环绕老师的关系,或许黑泽明在他与他的西方追随者卢卡斯、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等人的交往中体会过,却实在不是世间常情。回想一下,没有三船、志村乔和仲代达矢的黑泽明,我一部都不喜欢。也难免设想,如若志村乔彼时还在世,出演这名教授,大约我也会感动落泪吧。再见,黑泽明。谢幕已毕,不喊安可了。

16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李银河曾经在给王小波的悼词里借用了三岛在「丰饶之海」里描绘过的一个轮回生命“每到18岁就死去,投胎到另一个生命里。这样,人就永远活在他最美好的日子里。他不用等到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人变丑了,就悄然逝去。”而先生好像永远都活在十八岁以前的时光里啊。

17分钟前
  • 张朝日
  • 推荐

第一次摩阿陀会时,全部都是男士,就连师母也无权参加;到了第十七次,妇女上席了。这个细节从侧面展示了日本现代化的发展。

21分钟前
  • 木石子
  • 力荐

画面还是如油画般美丽。在影片里黑泽明一如既往地继续着对与生命的思考,没有《梦》的痛苦与绝望,取而代之的是对于生命的了悟。《未休矣》是大师最后的绝唱,1998年大师辞世,享年88岁,在去世之时尚有多个计划尚未完成。

25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推荐

聚会那场戏,让我想起消防员的舞会。黑泽sama的调度是绝对西式的

27分钟前
  • Mr. Three
  • 力荐

9.5/10长镜头和剪辑真的很见功夫。根据日记所改成的糖葫芦式的故事设置恰到好处。香川京子近30年之后再度参演黑泽明电影。除此之外,看到这样一部职业生涯的最后的作品,觉得什么都不用说了。

29分钟前
  • 小A
  • 力荐

开场的风趣淡雅就予我强烈的夏目漱石之感,果然原型内田百闲曾师从夏目,因此他爱猫大概受益于《我是猫》,而几个学生的形象或许不无《心》、《哥儿》的影子吧;耄耋老人梦见孩童游戏,和暮年的伯格曼有无共通呢?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36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力荐

返璞归真,大巧若拙。犹如明清小品文一般,清新自然有趣,关键是有一个着实有趣的中心人物存在,从为盗贼写的偷盗路径到为一只猫唏嘘感慨,再到梦中捉迷藏一般的童年追溯,生活态度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大抵如此,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诚不欺人。

38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超我”让我们去追逐梦想、牺牲自我,但只有“本我”才能让我们下降,成为大地上合格的居民,为天气的变化而感叹,为猫的失踪而悲戚……对于一个敢于承认自己软弱的人而言,他永远都没有准备好的时候。

42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片中的这种互相珍视互相扶持的师生情现实生活中很难觅到,几乎已经像是传奇一般的所在,通过捉小偷、生日宴、寻猫咪三个故事串起来主要人物的性情灵魂。大学毕业后我有多久没有再去拜访过老师?我怀念学生时代那廖廖几位值得永远尊重的恩师。

4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无需多见复多求,且唱一曲归途上,此时此处此模样。老顽童段子手,想起另一外隔海这边的李翰祥。

44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力荐

伴着许多疑惑看完。查了下原型内田百闲(1889-1971),辞职时是1933年,而电影提示的第一个时间点却是十年后的1943年,45岁时也不会存在30年教龄;第一次摩阿陀会纪念61岁设置在战后一年的1946年;以第十七次即77岁生日当夜结束。一切巧合都指向导演自身经历,也许是在憧憬这样的闲适,まあだだよ…

47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猪脚老爷子挺可爱,但黑泽明老毛病又犯了~用力过猛外加穷教育人

50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