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 第一季

第10集

主演:洛伦佐·里凯尔米,本尼迪克特·王,陈冲,瑞米·许,朱珠,郑启蕙,黄经汉,阿马尔·维克德,陈琼华,尹成植,皮耶尔弗兰切斯科·法维诺,邹兆龙,达尔文·肖,劳拉·莫兰特,布莱恩·何,Tom,Wu,马赫什·扎杜,Uli,Latukefu,劳伦斯·马克奥雷,张家扬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剧照

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2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3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4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5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6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3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4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5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6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7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8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19马可波罗 第一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看到第九集,马可波罗用亚历山大投石机献宝,实在是要吐槽不过啦

亚历山大的投石器玩的还没李光弼十之一二的水平。
再说了,宋朝靠什么灭的南唐!?
各类投石机械啊!!靠"火药窑子作”,制作的“火炮,霹雳炮还有配重投石机,丢超大沥青丸子,灭的南唐啊。
在当时蒙古人玩投石机不知道比欧陆高到哪里去了呢,是真正的不知道高哪去了,欧陆连钢铁零部件都不上的木质投石机,简直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元灭宋之前蒙古人人就把已经是十二连发投石机用在欧陆,制式圆形石弹,绞盘配重方式,属于世界最高水平,为啥轮得上马克去献上投石机啊......

三国时期有个叫马均的编剧知道不?亚历山大那种150斤的石料投石机(三百磅是吹的),早在公元200年前,亚洲人就可以完成一次填装,连发八炮了,轮着让你教别人做投石机。。。。。
直到两百年后 乌尔班火炮在君士坦丁堡诞生,蒙古的工程机械科技才略逊一筹好嘛。。。
至于历史上襄阳城下的亦思马因制造的“回回炮”,是配重式投石机中的经典,是借鉴南宋的绞盘配重投石机发明的,对各种金属零部件要求非常严格,欧洲没有过,根本造不出来,宋以外也没有过,马克再怎么牛,也借鉴不过来啊。
PS:马可波罗游记中马克吹牛逼说自己参与过制作回回炮,和穆斯林基督徒一起帮元制作回回炮,可以单发三百磅的石头....... 但是.....元朝有个官职,叫回回炮手军匠上万户府,忽必烈还没出生的时候,这个部门就搞出一次填装,可射八发六百斤石头的投石机了(甚至有七尺炮这种吨计算的连发绞盘投石机) 所以马克完全是吹牛啊...因为当时东方的投石机都是铁制绞盘配重的,欧洲人是直接下坠力配重的,整个欧洲都没研究这玩意的部门,马克都不懂是个啥~~
绞盘配重就是是用绞盘靠重物下坠的势能转化动把杠杆另一头的巨石射出去,石头多重呢?襄阳城下的回回炮, 5吨起步,10吨截止,配上之前可连发的7尺机,这才是攻襄阳的真实武器啦。
虽然这片子根本没打算拍历史片,但是有些地方实在是太扯,吐槽都没力气了。。。

还有设定最不科学的就是那个爱摔跤的帅姐姐和她的装酷爸爸了。
金帐汉国的那个帅可汗和他酷爱摔跤”谁和我摔跤我就和谁做爱的“的女儿天天和见面元大都见面就想玩似的,动不动就能碰面。
编剧哥哥,这对父女住在阿斯特拉罕啊,能不能不要让别人带着一万兵马横跨经纬跑去打武昌啊....别人要从伏尔加河的尽头开始走,前半年感受西伯利亚的寒流,后半年感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最后在感受走啊走啊走到了湖北武昌,四大火炉啊哥哥,跑这么远,就几千人的战役??手动懵比....

满满的西方中心论,太特么违和了这个片子,最违和的还是可以在各种杀头的氛围下搞起来,可以编排各种没有道理的习俗,而且!而且!而且除了忽必烈马可波罗,贾似道,阔阔真其他的人名字都是编的!!而且阔阔真的身份也是特么瞎写的,阔阔真的部族,卜鲁罕部是伊尔汗国不变的组成,伊尔汗国历代母系都是出卜鲁罕部,编剧你快跑出来告诉我阔阔真她家怎么咋被灭族啦,还假扮公主...阿西~~~~


还有那个第八集还是第九集金真王子讲故事,特么的也是不吐槽不行,每一个蒙古人小时候都要丢在森林里自己打猎???我虽然是个王子我很有耐心,我躲着等啊等啊等了一天又一天终于守到了猎物!!?? 纳尼??

