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时刻刻

HD

主演:梅丽尔·斯特里普,朱丽安·摩尔,妮可·基德曼,艾德·哈里斯,托妮·科莱特,克莱尔·丹妮丝,杰夫·丹尼尔斯,斯蒂芬·迪兰,艾莉森·珍妮,约翰·C·赖利,米兰达·理查森,艾琳·阿特金斯,玛格·马丁戴尔,琳达·巴塞特,George,Loftus,杰克·罗韦洛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时时刻刻 剧照 NO.1时时刻刻 剧照 NO.2时时刻刻 剧照 NO.3时时刻刻 剧照 NO.4时时刻刻 剧照 NO.5时时刻刻 剧照 NO.6时时刻刻 剧照 NO.13时时刻刻 剧照 NO.14时时刻刻 剧照 NO.15时时刻刻 剧照 NO.16时时刻刻 剧照 NO.17时时刻刻 剧照 NO.18时时刻刻 剧照 NO.19时时刻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时时刻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跨越时空的三个女人,因为一个名字被联系起来----戴罗薇夫人。弗吉妮娅·伍尔芙(妮可·基德曼),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正在完成她最后一部小说《戴罗薇夫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甚至渴求着死亡。劳拉·布朗(朱丽安·摩尔),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戴罗薇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克拉丽萨·沃甘(梅丽尔·斯特里普),生活在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戴罗薇夫人式的生活。她深爱的朋友理查德,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好心的戴罗薇夫人担当起派对的主人,为每个人带来快乐,却难以化解内心的孤单与忧伤。不同的时空里,她们的内心深处,关于死亡的挣扎与抗争,没有停息,时时刻刻X战警:逆转未来(原声版)地狱厨房(美版) 第十一季大侦探生在幼子最后的权利2小熊历险记夜幕家务优等生红房子太空熊猫总动员天上草原一个烂赌的传说粤语版恐怖解剖室The Bobot新宿暴徒鬼马天师(粤语版)来自深渊第一季逐日者1996一周的偶像苹果酒与罗西2015伍六七之玄武国篇萨满仙师混世魔王程咬金麦哲伦环游历险记非常夏日错点鸳鸯南侠展昭之困兽危笼爱不可及家族秘密忍者蝙蝠侠迷情特警裁缝师之家第二季忆起非洲黑猫警长第一部废柴2021幽灵世界女神小姐勇闯毒龙潭国语版犯罪现场调查第七季犯罪心理 第一季天涯海角1996江湖情未了

 长篇影评

 1 ) 珍惜时时刻刻

生命的瞬间
电影 “HOURS”被翻译为 “时时刻刻” 或 “岁月如歌”,电影讲的是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在生命中的一天几个小时发生的故事,她们的生命在这几个小时突然静止,然后,这静止的几小时过后,她们的生命突然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一个以自杀方式得到了解脱;一个选择了独自离开,抛家离子去了陌生的地方;一个开始卸下羁绊,全身心的去与生活多年的同性伴侣享受生活。对她们来讲,生命是漫长的,每个女人都被压抑,抗争寻求出路;生命也是短暂的,这漫长岁月中的几小时她们不可避免的必须面临生与死的选择。

女性影片
这是一部女性影片,电影中的几个男性都是陪衬。但是,作者、编剧、导演都是男性。这些男性们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描述了女性的心理世界,他们是成功的,虽然,总觉得没有在看“断臂山”时那样的含泪的感动,也许因为,影片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理性探索女性的心理与命运,虽然在影片的结尾是要表达出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整部影片的调子是低沉的,压抑的。在低沉的调子下,观众和三位女性一起去思考和感受女人的特殊生命状态。作为女性电影,它表达的是女性的特殊的心路历程,所以,这部影片不会受到普遍的喜爱,由于它的主题的原因,片子也有些晦涩。但是,三位大明星梅莉史翠普、妮可基德曼、茱莉安摩尔的出色的激情演绎,以及其它几位男配角的到位表演,使得影片大大增加了可看性。影片改编自迈克尔-坎宁安的同名小说,小说一发表即获得了好评并获得了普利策奖。另外,由于编剧大卫•黑尔和导演斯蒂芬•戴德利都以舞台剧起家,在英国大名鼎鼎。这部影片有着与美国影片不同的风格,细腻地将内心情感的情感以形体语言表达出来,使一部平淡的意识流小说立体的表现出来,富于张力。

影片的情节和结构
影片是根据美国作家迈克尔•坎宁安发表于1998年获得“普立策小说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影片描述了不同时代三个女性的一天的生活,三个故事是独立的,但通过精心设计的复式结构内在的联系在一起,动态的表现了主题。其中的一条明线是弗吉尼亚•沃尔芙的小说《达洛卫夫人》。

1923年伦敦郊区。作家弗吉尼亚•沃尔芙(Nicole Kidman)在她的乡村宅邸写作小说《达洛卫夫人》。一直缠绕她的头痛和情绪低落, 她的丈夫爱她,但是,把她作为病人小心谨慎约束她。她妹妹和孩子们来探望她,但他们离不开伦敦热闹的生活,很快回去了。某一天,她在大衣口袋里放了两块大石头,从容走向河中心。“她被流水迅速冲走。就像是在飞翔,一个虚幻的身影,双臂向外张开,头发飘扬……天空的阴影在水面上摇曳不定。”

1949年美国洛杉矶。怀孕的家庭主妇布朗夫人(Julianne Moore)在家中阅读沃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她有一个忠实的丈夫,一个敏感可爱的儿子。这一天是她丈夫生日,她准备了晚上生日庆祝用的蛋糕,她将儿子寄托给邻居,躲进旅馆里准备自杀。当她躺在旅馆的床上阅读《达洛卫夫人》并想象沃尔芙自杀,水涌向床,她和床眼看就被流水冲走,她醒了,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接了儿子回家和丈夫过生日。但在她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后,在一天悄悄地离开了家,去了加拿大找到工作,并在独自生活在那里。

2002年的纽约。一位名叫克拉丽莎女编辑(Meryl Streep)正要出门买花。因她名字与尔芙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卫相同,朋友们都戏称她为“达洛卫夫人”。她幼时恋人、诗人理查德刚获奖,她得为他获奖筹备晚宴。理查德身患爱兹病,克拉丽莎把照顾他作为自己的责任,但她有同居十年的同性恋人,为了照顾理查德,她不时冷落自己的恋人,不能完全的享受自己的生活。她对理查德的照顾并没有得到回应。他厌倦了生活,他认定克拉丽莎的照顾埋没了她自己,也成为了他的负担。那天下午,他说,克拉丽莎, 记着,我们度过的时光是最好的,然后,从家中窗口飘然而下,迎接午后灿烂阳光。

影片的主题
影片通过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的一天的故事讲述了女性的迷惘、探索、逃避及超越的生命故事。死亡的氛围贯穿了始终,影片的开始,维吉尼亚匆匆穿过花园,毫不迟疑地捡起石头放进大衣兜里,走进了波光粼粼的河心,沉了下去。
在第一时空,维吉尼亚的妹妹和孩子们来探望她,一只麻雀受伤快要死了,维吉尼亚的外甥女要救它,她妈妈说,也许让它死去更好。小女孩在埋葬它,问,它会去哪里?维吉尼亚说,我也不知道,它去了它来的地方。她把脸贴在土上,注视着麻雀。
第二时空,当主妇带着儿子出门,儿子看见了放在后座的药,但送儿子到邻居家,请人帮忙看儿子,与儿子告别的那一刻,敏感孩子似乎预感到什么,不安地叮嘱母亲一定要来接他,并在隔着玻璃窗拼命呼喊妈妈……主妇带着药品,到旅馆要结束生命。
第三时空,理查德拒绝吃饭,从窗户飘然而下。
死亡的主题一直贯穿始终,似乎,死亡是一种宿命,也是一种逃避,一种解脱。主人公的痛苦来自现实与个人世界的冲突,维吉尼亚的妹妹说,你活在两个世界。她们要超越,在探索,第一时空,她选择了死亡;第二时空,她选择了出走,远离生活;第三时空,理查德死了,克拉丽莎发现第二时空的主妇是理查德的母亲,理查德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里。老态龙钟的理查德的母亲对她的自我放逐给予了否定。克拉丽莎领悟到,逃避不是出路,只有直面生活,享受生活的每个瞬间。

