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队

正片

主演:Ady,Cohen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 / 日本 / 法国语言:英语年份:1990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管弦乐队 剧照 NO.1管弦乐队 剧照 NO.2管弦乐队 剧照 NO.3管弦乐队 剧照 NO.4管弦乐队 剧照 NO.5管弦乐队 剧照 NO.6管弦乐队 剧照 NO.13管弦乐队 剧照 NO.14管弦乐队 剧照 NO.15管弦乐队 剧照 NO.16管弦乐队 剧照 NO.17管弦乐队 剧照 NO.18管弦乐队 剧照 NO.19管弦乐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管弦乐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90年,Zbigniew Rybczynski以肖邦、拉威尔等人的音乐为素材,为日本市场制作了一部HDTV的节目叫做《管弦乐队》(Orchestra),这个节目曾经获得很多奖项。这个节目是由美国的PBS在他们大型的系列表演中用标准的分辨率播出的,因为当时HDTV还没有普遍被使用。这个有十年历史的HDTV电影至今仍然在美国经典艺术频道Showcase长盛不衰地播出。住住3搭车人1986香火2015牧野诡事之金豹子寻龙契约美人到之不素之客爱的真谛少侠!请留步遇见/再见:火箭少女101告别典礼星蝶公主第四季Running Man曼达洛人第三季我们的歌第四季卡依哈杨门虎将平行宇宙潜伏肮脏的黑袋子第一季疯狂小世界小鬼闯天关寻灵大冒险第三季都市浪人半斤八两香草2012某种运算法则变身女友13号驱魔恩熙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国语版)绊之Allele第二季将军在下恍惚的人658公里 阳子的旅途BuriedSins第一季怒2016正义的重量走进摩纳哥第一季粤语哥哥太爱我了怎么办2017果酱绝望主妇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05年时的一些记录,在这里存档

它虽然不是Fellini最好的作品,但这部记录短片却像是一个精致的小品。片头展示部分是大街上喧闹的声音,回到排演大厅时,那些排列整齐的乐谱架子优雅而有序,两个不同的世界只有一堵墙隔开。我们看到那些在金色大厅正襟危坐的乐手,此刻同样有着平凡人的缺点与丑陋习性,当然更有人和人之间各种各样尖锐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寻找和谐就像是不同的乐器寻找共鸣。一场革命的洗礼之后,巨大的铁锤打通了两个世界,暴怒的指挥家,垂头丧气的乐手,一切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那些乐师对自己乐器的描述很动人,由此它们被人性化了。这是Nino Rota为Fellini所创作的最后一部电影配乐,电影拍摄于1978年,Rota去世于1979年4月。

电影音乐“忠实”记录了电影的音乐,而这些乐师们有些忧愁的口吻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断续记录以下......

钢琴:钢琴就像皇座上的国王,不能动,你得自己走到椅子附近去鞠躬。它是皇宫的乐器,有钢琴的房间才象样。
 
长笛:长笛是一件精巧的乐器,与人类的声音最相似,即便他们说大提琴,萨克斯,还有鼓也都很有趣,但它们更像是乐器,只有长笛才有人类的音质,神秘的声音。它还能训练野兽,太阳神不是用长笛唤醒死者吗?它是有魔咒的乐器。
 
长号:长号是独一无二的乐器,声音庄重,用温柔告诫人们,而且滑稽。它是天使的乐器,在文艺复兴的画中,你可以看见天使吹长号。长号的声音是寂寞之音。
 
鼓手:钢琴喋喋不休,小提琴流血,鼓有幽默感,很友好。那不勒斯人有很强的节奏感,他们是最好的鼓手。管弦乐的鼓手令乐队高兴,节奏可以帮助指挥放松,甚至双簧管也忘了它的忧郁,开始笑起来。
 
大提琴:它是最基本的乐器,但是它更接近是理想的朋友,是真正的朋友,忠诚。不像小提琴,小提琴诱惑人,但欺骗人,而且女性化。大提琴是慢性的忧伤。
乐器不会背叛你,这是肯定的,一旦它选择了你,就永远忠诚。
 
小提琴:第一小提琴是管弦乐队的心脏,是真正的主角。它是管弦乐队最男性化的乐器,当不幸有一个不跟节拍的指挥,一个没有权威的指挥,我们马上就可以辨别出来。当他一到指挥台上时,举起指挥棒,这第一小提琴就控制整个场面,引导乐队,实际上是替代了指挥。小提琴帮人赶超时间,发现不协调之处。
 
竖笛:它泄露了我家乡的雾,波河流域的一个村庄,从现在的八月到明年的四月,一片弥漫,钟塔消失了,学校消失了。
 
小号:它是真正神奇的乐器,不仅仅因为它的不可思议,可能性,有一个喇叭让你冒险演奏不可思议的音乐杂技。不,它的特别之处是它可以表达你心中的思想,快乐,忧伤,寂寞。喇叭是通向更深层次的护照,只有演奏它的人明白这充实的层次,一切变得更凝练,更壮观。
 