尼玛的蒙古大草原啊王子哥哥,草场啊,策马奔驰啊,你是要打猎啥啊,你是要耐心等待啥啊,一望无际啊,游牧民族啊,不是山岭部落啊,不是苏格兰高地弓箭手啊编剧哥哥。

一脸神秘的说瞎话,还有那个襄阳,这个襄阳做的啥样啊,这么长,里面全是原始村庄,城市建设都没有,汉人最讲究“市”啦,啊咋!!怎么瞎子师傅直接去襄阳刺杀贾似道啦,为啥宋朝宫殿在襄阳啊???临安呢?首都都换啦,吕文焕赚大发了!

还要吐槽一下那个襄阳城墙,你不说襄阳,我还以为是哈德良长城呢!!尼玛有这样的中国古城墙吗,四四方方加护城河是最低标配啊哥哥
怎么不上点心,9000W美刀的预算花哪了?没有打仗镜头就算了,所有地方都瞎扯淡。

说实话看第一集的时候蛮期待南宋水师的,看到襄樊门口一片农田心..心想,得!
奢望!整个剧组都没搞清楚南宋首都在哪,四大汉国首都在哪,怎么会拍南宋水师呢....

真是,剧组完全不做功课的,那干嘛找这个题材啊,要战争要色情要打斗要东方神秘感,拍马可波罗游诛仙不更好,青云志姊妹档,飞剑咻咻咻,打完就脱衣服打炮,肯定比这坑爹题材有意思的多。

 2 ) 中国味 不太对

上演之前,国内观众万众期待,一说money和boob都可以和冰与火相比,自然群情激动。结果一放出来,骂声一片。豆瓣现在5.8分,IMDb 8.3分。我身边的两个美国朋友Ricky和Sarah都特别喜欢这个剧。其实如果不是Ricky坚持要看,我可能中途就弃了。

大家骂的主要是乱编历史。我其实并不在意乱编历史,但是如果编得比历史还简单,还不make sense,那就不行了。Polo先生走到哪里都是主角光环全开(甚至一句话揭穿阿里不哥的叛乱……),但是我真没感到他有啥personal charisma,反倒是Kublai和Chabi(Ricky硬说Chabi听起来像shabi……)很让人难忘。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之战最后简化成了两人在山沟里一对一的厮杀,Benedict Wong胖得都下不了马,竟然还能杀得了人?!大概也是剧组为了省钱。除了最后一集的大战,其他的战争场面全都印象化了,第一场忽必烈的大败仗就是通过壁画展示出来的,其实很有创意。

和以前读哈金之类的用英文写中国的小说一样,美国人讲中国历史都给我一种奇怪的陌生感。其实剧中有很多地方都试图诠释中国文化,多次引用典故,还有一集提到了孙子兵法。但是翻译成英文总是让我觉得怪怪的,要反应一下才知道对应的中文经典是哪个。比如贾似道一直被他人唤做Sidao,我以为是个编出来的人物(因为他妹妹叫Mei Lin,典型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字,一看就是编的),直到后来被叫了全名Jia Sidao才知道原来是大奸臣贾似道……又比如皇帝快死的时候Sidao先生幽幽地来了一句:People grow old, pearls turn yellow。原来“人老珠黄”就这么直接表示的?

摄影武打都非常之精致,很值得中国电视剧学习。剧组也很努力地加入很多的中国元素。其实看场景设置,和中国古装电视剧比很有意思。可汗的帐篷,宋朝的大殿虽然关键元素都在,但是看起来就是和中国人的设计不一样。

至于露点之类的,真是不太值花这个钱,露了的演员身材都一般般,也没有拍出美感,和冰火中露一个火一个的差的实在太远。难道是西方人不懂得怎么拍东方的女人体??

