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草

HD中字

主演:中村雁治郎,京町子,若尾文子,川口浩,杉村春子,野添瞳,笠智众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1959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浮草 剧照 NO.1浮草 剧照 NO.2浮草 剧照 NO.3浮草 剧照 NO.4浮草 剧照 NO.5浮草 剧照 NO.6浮草 剧照 NO.13浮草 剧照 NO.14浮草 剧照 NO.15浮草 剧照 NO.16浮草 剧照 NO.17浮草 剧照 NO.18浮草 剧照 NO.19浮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浮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歌舞伎艺人岚驹十郎(中村雁治郎 饰)率领他的剧团来到志摩半岛的小镇,早年间他曾来此演出,并和当地的女子阿芳(杉村春子 饰)结合生下一子。多年来,他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忘接济阿芳母子,虽然欣喜儿子阿清(川口浩 饰)的成长,却不愿让他知道这层父子关系,只以叔叔的身份陪伴在他的左右。  剧团长时间驻留小镇,生意也从最初的火爆变得萧条。纵然人心惶惶,驹十郎却仍不愿带团离开。驹十郎在剧团的情人寿美子(京町子 饰)某天终于得知隐情,且恨且妒的她怂恿年轻女演员加代(若尾文子 饰)去勾引阿清,谁知两人却一见钟情…失联第二季刺杀小说家铠甲勇士猎铠之黎明天塔勾魂令隐秘的真相皇家棕榈第一季大韩民国百里挑一大侦探波洛第九季改车大师:化腐朽为神奇第四季沉睡的人作家的洞穴流浪神狗人鬼影人侠盗联盟(粤语)UNINE蹦吧 第一季有人在看爱上我吧青魇2012德云社高峰栾云平相声专场成都站空军一号坠落第八海豹突击队:深入敌后好男人老师也疯狂巴啦啦小魔仙之彩虹心石如果蜗牛有爱情泰版三毛奇遇记时间隧道魔偶奇谭11:崛起逐爱天涯文豪野犬DeadApple亲吻亭屋顶1956不亲密朋友故事致命伤害太子殿下之冷香皆大欢喜数字纹身暗里着迷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国语版)米拉2022吸血鬼日记第四季2021去死另一个自己

 长篇影评

 1 ) 浮生若梦

这部接近两小时的电影,买来3年从未看过,今天竟然看哭了。

毫无疑问,这主要得归功于剧中亲情的纠结,可又不同于看<高跟鞋>时的炽热感动,电影里父子未得圆满,所以无壮丽的悲剧感,只是寂寞的黯然伤怀。剧团老板驹十郎,最后家财破败,认子不成,重踏上流浪之路。他那张开场总是笑眯眯的略有浮肿的脸,至此仿佛任何一根线条的变动都强烈地牵扯人心。不能说小津没有给角色丝毫希望,迎着微风,乘着奔往异乡的火车,喝着眷恋自己的女伴手上斟来的小酒,依稀也可算人生又一次启程,只是想想他只能继续漂泊的未来,他在儿子面前凝滞的苦笑和轻描淡写的自我安慰,一股萧瑟感还是油然而起。

演得出神入化的小酒店女老板临近剧终的几句台词,把这种无从挣扎的悲凉感推向颠峰。合乎逻辑的一系列情感纠葛后,一切回归难以定判的淡然依旧,这就是人生的常态,命运的本质,但发生在流浪艺人的主人公身上,因其风尘落拓,而别添一股浮生若梦的恍惚。



虽然故事背景在鱼村,场景多半朴素简洁,但灯光,衣着,整齐堆砌的石墙和艳丽的植物,女人明媚的妆容,以及不易察觉的诸如空中飘散的小纸片等等细节,还是给予画面深沉的诗意,尤其小酒馆悬挂的那盏淡蓝色的灯,幽然静谧,宛如画境。

另:若尾文子真是太秀丽了。

 2 ) 生如浮草

比起早前的作品,小津安二郎的《浮草》可谓惊喜连连。

1、戏剧冲突较以往更为强烈和外化;

