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大帝

HD中字

主演:科林·法瑞尔,安吉丽娜·朱莉,方·基默,安东尼·霍普金斯,杰瑞德·莱托,罗莎里奥·道森,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2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3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4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5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6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3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4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5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6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7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8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19亚历山大大帝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2013-6-17上海电影节观看《亚历山大大帝》及导演见面会

从去上海之前到现在回到武汉,各方机油都在问我一个问题,“那30分钟到底是什么?”那我现在负责任的告诉大家, 没有所谓的“从未面世”的30分钟,第四剪辑版是没错,但只是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做了微调,剪掉了第三版中的高加米拉战前开会。18号我在万达影城看到外面看板的介绍,才知道电影节官方犯了怎 样的文字错误,正确的介绍应该是:这次的第四剪辑版比之前公开放映的版本增加了30分钟从未公布的镜头,而不是“比之前所有版本都多了30分钟”。要知道,亚历山大大帝总共就在影院里上映了两次,一次是2004年被评论界批到死的剧院版,一次就是本次上海电影节放映的第四剪辑版,中间出现过的导演剪辑版,和2007年发行的最终剪辑版DVD,都不能算作是院线公映作品。
虽然对上海电影节的各种组织工作有诸多不满,但我要被这些影响心情我就输了,有机油一起看大屏幕是最棒的。接下来是17号晚上上海影城导演见面会场亚历山大观影经历:
其实我跟R很早就到影城了,作为一个曾经接过机的人,我对外面保安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十分敏感,可是从人烟了了到熙熙攘攘,我们一直等到了8点半斯通还没有出现,在红毯边撞到了一个staff,staff说请大家让一下,我就顺便问了一句:斯通要来了吗? 她点了点头。我终于欣喜地松了口气,因为按照这个组委会的尿性,临时不来了也是极有可能的。我们五个人一直等到了电影快开场,说“再等5分钟,不出现就进场”。一进场我就开眼了,土逼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放映厅!屏幕呈弧形,环绕立体声!屏幕前的舞台上放着两个亚历山大的板子,和两张椅子,一个给斯通,一个给翻译。
翻译进来暖场,请大家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我们的斯通老头!!(狂鼓掌)
斯通粗线了,老头面目慈祥,身体倍儿棒!大家全部夸夸夸的拍了起来,我也离开座位溜到了前排,拿着相机夸夸夸的拍了起来。
他亲自给亚历山大开场,说的话大致如下:
这部电影2004年就上映过,那时的风评十分差,那些很过分的评论严重伤害了我和我的事业。第一次上映我因为片长关系剪掉了很多,2007年我重新剪辑,卖出了不错的DVD销量,华纳表示很开心,我想这次,我找到了一个讲故事的最好的平衡点。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有很纠结的家庭关系,我自己的情感经历也与之大有关联(和哪方面有关联( ⊙ o ⊙ )?)。电影很长,有3个多小时,希望大家不要离场,很抱歉我不能暂停电影让大家休息,中间有1分钟左右的幕间休息,但时间很短,大家还是尽量不要离开。你们这些坐在前排的影迷们,眼睛不累吗?这么大的屏幕,要变比目鱼了吧,你们可以坐到后面去看,我待会儿也要坐到后面去的。
斯通走到了后面的座位,就在我的斜后方啊!经过我的时候我伸出票子和马克笔“Can you sign for me please?”斯通:Not now, later.果断的拒绝了我TAT。
我心想也是,现在都来找他签名电影就不用放了,于是安心看电影。
首先要给上海影城一号厅的效果点一百个赞,如果不是字幕有延迟的话,这一次播放算是很美好了。大场面就要用大屏幕——高加米拉之战的黄沙漫天,亚赫比肩进入巴比伦的荣耀时刻,亚历山大身披大红斗篷,站在辛都库什的雪山上,看起来是那样的孤独。
