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

HD中字

主演:霍利·亨特,哈威·凯特尔,山姆·尼尔,安娜·帕奎因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钢琴课 剧照 NO.1钢琴课 剧照 NO.2钢琴课 剧照 NO.3钢琴课 剧照 NO.4钢琴课 剧照 NO.5钢琴课 剧照 NO.6钢琴课 剧照 NO.13钢琴课 剧照 NO.14钢琴课 剧照 NO.15钢琴课 剧照 NO.16钢琴课 剧照 NO.17钢琴课 剧照 NO.18钢琴课 剧照 NO.19钢琴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钢琴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爱达(霍利·亨特 Holly Hunter 饰)是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女人,她所有的心思情绪全都凭着那美妙的钢琴乐曲飘然而出。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爱达在海滩边疯狂地弹奏 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贝因(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听出了爱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爱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爱达欣然同意了。贝因深爱着爱达,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的情感渐渐滋长。老爸有招第二季造访职业杀手杂耍班小妇人我的真朋友穿越时光的街角商店活死人归来3仿真之境:死亡、谎言和互联网第一季狂暴狭小的世界麦当娜前辈,这不叫恋爱!奶娘爱情灵药大明医圣李时珍时日一起用餐吧羞耻1968GOING SEVENTEEN2018美国杀人魔2极寒之城2023下众之爱美国僵尸乘风第四季无损全景声黑寡妇平行恋爱时差妮基塔第三季罪恶黑名单第十季机动警察剧场版2小塔历险记之记忆森林红军冰球队铠甲勇士猎铠麦克阿瑟传剧场版 假面骑士555 消失的天堂省港旗兵4地下通道同一屋檐下食人晚宴高材生情证 致命第六感我是英雄之重返峡谷之巅饮料杯历险记我们才不是兄弟呢第二季与狼共伍使女的故事 第三季狂飙到古代

 长篇影评

 1 )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

有一种声音叫做寂静——重温《钢琴课》 文/LIAR

 
    某一天我决定认真的去看一场电影,在这个房间最冷清的晚上。

  如同在冬天沐浴了一场冰冻的雨水,如同在生命里遭遇了最冷清的夜晚,就是这部寒彻心底的《钢琴课》。

  从一个孩子的声音开始,从一双遮住视线的双手开始,一个几近与世俗生活隔绝的美丽奇崛的生命以一种孤守的姿态出现在镜头里,是一张美丽苍白,平静到以至于你感受不到温度的脸,就象一幅永远不能接近的肖像。镜头从她的脸上升起,以优美的速度越过葱郁的树冠,看见她优美的身影。

    艾达,一个无法用声音传达心意的女人,而她的内心就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一个仰望着星空纯粹到超拔了人世的生命,拒绝了一切的问候与干涉,只有当钢琴的声音在她的指间跳荡出来,只有当周围充满了音乐带给她的喜悦与安慰,只有当世界在一片音乐的世界里变的圣洁,只有当第一个音符在心中响起,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生命有了自足的意义,才能感到自己与自己以至于和世界的沟通。

    我不得不说总有一些生命的状态让人高山仰止,总有一些如同溪水一般清澈单纯的精神世界几近通达到灵魂最寂静的角落。
    就好象是在没有细菌的空气中生长的皮肤,突然出现在浑浊的空间里,每一片哪怕是最小的尘埃都会让她感到疼痛。艾达就是这样疼痛着来到了这个她深深恐惧并且抗拒的小岛,她唯一的打算就是接着守护自己的精神和自己的女儿,当她在夜晚的帐篷里安抚着女儿,镜头里从油灯里散发出的温暖的黄色调让我们看到这个女人身上仿佛仅有的却是天然而饱满的温情。
    钢琴就放在美丽而空无一人的海滩,无法搬运到隔着那片阴冷潮湿的沼泽林的家里,这是一个怎样将人世与圣洁隔开的意象,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的难以逾越,当一个高贵的灵魂降临到世间,它们之间又岂止一片树林这么简单――原来有些东西永远不能融合到一起。

    艾达求助于这个在山林间居住了数十年几乎不识字的男人,求他帮助他们越过树林去找那架在海滩边就象她自己一样孤独的钢琴。就是这个粗糙而生硬的男人,就是这个代表生命的另一种力量的男人,在艾达如痴如醉的钢琴声中竟然默默的爱上这种美丽,这种寒冷而充满拒绝的高贵。镜头就在高高的远处俯瞰着艾达和女儿延伸到画框尽头处的脚印,这男人就在后面跟随着,从另一行脚印开始,进入艾达行走过的轨迹。

    他就用这样的方式去追求这个女人,粗糙但是充满了力量,生硬却象孩子一样任性猛烈的让女人难以抗拒。钢琴课就从这里开始,钢琴终于越过了树林被搬到了岛上,越过了这片树林,是生活的另一端,一个高贵的灵魂终于开始进入了浑浊然而充满暖色的生活。艾达也终于有一天被融化在这个男人如同太阳一般灼热的爱意里,不得不感触于Jane Champion同样作为女人的敏感与细腻,一段两个人从排斥到吻合的过程,这其间的每一个镜头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光影变化,无不充满女性特有的温和而内敛的光泽。

