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乐中年

HD中字

主演:石挥,朱嘉琛,沈扬,李浣青,韩非,崔超明,程之,路珊,莫愁,胡小琴,顾慕如,俞仲英,伊斯兰,叶明,林榛,田振东,周瑞德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哀乐中年 剧照 NO.1哀乐中年 剧照 NO.2哀乐中年 剧照 NO.3哀乐中年 剧照 NO.4哀乐中年 剧照 NO.5哀乐中年 剧照 NO.6哀乐中年 剧照 NO.13哀乐中年 剧照 NO.14哀乐中年 剧照 NO.15哀乐中年 剧照 NO.16哀乐中年 剧照 NO.17哀乐中年 剧照 NO.18哀乐中年 剧照 NO.19哀乐中年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哀乐中年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0或30年代的上海。   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石挥)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不久,挚友亡故,敏华辞别他后随后母迁居外地,一别十年。两人再见面时,敏华(朱嘉琛)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愿再受后母摆布,她拜托绍常介绍一份工作。随后,她成为绍常的同事。   成年的建中(韩非)如愿以偿成为某家银行的职员,因得经理赏识,他结识其女冯丽君(李浣青),很快变作其乘龙快婿,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建中夫妇认为绍常卑微的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绍常虽一百个不情愿,却也乖乖听命。敏华接下他的工作。只是赋闲在家的日子不好过,每日时间都似他那块坏掉了的老怀表般静止不动。而将无聊心情讲给家人听时,家人或怨他有福不懂享、或自忙自...二流太傅为奴隶的母亲五步七招我的家人和其他动物爱情狂奔鲨卷风5:全球鲨暴不是钱的事2012灵魂电台火爆浪子游戏开始三个家庭特搜9 第六季大明宫微光者班纳大河守护BOSS天师斗僵尸2014捉虫杀人事件半个喜剧Super R1SE·周年季第二季辛普森一家第一季查理说嗳!乡下女孩利己主义2022迫日营救死亡直播听见她说邻座的关君与小留美的现象巴瑞 第一季深海恐龙车神2006鸡毛蒜皮也是事星月夜健康又文明的最低限度生活杰森·莫玛漫游记马普尔小姐探案 第六季绿洲永不退缩:反抗义务警员上班族妈妈第四季一个完美的结局德云斗笑社 第二季

 长篇影评

 1 ) 哀乐人生

细微和细腻的东西,总和抽象挂钩,暗潮涌动,却难以用有形的东西来具化。因此,鸡毛蒜皮的市井生活、总体平淡略有波折的云云大众,以电影的镜头来记录他们,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哀乐中年》毫无疑问的做到了。

一直觉得,用一部电影的长度来描绘一生或者是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故事,实在是很困难,极易陷入到流水账的平铺直叙中。芝麻蒜皮的小事情,可以被说的多么妙趣横生,也可以被说的极度索然无味。而《哀乐中年》用100分钟的时间,描述了一个跨度十多年的故事,且颇具趣味性。

电影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对时间变迁的处理。时间的变化,并非显山露水,除了最后字幕打出的“一年后”,其余都是借助别的方式来表现。大儿子建中说着长大后一定要成为银行家,下一个镜头就到了穿着西装梳着油头的他;敏华进入到小学的三个月,一次闲聊中,说到了建中订婚的事……时间的迁移借助衣服、环境等来表示,而非硬生生的被切割。如同实际里对于时间流逝的感觉:无形、缓慢、但也留不住。

日渐老去的父亲和日渐实际的子女——这似乎是家庭片讨论的永恒话题,或者说是每个家庭都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因为时间流逝的不可逆,状态本身也具有时间,因此“状态”本身也在变化着。儿时依附着父亲长大的孩子长大了,有了地位、事业和妻儿。老去的父亲之于他,已成了依附他的对象。被依附的父亲,似乎只用做个乖乖接受指令的机器人就好,安心养老,安心窝在家里,安心地死去。50岁的中年紹常,就这样被归到了老人家的行列,活着的事情还没想明白,死后的住所倒是已被儿子和儿媳贴心的修建好,等着他踏进去。