大号:当时我没有选择大号,是它选择了我。事实上,大家拒绝它,而它却令我感动,可怜的大号,像迷路的狗。我觉得我与它相似,悲伤,孤独,像我一样笨重。我们要聚在一起,我们做到了。我做得很好,这是命运。我喜欢它,我们是真正的朋友。世事不好时,我们去窗边看月亮,独奏一曲Verdi的音乐。
 
双簧管:双簧管是高贵的乐器,是中国发明的,是所有乐器中最古老最难的乐器,也是最微妙最孤独的。双簧管手被孤立,嫉妒,被人讨厌,但是管弦乐队得买它的帐,因为它制定法律,在最高音和最低音之间建立和谐。由于这个优点,小提琴讨厌双簧管,双簧管讨厌小提琴。它是有灵性的乐器,演奏它的人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来自内部的想象力会帮助它察觉声音的颜色。
 
竖琴:竖琴于我而言,代表人。没有了竖琴的房子,我不会住在那里。如果我知道它不在隔壁的房间,我会睡不着。有时手指在上面滑过,我似乎听到它的声音,也可能是风。竖琴是我的生命,不仅仅因为它是我所拥有的,而且它是我的避难所,我的朋友。我一直独身,没有男人,没有任何人,只有竖琴。我们互相信任,谈话,它回答我,我很感动,言不尽的快乐和悲伤。通常,它给人信念,让你开始意识到其它元素的存在。有个孩子曾经问:音乐结束后,它会去哪里?只有孩子才会这样问。
 
指挥:音乐存在吗?不存在,那么世界也不存在,只有我们的习惯存在。
当我指挥时,我拥有整个世界,我是国王。想知道我的真正感受吗?就像军士要踢每个人的屁股一样,但荒唐的法律使我不能成为军士,可我们已经利用了我们的优先位置。古怪孕育才华,我曾经叫一位音乐师取下他的戒指,钻石的光芒令我烦躁,这似乎很古怪,但这或许是一个非凡的艺术家领导其他人和翻译交响乐最重要的资本。现在这项特殊的资本对于一名指挥来说变得很有竞争力。
我记得我第一次上指挥台,我的第一次,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前面一片寂静,当我指令开始,我突然充满感情地意识到,我的指挥棒与乐队的声音系在了一起。它的声音从我的手中出来,使乐队爆发出沉寂又回到沉寂,这声音像海中的波浪和我的手一起升起,像小鸟的翅膀一样穿过天空,当我的手落下,这和谐的声音又渐渐回到沉寂。现在大家平等,我应和第一小提琴手相似,所以我习惯了狂暴。你是指挥,但这个词不再有意义。真正的指挥就像是牧师,必须要有信仰。我记得科普伦斯基,我伟大的指挥家“我首先是一个小提琴手”。当他在指挥台上时,一片寂静,他只会无意地向四周看看,但他已知道,眼前的每一行乐谱。他已音乐人格化。我们带着敬意跟随他,执行圣餐的礼仪,把酒变成血,把面包变成肉。你笑?我希望你不要。音乐永远是神圣的,音乐会就是群众。我们被迫忘记一切的忧虑,在他挪动指挥棒的第一刻,只有呼吸声和我们自己。我们的乐器是唯一重要的力量。然后他开始了,没有什么比他的权威更美,一想到误作礼仪,我们就颤抖,压倒一切的感情,我们能感觉到这无尽的快乐。快乐在倒向观众,他们一动不动,屏住呼吸。我们不看指挥,没必要!我们知道他在那儿,我们感觉到他在我们体内,我们与他存在伟大的爱。
你能看见的爱现在消失了,我知道我的乐师不相信对方,疑心毁灭信心,于是缺乏尊敬。怨恨,因为有的东西消失了就永远找不回来了,我们就是这样合作演奏,被双方的仇恨连在一起,就像一个毁灭中的家庭。

 2 ) 《管弦乐队的彩排》:权力在黑暗中说话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476.html

最后是黑暗:没有了场景,没有了争论,没有了画面,但是藏在暗处的声音却在说话:“音乐不带任何色彩,你们以为我是裁判?”说话的声音变成了质疑:“大号在哪里?你们再聊什么?”质疑又变成了命令:“再来一遍!”——于是音乐又重新响起。

黑暗只是关闭了摄像机,在一个管弦乐队的彩排现场,似乎一切都没有改变:继续有质疑,继续有命令,继续有音乐,“再来一遍”的故事里仿佛永远没有结束,没有结束的现场仿佛都指向了最后和谐的到来?当费里尼制造了摄像机的黑暗而只留出声音的时候,是不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暗示:场景和画面只是为了拍摄所需,打开或者关闭,根本不能让一场彩排走向终结——它完全脱离了拍摄的目的,变成了自为的存在。