    终于要暴露了,终于当艾达从一个封闭的与世界隔绝的冰冷的世界苏醒,当她也放开了身心投入这惟有生活才能带给她的情欲和感动,当她也被融化在男人的臂弯里,她注定要付出了代价。这代价是什么?这代价是谁让她付出?
    如果这个时候你仍然在目不转睛的看着电视,那么这一幕将成为你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的几乎要烙印在你心里的画面,这个时候艾达被愤懑了许久的丈夫拖出屋子,镜头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平静的跟随着他们的行动,这时大雨倾盆,画面被渲染成最冰冷的青色,钢琴声在画面外悠扬的响起,画面里丈夫与艾达扭打着,镜头在此时保持着优美的切换,仿佛音乐象与镜头做着化学反应一样的在催化着这一刻走向美的极致,而当丈夫终于怒吼着砍下艾达的手指,琴声和镜头已经优美到你无法相信这是一幕惨剧,这是一幕人世间最惨无人道的上演,全人类对于美的向往对于纯净的爱怜都被这个丈夫的斧头砍到血流汩汩,然而就是这么一幕生活对高贵灵魂的摧残,却是这么的美,琴声依然悠扬在画面之外,而镜头的角度又是这么的优雅,这种反差与吻合简直残酷到要撕裂所有蒙盖在伤口上的纱布,可就是这锥心的疼痛,却成了美的极致。
    这就是艾达的代价,这代价是钢琴给她的最后的礼物,一个她曾经唯一寄托着的唯美的家园,当她转身投奔人世时就要折断她曾经借以翱翔在海滩边的翅膀。

    一个孩子的声音在说:有一种寂静是无声的。那是艾达的声音,它已经脱离了艾达的身体,当她已经成为凡界的女人,她又象一个初生的孩子开始了另一种坚持。可是这悬挂着的寂静依然回响在人类灵魂所无法企及的深度,等待着下一个奇迹,等待着有一天又一个孩子一样的心灵用断了的手指,拂上它冰冷的躯体。

------------------------------------------------------

《钢琴课》 一直以来的最爱

纯女性的视角,细腻,纯粹。

 在艾达的琴声面前,一切言语都失去了意义。



沉默,优雅,坚韧,炽热,敏感,执着......

对于这样的特质,总会产生一种几近偏执的好感

 2 ) 对不起,我爱你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回想起幼年时见到的天空。那时的天空总是高远而宁静,偶尔有飞鸟,掠过大朵大朵的白云。是那样纯美的场景,一如幼童天真的笑容,初秋月光下的微风。

都过去了。
C城的天空总是灰蒙蒙,钢筋混凝土在这样的空气里显得更为冷漠,几乎要令人窒息。据说,这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
总还有其它原因吧。
天可以暗,心不能灰。

如果可以我宁愿选择沉默不语。孑然一身,遗世独立,与寂寞为邻。然后,隔岸观火,袖手旁观,处变不惊。我要看着繁盛烟火上演,瞳孔却始终冷冷清清。
如同那个名叫艾达的女子。自六岁起她不再言语,从此她的天空蓝得不可思议,好比一个永远也醒不来的梦境。
这女子,纯白如坠落凡间的精灵。她简单而直指人心的眼神,她提着长裙行走在泥淖里的姿势,她异常柔弱的苍白手指,我见尤怜。可是,她又从来没有找到过自己的方向,她迷失在那里,辗转彷徨。
钢琴是唯一与外界交流的工具。那些优美的音符,据听的人说,好象要给你灌输某种感情。
清冷的姿态背后,还是对寂寞的恐慌。
任谁都一样。

所以,当她碰到一个真正关心她呵护她照顾她的男人的时候,她就会飞蛾扑火地奔过去。尽管表面上还是欲迎还拒。
贝因的手指在她柔软的身体上游走。她闭上眼睛。
或者,两个人赤身裸体躺在床上,只是拥抱。
你看见她眼里一闪即逝的笑容了吗?
悲剧就从这里开始。

你说,每一个人,都有他独特的美,只要用心去感受去发现。
贝因和斯图尔特不同,他是个野蛮人,什么也不懂。但是,当钢琴被遗留在海边的时候,只有他发现了艾达的无比惆怅。
艾达远远看着那架钢琴,潮起潮落,钢琴独自吟唱。寂寞在她眼中盛开了又熄灭了。
贝因记住了这个瞬间,它从此成为永恒。

用抚摩换取琴键。真荒诞。
但彼时你情我愿,干柴烈火,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
艾达想要回的当然不只是钢琴,她想要的,是那份久违了的感触。有人关心有人疼爱,可以毫不吝啬地释放掉所有寂寞。
贝因也不会满足于肌肤的接触,他想进入这个从不开口的女子的内心,探寻从未体会过的刻骨铭心。
两个同样寂寞的灵魂,可以在黑夜里相互慰藉。
只是他们忘记了。艾达的丈夫另有其人。