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每次小赫出现,我和R都摈住呼吸,有时握住对方的手,或者靠在一起,感受辽阔影院中的亚赫之情。有时我们也吐槽一下囧林的鼻孔,再替他的八字眉捉个鸡。不过这一切都是保持在非常非常轻的声音下的,绝不会打扰到别人。大屏幕上的小赫更美了,风吹起他的墨绿色长袍,他一百次走进亚历山大的卧室,坐在他的床头,和他一起看奥林匹亚斯寄来的信,晶莹的蓝眼睛望向巴高斯,在望向亚历山大,空气里都环绕着小赫沉默又温柔的霸道。阳台夜话那一场,我感觉身边的人都在屏气凝神的听这段最经典的对话,然而可惜的是,斯通还是没有把“小鹿梗”加进去。“你就想风中聆听的鹿,你让我呆掉,亚历山大,你有着独一无二的眼睛……我这话听起来像个傻学生说的……”还能有比这更甜美的情话吗?接下去俩人就拥抱了,没有吻戏。然后是让众人虐死的新婚之夜送戒指一幕,果然是杀伤力超强,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死一双,我旁边的阿姨们看到这一幕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叹息里满是感动和惋惜。这时我回头看了看斯通,他正在专心的看自己的电影。
三个半小时很短,一下子就到了半夜,翻译说我们按照惯例是要等演职人员表全部放完了才能开灯做Q&A环节的,但是斯通老头说太晚了大家都累了,就不等放完了,开始问答吧。想问问题的影迷们就全部集中在了一二排。我和众机油们坐在了第一排,我志在必得跃跃欲试,斯通刚说完“any questions?”我就立马举手“yeah me!”翻译说:你先等等我还没翻译呢……=。=等他翻译完了斯通老头就笑眯眯的看向我,示意让staff把话筒给我。我问的问题很简单:Why did you let Hephaistion die in the background again?你怎么又让小赫死在背景里了=。=翻译没懂,我就又解释了一下,因为这问题用英语问更好,我就整个人忽略了翻译小哥,跟斯通说:“我已经看了很多遍这部电影了,唯一对小赫的死非常不满意,我不希望他就这样死在亚历山大对着阳台自说自话的背景中,他们俩就不能有更多的告别吗?”斯通顿时就让我跪了,他指着我说:You must be a Jared Leto fan!我:I am!(大家笑)斯通:He has a band called mars or something….我:thirty seconds to mars! 于是其他影迷就给我跪了,能别跑题不?斯通说你这是teenager crush,(我不是teenager了啊)!我赶紧把题目拽回来:不仅是因为Jared Leto,我真的喜欢这电影,我看了几十遍了,每一句台词都记得!斯通惊讶的看着我,于是我得到了他的解答:“赫菲斯提昂在最后一幕与亚历山大话别时,其实已经重病不起,连说话都非常困难,他已经在弥留之际了。况且亚历山大也在几个月后的同样的病岁赫菲斯提昂而去,我想这已经是最好的话别。”接着他还附赠我他对亚历山大的死的看法:“虽然史料没有记载托勒密就是凶手,但他当时掌管着亚历山大的近卫队,如果有人要下毒,一定是经过了他的默许,或者就是他干的。”我谢过他的回答之后,本来还想问一个问题,但时间关系已经不允许了,staff收走的我的话筒,交给了其他影迷。
其他影迷提的问题,水平起伏很大,机油之一@废耳朵 问了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问题:亚历山大在小赫死后的酒会上,头戴赫拉克利斯的兽头,喀山德打扮成酒神,是否影射了希腊神话,说明喀山德也是凶手?这么好的一个问题,可惜翻译小哥翻不出来,其他的影迷除了我们这些脑残粉,也听不出个所以然来,斯通只能回答:没错他们是装扮成了古希腊众神的样子。
斯通说拍大象的那一场非常难,因为大象不好控制,你不能说cut大象就停吧!所以拍动物比拍人要难多了。亚历山大的战马小布,其实用了四匹长相相似的黑马拍的。有人问亚历山大中箭后倒地那一幕的红色渲染,是否与刺杀肯尼迪有异曲同工之妙,斯通否定了,说这两个电影完全没有关系。
大部分的影迷提问,其实都与电影无关,有的绞尽脑汁问出的问题,其实也可以丢给任何一个其他导演,有一个人居然问:您对全球化的看法如何,您赞同全球化吗?我擦,你这不是坑爹吗?就像我18号去看一场有导演见面的土耳其电影《父亲的诗》,导演offer说有没有学习电影专业的学生想和我交流一下的,有一个上戏导演系的学生立马举了手,问出了传说中最俗的那个问题:您最喜欢哪个中国导演?当场就有人啧了一声。来一个外国歌手,你们问他最喜欢哪个中国歌手,来个外国作家,你们要问他最喜欢哪个中国作家?逼着别人赞美自己国家的东西,也要换个做过功课的问题呀!斯通其实很累了,有些问题实在是好长,提问者说中文的时候,他就摸摸皮鞋,玩玩捧花,扶个额头,还说:Oh Honey!我真的该回去睡觉了,明天还要早起干活儿呢!凌晨一点多,我们终于放斯通回去休息了,其实我还有八百个问题没问呢。散场后的签名很混乱我就不说了,斯通很怕保安伤到我们一直说No Pushing No Violence~~嘛~我还是没签到╮(╯▽╰)╭
虽然没有什么从没公布的30分钟,虽然没有签名合影,但是被斯通一眼识破我的狐狸尾巴,我还是很开心的XD,斯通是个温和又坚定的老头,有时候我觉得,他不准备拍出来的东西,我们再怎么呼吁,他也不会拍,亚赫就是没有吻戏,也没有琼瑶般的结尾,这是两个强大的英雄之前最崇高的爱,小赫从少年时代起就深深为那个心怀世界眼光卓越的亚历山大着迷,亚历山大的梦想就是他的梦想,在弥留之际能听到亚历山大描绘出一幅新世界的蓝图,想必也是他心灵最好的归属。与神话相伴时最为孤独,我想这部片子本身,也像亚历山大其人一样,胸怀大志,却孤独遗世,看到了太多,想表达的太多,但却因为种种阻力,外在的和内在的,让自己难寻知音,况且观众想要的,从来都不是真相。

