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光曲

正片

主演:王人美,韩兰根,袁丛美,裘逸苇,罗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34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渔光曲 剧照 NO.1渔光曲 剧照 NO.2渔光曲 剧照 NO.3渔光曲 剧照 NO.4渔光曲 剧照 NO.5渔光曲 剧照 NO.6渔光曲 剧照 NO.13渔光曲 剧照 NO.14渔光曲 剧照 NO.15渔光曲 剧照 NO.16渔光曲 剧照 NO.17渔光曲 剧照 NO.18渔光曲 剧照 NO.19渔光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渔光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东海边,在“渔光曲”的歌声中展开了一个渔民家庭的悲惨故事。渔民徐福一家生活艰难,一对孪生子女小猫、小猴的出生更是加重了家庭负担。随后徐福死于海上,徐妈只好到船王何家做奶妈。小猫、小猴和何家少爷子英自小一起长大,感情要好。十年后,长大成人的小猫(王人美 饰)、小猴(韩兰根 饰)继承父业,以捕鱼为生;子英则被父亲安排出国攻读渔业,他一心希望学成归来能改良中国渔业。此后,盗匪猖獗,以及渔业公司的兴办,都使渔民的生活更加艰难。小猫、小猴难以维持生计,于是携着失明的母亲到上海找舅舅另谋出路。跟着舅舅卖唱的小猫、小猴在上海重遇了回国的子英,随后小猫、小猴却遭受了牢狱之灾,舅舅和徐妈也在一场火灾中丧生。经历了多番波折的三人,重新回海捕鱼。然而,命运弄人,那首熟悉的《渔光曲》再次响起……不要2021隔壁有只桃花妖 动态漫画调皮王妃狗仔大饭店总路线血战摩苏尔马场风暴万卷楼卧虎悍将男生堆里的女生江南1970辛巴德隐居我们的村庄火种1993我是大美人2023极限特工2002火龙对决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新春特别篇日落家园第二季邻居之星碟中谍在/其中我是鬼仔网络时代的爱情涅槃郡主美丽新世界2020迷踪霍元甲关于拉克拉女王的惊人真相回到未来1985一仆二主虎女森林2守护星辰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全能战将(国语版)落日余情兰兰和冬冬环保硬汉滑铁卢战役极品老妈第三季体坛秘史:奥本山宫殿斗殴走向欢畅

 长篇影评

 1 ) 现代化的镜头语言运用!