2、竟然出现了数次接吻的镜头;(这个当真不容易)

3、对色彩的运用堪称大师级别;(之前都是黑白电影,拍彩色电影竟然驾轻就熟、手到擒来)

虽然有诸多的“变化”,但《浮草》依旧有着小津一贯的“不变”,那就是对小人物喜怒哀乐的关注。

在影片的开始,细腻的情感如小溪之水缓缓流淌,随着剧情的发展汇聚成河、暗流涌动直至最终爆发。

身处于大江大河之中,人就像无足轻重的浮草,注定一生漂泊。

 3 ) 另一种讲法的故事~

我看的电影不多,很喜欢小津的《浮草》,对于《浮草》的观感,浅评如下:

一、哀而不伤
    “哀而不伤”,是《论语·八佾》中孔子对《关雎》的评语,《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距今二千四百多年。反观《活着》 (1994)和《霸王别姬》 (1993)一类的电影,却很难让人想到很多很多年前的评语,我看的中国电影很少,从清早到地铁电梯坐到办公室位置上,只想起《小城之春》 (1948),费穆赶在红色曙光照满地之前拍出了诗化般的电影。

二、现代感
   “爷很爷们,爷是北京人。”如果以现在很多人用“爷们”“不爷们”来界定是不是纯正的北京人标准,无异于从眼下电视上播放的绝大多数国产连续剧中寻找时下生活的“现代感”。
   我只喜欢从老舍的小说和曹禺的《北京人》当中来寻找北京人和现代感,还有那些不咸不淡的讲述80年代的纪录片和公交车胡同里弄的置身中找寻逼人的存在感。有人讲北京颜色灰土有村落文明,那么现在在全市最核心地带故宫景山那片儿的胡同还依然如是,而且未来也很难拆掉。
   至于三四十年代歌舞伎团在日本小镇演出的彼时现代感,歌舞伎演员的生活风貌,《浮草》淡淡几笔,足可以容人一窥半境。
    
三、生活化 1
   回到《活着》 (1994)和《霸王别姬》 (1993),总逃离不了时政的影子,最近63年的生活,使得近乎所有人的生活都“时政化”,放到电影当中,产生的所谓杰作也是如此。很多人口中说着不喜目下时政云云,心中喜欢的可能还是紧贴时政产生一些悖于生活化异化了的影像片段。
   就是到了2000年以后,张导演还拍出了更有“时政化”色彩的《山楂树之恋》,陈导演则想续弦《霸王别姬》而毁节于《梅兰芳》,所幸的是二位还可以拍很长时间,说不定可以以比肩《秋刀鱼之味》的作品收山,希望如此。
   从生活化来看,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是从今回溯63年之间的重要作品,对于时政不喜的王小波在于轻视时政的苦难,对我来说,我喜欢《黄金时代》要比异化的被时政压得不好喘气的同时控诉时政的作品多很多。

四、生活化 2
     回到《小武》 (1997)和阿飞正传 (1990),时政化以后的“阿飞化”,贾樟柯明显比王家卫要更加意图明显,一个没有脚的鸟儿阿飞,放荡不羁,恋人三两。同样味道的“哀而且伤”,哀和伤俱全。也许年轻的时候就应该要大鸣大放,因为侯孝贤也拍出了《风柜来的人》,蔡明亮则是《青少年哪咤》。
   观众年轻时候的生活一般都也有些“阿飞”的影子,“阿飞”电影结尾也照出导演年轻的影子,以至于勾起来了观众过往和不良少年逃课在厕所抽烟在录像厅看AV片子的往事,另外加上一段两情相悦月高风黑又大概有些强吻姑娘成分的恋爱。
   导演以一个“哀而且伤”的结尾,观众在感动余味不绝之余打算点击看过此片子,豆瓣也恰如其分的弹窗希望打分,观众自然手顺了“ ★★★★★”。有已婚的观众点评完毕或还能显出让糟糠的妻子和调皮的儿子也能觉察出的一丝沧海桑田的表情,观众在电脑关闭以后的爱抚也一定更加温柔的神经敏感。
   观众长觉醒来的第二天工作日却一如反常的比平时更加生活化,安静平宁,听到呼吸的细细声音,如《浮草》影像末尾剧团团长在火车上与妻子排座,各自扮演生活角色。