 2 ) 如果世界有尽头

——如果世界有尽头,亚历山大能战胜世界吗?
——如果世界没有尽头,亚历山大能战胜自己吗?

不顾如潮的恶评,我还是买来碟看了《亚历山大大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这位和我同龄便已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大帝国的伟人的敬仰。看完深感一位台湾网友说得好:“对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来说,这3个小时的电影太短了;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来说,他们的感觉就和亚历山大的手下在印度一样:我要回家……”

嗯,我属于前一种人。看来奥利佛·斯通拍这部片子是下了很大功夫的:我发现影片里的许多内容细节完全就是出自古希腊历史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亚历山大大帝传》。比如用躲开阴影的办法驯服烈马布塞菲勒斯,菲力普怒极冲向儿子时候被椅子绊个趔趄,亚历山大能够叫出很多士兵的名字并说出他们的英勇事迹,还有他误杀救命恩人克莱塔斯的经过等等。如此多的细节表明斯通想拍的并不是一部像《角斗士》、《勇敢的心》那样的靠情节的酣畅淋漓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史诗片,而是真的想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对于仅仅在中学历史课本里隐约记得这个名字的人,这部电影向你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如果你还不了解亚历山大,我该如何用简单的一段文字向你介绍他?

亚历山大生于公元前356年的希腊北方山国马其顿。少年拜大哲亚里士多德为师,拥有了深厚的希腊文化底蕴,也拓展了视野,渴望探索先人从来未曾到达过的领域,梦想着用希腊文明的火光照耀世界上所有荒蛮的地区。

前336年,父王菲力普遇刺身亡,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他首先平定希腊城邦的叛乱;随后,率领一支由长矛方阵、轻步兵和骑兵组成的4万人的精锐新军,对一直威胁希腊东疆的波斯帝国发动了战争。在格拉尼库河首次击败波斯大军,迅速征服小亚细亚,在伊苏斯第一次击败波斯大王大流士三世。为剥夺帝国的制海权,他挥师沿地中海东岸南下,打通了叙利亚、腓尼基,占领了所有港口。进入埃及后被埃及祭祀宣布为“阿蒙之子”,尊为法老。此后回头进入波斯腹地,在可称教科书式经典的高加梅拉会战中以4万对阵25万(最夸张称波斯军有100万)再败大流士,并顺势占领巴比伦、苏萨和帝国首都波斯波利斯。至此,盛极一时的波斯帝国土崩瓦解。当他的将官士兵认为终于功成名就可以衣锦还乡的时候,亚历山大却没有就此停步。他继续挥师向东向北穿越兴都库什山脉,又向南开始了对印度的征服,跨越印度河,在他第四次大会战中降服波鲁斯大君。然而,衷心爱戴亚历山大的将士们却不能理解他无止境的征服欲望,高涨的厌战情绪迫使国王回头。亚历山大可能还制定了更为野心勃勃的计划,但是在一次诡异的高烧之后,他在新都巴比伦逝世,年仅33岁。亚历山大死后他的庞大帝国迅速瓦解,他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爆发在人类历史的夜空。

在欧洲历史学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身负远大抱负的理想主义者伟人形象。亚历山大英俊、健硕、雄辩,光明正大,极富人格魅力;他拥有极高的军事和政治天赋以及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他身先士卒,对部下慷慨仁慈,和他们同甘共苦;他对对手(尤其是大流士三世)表现出相当的敬意,善待他们的家眷;他深为希腊文化自豪,又深信自己负有神圣使命将希腊文明传播到世界。于是他每到一地,就让当地儿童接受希腊文化教育,还在沿途共建立起30多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但同时,他又超越了自己的导师,在那个时代难能可贵地提出了“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尊重东方被征服者的宗教、文化,努力劝说随他转战的希腊将官不要歧视归降的东方人,鼓励多民族通婚(他自己就娶了粟特贵族罗珊妮和大流士的女儿斯塔蒂拉)。亚历山大的征服令东西文化第一次碰撞、交流,最终使人类历史进入了“希腊化”时代。

但同时,军事征服不可避免地带来战争、饥馑、瘟疫、奴役和死亡。尽管亚历山大尽量保存被征服地的经济文化,但血腥的屠城依然时有发生,他对叛乱的镇压也毫不留情。在BBC撰稿人迈克·伍德的《亚历山大东征传奇》一书中,我们看到了这位伟大帝王的种种黑暗面:暴躁、喜怒无常、偏执、迷信、骄傲、好大喜功、嗜酒……

一个性格如此复杂、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身世又极富传奇和神秘色彩的人物,斯通将其表现得如何呢?

很显然,斯通是把亚历山大作为正面英雄人物塑造的。我们没有看见一次屠城——考虑到分级问题,即使是底比斯或者推罗这样影响甚大的屠城假装没有发生过也没有问题,但是连火烧波斯波利斯也只是一笔掠过未免有些欲盖弥彰。我觉得,这次纵火虽然是亚历山大一生中一个重大的污点,但是对于出生入死终于将欺负了自己几百年的波斯人扬眉吐气地踩在脚下的希腊人来说,这种发泄和报复是很符合人类本性的。如果将这场大火表现出来,亚历山大这个人虽然有了阴影,却能变得更为丰满、更人性化而非神化。随着一个接一个的胜利,亚历山大在他征服的后期变得越来越刚愎自用、暴躁易怒,这一点影片是有表现的。尤其是酒醉后杀死克莱塔斯的一场戏,主演科林·法雷尔的表演疯狂而狰狞,而骤然酒醒后的绝望和悔恨也很有感染力。不过由于事先没有交代克莱塔斯是亚历山大的救命恩人,普通观众就不会感受到这么大的冲击力。亚历山大处决老将帕米尼奥是又一个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事件(只因为他的儿子涉嫌谋反),这一次斯通没有回避。这一场戏从远景拍摄,因此帕米尼奥不知死到临头还在花园里热情欢迎来使、然后被一刀刺死的镜头变得无声无息,美丽的花园和冷酷的谋杀在沉默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此隐约让人想起斯通在《JFK》中锐利的锋芒。

在叙事方式上,斯通选择了托勒密这个亚历山大的“生前好友”作为叙事主角(因为亚利安的亚历山大传记资料主要来自托勒密的回忆录)。这个老头的地位很尴尬:对一部分人来说他的话太罗嗦;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却还没把事情讲清楚——这也是这整部片子最根本的致命伤。另外,如果一开始是按时间顺序叙事的话,影片后半段却又急速闪回来了长长的一段倒叙分析菲力浦遇害之谜,这会给“0基础”的观众带来困扰。当然,这一段很好地表现了亚历山大和父母之间的微妙关系,如果我是剪辑师也舍不得剪掉的。但是把它按顺序放不是更好么?

