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玛利亚

HD中字版

主演: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杰文·旺纳·沃尔顿,皮鲁·埃斯贝克,达丝莎·坡兰科,马丁·斯塔尔,莫伊塞斯·阿里亚斯,索菲亚·塔图姆,迈克尔·艾伦·米利甘,尼古拉斯·罗根,里奇·蒙哥马利,Angel,Nair,Jaime,Andrews,Shariff,Earp,乔·奈泽维奇,Shaan,Merchant,小戴维·M·桑多瓦尔,拉希姆·赖利,安东尼·B·哈里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撒玛利亚 剧照 NO.1撒玛利亚 剧照 NO.2撒玛利亚 剧照 NO.3撒玛利亚 剧照 NO.4撒玛利亚 剧照 NO.5撒玛利亚 剧照 NO.6撒玛利亚 剧照 NO.13撒玛利亚 剧照 NO.14撒玛利亚 剧照 NO.15撒玛利亚 剧照 NO.16撒玛利亚 剧照 NO.17撒玛利亚 剧照 NO.18撒玛利亚 剧照 NO.19撒玛利亚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尺度与深度齐飞,这部争议好片后劲太大了……

援交,这一敏感词汇,通常指少女为获得金钱而答应与男士约会。

援交现象屡见不鲜,它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的日本,至今已蔓延至西方发达国家,并向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渗透。

挥洒肉体,贩卖青春,援交少女们图的是什么?

这部提名柏林金熊奖的影片,或许能给你答案——

此片该片导演金基德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大师。

他的作品慈悲又心狠,没有大场面,但绝不平静,其中寓言式的故事,蕴含宗教哲思与神性省察。

金基德的片子很好识别,痴迷的元素:鱼,水,船,妓女,性和暴力,哑巴似的边缘人物更显人性的复杂,有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援助交际,换取梦想

“你喜欢你看到的这张脸吗?”

“是的我喜欢。”

网吧里,电脑屏幕的聊天框前是两张稚气未脱的脸。

初夜以20万韩元明码标价,两个少女努力攒钱,只为买两张去欧洲的机票,去她们向往的西方国家旅游。

洁蓉和倚隽,一个以色卖春,一个把风数钱。

少女言语中,让人惊讶——

“你知道,男人做爱的时候都像小孩。”

“我想,她(婆须蜜)像一个妓女一样,给了他们性爱的快乐” 。

少女洁蓉,在妓女的身份下有一颗圣女的心。她想要成为印度的“婆须蜜”,据说和“婆须蜜”睡过觉的男人都会变成佛教徒。

少女倚隽,更像是秩序的守护者。在她眼里,性爱像手里拿着吃的猪蹄一样,是一种肮脏的欲望,痛骂着嫖客是 “畜生”,为洁蓉清洗身体。

二人的角色设定犹如两面一体。

爱笑的洁蓉是红色,象征着热情与欲望。而清冷的倚隽是白色,象征着秩序与冷静 。片中多次用红白两色对其呼应。

在石像冰冷的眼神中,天真烂漫的她们仿佛是被审视的客体。

眼看着两个女孩子离梦想里的欧洲越来越近,警察突然到旅馆进行搜查,洁蓉跳楼后逃脱。

受了重伤的洁蓉,临死前想见那个她心爱的嫖客一面。

对于孤儿的她来说,没有爱的活着比死还冷。

于是,倚隽找到正在弹钢琴的嫖客,甘愿奉献自己的身体恳求他见洁蓉最后一面。可等他们赶到医院,洁蓉已经离世。

本以为故事会在两个少女之间继续展开,洁蓉的死让人猝不及防。故事将怎样继续?

该片采用程式化的叙事格局,上篇围绕两个女孩的友谊展开,中篇采用父亲视角进行制裁,下篇讲述父女之亲情。

三个人物的关系相对集中且主次分明,情节紧凑且故事清楚。

肉欲挣扎,暴怒审判

倚隽为洁蓉的死痛哭不已。

她接替洁蓉的身份,一个个联系之前的嫖客。

赎罪般出卖肉体,将原先的钱散还回去。

在基督教的禁欲文化与传统儒家的思想的双重克制下,压抑又苦闷的嫖客们,只有在嫖娼中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欲望。

“深处道德的地狱,这样不也很快乐吗?”

那些嫖客中有的和父亲年龄一样大,惬意地感慨着。

他们在肉欲与道德中挣扎,心中住着一个渴望得到的“洛丽塔”。

人之本性,青春肉体是一种诱惑的美。

事后,有位嫖客被倚隽付钱的倒置行为所感化,竟真的回归了人性,立即打电话关心妻儿。

倚隽在和嫖客们的相处中,发现自己变得没有那么厌恶他们,听到男人的抱怨,有时还会忍不住笑场。

笑什么呢?

