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克莱顿

HD中字

主演:乔治·克鲁尼,汤姆·威尔金森,蒂尔达·斯文顿,西德尼·波拉克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2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3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4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5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6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3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4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5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6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7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8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19迈克尔·克莱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推到手上的好片

我现在看电影基本上都要靠人推,因为我对自己的欣赏水平已经8抱什么希望了。最好是不但推,还会把碟塞到我手上,让我捧着西瓜在家里稀里糊涂的看。乔治·克鲁尼主演的Michael Clayton就符合以上的所有要件。初看时,会觉得有点闷,有点扯,中间就突然紧张起来,结尾的针锋相对(更准确地说是诱敌深入)特别精彩,让我倒回去看了两遍。说起来,麦克的Boss其实早就了解这位前任地检官的内心无法和他们这些律师同流合污,所以才一直不肯让他去做开庭律师,而是到处当Fixer,处理棘手和突发事件。

电影一开头阿瑟的独白其实是整部片的点睛之笔,和麦克的小儿子所看的那本红皮奇幻书的内容互相呼应。人把精力和时间都奉献给了体制,自己却陷入无道德底线,无生命意义的困窘,冲破体制就意味着冲向车水马龙的大街,而且还是光着屁股,不但名誉扫地,命也会没了。结局颇具喜剧色彩,也充分的不可信,当然了,这只是电影,有时候我们就像看新闻一样,意思要反着理解。如果所有人都在发疯,那么你[自以为]表现得正常,也就是众人认为你发疯的时候了。换过来说,有时候你只有以表面上疯狂的行为来掩盖心里巨大的矛盾和对真相的坚信不移,就好似二律背反,双重思想。

2008/6/24

 @陈灼

 2 ) Michael Clayton——從不明所以,到酷到不行


邁克爾·克萊頓
又名《全面反擊》
因為奧斯卡的提名,因為喬治·克魯尼
才看的這電影

這老小子還是那么帥
這老小子還在做他的鉆石王老五
這老小子還是那么會演

兩個小時的電影
看到一半,才把來龍去脈看個清楚
也許是我的理解能力比較低了
電影使用了倒敘,這不成問題
只是,總覺得斷斷續續
可當最後一幕來臨的時候
一切都那么清楚了

全面反擊
實際上反擊不過最後一幕
前面一切都是鋪墊
鋪墊的恰到好處
反擊的簡單,不粗暴
是氣勢,壓倒了一切
把她從雲端推到地獄的深淵

我太喜歡這結局了

克萊頓是一個調理人
有別于律師,更像一個料理人
面對破產
面對死亡
他選擇了反擊
贏了
 

 3 ) 想知道这部电影好在哪里?一定要看第二遍!

记得有位导演大师说:评价一个片子导的好不好,要看一开始在镜头中出现的哪怕是好像随意挂在墙上的一把刀,到后面都会发现它的用处。

当你看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部电影从艺术上堪称精品。

情节可能不是那么有悬念,一个英雄如何与一群道貌岸然的家伙——律师,单打独斗。此外你还会知道,国外那些天价赔偿的诉讼案都是怎么打的,所有设身其中的人都扮演者哪些角色?那些风光背后的巨大压力,以及人们在这个漩涡中的不可自拔与沉迷。

总体上这部片子对于光鲜之下的美国中产阶级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还有一个意外是,影片中所表现出来律师那种敬业、高效的工作作风与方式深深的吸引了我!

 4 ) 律师的道德抉择和中年男人的扬眉吐气

说实话,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被提名了去年的奥斯卡,但我却因为“迈克尔·克莱顿”这个片名将本片误认为是一个人物传记片。众所周知,去年年尾,去世的著名科幻电影编剧、《侏罗纪公园》系列的作者也叫:迈克尔·克莱顿。
 
而当我在一个很空闲的下午,通过MP4来看这片子的时候,才知道并非我起初认为的那样,此迈克尔,非彼迈克尔。严格的说,这是一部以法律诉讼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故事,只是在故事的结尾,设定了一个积极的富有戏剧性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电影一贯的手法,比如大嘴美人朱丽娅·罗伯茨的《永不妥协》。
 
本片的导演托尼·吉尔罗伊原是著名编剧,代表作是《魔鬼代言人》和《谍影重重》系列,跌宕起伏、紧凑精巧的戏剧性是其一贯的风格。因此本片的叙事结构和故事编排都很到位,虽然充斥着大量的法律内容,但其实并不会直接影响观影,不过要想看懂每一个环节设置,似乎只看一遍是无法达到这样的理解层次的。
 