虽然是不太对的中国味,但是看一看也还是有点意思的。前几集给了个3星,看到后来,觉得制作实在是太精美,加一星吧~

 3 ) 葫芦僧判葫芦案,糊涂制片糊涂看——吐槽《马可·波罗》

葫芦僧判葫芦案,糊涂制片糊涂看——吐槽《马可·波罗》

1. 听说投资很大,又是《纸牌屋》的出品方,志在比肩《权力的游戏》,搞一出轰轰烈烈的「杀与操」之歌,观众们的好奇心被吊得很高。我嘛一心想借此东风,打着学英语的名号学历史,过过眼瘾。
2. 千呼万唤始出来,看了两集,大失所望。
3. 身为罗马帝国的继承人,美国人自然是有胆气、有气魄拍马可·波罗和雄才大略的忽必烈搞基的故事,但也要看谁拍。有乔治·马丁的原著撑着里子,有HBO的精良制作当面子,《权力的游戏》想不火也很难。同样的标准去比较《马可波罗》,里子、面子尽失。唉,准备看的时候,我怎么就没想到这点呢?
4. 第一集,马可·波罗开口讲述他在沙漠的故事,坐在皇座上一脸倦容的忽必烈脸突然亮了。皇帝让马可·波罗接着往下讲。这一幕,容易让人联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5. 此乃生死存亡之刻,人头落地与否,就在于马可·波罗的故事是否能够吸引统治大半个世界的忽必烈的好奇心。这极其重要的一幕,本来需要大力渲染,竟然被导演给敷衍过去了——忽必烈不愧姓忽,真的太好忽悠了。
6. 《看不见的城市》里,大段大段奇魅的想象,随便抄几段,配上几场画面,也比剧中的胡诌什么「沙漠的夜晚如泣如诉」可信。我知道,人人爱听故事,统治疆域空前绝后的众汗之汗忽必烈更是听故事大王,他就凭马可·波罗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能骗得了吗?
7. 贾似道是「蟋蟀宰相」不假,电影里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行径似乎也符合「奸相」的设定,但是那蟋蟀长得真像螳螂啊。尽管我读书少,但我见过蟋蟀。
8. 我知道,我知道,人人都爱东方文化,北美的汉学/历史非常牛逼,但阿不里哥之叛,竟然是由马可·波罗微言几句给揭露的,这兄弟情也忒经不起考验了,导演们也忒不把北美高大上的汉学家、历史学家放在眼里了。蒙古人是幼子继承制,身为拖雷幼子,阿不里哥天然具有继承合法性,他也是经由蒙古贵族推举上台,光明正大、刀光血影地来争汗位的。
9. 如果我是此剧制片,我一定会过问过问这几千万美金究竟花什么地方去了?阿不里哥和忽必烈四年之战,竟然简化成哥儿俩一夕坐谈,然后第二天当着千军万马的面,两个人在两军阵前当阵厮杀。四年之战啊,贾似道还想趁着这个机会休战呢,你特么三五下就完了,那贾贵妃还没脱光衣服呢?
10. 阿不里哥和忽必烈那一战,千军万马也明显是CG制作,蓝天绿草地,真假,那戴着面具的军人——是找不到这么多东方面孔的演员是不?总而言之,这场戏真的太省钱了。怀疑钱都被导演组给私吞了。
11. 忽必烈兄弟的打斗,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想一出是一出。倒是很容易让西方观众联想到《圣经》中的该隐,兄弟相杀的原罪有没有?莎剧般深刻有没有?悲天悯人有没有?我真的只有呵呵了。
12. 导演绝壁是影迷,货真价实的。因为好多场戏,都能看得出来是在向电影大导致(chao)敬(xi)!
13. 一场戏,马可·波罗跟盲武士学武,抄的是《黑客帝国》尼奥向墨菲斯学武的那场,连镜头、布景、走位、动作、慢镜都学得很认真耶!
14. 另一场戏,马可·波罗与公主朱珠纵马追逐,不用说,当然是向华人骄傲、西人最熟悉的《卧虎藏龙》取经啦。抄得这么明显,连台词都不换,瞎子都能看出来了。
15. 哦哦哦,我知道制作方的钱花到哪里去了:一定是演员片酬,让演员脱衣服的片酬。东方人嘛,都是荒淫无道酒池肉林,就像上海酒吧里的小姑娘见着歪果仁就死乞白赖贴上去。当然反过来,我们看美国人的性解放何尝不是如此呢?
16. 忽必烈可汗有个后宫,叫什么「昆布利特」女孩,成天一丝不挂,个个床上功夫了得,专供他忠心臣子们享受。这个设定真的太毛片了,好莱坞的那种毛片,拍法也很porn得很。不过,这个后宫在历史上确实是有原型,不在中国不在蒙古,在波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山中老人」哈桑一手靠淫乱后宫+毒品,一手豢养了一批身手非凡的刺客,因而威震中亚,我觉得山中老人的后宫想必是这样的——不过在美国红脖子眼中,伊朗跟蒙古肯定差不离啦!
17. 这片儿的钱肯定花在宣传上了,上映前吹了多大的牛逼啊!我本来抱着虔诚、学习的心情,梳洗完毕才来看的。才看两集,我这个不学无术的人都一眼看到底了……也好,牛逼吹破了,果断弃剧。
18. 卡尔维诺在世的时候不知道,反正现在好多人扯大旗怒吼马可·波罗太会吹牛逼,把别人的事安自己身上了,就是一大忽悠!事到如今,这事儿都没完,学界还争议着呢。
19. 心疼陈冲。心疼朱珠。