《渔光曲》由蔡楚生1934年编导,创下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连映84天,超过了当时郑正秋《姊妹花》60天的记录,可见影片之深入人心。同时它也是中国第一部国外获奖的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其镜头语言迥异于以往电影,它画面编排精炼,镜头运用新颖自如,颇有可圈可点之处。
首先是电影中对比蒙太奇的运用,通过镜头或场面之间在内容上的强烈对比,产生相互冲突的作用,表达创作者的某种寓意或强化某种思想和内容。《渔光曲》中,镜头是兄妹俩被人追赶至一所大房子的窗户下,接下来是房子里何仁斋的情人身着睡衣化妆扑粉的镜头,而窗外是已经上工颇久的小猫小猴双手往脸上抹泥巴的画面。窗内窗外俨然两个世界,一个奢靡颓纵,一个穷寒破乱,一个是西化的地主资本家的寻欢作乐、贪图享受的图景,一个是受压迫剥削的劳苦大众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导演有意将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最后通过一瓶红酒将窗内窗外连接起来——窗内扔出的红酒却被窗外视作宝贝,争相抢夺,更加突出了窗外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表现对受苦阶层的深深同情,对比的意味更加浓厚。另一处值得说道的对比便是对打渔的表现。银幕上先是呈现机械化的大渔船捕鱼收网时硕果累累的画面,接着下一个镜头就是小猫小猴在自家的小渔船上看着“空空如也”的鱼筐渔网。这样的组接方式在技术层面是对比,在叙事层面上可看作是上个镜头是小猫小猴的主观镜头,人工的小渔船的打渔量敌不过渔业公司的机械化设备和大渔网,这种有意识地剪辑组接画面形象地展现了渔业公司对渔民的掠夺和压榨、将渔民归于无路可走的境地。
其次是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心理蒙太奇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想像、回忆、梦境、闪念等精神活动,往往具有画面和声音形象的片段性、叙述的不连贯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在《渔光曲》中,小子英跑去告诉徐妈关于婆婆病危这一消息时,镜头用近景表现徐妈一惊,接下来即小子英的重影画面,然后徐妈没站稳昏倒在地。这个接在徐妈后面的画面便是模拟徐妈视角的主观镜头,这个镜头先是俯拍子英的全景,接着是近景、近景、近景以及叠影,几个画面间的节奏也越来越快,这是徐妈的心理映照——心绪紊乱、惊慌不定,导演就是用这样有序的剪接方式表现徐妈的内心。何仁斋破产回家后照镜子时,镜头从后侧面拍摄全景,我们可看到有两面镜子,透过一面镜子我们可以完全看到何的正面,何恼怒愤懑,这时画面左上方慢慢出现何和情人以前在一起的画面、子英和其争吵画面,这些是写意的,表现何心理活动的画面。镜子不仅能观外貌、正衣冠,更能察自我、省内心,何照镜子时又想到情人和梁月洲卷钱离开,儿子和其大吵等,何遭到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变故,灰心意冷而自杀。导演通过这些闪念很好地诠释了何当时愤懑不满、孤立无助的境地,简洁凝练。
再次是隐喻蒙太奇,通过镜头或场面间的对列进行类比,含蓄而形象表达某种寓意。最经典的是婆婆去世这一段中,在众人围在婆婆床边痛哭惜别和婆婆去世这两个画面之间,插入一个“枯藤老树昏鸦”的画面——孤枯败落的藤枝,饱经沧桑的老树,群鸦的凄凄哀鸣。这个画面看似不相干,实则是导演匠心独运之处,是导演借“枯树”和“乌鸦”两个意象来隐喻生命的将尽和消逝,创造了一种凄清衰颓、冷落暗淡的氛围,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最后重复蒙太奇的应用更是造就了画面的精炼性,《渔光曲》通过同景别、同机位、同焦距镜头的重复出现简化了情节,深化了主题。在表现何仁斋同梁月洲合办公司时,只用3个镜头就表现出何仁斋开办公司的情况。第一个镜头是特写门玻璃上的“总理室”,中景梁月洲恭敬地给坐在桌前的何仁斋点烟;第二个镜头:特写门玻璃的“经理室”,秘书躬腰给桌前看轮船图纸的梁月洲点烟;第三个镜头:特写门玻璃的“顾问室”,何仁斋接过顾问的材料走开。这三个镜头景别、机位、场面调度都一致,简洁明快、镜头凝练,将无用的画面统统删去,只留下最精炼的,有一种简略的精悍之美。
另外,影片的镜头转场也值得一提,一般的电影转场是从这个场面直接转到另一个场面,没有过渡,而《渔光曲》不使用硬切,而是用镜头间的连续性、相似性实现转场的效果。比如小猫小猴排队找工作这一节里,移镜头从人们的脚上掠过,没鞋子穿的、穿草鞋的、旧鞋的……移镜头淡出,穿草鞋的脚踏上台阶淡入画面,镜头从脚部往上稍移,出现小猴的全景,自此完成了从室外队伍到室内小猴找工的转换。这个转场不仅表现了劳动人民无鞋可穿的悲苦境地,而且完整地实现了转场,一举两得,值得称道。
《渔光曲》技术纯属、思想深刻,将内容与形式巧妙有机的结合起来,对镜头语言及造型美感的探索和创新使其在中国电影史上留名,成为经典之作。