而在一开始的时候,这种目的就已经很明显了:协会的老头走了进来,他将曲谱放到了架子上,然后对着摄像机说:“我是抄写员,再过一年就退休了,音乐是我的生命。”如果这些话是在自言自语,可以看成是忽略了摄像机的存在,紧接着的一句话却提醒了这一次彩排的特殊场景:“我的唠叨是不是烦到你了?”对话产生了,很明显证明抄写员是在对话中,而他说话的对象就是摄像机。而当有人走进来的时候,这种目的性已经很明显了,他说:“听说电视台要做乐队的纪录片?”而老人接着他的话题说:“我已经说过了。”当进来的人越来越多,对这次纪录片的摄制也开始变成了话题:有人说,不要采访我,于是从摄像机钱走开了;有人问:是不是谁拿了好处?我们可以不接受采访,因为没有协议;还有人主动走近摄像机,拿着乐器自我介绍:“你采访我?我在皇宫里演出过。”

有人开始拒绝,有人自我推介,在近和远的关系里,摄像机始终作为一个在场者而存在,无疑,费里尼如此强调摄像机,并将它带到现场,似乎是为了打破第四堵墙,但其实,摄像机之存在,除了记录接下来彩排的全过程之外,也是作为一个特殊“观众”而存在——彩排其实不会有观众,它是在某种封闭的空间里进行,但是当费里尼将“观众”带进来,就变成了真正的在场者,记录之外则是见证这一场彩排如何会有不和谐,如何演变成暴力,又如何在混乱中重新寻找秩序——而当最后变成一片黑暗,摄像机已经不再记录场景,但是却依然是一种观众的存在,它记录了声音,甚至在“再来一遍”的命令中让这个过程完整演绎。

而最后的黑暗去除了画面感之外,却保持了某种隐秘:是不是演奏者会重新争吵?指挥者的权力会不会被重新架空?整个彩排会不会继续跌入到混乱中?而这些疑问看起来无解,却早已经提供了答案:混乱之后的秩序再现,争吵之后的命令表达,甚至暴力之后的音乐响起,都不是完成了最后的重建任务,它在循环中已经失去了了可能性:在黑暗之前,那把竖琴立在废墟中,像是一块墓碑,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凝重,哭泣声是对于迷失的反应——死亡已经抵达,最后的努力完全是徒然无用的,而这也成为一种社会的隐喻:后暴力社会,即使大家重新坐在一起,即使开始了重建,如果没有解决最本质的问题,那么暴力依旧会成为一种破坏力。

所以,这场有“在场者”的管弦乐队彩排,其真正目的在于揭示出暴力是如何产生的。当抄写员进入彩排现场,他介绍这个场地时,似乎就隐约传出此次彩排的特殊性:“这是古代的演讲台,后来是主教的墓地,1871年成为真正的演奏场地。”无论是古代的演讲台还是主教的墓地,仿佛都属于久远的历史,而这个久远的历史也成为一种封闭的结构,当音乐协会组织管弦乐队,当管弦乐队成员进入其中,是不是意味着这是一种闯入行为?在彩排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插曲是:一只老鼠被人发现,于是大家追逐,最后在墓碑后面抓住了它。老鼠不是闯入者,在人们的视野里,它却成为了一个破坏者,而其实将老鼠打死的时候,彩排人员从闯入者已经变成合法者,他们占据了这个空间,他们也可能改变这个封闭的历史。

音乐协会组织起这些爱音乐的人,组建管弦乐队,并进行彩排,其目的是重建音乐的秩序,而管弦乐队需要的也是众人配合的机制,但是这里的每个人其实都是分散的,他们身上更多体现的个人主义,而个人主义和管弦乐队这个集体之间便不可避免产生矛盾。刚进来的时候,大家似乎还没有进入到排练的秩序中,有人看着封面是性感女人的杂志,有人在收听赛事广播,有人还在吃东西,有人游戏一般吹出了一个大气球,甚至有人还问:“《八部半》是不是一部精神分析电影?”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显然他们还没有那么进入到彩排的状态中,而这种分散性甚至自我性,其实已经根植在每个人的性格里,所以接下来他们都在介绍自己手里的乐器时,都强调了独一无二性。拿着长笛的男人说:“我的乐器与人类的声音最接近,这是一种神秘的声音。”而另一个男人手里拿着长号:“长号是独一无二的乐器,它表达的是寂寞。”拉大提琴的男人则认为,大提琴是乐队最基本的乐器,其作用无可替代,而拉小提琴的男人则说,小提琴才是乐队的心脏。

如果只是介绍自己的乐器,甚至只是把手上的乐器当成独一无二的存在,似乎也无可厚非,这就是所谓的“忠诚”:“乐器不会背叛你,一旦选择了就会永远忠诚于你。”但是这种自我褒奖慢慢进入了另一种状态:贬低甚至嘲笑其他的乐器和演奏者。大提琴嘲笑小提琴太女性化,小提琴则说大提琴是“渗透性的阴茎”;有人说“长笛是鸡巴”,有人说“小提琴是诱惑人的婊子”……于是攻击开始了。但是无论是之前的自我褒奖还是之后的相互攻击,都是一种混乱的表现,就像社会的存在一样,他们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以为自己找到了尊严,实际上是建立在树立敌人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在乌合之众的争吵之后,却出现了一个指挥家,他象征着维持秩序的权力:站在众人面前,站在彩排的台上,用指挥棒命令大家听从他的指挥。当出现不和谐音的时候,指挥会打断,然后让大家重新开始,其中还特别指出某些乐器,如何保持与整个乐队的协调。指挥者的作用不容小视,他甚至是整个管弦乐队的灵魂,而似乎也只有他才能让彩排进入到和谐状态。但是指挥者的特殊地位又让他拥有了超越个体的权力,他会命令竖琴重新演奏,他会生气地将曲谱扔掉地上,他会撅起屁股做出不雅的动作,而他在休息时强调的一种观点是:“音乐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需要的是习惯存在。”习惯存在就是习惯秩序,就是习惯规则,就是习惯权力,他把自己看成是国王,看成是牧师,指挥棒无疑变成了权力的象征。