斯图尔特才是最可怜的吧。
娶了一个不爱自己的女人。更可悲的是,他仅仅想要得到一个女人,即使只是行尸走肉。
他连吻她的勇气都没有。
艾达与贝因交合的时候,斯图尔特站在门外目睹了全过程。他还在等待,等待悔过等待重来等待奇迹发生。
生活里没有奇迹。

那时我对你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就好比艾达之于斯图尔特,她成了他的床前明月光,胸口朱砂痣。
就好比你之于我。
我多么希望在影片的结尾处,艾达能安静地坐在园子里弹她最心爱的钢琴,然后就有清凉的风突然吹过。
而独自上路的贝因面对大海,略带哀伤。远处的天空还是一如既往的蓝。
可是艾达没能弹琴,斯图尔特砍掉了她的一根手指。
而接下来的天空,也狠狠地黯了下去。

就是在这样的天空下,艾达和贝因上路了。斯图尔特其实早已绝望,他的疯狂举动,只是要在这个女子身上强加一些有关自己的记忆。悲哉莫过如此。
后来呢?我不知道。
艾达终于丢弃了那架钢琴,她自己也跟随钢琴沉入海中。她有没有死,谁也不清楚。结局的改变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如果她奋力游上来,其后的生活会很幸福;如果她选择了离开,就只能永享这百年孤寂。

我不想妄自揣度了。
因为在某个瞬间,我猛然发觉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样欣赏第二个结局。失去了,不一定就会变成美好回忆,也许只会留下遗憾。
你知道,我始终没有醒来。我情愿陷落在那些盛开的梦境里,即使它们最后只会凋零、幻灭、湮没。每当面对着那些欲盖弥彰的失落、担忧、痛苦,我只好沉默。
伤心欲绝。

其实,我只是害怕。
怕你转身,怕你决绝,怕你忘记,怕你逃离。
可是这一次,因着这悲剧赐予我的巨大力量,我不再害怕不再彷徨。
下一秒我就要打开房门,迎接这个三月里的灿烂阳光。
然后,找到你。

 3 ) 通过抵达你,抵达理想

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高考的时候,她早恋的男朋友每天带她出去玩,考完后,跟她说:我知道我成绩没你好,所以我想这样我们两个都考不上了,我们就能一直在一起了。 想起这一段是因为《钢琴课》里的一个逻辑:农夫通过占有艾达来抵达自己的理想。看起来一个是毁灭,一个是拥有,但其实是一样的:通过毁灭或者说占有自己心里美好的、想要占有的东西,从而抵挡更深层次的美好——比如理想。 故事的设置是是在一座孤岛。一个被家庭嫌弃的再嫁的哑女带着和前夫的女儿来到一座孤岛。丈夫并不爱她,更不要提懂她,当然,她也没有这样指望过。女儿是她与这个世界唯一的联接纽带。 她随身带着的只有一架钢琴,她对钢琴有着近乎固执的热爱,这种固执差不多就可以称为信仰了。但是最后这架钢琴还是因为天气原因和道路险阻留在了海边。 故事开始了。 农夫带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一起去了海边观摩那架钢琴。海边,波光粼粼,闪耀成了一块巨大的水晶,拉长拉远的镜头里,艾达在画幅的中央陶醉地弹奏曲子,女儿衣裙翻飞地跳起了舞蹈,取景框后,是农夫的一双看似粗糙却无比审美的眼睛。 这一幕给他的震撼便是理想。是他所从未涉足过的理想。 所以,笨拙又灵巧的他想到了占有理想的方法——用艾达的身体与自己交换理想。因为,在这里,艾达已经成了他意识里理想的代词了。还有什么比占有这个写实的东西更写意的呢? 所以,抚摸一次给一个琴键、亲吻一次给一个琴键,直到最后,占有身体,彻底交换。 可是农夫是个脱俗的农夫。在他即将有资格占有艾达的时候,他放弃了。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有时候通过肌肤相亲来表达爱,有时候通过放弃肌肤相亲来表达爱。这中间同样有爱,只是哪种方式更能表达爱是说不清楚的。因而我们只能说人是复杂的动物。 然而农夫的放弃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他通过放弃艾达,从而彻底得到了艾达。 占有,是一种粗暴的单向的传播。而放弃则是一种高贵的充满理解的互动。这意味着你和想占有的客体之间达到了同一个高度,有着同情式的理解。 农夫放弃艾达的那一刻,他彻底拥有了艾达,也同时抵达了自己的理想。 原来抵达理想的方式是如此多样而独特的。 艾达呢?她是通过出卖身体捍卫自己的钢琴的。她的出卖之所以不会被当做一场下作的交易,我想原因是这样:首先,西方人的观念里,身体并不如灵魂一样像是被供若神灵的东西,它只是一具没有过多感情色彩的皮囊而已,并不拥有更多意义;其次,也是更重要的,艾达的出卖并不是为了取悦于任何人,她是为了取悦自己——因为出卖它,她便可以拿回钢琴,也就是自己的理想。这简直有着宗教般的严肃和信仰般的仪式感。下不下作,不在于是用身体还是灵魂,而是在于这目的是为了取悦自己还是取悦他人。 所以,有人说,在这部《钢琴课》之前,电影还只是个无性繁殖的生物,而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女性不再作为男性世界的对立者而试图与之一分高下或者对话,而是女性开始从自身的精神世界出发,在成长起来的世俗世界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求一种平衡之道,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救赎。 对于艾达来说,钢琴沉入海底的一段便是她彻底的救赎。 通过失去理想的意象,从而永恒地占有了理想。 到这里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都是通过放弃的方式从而得到永恒的。不是吗?农夫放弃艾达,艾达放弃钢琴。农夫得到了艾达,艾达得到了幸福。 真想问问导演这其中的逻辑和立意到底是什么。 不过导演简·坎皮恩是麦基的学生,而麦基在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访谈中说:好的电影是对生活长达两个小时的比喻。而至于这个比喻到底是什么,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得吧。就不要追问了。