五、画面感
   有人批评小津的电影的电影太过形式化,就好像上面存在的“时政化”和“阿飞化”。
   小津年轻的时候喜欢画画,黑泽明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画画,是不是喜欢画画的导演拍出来的片子才更有画面感?还是说小津年轻时候画的静物一定比黑泽明的好看?也许黑泽明本来就不画静物,他更擅长大历史的画面感。
   如果说喜欢画画的导演都能有机会拍出类似小津令人动容的静美构图,那么第七第八代的中国导演多读些古典文学,宋词唐诗汉赋,也很有机会拍出如《小城之春》 (1948)那样的诗化构图。

六、故事性
   关于故事性,台湾导演魏德胜说过导演最重要的是放下身段去好好地讲故事,侯孝贤说每个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身段,没必要放下,也放不下。而蔡明亮早就振振有声:我的电影是不讲故事的!
   这说明故事性在台湾导演当中很多年前就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回首再看看大陆目下电影市场GDP的高增长之热,一大串一大串的导演振振有声地说自己的电影讲了一个多么棒的故事,爱情啦,伤感啦,青春啦,人性啦,爷们啦,只是冷不防冒出一个一切为之为核心的不明表演为何的女主角,彼女原来系此片重要投资商倚重的香闺女郎。
   故事性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在小津黑泽成濑沟口的风华时代,日本电影还没有卷入新浪潮时期,电视对于电影的杀伤力也才刚刚开始不够厉害。此时率先新浪潮的法国人特吕弗和戈达尔拍出了《四百击》 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和《精疲力尽》 À bout de souffle (1960)。
   小津一众只倾力于场景的建筑、叙事方式的构建、镜头的朝向和演员场工的继续磨合,在现代感、生活化、画面感的美学基础上继续故事性,一种让我在电脑前无法不感到紧张的故事性,如同看菲斯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一般,故事的发展和结尾很重要,眼睛无法从情节移开。如何的契合生活常理,如何体贴主角配角的人生履历,如何显露导演的人生意味,都在故事发展中含蓄地曝开来,使人暗暗叹服,咀嚼反复,思索多益。而电影更不比小说,简短力道足,就是不睡觉也大多只差半小时,也可以说电影的故事性比小说有短时间的冲击力。
   我看过的此类故事性电影在《浮草》以外,还有《祇园姊妹》 (1936),《女人步上楼梯时》 (1960),切腹 (1962),《秋刀鱼之味》 (1962),《乱云》 (1967)和后期的《细雪》 (1983),乱 (1985)。

七、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如果粗略的把近一百年的艺术分为不准确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津的电影大都可以属于现代主义的故事性范畴,虽然他的画面性和抽象意味也有强烈的后现代感,但是比起来后期日本电影新浪潮时期的导演以及诸如安东尼奥尼、蔡明亮或者更加先锋的戈达尔,小津的电影主题和故事自然是列位于有些古董味道的经典行列。
   新浪潮时期的大岛渚导演就认为小津的电影过时了,这与贝聿铭的建筑同样被戴着后现代主义帽子的建筑家视为过时,日本人变得太后现代了,无论是村上对于传统日本文学的摒弃还是日本建筑师的后现代意味,最终使得贝聿铭在日本建造了近乎“日本化”古老传统的美秀博物馆,日本建筑师集体不发声,既不批评也不声讨。
   也许是因为日本人无论在建筑还是文学,电影方面,都把现代性做到某种极致,例如川端康成和谷崎润一郎,电影方面的小津风华时期,所以变得义无反顾的后现代性追求。
   而贝聿铭或许由于有着太长历史传承背景的中国,很难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找到一个明确偏向,如李安一般,谨慎全力以赴的走在东西方文化,现代和后现代的索道中,两畔风格绮美,自是其他人不好欣赏的。
   直到新浪潮导演大岛渚晚年致力研究小津,后生侯孝贤更是把小津视为圭臬,拍出了《童年往事》、《恋恋风尘》和《悲情城市》,后来还有一部《咖啡时光》专门向小津致敬。
   想到上个礼拜天傍晚和朋友在西单广场看唯一地理上比较容易接近的贝聿铭作品《中银总部大楼》,暖色调的外墙和坚实透明的玻璃,使人和平。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区分可能没有必要,贝聿铭说“如果你对人类情感的历史进行思考,你会注意到,最为硕果累累的想象力的发展总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时发生。这些思想或情感方式也许扎根于彼此非常对立的文化土壤中,但如果它们真的能碰到一起......那么,一种出人意料的含义丰富的关系就会出现。”
   对于电影,这样的一种出人意料含义丰富的关系可能包括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相互对立的思想或情感方式碰到一起发生的如爱情主题一般永恒的物哀生命观感。