 4 ) 马可波罗观影指南

本周最大的动态就是:美剧马可波罗新鲜上市!~真是骂声一片啊……

其实嘞,宫斗剧吗,咱就别太在意历史细节了。挑出与历史细节不符的地儿,这个事儿已经不少人做了,但由于实在太不符了,所以大家都有点不知道该从哪挑的感觉。

所以,不如我们来挑点有出处的地儿吧~~~

1、 豆瓣影评有人大呼:马可波罗怎么还出来爹了!
额,这个是超级有谱儿的好吗。马可波罗的爹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载的很清楚啊。包括传教士和圣油的情节都是符合《马可波罗游记》的。
原著大概情节为,马可波罗的爹和叔叔出门做生意,结果各种机缘巧合来到大都见到忽必烈。忽必烈就让他们回家带100个传教士顺便拿点耶路撒冷的圣油来。因此~~
不过原著中跟着来的是两个传教士,而且不是在大不里士,而是在地中海东岸就跑了。(如果游记中记载的是真的的话)

2、其实一开始这部剧还真的是有好好在做。马可波罗来中国路上的各种细节都在游记中可以找到。
马可波罗生病
马可波罗在巴达哈伤生病长达一年,最后按照当地人的劝说登上高山,然后痊愈。
马可波罗等人遭遇劫匪
根据游记,马可波罗等人是在伊朗的东南部遇到劫匪,马可波罗描述这帮人被称为哈剌兀那,母亲是印度人,父亲是蒙古人。而且他们会念咒语,念完咒语漫天黑沙,跟北京雾霾破表的效果差不多,对面不见人。而且马可波罗自称被抓住,后来逃走了。所以剧里演的是一大片风暴吹来,里面影影焯焯有些劫匪的样子。
给忽必烈讲的“如泣如诉的沙子”
实际上是游记在讲述罗布淖尔地区时,提到沙漠中的风声仿若同伴的呼唤,因此行路之人常常迷失道路。

3、宫廷人物
百眼
那位武功高强清瘦长袍的盲人百眼同志,你们以为是凭空杜撰吗?其实是马可波罗在游记里提到,攻打南宋的大将伯颜,人称有一百只眼。这是当时著名的歌谣,版本不同,大概名字叫《亡宋谣》之类,有说江南若破,百雁来过,有说亡宋者,百眼将军。指的都是伯颜。马可波罗无疑是听到了这一类传说。因此有如此记载。编剧大概就根据“百眼”这个名字创造出一位盲人高手,还蛮有想象力的。

阔阔真
阔阔真同学,跟伯颜一样,除了出身的氏族名字没写错,其他都不靠谱儿。但这位人物当然也是真实存在的,就是最后马可波罗送去伊朗要跟伊利汗结婚的那位呗。估计是要好好铺垫一番两人的感情,要不然为啥最后马可波罗要拼死送她呢(其实按原著是为了借此机会自己回家)?要知道海路艰险,游记中记载出发时六百人,最后平安到达的只有八个人而已(其中就有马可波罗一家子三口,这仨人命真大!)。

