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HD中字

主演:彼得·奥图尔,亚历克·吉尼斯,安东尼·奎恩,杰克·霍金斯,奥马尔·沙里夫,何塞·费勒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7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8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9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拉伯的劳伦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战爆发后,德国盟友土耳其趁机侵入阿拉伯半岛。英国军方派陆军情报军官劳伦斯(彼得•奥图 Peter O’Toole 饰)去阿拉伯各部活动,试图发现部族首领费萨尔王子(亚历克•吉尼斯 Alec Guiness 饰)的最终政治企图。劳伦斯在途中结识了哈里苏部族首领阿里(奥玛•雪瑞夫 Omar Sharif 饰),并奉费萨尔王子之命与阿里率突击队穿过纳夫德沙漠奇袭亚喀巴城,途中还取得哈维塔特部族首领奥达(安东尼•奎恩 Anthony Quinn 饰)的信任。胜利后劳伦斯换上阿拉伦人服装,与阿里带领游击队开展针对土耳其的炸毁铁路的恐怖活动,威震中东;却没想到自己的命运却从此扭转直下……本片获1962年第35界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大卫•利恩David Lean),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剪辑和最佳音效共七项大奖,并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彼得•奥图),最佳男配角(奥玛•雪瑞夫)和最佳改编剧本三项提名。©豆瓣雁儿在林梢肉食猎者第六季苌山虎银幕上的展览:塞尚回魂夜(国语版)龙众舞侠肝义犬(国语版)圣诞倒计时你知不知道我爱你奇迹老爸终末的女武神第二季本尼迪特天才秘社原来你是这样的顾先生超变战陀3双甲战陀伪婚男女虚拟的谎言紧急审讯室特别召集2022八亿日元的压岁钱山姆的夏天纽带嗅觉搜查官地狱厨房(美版)第四季下一站·容我开唱火龙对决粤语版怪怪家庭奇奇欲爱世界时光与你,别来无恙宇宙毁灭记日常幻想指南艳女痴情飞燕曲陆垚知马俐行尸走肉:达里尔·迪克森 第一季总裁在上9:生死恋迷离警界:鬼车精灵梦叶罗丽5沉睡者1996龙在江湖(粤语)逆光2021地铁大爆炸迷雾重重那年那事那青春然后我们跳了舞

 长篇影评

 1 )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

    这部电影在我心目中永远是特殊的。  

  劳伦斯=诗人+军人+理想主义者,他活出了一条无以伦比的道路。他和杨威利一样才华横溢,在军事构想上成熟而冒险,同样讨厌杀人,喜欢以最小的牺牲取得最大的胜利。他的胜利是建筑在他的天才和狂想基础上的,他的独特人格魅力让人难忘,尽管人人都知道他狂妄自大,但是却不得不依靠他取得胜利。最后他被两方背叛,仿佛现代版的圣女贞德,所不同的是他最后清醒了,并且相对来说死得比较安详。

  劳伦斯是一个私生子,这种身世使他性格倔强叛逆,看上去玩世不恭,荒诞无礼,他的上司对他毫无办法,只有把他派到前线去,减少他的破坏性。但是他们始料未及的是,这正是劳伦斯呆在开罗沉闷的司令部里日夜期盼的事情。其他人在军官俱乐部里虚耗时光时,劳伦斯却在地图边上冥思苦想。所以他是最合适的人选。一头银发,老奸巨滑的顾问德赖登力荐劳伦斯,终于使他这条困龙飞上了蓝天。德赖登对他很了解,但是他是一个政客,胜利只是一种手段,当劳伦斯抱负施展已毕,身心俱疲的时候,他就不再对他伸出援手了。(但是他也不会自己出手干掉劳伦斯,而是让司令官先生动手,这是他精明过人的地方,难怪他历任两届司令官自己却稳如泰山。)

  电影里所有人都在为自己打算,劳伦斯除外。也许这只是电影,但是有意识的升华并不那么可恶。

  电影里权利的斗争可以说是极其复杂险恶。初出茅庐的劳伦斯不过25,26岁,如果不是具有无比坚强的意志,随机应变的智慧,全盘驾驭的能力,绝对会失败,因为他要周旋的对象没有一个是好缠的。费沙王子一方面打算要英国援助来对付土耳其,夺回失地,一方面却想逃脱英国贪得无厌的控制欲;奥达阿布塔耶为了钱可以随时倒戈,利欲熏心不受控制,虽然他也很佩服劳伦斯;最难缠的就是自己的大本营,嫉妒、暴怒和怀疑的上司,毫无交情等着看他热闹的同僚,继之以寡廉鲜耻利用他并企图拿他当替罪羊的新上司。他唯一的朋友就是阿拉伯人,因为这个理想主义的天才军人,其最终目的就是帮助他们独立,自由自在不受英国控制也不受任何国家欺凌。这种想法在殖民时代可以说是当得起叛国罪的。


  阿里将军是他在阿拉伯人中间最好的朋友,他身上有一定的象征含义。他是我非常喜爱的角色,因为他很帅,具有和劳伦斯一般的强烈人格魅力,是真正的男人。第一次和劳伦斯见面,他很有风度地故意挑衅劳伦斯,让一贯冷静的后者也禁不住大怒,其能力可见一斑。他具有阿拉伯部落典型的强悍,精明和闭塞,再加上他自己的优雅(他用骆驼藤挑走劳伦斯手中的指南针那一幕简直让人心醉神迷),劳伦斯在军中也听说过他的大名,所以本来以为他会讲理一点。而他本来打算让劳伦斯一个人自生自灭,却在听了劳伦斯的一番入情入理的臭骂之后把骆驼兜回来,殷勤地给他带路,遭到拒绝后也不生气,笑呵呵地走了。再次见面后,他领略到劳伦斯的超凡才智,认为他远在自己之上,于是对他五体投地,从此在每次战争中他都一步不离地站在劳伦斯身边,即使他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也没有放弃他。这是劳伦斯在英军司令部的人堆里找不到的一份珍贵感情。