 4 ) 寂静与激情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
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里
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托马斯·胡德(英国,1798-1845)
 
1
 
时间距离电影《钢琴课》的问世已过去了10多个年头,可是在重温这部电影之时,我仍旧再一次被它深深打动。在讲述了2个小时关于寂静与激情的故事之后,英国诗人托马斯·胡德的一首名为《寂静》的小诗出现在影片的结尾。那是女主角艾达的心灵在低语:
 
“夜深人静之时,我就想起我那葬在海底的钢琴。有时,好象自己就飘在它的上面。海底寂静无声,催人入睡,那是一种怪异的催眠曲,是我的催眠曲。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有一种寂静没有声音,就象在冰冷的墓穴,在深深的海底......”
 
那是孩童一样纯净的声音。激情平息之后的声音。平静,却充满生命的喜悦。然后是寂静。寂静。替这部美丽得令你哭泣的电影拉上结束的帷幕。
 
2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译名叫作《钢琴别恋》,它以一个女子的奇异爱情为故事主线:
 
女主角艾达6岁失声,活在一个沉默的世界里。她无法用声音表达自己,寂静似乎是她的宿命。直到她学会了弹琴,用音乐与这个世界沟通。而故事,是从她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婚姻开始。
 
艾达的父亲将她远嫁到一个荒岛,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为遵从父命,她带着女儿,带着钢琴,飘洋过海,去荒岛与那人成婚。她未曾想到的是,那一个将成为她丈夫的男子并不理解她,竟将她心爱的钢琴孤零零的留在了海滩上。
 
艾达求助于一个不识字的岛上居民贝因,带她去海滩上弹琴。贝因被艾达对钢琴的热爱感动,被这个看起来苍白柔弱的女子深深吸引。他用土地从艾达丈夫那里换来了钢琴,并且以请艾达教授钢琴为由,追求着艾达。
 
艾达是一个天使。她被上帝禁了声。她外表纤弱、苍白,内心却异常倔强。她被贝恩古怪而真挚的追求方式所打动,心灵与身体的激情俱被唤醒。她不顾一切的投入这场爱情之中。
 
他们的爱情终于被艾达的丈夫发现。这个男人因为无法进入艾达的世界而沮丧,更因为艾达的心被他人夺走而惊讶、愤怒。在几经阻拦均无效果之后,他陷入了绝望的狂怒之中,拿起了斧头,拖着瘦小的艾达走到了屋外。
 
接下去是何等令人动容的一幕。艾达弹琴的手指被丈夫的利斧砍下。风雨中,她苍白的脸上沾满了泥泞。可是没有惊恐,甚至连表情都没有,只有一脸令人心碎的平静。
 
神秘。激情。心碎。
 
故事继续。艾达与贝因为了爱情,远走重洋。在海上,艾达忽然执意要将钢琴扔进海里。在钢琴坠入海中的一霎那,不知是无心还是有意,艾达的脚踝竟被绳子缠住,她被钢琴拽入了水中。
 
艾达在海水中持续下沉。海水越来越暗,四周越来越静。黑暗与寂静是如此缭乱的一种诱惑,令人沉沦的诱惑。在片刻的恍惚与犹豫之后,艾达挣脱了绳索,奋力游回了水面。
 
艾达的心灵在说,“多么险的一次死亡,多么好的一次机会,多么美妙的一次惊讶,是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是的,是她的意志选择了生命,是她的心灵选择了光明、激情与欢乐。

3
 
钢琴课是一部充满隐喻的电影。如果将寂静对应于死亡、黑暗,那音乐、激情就是生命与光明。
  
艾达的世界是封闭的,钢琴是她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开启她心灵的钥匙。当艾达的丈夫将她的钢琴留在海滩上的时候,他其实已经失去了与妻子艾达沟通的可能。但那不识一字的贝因却发现了这把钥匙。英文里,琴键(key)与钥匙(key)是一个单词,在影片中,它们被巧妙的联系到一起。
 