八、物哀
   以我看过小津的电影,还不到其生平所拍电影的五分之一,《浮草》翻拍自小津自己的作品《浮草物语》(1934),是在嫁女主题以外的电影。嫁女、工薪族、餐聚、退休、和歌、和服、榻榻米、茶道、歌舞伎、能剧和偶尔谈谈战前战后,是小津电影的几个常见的元素。
   弥散在这些元素中间,是更为恒久寂寞的生命观感,生命本身就逃避不去,感情虚无,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消弭不见,人与人也实难交流,在日本人身上,就显得愈加物哀一些,据说小津就曾发出电影对他来说的味道——“不过是披着草包,站在桥下拉客的妓女”,残忍又柔美,电影观众是可以交流的吗?恐怕小津在《浮草》中给了一部分答案,当团长松懈了,小津酒醉了,他想只要迎合观众喜欢的取向就好,而不是固定在电影导演和歌舞伎剧团团长的审美取向。
   这是一个也能发出和安东尼奥尼的“生命,对于我,就是拍电影”一样语录的小津,另一个极致的小津,或者就如其死后墓碑单刻了一字“無”。

九、哀而不伤
   我所喜欢的人,大多诚如《浮草》电影的歌舞伎剧团团长,团长背后隐默的小津导演,面向以后的境遇,在熟知了一部分事物后还是倔强如前,搭上火车,继续前行,全力以赴,有着极强生命力的哀而不伤,更重要的是,以后必然也有时候能把哀字抹淡一些,多一点乐的意思。