 2 ) 《渔光曲》的现实关注和技巧手法

1934年蔡楚生导演的电影,由王人美和韩兰根主演,是中国20世纪三十年代的代表影片之一,当年被选送参与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是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东海渔村的小猫、小猴及船王继承人子英三人之间的悲欢离合故事。 一、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小猫小猴是双胞胎兄妹,他们的母亲是船王家的奶妈,父亲出海打鱼不幸丧生,后妈又被船王家辞退,一家靠着微薄的收入度日,后来传统渔业收到冲击,日子更加艰难,小猫小猴到上海去谋生路;子英出国学习渔业知识,以求为国发展出力,可现实困难,抱负无法施展;船王一家也到上海,但与洋人合伙做生意被欺骗,新娶的太太也参与携款逃跑,船王无法面对,开枪自杀;子英苦于现实,在小猫小猴母亲死后,与他们一起上船劳动,小猴死于船上繁重的劳务,死之前请求妹妹再唱《渔光曲》,以示诀别。 二、家国民族情怀下的人道主义关注 影片通过对当时社会苦难现实的呈现,揭露了当时的内忧外患的社会问题。对内而言,政府无力,秩序不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对外来说,日本侵略,外国资本家的剥削欺骗,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作者以小见大,以三个人物的悲欢离合,以两个家庭的遭逢起落在反映大的时代问题,具有强烈的民族家国情怀,同时又表达了对底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关照和同情,饱含人道主义的关注。

三、拍摄手法巧妙运用

一是音乐贯穿全片,很好地烘托了影片气愤,也更好地调动了观众观影的情绪,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使之更好地产生共情,具有一定的渲染教化作用;而且同名主题曲连缀全片,先后三次出现,每次出现都代表不同的意思,而且有标注作用:第一次是三个主人公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歌声充满了童年的天真与美好,第二次唱起则是苦难中的美好之声,生活虽然困苦,但是有真情在,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第三次是结尾,这是饱含不舍的诀别之情,也是对社会的强烈控诉,同时也有一种号召作用,号召大家要为了美好的生活和国家前途命运而努力奋斗。

二是对比蒙太奇的运用更能彰显社会的对比,上层对于下层的压迫,颇有一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讽刺意味,对当时的社会不公做出了深刻的揭露,更好地展示了影片的主题。

综上,《渔光曲》是蔡楚生导演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影片集中体现了那时的社会风貌和创作者对于家国民族的关切,饱含家国情怀和人道主义关注,对后来中国影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3 ) 视听语言读解