贝因利用钢琴接近艾达,他的行为带有明显的情欲色彩,却又是强有力的。他看似粗犷,其实细腻,他对艾达从侵入、占有到理解、关爱的转变使得他成功的撞开了艾达的心扉。而对于艾达,寂静的宿命使得她的心灵被一直封闭,音乐既是她的拯救者,又于无形中压抑了她生命本身的激情。正是与贝因这场奇异的爱情,使得她从寂静的围困中,也从音乐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发现了深藏在体内的激情,找到了真正的光明与欢乐。
 
对于艾达,光明是什么呢?是她从手指缝中看到的模糊的世界,是她在漆黑的海水里所感觉到的心灵悸动,还是她蒙上头巾,在黑暗中被爱人亲吻触摸脸颊时的美妙幻觉?
 
欢乐又是什么?是她匆匆穿过幽暗的森林与贝因相聚时的期待,是她在海滩上弹奏了一天钢琴时的甜美微笑,还是失语多年的她与贝因做爱之时发出的不可遏抑的低语?

4
 
影片《钢琴课》如此动人心魄,在世界各地理所当然的受到了广泛好评,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
 
1993年,《钢琴课》在46届戛纳电影节与《霸王别姬》争夺金棕榈奖,结果同获最佳影片金棕榈奖;1994年,《钢琴课》获得6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著剧本3项大奖。那一届奥斯卡它共获8项提名,是夺标大热门。若不是遭遇斯匹尔伯格的史诗之作《辛德勒的名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著音乐奖均被《辛》片夺走),它的斩获一定更多......
 
《钢琴课》的音乐相当出色。主题配乐标题为“心灵渴望欢乐”(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为英国作曲家麦克尔·尼曼所作,是他在电影领域的成名作。这首钢琴曲的旋律在影片里反复出现,令人荡气回肠。我以为它是一首饱含激情的音乐。它从寂静开始,象流水一样丁冬响起,渐趋密集,激越,在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描述哑女艾达的生命历程?还是在隐喻身体里流动的情欲?
 
影片的摄影也非常高明:空旷无人的海滩、古蓝色的海面与暗红色的天空,潮湿幽暗的森林与艾达的匆匆身影,弥漫着黑暗的海水与沉寂在海底的钢琴,透过树林的清晰得几可捕捉的阳光......如此这般精致优美的画面几乎随处可见。影片还采用了很多内视的拍摄手法,以暗喻女主角封闭的内心。比如从手指的指缝中看到的世界,从海水中仰望而见的船身、模糊的海面,黑暗琴箱中伸进来的触摸琴键的手指......
 
影片的成功当然还得益于演员的出色表演。其中尤以女主角艾达最令人赞叹不已。她的扮演者是美国演员霍利·亨特,她的表演近乎完美。天使一样纤弱苍白的外表,敏感倔强的内心,被她演绎得淋漓尽致。我相信《钢琴课》遇上她,她遇见《钢琴课》均是注定。一切可遇不可求。
 
这部电影为女导演简·康平赢得了巨大的名声。她是幸运的。作为导演,作为影片的剧本作者,她用她的激情与才华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此绝美,如此细腻,如此至情至性。我们更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她,我们才有机会拥有这样一部美丽绝伦的电影。
 
对于它,我以此文记录下我的感动,并以下面的话作为结束:
 
如果你的内心时常陷入黑暗,如果你还时常为心灵的自闭而无言痛苦,如果你看得见阳光,听得见声音,却不知道欢乐是什么,那么我请你看一看《钢琴课》,请你看一看这部有关寂静与激情的电影,去看看一颗心灵是怎样寻求它的欢乐。

 5 ) 一部彻头彻尾的女性电影

我不知道从男性的视角看这部电影会有怎样的感触,但是我想如果说这是一部纯粹的女性电影大概不会有人反驳吧。毕竟这种特殊的细腻的情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了解,所以能够跟这部电影产生共鸣连我自己也有些意想不到。

女主角的心灵世界是多么丰富而又贫乏,她的灵魂是系在钢琴上的,这是一种幼稚但是炽热的感情。多半因为生活单纯的缘故,钢琴与她相依为命,让她引以为傲。这个时候她需要的只是一个聆听者,这就是为什么她的丈夫在不愿搬钢琴的时候就败下阵来。很多时候对男人失去的尊重是再也找不回来的。所以就算她的丈夫对她再怎么好,她的心也已经收不回来了。

对邻居男人的爱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蔓延滋长的,这是一个很难划清的界线。如果一厢情愿地说它的开端是像所有美好理想般柏拉图式的,不免实在有失公允。这段爱情跟色欲是分不开的。爱情本来就是跟荷尔蒙息息相关,而这段情欲又实在太令人动容。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拍给女人看的电影,原因之一,男人和女人在对于性的追求有所不同的一点,就是女人喜欢漫长的前戏。而导演给了我们充足的时间。整整三堂钢琴课的前戏,男人一直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在女人身后看不到却能感觉到的地方徘徊,好像进行着什么游戏。仅有很少的肌肤的接触,把这段情欲戏不断地推向高潮。后来女人在自己的家中练琴,好像还能感觉到身后的幽灵一般不断地回头,在这个时候她就知道这场游戏已经成瘾了。