忽都鲁察罕
海都之女在剧里叫啥来着我忘了?实际上是这个名字。关于这位勇武的女子无人能敌,只愿意嫁给摔角能胜过她的人,也是在游记中有详细记载的。据说她还是《图兰朵》的原型?好吧,这更加告诉我们:看剧别谈历史……

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
这个是被骂的最凶的情节了吧。主要攻击点一:马可波罗来的时候跟阿里不哥的仗早就打完了好吗,而且阿里不哥根本没死好吗。主要攻击点二:摆成两排为啥就两个人互相戳戳就完事儿了呢!
好吧,马可波罗其实并没有在书里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打仗的事儿。他记载的是另一场战争,即忽必烈与乃颜之战。
乃颜是忽必烈的叔父,但是这样兄弟相杀的戏剧性就没有了哇。而且知道阿里不哥的人应该比知道乃颜的人多哇。所以大概因此改成阿里不哥了呀。
当然打乃颜也是双方混战的,不会互相戳一戳就完事儿。但是西方人都很喜欢兄弟相杀的情节哇。所以特别突出这一点。包括连亚历山大和大流士打架都要特别编出来他们俩是同什么异什么(忘了)的兄弟这回事儿来……。

关于桑哥和阿合马,哎呀好累了算了不写他俩了。那个yusuf,好像是姚枢的样子可是因为给起了个yusuf的名字所以穿上了阿拉伯装算了也不写了。

好吧因为我只看了三集嘛就写到这儿吧。总之不较历史的真儿也就还行嘛。关于里面那股无处不在的美国气息(尤其是默认来个蓝眼睛就处处桃花开这种完全不符合当时情境的纯yy),我的看法是,如果能接受美版《斯巴达三百勇士》、《阿育王》之类,应该就能接受《马可波罗》。因为都是穿着异族衣服的美国人演的戏:)

 5 ) 我也认为马可波罗就是个骗子!!

基于对影片的客观看法,请允许稍后评价,先来看看马可波罗中国行这么个事儿——

=============华丽丽的分割线==============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面对质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国史学家们的态度耐人寻味。国学大师钱穆的回答妙趣横生,或许代表了他们普遍的想法和观点。他说他“宁愿”相信他真的到过中国,因为他对马可-波罗怀有一种“温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对上述质疑“奋起”进行说明和批驳的,也仅有杨志玖教授等寥寥数人。双方利用报纸、电视、著作、学术研讨会等各种手法进行了上百年激烈争辩。双方质疑与辩驳集中为四点。其他质疑和辩驳都是在四点基础上的扩展。总结如下:
 
A、 自称深受大汗信任,还担任过官职。但没有任何东方史籍有一条关于马可·波罗的记载。
 
怀疑论者: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无数学者查阅数十年,没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证的关于记载马可·波罗的史料。
 
肯定论者:为反驳史书中没有关于马可·波罗记载的疑问,杨教授皓首穷经,终于在永乐大典残片《站赤》中找到一条记载“兀鲁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马二八往阿鲁浑大王位下”与《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一致,从而可以证明他是到过中国的。但是这是所有史书皓首穷经找到的仅有的一条孤证。并且《马可·波罗游记》说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识海路,让他带领这个使团,把蒙古的公主护送去波斯完婚,而这条孤证中并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
 
怀疑论者:“然而用明朝的史书证实元朝的人物明显让人难以信服,更重要的是:这条记载中和其他史书一样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只能说明此事与他的叙述一致,不过是他讲述尽人皆知的故事(如远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罢了,而不能证明马可-波罗与此事有任何联系,更不能作为他到过中国的直接证据。”(注:北京青年报2004-08-13)
 
肯定论者:杨志玖先生几乎在他的所有批驳性论文中都提到这条“确凿证据”,用它来作为批驳“怀疑论者”的致命武器。这段公文虽然一个字都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但至少能够说明《马可·波罗游记》所记载的关于他们随从波斯使臣离华回国的内容有着一致的地方。学者们根据这条材料后来还推断出马可·波罗他们由中国泉州从海道回国的具体时间在1291年初。对于这一条材料,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迄今为止在汉文文献中发现的唯一的有关马可·波罗的间接记录。这也是国内外“肯定论”学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这条材料来抵挡一下“怀疑论”学者的穷追猛打了。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在中国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没有任何一本元朝史书找不到哪怕一条可供考证的记录。包括他自称扬州做官三年,扬州地方志里同样无从考稽。关于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做总管三年的谎言,史书和扬州地方志都没有记载。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其时也许只是一个管理盐务的小官,因为他在游记中写到了产盐区长卢、海门和真州,关于盐务的小官是不会记入史籍的。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色目人作为元朝的贵族阶级“二等人”,他也自称在扬州地方上担任总管。即使不担任要职,可扬州地方志中明确记载了元代大小官员,包括外国人的详尽名单,仍然没有找到他的记录。
 