  劳伦斯和阿里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这使他没法过他梦想的那种相对纯净的生活。他的理性和感性永远在交战,因为他虽然具有天才的军事才能,却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任何流血死亡都会让他心神大乱,陷入永远持续的负罪感和最高利益之战。一开始,他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的死亡也视如泰山,比如横穿沙漠时,他力排众议把他的一个手下从死亡边沿救了回来,自己险些丧命。这使他赢得了阿里和所有人的尊敬。这倒不一定是做秀,因为劳伦斯的一贯表现就是憎恨杀戮的。他后来却杀人如麻,连毫无必要的人也不放过,虽然是以暴制暴。他在指挥全歼杀人放火的土耳其士兵后,看着自己滴血的双手已经连话也说不出来。阿里拼命找到他,看到他那副样子,气得掉头就走。

 
  刚进入沙漠时,劳伦斯欢乐自负如同刚刚飞出牢笼的鸟儿。他具有文明社会的善恶观和平等观念,反对杀戮,以理性和克制力为自豪,几乎和所有的英国绅士一样有些迂腐。但是他和开罗司令部的人不同处在于,他真的把这些自由平等博爱当作自己做事的标准,并且以超人的智慧,无暇的品行笃行之,从而竟然使对殖民者充满不信任的阿拉伯人也受到了感化,相信并拥戴他这样一个英国人。换句话说,他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而实际上,他的处境和地位不允许他把这个标准贯彻到底,最后他只能独自黯然品尝孤独。这种孤独,在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亲睐一些杰出而不为人理解的人,例如屈原,卢梭,和曹雪芹。


  劳伦斯做过几件漂亮的事,包括说服费沙王子给他五十个人穿越死亡之海的沙漠,再说服哈威塔特人的首领奥达阿布塔耶,合力一举攻下阿卡巴;然后几乎是单枪匹马横穿西奈半岛,九死一生回到开罗司令部,给阿拉伯部落带去了大量武器,来对抗土耳其人;炸断铁路补给线,掠夺土耳其的物资,为进攻大马士革铺平道路等等。然而他最后的心血则是把大马士革送给了阿拉伯人,这是他冒险生涯的终结,一个空空洞洞的完美句号。他原本付出一切的目的(包括最不情愿的杀戮)都是为了这一刻,在英国人染指之前,把原本属于阿拉伯人的东西还给他们。他要他们自由,平等。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所帮助的人就像他以前愤怒谴责的一样,尽管豪勇善战,却狭隘,落后,目光短浅,彼此之间无法以西方式的最高利益为中心团结起来,把殖民势力永远驱逐出去。内讧,分裂,接受拉拢,暗地勾结,倒是一样一样按期出现了。所谓“稀泥巴糊不上墙”/是也。在政治小丑的分赃会议上,劳伦斯的心血不但付之东流,自己还成为牺牲品,因为他被利用完了,而他的主张是费沙王子等人想也不敢想的。他们还看不到最高利益,所以认为如此主张的劳伦斯无异是个危险分子,为了在英国人那里分到一杯羹(一个自来水厂而已),还是把他这块绊脚石扔掉的好。稍微有良心的阿拉伯人都记得劳伦斯的好处,费沙王子自己也惭愧地对着他的背影说“我欠你很多,也无法偿还”。他的好朋友阿里在草创的阿拉伯议会作鸟兽散时,看到劳伦斯坐在狼藉的市政厅里失魂落魄的样子,退出来不敢和他在一起,因为他知道阿拉伯人亏欠劳伦斯太多。作为劳伦斯的朋友,他只能用默默流泪的方式表达他的歉疚之情;同时他打定主意留在大马士革学习政治(劳伦斯语:一种很下等的职业),希望以后能够以新面貌迎接阿拉伯和世界的新黎明。


  劳伦斯不是完人。但无论在什么年代,他都会被人记起,被人称为“最不凡的人”。包括他的朋友,敌人,泛泛之交,乃至陌生人。


  精彩的台词和场景可以说是比比皆是。虽然电影很长,却能让人屏住呼吸从头看到尾。

“五百个阿拉伯人就是五百把刀子。”

“我不知道你是举止不佳还是仅仅是智障。”

“我也常常为此困扰呢。”

“那里面的两个人,其中一个已经半疯了,另一个则罕见地寡廉鲜耻。”

“你为什么到沙漠里来?”