独自面对
影片中的三个女人都不是孤独的,她们都有爱她们的爱人,家人。但是,她们只能独自面对内心的挣扎。面对死亡,人是孤独的。维吉尼亚的丈夫很激动地说, 他每天都必須面对她随時可能自杀的威胁,压力很大,而她却无法体谅他的付出,还如此轻生?維吉尼亚說,她自己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不只是他,她自己每天都要与死亡的黑暗搏斗……。理查德曾对克拉丽莎说,你整天在为我忙,你自己呢?你对我的照顾是我的负担,我是在为你而活。理查德的生命还是每能被挽留住,在克拉丽莎的注视下,他飘出了窗外。

记起台湾女诗人的一句诗:

你是岸上的人,
能感知多少灼热,
当我自焚

当我赤足走过风雪,
你是画外的人
正欣赏那茫茫的景致

我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我们能做的是,尽量享受生活的时时刻刻,为我们自己。

 2 ) 内容与形式的融合

    三个生活于不同时代的女人的一天,而在这一天中她们都作了一个影响她们一生的决定。这就是整部电影的基本内容。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很吸引人的内容,但我得知这部电影的内容并不是由关于电影本身的介绍而来的,而是从它的同名原著小说得知的。因此一个好的故事内容和主旨,与其说是电影的成功,还不如说是原著小说或编剧的成功。电影是一种很注重形式的艺术,所以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单要有丰富的内容、深刻的主题,还应该要有富于表现力的形式结构。内容与形式的融合,这应该是每一位制片人的永恒追求吧。
    
    而“the Hours”这部电影无疑做到了这一点。看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电影一开头就已经吸引了我。Virginia正在疾书遗言的手;她丈夫回家发现她留下的信并冲出门外寻找她;Virginia从河岸慢慢踏入河流中央并逐渐被河水淹没。这三个发生在不同时间的场景,本来有着明显的前后顺序,却被切割成许多画面片段拼凑在一起,仿佛是同时发生似的,一直到Virginia的身躯沉入了河底。至此,一段别出心裁的蒙太奇剪辑告以段落。仅仅一开篇就已经令人有这种穿越于时空之间的感觉了。而这种时空的穿越正好说出了这整部电影的基本结构。
    
    三个生活于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女人( Virginia, 1923, Richmond England/ Laura, 1951, Los Angeles/ Clarissa, 2001, NYC), 在她们人生中的一天里所做的事情肯定是不同的,影片不停地切换于这三个女人的故事中,这边Virginia构思着她的小说,那边Laura准备跟她儿子做一个生日蛋糕给她的丈夫,再另一边Clarissa正在为一个party忙得焦头烂额。这些情节本来毫不相关,然而镜头肆意地切换于其中却一点也不令人感觉唐突和不知所云,甚至还感觉十分流畅和自然。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主要是在于发生在这三个身处不同时空的女人身上的故事中拥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了,如被命运作弄般。而这些共同之处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却真的需要特别注意细节才看得出来。我这里想列出几点:
     1, 她们故事的开头都是先拍摄她们的配偶(男人或女人),然后才从配偶的身上将镜头带到她们身上。这似乎暗示着这些人虽然都是她们所谓最亲近的人,但是却一点都不了解她们,也满足不了她们。
     2, 她们的第一个镜头都是睡在床上,甚至睡姿与方向都一样。
     3, 醒来后她们都面带一副迷茫、压抑的表情,似乎对这一天要怎么过感到无比的茫然。
     4, 故事中她们都有与孩子们(外甥/儿子/女儿)做过沟通交流,而且都是她们故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这些孩子们也都并不能解决她们的问题。
     5, 分别都有来访者在她们的这一天里探访并与她们交谈,而且来访者都令她们做出了异乎寻常的事(亲吻姐姐/亲吻同性邻居/在厨房里忽然情绪失控)。
     6, 她们的故事中都发生了与自杀有关的情节。
    
    电影中还有许许多多类似这样的细节镜头,正是这些共同点令她们的命运不自觉地联系在一起,因而镜头虽然变换于三个女人,但某些时刻却流畅得令人有种其实只有一个女人的感觉。
    
    影片在镜头剪接上的连贯也很大程度与它出色的电影配乐有关,主要是无声源的背景音乐。每次女主角们受到重大感触而内心思绪汹涌时这段旋律就会响起;而当其中一位女主角的经历在另两位女主角的生活中遇到共鸣时,这段旋律也会陪我们穿梭于这三段时空。影片中还有一段有声源的音乐,就是当Clarissa的那位朋友提前到访而她厨房里忙东忙西时,客厅里正在播放着一段女高音的美声,那段歌曲令人听了感觉整个脑袋的弦都紧绷了起来。我们都知道,弦拉得越紧就越容易断,这也恰恰预兆及照应了之后Clarissa如“断弦”般的突然情绪失控。
    
    另外,影片在色彩的设计上也下了许多功夫。首先,三个女人的生活环境的色调有所不同,Virginia与Clarissa的都偏向于白色和蓝色这些比较冷的色调。这可能与Clarissa与Mrs. Dalloway之间的联系有关。窗外的雪、墙壁、床单,甚至买回来装饰用的花都是白色的。相对于她们的冷色调,Laura的家则是属于暖色调的黄色。这也的确很适合,努力工作的丈夫、可爱听话的儿子、温柔美丽的妻子、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这一切的确怎么看都像是那种典型“美国梦”式的幸福家庭。然而当Laura丈夫从我们视线中离开,Laura硬撑的灿烂笑容嘎然而止之后,所有的讽刺都在这些黄色的温暖假象中显现出来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电影里演员们(Nicole,Julianne等)出色的演出。从Virginia那副苍白僵硬表情中透露出抑制的疯狂,到Laura隐藏在她甜蜜温柔声线后的绝望抑郁情绪,再到Clarissa用自信夸张的话语动作来掩饰内心的无助等等。这部影片的台词不是很多但都很精辟,几乎没有什么无意义的语句,而且充满了诗意的唯美。这也与电影的整体风格相一致。由于台词不多,因此演员在动作表情方面的发挥便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感觉这部影片真的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演员们用她们的声音、肢体、表情来上演着一部戏,戏的名字就是“三个女人的一天,她们的一生”。反正我是被她们的演技彻底征服了,我完全想象不出Virginia、Laura那副身躯脸孔在戏外竟是属于另一个真实个体的,而这种真实生活中的形象与她们戏中是如此的格格不入。我都几乎担心她们拍戏久了会不会引致人格分裂,如此敬业地投入到角色的感情中。

    正是这所有的镜头剪接、配乐以及色调设计等“技术”范畴的出色工作,演员们一流的精湛表演,与故事内容主题本身亲密无间的完美结合,成就了这部难得一遇的好电影,以它的艺术价值征服了众多观众。

 3 )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Virginia Woolf wrote to her husband in her suicide note--"You have given me the greatest possible happiness."then she walked to that gurgling river and drowned herself to death.

you see?my dear,things that bring the greatest joy carry the greatest potential for loss and disappointment.

How Richard Brown's words elucidates us
"Sort of like black fire,I mean,Sort of light dark at the same time."

Aren't we all the"electrified jellyfish" in reality In terms of fighting all the ways up to career life and social status.

How ironic similar we are in a twinkling moment of life time that we stood in our room with a bit wooden smile and a void in heart,lapsed into reverie,wondering what to do next as if there was a flaw of blankness in our own heads.

Are we losing ourselves just in that split second?Or are we bearing too much memories and reins of foretime that the incoming new broom could not bearly squeeze in?


Virginia Woolf once said : One likes people much better when they're battered down by a prodigious siege of misfortune than when they triumph.

How pathetic we are that we only introspect and retrospect once our life became humdrum and monotonous.

You may say how ungrateful we are as stability and happiness are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all mankind generally.But it gets exhausting, this constant goad to joy,this required satisfaction toward happiness that we gained.

Suppose we utimately gained happiness,stability and one successful career and family life as a routine just like these 3 heroine in the movie.