也正是这种权力控制,终于使得每个演奏者开始反抗,当休息之后指挥者重新站在台上时,灯灭了,一片漆黑中燃起了蜡烛,而此时的彩排场地完全改变了模样:墙上涂鸦着各种标语,演奏架子被弄得满地都是,有人脱掉了衣服露出赤裸的身体,有人则钻到桌子底下和女人偷情,而大家对指挥者喊出的那句话是:“不要指挥!”在他们看来,指挥意味着死亡,管弦乐队意味着恐怖——不仅仅是反抗,还意味着颠覆,当指挥者被赶下台,他们搬出了一个巨大的节拍器,“节拍器万岁!”他们用节拍器取代指挥,就是取消权力,回归到“自治”的状态中,“我们自己建立节奏。”但是这种行为在一群乌合之众中又无法成为一致性行为,有人又否定了节拍器的自治意义,用凳子将其砸破,于是暴力上演了:人们搬起凳子砸向他人,有人拿起蜡烛作为武器,而有个老头竟然拿出了一把史密斯·威尔逊枪,甚至还打响了这把枪。

从反抗到颠覆,从颠覆到暴力,无非是混乱的升级,而在震动中,一面的墙开裂了,一个巨大的铁球从外面砸了进来,一个女人被砸倒——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前的种种混乱都是在破坏,但是无伤大雅,而当一个人被外力砸伤的时候,这种混乱就变得可怕,因为谁也不知道下一个会不会轮到自己,于是沉默出现了,他们无措地站着。沉默而无措,是一种权力的真空地带,是疯狂之后的理性回归;他们需要什么?当然是另一种秩序,另一种权力。于是指挥再度拿起了指挥棒,再度走向了指挥台,“每个人应注意自己的乐器,音符能拯救我们,音乐能拯救我们。”

从最初颠覆权力,到后来让权力再次上台,这是一个回环,也是一个转折,但是在面对废墟面对混乱的时候,重新上台的权力真的能完成重建?每个人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拿起了自己的乐器,音乐响起,节奏出现,似乎比之前更具有了和谐性,这是权力的建设性作用,但是,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于暴力的一种躲避,只不过是对于战争的一种恐惧,只要每个人内心深处依然各自为政,只要权力系统用习惯让人们存在,这样的混乱还会再次上演,而音乐何在?节奏何在?和谐何在?黑暗中,一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封闭的历史中,宛如坟墓,所有的声音只是死亡之前发出的某声叹息。

 3 ) 管弦乐队的彩排

《费里尼画传》说[管弦乐队的彩排]是[舞国]和[月吟]的前奏,并这样写道:“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群体生活的主题,风格依然充满巴洛克式的夸张,并延续了费里尼一贯的洞察力,情节意在影射导演心中的现代危机感。它是对社交生活和政治生活那种世界末日般的讽刺”。

这部只有69分钟的荒诞喜剧在封闭的排练室完成,剧情就是一次管弦乐队的彩排,或者是一次电视台拍摄的彩排实录,一部伪纪录片。

开篇摄影机在室内游走,它捕捉到的是管弦乐队在彩排前的日常:听足球广播、调情、斗嘴、吃饭。在这里,摄影跟随现实,让这些日常生活琐碎以白描的手法自然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当摄影机对准乐队的乐手们时,拍摄手法依旧是现实主义的。可是,因为人物在采访面前的伪装,这部“伪纪录片”就失去了所谓的现实客观性,这明显故意的。在费里尼的观念里:“摄影机与物体之间,永远要加上创作者”,这也是他与同期新现实主义大师们的最明显不同。所以从这里开始,原本规矩的镜头运动开始变得狂野起来。

表面上这群管弦乐队成员之间的争吵是为自身所演奏的乐器正名,但诸如“长笛是鸡巴”、“小提琴是诱惑人的婊子”这样的话语代表的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毋庸置疑这个管弦乐队是时代的缩影,一个微缩的社会。

此外,这些人物的性格与他们所演奏的乐器相对应。弹奏钢琴的人滔滔不绝,大提琴演奏者为人低调,吹长笛的女孩热情活泼等等。他们中有被音乐所带来的欢乐包围着的人,也有表面过于张扬但内心寻求他人认可的人。这些人物的性格设置体现出费里尼电影中的两大要素——狂欢与孤独。其中竖琴的演奏者——一个身材走样的中年妇女是塑造得比较精彩的人物。她沉溺在幻想之中,称弹奏竖琴的机缘是一场梦。面对来自乐队其他成员的嘲讽,她不以为然,在狂躁的气氛中依旧固执地自我沉溺,仿佛具有天然的防御性。