“因为它很干净。”


  是的,劳伦斯,在时而酷热时而死一般寒冷的撒哈拉沙漠里,你和你的阿拉伯人,都是那么干净。

 2 ) 宛如初见——《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印象记

我上一次看《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可算得上是long long ago的事情。
那次是在学校大礼堂,虽是银幕放映,但以我当时的懵懂完全无法判断所放到底是何介质。彼时对电影正燃起热情,然而所知不多,不过显然大家都懂得不多,因为当日放映竟然连排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费城故事》两部。结局一点都不难预料,《费城故事》被割舍,不过也无人抱怨,在与光溜溜的三合板座椅较劲了几个小时后,能走出礼堂简直让人松了一口气。
我看出了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也看出了男主角不美却有魅力(我当时竟然觉得彼得·奥图不美?!),但总体上还是不太明白。懵懂无知面对经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敢乱说坏话,但在我心里估计还是隐隐埋下了“太长太慢太闷”的潜意识——因为经年之后我藏碟上千部,却始终没有收一张《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次在电影资料馆看《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有INTERMISSION的电影。在这个看电影吃爆米花的时代,这样的行为简直有朝圣的意味,依稀沐浴到古典电影黄金年代的光辉。
《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庄重高贵的古典风骨与现代修复技术的完美融合,画面色泽依然怀旧,却清晰得宛若新成,既有无限贴近的逼真,又有时光积淀的厚重。彼得·奥图的金发蓝眼在银幕上闪闪发光,风吹黄沙的每个细节都曼妙流动,人与沙漠天地构成美轮美奂的宏大画面,而其中的细小枝节也变得意味深长。许多镜头都会让人产生“大卫·里恩是怎么做到的”惊叹,这样的气势与质感不是依靠0与1编码所能复制。
一旦全情投入,我丝毫没有觉得影片太长太慢太闷,反而正是这种节奏造就了其史诗气度。大卫·里恩以这样的方式拍这样一部电影,最好地贴合了劳伦斯的传奇,他们同样的张狂野心,也同样的高贵不凡。

这一次观影的另一大收获是清晰看到以前所未见——无论是劳伦斯的同性倾向,还是他被土耳其人俘虏羞辱的经历,对这些在那个保守年代还不便言说的内容,大卫·里恩留下了大量的意会线索。
劳伦斯被土耳其人俘虏鞭打这段,当年印象颇深,虽不明了,但感觉怪怪。从劳伦斯的蓝眼睛到土耳其军官的红嘴唇之间的反打特写镜头,多次表现土耳其士兵猥亵笑容的镜头,这样的性暗示放在50年前是含蓄隐晦、不可言传,而放在50年后的今天,俨然变成了夸张露骨,观众席里响起了然的笑声就是明证。
彼得·奥图对于劳伦斯的塑造明显有柔美化的一面,不时会流露出女性化的肢体语言,这显然出自编导演的合谋。近4小时长的片中涌动的全是男性角色,女的一个没有。最MAN的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最娘们的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我不会把对《阿拉伯的劳伦斯》感受体验的大幅提升都归功于大银幕的震撼效果和细腻传达,毕竟,我也不是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我了。当然,观影体验依然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坐在我旁边的陌生男士,观影中不时低头翻看手机,显然小小的4寸屏比十几米的大银幕更能吸引他……

最后,还是用罗杰·伊伯特的评语来作结吧——《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像一个高个子屈身于一间低矮的房间之中。你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影片的大概情节并略略体会其伟大之处,但要真正感受里恩这部巨作就必须设法看到大银幕放映的70毫米胶片版。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言,这是一生中必做的几件事之一”。

 3 ) 一个同性恋的传记

1

是同性恋,劳伦斯才会在得啦受辱,差点被一个土耳其军官爆菊。但他好像乐在其中。

片子看点也太多了:38年科尔达想让劳伦斯奥利弗来演这个电影,失败了。St Paul's Cathedral中的雕塑是凯宁顿1935年制作的,他的好朋友。劳伦斯本来是作为牛津大学的考古学生在阿拉伯的。

Jerre: 本来是让阿诺德和沃尔顿来作曲的,但是他们不喜欢这个电影,杰瑞临危受命6个星期,每天睡两小时就完成了这个作品。

阿里、德莱顿、布莱顿上校(原型是Lt. Colonel Stewart F. Newcombe)是虚构的人物。阿克巴要塞的攻取城池。也严重失实。

德莱顿的原型是斯托尔斯爵士。Sir Ronald Storrs是一名情报官员,劳伦斯第一次前往赫贾兹与阿拉伯军队会面,并有点不情愿地指派劳伦斯作为联络人。他后成为耶路撒冷的州长。二、劳伦斯的考古学家朋友D.G.Hogarth,他同时也是一名情报官员;埃及高级专员Henry McMahon,他的谈判有效地引发阿拉伯叛乱的McMahon-Hussein通信;以及Mark Sykes,他帮助起草了Sykes-Picot协议,该协议由英法瓜分战后的中东。劳伦斯的官方传记作家杰里米·威尔逊(Jeremy Wilson)将赛克斯描述为“雄心勃勃。。。能够完全玩世不恭地操纵,当这将达到某种短期目标时,类似于电影中虚构的德莱顿。

抱歉,我在这里吐槽了那么多,而且剧透了那么多。下面进入正题——劳伦斯地理学:

The attack on Aqaba was reconstructed in a dried river bed in Playa del Algarrobico, southern Spain (at 37°1′25″N 1°52′53″W)。阿克巴偷袭严重失真。它这位置在开罗以东(蓝笔Akaba),你能看到。

我自己画了一张地图,帮助大家弄明白:

起点就是,地图左边的开罗,劳伦斯作为见习官,情报人员的起点站。

右下角,在麦地那附近,就是他会见王子的地方,这里也是费了很多的笔墨谈论阿克巴奇袭,上半部的高潮。地图的右上角则是下半部主要发生的地方,在曼恩是他们爆炸火车的地方,那是1917年。再往北是得啦,劳伦斯受辱的地方。再往北就是大马士革了。