描述父与子、母与女关系的电影,有不少佳片,小津、郎雄都是料理这道菜的高手。当中的角色,并非谁是坏人,并非有谁罪大恶极。大家都是平凡人,既然是平凡人就存在着平常的好和平常的坏。这些细微的自私和自利,如同小水滴,一滴滴,滴在人身上,并没有多大的感觉。但水滴石穿,日积月累的积压,再坚硬的人也会被刺穿。

这部电影里有诸多精彩的角色。除了石挥,我更想说说敏华这个角色,句中的点睛之句都出自她之口,且放在当今也依然适用。 被忽略的中年,被代表的年轻人,未老先衰的子女们,老夫少妻的搭档……在一众脸谱化的女性里,敏华显得那样的有光彩和有魅力。

除此之外,电影里对照关系很有意思,一前一后,一来一往,非常工整。距今已有60年的电影,诞生在旧社会和新社会的夹缝里,以电影的方式记录着当时的生活方式,探讨着恒古不变的问题。当下再看他,里子里的东西却丝毫没有过时的部分,这也可以看成是时间在某些东西上出现的停滞现象吧。把这些以影像化记录下来,在日后很多年后依旧绽放光彩,这就是电影的极大魅力。

 2 ) 哀乐中年观后感

刚入门的电影爱好者可以从主题、视听语言及艺术性等三个大方面来分析电影,对于艺考生来说一开始会选择主题来练习影评写作,这非常像考语文的阅读理解。况且主题这玩意在一部电影里远不止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能说的到位便能基本确定是篇好影评。《哀乐中年》是一部主题性极强的电影,回归生活、回归人生,指向大千世界。

电影最后是邵常和敏华的直击心灵的对话,虽然说教意味很重,但怎么也好过某些电影的恶俗搞笑,还自以为潜移默化中教育了观众。敏华问“我们结婚他们不来你就觉得可耻吗?我们被从老学校赶出来,那我们不能去创办另一个学校吗?”是呀,撇去旧的才能创造新的,一连串的反问于回答句句诛心。

此时,邵常的三个孩子也已经结婚生了娃,敏华却对他说,你就像个孩子。就这样,本来邵常是在体育老师的委托下撮合他和敏华的,结果把自己和敏华搓成了一对,这里真的戏剧性很强,又很有生活意味。当所有人把你当老太爷的时候,爱你把你当孩子。

整部影片把校长的父亲形象立起来了,虽然是一校之长但是没有大家长的作风,整个人乐观、平和又很有安全感。可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里,对于死看得那么重要,却不去想怎么好好活着?能不引发人的思考吗?最后,空地变成了新的家园,他们也有了新的学校,鲜活的生活,有了爱连土地连空气都活了过来。

电影里真的是金句频出,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中学都没读完呢,还是去学个生意吧。我不怕死,我怕的是等死。现在体罚学生已经过时了。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放在现在依然很超前,但是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了。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查了原文可以说是对主人公邵常校长的欣慰了。

 3 ) 关于这部影片的记忆

我在1991年的时候到上海拜访了桑弧。那时我刚看过这部片子的录像,非常激动,尤其是对女主角扮演者朱嘉琛特别喜爱。当我问起这部片子时,他说这部片子是他根据一个朋友的经历编写的,目的正如影片所表明的:中年人也有爱情,也要开拓自己的事业。女主角是黄宗江的前妻,当时刚刚完成了《大团圆》的拍摄。桑弧认为她气质好,演技也不错。