婚外恋大多数是没有好下场的。残忍的说,这手指大概是应该断的。这个年代的社会仍然有着沉重的道德和宗教约束,女人家里挂着的十字架就能说明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家。断了手指之后她在林子里木讷地跌跌撞撞,她没有表现出愤怒也没有表现出悲伤,大概是绝望让她麻木了一阵,而从道德上来讲这大概也是她的惩罚,她又有什么理由感到愤怒呢?这个时候没有任何办法地她只有逆来顺受。女人令人敬佩的一点 就是她的温柔可以转变为韧性,在极端的时刻反而更加沉默。这种矛盾让她的丈夫不能理解,致人疯狂。

让这位女主角如此真实的最大原因就在于她的不确定性。就好像任何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一样,她的行动是随性而不可预测的。她要求抛下钢琴,她试探性地把脚放入抽离船板的绳索之中,她随着钢琴下沉了一阵,然后决定挣脱绳索捡回生命。没有人可以说得清她脑袋里究竟怎样运转,是怎样的机理决定走怎样的下一步,但是当抛去试图理论的重担之后,这一切动机都变得情有可原。她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从若即若离的婚外恋情开始,到她决定结束生命的一刻,她都是到了最后才做出选择。而她最后的选择是尊崇本能,就像她一直以来做的那样。

钢琴是贯穿全片的主题,但并不是影片想要表达的重点。一个女人最终只能侍奉一个主人,因为她的心永远是专一的,她的钢琴和爱情大概从来就不能同时拥有,选择其中一个必定会冷落另外一个。到最后她仍然还能弹钢琴,但却不是最初几近病态的痴迷了。她终于可以放得下它,因为已经拥有了爱情。在亲吻爱人的时候她终于笑了,因为她终于可以享受这段爱情而不背负背叛者的枷锁,对前夫抑或对她的钢琴。

 6 ) 《钢琴课》的问题与主义

平心而论,我觉得《钢琴课》是一部不好不坏的电影,它的“不好”之处与《霍乱时期的爱情》、《朗读者》一样,那就是缺乏足够丰富的细节和必要的交代,因此也就无力支撑故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而它自以为是的“留白”(显然在本片中最富争议的就是Ada和Baines的关系),在我看来或是导演所认为的不言自明的前提,或是借着“留白”“模糊性”“丰富性”的名义来把无力表现的内容蒙混过去。那么,对留白的补充和阐发,就是理论批评的用武之地。然而,发影片之所未发,总是要借助些已发的东西。如果细节不充分、逻辑不完整,仅仅于留白处谈留白,无疑是一种循环论证:电影之所以深刻是因为留白里蕴藏了这些东西,可“这些东西”是你用理论臆想出来的,又怎能以此证明电影印证了这些理论因而深刻?艺术固然有不确定性,审美接受也必然是接受者自己建构意义的过程,但这两条抽象的道理总得结合具体的文本和批评实践,否则无论作品是好肉干肉,一概用理论之水注得油光鲜亮,这就矫情了。
而它的不坏,在于它同样给了我很多有意义的困惑和启迪。显而易见,它最大的一个招牌是女性主义。不过,相比我曾看过的少数标着“女性主义”的各类作品,相比它们的“反男权压迫”的抽象而单调的主题,相比它们的理念图解和说教味,《钢琴课》反倒称得上血肉丰满、内涵复杂了。我完全不懂、因而也不敢妄谈这个“主义”,只讨论些自己想不明白的问题吧。

1, 语言与钢琴的含义是什么?
Ada是一个哑女。如果是在概念图解式的作品里,这一象征可以直接被还原为理念:女性的失语。再加上Ada一袭束紧的黑衣、冷漠清刚的气质,又一个理念:女性被禁锢。然而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话语即权利固然不错,但Ada不说话,是出于她自己也不知道的莫名原因,并非完全不能说或者说了也没用。她被剥夺了权利吗?她甘愿放弃权利吗?还是语言之于她有着其他的意义呢?另一方面,那两个男人又是多么盼望她说话啊!在他们看来——这一点似乎比较明显——“语言”意味着信任、坦诚和爱情。
钢琴的隐喻又可以被理解为Ada的精神世界么?或许可以。钢琴给予她精神上的最大滋养,给予她一个封闭自足的世界。有了钢琴,她完全不觉得哑是一种缺陷;有了钢琴,她对外部世界的变幻、甚至自己的命运(譬如嫁给陌生人)都可以无动于衷、受之坦然。她也一直固执、勇敢甚至惨烈地守护着她的世界——以裸露和触摸为筹码,以失去手指为代价。Baines多少可以理解一些钢琴对Ada的重要性,但他尊重、却更多地利用了这个重要性,钢琴成为了得到Ada的手段。而丈夫Stewart从来就对钢琴没什么好感,它牢牢固结着Ada的全部心神,而他被疏忽;进而它变成女人出轨的契机,他更是被侮辱。
如果钢琴能够给她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那么她的失语带着一种超然意味——她不必成为权利主体或客体,因为她根本不认为自己处于这样的权利结构中;她不必说话,仅仅因为她无话可说、用不着说。这有点像《鸟人》,鸟人并不是精神病,他只是在战争中突然发现了这个世界的荒诞与疏离,而当他要说起话来也是很自然的事。但事实又不是这样,语言与钢琴,并不是两个漠不相关的意象,她也并不超然:在几次关键时刻,她可以用语言来保护钢琴。如果钢琴重要,那么为什么不?是不愿还是不能?失语的原因仍不可知。