这张图,基本把电影涉及到的地理,都包含进去了。红颜色写的是电影表现的部分。

2

向导说自己是贝都因人,更准确的说他是哈基米人Hazimi of Beni Salem。

阿拉伯人很重视头巾上的绑带agal,就跟孔子他们注重冠礼一个道理,只有君子有能力维持好。

应该来说,这部电影只是征得了劳伦斯弟弟的同意,把《智慧的七柱》当中的一些内容放进了虚构的电影当中,很多内容都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比如说劳伦斯两个仆人的死Daud and Farraj,都和电影中的不一样,并不是进入流沙或者是被雷管杀死。让劳伦斯世界闻名的美国记者洛威尔,也改了姓名,叫本特利,并且并没有在火车那个地方拍他的影像。他也是在电影开头,显示出对劳伦斯最大争议的评论者。

此外更重要的是劳伦斯心理变态的转折点是在得啦Deraa,他差点被土耳其军官Bey诱奸,所以他心里无法接受。而电影中只是表现他被鞭打,这当然是因为英国人在性方面的禁忌,没有表现。只要制片萨姆不满意,他就会表演心脏衰竭,大卫吓得只好屈服。

3

看蓝光碟就是看细节的。

在胡伟塔人的帐篷里,你能感受到他的女眷,偷窥男人世界的紧张,有出嫁的有没出嫁的。奥达小指上的银戒指,马额上竖着鸵鸟的毛。在瓦迪沙弗拉的费索王子的女眷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骆驼上搭的简易帐篷,她们戴着手镯的手伸出来。快要最后一幕的时候,杀塔拉尔族人的女人,也能看到。

奥达一直很穷,其实就是因为他人太大方,史料记载,他光是第1次款待劳伦斯,就把自己所有的50只羊都宰掉了。他其实早就想打土耳其人了,不像片中表现的那么扭扭捏捏

下半部在抢火车的时候三个阿拉伯人把抢到的银锅顶在头上当盔使。当时劳伦斯根本未受土耳其人袭击。阿里的黑人保镖。劳伦斯专用汽车的轮胎上写的固特异,劳斯莱斯。

艾伦比将军在开罗的台灯上面有埃及壁画的装饰,他们1900年的军服上面胸部的两个口袋和红色的肩章。土耳其将军桌上粉色的大马士革玫瑰花。真可悲,土耳其人好娈童啊。

上半部汇报时期,在西班牙的英军总部,下半部在所谓的耶路撒冷,墙面上都贴着马赛克,那可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啊。The Plaza de España, Sevilleappeared as Britain's Egyptian Expeditionary Force Headquarters in Cairo, which included the officers' club.

劳伦斯想当普通人的尝试失败了,他重新回到战场的时候,那个美国记者坐在一辆希腊面包的小卡车上。

最后开国际会议时,劳伦斯用枪敲着桌面,上面有土耳其的青瓷,还有一个小盖子呢,现在应该是收藏在托普卡帕王宫。而艾伦比将军在桌上居然看的是《钓鱼全书》,我有这本书的复制版。

4

这是世上唯一一部电影,能让你了解沙漠。

剧作家鲍尔特Bolt和大卫.里恩最擅长一件事,制造神秘事件。

也给劳伦斯带来无数的故事,说不清的争议,还有永恒的定格。

这就是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一生。我们同情他,谁教他生在大不列颠呢?

 4 ) 平凡英雄

我磨蹭了好久才开始写这篇文章,因为一方面,这部电影已经有太多的人为它写下文字,而电影的主角也早在他那个时代就已成为传奇。但是另一方面,在花了3小时 45分钟后看完这部电影(天晓得,这是我6岁以后第一次看一部有“intermission”中场休息的电影!),并查看了很多资料后,我又确实想写些什 么。而耽误我动笔的最大问题在于:这部篇幅宏大的电影述说的宠大故事,有太多太多可说,我又从何处说起?组织文章是件辛苦的事情,既然又没有稿费拿,那么 我干脆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想到哪里讲到哪里吧。

关键词1:史诗
据说在一次调查中,影迷们选出的最优秀史诗片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点也不惊讶,实际上,从片头那波澜壮阔的音乐一响起我就清楚,这不会是一部名不副实的电影。对于一部拍摄于六十年代初的电影来说,《阿拉伯的劳伦斯》完美的让人惊叹,那些沙漠中的镜头,让人感到漫漫黄沙,从眼前到天边。在劳伦斯返程去找寻掉队的同伴时,等待他的随从向远处眺望,在炙热太阳的烘烤下,地平线都升腾着热气,一望无际都是沙子沙子沙子,直到一个极小极小的黑点出现……摄影师的功力只能用神乎其技来形容。另外,在几个骑兵团 体作战的场景中,影片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气魄,在沙丘上冒出的一片片阿拉伯骑士,和马踏蹄溅的阵阵漫天黄沙,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这种气魄并非现代电脑 技术做出的0和1可以比拟。