也许是在笑自己的救赎行为和这个世界的荒谬吧。

不久,身为警察的父亲偶然发现了女儿的秘密,万分愤怒,心碎到自残。

在开车送女儿上学的途中,父亲常常给她讲述西方宗教故事。未料女儿对西方的向往,却间接推动了她的援交行为。

现实狠狠给了他一巴掌。

痛苦不及的父亲为了保护女儿的自尊,没有当面指责她。

如《处女泉》里父亲为女儿的复仇和追讨般,他偷偷跟踪女儿,对那些嫖客进行暴怒“审判”与杀意的报复——

“为你每一句谎言挨一拳如何?”

“你刚才去哪了?1秒,2秒。”

“那个女孩多大了?1秒,2秒。”

被狂扇巴掌的嫖客低头畏畏缩缩,心虚地不敢回答。

更妙的是父亲跟到嫖客家里的那一场戏,一家人的反应异常精彩,男人无法面对,当场跳楼自杀。

他痛苦地沉思着,想用很正常的方式去处理这件事,可是又很难去控制自己,感情,父亲的感情是这样的。

先学开车,才能上路

“天空中出现了带着炫目光环的圣母玛利亚,实在是太亮了,孩子们都晕倒了,她们看到了世界末日来临时,可怕而残酷的景象。”

清纯的少女,试图触及神圣的高度,但她的无知让她得到的是迷失。她用肉体去换取心灵的平静,最终是饮鸩止渴。

女儿在徘徊与救赎的拉扯中哭泣,或是出于道德的羞愧,或是因为救赎行为反而害死嫖客的内疚。

父女二人对彼此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两个最亲的人却始终没有沟通心事。

父亲带着被他过度呵护的女儿,到乡下祭奠亡妻。

到了村子,深山中有河水和船,触目都是欲望,颇具禅意与哲思,片中其他地方也多次出现水的元素。

在睡梦中,父亲亲手杀死并埋葬了女儿,固执地用自己的方式拯救她,然后去赎罪,他温情脉脉的眼神,动作极尽温柔,浪漫得几乎残忍。

走上不同救赎道路的父女,即便陷入泥潭,有爱依然能继续前行。

正应了《欲海慈航》这个港译名。

醒来后,父亲教女儿学车,即便用鹅黄石子给她铺好了道路,女儿还是会开错。

从未明说,却让她明白,救赎他人的前提是先救赎自己。

只有自己能够开车了,上路不会迷失,才有可能去拯救别人。

最终,看着自首后坐上警车默默远去的父亲,女儿蹒跚行驶,再也追赶不上。

*本文作者:P

 2 ) 創傷與救贖

終於看了《慾海慈航》(港譯)。

有人提出:上半部父親送女兒上學的過場戲,父親在途上不斷給女兒講外國的故事,特別是宗教故事;下半部便隨父親的視角發現原來女兒對西方的嚮往,是促成她援助交際的原因,於是恨錯難翻。有人提到父親拾到女兒的日記,暗場交代了父親得知女兒援交的原委;但值得注意的是,父親是在殺人之後(亦是對女兒援交顧客的最後一次攻擊)才拾到女兒的日記,而那巳接近電影的尾聲;所以父親得悉女兒援交後的情緒及行徑,開始時應與那本日記無關,他是最後才得悉真相的。父親於那些專門援助這些女學生的中年男人的仇恨,當中存在着一種心理轉移─這些中年男人做了他不敢做的事嗎?看來沒那麽複雜。首先,女兒的援交顧客也不全是中年男人,父親第一個截擊的對象便算不上是中年。我想我們可從父親的家庭背景(喪妻,與女兒雙依為命),作出些猜測。從父親對女兒在生活細節上無微不至的照顧,父親對女兒自然有愛的成份,但從下半部父親帶女兒往郊外給亡妻掃墓的細節看,父親得悉女兒援交後的情緒及行徑,大概更多地源於自己對亡妻的歉疚:沒有盡責好好照顧女兒;而完場一幕─父親坐上了同事的汽車結案而去,丟下女兒一個獨自學習成長,也就可看作對亡妻的交代。電影沒有交待妻子的死因,但在父親從女兒日記得悉真相後的平靜,以及父親在山村中所說的德蘭修女故事,父親與女兒所達至的大概是一種同病相憐的諒解。電影中不斷出現洗滌的場面,加上聖經故事的穿插,自然讓人聯想到對罪的洗滌。但在《慾海慈航》,主要要被洗滌的似乎不是當娼、殺人,而是難以磨滅的心靈傷痛(trauma)。值得注意的是,女兒在完場一幕做了一個夢,夢中女兒被父親殺死,並被埋在泥土裏。有趣的是,呼應上半部父親以CD機放音樂喚醒女兒的場次,夢中父親再給埋在泥土裏的女兒放音樂,這似乎把之前那些似乎是沒出路(無法藉此離苦海)的行徑(殺人)轉化為重生,給泥土中的女兒放音樂,不就是要讓女兒在死亡中重生(喚醒女兒)?《慾海慈航》也就一如它的中文片名,有了一重深沉的宗教意味。