Now, like the dog that chased and finally caught the car, we got what we always want.we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to do with it. We feel vaguely dissatisfied though we have what we should want, vaguely guilty for wanting it and luckily got it, vaguely angry because it didn't come as we thought.


Art became more skeptical of happiness and we became more gloomy because modern times have seen such misery. The reason, in fact, may be just the opposite: there is too much damn happiness in the world today.

Heraclitus once said : It would not be better if things just happened to men as they wish.

As Richard jumped out of the window,these soft voices murmured from his timid somehow brave heart and that was all I can think of...

The history of it.
Who we once were.
Who we dreamt of.
Who we turned out to be.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an, to put it away.

Remember that you will die, that everything ends, and that happiness comes not in denying this but in living with it.

 4 ) 請勿妄自由此推斷

PRECAUTION:若你并非對VW感興趣 抑或已對她有自己認識 此認識并非僅僅來源于此片幾個鏡頭 那么請不要認真糾結于各自的看法 歡迎討論 歡迎指摘 本文僅為因少數人而突然發神經而寫的偽掃盲帖

--------------------------------------------------------------


因為在VW組里不斷開始有人就看了the hours來推斷VW本人是如何 盡管我也是非常喜歡這個電影 但這畢竟是電影。
The Hours改編自Mrs.Dalloway。(經提醒,此片改編自同名小說,而小說基于VW這部小說。。。這樣說是不是比較嚴密一些bbbb)
好,人都說VW每本書中都透露了非常多的自己,可以代號入座。
若只是這樣,那么VW小說也只不過是如今泛濫大街的私小說而已。
小說之所以成為小說,必有與生活不同之處。
有人就因為車站Leonard去尋她回來,就說Leonard實在太差勁了,不了解VW,不理解VW,把她禁錮起來,種種種種
且不說VW的遺書中首先就表明了對Leonard的愛與感激。
Without me, You can work.
這并不是因為被禁錮了。
事實上,放在今天我依然認為,幸而VW有Leonard。顯然VW自身也是如此感激的。
我也確實認為VW最后說沒有人比他們兩人更快樂了也是真的。
Leonard絕對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啊!
你找得著這么好的人嗎。VW出身怎樣的家庭,性格刁鉆潑辣傲視一切,又纖細敏感容易受挫
有人說VW因為自己的性向不被世人接受而苦惱不已——簡直是可笑!
在那個時候,和Leonard頻頻參加各種活動,積極和各方文化圈中人士交流,熱心女權主義的事業——這樣的人在意世人眼光嗎?況且是如此自傲如此自戀的VW!她甚至可以隨意取笑來家中做客還算有些名望的上流社會人士,對不喜歡的人就當面嗤之以鼻讓人再也不敢接近半分——這樣的人在意自己的性向不被接受?!
嘛,偏題了,回到Leonard。之所以說他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看看Leonard為virginia所做的事,然后再回望下歷史,然后再看看現在的人,你可能找出第二個人嗎?
第一,Leonard是千辛萬苦仰慕了VW許久然后追到手的。他仰慕她的智慧才情傲氣美貌機智,而VW則對Leonard的才氣也有所敬慕。他們決定結婚是幾乎瞬間的事,然而只有這件事,是整個圈子里,包括vanessa等一干人全部認同的Virginia做過的最正確的事。
并且如世人傳說,他們之間是無性的。(雖然不能完全考證,不過Leonard確實在整個婚姻中都是對VW充滿敬意)
單這一條,你隨便抓個性向正常的男人來,肯嗎?
Leonard做一切都是出于對VW的考慮都是為了她,幾乎世人都忘記了其實他也是一個非常有才情的作家,在當時也是非常有影響力。
第二,Virginia和Vanessa兩姐妹是出名的London那圈子內的交際花,顯然vanessa是更大眾的情人,而virginia則更獨特。兩個人身邊從未缺少過情人。Virginia是連gay也會為之深陷的女人(自然這兩人最后還是分了,但某人也說了除了最后的partner,最愛的是VW,甚至說了是因為被VW拒絕了才最終死了心去尋找男人……)
而Leonard,則是一個完全學術的人,自然也不會花心更沒有情人。Leonard的世界只有VW。
第三,VW每次崩潰期從幾個星期到幾個月不等,甚至連續兩三年。那種狂躁而無意識的狀態,連vanessa都覺得疲憊,而Leonard就是如此悉心照料了她如許年,從未離開,甚至未有想過離開。
而VW也只信任Leonard。
也許他們之間沒有情愛的愛情,但誰可以說他們之間沒有愛?!
第四,Leonard有自己的事業,而他甚至犧牲了部分自己的事業來開了出版社就為了出版VW的作品(當然還有部分當時他自己的宣傳刊物時評之類)
結婚后,Leonard沒有喜歡過別人,沒有出軌過,就因為VW無性主義而自己也因此清心寡欲,拋棄了尋歡;
為VW出書忙前忙后一個人支撐起出版社,甚至因此推掉一些雜志約稿和演講,犧牲了自己的事業;
一個男人為了一個自己所愛的女人可以做到這些,你從古至今找得出第二個嗎?如果沒有Leonard,甚至可能VW最出名的mr.dalloway, to the lighthouse和the waves我們就無緣看見了
VW是常人絕對難以做到的堅強的人 而這堅強也有部分是來自于Leonard從未減弱的支持
由于電影而妄加曲解的還有關于她本人的論斷。比如之前提到的有人覺得她抑郁是因為性向不被理解,或是姐姐不接受她。
是的,vanessa確實可以說是她最愛的人。而電影中vanessa到來那些似乎有些冷淡的表現讓很多人曲解為virginia暗戀著vanessa或是單戀著vanessa而郁卒
virginia和vanessa每天通信,甚至virginia有時一天兩封。沒有什么virginia生活中的事是vanessa不知道的
而vanessa作為整個圈子的『家長』 扮演著一個最軸心的角色。她自己有兒女,她要應對情人,同時她也是上流文化圈的一員,深處London有同樣多需要做的事。她愛virginia,她們兩人的愛是沒有人可以插足。她因此把VW交托給了整個圈子的人都無比信任的Leonard,而她也明白,只有Leonard可以保護VW不受傷害。
同樣也只有Leonard才最知道怎樣對virginia最有利
Virginia同時有男性和女性的追求者,她也跟很多人,無論男性女性交往過。她和gay,甚至和vanessa的丈夫和情人也全都有過私情
在這點上,她以及圈子中的人從未以此覺得羞恥過。這些擺在外面也許真的可以說淫亂,可是因為在布魯斯伯里,在那個圈子里,卻反而覺得很溫情而理所當然。
這是一個從不會被世間目光束縛的圈子,而很明顯virginia是最離經叛道的一個。
她是les。她和vita有過最動人的愛情,最瘋狂的戀慕。即使最后vita還是離開了她。她卻把這一切寫在了Orlando里面。
Orlando是她寫得最愉快最輕松的一篇小說。也最暢銷。
vita,以及后來她交往了的幾個女人,直至最后也還是非常愛她。在她們之間所有的戀情,甚至都從未有過不完美。
無論開始,還是結束,都是自然地發生。VW自己也說是的起初你會因為一些事情而對一個人有激情,然后時間久了,慢慢地一些事情總會褪去,然后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望,自然地就分開了。(忘記原話了)而分開,也并不是代表不愛。
基本上,Virginia的戀情還未有過由于世俗而被迫分開結束這樣的事情。
只有vanessa,當姐姐結婚的時候,virginia也許是有過被拋棄之感。不過后來vanessa很快又讓她了解了事情并未有不同,而vanessa由于婚姻而使virginia缺失的那塊,又很快由Leonard補上了。
所以,virginia其實從來也不是什么過著陰郁生活閣樓里的暗系小姑娘(這樣認為的人大概日系的看多了吧),相反的是一個非常活躍(甚至很話癆)非常積極地面對生活的人
她的生活有一種頹廢的,抑郁的熱情,她在哪里都能吸引周圍的人愛上她甚至如毒藥。
她的抑郁她的各種纖細來自于內心對世間一切的敏感,來自于她對自己自戀的贊賞和信心,她各種不同尋常的思考,來自她內心無法平靜的波瀾
曾經有人說,VW是一位『一手抵擋著命運 一手迅速地描繪出常人所無法企及世界』的女人
她是一個不屈服的女人,她自傲,堅持,雖然也許沒有Leonard她早就支撐不下去,但她的一生都在戰斗
那些僅僅因為她最后選擇了自殺就說她寂寞軟弱的人,沒有資格說喜歡virginia Woolf
如同Leonard最后給她的墓志銘,海浪的最后一句話,也是她的心聲
她從未退縮
這正是我愛她的原因