2,在两男一女的三角关系里,谁是主动的,谁是被动的?谁是强硬的,谁是怯懦的?谁是有力的,谁是匮乏的?谁是启蒙者,谁是被启蒙的?《钢琴课》的复杂,就在于没有把这些二元对立死板地分配给男性或女性。
有人说这部电影了不起的地方是对男性视角的颠覆,女性处于掌控的地位。这不无道理。在外部世界中,Baines完全可以轻易得到Ada的身体,Stewart虽然一贯怯懦最后也有一次残酷的爆发。但是,得不到她的关心,Baines也为自己的手段感到羞耻;而Stewart不过是色厉内荏的纸老虎。因为在情感世界里,两个男人都匍匐在Ada的裙下,渴望着她的垂青。在这里,男性变得软弱和匮乏,需要被爱被关心。可Ada的掌控地位也并非一早确立、从始至终,而是经历了成长变化的过程。在与Baines的关系里,她是被动的、被启蒙的;虽然那个启蒙者却并不高高在上。而面对丈夫,她又始终是强硬和主动的;在她解下心锁能够直面自己的欲望后,男人反倒成为她摆布的对象。

3,最关键的问题是还Ada与Baines的关系。你可以说这是一场令人恶心的诱奸,那么之后的全部内容统统可斥为虚假和做作;你也可以认为这是灵肉合一的爱情,唯此所有的评价和阐释才有意义。两种可能性都很充分,因为这“爱情”的过程实在来得太离奇。如果是小说,我想这里少不了大段的心理描写,而电影只能勉强地给出一个自明性的定论,其实它只是个假设,或许干脆是空白。
那么只好接受“爱情”的定论,忽略或构建这个离奇过程:如果Baines对Ada一见钟情并试图使Ada爱上自己,那么你得原谅他拙劣甚至卑鄙的手段;如果Baines起初仅仅是一个欲望的团块,那么你也得承认欲望也是可以产生爱情的,甚至诱奸也是可以产生爱情的,总之这欲望必须得到升华。这样,在“爱情”的基础上,电影方可被解释为女性成长和自我完善的寓言(在这里我觉得“压迫/解放”的题旨并不重要),那些隐喻才可以被理解:
钢琴世界是Ada封闭而自足的精神世界,是伍尔夫所说的“自己的房间”。这个世界她始终坚守,哪怕在扔掉钢琴后也不曾失去——她会时时想起沉眠于海底的钢琴。问题是她的失语。其实失语找不到原因,只能去理解失语本身的意义,并把失语作为她应对外部世界的举措的原因。她并非没有说话的意志和需要,而是她无法掌握这个符号系统,也就失去了沟通的中介。换而言之,她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固然可以满足,但是她对外部世界完全一筹莫展、束手无策,只能随波逐流,最多再回到自己的世界里寻求慰藉。她有思想有热情,然而都隐藏在那束紧的黑衣和苍白的面孔下。
Baines,一个带着巨大危险性和诱惑性的肉身,一个启蒙者和乞爱者,以狡诈的手段勉强而幸运地挤进了Ada的世界——说“勉强而幸运”是因为Ada自我世界的壁垒太坚硬,他靠强力也不能闯入,因为Ada可能献出身体也不爱他,那么启蒙就是失败的。好在有了这个“爱情”。爱情需要释放自己的热情和欲望,爱情更需要两个精神世界的交汇融合。至少,从这一个人开始,Ada壁垒森严的自我世界开始对外部、对他人敞开……
她不再需要有形的钢琴,是因为她决心跟Baines一起进入对她而言广阔崭新的世界。她想要与钢琴赴死的一个闪念,我想是迈出这一步时的小小动摇。实际上,Ada确实不需要钢琴了,她将以语言进入新的世界,展开新的生活。而Ada又从未丢掉过钢琴,在与两个男人的关系里,她始终是有力量有原则有选择权的。在自我世界之外,她将获得进入外部世界的符码。而整个过程又在她强大自我的主导下。她永远不会失去钢琴,只会赢得更多的精彩。