很快,这样一种假装闲适欢乐的气氛,被指挥员的到来打破。这个指挥员偏执古怪,他站立的位置象征着文明秩序中的权威,言语中带有说教性质,态度也极其恶劣,甚至有点神经质,是费里尼电影中常会出现的疯子减弱版。精神分析认为,文明的病变是引发个人的精神病变的根源。在记者针对他的单独采访中,这个穿着循规蹈矩的人哀叹旧有时代的一去不复返。他滔滔不绝在镜头前说起从前人们对于指挥员的尊敬,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处境:“指挥员就好比牧师,必须要有信诚者,但现在所有的信众都变成无神论者。”

因为指挥员与乐队成员之间的不和谐关系,排练告一段落,指挥师躲进房间生闷气,人们在排练室的角落里喝酒。接下来是一个爆发性的高潮,不满管制的管弦乐队成员们在墙上写着“打倒指挥员的标语”,朝标语扔脏物,砸烂墙上古典人物画像。一个安葬着皇室成员的古老建筑变成了现代炮火的战场。人们斗争的焦点早已从指挥师身上转移到了平日里斗嘴的同事。斗争升级,情况愈演愈烈,人们之间相互殴打,男人对女人施暴,有人甚至拿出了枪。与其说是革命,不如说这是一场以对传统秩序的反抗为名义的集体性狂欢,是对肉体力量的激发,是与理性的天然对峙。少女嘶声裂肺,方才还文质彬彬的老男人正举臂呐喊,前后两种落差说明的不是人们的虚伪,而是在强调潜藏在人们内心的爆发力。

既然是即兴发挥的狂欢,也极其容易被另一个强大的力量所规训。当墙面裂开,一个黑色的巨大球体出现时,每个人都沉默了,他们重新拿起了乐器,恢复了理性。这个球体象征着宰制力强大的现代文明,让人联想到费里尼1973年的电影[阿玛柯德]。发了疯的欧吉叔叔爬上枯树撒野,谁也不能规劝他下树。可是当疯人院(规训力量)的医护人员出现,他的疯态即刻停止。在这部电影里,非理性的狂欢最多是造反,永远不可能变成革命。这就是1978年的社会政治现实,人们可以抱怨,可以反抗,却丧失了颠覆的力量,这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压抑。

和[大路]、[卡比利亚之夜]的结尾一样,[管弦乐队的彩排]也收尾表现了费里尼电影里一如既往的绝望和孤独。疯狂戛然而止,人们站在方才的废墟中,听从指挥师的命令开始了演奏。当短暂性的狂欢结束之后,他们必须为了保全工作而恢复常态,被生活所折磨,不得不忍受着煎熬。规训是他们的宿命。

[管弦乐队的彩排]就风格上来说,看似玩乐荒谬,但在主题上却比费里尼之前的[阿玛柯德],甚至是之后的[月吟]更严厉和更具有批判性。他抛除了与新现实主义唯一的联系——温情脉脉和仁慈心,对意大利人民的虚伪和矛盾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当假想的和谐之声停下之后,指挥师忘记了方才狂欢时所感受到的死亡与恐惧气息,他和之前一样严厉地批评所有人,像是轮回再次开启。片中所提出的问题永远没有被解决的可能,是对所有意义的否定之否定。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4 ) 一个关于人类社会和政治的悲观寓言

费里尼1978年的《管弦乐队的彩排》说了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

一个古老建筑的大厅里一个管弦乐队在彩排,音乐家各色人等,音乐参差不齐;

工会的怂恿下他们放荡形骸,胡闹不止:

指挥无可奈何只能放乐队休息。可是20分钟后等他回到大厅,彩排场所已经变成了狂欢现场,激动的乐队成员喊出了“打倒指挥,乐手自由”的口号:

乐队胡闹之时,突然整个大厅震动起来,墙壁被一只大球撞出一个大洞。面对行将倒塌的屋子,胡闹的乐队成员傻了眼,他们一个个捡起乐器,重新开始演奏。

而指挥又开始了对他们的大喊大叫:

这部70分钟的电影到底要说什么?