后来有文章说此片是张爱玲编剧,为此桑弧特意写文章反驳说电影和张爱玲无关。


 4 ) 《哀乐中年》:来自1948年的震撼


        课堂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位同学一再地说:“这是1948年的电影吗?这真的是1948年的电影吗?”惊愕和难以置信的背后,是来一部老电影带来的震撼。
        那一年大概不是个好年头,应该说糟透了。国势衰微,民不聊生,刚从日本人的蹂躏中解脱出来,又陷入一场残酷的内战。穷人只想着怎么活下去,富人则得想法子逃命了,因为夏季过后,政府的军队开始几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共产党快打过来了!这年头,谁又有心思看电影呢?
        可是在这年头,没有宏大的叙事,远离纷乱的时局,《哀乐中年》却打算讲述一个中年教师的生活。主角叫做陈绍常,投身教育、开办小学、当了校长;为了儿女不受罪情愿几十年不续弦,辛苦抚养孩子;对姐姐和外甥则是慷慨解囊。一个好老师、好父亲、好亲戚,传统中国的好男人,大概就是这样了吧?后来陈校长的儿子过上了上流社会的生活,就把老头子拉去做了“老太爷”,富贵了,却很无聊苦闷。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曾想:这片子大概是个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老教师屈服于商人,道德理想让位于货币权力,美好过去一去不返,怀念忧伤却无可奈何。但这种猜想随着陈校长最终冲破家庭的种种反对,毅然回到学校教书,并且终于顶着压力和年轻的女老师敏华结婚而证明是错误的,当陈校长和敏华略带羞涩地相视而笑的时候,我知道影片所所包含的远不是文化保守主义。
        对子女亲属的付出,对开办自强小学的执着与对名利的淡泊,甚至对友人子女的关心,让陈校长这一形象显现出仁爱宽厚、忧国忧民的传统士大夫的民族特质。但真正的博大不拒绝进步:从善如流地改掉打学生手心的习惯;对子女采取婚事顺其自然的开放态度,以至最终——竟像五四的热血青年一样——冲破家庭的重重束缚与所爱的人终成眷属。打手心意味着师生人格的不平等,父母决定婚姻意味着婚姻自由的丧失,改变这些正是对人的自由、平等的认可;追求自由、自主的婚姻,则更是对个体人格、价值和尊严的关怀与肯定。在这一点上,启蒙与进步的历史行程清晰可辨。但所有这些,又仍建立在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当陈校长和敏华在简陋的学校里抱着新生的孩子相视而笑,当匡济天下的宏伟命题与个体生命的愉悦幸福交汇在一起,谁又能说这里没有人间的温情与美好的希望?
        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学习和汲取他者的紧迫感曾一度让国人怀疑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往往把西方文明视为生机、活力与先进的代表而把古老的东方文明视为衰颓、过时和腐朽。而《哀乐中年》却告诉人们:民族与文化的生命力不会枯萎,接续自己的优秀传统仍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选择。从苦闷无奈到生机勃勃,陈校长的哀乐中年诠释了远为宏大的命题。而反观他的大儿子,不管如何走红十里洋场,不管如何富足气派,不管如何掌握新潮的生活娱乐方式,却依然透着虚伪、自私的腐朽气息。西方与东方在这里不再是先进与落后的线性先后关系,而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与启蒙和进步的历史主题联结在一起,或许正是影片的深刻之处。
        尽管有这么深刻的主题,影片却依然具有十足的观赏性和娱乐性,难得的“好看”的国产片。从美学的类型上说,影片大致还属于优美的范畴。大部分篇幅用来描述了陈校长对“老太爷”生活的不适应,充满了幽默风趣的喜剧色彩,最后一段落讲陈校长和敏华冲破重重阻力结成连理,依情理应该有些沉重,但是影片也刻意避免加以渲染,处理得相对淡化,以符合整部片子的风格和基调。
        其实,影片主角的生活并不平坦舒适。自幼丧父,备受后母欺凌,终于离家出走,敏华走过的是艰辛的人生历程,而与子女决裂追求自己的婚姻和幸福,陈校长内心也未尝没有酸楚。事实上,敏华幼年丧父,缺失父爱的关怀和保护,在那时对她关心爱护的“陈叔叔”在她幼小的心中留下了正直、善良的形象。她对陈校长的敬畏和依恋,不啻是对这种道德人格的肯定和归依。反过来看,陈校长退休后的生活百无聊赖,寂寞苦闷,死气沉沉,而年轻、开朗、富有活力、追求自由的敏华恰恰带给他的生活以生机。因此,道德话语和人格追求,本来就融汇在爱情之中。而所以他们能够冲破重重阻力而结婚,所以能在开办学校的贫困艰辛中感受到幸福,又仍是那种“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儒家精神的延续和显现。可见,优美的背后有崇高:惟其优美,影片给人愉悦欢快的观感,惟其崇高,这种愉悦又不致流于浮浅和空洞。而这,大概是《哀乐中年》在美学风格上的独特和精彩吧。
        关于影片的手法、技巧方面,历史系学生也不甚了解,但是就观影的感受而言,确乎可以感到影片拍摄上的拿捏自如,推拉摇移、场面调度、长镜头等等都恰到好处,还有重复式蒙太奇的一再运用,画外音与画内音并现的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的一处手法,是展现陈校长试着学习、体验新娱乐方式的一组闪回镜头。画面迅速地展现出陈校长试着养花、养鸟、钓鱼等娱乐活动,脸上充满了不解和懵懂的表情,充满了喜剧色彩。
        展现人对外部世界的荒谬感,这跟西方后现代艺术有些相通。但是,又依然不同。那种彻骨的悲凉感,那种无从解脱的无可归依感,在这里依然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嘲讽和解构,依然是与肯定性的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国家民族还面临生死存亡,黎民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远的不说,陈校长的自强小学还处在发不出工资的困窘中,让他如何能安心享受这些情调和娱乐?在对纸醉金迷生活的厌弃背后的,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荒谬感背后的,依然是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理想和方式。而把来自于西方的电影艺术技巧服务于中国式的道德理想的诠释和建构,影片的技艺也着实让人难忘。
        同很多伟大的文艺作品一样,《哀乐中年》上映的时候也备受冷落。是的,这是1948年,这一年,谁会去看电影呢?救亡压倒启蒙,政治笼罩思想,时局窒息文艺。这大概是上个世纪中国文化人挥之不去的阴影。但是,中国电影人没有退场,他们还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去讲述一个哀乐中年的故事。中年——不同于血气方刚的青年,不同于暮气沉沉的老年,他们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会是一个隐喻吗?就像梦里的中华——不是新生的现代工业文明,也不是腐朽而保守的农业文明,它欢迎启蒙和进步,却依然保留自己伟大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当时局的纷乱平息,当社会变革的阵痛消逝,这个古老民族仍将以它富有生命力的健康精神走向世界,成为后现代人类文明的引领者?而这,在纷乱难熬的1948年,仍是优秀的中国人美好的期许和坚定的信念?来日不可知者也,但中国电影人仍在最坏的年头里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这微弱的声音,至少已足以震撼六十多年后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电影史选修课上的年轻观众们。
        