 3 ) 《撒玛利亚女孩》的两点启示

     前几天看了金基德的获奖作品《撒玛利亚女孩》,还以为自己在看一部日本电影。第一次听说援助交际是在日本电影《涩谷二十四小时》里,现在看来,援助交际大有冲出日本,走向亚洲的气势。前几天看报纸,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在网上联系援助交际的案件,面对这一方兴未艾的新兴事物,我作为一个男同胞,既感兴奋,又感痛心。这种矛盾而又卑劣的心理不言而喻。

  影片看完了,想到的却是一些和影片无关的事情。很有一些启示,归纳两点,一一道来。

  这第一点启示嘛,就是生子当生男。首先澄清一下,在下不是重男轻女之徒。决非出于传宗接代的考虑。我也曾遥想未来,假如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女儿承欢膝下,那将是多么幸福的情景。现在看来,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将一个女孩养大,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男孩。养男孩嘛,就是给他来一个马放南山,放任自由。他要做了什么错事,那就是不由分说,一顿毒打(我爹就是这么教育我的)。即使是他走错了路,那也是一种磨砺,浪子回头,男孩子从来都是容易被父母原谅。即使在男女关系出了问题,似乎也是占了便宜。就是出去做了牛郎,好象也没吃亏,还能拿钱贴补家用。

  女儿就完全不同了,和她沟通就是个大问题。在影片里,父亲虽然父兼母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父女二人完全没有沟通。女儿内心的想法父亲一无所知。假如女孩能够和父亲沟通,解开心结,也许她就不会选择那么激烈的赎罪方式了。当然也许没有意义,而且作为观众的我,是从头到尾看到了女孩的行为,看到了我也不理解,她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方式?就没有其他的方式了?比如替朋友去欧洲,然后把拍到的照片在她坟前烧了,告慰她在天之灵(这个方式好象自私了点)。再比如把那个搞音乐的嫖客剁成肉泥,然后把他的人头在朋友坟前烧了,告慰她在天之灵,之后亡命天涯(这个方式我喜欢)。而她却选择了一条自残的道路。理解不了,不可理喻。还有她那个跳楼的朋友,她微笑着就跳楼了。为什么跳楼?怕事情传出去?为什么微笑?以为女主角能接住她?从她乐此不疲的投身援交事业,我就觉得这个女孩不正常,是个傻子。而且她和女主角似乎还有点同性恋的关系。话扯远了,总之不理解。作为父亲和女儿不能沟通,就不能了解女儿的内心世界,就不能在女儿做出错误决定之前及时阻止,纠正。一旦大错铸成,合该如何是好?扪心自问,假如我是那个父亲,我会怎么反应?我想那个搞音乐的是死定了,其他嫖客也他妈别想活。作为父亲这绝对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既然不能承受,我们就不承受,还是有个儿子的好,尽管这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如果我不幸成为一个父亲,如果我有幸能够决定我的后代的性别,我真心的希望我能有一个儿子,因为我根本不能忍受女儿受到任何伤害。况且,儿子还可以传宗接代......