熟悉费里尼的观众会了解,他从来都不是一个赞同革命的左派知识分子。《女人城》里他曾经刻画过女权主义的荒谬,《罗马风情画》里他也反讽过露天做-爱的嬉皮。

而到了《管弦乐队的彩排》,我相信他拍出了一部关于人类社会和政治的寓言故事。

这个构成奇怪的乐队,自然就是人类社会的象征;音乐代表人类社会的价值和秩序,而他们所处的挂满音乐先贤的大厅,则暗指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费里尼经历过二战,六七十年代又亲历意大利社会的各种革命和左派思潮,这些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踪影。这个每个人各行其是的乐队,活脱就是当时一盘散沙的社会:个人主义盛行一时,左派革命甚嚣尘上,传统价值衰落枯朽。

而乐队成员们的狂欢,则指向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无疑了。

这时房子的震动代表社会秩序正在崩溃,打破墙壁的巨锤按费里尼自己的说法,代表对人类价值的反动。这些破坏性的力量足以制止所有自-由主义的狂欢,让每个人噤若寒蝉,甘于服从他们的指挥,也就是手握权力的统治者。

而最后电影结束于指挥的嘶吼中,让人怀疑也许费里尼让指挥象征的,是集-权主义和法西斯。

也许费里尼想说:自-由主义与极-权政治仅仅一步之遥。

说到这里,可以看出来费里尼对人类政治的悲观。他似乎要用这部寓言式电影展现一幅图景:传统价值正在衰亡,自-由主义正将社会引向无边的混乱,而混乱最终只会带来独-裁和专-治。这,似乎正是人类社会无法摆脱的宿命。

那么《管弦乐队的彩排》也许就是《1984》?费里尼也许就是乔治•奥威尔?

他们发出的,也许就是同样的警示。

 5 ) 不要天真的以为乐队会有正式的演出,永远都只是彩排而已。

一种冷冷的沉静埋藏在教堂下,音乐响起,弦乐定义着自我的性别与年龄,铜管的呼吸仿佛吞吐着圣灵的启示,生活的意义如同那已死去的主教们的尸骨爬满蛛丝,在乐手们各自单调音符的气流里轻轻颤动。每一件乐器似乎都在表达着孤独和陪伴,忠诚与背叛的镜像是否就是烛火中近乎癫狂的抗议与涂鸦表演?好比前一刻在酒吧,所有对指挥的抱怨不过是无关紧要的牢骚,音乐不过是吧台服务生一句自鸣得意的哼唱。勤勉的抄写员可以向您作证,比起上一位指挥来,现在可真是没有规矩不成体统。鼓手的叙述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在需要的时候,那一面挂着伟大音乐家画像,后来又被写满符号标语的墙着实不堪一击,枪声也只是古老的虚张声势。尘土与瓦砾,那立在废墟之中的竖琴,才是真正带给每一位乐手的弦外之音:在不演奏的时候,音乐还存在吗?

 6 ) 观影记录

叙事的角度很独特,是一个电台采访节目,观影者类似于摄影师的角色,每一个接受采访的乐手就这样看着镜头。首先是抄谱员介绍他们的排练场所,而后整个电影的空间就在这个古老的音效非常好的小教堂展开,挂着古老的画作,和一些古老的教皇的坟墓。

然后一排排的谱架出现,记谱员在不停的捡被风吹掉的谱子。然后乐队的总监和工会主席出现。乐手对着摄像头开始介绍自己的乐器。钢琴小姐姐在介绍钢琴的时候仿佛在有着什么稿子,或许也不是,但每个人介绍自己乐器的时候不管怎么说看起来都很爱,你能很明显的感受到那种和自己乐器的亲近的关系。尤其是那个大号的演奏者,“有时候我觉得他和我一样,胖胖的笨笨的”,还有那个竖琴的演奏者,“在空旷的房间里的时候,我会想象她在演奏,不然无法入眠”。不过一个人在这样说的时候,总有其他的乐器的演奏者在一旁笑,不以为然。有趣的是采访大提琴演奏者的时候,说大提琴和小提琴是乐队的核心,而大提琴类似于男性化的角色,是可靠的朋友,小提琴会像女性一样魅惑你。但是小提琴的演奏的一位女士说才不呢,小提琴事实上是很有穿透力的,最有阳刚气的乐器。我倒不愿意把乐手对于自己乐器的描述称之为“夸夸其谈”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倒认为这是另一种角度的事实。我真的对不同乐手之间的那些小偏见非常能共情,当然我们的小破团没几个管乐,但是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对violia的笑话。乐器本身的演奏者,和旁观者对于乐器的观点,自然不尽相同。何以认为指挥和乐手之间,或者是乐手与乐手之间,谁是事实的掌握者呢?

其实我对与指挥和乐手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模式应然为何,没有一个很直观的概念。我见过的三位指挥,不过因为都是同学,台下坐着的和台上站着的,大家还是平等关系,共同完成某个作品的心态。当然三位指挥的风格也不同,有的偏强硬一些,我还听闻过对着同学撇指挥棒的传闻,然后也有的比较学究气,喜欢通过吊书袋的方式展示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如果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指挥和专业的乐手之间是否有,在多大程度上有呢?指挥他的总谱摆在那里,当然他的角色supposed就是要对于全局有一个把控,对于整个乐曲的进行有一个了解,包括那里弦乐和管乐在配合上细节怎么处理,比如慢一点快一点还是揉弦之类的。当然说实话这些乐手们应该也能听得到,而且他也会对于自己的部分应当如何演绎有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逊色于指挥,只是这些是分散的知识。