感情戏方面斯通着墨颇多,主要是亚历山大和父母之间既爱又恨的关系、将士对帝王从敬爱变成畏惧又变成怨恨的关系、以及亚历山大和他的女性或男性爱人们之间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斯通大胆直白地表现了有历史记载的亚历山大和战友赫菲斯提昂之间的同志情谊,而且表现得真诚自然、坦率却纯洁,即使在保守派人士面前也无懈可击。但是这些感情戏在整个影片中的地位却有些不伦不类,在圆润了角色的同时又拖垮了影片的节奏,把影片切成了一块一块的。

斯通这样的大师在镜头运用上已经是炉火纯青了。除了刚才提到的谋杀帕尼米奥一场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印度丛林大战中战马、战象相对人立的震撼镜头以及随后亚历山大濒死时视野中的血红色。高加梅拉会战时的枪戢如林尤其是航拍的鹰的视角全景镜头也是史诗片必备的大场面。唯一遗憾的是航拍全景时居然没有表现出来对此役至关重大的马其顿军右翼斜进,战场画面也气势有余条理不足,迫使我还必须给老婆画图解释一遍为何亚历山大能以少胜多。

总体感觉斯通似乎是想最全面地描写亚历山大大帝这个人,又要兼顾史实又要兼顾内心,又要兼顾场面又要兼顾细节,结果面面俱到反而捉襟见肘。3个小时已经冗长到足够打发走三分之二观众了,可还有很多事没有解释清楚(比如关于亚历山大是被谋杀的“阴谋论”,只是通过托勒密的口似是而非地讲出,难以服人)。给他7个小时大概能把他想表现的都表现明白了,可又有谁会去看呢?

不过,对于历史、军事爱好者、亚历山大或不论什么伟人的崇拜者、仍旧胸怀理想或者刚刚被迫忘记了你的理想的年轻人,就凭亚历山大这个人还有全部按史实仿古的装备,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看的。

其实我最有感触的一个镜头在这里: 亚历山大和部将登上山顶,眺望天边水墨画般连绵起伏、险峻荒蛮的兴都库什山脉。亚历山大说:“按照老师的说法,从这里就应该能看见世界的尽头了。”

沉默了一会儿他又说:

“他错了。”

 3 ) Alexander the Great

   “当一个人想要得到时,整个世界将会给他让路”
    亚历山大实实在在只活了三十三岁不到,作为一个君王,他创建的辉煌功绩使他成为光荣,不朽,辉煌的象征;作为一个征服者,他的名字在他死后以城市,港口,图书馆的方式存在于曾经的马其顿帝国的土地之上,其中收藏的却是无可估量的人类文明的财富。
    叱咤三大洲的土地,横跨山脉河流,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亚历山大的梦想的确与希特勒有几分相似。只不过希特勒的神话是民族的,而亚历山大梦想中的神话却是人类的——他毫不克制的为征服而杀伐征战,不加区别的对待异己的巴比伦文明,固执的施行个人意志直到在印度惨败,这一切Oliver.Stone基于文化重建的解释而得以蒙上了一层伟业的光辉。历史上的亚历山大时期马其顿军的扩张的确开创了希腊文明在本土繁荣之后的希腊化时期,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美国人用意何在,在记载和重演无数文明相互吞噬压服,古老民族被敲打得体无完肤毫无生存尊严的历史上,Oliver.Stone力图为亚历山大树的这一尊英雄塑像还是令人信服。也只有Oliver.Stone对于亚历山大的如此解读,才能解释发生在2342年前的扩张为什么一直成为后世颂扬的对象。
    无论是否带有这个时代美国人自有的文化梦想和心态,如此解读作为一个光荣的君主的亚历山大在今天的现实里或许更容易获得共鸣和理解。
    历史上,亚历山大政治上版图的扩张最终以马其顿帝国的分裂为结局——安提柯占领马其顿,托勒密占领埃及,塞琉古占领从前波斯的版图。在民族情感和宗教统一上没有建树的塞琉古很快崩溃,安提柯和托勒密在各自的国家延承亚历山大的治国方式:保留亚历山大图书馆,注重对文化的控制和培养,宣扬希腊文明,托勒密还试图在埃及建立新的一神崇拜,虽然各有所限,但恰恰说明了亚历山大的正确——即便在罗马军队消灭托勒密政权之后,希腊文明仍然完成了对征服者的再次征服。

狄俄尼索斯与赫拉克勒斯
    狄俄尼索斯是传说中的宙斯之子,身为宙斯之子也是亚历山大被要求接受的事实之一,这是来自于母亲的传统——天生贵胄,身受神的庇护,认识一切险恶低俗从而没有怜悯地把弄世俗。腓力王在亚历山大年幼时教授给他的却是如同赫拉克勒斯和阿喀琉斯所代表的英雄传统——骁勇善战,信任朋友如信任自己的左右臂膀,不惧艰险而视一切阴谋来源最可耻卑鄙的灵魂。很难说在Oliver.Stone的亚历山大身上,到底是哪一种观念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赫拉克勒斯在穿上妻子送来的毒衣之后,痛苦万分下仍然要求长子将他送回家乡,奥德修斯历经千难万险之后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回到自己的领地——伴随着死亡和重生,回归往往成为英雄们最终的结局,那里意味着生程的过渡和力量的来源。影片中的亚历山大的东征却被描述成逃离Pella的旅程。巴比伦的宫殿中,赫菲斯提昂问及他关于恐惧是人生的唯一动力云云,在推动他不断前进的命运里,源头处最深刻的仍然是没有可以回归之处的失落和恐惧,这是他为何在三十三年的生命中大肆扩张,挥兵东下,也是他为何得到王位之后便离开马其顿一步不肯回头,又为何只能相信幼时最亲密的玩伴。而因此而来对马其顿族群的背离疏远以及对政治的漠不关心和对军事扩张的执著进取注定了他最终的失败。
    Fall dawn里希特勒面对希姆莱希望与盟军谈判运用政治筹码时警告他不要和他谈政治——身为执政者而放弃政治上的功利期望崇高的声名和荣耀或许是他们真正的共同之处。事实上,亚历山大在武功的扩张,部族的荣耀,文化的传扬上都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人所颂念的众神。

阿贝拉之战——军事统帅亚历山大
   《Alexander》里的阿贝拉之战黄沙漫天的战斗拍得颇有气势,只是要把亚历山大十三年的军事生涯用三个小时的片长浓缩起来实在是太有难度,单线叙述也显得过于单薄,或许oliver.stone太想把亚历山大从一个军事政治统帅突出到文化价值的挑战者的形象中来。