  这第二点启示嘛,就是剧本决定论。如果说一部电影的价值有一石,保守的讲,剧本独占五斗,其余环节分享剩下的五斗。何出此言呢?容我细细道来。看完影片《撒玛利亚女孩》,为了解惑,便迫不及待的去找影评来看,影评都很枯燥,倒是有一个资料让我眼前一亮:《撒玛利亚女孩》由金基德电影公司投资拍摄,前后只花了十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前期拍摄。《空房间》的拍摄历时十六天,一共拍摄了十三场戏。就是靠这两部拍摄时间加起来不到一个月的电影,金基德在一年之内,连续摘取柏林和威尼斯两大电影节最佳导演的桂冠,成就了一段影坛神话。这是多么高的性价比呀!欧洲电影节的大奖,所有中国导演望眼欲穿的大餐。为什么我们花5年拍的东西不好使?为什么我们花几千万美圆拍的作品人家看不上?原因很简单,剧本不行。金基德获奖靠什么?拍摄技巧?不客气的说,这一点他同王家卫,张艺谋比起来望尘莫及。金基德靠的就是剧本,他的影片立意深刻,情节诡异,匪夷所思。就是你让艾德·伍德来拍,它也吸引人。所谓欲要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剧本就是你的武器,刀磨的快,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砍下诸如金熊,银狮子之类的大畜生。刀要是不快,累死你也砍不到一只耗子。当然不排除有瞎猫撞到死耗子的运气。所以砍柴之前先磨磨刀,耽误不了你几分钟。

  让我们看看那些伟大的导演,他们大多数都是亲自操刀炮制剧本的。很多大导演同时也是文学家。比如说安东尼奥尼和塔科夫斯基,他们本身就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再比如新浪潮的旗手葛达尔和特吕拂,作导演之前都是著名的影评人。坐世界导演头把交椅的伯格曼,更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还有一些导演,本身不会编剧,也要找最好的作家来为自己服务。比如说著名导演阿伦·雷乃,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广岛之恋》。编剧分别是大名鼎鼎的左岸派代表人物罗伯·格里叶和玛格丽特·杜拉斯。再比如说张艺谋,他的电影大多改变自小说。莫言,苏童,刘恒,余华,述平,还有李冯,这些人成为了他在各大电影节上摘金夺银的坚实后盾,也成为他票房大收的重要保障。最近他自己开始参与剧本创作,搞出了《英雄》和《十面埋伏》两个大飞机,结果大家有目共睹。没剧本,再精良的制作也不行。如今这个《千里走单骑》他只好请邹静之出山,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似乎搞的有些严肃了。让我来问一个轻松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TVB?和大陆剧比起来,说它制作粗糙不为过。关键就是故事吸引人。韩剧就更不用说了,动辄上百集,还不枯燥,这就是故事编的好。当年巴西,墨西哥电视剧也是这个特点。咱们大陆编个四五十集就歇菜了。灵感枯竭了。你就说《三国演义》吧,这么大的部头才拍了八十多集,你拿给韩国人拍,三百集挡不住。咱们再说说美国,周黎明写过一篇关于美国编剧的文章。人家美国电影公司是看剧本再投资。编剧也分工细致,有专门写对话的,有专门写情节的,有专门写动作场面的,不一而足。到后来还要请剧本医生认真改正,其对剧本的态度可见一斑。现在美国大片为什么不如当年了?很简单,剧本不行了。那写剧本的呢?都写电视剧去了。最近美国电视剧着实把国人给镇住了。你就说《六人行》吧,是,演员演的很好,但关键是剧本太棒了,谁演谁红。再说《24小时》,用《新电影》的话讲,它满足了我们对故事的强烈需求。话说回来,我们大陆的电影不景气,从内部讲就是没有好剧本,进一步讲,就是我们对编剧太不重视了。邹静之就说过:你出一块钱,就想要十块钱的剧本,可能吗?

  这就是我从电影中得到的两点启示,罗嗦了一大堆似乎已经和电影本身没太大关系了。不要紧,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个药引子,我写的本来也不是影评。

 4 ) 感悟金基德作品

  以前我一直不知道韩国还有金基德这么个怪异的导演.因为他的作品一般不能在大陆公映.我在租碟子的地方看过.基本上也没多少他的作品.我最初看的是他那部摘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既情色又慈悲的《撒玛利亚城的女孩》.开始对他和他的作品产生了兴趣.
   我看电影有一个习惯.大多电影我是知道他的内容去看的.一般都是有点名气.要么就是大师作品,要不就是获过大奖作品.我也很关注很有争议的作品.每看完一部电影,如果我对这作品的导演不怎么熟悉的话,我都会到网上搜索他的资料.每看完一部电影我也会去搜索这部电影的影评.看别人是怎么评论这部电影.而我是怎么欣赏这部电影的.同时也会关注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我陆陆续续地下载和观看了金基德的《雏妓》,《玛利亚城的女孩》,《漂流欲室》,《坏小子》,《海岸线》,《空房间》,《弓》,和最近作品 《时间》 .这些作品选材大胆激进,偏爱虐恋,歧恋的故事,充斥着暴力与色情,金基德导演功力非凡,以暴力、变态的特异美学探索社会底层黑暗面.
  金基德早期作品《雏妓》讲述了一个妓女使另外一个良家闺秀也自愿成为妓女的故事,但与《坏小子》截然相反的是,《坏小子》是暗恋的男人把嫌恶他的女大学生变成放荡的妓女。《雏妓》表现了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妓女的尊严。
  
 《漂流欲室》,感觉就是摄影是水墨山水,音乐让人怦然心动,然而内力却涌动着无法言说的暗情性欲,有些画面真让人触目惊心!看了心里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许这便是这部影片复杂而神秘的影像织体.
  