关键词2:英雄
劳伦斯在他自己的时代就已经是一个英雄,影片中的记者本特利,其实就是历史上的美国旅行家兼记者洛维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他所写关于劳伦斯策动的阿拉伯起义(The Arab Revolt)的轰动一时的报告文学,还有劳伦斯的自传体记录《智慧的七柱》, 都是他成名的原因。在我看来,劳伦斯身上的闪光点有两处,其一是敢于创造奇迹,其二,他是个真正崇尚自由的人。不向命运屈服这一点已经被无数人写过,在劳 伦斯折回沙漠中,孤身一人寻找迷失同伴,他不相信阿里所说的“命运已定注定”,他要向阿拉伯人证明,他能够改写命运,他能够创造奇迹,他冒险尝试,他成功 了,他把同伴救出沙漠的那一刻,才真正的成为“阿拉伯的劳伦斯”,阿拉伯人才真正的接纳、信任他。当然,后来他奇袭阿卡巴,又运用游击战术,袭击铁路,大 大牵制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力量,并且凭借高超的外交能力,斡旋于阿拉伯各部落间,使得阿拉伯人空前的团结起来,这些赫赫功勋,不但使其真正成为一个英雄,更被希特勒所敬佩。

至于为什么我说,劳伦斯是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原因就在于,他能够帮助一个弱小的民族抵抗强权,争取自由。余光中说过“有两个人帮助弱小的民族抵抗强大的奥 斯曼帝国,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他们都毕业于著名学府,他们又都英年早逝,前一个是拜伦,后一个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拜伦的自由精神,看看我BLOG 简介里面的诗就明白,而劳伦斯的自由精神,在于他无分等级,无分国界的为人们争取自由。威廉·华莱士为自己人民的自由而战,可谓无畏,可谓荣耀;而劳伦斯 为了异国他乡人民的自由,向自己的政府讨价还价,呕心沥血,可谓无私,可谓伟大,可谓人杰!在开罗的将军们承诺“英国不想统治阿拉伯”“大马士革可以作为 阿拉伯议会所在地”的时候,劳伦斯真的相信他们会把自由还给阿拉伯人吗?这位牛津的毕业生,真的认为他的祖国以及协约国会让阿拉伯人统一、建国?我认为不,这就是他星夜行军,想要他的阿拉伯部队率先攻下大马士革的原因。他心里其实明白,让英国和法国舍弃自己的殖民地,舍弃自己的战利品,靠他一己之力,虽然他已经是个举世闻名的英雄,却是绝对办不到的。果然,他失败了,败在祖国狡猾的将军们手里,更败在他殚精竭力想要解放的人民手里——阿拉伯人的不团结, 毁了他们的自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向任何人,任何权利挑战,为了自己的信念,这就是劳伦斯最光辉的一面。

由于感觉自己争取阿拉伯独立的事业被政治家出卖,劳伦斯在战后拒绝出任总督等职位,而是选择隐居生活。

关键词3:平凡人
在电影中,劳伦斯被俘后受尽折磨,终于回到开罗,而他的长官却又要叫他执行任务,这时劳伦斯已经接近崩溃,他说道:Leave me alone!(这句话其实隐含着更加深刻的暗示,一会再说)劳伦斯希望他是个平凡人,他是个同性恋,而且,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是个受虐狂(合上你那张大的嘴巴,我们一会再说),他脆弱而敏感,从秘密和缺点上来看,他是个平凡人,但是从能力上来看,他又是个卓越的人。这样活着,确实痛苦。

对于劳伦斯其人,片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注意,一句出自费瑟王子之口:With major Lawrence mercy is a passion, with me it’s merely good manners.另一句出自劳伦斯本人,意思是他杀了一个人,但是却发现自己enjoy it.导演想表达什么暗示什么在这里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从神坛上捧下了劳伦斯的塑像,让他变成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缺点的人。

当然,顺便提一下,电影中对于劳伦斯的塑造也有不实之处,此处还甚为让人不快,我引用Wiki 上的文字:

The real Lawrence actually shunned the limelight, as evidenced by his attempts after the war to hide under various assumed names. Even during the war, Lowell Thomas wrote (in With Lawrence in Arabia) that he could only take pictures of Lawrence by tricking him (though he did later agree to pose for several pictures for Thomas' stage show). Thomas's famous comment that Lawrence "had a genius for backing into the limelight" referred to the fact that his extraordinary actions prevented him from being as private as he would have liked to have been, not anything to do with self-promotion or egotism at all.

我简略说一下,大意就是劳伦斯是个非常不喜欢“炒作”自己的人,但是电影中的劳伦斯经常在镜头前摆pose,还被记者称为是“爱现王”,这点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关键词4:同性恋的暗示
关于劳伦斯是同性恋的问题,很多历史学家、传记作家已经考证已久,但依然是个迷。说实话,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哇,好超前,60年代的片子就已经在同性恋上做文章了!果然一查,电影中有很多同性恋的暗示,比如劳伦斯女性化的举止和瘦弱的体态,碧蓝色的温柔眼神和多愁善感、不注重军人礼节等等,尤其是劳伦斯身边的两位阿拉伯校帅哥,非常明显的在暗示什么,最明显的暗示在那一句“Leave me alone!”要知道将军当时就说:“说出这句话也太柔弱了。”何止是柔弱,一个军人在这种时刻说出这样的话,简直就是纤细敏感到极点。(莫非其劳伦斯还是小受……)
对此,Wiki上是这样说的:

劳伦斯作品中的一些章节,以及他在军中同事的回忆,反映出他有性受虐狂倾向,喜欢鞭打和肉体的痛苦。1917年12 月,劳伦斯曾在汉志铁路沿线的德拉被土军抓获并遭强奸和鞭打。劳伦斯另一个引人争议的话题是其性取向。《智慧的七柱》一书署明“致S.A.”的序言,被认 为是写给一个叫达霍姆(Dahoum全名为谢赫·艾哈迈德,Sheikh Ahmed)的14岁阿拉伯男孩的情诗(见引文)。达霍姆曾于1914年和劳伦斯一起在卡赫美士考古工地工作,两人关系密切,劳伦斯拒绝澄清两人有肉体关 系的传言,并在返回英国时将达霍姆带回国与其同居。1916年,劳伦斯将达霍姆派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北部联系阿拉伯民族主义分子,1917年,达霍姆因斑疹伤寒去世。劳伦斯后来在《智慧的七柱》中说,他的梦想——为阿拉伯人民赢得政治自由——本意就是想作为一份礼物送给达霍姆的。

Wiki上还说:

In Seven Pillars, Lawrence claims that while reconnoitering Deraa in Arab disguise he was captured and tortured. Many critics have read this account as describing homosexual rape, and have used this to suggest that Lawrence was homosexual.

Reports from a man whom Lawrence hired to give him beatings make it clear that he had unconventional tastes, notably masochism.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ose who attest that T.E. Lawrence was possibly a homosexual are primarily biographers and researchers who had never even encountered him.

说了半天等于什么都没有说,不过对于此点,电影中确实有非常多的暗示,比如那个劳伦斯带进英军酒吧的阿拉伯青年,原形应该就是Dahoum。1913年左右在一次南土耳其的考古挖掘中两人相遇,劳伦斯教他摄影,读写,Dahoum成为了他的助手。后来两人搬到一起住,劳伦斯为他塑了一尊裸体像并放到了两人房子的顶上。Dahoum还是一名摔交手(wrestler)。战争爆发时,劳伦斯远在英国,两人再未能会 面,Dahoum1918年死于斑疹伤寒(另一位著名的同性恋亚历山大大帝也是死于此病),终于天人永隔。

电影中还有一处著名的暗示,就是劳伦斯被俘时,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位土耳其省长捏掐劳伦斯的白皙肌肤时,还有那位土耳其士兵行刑时,脸上都浮现出无比猥亵的表情,而劳伦斯被从囚室扔到街上时,第一个动作是把脸转过去,深深地埋进泥水中。这些都暗示了劳伦斯曾被轮奸,上面的资料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我认为这段不幸的经历和同性恋没有关系,因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性取向是先天性的。

关键字5:死亡

电影吧劳伦斯的死亡放在片头,死亡的过程和葬礼都符合史实。劳伦斯死亡的过程如下(Wiki):

He was mortally injured in a Brough Superior motorcycle accident in Dorset, at the age of 46, close to his cottage, Clouds Hill near Wareham (now run by the National Trust and open to the public). The accident occured because of a dip in the road that obstructed his view of two boys on their pedal cycles; he swerved in an effort to avoid hitting them, lost control, and was thrown over the handlebars of his motorcycle. He died six days later.

他的铜像,被摆放在圣保罗大教堂,与最伟大的那些人一起,供后世瞻仰。

下图为他最爱的摩托车Brough Superior,他喜欢追求速度,曾说“对速度的追求是人类的第二兽性。”他死于追求中,如同所有传奇。


最后,用劳伦斯众多名人朋友中的一个给他的评语来结束吧。

I deem him one of the greatest beings alive in our time... We shall never see his like again. His name will live in history. It will live in the annals of war... It will live in the legends of Arabia.

— Winston Churchill

附上,劳伦斯写给他那位同性情人的诗,收录于《智慧的七柱》中:

    * 《智慧的七柱》序言

致S.A.

我爱你,因此我将这些如潮的人流拉进我的手中
在繁星灿烂的天空里写下我的心愿
去为你赢来自由——那有七根支柱的智慧之屋
你的眼睛会为我而闪耀
当我们来的时候

死神似乎是我征途上的仆人,直到我们走近你
看见你在等待
当你微笑时,悲戚地嫉妒时,他追上了我
并把你拉走
带入他无言的寂静之中

爱,是劳累的旅程,为了寻求你,拿出我们微薄的报酬
我们眼下的所有
当大地柔软的手触摸你的身体之前,当这盲目的蠕虫
长肥之前,靠着
你的血肉
人们恳求我开始工作,将这不可侵犯的房子
作为对你的纪念
但是为将它建作纪念碑,我在完成之前毁掉它
这些小小的碎屑之物垒起来缀成的小屋
在你的赠礼
毁坏的阴影里

欢迎来我的BLOG看看: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5 ) 劳伦斯

该片以土耳其入侵阿拉伯半岛为背景,讲述了英国陆军情报官劳伦斯带领阿拉伯游击队炸毁铁路,成功使阿拉伯各族维系在一起的故事

从黄沙大漠的壮阔景象,到人性的幽微复杂,从一骑绝尘千山独行的浪漫主义,到老奸巨猾狗屁倒灶的政客阴谋,从生民涂炭的昏暗时局,到郁郁累累的英雄末路……真是叹为观止,摄人心魄,上下场开始前的音乐也是荡气回肠。

 6 ) 你看到的是史诗,我看到的是幻灭

我对经典的理解,首先是它要能经历岁月的消磨和考验,而不是在某个时代或某个历史背景下的灿烂,而是能够穿透时间、空间、地域、文化后,还能够震撼很多人的心灵。无疑这部拍摄于半个世纪前的电影完美地做到了这点,震撼渗入心灵的宏大音乐,壮观的阿拉伯沙漠景观,璀璨闪烁的银河星光,迷一样的英雄和神迹般的举动,身着阿拉伯传统服装的英国人,幽兰震慑心灵的眼睛,挥舞金色弯刀骑着骆驼的冲锋,坚定的信念和团结各方力量的美丽,还有那种身份认知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怀抱普世自由和民主价值观的梦想,以及最后梦想的湮灭和无奈,铸就了这部电影的永恒。