 1、在《渔光曲》中,蔡楚生以两个渔家孩子经历为线索,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和城市非常广泛的社会生活图景。这里既有贫苦渔民和富裕海主之间的对立,又有畸形繁荣的城市和彻底破产的农村之间的反差,既有落后的民族经济和强大的外国势力之间的冲突,又有剥削成性的船主与其具有改良主义思想的儿子之间的矛盾。这一系列盘根错节的矛盾和对立,深刻的反映了包括乡村和都市在内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又为人物的戏剧命运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把这样广泛的生活内容编织进一部篇幅不长,但结构严谨,曲折生动。而又线索鲜明的戏剧性故事之中,足见其功力。这种表现内容的开放性和叙事结构的严谨性的结合,成为中国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手法。它把真实细腻的情感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成功的结合在了一起,在叙事手法方面与影戏传统保持了明显的继承关系,但在电影化的表现和感受方面,又大大进步了。如影片开始部分小猫小猴降生时的剪影式构图,结尾时小猫抱着小猴唱着“渔光曲”的长镜头等,都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效应。影片精到的电影语言运用也使叙事非常简洁。何家搬到上海后开了一家渔业公司,“总经理”“经理室”“顾问室”三个镜头一气呵成,把何父受友人怂恿开公司,设计新船的过程展现了出来。另外,导演还注意运用电影化手法表现人物的主观情绪。当徐妈听说婆婆得病将不久于人世的时候,眼前前来送信的何少爷的形象不断扩大,直向她压来,这种处理将她的心境生动的展现了出来。正如何父得知有人携巨款逃跑时,绝望之至,自杀这场戏,也处理的很精彩。他站在三面镜子前,镜子中折射出他沮丧落魄的身影,这时叠印出他信任的朋友与情人洋洋得意的画面,真实的他,镜中的他,背叛自己朋友的幻影,三组形象交织在一起,将人物复杂的心情形象的表现出来。
     2、银幕上优美的视觉形象及歌曲的音乐形象,大大的加强了情节所提供的表现能力。同时代的中国电影有许多空间处理经常简单化,空间陈设也呈虚拟化的状况,《姊妹花》几乎就是一部“室内剧”,而《渔光曲》则追求一种环境空间的真实,它的场景开阔、真实的多。无论是东海千里渔场,还是上海十里洋场,均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处处给人以生活的质感,少了人雕琢的匠气。波光粼粼、风景秀丽的东海,更加衬托出捕鱼人生活的艰辛。影片的主题歌《渔光曲》共出现了三次,它曲调优美,歌词质朴,每次出现的情景不同,因此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也不同。第一次出现是童年时代的小猫、小猴与英子一起玩耍,子英要小猫唱歌,三人关系融洽,心情也是愉快的,因此,《渔光曲》也唱得优美动听。第二次是上海舅舅家,徐妈让小猫唱歌舅舅听,看能否随舅舅上街卖艺。生活的艰辛,使虽然小猫的歌声婉转、动听,但多了一份悲苦和惆怅。最后一次唱这首歌是在影片的结尾,小猴已奄奄一息,他求小猫再唱一遍《渔光曲》,小猫歌声悲苦凄厉,催人泪下。在有些影片中,歌声插入时,叙事经常被中断,抒情成为了主要目的。但在影片中《渔光曲》的出现却不仅仅是为了抒情,渲染情感,更是为了介入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介入叙事,这一段叙述变成为有意指含义的插叙,叙述者的叙述是抒情性的叙述,因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影片以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而见长。同时在具体的叙事和空间结构处理上比初期影戏更注重剪裁,使故事的起伏张弛有度。在以叙事为主要手段的早期电影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是两个最重要的支柱,蔡楚生对这两方面比较重视。较之初期“影戏”,蔡楚生在注意以各种手段鲜明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方面做出了较好的成绩。影片中小猫的形象即是最好的例子。她美丽、健康、善良,蔡楚生用细节刻画了小猫性格的特点呢。在招工排队时,她求别人让自己加入队中,遭到拒绝,而当别人求她时,她却无法拒绝,以至自己没有得到工作;在与一男孩争夺废酒瓶时,酒瓶打碎了,男孩无助的哭了,小猫将自己拾得的东西送给男孩,安慰和自己一样处境艰难的人。蔡楚生启用一名正在上升的新星王人美扮演小猫,是慧眼独具的。王人美最初在孙瑜的《野玫瑰》中亮相,以健康、清新、活泼的“粗犷美”一举成名,“使得那些”病态美“,”捧心西子“式的女主角们的宝座开始动摇了,广大观众欢呼王人美这一心形的中华儿女的演员”。王人美的形体容貌富有青春活力,在《渔光曲》中她与扮演羸弱的韩兰根搭戏,成功的饰演了淳朴善良聪颖的渔家女小猫,备受青年观众喜爱,这也构成了《渔光曲》上座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选自《经典名片读解教程》