『Against you I will fling myself, unvanquished and unyielding, O Death! 』

是的她在我心中如同女神一般的地位,無可撼動,沒有任何人可以與之相提并論,沒有任何人。



最后附上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在車站那一幕,同意回去的Virginia對Leonard說


You cannot find peace by avoiding life, Leonard

這才是電影想表達的一個堅強不屈熱愛生命有著敏銳的思想的VirginiaWoolf







------------------------------------------------------------
P.S.本人非專業研究VW學的東西甚至和文學方面完全不相干 寫的東西僅僅來自于各方面看過的關于她的傳記評論以及她的日記等等各種 有說錯的歡迎指正
然后那圈子里幾個人名我不好意思忘記了OTL所以寫得模糊了點請別介意

P.S.2 若你對VW的看法 至少來自于看過她的完整的一本小說或是隨筆之類的之后 任何看法我都不說二話 盡管我不習慣和人討論各自喜歡什么或者其實她是怎樣一個人(既然發在影片頁面 本來這也確實不是影片重點)若我回復語言過激 那么在此說抱歉

 5 ) 从《时时刻刻》看女权主义电影的进步与失落

作为女权理论中的一个分支,在躁动不安且结构主义盛行的六七十年代,女权主义电影批评曾以其鲜明的反抗性和解构主义色彩在电影界引起了不小的波动,女权主义者对好莱坞电影经典结构中隐含的“模式化女性”符征进行了犀利的批评,同时也对电影中根深蒂固的男性主义倾向和性别歧视进行声讨。作为对后结构主义的呼应,从1972年的美国纽约和英国爱丁堡的女性电影节开始,女权主义电影批评在一段时间内大行其道,一批女权主义电影批评著作相继面世,其中最为著名的包括庄士顿的《女性电影作为抗衡的电影》、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密切尔的《精神分析与女权主义》等,这些著作无一例外的都站在反男性主体化的立场上,采用不同的方法破译好莱坞电影的影像符码,揭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性向一元论”倾向。
事实上,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在电影文化中的投射,女权主义从问世的第一天,就带有相当的局限性,其目的在于瓦解电影业中对女性创造力的压制和银幕上对女性形象的剥夺,由此不可避免的站在了反电影工业化的立场,更对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提出质疑。众所周知,电影服务于观众,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影,从精神分析层面上来讲,是精神的实践与释放,旨在使观众获得自我认同或是满足观众“窥视”的欲望,一直以来,电影的工作者大多为男性,而在社会结构中,男性占有着强势地位,这就使得电影制作不可避免的切入男性化视角。作为一种表象性的叙述语言和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电影最鲜明地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制约,同时,在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中,电影必须要利于消费,最大限度的对观众进行麻醉和腐蚀,改造为“主体”,并被更深地纳入资产阶级的语言、意识形态秩序,成为“国家机器”的一个部分。女权主义批评试图通过改变电影形态来实现女性主体化,却实际上走上了女性“异性化”的道路,更没有为电影叙事提供令人信服的符码。
《时时刻刻》被评论界一致认为是继山姆·门德斯之后,英国电影对美国电影的又一次伟大冲击,以舞台剧起家导演斯蒂芬·戴德利和编剧大卫·黑尔在英国都是鼎鼎大名,前者的处女作是2000年引起轰动的《跳出我天地》(Billy.Elliot),后者则早在转向电影制作之前,就因创作了一系列反映英国现实的作品而享有盛誉,他的改编剧本中更不乏路易·马勒的《爱情重伤》(Damaged)这样的惊世之作。
尽管是一部完全的男性作者电影,《时时刻刻》仍然体现了传记片的一种新开拓,同时也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电影新的力作。影片借助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一本小说《达罗卫夫人》,把三代女性的命运和处境串联起来,诉说了女性渴求独立、又身陷困境的共同矛盾心情。影片将剧情巧妙的设置于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的一天,1923年的女作家伍尔芙、1950年的家庭主妇和2001年的纽约当代女性,她们遇到的丈夫和爱人,是宽容的、良的、愿意和睦相处的,但是女性内心的孤独和苦涩,是男性所完全不能理解,难以相通的。三位女性在心理上的贯通,却使她们之间形同镜中影像,隔着不同时空彼此映照,从而隐喻了女性精神独立的漫漫长途。
《时时刻刻》出现的一个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重新找回从女性解放主义开始至今走过的三十年,客观追溯女权主义电影批评三十年的颠仆不灭历程,体验女权主义的呼声也从激进回复于冷静深挚的思考。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在《时时刻刻》中,女权主义电影的内核已经不再是最初的激烈反抗和自我解放主义,而是在保持坚定的个体独立性同时,在自我认同中流露出的浓重的焦虑和迷茫,这种变化是后女性主义时代,个体寻求自立后,难以寻求认同的情绪的折射,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压抑不再来自男性的威胁,而更多的来自自我的困惑以及与男性空间割裂后的孤独感。

一、同性情结
在《时时刻刻》中,三个主角都有一次跟同性的接吻动作,而影片三个主人公之一,弗吉尼亚是女权思想的启蒙之一,据历史记载,她有过一次同性恋经历,按现代的说法属于双性恋。表面上看,劳拉亲吻女邻居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影片的修辞格中仍然体现出她有同性恋萌芽。克拉丽莎则是公开的同性恋,跟恋人同居已十年,并且通过人工授精生了一个女儿。影片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片中的同性接吻(或恋情)只是一种符号,一种需要爱、需要活力、需要生命的象征。
女权主义观点面世后的女性电影,开始习惯于把焦点凝聚于女同性恋生活的多个层面,倾诉她们反叛的欲望,有为情所伤的痛楚,亲历离别后的感伤。尽管剧中人情世故总免不了人群的冷眼相看,但是作者们勇敢地抱定女性立场,关切女人的情感困境。她们在故事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合法"的权利,让同性之爱不再难以启齿。在相当一部分女权主义者看来,异性婚姻的家庭制度远非想象中的那样神圣,它更象是男性父权文化中的温柔一刀,伪饰在自然人格之下,实施着缜密的压抑与强制,因此,屈从其下的电影难免也会戴上凄美温存的面具,把男女之爱描述得浪漫如歌。"同志"电影给了我们另一种视角,从更人生的立场来看待我们文明中的虚伪和暴虐,同时也会让人感受女性人格的真正光辉。但从另一个层面上看,对同性情结的渲染,恰恰证明了女性主义者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无助与忧伤,她们在拒绝作为传统的附属品同时,并未找到真正的快乐,而只能在同性情结中找寻慰藉。