附:

    他是古代西方世界军事学说的革新家。他增加了方阵密度,从而提高了攻击能力;使骑兵成为军队的决定性突击力量和机动力量;组建了西方军事史上第一支工兵和炮兵部队。
    亚历山大即位后的次年便率领3万步兵、5000骑兵和160艘战船向波斯进发。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在格拉尼卡河岸上首战告捷,打开了通往小亚细亚的道路。接着,在公元前333年,又获得了伊沙斯的第二次会战的胜利。此后,亚历山大挥师南下,进叙利亚,克腓尼基(今突尼斯),并于公元前332年进入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建立了亚历山大城。公元前331年春,亚历山大渡过尼罗河,向两河流域进军(今伊拉克境内的幼法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是年10月1日,亚历山大在底格里斯河左岸的阿贝拉城附近的在高格米拉平原上同波斯军队进行了一场著名的战役,史称阿贝拉会战。
    波斯王大流士三世在伊沙斯战败后,又另行招募了一支军队,精心选择了广阔的高格米拉平原作战场,并将地面铲平和移去了障碍物,以便大量使用骑兵。大流士三世把他的数十万步兵、4万骑兵和200辆装有镰刀的战车布成一个严格的方阵,按照军队的地区来源,排成了横3行、竖13列的无数小方阵。大流士三世本人随御林军骑兵、15头战象和50辆战车排在最前列的中央,左翼前列是西提亚人和巴克特里亚人的骑兵及100辆战车,右翼前列是亚美尼亚人和卡派多西亚人的骑兵及50辆战车。骑兵部署在第一线,二线则全是步兵。
    比起大流士三世的军队来,亚历山大的人马要少得多,总共只有4万步兵和7千骑兵。针对波斯军的部署,亚历山大在相距波斯军3公里半的地方,巧妙地把他的队伍摆成一个“┌─┐”型空心方阵,使左、右、前三面都构成正面,均可以与对方接战。在面对波斯军队的正面,把重装步兵放在中央,骑兵和轻装步兵放在右面,左翼全是步兵。在左翼最左边,也安排了骑兵。在正面部队的后面又部署了两个飞行纵队,在左右每一翼后面各摆一个。这两个飞行纵队的部署,可以向外旋转来加强自己侧翼的兵力,也可以向内旋转以增强自己正面的兵力。这样,面对任何方向来的攻击,无论从前面、侧面和后面来敌军,都可以加以迎击。
     公元前331年10月1日,亚历山大下令部队移动,会战开始了。当马其顿军逐渐接近波斯军时,亚历山大并不直接向对方进攻,而是向波斯军的左翼方向斜着走。大流士三世不明白亚历山大的意图,也率军沿平行方向跟着他走,波斯军配置在前列左方的西提亚骑兵快速向前,领先攻击。马其顿军继续向前走,开始走出波斯人已铲平的地区以外。大流士三世害怕在他预设战场之外作战,会使他的战车失去作用。于是急令左翼的前排部队,赶紧绕过马其顿军的右翼,迫使它停下来。为了对付这次攻击,亚历山大调动了几支骑兵,连续对波斯骑兵发动攻击。虽然遭受重大损失,但马其顿军的纪律和勇气也就开始表现了出来,他们一个中队又一个中队,连续地向敌人冲锋,终于将波斯骑兵击退。接着又用箭和标枪的阵雨,有效地阻止了波斯军战车方阵的冲击。
    当波斯军的攻击被迫停下来后,马其顿军的一部奉命出击,迂回自己右翼的波斯军。接着,亚历山大亲率马其顿骑兵,向内一旋转,连同右面的4团步兵,一齐冲向敌军。此时波斯军由于左翼骑兵已经前进,所以在正面正好漏出一个空洞。亚历山大就率骑兵直向大流士三世的中央方阵冲去,这个冲击这对整个会战的胜负起了决定性作用。这次骑兵的冲锋,在它的右面有骑兵的掩护,左面又有长矛如林的步兵方阵密切配合。这个声势骇人的攻势使波斯国王大为震惊,立即逃到战场之外。此时在亚历山大右方的波斯骑兵,发现后方已受到马其顿军的威胁,也就开始逃走,马其顿人尾随追击,杀伤颇多。由于大量的敌军纷纷逃命,掀起一层尘雾,几乎使任何东西都难以分辩清楚,所以马其顿人才没有把大流士三世俘获到手,只有一片喊叫和马鞭啪啪的声音,可以作为追击者的向导。
    当马其顿军右翼方面战斗正在进行时,在左翼方面也同时发生了恶战。由于亚历山大的斜进,所以左翼的位置遂落在了右翼的后面,而亚历山大的勇敢冲进,又似乎使左翼与右翼之间造成了一个空洞。于是波斯军的右翼骑兵,就从这个空洞中涌入,但马其顿军的飞行纵队很快就旋转过来,在波斯军的后方出现,把他们杀伤不少。当亚历山大得悉此情后,马上率骑兵转过头来,直向波斯军的右翼进发。此时,波斯骑兵恰好退回来,发现退路已被切断,遂作顽强战斗。双方苦战不已,最后还是马其顿军获胜。于是马其顿军继续再追击,一直到深夜为止。接着他们又用强行军向阿贝拉城赶去,一共前进了35公里,但是未能俘获大流士三世,他早已溜走了。
    这次会战,波斯军被杀数万人,马其顿军只损失100—500人和1000匹马。在西方世界的战史中,所有一切的决定性会战,这一战要算是最惊天动地的。亚历山大勇于脱出当时在战争中的死板格式,不落旧俗,不守陈规,敢于创新,勇于变革。结果竟把多于自己数十倍的波斯大军打得溃不成军,连不可一世的波斯王也落荒而逃。人们把亚历山大的军事成就,称作古希腊军事哲学的重要开端,并推崇他为西方古典军事战略的创始人。