    最早看的《撒玛利亚城的女孩》是将唯美的镜头瞄准虐恋的男女,与《漂流浴室》不同的是,本片的故事发生在都市,许多室内情爱画面非常迷人.我个人觉得这是金基德最自然清新的影片.故事结尾也很新颖.给人一个想象的空间,就像我国黄健新导演的《求求你,表扬我》.结尾时都不给观看着一个清晰的结尾.但金导的这部电影故事情节是有点离奇,不过,比其他影片的故事还是让人理解些,我感动的是里面父女间的感情,也为里面父亲的良苦用心而感动.
 
   刚才看了的是《坏小子》,觉得看了金基德大多的作品,心中有很多的感悟,所以才决定写着篇文章.《坏小子》是一部颠覆传统影像的半抽象化电影,俨然已把金基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念发挥到极致。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但肯定是一个畸形的爱情,不过金基德的作品讲述大多都是畸形的爱情,我不知道他脑子怎么对爱情的理解这么的离弃.而《坏小子》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逾越阶级身份的畸形爱恋。我看了这电影觉得导演也许想透露给观众的是女孩子都不必要太清高,也不要太自傲,更不能得寸进尺.所以当我看到女主角朝男主角的脸上吐口水时,我从男主角的眼神里知道伤害别人的敏感的自尊心照样会付出沉痛的代价.奇怪的是最后的女主角竟然爱上了毁了自己一生的男人.
 《海岸线》的故事情节比较合乎情理.虽然金基德作品比较离奇.而且主人公清一色的沉默寡言.有时候看着都有点闷,同时加大了演员的难度,但金基德大胆自然的叙述.使得大家都相信这一事实.这就是他的成功之出,也难怪各大电影节会把最佳导演奖捧给他.《海岸线》是通过两位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控诉军政府统治集团为利益不择手段的暴行和虚伪本质,描述朝鲜半岛分裂下人性的一场集体疯狂。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揭露人性的丑恶.几乎每一部金导在畸形的爱情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金基德的作品在韩国一向难以为主流所接受,也不被韩国人民所看好,也许自尊心很强的韩国人不能接受他那畸形的爱情吧!不过金基德凭《空房间》在威尼斯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空房间》比起金基德以往的任何影片都要“正常”,女主角也不再是妓女了,也打破了他的许多惯例,画面也少了些鲜血。画面的紧凑和流畅,绝不会产生沉闷和冗长感,反倒会让人更加地投入到情节当中。
 《弓》讲述一个60岁的老人,和一个16岁的女孩共同居住在一个小船上。他计划在她17岁的时候娶她,并带她离开这个世界。然后,人们来到船上捕鱼,同时也见到了那个女孩,而这个从来都在海上生活的女孩也开始对城市人感了兴趣,而那个老人却也开始变得紧张和乖戾。这部电影有点像他的《漂流浴室》,故事情节照样很离奇.金基德几乎迷恋地这种把人性推到极致的状态。
 《时间》我看过,没很大的感悟,故事情节是没那么离谱了,但缺少了很多东西
.他的新片,台湾演员张震演绎的《呼吸》讲述了一个即将被枪毙的杀人犯和因丈夫的外遇而困扰的主妇,还有想方设法阻止两人关系的丈夫之间的故事。故事情节也有那么一点怪异,相信大家一定也很期待.
 金基德确实是一个怪异的导演.他的作品也很有争议.大家叫他是一个情色暴力大师,我不这么认为,但他的作品在中国也不好划分.三级片也不像.艺术片也有那么一点点.总之,其作品酷爱表现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题,这是中国导演没一个人敢同时挑战性,暴力,死亡等主题的,也更难揉搓在一起.在金导那些富有张力的故事情节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同时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社会及民族隐喻.