肯定论者:后人将马可-波罗的原话“奉大汗命‘居住’扬州三年”误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扬州三年”造成了误会。
 
怀疑论者:仅仅“居住”扬州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扬州三年做什么?而他三年对繁华扬州的印象仅仅是除了出产马饰外“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论者:作为一个商人,他对马饰有特别兴趣,至于其他,是属于记载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在书中只字未提,如长城、筷子、茶叶、中医(如针灸)、汉字、印刷术、妇女缠足、用鸬鹚捕鱼等等
 
怀疑论者:而这些事物在同一时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记以及1792年英国马噶尔尼访华回国后游记都有记载。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长城,是因为元长城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况且元长城土木结构并非明长城砖石结构那样引人注目,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
 
怀疑论者:金人修建的金长城(也叫金界壕)受战乱损坏并不严重。如果马可-波罗真的游遍中国,必然要数次经过长城,不可能视而不见。而同时代的元名臣张德辉曾记载“北上漠北途中,有长城颓址,望之绵延不绝”;王恽写道:“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论者:没有提到茶叶是因为蒙古人不喜饮茶,因此马可-波罗对此也无印象。
 
怀疑论者:忽必烈于1268年开始榷买蜀茶,1275年逐渐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设立常湖等处茶园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内府”;而8~9世纪西域商人苏来曼所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则明确提到了茶。
 
肯定论者:关于汉字书法和印刷术,马可-波罗不认识汉字,故对中国汉字书法和印刷术不会做记载。
 
怀疑论者:然而当他写书的时候,尤其是欧洲处于手抄书本的年代,必然会联想到中国神秘的汉字书法和先进的印刷术,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乞《东游记》却记载了中国的书法和印刷术。
 
肯定论者:对于筷子、缠足、鸬鹚等等,17年来,马可-波罗只用刀叉,没见过筷子;17年来,他从没见过任何一个缠足的妇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渔民等等。
 
怀疑论者:其他外国人如14世纪英国旅行家曼德维尔在《爵士游记》中、1862年退役的英国裕尔上校在《中国和通向中国之路》里,对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许有过记载,但它成书后经过无数人传抄,也许是传抄中的失误,或者原稿散失。
 
C、襄阳献炮是明显有违史实的捏造。除此之外,还捏造了一系列史实。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蒙军久攻襄阳不下,于是他献出了威力巨大的抛石机,迫使襄阳守将出降。事实是1273年蒙军攻襄阳时,他还在来中国的路上,而献抛石机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玛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传》:“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历三年以疾卒。”白纸黑字,写得十分清楚。
 
肯定论者:亦思马因会不会就是马可·波罗
 
怀疑论者:《元史》上说得很清楚,亦思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马因的儿子布伯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是与“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与马可·波罗画等号,因为他卒于天历三年。“天历”是元文宗图贴睦耳的年号,天历三年是公元1330年,马可·波罗则卒于公元1324年。更能说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一点证据是:马可·波罗死在了欧洲,而布伯却卒于中国。
 
肯定论者:这是后人传抄《游记》时随意添加的。因为马可-波罗的手稿已经流失了。
 
怀疑论者:书中道听途说的痕迹比比皆是,李松寿之乱的时间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说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将传说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约翰嫁接成为忽必烈外孙阔里吉思的祖父,而记载的脱脱被那海打败的事居然发生在他回国之后,
 