 4 ) 高加米拉之鹰——最接近太阳的王

首先说一点鹰这个隐喻
为啥出现的是鹰捏?
内在含义不说了。。。相信很多人都设想过
不过STONE不是因为隐喻而选鹰的——虽然肯定有这成分
在历史上
高加米拉中马其顿军队有一个时间很倒霉也很崩溃。。
不但两翼被敌人迂回包抄,阵线中央被敌骑突破,连大营也失陷敌手。马其顿官兵的抵抗意志已经到达崩溃的临界点。
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根据古典史料记载,一支苍鹰突然飞临马其顿阵线右翼上空,在亚历山大的头顶盘旋。祭司亚里斯坦德立刻跳上一匹战马,沿着马其顿阵线奔驰,大声呼唤:“看那支盘旋的鹰,这是马其顿胜利的征兆!”
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盘旋的鹰”其实子虚乌有,很可能是亚里斯坦德为了振奋马其顿官兵的士气编造出来的。高加米拉战场是松软的砂土地,数十万人马几个小时的混战势必扬起漫天尘土(电影很真实吧),这种能见度下马其顿官兵根本无法看到一支低空盘旋的鹰。
无论如何,显然这个征兆极大地鼓舞了马其顿将士的士气,原本已经摇摇欲坠的马其顿阵线突然坚挺起来,第二线的希腊联盟步兵甚至反攻大营成功,将波斯骑兵驱逐出去。
这就是为啥选鹰做simbol啦——我觉得

说完了鹰,现在就要开始说电影拍打仗拍的还是很不错的
其实我这篇东西想说的东西就是夸下电影中的高加米拉之战的真实
挂羊头卖狗肉
Obviously,这就是我的用意
不过不取个文艺点的名字的影评不好意思拿出手

关于里面高加米拉那场战斗拍的是比较有条理的。
  首先从装备而言,老美对于复古装备相当认真,那时用什么,拍电影就拍的就像用什么。
  
  战术阵形层面电影拍的很清晰
  重装步兵16×16方阵,军乐手协调前进
  方阵之间散兵的运动
  波斯军骑兵在前方运动,步兵后方伺机压上,战车待命
  而且
  因为波斯的人数优势,战线比马其顿长太多
  导致亚历山大最大限度的拉长了自己的战线造成的左翼过薄
  都有说的。。。
  (左翼顶不住还有个原因是马其顿左翼的骑兵不是嫡系重装
  是雇佣骑兵和一些轻步兵)
  
  胜利原因,从影片中可以得出
  主要:
  亚历山大的骑兵向波斯的左翼平行移动诱惑波斯骑兵也一起行动
  由于马蹄掀起的尘土漫天,
  马其顿装备标枪投石索的轻步兵得以不被发现接近波斯骑兵展开攻击
  拖住波斯骑兵使亚历山大的亲卫队继续进行迂回
  波斯左翼的单薄迫使大流士继续调动军队来阻击亚历山大的亲卫队
  急速的调动加上波斯军数量大导致的不灵活使波斯中央偏左出现了缺口
  亚历山大等的就是这一刻,带上所有骑兵配合步兵对其缺口发动冲锋
  然后大流士遁走
  次要原因:
  大流士的刀轮战车挂了——其实战车本来就没什么用只有威慑力
  数匹马拉的战车很容易出问题,找几匹速度体力性情相当的马就很难了
  而且随便哪匹马受伤了受惊了战车就会自己翻掉
  那时候没有轮胎没有公路
  前进路线磕磕碰碰颠颠簸簸车上的乘员要紧抓扶手防止摔跤
  要搭弓射箭还要百步穿杨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说战车上面多几个士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还让不让马跑了
  还不如轮子上那把刀
  马其顿人就是把车子放过去然后迫使车停下用轻步兵把御者收拾了
  波斯中央的步兵无法与马其顿重装士兵抗衡
  一个是训练——从协调前进,能躲开战车的冲撞与波斯军的步兵稀里呼噜往前冲的对比
  二是阵形——16×16小方阵,5米的长枪,良好的防护。从马其顿第一排士兵起,从0到5米都是马其顿方阵的杀伤范围,片中波斯军大多都是短兵器。。。
  
  这些东西电影里啊面说的很明白。。。为啥有些人怎么会看不明白。。。觉得亚历山大赢的不清不楚。
  不知道赤壁拍的叫不叫清楚。。。
  不过赤壁那种的清楚不叫打仗。。叫团体操。。。
  而且是敌人很配合的团体操。。。
  
  印度那场比较难拍。。。丛林,而且混乱中交战。。
  亚历山大靠的也是和高加米拉一样的
  步兵顶住然后
  召集能召集的骑兵进行中央突破
  搞了老大瓦解军心一了百了的战术
  因为古代战争一般不会出现老大死了老二接着干的情况
  所以能做掉boss就做掉boss

最后,回到电影
取景剪辑镜头运用均是一流
叙事手法十分干净,觉得拖沓吗?
我不觉得。。。
关于一个导演的评价我认为stone很好
编剧还算OK
虽然免不了美国的那套价值观
民主自由。。。
拜托。。。人家Macedonian是君主制诶。。。
马其顿和雅典还是很不同的。。。

GAY戏的问题
我觉得拍的挺好的。。。
电影至少让我觉得,
男人之间的情谊比女人优越之处
就在于——男人可以既是浴血奋战的生死之交
亦是海枯石烂的永恒恋人
挚友与情人合二为一
但是与异性之爱。。。好像比较难
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几种爱
不单指GAY
亦可以用于异性恋人
异性之恋其实重心在于肉
同性之恋或许更重于灵
不过。。。同性之恋太高尚了。。。
不适合我。。。