这个电影的指挥看来,他在怀念他的老师,在那个时代,指挥就是乐队的教皇,是绝对的权威,乐手要百分之百的服从。指挥是创造流淌的音乐的,乐手只是实现的工具。不过目前指挥所面临的的现状显然并非如此。排练的时候乐手摸鱼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听广播看球赛、喝酒,乐手之间也会有奇奇怪怪的争吵,比如你的凳子放前一点放厚一点。经过漫长的摸鱼和休息,指挥回来的时候,乐手已经开始在古老的教堂上肆意的喷画一些指挥无用打到指挥之类的标语,整个排练场几乎转化为一场批斗会,但神奇的是批斗的对象似乎并没有被直接针对,他就静静的坐在一边,好像是在感慨着过去好时光的逝去。逐渐陷入疯狂的只是乐手们,他们似乎在对着一个“指挥”的符号开始批判,并以此为借口开始做爱,开始开枪,开始相互争斗。当然看着黑乎乎的东西砸向教堂墙上的画作已经开始心疼了,当我看到一个小提琴手把小提琴砸向竖琴的时候,啊我的心那个疼啊呜呜呜。这个时候竖琴手还在抚摸着自己的乐器,说这你们疯了。

然后something happens。终于有人注意到了墙上出现了裂缝。一个巨大的球像天外来物一般砸向墙面,教堂半个墙面倒塌,竖琴手被砸死或受伤。有趣的是,事实上教堂的震动在此前一直贯穿,但是没有人注意过。尤其是当大家开始陷入群体狂欢的状态的时候,灰尘落在人们的身上,没有人注意。

然后指挥终于站起来。他说,你们是乐手,你们能做的就是保护好你们自己的乐器。然后我们的排练继续。乐手们立刻从刚刚的集体狂欢状态之中摆脱出来,那些之前还在探讨着接受电视台采访要不要给工资的一群人开始演奏出无与伦比的和谐的声音。不过这一次指挥没有喊停。乐曲终了,指挥说的话和第一次的时候没有变,大抵还是说某某乐手不行,用非常强硬专制的语气。然后屏幕变黑,乐队继续排练。

啊看傻了。看傻了真的看傻了。是集权主义、民主与集体狂欢的隐喻么?民主的外佛是一层假象,一边是集体狂欢,一边是一个外部冲击的天外来物一般的巨大的撞击球就可以把一切撞回集权的样子。从这种意义上,甚至非常容易对所谓集权产生强烈的共情,仿佛一切应该如此一样。自发的秩序何以可能?每一次铁球的剧烈撞击都要经历乌合之众式民主的破灭,集权的重新入场,以达致秩序的重建,以此循环往复?

 短评

Nino Rota的音乐。管弦乐队恰似电影剧组。革命一段真好看。电视媒介。

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费里尼这样评价此片:“在今天这个结构组织崩散、价值指针消失的世界,每个人对其周遭的混沌、病态、邪恶都会有所反应。我们把我们个人的病理笼统化,将我们的恐惧、欲望一股脑投射到周围的一切,管它是电影或一件事。也许从那部电影呈现出疯狂的情境、坠入非理性范畴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有这种种反应出现。因为那个情境如此骇人,所以我们就以一种组织化、制度化的疯狂来反应,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像在独裁政权之下一样。所以一切就像在兜圈子。”短短70余分钟,竟有如此精彩的起承转合,从隐忍到暴动,直至废墟中回归原点的“重建”,宛如人类社会进程的缩影。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从艺术天堂到革命地狱,在废墟中重建,费里尼仅用短小的一部非职业演员封闭空间内乐队排练的伪纪录形式,就勾勒出意大利近代历史的变迁,甚至人类社会秩序的演变。指挥一角的塑造,也可认为是独裁政治,或者趋于一种宗教和制度,像神一样的心理寄托。领袖和上帝之间只有一面之隔。资料馆修复版。

1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乐手/乐器在乐队中的争吵,个体对于集体/权威的反抗,却如同乌合之众一般,最后在毁灭面前终于合体也逃不过指挥最后常规的痛骂,对于某些意识形态与体制非常有隐喻。

16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味道着群体生活的主题,风格依然充满巴洛克式的夸张,并延续了费里尼一贯的洞察力,情节意在影射导演心中的现代危机感。它是对社交生活和政治生活那种世界末日般的讽刺,是《舞国》和《月吟》的前奏。”——《费里尼画传》

1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1.方寸之間卻昭顯人類的本真面相,和絃協奏下的雜音紛雜,各自為政的樂隊成員彼此對撞,言語衝突引誘最終的肢體對抗,暴力的癲狂之舞,隱喻人類的絕望處境,自私自利下的對立與毀滅慾望;2.不同樂器代表不同的人格,或奏出和諧,或導致噪亂;3.毀滅和死亡恐懼並不能引人反省,依然固我;4.第一部費費。

19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乐队也是一个小社会,对乐器特色和性格的介绍有点意思——小提琴讨厌双簧管,是的