- - - - - -

   上面的评论免不了“乐而且淫”,但《浮草》是永久的。

 4 ) 浮草 Floating Weeds, 1959

维姆•文德斯在其致敬小津的作品《东京画》(又称《寻找小津》)中,开篇便给出了这样一句话:“如果说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当中还有什么神圣之物,如果说电影当中还存在着什么隐秘的宝藏的话,那么对我来说,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无疑便属此类。”
这话我是赞同的,甚至以为它确乎就是我心中所想所念;但细细琢磨,这样的开篇未免让人有些不明所以,以至于让人开始抵触起来。毕竟,谁也不会因为一句没头没脑的话就相信了一个人所谓的“神圣”。而就我个人而言,事实上,小津安二郎所描绘的东西既没有那种凭空捏造出来的神圣,也让人看不出一点儿肮脏;他描绘的,不过就是一个持续转舵的社会当中最平常、最生动、最不起眼的细节。“面对摄像机时,我想的最根本的东西是通过它深入思考事物找回人类本来丰富的爱……说那东西是人性可能过于抽象,算是人的温暖吧。”小津念兹在兹的,无非就是这些。
从这方面看,《浮草》显然也是这样;然而它在小津的所有作品中却也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这部电影是小津唯一的一部翻拍,且翻拍的还是己作“喜八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浮草物语》。由黑白到彩色,由默片到有声,导演是否能够妥善处理这种转换之中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小津翻拍《浮草物语》似乎也并非完全出于己愿:在其作品《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中,他明确表示《浮草》是沟口健二和永田雅一先生“屡屡拜托”,使小津终于“实践了多年来的承诺”的那部作品。那么这样的一部作品,到底能否达到导演后期应有的水准呢?
事实证明,我等凡人对小津安二郎的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不过,这样的翻拍也造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有趣结果,即本片形式上变成了小津后期,内容却完全靠向了前期一边,剧情既不平、也不淡,而是一反常态地幽默起来;而且,鲜见于小津电影中的强烈冲突也在本片的后半程里随处可见,打、骂,吵架不绝于耳目,哭、笑,情感也毫不加掩饰。可以说,这种奇妙的混合在我看来给小津安二郎增加了丰富的维度: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小津拍电影根本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言;他虽不是个精通煎炒烹炸的多面手,但也绝不是只会做一个味儿豆腐的烂厨子。
当然,豆腐还是要做的,做法不同而已;千万种做法也逃不开豆腐,这就是小津。在这里,我们与其把所谓的“豆腐”说成是恬淡平和的口味和癖好,倒不如将它看成是一种对人间之爱的信念和忠实。这种爱既有可能是家庭存在的结果,也有可能是家庭建立的原因;既包括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也囊括男女之间的爱情。在《浮草》当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三组与这种“爱”相关联的人物关系:寿美子对岚驹十郎、岚驹十郎对儿子阿清以及阿清对加代。
不得不说,小津的片子真的很难形容。当试图用语言对我的感动进行一番描绘,我就发现自己不光词汇贫乏,就连记忆力似乎都开始衰退了,因为无限多的眼神、笑容和场景都值得玩味,每一个伫立、转身和凝望也有值得推敲!应当如何进行选择呢?又或许应当如何不进行选择呢?——就在这样的患得患失里,我有了一项新的发现。那些看上去似有似无的编剧、剪辑、音乐、场景……正是造就了一种接近于“无”的效果。小津安二郎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了这个汉字,终究只能让后人疑惑不已。但无论如何,小津绝不致惺惺作态地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下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问题,期待那些懵懵懂懂的后人胡乱给自己填上一个愚蠢的答案。这个“无”不是墓主人留给人们的谜题,也不是一个做作得无以复加的符号,他只不过用一块很可能将会流传千万年之久的黑色大理石记录下了他人生在世的唯一感受。我想,那感受不是虚无,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倒可以说是去掉了一切对事物猎奇心态、去掉了一切浮华的形式之后的生活本来的面目。
是否完美于小津来说好像根本不是个问题——因为那种所谓“完美”的东西从来只是一种假象而非他所关心的所谓“无”的本质——正如《浮草》当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东西一样。但凡人情存在的地方,就到底要有些缺憾,想来这也就是小津悲观而乐观的体现吧?假使团长岚驹十郎和阿清父子二人真的相认,加代顺利嫁入团长家中,一家四口抱头痛哭,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这样的结局看似美好,但将寿美子一人剔出而使之独为“浮草”,显然就无甚完美可言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津的柔软并不在于他能够为每个角色安排多么美好的结局,而恰恰在于他懂得为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生存的方式和去处;而在我看来,遗憾虽则有之,却也无妨。既然岚驹十郎离开寿美子点颗烟都成问题,既然寿美子的报复反而造就了阿清和加代的美妙姻缘,既然岚驹十郎和阿清本就以叔侄相称,既然有其父必有其子……那么一切就都应该按照本来的面貌,就应该按照看似最不可能的方式延续下去。生活最终还是将本应在一起的人分别开来,但也好在生活不致让人们孤苦伶仃地独守空房。
所以无论如何,浮草还是浮草。影片一开始的岚驹十郎一座乘着孤舟前往小镇,到了影片结尾,岚驹十郎一座分崩离析,就像一叶浮草生出的种子又在各处生发一样;浮草并未消失,反倒愈发多了起来。说到这里我们又意识到,以岚驹十郎为中心的两个家庭并非孤立存在;整个剧团连带着小镇中的女人便是其边缘。这种中心—边缘的形成,归根结底靠的是“小津式情分”里的责任、忠诚和不离不弃,这责任就是各种关系的试金石:责任越多,关系就越坚不可摧,越是忠诚,就越显情分厚重。在这里,导演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主剧情中的岚驹十郎一家人从男到女从老到小个个都是不离不弃的情种,无论如何打骂,始终就是不能改变他们心中对于自己所爱之人的执念;而次剧情里,影片从一开始就着力描述了剧团里的几个男人对镇上相貌姣好的女人的追求。这种追求无非打情骂俏,称不上是“情”,自然更没什么责任可言。到了结尾,演员四散。平日说说笑笑的女人们自不待言,肯定是被抛在脑后再无联络的;就连团内也是这样。满口仁义的,跑得最快;犹豫不决的,最后却坚定下来。我想这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对人最核心的、小津口中“人的温暖”的展现与探讨。
爱、责任和忠诚,所有这些,究竟是人之为“浮草”的原因,还是结果呢?小津似乎给出了一个答案,又似乎没有给出。
所以,我们还能怎么说呢?无法,就只暂且将它称为“无”吧。