 5 ) 孤独也是力量

亚历山大先生,他确实疯了,这是毫无疑问的事。

啥啥征服世界的壮志雄心,啥啥超越大力神的传奇成就,这些显然是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偏执狂想,所以,片中一位讲故事的老先生说得好:他的这些梦想根本就没有人相信……是我们杀了他(因为他最后疯得实在太厉害了)。

亚历山大的精神疾病源于童年,他既恐惧随时可能失去的(父爱、母亲、地位),也恐惧随时可能得到的(父爱、母亲、地位)。他还是小朋友时就深刻地体验到了失衡和矛盾的人生压力,这样一种没着没落的童年经历使他稚嫩的小心灵开始充满纠结。

最初还好,亚历山大少年默默酝酿自己的郁闷,但在妈妈大人为推自己上位而暗杀掉自己的偶像爸爸大人后,如此丑陋肮脏的手段使得我们具有精神洁癖的亚历山大暴怒了!他可是以超越神为目标的有追求的俊美少年啊~~

但是!当时亚历山大潜伏已久的精神疾病还未真的发作,他满腔怒气如果能在谴责母亲大人的过程发泄掉的话,也许未来还能像个正常人一般度过平顺人生,可惜呀可惜,母亲大人一句:世界与权利就在那里,你快去拿吧。轻而易举就击中了他的要害,呃,从此亚历山大就与自己唾弃的一切完美融合成了一体。

于是他远离母亲、远离国土,其实是在远离自己的罪恶。逃避自己黑暗的宿命是他唯一征战的动力。

不停歇的远征杀戮似乎在很多时候,是亚历山大缓解自己抑郁狂躁症的一剂良药,但是时间一长药效便开始减弱,军心动荡、亲信疏离、手刃爱将等等都愈发刺激使他的病情恶化,事业开始走下坡路,疯狂却开始无法控制。终于在印度受到重创不得不认栽妥协,亚历山大先生的内心出现第一次自我崩塌。

弑父罪名、与母亲的隔膜、同性与异性爱的困扰、发病后遗留的恶果、纯美的心灵追求与恶疮遍布的宿命对照、无家无根的飘零感等等等等~何其壮观的内心纠结!

回到巴比伦时,亚历山大尚且还有一丝未泯灭的人性,但也就是一丝而已,当爱人死在眼前,这一丝也就顺理成章轻而易举地断裂了,他的内心再次受到重创,终于全盘崩溃。

最后喝着毒酒与众人狂欢的亚历山大已是一位无药可救的真疯子。

死亡才是他的终点,这是他自己说过的话,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么对疲于奔命也看穿了亚历山大无药可医的众将们而言,此刻就在这里弄死他那是相当的合理。

现在我们知道了,当抑郁狂躁症患者拥有智商和权力之后会发生什么事。

让我用故事最后那位老先生的原话做结尾:

我们从来就没有相信过他的梦想
我们没人相信 那就是他人生的真相
梦想很累人
但在我们被他讨厌的梦想害死之前 他必须死

他一生都在为了摆脱恐惧而奋斗

因为这样
只是因为这样
他得到了自由
他是我见过最自由的人

他的方式是增加自己的寂寞
和让那些不理解的人不耐烦

但是光荣始终属于那些拥有伟大梦想的人


(呃,至于亚历山大先生有生之年成就的那些“伟大事迹”,那不过是在他病情起伏中顺手做的而已。)

 6 ) 一部好电影的诞生

本来上午的天气还算好,下午就乌云密布了,不多时,就下起雨来。于是,我在这个下午花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看了一部《亚历山大大帝》。这部电影的导演是Oliver Stone,他的《天生杀人狂》有名气,大家都知道,他还有很多好电影,比如《生于七月四日》等。

    这一部《亚历山大大帝》同样优秀。可是,跟我有同样看法的人并不多,在美国,它票房惨败,据说很多人看睡着了,Oh,shit!美国人真他妈傻B,所以只能是在看同样傻B的《国家宝藏》才会叫好。那是一件怎么的垃圾啊,令人作呕,我真后悔看到它。我说这部《亚历山大大帝》好,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故事清晰而又寓含深意。即使是对希腊历史没有了解的人也不会看不懂的,它向我们讲了一个有头有尾的精彩故事,并不故弄玄虚。同时,它传达出了亚历山大内心的活动,而且最后也点破了他受欲望支配而具有的虚伪一面。

    第二,制作精良,匠心独具。这部电影很注重细节,因此不容易找出穿梆镜头。导演是用心的,他掌握了那一历史阶段的史实,并尊重历史。亚历山大的死一直是个谜,众说纷纭,而导演并未回避这一问题,而是表达了一个导演的看法,是他的属下合谋害死他的,不为夺权,只是不想受一个人欲望的指使。可是结果呢?亚历山大死后,四大将领各自为战,纷立山头,欲望更加无休无止。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深刻之处。

    第三,镜头优美,配乐动听。镜头很优美,特别是亚历山大独自面对雪山那一段,加上无比动听的音乐,简直达到了完美的境地。还有亚历山大在印度负伤后,整个画面变为了红色,不是血红,是一种亮丽的红,更使我想到红叶满地的香山。电影自始至终都有音乐相伴,特别是在两人对话时,配上了十分舒缓的音乐,即使对话者并不愉快而音乐依旧如此,让人感觉舒服。

 短评

我的天 这里的男人怎么都那么好看!