24分钟前
  • 上林苑
  • 推荐

4K修复,真任性的伪纪录。堪称Fellini一次有理有据的自我辩护,对于外界冠以的“片场法西斯”恶名,Fellini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与答案,而且是以管弦乐队的彩排的戏谑形式来表现的(乐队指挥与电影导演本质简直是一样的),某种意义上,导演与演员(乃至整个拍摄团队)的关系始终都是冲突矛盾的。看得出Fellini心中的无奈委屈,为了达到拍片理想效果有时简单粗暴也在所难免,被训斥的拍摄团队也会像这支管弦乐队一样怨气冲天甚至激烈“反抗”……最好的结果就是乐队指挥(导演)与管弦乐队(演员)互相理解完成创作过程,最后废墟上的彩排场面似乎寓意着一种和解,但一切又绝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

25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打击乐与弦乐之仇,竖笛空气入脑成妖怪,孤独大号选择了孤独胖子,双簧管能带人逃避现实,尼禄和天使让她迷上竖琴,第一小提琴甚至节拍器都能取代无能指挥;黑道工会争平等,无政府音乐求自由,古典结构的独裁崩塌后,剩下一片虚无茫然……费里尼的保守主义美学反抗寓言,也不赖?

2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以为又是一个虚实结合的纪录片罢了,不同年龄与背景的乐手或真情流露,或戏谑调侃,关于乐器的爱恨,关于自我的探寻,还有社畜最该感到震颤的当头一棒,即再奏一遍都被认为是加班,而工会在撑腰。谁知种种罅隙突然大肆张裂,破开一个非理性的疯癫狂欢,叫这乐团影射神隐的人间,宣泄化作原始欲望的碰撞,无人能逃,也无人想走。从静到动再到静,一阵清醒,一串咆哮,灰头土脸地重建所谓的高雅与和谐,简直荒唐又窒息。小小格调几番嬗变,有料。三星半。@资料馆

2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每种乐器都各有特点,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意识和思想。当乐队成员联合起来反抗指挥时,会怎么样?# 每当我泄愤时,就会到处买房。

28分钟前
  • xoyabc
  • 推荐

主题深刻 非常寓言 过程沉闷 配乐不错 要看懂这片子还是需要一定的交响乐知识D

30分钟前
  • 周鱼
  • 还行

意外很喜欢。之前我以为不会给晚期费里尼五星了。70分钟的凝练篇幅,完成的却是人类社会的宏大寓言。在老一辈乐手那里,我们能捕捉到他们的职业尊严和对艺术的敬重;而对新生代乐手来说,演奏者的创造光晕早已湮灭,只是一份需要等待打卡下班的工作。自甘庸俗堕落可以混同成反抗权威的激进姿态,终于演变为用暴乱来对抗指挥。但当旧世界真的为铁球摧毁,人们置身于教堂的废墟中,又茫然无措渴望单纯和谐的回归。指挥家带回了秩序,却也唤回了独裁。问题无可解决。竖琴手是费里尼最欣赏和同情的人物,于是他让她成为了唯一的牺牲品,以提示我们失去了怎样宝贵的事物。现代社会,甚至连艺术都拯救不了我们。重来又能改变什么呢?p.s.来自费里尼的自嘲:你觉得八部半是个精神分析电影吗?以及周董的不能说的秘密结尾对本片算是致敬吧。

31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本片是费里尼晚期集幻想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杂糅的一部典型风格化作品。全片是一个意涵丰富的诗化寓言。全部场景被放置在一个封闭式的墓地/厅堂完成。这个满载着音乐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的密室实际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它其间的所有因素及其发展都与人的普遍行为及未来出路有关。

32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對於當下義大利情勢的悲觀主義式濃縮與再現:反抗德國指揮、階級鬥爭、腐敗、缺乏共同目標、自私自利。毀滅之後,希特勒式命令。

37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费大师一部以小见大,依旧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间游走的有趣小品。

39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不同于高畑勋《大提琴手》中一片祥和的乐队排演,费里尼镜头中的乐团充斥着敌意、轻蔑与自我,在这个曾经的墓地上,人的异化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个人谈起音乐的同时也在回望过去,热爱抑亦或厌恶都化为一种反叛,最终如《小丑》结尾一样达到了癫狂之境,人性深处不能被控制的控制欲在镜头中悄然放大。

41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前半像是各类乐器介绍,每位乐手都在强调自己的重要性;间隔后的动乱造反、大锤撞破墙壁、在废墟中团结的情节明显是在象征人类社会。配合下年代,1978年同期的中国,全中。

42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每种乐器都有其灵魂和品格,乐手访谈的表达更像是形容每个人形影不离的挚友。乐队就像教会,每一次演奏就是一次弥撒,旧秩序的崩塌是一次强烈的政治讽喻。为啥费里尼的每部电影都这么热闹啊,哈哈😄,这部太短了,没看够!【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修复影展】

4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管弦乐队,形形色色的乐手,信仰各自的乐器,发出不同的音色,有些和谐相处,有些敌对反感,彩排成了一场社会实验或是缩影,指挥如神俯视人间。政治理念、革命冲突、信仰崩塌,如同教堂的演奏厅摧毁,所有人终于脱离失心疯状态,尝试完成了一次不尽如神意的演奏。“Again!”指挥最后说。重建的开始,但可能只是一切重演。

51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