二、死亡
影片的最大主题是死亡。它以弗吉尼亚1941年投河自杀为始,以劳拉自杀为终止,中间穿插着克莱丽莎试图自杀的全过程。弗吉尼亚对来访的亲戚说:“我可能要杀掉我书中的主人公。”后来她又诠释道:“必须有人死,其他人才能更珍惜生命的价值。” 影片给人以“眷恋死神”的错觉,把对生活的热望仍透过厚厚的死亡倾向透射出来。在三位女角的平行线中,克拉丽莎跟另外两位女性有着反衬关系:弗吉尼亚和劳拉都“克服”丈夫的爱而寻求最后的超脱,而克拉丽莎正在尽力给一个已到死亡边缘的人一丝温暖。三位自杀者有宿命观,不是因为缺乏爱,而是一种连爱都不能弥补的空虚和孤独。这是一种非理性的绝望,也是女性主义根植的土壤,即女性不能以男人的爱作为自我价值的源泉。
影片的结尾,三个女主角都已坦然的直面人生,那些彷徨和痛苦已然不存在,虽然个人的选择不同——劳拉选择了远离,弗吉尼亚选择了死亡,克莱丽莎则选择了接受,但是最后他们都通过一定途径意识到人生意义的辩证哲理,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克莱丽莎通过聆听劳拉的心灵独白领悟,而劳拉则被背离家人多年后回归时的那种亲切感受而打动(其实这两个人物对于生活的不同选择从某种角度看来正是彼此以后所痛苦和后悔的原因),他们彼此看到了不同选择的共性。弗吉尼亚则是通过自己的超脱思想——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精神上的病症,其实这也是另外一种生活(影片中他的姐姐曾对她说:他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生活在现实中,还有之中是生活在他的小说里)。正如劳拉所说:“后悔有什么用?”“这便是我能承受的”。在当时,那是唯一的选择。即无论选择哪一种生活,痛苦永远存在,幸福往往是一刹那(克莱丽莎也说过:我当时想,这就是幸福的开始。我没想到,这就是幸福,幸福就在那个瞬间),她们能做的就只有勇于面对,珍惜一切,不要逃避生活。一切又正如片尾时弗吉尼亚所言,在领悟真谛之后再抛弃。我认为这里的抛弃,并不是指否认一切价值的存在,而是抛弃那些缠绕在自己周围和内心的枷锁,同时也是对于他人的一种释放(虽然是不如意的),即便通过死亡来实现。此时无论那一种选择都已坦然。对于三位女主人公的最后一次描写超脱而宁静:劳拉和克莱丽莎在关灯之前的脸上带着安详而坦然的微笑,周围的色调和氛围柔和温暖,再也没有了相对以往的压抑和清冷。而弗吉尼亚缓缓隐没的溪流所散发出的琐碎的光芒,配上行云流水的钢琴声,更是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悟,在感觉上毫无一丝死亡的恐惧,反而充满生命力。

三、心灵感应
本片的人物设置具有微妙的联系,确切的说是一种命运或者性格的类同和重复,并通过特写,道具和剪辑以及演员的表演暗示出来,产生一种弗洛伊德式的梦境效果。这种联系是超越性别差异,甚至超越身份和地位的,即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实除了影片中重点刻画的三位女性,每一个不同人物的设置都很值得玩味(如果你注意仔细比较不同角色的话)。比如理查,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是弗吉尼亚的男性化的展现,也就是说在对于生活情感的经历上男性和女性有某种相同的困惑(比如他在自杀前的话,和弗吉尼亚的遗言就颇相似,并且影片中弗吉尼亚说过一句非常重要的台词:the poet will die)。或这也可理解为是一种心理上的反衬(理查在自杀前想起了儿时的情形,也许感到了某种悲剧的重复,这里的剪辑尤为精妙)或许这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再比如弗吉尼亚时代的女佣和克莱丽莎,他们的类同是通过“敲蛋”(可以体会这两处场景人物内心的相似点)以及关于“开门”的剪辑体现出来的。影片刚开始的剪辑就已经透露出这种人物的性质上的类同和重复,每一次镜头切换前后的两个不同人物在影片后面的叙述中都体现出一种重复(可以发现剪辑处的人物在动作上都非常连续),我认为这种美学处理的目的是要表现出一种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真实,也就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普遍宿命轮回。所以本片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女性抉择的电影,更是关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生命与选择,关于解脱与爱,于是在这里,死亡变成了拯救,the poet will die,是为了一种contrast,for other would live better.也正因为弗吉尼亚和理查的死,才使得他们自己和所爱的人得到解脱。

四、爱情、家庭
女权主义电影通常是以颠覆社会结构和传统家庭模式为基准的,这种模式常被看成是“男性家长制”的王国,而女性则是附属品和二等阶级。
开场的一组三个年代交织的长镜头终止于维吉妮亚,她从楼上下来,对丈夫撒了个不大不小的谎。当对方逼迫她进餐,维吉妮亚又以灵感突发为由,甩赖地要求上楼写作,虽然只是头微侧、嘴轻撇,但此目光与后来对仆人、姐姐完全不同——夫妻生活虽被其精神病史困扰,但仍幸福——从维吉妮亚对丈夫拿自己无可奈何时孩子般得意的窃笑,不难看出她们的恩爱。
结尾处1923年,莱纳德与维吉妮亚对坐在壁炉边。当莱纳德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很愚蠢?”维吉妮亚对他的态度明显异于他人,认真作答了:“死是为了突出活的价值,要加以对比。”姐姐觉得她疯狂,佣人觉得她错乱,然而和丈夫在一起,静静对面而坐,对她来说却是极大的幸福,因为他理解她、爱她——哪怕因为何去何从在车站大声争吵,丈夫面前的她仍然幸福——这与后面,老年劳拉对克劳莉萨的评价“你是个幸运的女人”冥冥中不谋而合。
结尾处另一场,劳拉一边偷偷啜泣,一边敷衍着丈夫,大概此刻,她清晰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心中的自己——决定了人生的重大选择。摩尔这场戏的表演出神入化、无以伦比。
卸妆后进入寝室的劳拉在昏黄的灯光下明显呈现老态。接着下场戏,老年的她登场。克劳莉萨不解的是,既然这个老女人知道抛弃家庭、抛弃孩子是作为母亲最恶劣的事,她却能不为所做的一切而后悔。也许,在精神世界与肉体欲求的夹缝里妥协生存的克劳莉萨永远不会懂,反倒是她女儿毫不吝啬地给了劳拉——为自己而活的精彩的女人一个热烈的拥抱。

五、宿命
维吉妮亚散步前,丈夫一句牢骚惹恼了她,但很快小说女主人公再次牵动了其全部精力。“她在死着……”维吉妮亚默念,身后整齐穿过的学生路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连微风拂来时律动的花草也是。行人走下她眼前的阶梯,都从其右手边的岔口下去,而她孤独地坐于长椅却对应着左手边的岔口,中间一道低矮的栏柱仿佛注定了她与人群的隔绝。
正如莱纳德追赶维吉妮亚时,他也不知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车站的方向,而不是另一边,虽然片刻迟疑过——一切都是冥冥宿命。接下来车站的戏无疑在点明中心思想:
“我没有义务为别人进食!”“我有权利选择我生活的处所!”“这是人性!”“我在这鬼地方一天天死着!”“心如同沉入无尽的黑暗的泥潭!”……面对维吉妮亚的爆发,莱纳德对她无比的爱与宽容令人感动,当开往伦敦的火车进站时,她终于妥协——其个性不被社会、亲人所容,只能对至爱的丈夫绽放,然而爱又不忍让她把痛苦都让他承担,于是再度收敛、再度自我压抑。
这场戏末了,维吉妮亚一句干涸的“你无法从逃避人生中窃取安宁!”铿铿然掷地有声。这既是说自己,也算对刚才放弃自杀的劳拉重新面对人生作总结,并更像告诫因情敌路易斯出现而气急败坏手忙脚乱的克劳莉萨——最终,克劳莉萨渐趋平复,翻过了往事——光阴早已流去,念念不忘只是徒劳。
情节流动到克劳莉萨母女的对话,“某个清晨醒来,你发现自己迎来了幸福的开端,发现未来有无限美妙的可能,但你错了——那一刻就是幸福。”克劳莉萨在情敌离开后,勇敢地承认她失去了理查——毕竟她们有过幸福了。