 5 ) 观哀乐中年有感

上世纪40年代的老片,观点毫不过时,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意识放到现在仍旧超前。几处转场处理得很惊喜,画外之音也是亮点。金句虽多,说教意味却不会很足。兼具技巧和内容,不可多得的国产佳片。

我们中国人真是一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那么重要,而不去讲究怎么好好地活下去。

清明节刚过,这个时间点看到这句话,更有一番滋味。大部分国人对死后之事看得都很重,那些繁文缛节的祭祀形式,除却对老去之人的思念和寄托,还有什么意义呢?当然,不能否认清明祭祀更像是一个契机,老人是维系兄弟姊妹感情的纽带,正是那些时刻,让天南海北外出务工的亲人有了相聚的时机。可是,我看到的,更多时候是对身后之事的在乎,在乎所谓的传承,所谓的名声。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仿佛传宗接代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事情,死去之后也能有一双眼睛洞悉整个世界。活在当下,不应该只是被作为一句口号。

做父母的,有一天能用儿子的钱了,哪怕就是一块钱,也会让他高兴的。

这句倒是人生哲理,为人父母,或者说尘世间的大部分俗人,谁不会畅想自己衣锦回乡的场景呢。年初春节前夕,本打算两手空空归家的自己,经稍年长朋友的提醒,才匆忙之中购置了年货,很明显可以看到家中母亲的欣喜之情。百善孝为先,嗯我还是这个观点。

你跟她说了?——说了。——她怎么样?——她答应跟我结婚了。

俨然让我想起了李安《饮食男女》里边的“你个杀千刀的老朱”,在那个年代产出跨越年龄的“禁忌”恋,只能说颇为大胆。饮食男女在内容上和哀乐中年有相似之处,也不知道安叔是否有从此片中获取灵感。石挥朱嘉琛都靓美得不像话,演技也相当突出,举手投足之间,没多少的表演痕迹。朱嘉琛有点小津安二郎镜头下原节子的味道,知性美溢出。石挥的书生气也是让人印象深刻,即使人到中老年,也是帅气依旧,怪不得刘敏华会对陈绍常用情至深。看不少评论拿郎雄和石挥作对比,私以为还是郎雄更符合中国父亲的形象。这句台词其实也是整部电影的缩影,观影前以为这种老电影会比较闷,没想到出乎意外的诙谐。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最宝贵的是中年。