可能是贵族放纵情欲的私生子身份(在劳伦斯跟阿里关于姓氏的讨论中透露的),也可能是因为劳伦斯牛津大学毕业的学历背景(这个电影中没有提及,而是根据人物的资料来看,毕竟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传记性质的电影),在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开罗军队司令部做事的劳伦斯,与其他英国军官有着迥异的性情,他没有英国人的那种刻板和自律,但他通晓多种国家的语言,对上司抱着玩世不恭的幽默,对同事有种与众不同的隔阂感,更加同情和平等对待阿拉伯人的遭遇,怀抱着真正帮助阿拉伯民族和人们的感情。正是这些品质能够让他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机遇下成就了史诗般的功绩,但同时也是早就他最后悲剧性结局的必然原因。劳伦斯的痛苦并不是战争的艰苦和困难,在仅有一名向导的情况下,他敢于深入沙漠寻找费舍尔王子的部落,由于土耳其帝国军队拥有现代化的武器和军队,当时阿拉伯人的局势非常不利,只能够撤退到后方接受英国人的支援和训练,但同时也就意味着军队将受到英国的领导。在这样的情况下,劳伦斯敢于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带着带着哈利苏部落首领阿里和五十名战士,穿越从来没有人走过的死亡沙漠,在沙漠另外一端说服哈维塔特部落的奥达加入他的远征军,在土耳其军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攻占了军事重镇阿卡巴。然后带着两个随从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获得英国司令部在武器和物资的支援,以阿卡巴为基地不断袭扰土耳其军队的运输线,极大分散了土耳其军队的实力和持续作战能力,逼迫他们向后才撤退,并且在最后的反击中带领阿拉伯暴动军队,比英国正规军抢先两天攻入大马士革。这些都让劳伦斯成为接近于圣徒和神一样的地位,阿拉伯人崇拜他跟随他,美国记者不远万里来采访他记录他的事迹,他的英国军官和司令也要倚重他打败土耳其人。一个人,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改变战争的进程和世界的历史,难怪他最后可以葬在圣保罗大教堂,被永远载入史册。就像他的上司说的那样:全世界的人都将记住你,而要知道我是谁,还需要到战争博物馆里去查找资料。从这个角度说,劳伦斯的人生是成功的辉煌的,是英雄史诗般的传奇。

但是整部影片绝对不是充满胜利的荣耀和喜悦的片子,而是充满了无言的痛苦和不幸,是梦想理想在现实中幻灭的悲剧。劳伦斯取得的战绩越辉煌越富于传奇色彩,这个结局就越发显得可悲可叹。如果他像被俘后要求的那样,去从事普通的工作做个平凡的人,那么这份悲痛和无奈可能还没有那么痛彻心肺。我觉得劳伦斯的痛苦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自己仁慈宽容的个性,与战争中必然发生的残酷和血腥的冲突。从劳伦斯对待向导和其他阿拉伯朋友的态度,可以看得出他非常仁慈和公正,由于阿里射杀了他的向导,在很长一段时间两个人的态度都很冷漠,尤其是劳伦斯对阿里抱持的那种不肯原谅的态度。他同情阿拉伯人民,并且在战斗中跟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比如他不肯丢下同伴,宁肯只身返回死亡沙漠拯救同伴嘉西姆,他为了兑现对自己伴当的承诺,带着他走进英国军官俱乐部,给他要了冰镇的柠檬水和有床单的房间,正是这种纯洁高贵的品质,为他赢得了在阿拉伯人中的尊重和崇拜。但是他同时也要面对战争中不得不面对的死亡和悲惨,为了促成两个部落的团结,他不得不亲手处决了引起冲突的嘉西姆,而嘉西姆正是他冒着死亡危险就出来的同伴;为了避免遭到土耳其人的酷刑和逼供,他也不得不亲手射杀了他的一个伴当,这个跟班就是他冒违背英国军队规定,将其带入司令部的军官俱乐部的跟班,另外一个跟班在穿越西奈沙漠时死于流沙。他保持仁爱之心但在被俘后却遭遇敌人的虐待和侮辱,当看到撤退的敌人血洗阿拉伯人的村庄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发出了统统杀光的命令,并且着魔般地射击和砍杀敌人。残酷的战争,摧毁了他的仁慈的人性!你可见到他看到屠杀村庄的敌人时,那种痛苦挣扎纠结迷惘的眼神,你可看到原本优雅纯洁的劳伦斯,杀红眼地手刃敌人浑身鲜血。