作为一个当代电影理论的流派,女权主义批评的独特文化背景,决定了它激烈的批判立场和高度综合的方法论基础。它从分析好莱坞经典电影入手,批判并试图颠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语言和意识形态结构,它对主流电影的解构和批判尖锐而深刻。作为一种纯粹的批评性理论,女权主义的理论活动在立场和方法上自觉地与电影创作实践疏远了距离,即不是建设性地、而是批判性地对好莱坞电影进行了详尽地解构分析,维护了理论形态自身的自足性和政治、美学批评的独立性。
在社会结构并未有按照预期转型时,电影的工业化本质没有实质性改变,男权主义依然故我,女权主义者们因此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们感受到身体承载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反传统的写作本身不断刺激着影片创作,也不断谋求着生存空间,当然,随着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的迎刃而解,女权主义电影也在不断改变着自身形态。
在最近的影片中,女性主义电影开始着力刻画那些有力、复杂而又重要的女性形象,以激发女性观众的再思考。女性开始接受自己的生理特性,她们力图“从一个独立的、敢想敢做的单身女人变成一个母亲,但仍希望保持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是对女性的从属地位观点和所有西方民间传说中关于“力量”描写的一次挑战。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许多女权主义电影虽然大胆奔放,无拘无束,敢于打破一切禁忌和既成观念,却对自身形象造成了一定伤害,女性的欲望展现和性别自觉,常常被反复表现并成为争议的热点。仅以最受争议的《罗曼史》为例,这部由女导演卡特琳娜·布雷拉执导的电影,描写一位名叫玛丽的中学女教师,因男友性冷淡而饱受压抑,她另觅新欢,在一系列扭曲和病态的经历中,企图寻求解脱和慰藉,显示了一种反常的心理。诚然,布雷拉“表达了一项女性主义的基本诉求:挑战和质疑男权式的女性消费化表现,要给女性欲望以自足的表达空间”,但是,这种诉求和反叛的非理性和变态化,本身也走上了备受质疑的途径。因此,它在法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议,赞成的和批评的意见泾渭分明。有人认为,“《罗曼史》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悲观厌世情绪,而它对整个世界的把握,最后也陷入了虚无”。这种尖锐的批评反映了对该片偏执的创作倾向的否定。然而,“法国电影的风格,就是各人不同的风格”,这句话用在女导演们活跃多向的创作探索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另外,电影的商业化以其强大的包容性影响了女性主义的纯粹立场,许多男性趣味的题材,转嫁为表面上的女性立场,在辅以一定程度的关怀主义,就足以穿上女性主义的外衣,一方面消除女性观众的抗拒情绪,甚至引起她们的关心和好奇,另一方面招揽窥奇的观众入场。例如,著名的女权主义电影《末路狂花》,就被指为旧酒新瓶,不过把传统公路电影类型翻新,把亡命天涯向法律挑战的男性角色改为女性,其内核仍只是一部中性的类型电影,主题也是毫不新鲜的追求自我和解放的代价,暴力的自毁性、个体自由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等。关键在于换上两位女性为主角,令不少女权分子满足于“男性做的事,女性也可以”的目标,却远离女权主义提倡的独特女性价值如责任感、平等、尊重等主题。
用女性主义分析来电影,通常是把电影作者界定为一种具有明显的女性特质和企图从自身欲望出发的再现者,通常他们还要针对特定的女性观影者,并以种种经典的心理分析来阐述影片文本的操作,这是一种带有局限性的冒险,它间接阻碍了电影的主题上的广度扩展和深度探求。女权主义者在电影中,如果只是通过表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处处受挫来表达自己对男性的失望,或是以大胆直露的镜头和禁忌话题,故意挑战色情和艺术的界线,并以此作为自己女性独立的宣言,那就陷入了纯粹为斗争而拍摄,为证明而证明的怪圈。
在这个坚硬疏离的世界中,女人可以拒绝邀舞,让孤独沉默。却不应该停止追诉关怀与爱;即使不必求助于世俗的认可,不假于男人恩威并施的情欲,却不应该停止温情的一次注视;曾几何时,晓风烟柳,痴情男女,或是清河隔岸眼波流转,或是人丛背后两手不经意的轻执,便已然心动。纵使女人自己,也难舍纯然婉约的风情,女人注定应该美丽,爱情注定应该地久天长,女人的世界需要冷静的自省同时,更需要男性世界的真实关注。