对应片名,现如今的卷中卷时代。除却青年中年老年,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会被时代洪流推动到喘不过气。闲庭信步,终究是只能在想象之中实现。

你以为他们能代表年轻人吗?绝对不是,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人。

陈绍常的三个儿女,正是形形色色年轻人的代表。对陈绍常来说,唯有“不值得”。正当年时考虑到继母对几个儿女的影响,可是在他们长大后能话事的时候,又是如何回报他们老父亲的呢?

金句摘录↓

我现在才知道生命的可爱。一片云、一条河、一棵树、一把土,我觉得它们每一样都是活的。

只要一个人肯上进,学历也没什么重要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见得个个都有工作。

我不是怕死,我是怕等死。

我觉得我的生命刚开始,就好像我们的孩子一样。

我来跟你们讲个故事:从前呐,我办了一个小学校,刚开办的时候,学生非常少,说起来也许你们不相信,你们猜,我们第一年有多少学生?只有十二个学生,十——二——个——可是现在那个学校,差不多有一千个学生了。咋们今天,我们学校也开学,虽然同学也很少……对了,让我数数看,一、二、三……十一、十二,巧极了,也是十二个,可是我相信,再过几年呐,我们这个学校一定会办得更发达的!

 6 ) 哀乐中年

很想为这电影写点什么,没整理,写哪是哪。
这是中国导演还没在浩瀚影史里迷失方向的时候,还没被身份焦虑困扰的时候,还没非得说出点什么的时候,拍出来的电影。有些导演总是有一些架子,有一些所谓的底限,或者有一些特别想表达出来的各种观,为了这些东西会牺牲掉观众能看得出来的另一些东西。如果这度拿捏的好,或者底限足够高,完全可以成为伟大作品。就怕又不具备超凡的审美品味,又无法潇洒取舍,中间的这个状态就是匠气和做作。
哀乐中年这个片子有一种可贵的拙气。在各方面都基本过关的基础上,为了叙事这个完全单纯的出发点剪辑和运用技巧。没有杂念的这个状态是可以被感知到的。该用什么的时候用什么,而不是这手法太low了我要避免,或者说要不咱来个这个吧。
叙事也是丰满而放松,在与观众的对话中用自己的这种无邪的状态调动情绪,整个资料馆拍手爆笑的时候,这观影体验,真是太美好了。
这拙气并不是幼稚无知,而是一种选择。绝不煽情,但不只我一人笑着笑着,想流眼泪。
敏华跟绍常有几段对话,在两人关系往男女情谊那里走的当口,敏华看绍常的眼神里有千言万语,退休回家那段,嘴上没说,全在眼神里说了,这女演员太灵了。
怀表是一个很好的符号,配合着人物的状态,在当校长的时候提着劲,在退休了以后怀着旧。道具组好评。
石挥真是挺拔,一股北京人的气。
辞典掉在敏华脚边的时候能看见她的高跟鞋,讲究,服装组好评。

生在那个年代,一定觉得中国电影很有希望。

 短评

欣赏老校长的温文儒雅、乐观豁达、有家庭责任感又开明。导演最后让他找到一个天使,真是幸运

7分钟前
  • 燃烧的暹罗猫
  • 推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11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看到不少人说这电影放到今天都不过时,还是乐观了,这电影放到今天可能都不过审。

15分钟前
  • 深邃
  • 力荐

1949年的电影,观念却是21世纪的,所以,不要贸然断定,今人胜古人。

2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现在的电影有人家的思想觉悟吗,男演员有石挥会演戏吗,女演员有女主角漂亮吗,我已经不知道说什么了……观众朋友们注意了,种花养鱼玩邮票旅游可都是人家老太爷在家等死的玩意。