影片的叙事被分为两节,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变化,正因为这样,影片一开始的没有由头的独白、莫名的情节和艰涩的法律问题足以让人一头雾水。而事实上,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肯纳、巴赫和里迪恩律师事务所为一家号称拥有75000雇员、分布在全球62个国家的多元化公司U-north提供综合的法律服务,双方拥有一单三万小时的法律服务协议。而影片前后涉及的五天时间里,律所500名各色律师组成的团队已经为U-north一场标的额超过30亿美元的长期侵权诉讼提供了超过六年的服务。律师团的首席法律顾问阿瑟长期患有躁狂抑郁症,在诉讼的过程中发现了U-north公司的内部备忘录,其中记载着其主要产品除草剂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面对内心的煎熬他决定倒戈并将事实公之于众。与此同时,U-north公司的新任法律总顾问凯伦指使商业间谍暗杀阿瑟灭口。而片中的主人公——迈克尔·克莱顿则是在肯纳律所供职12年的“看门人”,事业不如意、投资失败、负债累累、夫妻离异并失去孩子抚养权、家庭不睦的“倒霉蛋”,几乎面临所有的“中年危机”。在阿瑟死后,他渐渐发现了事件的内幕,并在临时妥协和死里逃生之后,以侦探片似的结尾揭穿事实、惩戒真凶。
 
从故事来看,有两条主线,涉及到相互对立各处危机的几个主要任务,角色的设置充满了张力,这样保证了剧情的紧凑性和戏剧性。主要的三个角色:迈克尔(乔治·克鲁尼饰)、阿瑟(汤姆·威尔金森)、凯伦(蒂尔达·斯文顿)每个人都有自己所要面临的压力和抉择。其中对这些矛盾的表达最精彩的是片头阿瑟在警察局对迈克尔的独白还有凯伦在做电视专访的时候前景与幕后之间的情节切换,前一部分阿瑟以冗长并且充满愤恨的独白,展示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和现实抉择;后者则是以台前幕后的状态差异表现凯伦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紧张。而克鲁尼对迈克尔这一角色的塑造也较为成功,从一开始的一脸无奈、面对事件时的沉稳、到最后的扬眉吐气自然而流畅,他并非是要严以一个成熟的中年男人,而是在表现一个中年男人面临现实危机时的各种状态。
 
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细致入微,其中包括间谍暗杀阿瑟的那个片断:凶手将阿瑟击晕,然后把致命的毒剂从脚趾间注射进去,并制造服药过量的自杀现场,整个过程快捷流畅、天衣无缝。而片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也很专业:这样的巨额长期诉讼的律师团队超过500人,传唤走访过400多个证人,修改过100多项提议,更换过5个审判地点,调阅过超过85000份卷宗,耗时超过六年,原告方的赔偿金要求高达30亿美金。最后,凯伦向U-north董事会提出的一项基于诉讼情势变化而作的一揽子庭外和解方案。除了这一主线外,片中还涉及了房屋租约的优先权、律所合并的法律程序、律所的“看门人(Nurse)”的相关业务、交通肇事的刑事辩护等细枝末节的法律问题。而有前任法律总顾问签名的内部备忘录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证据,足以证明除草剂的致命性,这会让U-north公司输掉整场官司,并且结果不只是30亿美元的赔偿金,相关的责任人还会受到刑事指控。
 
其中,迈克尔早熟的儿子分别向麦克尔和阿瑟叙述了一本小说(国王与召唤)中的情节也很重要,那本小说的内容暗含了一个紧张的命运议题:接受或反抗。而阿瑟正式将那份备忘录的复印服务单据夹在了这本小说里,当迈克尔无意中发现这个单据的时候,让我想到了《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本藏小锤的“圣经”,这本小说在影片中的意义就像《肖》里的那本圣经,既是藏匿重要物品的道具,也是指示精神意义的载体。在《肖》中,藏匿小锤的那一页正是“出埃及记”,这预示着成功越狱。而在本片中,小说的议题预示着阿瑟和迈克尔的道德抉择。另外,影片中还有一句我很看重的话,律所的合伙人马蒂提醒迈克尔:忘记它吧,上帝不会让你像回忆中的那样好了!事实上,在片中无论是迈克尔还是阿瑟,在回忆过去的几年时光的时候,都是在做一种反思,当认识到问题所在之后,分别作出了人生的抉择。
 