 6 ) 《时时刻刻》——达洛维太太的时光

  “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达洛维太太》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
  这可以是任意季节的一个午后,属于任意一个人的午后,可以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也可以是布朗太太的,或者是克拉丽莎的。三个不同的女人,同样都被潮水吞没,穿过明晃晃的阳光,是无尽的黑暗与绝望。
  花园中。那只鸟蜷缩在草地上,双翅合拢,紧贴身体。它似乎想化成一粒石子,以沉默面对这个破败的世界。它的一只眼睛还微睁着,闪着黑色的光彩,灰色的双脚已蜷起,像是又回到了它生命原始的卵壳中。阳光洒在它的身上……嗯……要再放上一朵玫瑰,我们总是希望美丽的生命能够不断地繁衍,那么美的玫瑰才不会消亡。死亡在这一刻,像山泉一样甘甜,清泠。谁都没有说话。谁都想亲吻死亡的面颊,像亲吻镜子里的自己。
  每个女人都是一只鸟。
  当面对心爱的人。她会激动的浑身发抖,每说出一句话就像印在情人唇上的一个吻(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身体轻盈地可以飞翔。此时的微笑是她们幸福的炫耀。当推开厅堂的门时,她会觉得:“如果现在死去,现在就是最幸福。”(《奥赛罗》第二幕第一场)此时的死亡只不过是她可爱的唇边呼出的空气,带着甜蜜的味道。生命的终结者从未像这一刻这样收起它锋利的镰刀,像只渴求温存的小猫,发出“呼噜噜”的讨好声。
  “时时刻刻”中的女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爱情,有深爱自己的男人,她们也曾欢欣雀跃过。可每样东西都有它的两面性。爱的魔法让人如此幸福的同时,也有它可怕的毁灭性。弗吉尼亚在《达洛维太太》中就写道“爱情也有毁灭性,一切美好的东西,一切真实的东西都会消亡。”
  在电影中我没有听到克拉丽莎内心的独白,只看到了梅里尔•斯特里普忧伤的眼神和那次崩溃的恸哭。哭的时候,她蜷起了身子,如同那只死去的小鸟,想以一种安全的方式求得安慰。当你越爱一个人,就越怕失去他(她)。那时,注定将要面对的失去使我们对死亡有了深深的恐惧感。
  在小说中,克拉丽莎感叹道:“这个世界上爱太少了。”这话比在电影中看到她的眼泪更让我动容。爱是那么的容易消逝——在吵闹中,摩擦中,矛盾中。当女人不爱一个人,却不能够忘记他,于是他的影像不断盘旋在她的脑海,她批判着他,她从未如此公正的、客观的评论着谁,甚至连他剔牙齿的样子都让我们厌恶。这是女人遗忘的方式——让自己讨厌他。这时她说的讨厌就是讨厌,没有任何妥协的意味。如果,她无论如何也忘记不掉了,那就一定还爱着他。
  女人的细腻与敏感是男人永远无法理解的。像布朗太太那样我们看来很幸福的女人却因为一本书而想到自杀,更是许多人无法想象的。我想这是她羽毛上自由的光辉被阳光唤醒的作用吧。家庭是每个女人的牢笼——幸福的牢笼,她只是想冲破这个牢笼,寻找自己的世界,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即使要用死亡来交换。克拉丽莎需要毁灭了的爱情,需要站在黑夜那遭风雨侵蚀的大街,没有人会打探她的下落;布朗太太渴望死亡,这在她看来不过是个可爱的想法,并不让人感到可怕。当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进入那个旅馆——一个无所谓生死的空间,死亡就不再奇怪了,仿佛像清晨的冰原或者沙漠般自然。她觉得自己可以在那一刻终于可以抛弃这个破碎的世界了,不管家庭责任什么的。在那一刻,她终于扑闪着翅膀飞上了天空,虽然只是一小会儿,但是那自由的快乐仍是无法形容的。
  电影中展现的那种悲伤是绝望的,是一种刺骨的痛,让女人可以落下眼泪的那一种。然而在《达洛维太太》里,悲伤被弗吉尼亚赋予了不同的风景。我从未见过如此细腻和非同寻常的描写,似乎每一阵风都诉说着心情,每一次衣襟的摆动就是一次思绪波动。在她的世界里,有一种让人很痛却宣泄不出来的悲伤,那是一种憋闷、压抑的绞痛,那样的悲伤只能被困在风中,撞击、摇曳、呻吟着。只有读者自己才可以体会那种整颗心煎熬在地狱的灼伤。而灵魂的死亡似乎不过是结束这种伤害的唯一的美丽的方式。
  “可怕!可怕!”在阅读的时候让人真的想大声的喊出这样的话来。我总要小心地提防不要被那片没有边际的深海所吞噬。在这里,瞬间的心情、即逝的情感、短暂的触动、游离的思绪,像人体中绵延不绝的血液,循环往复。
  书中的达洛维太太像是一只躲在树叶背面的小鸟,受不到任何保护,而四周是冷漠的世界,有无数在黑暗中奔逃的影子,树枝折断的声音都能惊吓到她。我想,她是有些神经质的,她过得并不幸福,我能看到她的恐惧,她对死亡的惧怕。她知道自己很年轻,与此同时又不可言状的衰老。
  说到衰老,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和电影《一一》。看过《情人》的人,也许会忘记那个女孩的麻花辫,忘记她的旧丝缎裙子,忘记她花朵一样的身体,忘记她绝望的眼神渐渐黯然破败,但一定不会忘记她用凋零的花瓣般嘴唇说她觉得自己已经老了。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一个女孩说出这样的话。当时,觉得很震撼,但是不明白她为什么有那种感觉,只是隐隐感到那种疼痛。后来,看到《一一》中的那个小男孩,在电影的最后也说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虽然不是第一次听到了,还是觉得很真实,很苍凉。再有就是这一次达洛维太太说的了。渐渐的,明白了他们为什么都还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说自己老了。衰老的人不在乎年龄的大小,而在于心能承受的生命限度。
  每个人也许是从一出生就在衰老了,如果说花开就是为了凋谢,那么出生就是为了死亡,而衰老就是死亡的前奏。只是当我们年轻时,死亡似乎离我们很远,人们无法顾虑那么久远的事情,只是每天不停地为目标奋斗着,也许是考大学,也许是找工作,太多的烦恼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衰老。但当我们达到一个饱和的限度时,当我们的生命再也不能承受这个世界时,我们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
  华滋华斯说过:“当心灵被匆忙的世界占据,感到厌倦,失去乐趣,孤独的感觉,多么浓郁。”当我们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我们脱离了轨道,当我们饱经了磨难,我们开始排斥这个世界,开始质疑,忽然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米兰•昆德拉在他的著作《慢》中写道:“……伏在摩托车龙头上的人,心思只能集中在当前飞驰的那一秒钟;他抓住的是跟过去与未来都断开的瞬间;他置身于时间外;换句话说,他处在出神的状态;人进入这种状态就忘了年纪,忘了老婆,忘了孩子,忘了忧愁,因此什么都不怕;因为未来是害怕的根源,谁不怕未来,谁就天不怕地不怕。
  速度是出神的形式……跑步的人跟摩托车手相反,身上总有自己的存在,总是不得不想到脚上的水泡与喘气;当他跑步时,他感到自己的体重、年纪,就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身与岁月。”
  我觉得,用这段话来解释人的衰老也是很恰当的。那些物质的追求让人们坐上了云霄飞车,刺激与尖叫让我们看不到所处的世界,看不到自己的衰老与孤独。当我们遇到阻碍或是走累了,停下脚步才惊觉自己的衰老。
  达洛维太太曾在爱人离开的时候哀伤的说,“他已经离开了我,我将永远孤独。”她怕的不是失掉那份爱情,而是要一个人孤独的面对这世界。孤独让人像是处在跑步的状态中,那种人很容易看到未来。当人看到死亡的威胁,他就老了。
  常常,我们越是感知到死亡的步伐,我们就越热爱自己的生命,于是就更怕失去它。可是,我们这样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学习英语;我们的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体重总是限制我们的饮食;我们憎恨背叛,却背叛了自己,努力讨别人喜欢;对我们的谣言永远比对赞美传得要快,就像瘟疫的肆虐无法控制;对于生活,我们永远不能控制;刚过完一小时,另一小时就又来了;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什么时候才能厌倦?要过多久才能质疑?时间撕裂着她的外壳,把生活倾泻到我们身上。她把我们分裂成很多份,取走一些无关痛痒或是珍贵的记忆,留下了残缺的我们在大海的潮汐里盘旋。死亡,总是那么令人难以相信事实,让人难以相信我们终有一天会消亡,消亡在这曾让我们如此热爱的分分秒秒中——尘归尘,土归土。
  关于自杀。达洛维太太说她有一次把一先令硬币扔进蛇形湖里,以后再没有抛弃过别的东西。但是那些人却抛弃了自己的生命。有时人们抛弃生命,不是因为绝望,更像是一种反抗孤独的拥抱。“死亡就是反抗。死亡就是一种与人交流的努力,因为人们感觉要到达中心是不可能的,这中心神奇地躲着他们;亲近的分离了,狂喜消退了,只剩下孤单的一个人。死亡之中有拥抱。”
  在电影中,理查德的死亡是安详的,平静的,孤独的,选择放弃的人都是孤独的。
  理查德只是静静的坐在窗台上,温柔地跟克拉丽莎说:
  “十九岁时我爱上了路易斯,同时也爱上了你”
  “我爱你。这话听起来很老套吧?”
  “世界上没有谁比你和我在一起更幸福的了。”
  他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只是朝窗外挪了挪,就轻轻滑离了窗台,摔了下去。像一片树叶从枝头飘落一样。
  我想谁都不能说理查德不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他勇敢地去创作,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去爱,且违反常理,以特殊的方式去爱。他除了克拉丽莎还爱上了一个人,碰巧那个人是个男人。不论身处哪个年代,这种爱都如此勇敢与执着,令人感动。
  “无需再怕骄阳酷暑,也不畏惧肆虐寒冬。”他的勇敢真的如同这句话所说的一样。
  但是,从他染上病的那一刻起,理查德忽然发现自己已经烦透了面对这世界,时间对他来说变成了难以打发的东西,像一朵巨大的花一样不停啃食着他。他并不想用死亡寻求同情,只是想创造一种活生生的、足以令人惊奇的东西,使它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一个早晨。最普通的早上——窗外有美好的景致,人们还穿着睡衣,睡眼惺忪。
  人们呕心沥血创作小说、续写诗篇、拼命工作、养家糊口,怀着满腔热血与对生命的热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一部分人迫不及待地选择自杀,更多的人等待着病魔夺走生命,或者等待生命缓缓地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生活中已知的和未知的艰难让我们如勇士一样,不停地同时间争夺着一小时又一个小时,一天又一天。即使这世界布满了黑暗与恐惧,我们依然深爱着它,就像深爱自己的生命,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会有厌倦的那一天。我们的降生就像是对生命许下的誓言:要永远爱着这生命。可是,永远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一直爱着这生命直到生命的尽头,却无法做到永远。我们可以一边说着“我爱你,却无法与你相守到永远”一边放弃这挚爱。弗吉尼亚在片尾的画外音中道出了影片的主旨:“要直面人生,懂得人生是什么,热爱人生,不管它是什么。最终要了解它。然后才能放弃。”我们只有在体会过、拥有过、感悟过后才能放弃,才能坦然地面对死亡。
  最后,让我们再回到电影中。三个故事的共同点除了同一本《达洛维太太》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就是三个女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弗吉尼亚和她的姐姐;劳拉和她的朋友;克拉丽莎和她的同居女友。
  有着这样的设计,没有什么刻意的雕琢,也不做作,更不会让人心生什么龌龊杂念,反而是一种质朴的美丽。
  其实,女性对女性的感情是纯洁的、彻底地无私,与对男人是不同的。面对男人,尤其是自己喜欢的男人,女人通常都只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够不够漂亮,会为裙子破了一个洞而脸红,为说话的不得体而懊恼。男女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动物间的那种原始的性吸引。可面对同性,女人会放肆地笑,大声地说话,更多地触及到自己的内心,思考话语的含义。当女人对女人产生爱情,是的,我可以说这就是爱情,这感情大都是甜美的,是出于一种保护欲的。如果,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女人没有男人,相互依靠,也可以很幸福的生活。就像“自梳”中的两个女人,虽然她们最后没有在一起,但那份感情却是乱世中的一缕纯洁。
  有人认为电影隐喻了“无论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女人都是忧郁、脆弱而神经质的,她越是力图改变这一切,就会陷得越深……”。可我不是这样认为的,凡是看过《达洛维太太》的人更不会这样扭曲女性的美好。影片中三个出色的女演员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展现出了女人脆弱而坚强的那迷人的一面。不论是最后沉入河底的弗吉尼亚,还是自杀未遂的劳拉,亦或是失去爱人的克拉丽莎,她们都深爱着这个世界,极力想获得属于自己的自由,不论她们选择了怎样错误或是正确的方法,她们都不断争取,就算陷入绝望,沉入水底,她们仍勇敢的追寻着,不在乎世俗的嘲笑或是不理解。
  宁静降临到这个午后。我静静地坐在阳光里,望着天空暗哑、混沌的蓝色。记忆中的海浪向我袭来,浪花翻卷着没过我的膝盖,我的腰,我的肩……海浪不断跃起,接着又摔向海面,然后再跃起。我渐渐无法呼吸,耳边只有“咕咚咚”的水声在回荡着,狠狠地撞击着我的孤独。我试图在水中睁开双眼,看到了更加阴沉的灰蓝色。恐惧包围着我,海浪不断在我头顶发出叹息声,每次它们摔落下来跌碎时,那哀鸣就刺进了我的心。我想挣扎,冰冷融化了我的力气。在时间的流逝中我渐渐失去了重量,大海承受着我的体重,我的忧伤。我全部的意识就是听到整个世界对我喊着“结束了……结束了”。海浪声离我越来越远,可海鸥的叫声在很远的地方却依然清晰,它们翅膀在拍打前会有轻微的颤动,在很远的地方颤动,颤动。
  宁静降临在这个午后。我同三个美丽的女人一起邂逅了达洛维太太,享受着与她共同度过的时光。