23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1948,1948年啊!这部华语片放在现在看竟然一点也无违和感。阶层、面子、世俗人情,老夫少妻敢于反抗俗世却是追求真挚的爱情,甚者号称已过时的体罚方式。校长自有的豁达让人如沐春风,更爱刘敏华的热忱、独立和勇于追求爱情的态度(娶妻如此夫复何求)!上个世纪民国尚存的那些光辉,怎么在现在通通变味了呢?构图几乎都是平视角度,更为一种平和的表达。身份转化游刃有余,石挥这演技真的没话说。9.0

2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话剧皇帝石挥的神演技啊。

3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那时候他们说,体罚孩子已经过时了。

34分钟前
  • 付玲
  • 力荐

穿过整个北京去看你。

39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无论思想还是技法,都是相当超前,找到李安的根了,看来也不完全是在小津那里,算是一点欣慰了,很早的年代,中国也有很好的电影。石挥和朗雄真是神似啊,只是他们之后,中国旧派父亲形象,我们还能指望谁?

4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中年危机的解除,那么早就拍大叔爱萝莉了。石挥真是又帅演技又好的老男人,朱嘉琛长得好像俞飞鸿。

45分钟前
  • 闵思嘉
  • 力荐

老夫少妻,超前之作,关注个体,叙事扎实。石挥的表演朴实自然,脱离了影戏腔调的束缚。阻碍婚姻自由的不是祖辈而是晚辈

4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观赏性颇佳,中国式的人情世故都在里面了。最让人惊叹的是在那个年代导演桑弧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前卫的电影意识,主要反映在时空衔接上。第14分钟通过两次脚的抖动进行大的时空转场;第66分钟通过连续的几个快速横摇镜头完成转场。而通过声音转场在影片中用的较多也更有趣:第30分钟父亲说结婚不要找他做主婚人,下个镜头直接接结婚现场父亲做主婚人;第37分钟女儿和媳妇抱怨父亲还没回来叠化到父亲在学校;第87分钟父亲告诉儿子结婚对象是刘敏华直接接众人惊呼刘敏华;还通过收音机的广播声音勾连了三个时空。最有趣的尝试是第44分钟在父亲第二次退休演说的时候接一个儿子和媳妇相视一笑的中近景,这仿佛是大银幕前所有观众的自然反应。这些技巧即便放在今天也依旧不过时,五星推荐。

49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

石挥太好了。这部电影有那么几分像小津,但你又知道,有些东西是独属于它的,那股浓浓的上海市民气,仿佛张爱玲名言说的,“到底是上海人”。桑弧是1916年生人,三十三岁就拍出了这样的杰作,然后直到2004年去世,就再也没有拍出类似的电影。不堪细想,细想则悲哀入骨。

51分钟前
  • PooomBooom
  • 力荐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茕茕孑立中国浮世绘,恋恋情深电影皇帝曲。

5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力荐

老夫少妻的爱情结合太进步了。说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没有中年,50多岁就要在家做起老太爷,中年该怎么活成为影片最关注的话题,对生活的关注在现在仍然有其意义。石挥自不必说,朱嘉琛也让人眼前一亮。

5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石挥是演技最好的华人男演员没有之一

5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0615@影城 四星半。庆幸有事outing顺便看了这部。中国早年庶民伦理一挂集大成者,编导桑弧、主演石挥、朱嘉琛均近乎完美,通片流畅幽默,质朴成熟。两次直面大特写:“中年可贵,勿做未老先衰活死人”“国人重死轻生”的批判亦不违和,放在今天看仍有足够社会意义。

59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我不怕死,我怕等死”,“中国除了青年就是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我们中国人真是个古怪的民族,对于死看得很重要,而并不讲究怎么样好好地活下去”。1949年的电影,有人说这片的思想超前了70年,我想说,这片放在当下,依然是超前的(不但没前进,反而倒退了)。

1小时前
  • 陈哈
  • 力荐

“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只有青年和老年,好像没有中年似的,其实中年最宝贵”“你以为他们是年轻人吗?他们不过是未老先衰的一群”“我们只关心死,很却很少关心怎么活”振聋发聩啊,影片之先瞻叹为观止;惜乎小学教员的地位和收入在半个多个世纪后仍未得到改善!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