 5 ) 温情凝固

晶晶问我, <雏妓>很好看吗?
我想了想, 小孩子还是不要看了.
她说, 我都老大不小了.
我说, 那, 很好看.
她说, 好的.知道了.
我只是想, 她会喜欢电影里她悄悄为她买随身听, 会喜欢她偷偷跟在她后面看她吃路边摊,看她挑选发夹,看她一个人唱卡拉OK,会喜欢她把揉皱了的照片重新找出来小心地摊平,那些瞬间.
就像我看<撒玛利亚女孩>的时候, 两个女孩子, 穿着校服, 一起坐在路边吃大大的猪蹄, 她亲吻她, 她哭着央求那个男人去见她最后一面, 男人还说, "我知道友情很重要, 可是..."
在豆瓣上读影评,有人说, "我很反对有些评论对金基德电影使用'伤感'这个词, '伤感'对金基德的电影与其说是奢侈, 不如说是浅薄, 金基德的电影是痛, 是砸碎骨头连着筋的那种痛."
很奇怪的, 有一个导演竟这样打动我.
昨天看<空房间>,看到她越过丈夫与站在丈夫身后的他牵手亲吻的时候, 我被彻底融化了, 他竟可以拍出这么浪漫的一幕.
那越得过一切世俗障碍的爱恋.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拥抱着站在体重秤上, 指针指向零. 影片结束了.
It’s hard to tell that the world we live in is either a reality or a dream.
残酷的暴力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抑, 却还是无法抑制地流淌出脉脉温情.
就像这一部<撒马利亚女孩>, 它选择面对最现实的一面, 导演还是这样诚实坦白, 一个父亲对女儿的, 所有他能做到的爱.
没有责骂, 没有质问, 对于女儿, 他没有任何撕裂的动作.
他沉默地阻止那些男人, 那些与他年龄相仿的男人.
有人在他的痛斥下自杀, 有人被他狠狠杀害.
女儿看到尸体后尖叫, 他在家里等她, 做了紫菜包饭, 他问她, 想旅行吗?
女儿说, 现在?
他点头.
在妻子的坟墓前, 他失声痛哭, 女儿双手交叉靠在他的背上, 轻轻闭起眼睛, 头顶上是一整片蓝天.
夜, 看着女儿熟睡, 他缓缓地对女儿说, 所有曾有过的困惑, 都让它过去吧.
整件事情之中, 他唯一对女儿说过的话.
深夜里, 他隔着窗户看着女儿捂着脸大声哭泣.
那些片段, 女儿给他剥红薯吃, 他低着头, 空气里塞满了绝望.
他坐在船尾, 女儿坐在船头, 镜头拉长.
临走的时候, 导演的镜头停留在那条小船上面. 一种凝固. 逝去不再来, 即使真切美好.
结尾的时候, 女儿踉踉跄跄地在泥泞的道路上歪曲着开车, 耳边还回响着他平静地对女儿说, "你就这样开, 爸爸就不跟着你了."
很难过的, 就这样告别了.
看金基德的电影如一次次的心灵洗礼, 那些电影里的音乐, 那些女孩的笑容, 那些男人的沉默瞬间, 和那些海滩上的风.

 6 ) 人这一生太多欲念,每秒都会万劫不复

父与女
倚秀睁开眼,世界是蓝色的,她推开车门走入蓝色的世界,父亲从后面扼住她的脖颈。他在随后埋葬女儿时,为她戴上了每天呼唤她晨起的耳麦,只是她永远不会再醒来。
看过了《莫比乌斯》充满杀气的家庭关系,看到这一段时我并不感到诧异。这也印证了为何前一晚在父亲给倚秀讲了特蕾莎修女的故事,倚秀一人在室外哭泣。她知道自己做错了,她想到了那日在公园厕所里看到的血腥场面,她扔到了那本像罪与罚一般的日记本,在此之前她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难过,现在得知父亲因此承担的巨大伤痛以及接下来的牢狱之灾,她惶惑不已。她希望也像洁蓉一样得到救赎。梦醒后,父亲让倚秀自己学着开车,而他自己则被警方带走,倚秀试图开车追赶,最后陷入了泥潭。倚秀从车子里走出来。
一个问题是,倚秀得到了救赎吗?答案是肯定的。她的救赎不是用死证明纯洁而是用洗净肮脏来证明纯洁。只是当她看到名单上的最后一人倒在血泊中,才明白生活从来不是单向的。
父亲这一边,他早已知晓了倚秀的行为,但是他宁可让自己受伤也缄口不提。这符合金基德电影中典型的男性形象所具有的气质,那就是软弱。无论是嫖客、父亲、路人还是友人,只要是出现在镜头里的男性角色或多或少是委曲求全的意味。有这么一场戏,父亲闯进一户人家,他们正老少和乐地吃着饭,而男主人则刚刚和倚秀交合结束,就回到家中和亲人吃饭,父亲一记又一记地耳光打在中年男子的脸上,他没有丝毫反抗,他不敢抬头,相反是他的妻子、母亲和女儿大声的呵斥倚秀父亲住手。最后中年男子看着倚秀父亲离去后亦选择了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来得十分干脆。父亲作为刑警,知道杀人会是怎样的后果,但他不知道还能怎么做,他从来不是个强势的父亲,他只能把自己的怒火发泄到这些男人身上,他努力承担起自己的罪责,去让女儿看到新生的奇迹。
如果当时父亲就冲到对楼的房间里把女儿揪住大骂一顿,收获的只可能是另一场死亡。这样看来金基德电影里的软弱都有着爱的意味,因为太害怕失去,即使自己受到最大的惩罚也在所不惜。
  