 5 ) 这个刷新以后的艳红

我看的第二部小津安二郎的片片。

画面的颜色是斑斓的,有很多绚烂的红色。配合欢快灵动的音乐,显示出纷呈的苦与乐。

镜头的表达是地道的。里面充斥着日本市井,平民生活。日式房屋的门厅、走廊、楼梯,有很浓的家味。人们进进出出的酒馆子、饭馆子,以及《浮草》里上演日本能剧的戏班子,来回行走在电影中。

里面的人物,用中国话归类,就是属于草根阶级。他们的生活漂泊不定,受制于天气和地域,没有固定的职业和社会地位。电影中有一幕令我难忘,三个剧团里的公仔,在海边幻想吃喝玩乐。也许那一刻,他们的精神是释放的,但快乐的感觉就像天空里飞过的海鸟,虚无飘渺,转瞬即逝。

借景抒情,是小津喜欢的方式。矛盾冲突的第一高潮,两人隔街对骂,中间隔着没有断点的雨帘。雨特别大,情绪很高,色调很低沉。班主和艺伎之间的隔膜,或者说,心理距离,就像暴风雨的阻隔,始终很难互相抵达。忿怒在狂风暴雨中肆虐。

小津电影的构图是封闭式的。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意识。他对电影的态度有超乎寻常的认真严肃。传说中村雁次郎和杉村春子在院子鸡头花开得最红最美的镜头中二人说话的情景大概NG了六七十回。

众所周知,小津电影里的摄像机总是低机位地拍摄,基本在人物视线以下,以反应一种客观的姿态。给人的感觉是,生活中没有旁观者。导演采取一种静观的态度,摄影机没有大幅度的运动,符合日本人“静”的特质。这里的静不排除电影中常有的环境音,因为生活不可能一片安宁,风吹草动才是真实。另外,小津对人物基本不用特写,对话的人通常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其中灌输着平等的意识——在那个日本等级观念相当强烈的年代里。

影片表现了两种情绪:东方禅宗似的温柔和西方列强似的暴力。杉村春子饰演的母亲是极具东方女性温柔淑惠气质的传统人物。她和班主有私生子的事实,就是本片的戏剧冲突。一切就是缘于一个“老”班主剧团的到来,母亲形式上像接待常客一样招待他,不着亲近的痕迹。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含蓄暧昧。东方审美中的含而不露在细节中渗透。隐约之后,才渐渐察觉他们之前有过节。。。嗯,电影中的性感是具有东方神韵的,美丽的和服装扮,妙龄女子曼妙柔美的身段,柔美曲线的坐姿,笑不露齿的美(当然也有奇丑无比却呲牙咧嘴地笑的),还有后半部分加代和清之间朴素真挚的恋爱,清投入爱情的腼腆(在我感觉,那个害羞青涩的青年就是小津自身的写照)——都是小津坚持的自我美学。当然,有爱必有恨。哪里有波折,哪里就有暴力。记得在一个相同的场景中,班主先打加代两下,第二次是七下,再甩儿子耳光的时候被狠狠反击。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然这里的施暴,映照出一种日式的男权主义。