肯定论者:书中所有的猜测、臆断和错误都是在传抄中后人的过失。
 
怀疑论者:《游记》中记载了镇江的基督教堂和一些“可疑的”、“战战兢兢、躲躲闪闪”的基督徒。而元朝迫害基督徒找不到任何一本史料证明。
 
肯定论者:他们其实是摩尼教徒,因为该教被认为是邪教,不敢公开活动,这一记载翔实生动,没到过中国是不可能掌握这样的第一手资料的。这正说明了马可-波罗到过中国。
 
怀疑论者:但是中国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还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对各种宗教采取优容的态度,对各教一视同仁。对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辩论的方式分优劣,更不采取灭教这样极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说:“世上常奉预言人,我都致敬礼。”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个宽松的宗教氛围中,根本用不着“战战兢兢、躲躲闪闪”。
 
D、《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马可只到过中亚的伊斯兰国家。
 
怀疑论者:马可-波罗自称懂蒙古语和汉语,在意大利用法文写成此书,书中很多名称却偏偏采用波斯语,我们注意到,当时来往的商人们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证明游记内容是听来的。
 
肯定论者:马可-波罗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贵族。他本人也是属于色目贵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国的很多名称的汉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语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点
 
1.书中几乎很少提到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父,也从未提到过他们的生意,没有提到过在中国符合他们身份的任何经商活动,恰恰说明他们没有到过中国,所以经商也无从谈起。
 
2.马可-波罗回国时没有携带任何中国特有的东西,威尼斯珍宝馆收藏的马可-波罗罐,其实是十四世纪的德化白瓷,与他毫无关系,而他带回的一些宝石倒是波斯的特产。
 
3.书中的叙述描写充满了夸张失实的情节、信口妄说的逸事,其中许多地方即使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夸张而令人吃惊的。动辄使用“百万”这个词,以至于人们送他“百万先生”的外号加以揶揄和讽刺。
 
4.1999年美国组成一个科学考察队,重走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不过是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样十分艰辛。考察结束后,10位考察队员和22位提供后援的专家们一致认为,马可-波罗通过这条路来中国“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全程网上直播,一万名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的网民看过直播后举行投票,65%认为他根本没有到过中国。



====================引用完毕=================


无论从正方还是反方,人家都是有依据的,而我,没有!
我只能从双方的观点来看问题,则:证据成立之前的既定事实。
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则应该从他没有来过中国考证,反之,亦然。
综上,因此我认为马可波罗没来过中国,因为: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让中外学者找出那么多悖论他没有来过中国的“种种现象”?这货要是来过中国,怎么持肯定观点的学者们在其来过中国的“种种问题”上模棱两可,只能用“可能”二字?!
让一个外国人帮咱吹牛逼是好事儿,关键这牛逼吹大了整个地球人都当真了!成立学者协会了!因此个人认为,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作为中国老百姓自己,就别帮人家外国人了给人家添乱了你们说是吗!

 6 ) 最后一集简评

玩过游戏的自然懂

忽必烈获得了大科学家“马可波罗”
忽必烈完成了科技“物理学”
贾似道完成了科技“火药”
宋朝进入了启蒙时代
忽必烈的投石机升级到了抛石机
忽必烈的抛石机向襄阳发起进攻!
襄阳的城防已经降为0!
忽必烈的怯薛击败了贾似道的诸葛弩!
忽必烈的怯薛击败了贾似道的长剑士!
贾似道购买了火枪手
贾似道的火枪手击败了忽必烈的怯薛!
忽必烈的长剑士击败了贾似道的火枪手!
忽必烈的长剑士击败了贾似道的长剑士!
忽必烈的长剑士攻占了襄阳!
宋朝灭亡了!

 短评

从布景、服装和道具来看,本片投资还是不小的,制作也比较精良。虽说比不上《冰火》《斯巴达》这种神作,但也算是用心之作,只不过因为可选择的亚裔演员太少了,在角色方面拉低了本片的整体分。三星半推荐。

8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制作还是很精良的,看的很不错,可是剧情成了眼中刺,总觉得不舒服。贾似道明明不学无术,自称抗元英雄,实则苟且议和,剧中反而是蒙古人爱好和平想签和约,贾似道成了战争疯子,一心抗元。编也就罢了,人物行为与历史完全相反,为了让蒙古伟光正,宋朝收复失地却变成了破坏和平,呵呵。

11分钟前
  • Wico
  • 推荐

今天把第一季看完了,不讲历史,感觉此剧值得一看,暴力,色情,剧情都不错,不知道为什么豆瓣那么低?