男人与女人
婆须蜜多是印度的一个妓女,和她做过爱的每一个人都会变成虔诚的佛教徒,因为她给她们带去如痴如醉的性爱的同时,触发了他们内心的爱,从而拯救了他们肮脏、贪婪的灵魂。
洁蓉说对倚秀说从今天起你可以叫我婆须蜜多,就那么灿烂地笑着,直到死去。倚秀一直责怪洁蓉过问这些“畜生”的生活,洁蓉说,要是只顾着做爱,那可太无聊了。她希望了解对方的生活,她认为每个嫖客都有不得已之处,都希望找个豁口发泄,她于是走进他们,让他们先剥离社会身份,再剥离肉体欲望,最后只剩下真正的自我,不再是感觉身处道德的地狱,而是救赎的天堂。至于为什么洁蓉在死前最想见的人是音乐人,就是因为倚秀的话让他再次觉得自己很肮脏,而洁蓉不希望这样。
之后,倚秀决定将洁蓉用身体赚来的钱全部还回去,以证明洁蓉的清白,正如洁蓉和男人做爱后,倚秀一遍又一遍地为洁蓉清洗,她没有洁蓉那么高的境界,但她也成了像撒玛利亚一样的角色,倒不是为了救赎谁,而是为了自救和寻找洁蓉的影子。她自始至终觉得男人是污秽之物。至于嫖客们和倚秀交合后纷纷表现出性善的一面,反而让人愈发觉得恶心、做作。
金基德电影里总少不了性格坚毅的女子,洁蓉、倚秀如此,《弓》里的少女如此,《收信人不详》里的母亲也如此。憎恶男人却又离不开男人,这才是她们真正的命运悲剧。
洁蓉最后笑着离去,也再次证明俗世里只有自我的超脱才是真正的超脱。
  
欲与求
想当初读王小波的杂文和小说时,觉得能把性写得那么随便十分有勇气。到了最近我偶尔读到黄色专栏作家刘原的文章,行文仿佛一个分句中不带器官就会憋到慌。食色性也,谈论性固然无可厚非的,但如同尊重同性权利一样,所有人性话题不应被戏谑的口吻转述。金基德就不一样,他的电影总是涉及一些敏感的人性话题,但看完他的电影你绝不会只是笑笑,或者停留在某个大尺度的场景中,你会陷入长时间的放空状态中,你会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你看到的一切在现实中是那么得不可思议,在他的镜头下却又变得这么顺理成章。
《撒玛利亚》一开始就是倚秀、洁蓉同陌生男子在网络上进行性交易,电影前两章也基本就是围绕性交易展开的。值得留意的是,片头倚秀在一侧和男人聊天,洁蓉则在另一侧浏览欧洲古堡的图片,洁蓉的出发点是想来也是为了去欧洲旅行,她把自己称作是婆须蜜多则把责任推给了倚秀,因此自己即使是献了身也是纯洁的。倚秀和洁蓉正是因为这个愿望做出了相互的巨大牺牲。那么又为什么是欧洲?其实但从本片来看很难得出确切的答案,有也只是诸如像倚秀的父亲总是向她讲西方故事这种小细节,不过应该看到金基德惯于将东西方文明放置在同一语境来进行探讨,这样的安排也不足为奇。
倚秀、洁蓉两个人出于愿望,而那些嫖客则是出于简单的性欲,这其实都是一个概念的两种具体表现,没有实质区别。应了弗洛伊德那句:一切罪皆因性起。想来人这一生有太多欲念,每一秒都会万劫不复。
  