小孩总在小津的片中频繁出现,剧团中的孩子富坊让人记忆犹新。影片在接近一小时三十分钟的时候,剧团破灭,透露着黍离之悲,而小孩啃西瓜的镜头略微缓解了沉重的氛围,带着些许活泼。但到最后,依然全军崩溃,在散伙饭里的泪别中感受到盛衰的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又谁说得准。

影片的结局是开放式的。火车打着两盏刺眼的红色尾灯,渐渐在蓝色的天际中远去。天是消解了黑的湛蓝,前行火车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总而言之,再重头来一次吧——正是这样的独白,让长镜头驰骋,无边际,无界限。

也就在重返漫漫长路的那一刻,我们找到了与生活和解的理由。

 6 ) 我们的灵魂就是爱,即使一再的别离

前天梦见坐船经过一座岛屿,船搁浅在节日游行的人流中,醒来想:多像浮草的开头啊!于是又重看了一遍。

小津擅长运用镜头语言表达象征含义,如父子钓鱼场景中的模仿,两名歌舞伎对镜梳妆的模仿,孙子对因别离而哭泣的爷爷的模仿,大雨中男主和情人的对峙,最终点烟的和解……人物的联结与冲突、亲密与疏远通过微妙的象征性的镜头结构展现出来,这正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与美感之所在。

以一场大雨为分界点,电影的基调由欢乐明快转变为感伤与不稳定,意味着面临一场秩序的重建,最终也确实形成了一个新的秩序,男主与情人和解,回归漂泊不定的生活,重又拾起小人物那种卑廉的没心没肺的快乐,而这背后是终极的慈悲。

在小津的电影中,家庭是一个永恒的落脚点,家庭的秩序也是对人类秩序的一种模仿,由此才折射出抽象宏大的主题。同时,小津通过弱化剧情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而人物的变化也是对命运的模仿。因为感知命运之浮沉、离散、无常,不忍去评判每个人物的好坏得失,甚至也无意评判某个时代的优劣、人类文明的荣耀与罪名。

“永恒在前,我们的灵魂就是爱,即使一再的别离。”

 短评

小津的流浪艺人!浓重的剧团花绿色渐次转淡,只留下深蓝色的黑夜和鲜红的两个火车尾灯。《浮草》里的人物情感比较外露,剧情也比较鲜活,加入不多见的情欲、暴力和复仇元素。不过为啥每次被两个女人纠缠的戏都是让中村雁治郎来演呢,哈哈哈!~

9分钟前
  • Chicology
  • 还行

小津翻拍自己的名作,加深了对剧团成员的刻画,完善细节。唯一的大映作品确实有着与松竹小津不同的印象,脱离以往御用演员也可谓是一次挑战,好在京町子完美诠释了嘴上恶毒内心重感情的风尘女子,大量关西腔粗口与吻戏都是小津作品中的另类。这部重制反而让属于默片感动的原版更为耀眼。

10分钟前
  • 纸风筱龙
  • 推荐

看之前完全想不到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这么大,有几处还真是令人震惊(比如那场雨戏)。不过作为女性我看完是挺不舒服就对了,虽然我很明白当时女性的地位就是那样

1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小津奋起無字碑,一碑拍死东遇西

1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凡提及小津爱红都会举例红色水壶红色收音机。可为何几乎从未见过更大面积更具画面主宰力的红色旗帜、红色西服、红色连衣裙、甚至安东电影那样的一整面的红色墙壁?其实以涉红物件的大小比例,以及与整幅画面的方位关系来看,小津用红的美学理念更接近于中国书画的用印……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2645876356/

17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小津电影的异数。无论矛盾冲突还是情感诉求,粗口,撕扯,掌嘴,甚至还有接吻,于小津而言都算是激烈得无以复加了。整体底蕴却又是典型的哀而不伤,失去一些就补偿一些,人生即便诸多不如意,却又人人都有一个归宿,与其说是无奈感伤,倒不如看作是顺应生活的折衷和泰然。