其实还是有些别扭的……

 短评

悲惨的地方在于,一个女人要在自己热爱的艺术中沉浸,却需要经历男人的磨难。要埋葬自己的一部分在深海,才可成全自我,才可接纳他人。要死一次,才可重生。

8分钟前
  • 寂地
  • 推荐

女性是否真正具有独立的精神人格。

9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断指的那一刻,我流泪了

12分钟前
  • veronique
  • 推荐

为什么电影的导演是女性,我们就总要强调女性女性呢,就好像细腻是女性的专长,而反抗压迫,争取独立,对抗男权就是女导演一生的目标和固定任务一样。其实在这部电影里,我倒是看到了这个女人超乎性别的部分,即:想怎样就怎样,我不哭不闹,该骚就骚,跟着爱就跑。

14分钟前
  • 你可以叫我水
  • 推荐

钢琴束缚着我。最后一刻,我挣脱了它。

15分钟前
  • A-sun*
  • 还行

看的我难受,我是说浑身不舒服。。。甚至有点恶心了都

19分钟前
  • 張騫
  • 还行

简·坎皮恩代表作,93年戛纳金棕榈奖。①彻底的女性主义电影,将女性心理展现得细腻雅致;②霍利亨特的双影后实至名归,坚毅,孤傲,纤弱外表下情欲暗涌的内心;③摄影美极,幽蓝大海,灰蒙天空,阴湿丛林,海边钢琴与沙滩上的海马-高音符;④诗意而充满隐喻的构图与调度:航拍,特写,过肩,双人,窥视。(9.5/10)

2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A】有人说觉得不舒服,有人看到出轨的少妇,有人看到丑陋的肉体,他们想看什么?有人为她被剁掉手指叫好,有人觉得她应该死在海里,他们都伸出手指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所以现在知道它伟大在哪里了吗?

23分钟前
  • 坂口健大郎
  • 力荐

的确跟《霸王别姬》有的一拼

2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这也叫爱情么?

28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剧本,摄影,配乐,表演一绝,简坎皮恩是我见过最知性的女导演,片子细腻,安静,美丽,富有诗意,情感饱满,一部讲述欲望,嫉妒与宽容的女性主义的完美之作!!!l Hunter将自闭,高傲,隐忍,内敛,优雅,坚强,情绪化且活在幻想世界的Ada刻画得令人着迷---我的意志选择了生命!!!

30分钟前
  • Thoreau
  • 力荐

以文艺色情之名,扯淡.

35分钟前
  • Zuschauerin
  • 还行

没有爱情,钢琴才是她的命。她清高因为她得不到爱。于是丈夫便可悲了。——又是一部做作的文艺爱情片,如果女主索性跟钢琴一起被海埋了蜗大概能多打一星 ps:蜗阴暗的觉得,女主迷恋上了肉所以ms得到了爱还搞得轰轰烈烈,说穿了就是个出轨故事

38分钟前
  • prost
  • 较差

“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放在海底的琴,那深深的海底埋葬着悄然无声的沉默。” 把最深的寂寞留给大海。

4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部几乎堪称完美的女性电影。所谓女性电影是指它向人们展示的不再是女人世俗意义上与男人的对抗,而是一个内心独立、能够在精神上自足的女性在经过挣扎之后,与现实达成和解的过程。”

43分钟前
  • 陌聆
  • 力荐

这个电影拍出了人生落叶之美。霍利亨特的表演在这部电影里就像舞蹈一样美丽,在钢琴终于回到自己身边的时候,她去找贝因,临走时打他,然后跌坐在门前,这就是被爱包裹着的怒气,恰到好处,让人看到了无尽的渴望的爱。

46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花没有声音,安静,温暖的风来了,却愿意四肢全张开,尽态极妍,给人看她猩红色的内里。

48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过于刻意。。大多认为自己没人懂、其他人都是世俗的癞蛤蟆、只有我是天鹅的人,其实对生活都隔膜得很,也毫不关心真正的生活。别人哪有理解和同情你的义务!如果真的有人走近这样的你,多半他有一定的目的,或者他也是个只愿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但往往这样的人走近了会发现,无法在实际的生活里相处,或者,他根本不值得你的感情。      自怨自怜、自悲自叹的人,不懂得谦卑。

52分钟前
  • 周先生
  • 还行

斯图尔特将她当宠物豢养,想着假以时日她总会爱上自己。贝因却把她当成鸽子,还给她翅膀并知晓禽鸟回巢。陷进感情的泥沼,被欲望的套索裹缠。这寂寞的岛屿,压抑不住躁动的音符。经年以后,人们打捞起海底沉默的钢琴,琴键上书写的爱意被后人传为佳话。再没人知道,另一个男人也曾深情,终究殆无孑遗。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一堂课,换一个琴键;从习惯到禁恋。在那片海滩,对着汹涌海潮,弹奏出女性的情欲乐章。最后随钢琴被埋葬在海底的,是曾经封闭的内心世界。画面调度完美,简康平女士真是新西兰电影之光。(一定要去那片海滩~!)

5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