第二个层面是他对自己身份认知的迷惘。他在英国军队中是个格格不入毫不起眼的中下级军官,如果没有这次联系阿拉伯部落的任务,或许他将成为无足轻重的人物,而且他跟其他军官和上司都不能有融洽的相处,他也不可能圆滑地为人处世,也不可能得到晋升和发展。正是阿拉伯人的身份给了他太多太多,他同情他们民族的遭遇,知道他们曾经辉煌的历史,他费尽心力将不同的部落融合在对抗土耳其入侵的统一战线上,当他是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时候,他受到所有人的尊崇和敬畏,他在他们心中是圣徒和真主的同义词,他实现了无人可以企及的战争企及。当他挽救了沙漠中的同伴穿上那套白色带有金色弯刀的阿拉伯贵族服装,他在忘情地欣赏着自己的衣服欣喜若狂,甚至都灭洋注意到奥达的到来。他在袭击土耳其火车被敌人士兵射伤肩膀后,淡定地站着面对敌人的射击,是多么充满了自信,他面对美国记者的镜头,最辉煌的就是穿着白色的阿拉伯服装站在阿拉伯的沙漠上,他相信所有的都不是注定的,他可以改变一切,他甚至自己也相信自己是神一样的人物。阿拉伯人的身份给予他荣耀和所有的一切。但是他毕竟是普通人,而且是白皮肤的英国人,他必须在两个身份间周旋和切换,他要遵守英国军队的命令和安排,但是他也要为阿拉伯民族争取利益。影片中驰骋在沙漠上的阿拉伯的劳伦斯,总是充满快乐和自信,但在英军司令部里穿着军官制服的劳伦斯,总是显得失去了生机和活力。最终的崩溃来自于被土耳其军队俘虏,我们不知道在牢房里他受到了什么样惨痛的刑罚和侮辱,但是他真的崩溃了。他指着自己的皮肤,说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改变自己的肤色和身份,无论他的内心多么向往成为阿拉伯人。

第三个层面是造成最终悲剧的根源,即英国和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利益冲突。英国和法国在一战即将获胜后,自然希望能够瓜分战后在阿拉伯地区的利益,而不希望出现自由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劳伦斯是真心希望为阿拉伯人谋取自由和权力,他为阿拉伯人争取武器和金钱的支持,甚至希望为他们弄到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他费尽心机去将阿拉伯人统一起来,告诉他们英国不会贪图这里的土地,他们将是为自己进行奋斗。但是他自己是英国人,而且是要服从命令的英国军官,他还要肩负如何承担军人义务和对自己国家的责任,英国军队和阿拉伯部落武装的合作,既有打败土耳其人的共同利益和目标,也有战后如何处理阿拉伯地区的控制和反抗的矛盾。劳伦斯并不会真的相信将军给他的承诺,他不会相信英国真的会把阿拉伯地区交给阿拉伯人管理。所以他最终是选择了放弃自己英国人责任,真心帮助阿拉伯人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国家,他率领军队抢先进入大马士革,并且控制了主要的机构,成立阿拉伯联合议会来管理这个国家。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阿拉伯人是习惯于流荡的游牧民族,他们根本不懂得国家的概念和价值,在完成进攻入大马士革后,部落间因为利益纷争和不懂管理国家而分崩离弃,大部分人马都主动撤离大马士革,就像他们打劫了土耳其的运输货车后,就回到自己的营地过冬,而将战略反击的计划抛到脑后,所以无可避免地错过了历史的时机。但是可以看到劳伦斯为阿拉伯国家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在最后龌蹉的利益分割谈判中,费舍尔王子说他不知道这个国家欠他的太多太多。正是因为劳伦斯的举动才能使得阿拉伯民族有了名义上自己的国家,尽管实际控制和管理都是英国人,只不过挂上了阿拉伯的旗帜,但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成绩。

我觉得影片的重点绝不是在描绘劳伦斯史诗般的胜利,而更重要的是劳伦斯理想和人性的破灭。他所取得成就越是辉煌灿烂,这个结局就越是有着讽刺和悲痛的意味。在长期战争的折磨中,他已经不再是开始怀抱仁慈和理想的劳伦斯,尤其是被土耳其军队俘虏后,他简直是有了非常大的蜕变。当他再次被说服回到战场的时候,他不再是用理想和信任组织阿拉伯部队,而是用金钱收买了将近一半的人,甚至追随他的不再是品格高尚的战士,而是用金钱雇来的杀手,那种为了阿拉伯国家的理想已经蜕变为接近雇佣军的军事行动,其中对于撤退土耳其军队的疯狂灭绝屠杀,已经证明劳伦斯的精神和信仰都已经崩溃和破碎。但他还怀抱着的理想是建立阿拉伯的国家,而不是让英国窃取胜利的果实,所以他率领阿拉伯军队首先进驻了大马士革。但是用金钱和利益维系的阿拉伯联盟很快暴露了弱点,没有统一的目标和理想,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局限在自己部落的眼前利益和冲突,互相牵制无法合作等等,最后也导致他最终极理想的破灭。战争,虽然胜利了,但是果实却被英国政府和费舍尔王室无耻地瓜分了,年轻人在前线流血战斗,那些老谋深算的狐狸在幕后讨价还价。就算有再辉煌的战争奇迹和无数人的崇拜,又能怎么样呢?结局也不过如此,甚至是非常的幻灭和无力。如果是如此,那么人生和战斗意义何在呢?那些曾经的辉煌和欢呼,又有神马价值呢?这就是劳伦斯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幻灭,无论是土耳其还是英国,不过都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从来没有真正的自由和民主的理想,也不曾为那块土地上的人民着想,这是整个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瓜分利益的冲突罢了。无论哪方获胜,都不会给世界带来真正的改变。电影的本质不在于歌颂劳伦斯的史诗,而是为了透过他表达这种无奈和叹息。

 短评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1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2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2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26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28分钟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32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37分钟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39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44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4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55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58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1小时前
  • 老袁
  • 力荐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1小时前
  • seabisuit
  • 力荐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1小时前
  • 木卫二
  • 力荐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1小时前
  • 火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