  有关电影:
  2002年的这部描写女人情感的电影,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审视了三个女人都怀着对自由的渴望与恐惧,挣扎与追逐的故事。1920年的伍尔夫,在燃烧着才华,创作《达洛维太太》的时候,也走在崩溃的边缘;生活在二战末期的家庭主妇,正怀着她的第二个孩子,读了伍尔夫的小说后萌生了自杀的念头;1990年的克拉丽莎与伍尔夫小说中的主角的名字一样,她的朋友身患重病,这样的悲痛让她难以承受。这三位女性被《达洛维太太》这部小说紧紧联系在一起。

  “时时刻刻”这部电影的结构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电影讲述了三个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靠导演巧妙的剪接联系在一起。在这些过度段落起到连接作用的可能是一本书,也可能是似曾相识的风景,但是让这些过度看起来自然、不留痕迹的则是三位主角情感的延续,这也是这部电影运用这种手法高过一些其他同类电影的地方。在法国版“谜情公寓”中,类似的过渡可能表达的是情感的对立,也赋予这种过度手法奇妙的效果。毕竟,电影中种种剪切、配乐技巧,各种精巧设计的结构都是为了人物情感的表现服务的,而不能本末倒置。“致命魔术”就是个糟糕的例子,克里斯多夫•诺兰沉浸在两位男主角互相残害的快感中,不断重复的手法,不但让效果单调乏味,也突出了两个主角内心的空洞、充满罪恶的一面。与其这样,不如像同样是与魔术有关的“魔术师”那样,老老实实的讲故事,在细节上下功夫。类似失败的例子还有“红色小提琴”,穿梭于历史之中的那把小提琴,演奏的不过是一些虚假到让人难以理解的情感,而非像“时时刻刻”这般真挚感人。归根结底,一个电影是否能触动人心,还是看他所描述的情感是否能打动人心,技术结构不过是传达情感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1029712/

 短评

重看,带有相当强烈的女性主义诉求。抛下所有,选择你想选择的,这需要太大的勇气。

8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11分钟前
  • shu
  • 力荐

妮可演的伍尔芙,很入神.

16分钟前
  • kingfish
  • 推荐

其实有空间做得更好,如果时空交错和匹配剪辑像前十五分钟那样一直延续下去,而不是仅仅作为噱头。看起来这部片子在某种意义上审判了女性解放(疯女人自杀,抛弃丈夫和孩子的女人孤独一生儿子同性恋加艾滋病,斯特里普愿望落空),唔,说到底还是演技好。

1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深刻有余,乐趣不足

20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还行

我们的生活由一组不规则庸俗无奈无聊的事构成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昨天做的事仿佛这个重复没有开始也不会结束但一些事情却在平凡的天天中确实发生会觉得心被禁锢想要自由不甘平淡的生活但是我觉得这便是生活真面目唯可解决办法就是自己制造惊喜生老病死是一个轮回的圆我们总得活也总得死活法和死法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孤单和寂寞我比谁都清楚若是有颗不甘于寂寞的心那便很难过一旦有了欲望他的心变会污浊便会烦烦躁不安于一个女人说一旦她拥有了对爱情幸福家庭的期许她的心会变不安有了爱想要更多欲望得不到满足变越想要越空虚

22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力荐

如何与微不足道的空虚日常做斗争,如何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如何放弃裹挟你至死的责任和习惯

23分钟前
  • 乌鸦
  • 力荐

【B+】美的简直像艺术品的电影,尤其配乐简直了。与云图同样的平行剪辑+独白的方式去诠释生命,但却技高一筹,不过不太理解les的设定有何作用。没给五星是因为还是觉得看的不够懂,但不妨碍我对它的敬畏,对,就是这个词。

2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Julianne Moore 的那个角色感人。

29分钟前
  • 柳具足
  • 推荐

It was death, I chose life. 每一句都戳中内心。尤其是这一句:一个清晨,我在晨光中醒过来,感到生命有无限可能。我一直都以为那是幸福的开始。那不只是开始,而是幸福本身。有些人,生来就不能体会普通人的快乐,不能逃脱,不能憧憬,也不能后悔。他们就活在永恒的此刻,悲怆的此刻,死亡的前奏。

30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直面人生,然后放弃它。

31分钟前
  • 推荐

没有人会原谅我。除了死亡。但是我选择生存。

36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Dear Leonard,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lways. To look life in the face, and to know it for what it is. At last to know it, to love it, for what it is. And then, to put it away. Leonard, always the years between us, always the years, always the love, always the hours.

40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Always the love,always the hours. 我以为,这只是幸福的开始,而这其实就是幸福。这转瞬之间。/ 亲爱的伦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最后,认清它,热爱它的本质。然后,从中得到解脱。伦纳德,永远记住我们之间的岁月,那些岁月,永远记住我们的爱。And the hours... ——弗吉妮娅·伍尔芙

4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讲真生活真的是越过越没意思的,现在我30岁了,待业中,过去的踌躇满志早已在重复的生活和每况愈下的行业中变成了习得性无助,脸越来越垂,肌肉流失得越来越快,看书和看电影越来越难集中精神,看到啥都已经见怪不怪,刷淘宝时都带着一种“又被消费广告占据了我的人生”的沮丧。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但自己又没动力干啥有意义的事,看透生活很难,热爱生活也很难,现在能想到的所谓“不负韶华”的底线,就是把每件小事都认认真真做好,吃饭就痛快吃,睡觉就安然睡,健身就咬牙坚持一下,和别人聊天就认真聊。心有旁骛就是对人生最大的浪费。——妇女节被大数据推荐了这部电影,本以为是个励志片,没想到很致郁,但是确实拷问灵魂:你到底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

44分钟前
  • 嘟哔嘟哔
  • 推荐

我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

49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为什么“如愿以偿的死了”不可以被歌颂,为什么只有“战胜死亡”才是可歌可泣的。

50分钟前
  • 荒木
  • 推荐

三个女人A、B、C在不同时空里生活,挣扎在爱、自由与死之间。一本书穿插其中,成为纽带——《达洛卫夫人》,A是这本书的作者,A正在创作它;B在阅读它,并深受其影响;C被患了爱滋病的诗人男友唤作达洛卫夫人,C的生活与书中同名女主人公的生活恰好有着重合之处——着迷于这种三段式的结构。

53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Three Different Women. Each Living a Lie.简而言之呢,就是这部作品用非常娴熟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对我而言没有什么感觉。

54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当灵魂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一件再微小的事也能摧垮肉体的意志,远离它,摧毁它,不用再臣服于这世间的所有准则。而你,只是不甘平凡

5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