爱?
其实《撒玛利亚》并不是以探讨灵与肉的为主线的,相反主题应该是剥离宗教后的世俗救赎。不过片中也不乏有对爱的渲染,倚秀和洁蓉的亲密无间,她俩相互慰藉的一吻实乃全片中最美的画面,但是这样的爱还是轻易地被洪流般的欲望所淹没。我们可以看到金基德对于爱的处理是多么地消极,倚秀乞求音乐人和洁蓉最后一面,他竟然要求和倚秀做了爱才能去看她,人的欲望就这样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正如那个男人所说,第一次会很痛吧,友谊固然很重要……他没有说下一句,我想应该是只有懂得自爱才能爱人吧。

 短评

那颗星给海报= =借出来以后仔细一看剧情简介觉得很久之前看过。。打开一看果真。。原来我以前已经被坑过一次了结果今天又在图书馆被坑了一回。。

9分钟前
  • 小卓同學。
  • 较差

结局还是可以接受,只是不明白洁蓉为何跳楼。

13分钟前
  • 冬季向日葵
  • 还行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1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换个海报啦

18分钟前
  • 方言
  • 还行

喜欢的

22分钟前
  • Miss Lucky
  • 推荐

结尾真令人难忘

2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6/10。用肉体补偿道德错误,反而闹出更多人命,而父亲捍卫伦理的残忍报复又酿成新的人性迷失。把妓女神圣化为性职能之外与顾客建立情感、连对此厌恶的朋友也亲身体验了这滋味,在嫖客家人面前毫不留面致其跳楼、拿地砖拍死淫男的暴力则是渲泄看爱人被糟蹋的失尊,金式推演故事的影像世界已然超越现实。

29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罪是多么无意识的东西,往往不是人去犯罪,而是被卷进罪的漩涡。

33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电影分成了三部分。正当观众以为故事将在援交少女和她的同伴之间展开的时候,砰!少女竟然死了!正当观众被少女同伴残酷疯狂的自我救赎方式震撼的时候,同伴的父亲出现了。这时候电影才进入正题。走上迥然不同的救赎道路的父女,如耶稣和撒玛利亚人,看得人压抑而凝重。结尾更显绝望。金基德GJ!

34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水槽中,火与水两种“神秘物质”在代表创伤的钞票之上的交替出现构成了《撒马利亚女孩》的一个转折,在金基德的影片中,往往来自于在时间线性上的退行,或者在这部影片之中:分流的“救赎”:天主教圣母式的,通过“给予”,以及耶和华式的暴力“审判”,作为宗教(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佛教的婆娑密还是圣经中的撒马利亚人)的二重并置态,与其说这是一部父女关系,不如说是宗教的双头神像。我们需要注意到这个父亲,他既是黑色电影之中常见的私人侦探,又是如同《处女泉》最高权力的化身,并通过一种规训的方式重新构筑女主角的成长仪式,在结尾大远景和近景特写交替之下追随警车运行的车子,正在返回到一个以交通系统的世界,在她的驾驶之中,撒马利亚女孩最终向她的父亲展现了自己的赤裸身体。

37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金基德的故事总是封闭的,浪漫主义的,在这个片子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好多细节让人质疑真实性,显得有些荒诞,冲淡了这些细节的创意。喜欢结尾父亲教女孩开车,而后被警察带走,女孩开车追却动弹不得。

38分钟前
  • 颜禾
  • 还行

突然想起这部片,重看了一遍,还是对金基德喜欢不起来,女孩跳楼前都还不错,很像花与爱丽丝,后面救赎段落,明白导演用意,但实在看着心里膈应。总的来说撒玛利亚是他比较出色的一部了,结尾的处理虽刻意但很深刻。

40分钟前
  • 37°2
  • 还行

后半段父女情更打动我、震撼我。

4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爱情与亲情的伤痛,都隐藏在金基德不动声色的摄像机下。

4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力荐

金基德即便开篇是以旅游为梦想,也拍不出阳光的片子,洁蓉跳楼是因为玻璃心吗?更喜欢亲爱的伽利略

49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意境和情绪到了,但构建整部电影的情节和人物全部过于生硬和极端,这是金基德式美学中的冲突方式,输出时需要受众有一个稀释和提炼的过程。所以个人认为规避了这一”缺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才是他最好的作品,《弓》和《萨玛利亚女孩》都欠缺,《悲梦》更明显。

52分钟前
  • 充蜜
  • 还行

这么现实的题材被金基德拍的这么浪漫,几近残忍。

57分钟前
  • 安小洁
  • 推荐

说什么呢?挽救什么?还是让整个世界都破碎了吧

60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大陆有娄烨、贾樟柯,台有蔡明亮、侯孝贤、杨德昌,日本有三池崇史,韩国有金基德。7.6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金基德电影的痛,是砸碎骨头连着筋的那种痛”

1小时前
  • 战国客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