12分钟前
  • 八点整
  • 力荐

作为一部网剧制作算得上精良,无奈编剧真的太糟糕了,歪果仁各种不靠谱的主观臆想,酱油男主毫无存在感

17分钟前
  • 兮称
  • 很差

13-14世纪欧亚大陆的历史是人类历史超级大融合的时代,那么多错综复杂的人种、宗教、文化,仅成吉思汗的子辈、孙辈就可以看很久很久,影响着今天的世界,充满遐想所以期待。蒙古的历史比元朝蒙古的历史大了去了,可惜总被所谓“爱国历史”误导。此片制作算得精良,大致反映了当时的状况,宫廷政治的肮脏与荒淫,是最稀有且真实的看点。马可波罗原著虽是监狱口述,真实性有些许水份,但不影响反映真实历史。韩裔演当时的蒙古人还是有点风骨。

22分钟前
  • Lanlantank
  • 推荐

一种西方对东方世界的奇怪幻想,内核是维京蛮荒时代的那一套,凶杀、暴力和性。所以我就说了,欧洲那种小城邦机制的政治体系,是无法理解东方皇室政权的内部斗争的,因为西方的传统里大概没有厚黑、中庸、权谋这样的概念,所以只能把所有东西都放在明面上呈现,这样很搞笑。总之,还是有意思的。

23分钟前
  • 嗷呜
  • 还行

分数喷这么低,金主不拍第二季了,看你们那什么喷!我就觉得不错,黄牛,西瓜,园林,很好!

28分钟前
  • 厦门雷少
  • 力荐

其实很好的

29分钟前
  • 扎学家施耐庵
  • 力荐

这部剧在中国争议很大,大家都忙着挑刺,都觉得篡改了蒙元史。认真你们就输了,人家只是利用本来就有争议性的马可波罗这角色来演绎另一出美国人喜闻乐见的宫廷情色历史剧。(这部剧每集片尾曲都是Altan Urag,也是我很喜欢的蒙古乐队)

31分钟前
  • 69.DDC
  • 推荐

剧情如儿戏一般

33分钟前
  • Yurikhan
  • 还行

其实作为架空历史来看的话,并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烂。这种娱乐剧,去追求什么史实本身就是脑残才对。片头的水墨设计非常精彩,各种道具布景也明显花了不少心思的。故事么。。。直接无视就可以了,不要抱成见,随便看个两集还是可以的~~个人评价:B。

35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西方人对中国历史的理解总是有偏颇,这一部对南宋的地位定义大有问题,更不用说历史地理上的诸多错误了。个常年在好莱坞跑龙套的华人演员终于翻身做核心,忽必烈、百眼等几个演员的表演的确很给力。

38分钟前
  • cavalry
  • 还行

弃了,太难看了

40分钟前
  • 加州站街男孩
  • 较差

在中国人已经拍出《北平无战事》的时候,美国人只能欣赏《马可波罗》这样的烂剧,可见美剧是没救了

44分钟前
  • 张小强
  • 较差

如果说日本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是“我想了解你,但了解得还不够准确”的话,那么美国影视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则是“我根本就不想了解你,我只想拍我大好莱坞肥皂剧,然后套上你的壳“。这片既不中国也不蒙古更不欧洲甚至并不美国,它仅仅是好莱坞。每集主题:男2男3互掐,男1泡妞。豆瓣6分,IMDb则8.4分

47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融了那多钱,研究了那么多大数据,就拿出部这样的烂片?看了两集就再也不想再看了。

52分钟前
  • 安德烈大叔
  • 较差

没事闲的看了一集快进后果断弃了!!!尼玛这是啥?!!!第一集的xxoo戏份orz

53分钟前
  • Dita
  • 很差

黄皮肤的人操着流利的外语一边做爱一边拉家常显的太诡异了。。。

56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还行

那么多喷子害得我险些错过这部比冰与火好看的架空剧

1小时前
  • 瓦斯
  • 推荐

据称是史上耗资最大的美剧...先抛开史实和英文对白不说,光场景布置、人物设定、化妆服饰道具音乐都是良心制作啊!怎么评分这么低?看看开头的水墨丹青,民族配乐改编就满满好评,汉文化元素一分不少,蒙族气息扑面而来,虽然剧中女子都是脱了又脱…期待第二季!

1小时前
  • 尼尼尼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