同样,片中冗长细腻的对白很精彩,尤其是阿瑟面对迈克尔的独白,精彩之极:“…Because it’s years!It’s lives! And the numbers are making me dizzy and,you know,now,instead of trying not to come, I’m trying not to think,and I can’t stop.I msen,is this me? Am I this freak organism that has sent here to sleep and eat and defend this one horrific chain of carcinogenic moleculess? Is that my destiny?Is that my fate?...”这是基于个人体验和道德诉求而生的内心挣扎,也是整部电影的一个基调,即讨论律师的伦理道德内涵,是借用法律帮助无良雇主逃脱责任赚取丰厚佣金,还是不屈从于利益维护正义?
影片中呈现了一个极端的社会现实——一个法治国家社会图景之下的肮脏现实、如《魔鬼代言人》、《律师事务所》(the Firm)中揭示的那种社会现实:律师事务所作为法律服务机构,与那些摈弃道德和法律约束的无良雇主实际上是狼狈为奸的关系。仅合乎法律还是更合乎正义?这是伴随律师业出现而出现的伦理争议,而在本片中,将这样一个基本争议极端化,即正义与非正义的选择,事实上在伦理诉求上,普通人对于这一选择并没有太多的争议,作为观众,是不希望片中的律师恪守雇主利益,而违反实体正义的。而在实际的律师业务中,恪守雇主利益其实是一项重要的职业原则。从理论上来讲,律师仅需要在合法性这一层面做出努力即可,至于实体正义,在理论上也应该是体现在合法性之中的,当然,这是仅存在于理论上的完美状态,现实往往与此背道而驰。影片中所设定的律政环境,已经不仅仅是好莱坞的刻板偏见,在普通人的意识中,也多半认为这样的情况与现实相符。因此,人们期望有一种积极的道德抉择出现,并能够战胜“邪恶”——其实,全世界的“主旋律”都差不多。影片最终的积极性选择落实到了阿瑟的继承者迈克尔身上。当迈克尔发现了阿瑟复印的备忘录之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先是与律所续约偿还债务,然后又戏剧性的躲过了间谍的暗杀,最终协助警方获取直接证据,让案情水落石出,然后一个人坐进出租车上,甩手50美金,让司机随便开,一副自信慢慢、扬眉吐气的表情。
 
总体上来看,这是一部很精细的法律题材的故事片,只是由于叙事结构的变化和繁琐的细节会让人产生理解障碍,而为了写这篇文章,有些情节我看了不下五遍。

 5 ) 令人肃然起敬的智力消遣

      足够复杂到让你仔细审视每一个细节、追索每一条线索,留意每一个人说话的口气。在一个接吻可以搞10分钟,一个过渡可以拖拉十场戏的烂片时代,一个电影可以精致到这样的地步,就首先让人肃然起敬了。(当然和意大利现实主义或者小津安二郎的起敬不是一个平台)
    但是归根到底,一切都还是只是一个扣人心悬的阴谋故事。一个男性爱死了,女性闷死了的题材。乔治克鲁尼,没有任何花活地呈现,比最佳女配tilda更精彩。——这些英国莎剧传统的演员总是要提醒观众她们克制的表演下,在最高潮出呈现一点点拿手的戏剧性小反应,她的是“一千万”台词中的一秒钟狰狞,是她心痒难耐的炫技。也是如艾玛汤普逊,在《理智与情感》中的最后一声高音。相比起来乔治克鲁尼说起精彩的鬼魂的笑话都是稳稳地去戏剧化,他真该得那个最佳男主。
    克制、克制……,我太哈乔治了。
    从庞大的企业阴谋、到公司高层、到法庭纠纷、到合作伙伴的人际关系处理、到家庭财务危机、到父子关系。从大到小、从东南西北到迈克克莱顿。要什么拿什么;拿什么,就把什么呈现的清清楚楚。这是讲故事的技巧,也是好导演的功力。最棒的是,整个影片的干脆利落体现在只讲述动机和人物转变,像是下棋。哪颗棋子推进几步,哪颗棋子被哪颗棋子吃掉,就结束讲述往下推进。天啊,如果是大陆警匪剧,大概会讲40集。可能会拉长重点,刻画乔治克鲁尼的哭泣,或者可怜的anna死了哥哥之后是如何绝望于生活的。
    总之,这是一个小众的片子。就娱乐来讲,太复杂,没有这么费人脑汁的娱乐。就深刻来讲,它的复杂只在于线索人物,就意义还是限于“每个人都是被各种无形之网的裹挟的人质”。就艺术来讲,它还是好莱坞常规技巧。这部片子是一个知份的高级智力游戏。像是一个学者,在海滩边上翻开一本精致的侦探小说。这是小众的智力消遣。

ps:最近刚看完《斗牛》,所以要和那个恶心的“二次重讲”手法比较一下。迈克克莱顿的“二次重讲”是一个时间轴矫正的坐标。《斗牛》里面是啥,情景反刍,意义反刍么?为啥子我们的导演们总是害怕矫情不够呢。

 6 ) 《迈克尔 克莱顿》:到底该站在哪一边?