20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8.6;流在心里的泪水更是悲凉

21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生活中不存在确定性,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庶民的命途更是如飘忽的野草。幸好每一次变化、每一次离开都提供一次新的开始——前进的契机和可憧憬的未来。情感的交流、碰撞、冲突以及融合就流淌在那些一次次(相向或同向的)端坐和互相对视中,也流淌在严谨精致的画面构图,精心安排的空镜和环境中。

23分钟前
  • 小宏
  • 推荐

不喜欢团长。34版、59版,都是小津

28分钟前
  • 路兮
  • 还行

宮川一夫的攝影,攝影豔麗至極。分鏡數量較多的作品。

30分钟前
  • HurryShit
  • 力荐

小津天生为诗人--时光的声影在光河中漂浮不定,忽明忽暗的浮草在寂静的白夜哭泣。

35分钟前
  • 力荐

1.系小津为大映拍摄的作品,因此摄影师也不是御用的厚田雄春,换成了更多与沟口和黑泽明合作的宫川一夫;没有赏心悦目的松竹4k修复看。2.这一版班主比《浮草物语》里的喜八还要糟糕,不仅无理,而且暴力,贡献了多场对妻子、加代和儿子的殴打掌掴。雨中隔街骂妻子竟然脱口而出母狗娼妓。主人公当然不必都是善人,但细究小津对这一形象的态度,内中并无批判,甚至还带一点沾沾自得,很令人不适;3.除了暴力场面,还出现了小津电影里少见的吻戏。只是拍得僵硬、不美,一点美感全靠吻后的空镜生成;4.都在夸若尾文子好看,不提一句京町子呀。5.杉村春子终于得到一个温和不聒噪的角色,出演班主的旧情人。她的居室是全片最喜欢的布景,杳杳箫鼓,袅袅蚊香,庭前一盏水青纸灯,庭外几簇蓬勃红花。

39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笠智众完全就友情演出啊!

44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推荐

彩色片好美,固定镜头好美。看小津怎么处理戏剧浓度(或称狗血),也看他骨子里的保守主义。剧团生活是许多导演拍过的主题,感觉只是小津为他的家庭剧找到了一个新的容器,把传统社会中的男女、父子关系纳入一种漂泊的形式。他的价值观可以讨论,作为电影作者的个人风格真是无可挑剔。

47分钟前
  • 57
  • 推荐

#重看#四星半;较旧版添现代气息,父亲形象更强势,若尾文子的美貌让角色存在感更强,杉村春子任何角色都手到擒来,笠智众打得一手好酱油;“天蓝得忧伤”与“你寂寞吗”互为对照,艳丽明朗之下不无沉哀;红色(水壶)的点缀和背影特写,转场时空镜里的动静,正像归来与出发的轮回。

5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小津安二郎晚期六部彩色片之一。1.首次接触小津,总结形式特点:离地3英尺略带仰拍的榻榻米视角,固定机位,限制演技,剪辑均用硬切,无特写;2.配乐和构图极美,色调明媚清丽;3.感情描写细腻真切,看得泪奔;4.最爱的细节:隔雨吵架,接吻时似有若无的叮咚乐,莫名飘落的碎纸片,候车室点烟风波。(9.5/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雨中隔街对骂,关西腔爆粗口,扇耳光和激吻,看到这些场景心中震惊,实在是反“小津”。[浮草]也自然而然可以被称为小津电影的异数。离开了东京舞台,果然添了一层漂泊意味,无脚鸟的无法安定最让人感慨,但终究人人都有个归宿。最喜火车融进夜色那一幕,未来虚妄而美好。

54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一改恬淡内敛,彰显戏剧冲突。4星半。

55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人生若浮草啊

58分钟前
  • Ka | 封印~
  • 力荐

少见的暴烈和情欲,充满戏剧冲突,对谈的镜头热度十足又平静。蓝天,暴雨,蝉鸣,火车鸣笛,窗边的风撩起发丝,这些竟然就是夏天。团长对戏子的鄙夷未必不出于自身,剧团也像个家庭,最后依然是分别。

1小时前
  • 阿暖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