8分钟前
  • 岂能无怪哉
  • 力荐

看的是3个半小时的导演剪辑版。

13分钟前
  • 如雨乃可乐
  • 力荐

史诗气质,大气磅礴。亚历山大的一生,桀骜疏狂,英气勃发。他灿烂如金光四射的太阳,勇猛似翱翔天际的雄鹰。他生来超脱于世,孤傲决绝,勇敢无畏,志向远大。他不满于母亲狠毒强烈的控制,亦不堪忍受父亲的轻视猜忌和冷漠无情,他选择投入无尽的征战挞伐远离家乡,他击败波斯王,连接起亚非欧的民族和文化。他超前于那个时代太多,从而不被世人甚至身边人理解。他愤怒于从小一起长大的同僚的背叛,悲哀于族人的冷漠和愚昧。他无处发泄,最终含恨抱憾而死。他说,摆脱恐惧才会摆脱死亡。如果到达了世界尽头,我会返回来继续征服剩下的一半。大帝一生的深情给了他到达不了的远方,以及始终在他身边陪伴他、支持他、守护他的灵魂伴侣赫菲斯提昂。(推荐最终剪辑版!三个半小时勾勒出亚历山大辉煌灿烂的一生!精彩非凡!)

14分钟前
  • 90sLife
  • 力荐

亮点 :妖艳的舞男

15分钟前
  • Ragdoll™
  • 推荐

托勒密那演员长得太像希斯莱杰了········这片子的男淫太养眼了>o<

19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除了男猪脚的脸,我觉得其他都不错

21分钟前
  • 左左☮
  • 推荐

我搞不懂,为什么有那么多影评人说这是烂片。恰恰相反,不骗你,我看完奥利弗大导的这部电影后,我感动的哭了。你可以说我神经。但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东西。

23分钟前
  • 力荐

重看了一遍加长版,3个多小时基得更彻底了啊啊啊无语凝咽.....

25分钟前
  • 兮称
  • 推荐

开什么玩笑,这么好的电影评分这么低

29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力荐

1.三个半小时的最终剪辑版。将多年前看175分钟版的坏印象一扫而空。又一个被剪辑毁掉的佳作。这个最终版绝对是世纪初的史诗片浪潮里最优秀的一部;2.采用老年托勒密回忆的叙述视角,非常聪明,一方面,赋予跳跃的时间线以合法性;另一方面,托勒密片尾对自我叙述解构强化了亚历山大的伟大与悲剧。除此之外,也让观众有机会一瞥托勒密时代的亚历山大城胜景;3.从亚历山大一生的四场大战役中选取了高拉米加和海达斯佩斯,一头一尾,囊括性好,也足以塑造亚历山大和众将官的复杂关系。考证非常到位,战斗场面宏大血腥,视觉冲击力很强;4.最好的选角是杰瑞德·莱托的赫菲斯提安以及留名青史的名驹比赛弗勒斯,读史时的想象跃然眼前。5.没有将亚历山大矮化为一般人来表现其悲剧,本片最厉害的,恰恰是它所呈现出的悲剧,是独属于亚历山大的悲剧

33分钟前
  • 奥兰少
  • 力荐

拍传记类电影还是很需要勇气吧,你短短几个月的演绎就是人家的一生啊。

34分钟前
  • ╯^╰
  • 还行

支撑我把近三小时的电影连看了三遍的官配CP竟然连一场吻戏都没有

39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他是堕落凡间的神祇,勇气与坚毅并存的战士,横跨亚欧帝国的王,新世界的缔造者,载入辉煌史册的英雄。他友爱,温和,自信,果决,有开阔的眼界,有牵引人心的力量。或许,在幼年时哲学家为他讲述世界版图之时,这梦就已经深深扎根在他的脑海里,随着年岁,枝繁叶茂。这宏大的梦想成就了他,同时也葬送了他。‘在我们被梦想杀死之前,梦想必须先死。’冗长的三个半小时,以一种平静的姿态讲述了亚历山大大帝辉煌而短暂的一生。幼时到当上国王,远征波斯到最终死亡两条线并行,截取了几个重要的事件,将亚历山大意气风发的少年姿态,远征途中的所向披靡,到后面遭遇背叛后的无奈和疲惫,挚友离去的心痛,死亡降临时的看透虚空描绘的淋漓尽致。只有一个亚历山大,也只有一个赫菲斯提昂。(我爱亚赫,所以私心五星啦)

41分钟前
  • 维洛烈嘉
  • 力荐

看的三个半小时的版本,时间线跳来跳去的感觉倒是还行,如果真的弄成从头说到尾那种反而会无趣吧。相比毫无存在感的法瑞尔(斯通!你卡司他是喝多了吗!),其他男配角真的一个妖过一个,加长版还肆无忌惮地放了好多艳舞段落。要不是找朱莉演麻麻,根本都不会记得这片子里还有女人…

44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导演功力很强,敢于直面历史,反思历史,不错的史实片

47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每个镜头都是值得揣摩的艺术品,构图太美了。朱莉可真好看。

48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亚历山大自幼聪颖过人,曾受教于亚利斯多德,稍长即被授予首府总督之职,并以平定山贼有功而任命为马其顿大军统帅,随父横扫希腊城邦之乱。融合东西文化,鼓励民族间通婚,并倡导民族间地位平等,讲希腊思想律法散布各地,开创希腊化时代文化,死时却年仅33岁

51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跟天国王朝一样,一定要看导演剪辑版。管它被影评人怎样骂,我就是爱这片子!石头导正赶上史诗片泛滥的那几年拍的这片,于是强大卡司的此片被直接划为商业无脑片了,冤得很!印象最深的是Jared的Hephaestion,Alexander结婚前他去送戒指,那个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的小动物眼神啊!他死的时候彻底哭伤我了

52分钟前
  • 弥呀
  • 力荐

很好的历史片

53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你所知道的各種BL小說狗血虐心橋段大甩賣。亞歷山大跟赫非簡直是希臘版萊因哈特和吉爾菲里斯。我敢打賭亞歷山大每次上別人時心裡想的都是赫非,但他和赫非就是沒搞起來,唯一的吻戲也被刪了!Bagoas又溫柔又知進退安本份,這樣的角色其實很讓人心疼的,可是造型太瞎狗眼,快把我雷成碳粉了。

55分钟前
  • 路西法的信徒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