    首先,我要说,这部片子绝对是一好片儿,或许第一遍看它会觉得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当你认真地的多看几遍以后,也许你将会有意外的收获。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是多余的,(甚至里面有个小孩描述的关于一本书的内容的几句台词都是很有意思的)。
    我想先提一下Arthur这个人物,可以说他是主导了克莱顿转变的主要因素。Arthur是Kenner,Bach&Ledeen律师事务所的“传奇”律师,他为U-North(一家生产农产品的大公司)做代理律师(他的律师事务所可以从U-North手中拿到高额的律师费)。这家公司生产的除草剂对人体有致命的伤害,那些小农场里的农民饱受侵害,许多人因此丧命,而Arthur所做的却是要帮助这样一个丧尽天良的公司摆脱官司。如果一个人明知道别人在做坏事,却要腆着脸帮他辩护,相信他也至少会良心不安。于是我们看到Arthur彻底的转变了,他先是在一个受害者指证时脱光衣服(这个行为是耐人寻味的,他那时还是作为U-North的辩护律师出席,当他听到了受害者的描述,他觉得为这样一家公司辩护实在是可耻至极,他觉得自己“颜面扫地”。后来他(对克莱顿)说:“我发誓我在这里不要我这老脸,就是因为忍受那些鬼东西存在”),然后他开始搜集证据准备帮助那些弱小的受害者,可是很不幸,他被U-North(其实是那个法定代表人)雇佣的人给办了。
    下面到了主角时间,迈克尔克莱顿,一家著名的律师事务所的特别顾问,他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对外,他要为明明就是做了亏心事的大公司辩护(Arthur因为在公众面前脱光衣服这样一个不雅行为被监禁了,于是他变成了救火队员);对内他还要还清自己弟弟欠下的债务(他自己的餐馆在他弟弟的经营下破产了)。他很矛盾,作为一个有良心的人他也知道这个大公司是绝对有猫腻的(其实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是他又很需要一笔钱来填补自己的亏空,所以他的立场在一开始就不是很坚定(当然,他一开始也不会知道U-North的人下手会那么狠),按他自己的话说,他只是一个“救火队员”。
克莱顿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个个选择:是站在公司一边还是Arthur一边?是拿了钱以后继续帮助客户隐藏罪恶还是去跟U-North对抗?是去见那个受害人Anna还是把她当作空气?是去指证U-North法定代表人的下流勾当还是拿了“Ten”然后把这件事忘掉?迈克尔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做出选择,或者说他是在两者之间徘徊,直到Arthur的离世,直到自己的车爆炸,他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选择。(影片有一个镜头很有意思:克莱顿右手拿着支票,左手拿着证据,傻傻的站在老板的办公桌前)
    这部影片最精彩的一幕是乔治克鲁尼扮演的克莱顿和蒂尔达斯文顿扮演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凯伦第二次面对面交谈的场景。影片在此时依然在“卖关子”,它并没有告诉我们迈克尔到底选择了什么。而迈克尔在对话中也一直在敲诈凯伦,他的口气好像是只认钱而不再在乎Arthur了(I’m not the guy that you kill,I’m the guy that you buy)。直到他套出了凯伦的话然后一句:“You’re so fucked.”我们才知道故事的结局:迈克尔最终选择了良知,选择了Arthur这一边。影片的结尾,克莱顿上了一辆出租车,“给我开五十美元的”,他舒了一口气,我的心也随之落了地。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三个主要演员:乔治克鲁尼,汤姆威尔金森,蒂尔达斯文顿的表演非常到位。尤其是蒂尔达,她将这个女人的矛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别看她在公众面前收放自如,其实这个女强人在私底下也很痛恨自己违背自己良心说出假话的行为,她并非是非常冷血的,从最后影片高潮的对话可以看出她也是非常害怕的。她也会因为自己雇人杀了人而紧张(在厕所中的一个镜头),但是在利益面前,在自己的好强的心理面前她还是选择了做一个凶手。最终蒂尔达凭借这个角色拿走了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的奖项,可谓是实至名归啊!
    老演员汤姆威尔金森的表现让人称道,他把看似疯疯癫癫其实头脑无比清楚的Arthur表演得非常自然,很有张力。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水平。

 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