 4 ) 《渔光曲》背后的故事

1934年6月,上海沉浸在一场六十年不遇的漫长酷暑中。几日里,气温一度攀升至38°。由于高温影响,几家大型的电影院原本应当熙熙攘攘的门前这几天也变得门可罗雀,生意清淡了很多,不过黄昏后的时间,依然会有不少情侣赶着来看上映了有好一段日子的由明星蝴蝶主演的国产大片《姊妹花》。
    14日,影院门口挂出几张新海报,这一天,正是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的首映日。也许是由于这炎热的天气,也许跟各大报纸上宣传篇幅过少也有些关系,《渔光曲》上映的前几日,票房并不理想。经常光顾影院的老影迷也调侃道:你看这蔡楚生可是《姊妹花》导演郑正秋一手带出来的啊,这下徒弟想在师傅手里抢票房,我看即使是观众想捧场这天气也不捧场啊。还有人私下议论说,政府宣传部看过《渔光曲》后觉得情节有些激进,不太喜欢,才特意安排到这闷热的天气中上映的。
    总之,观众们和影院老板似乎并未对《渔光曲》的上映给予太多的关注。
    这下让导演蔡楚生十分为难。且先不提自己的作品档期与师傅冲突,单说电影的整个拍摄过程实在是异常辛苦。前后为时一年的创作中,演员和幕后人员受尽了海边恶劣天气的困扰和渔民与渔业领导的阻挠。联华董事长罗明佑此前也在资金上表现出对电影的不重视,微少的资金使得电影根本就无法使用美国有声录音设备。他只得多方请求支援,最终在朋友的引荐下认识了之前为电影《桃李劫》成功完成录音的国产录音公司“三友”。才使得电影中的小猫真正唱出了那首《渔光曲》。种种曲折的经历,让蔡楚生更加担心,若是电影失败,如何给演员,同事和领导一个说法,更如何向自己交代。
    可就在这当口,出现了一场连电影主创们都未曾想到的戏剧性转折。
    一日,上海《新闻报》用了两个版面,以极大的字体宣传了这部影片。一时间,这一罕见的现象引起了报纸读者和电影爱好者的普遍关注和热议。可这种大手笔的宣传到底是由谁投资的呢?这个问题连主创们也一时摸不到头脑。直到后来经多方打听,大家才知道,某位富家少爷在观看《渔光曲》后大受感动,以匿名的形式出资为其在杂志上作大幅度宣传。 那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会让一位富家少爷作出这样不合常理的行为呢?一部小成本似乎没有什么大明星的国产片真的就那么值得一看吗?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一大批上海市民顶着烈日,走进影院观看《渔光曲》。
    有时,事实确实可以比最擅长运用矛盾冲突的编剧写出的故事更夸张。正是由于观众们口碑的口口相传,《渔光曲》短期内票房完胜过《姊妹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影片连映83天,也从时间上超过了《姊妹花》的六十天记录;片中朗朗上口的同名主题曲传遍了大街小巷,脍炙人口,被传唱至今;而片中女主角小猫的扮演者,王人美,也从上海,开始红遍全国,影迷送了她一个活泼而性感的名字:“小野猫”。带着这个名字,王人美开始了后来被她称之为“成名和不幸”的新的人生旅途;导演蔡楚生被媒体称之为接过了师傅的接力棒,中国电影的第二代导演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正式走上了中国电影史的大舞台。

 5 ) 关于《渔光曲》第一部国外获奖影片的一些事

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国外获奖的影片,因为这个殊荣这部影片一直有特别的意义,不过对于获得“苏联国际电影节荣誉奖”是什么样的奖项,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参赛又有那些影片等详细情况一直没有相关资料。

碰巧在看《胡蝶回忆录》时竟然看到了相关内容,不得不对胡蝶的认真态度表示敬佩,她在书里详细介绍这件事,不过叙述的角度是从中国的参赛方,对电影节其他方面依然缺少介绍。另外在孙瑜导演的《银海泛舟_回忆我的一生》也略微提到过这里面我就直接引用原文:

参加莫斯科电影节当时,苏联因为纪念其电影事业成立十五周年,特定于一九三五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日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展览会,邀请各国选派电影代表团参加。苏联当局给南京外交部发来电报,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参加,电报中,特别指名请我参加,后来据当时在莫斯科中国驻苏大使馆工作的记者戈公振先生告诉我,在发出邀请电前,苏联文化当局曾向戈公振先生询问中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情况,有无电影明星。戈公振先生称:“胡蝶是当今中国最红的影星,在新加坡等地都有她的电影观众,东南亚的影业同行都来中国订她的影片呢?”有机会到苏联及欧洲去考察一下外国电影事业,以提高中国的电影水准,自是影业人员神往之事。只是名额有限,在确定代表人选方面费了不少周折,我算是得天独厚,得到了苏联影展会直接寄给我的请帖,免了参加“竞选”的一番争逐。汪精卫是当时的外交部长,我去南京见了他,并得到了外交部批给我在国外使用的一些外汇。 代表团经过一再协商,最后决定由“明星”、“联华”、“艺华”、电通”四家公司,遴选了八部影片,由制片人、编剧、导演、摄影师、演员七人组成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爹加盛会。七位代表分别是:“明星”制片人周剑云,“ 联华”制片人陶伯逊,“ 联华”编剧余一清、副导演黄谦,“明星”摄影师顏鹤鸣、翻译孙桂藉,演员代表就我一人。 参展的八部影片是:

“明星”出品的《姊妹花》(- -九三三年,根据郑正秋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编导:郑正秋,助理导演:沈西苓,摄影师: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郑小秋、宣景琳、谭志远、顾梅君。(现存)

《空谷兰》,(“明星”出品,一 九三四年)。编导:张石川,摄影师:董克毅。主要演员:胡蝶、高占非、宣景琳、严月娴、郑小秋。(未知)

《春蚕》(“明星”出品,一九三三年。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摄影师:王士珍。主要演员:萧英、严月娴、龚稼农、高倩萍、艾霞、郑小秋、张敏玉、王征信。(现存)

《重婚》(“明星”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刷:王平陵,导演:吴村,摄影师:周诗穆。主要演员:高占非、高倩萍、严月娴、萧英、谢云卿。(未知)

《渔光曲》(“联华”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导:蔡楚生,摄影师:周克。主要演员:王人美、罗朋、袁丛美、刘继群、王桂林、韩兰根。(现存)

《大路》(“联华”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导:孙瑜,摄影师:洪伟烈。主要演员:金焰、陈燕燕、黎莉莉、罗朋、郑君里、章志直、刘琼、尚冠武、刘继群、韩兰根、张翼。(现存)

《女人》(“华艺”出品,-九三四年)。编导:史东山,摄影师:周克、吴蔚云。主要演员:黎明晖、胡萍、雷梦娜、蒲曦、奚良。(未知)

《桃李劫》(“电通”出品,一九三四年)。编剧:袁牧之,导演:应云卫,摄影师:吴蔚云。主要演员:袁牧之、陈波儿、唐槐秋、周伯勋。(现存) ——《胡蝶回忆录》

一九三五年二月,苏联在莫斯科举行“国际电影节”时,我国选了联华公司的《大路》、蔡楚生编导的《渔光曲》,以及五部其他影片公司的片子,由西伯利亚火车直送莫斯科。参加的有三十一个国家,一百多部影片。评选结果,得奖者六国十部。《渔光曲》获“荣誉奖”,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由于《大路》是抗日片,携带联华公司片子的陶伯逊,为预防当时侵占东三省的日本当局阻难,特把《大路》一片由上海交海轮寄往苏联港口海参崴,再绕道西伯利亚火车转送莫斯科,由于绕道费时,没有米得及赶上电影节的评选。 ——《银海浮沉-回忆我的一生》 参加影展的八部影片中《姊妹花》《渔光曲》《春蚕》《大路》《桃李劫》在网络都有视频资源,其他三部《女人》《重婚》《空谷兰》则情况不详,所选取的影片都是年度拍摄的重量影片。另外《大路》这部影片按照孙瑜导演的说法因为绕道没有赶上影展,个人觉得这个说法还比较可靠,因为《大路》并不比《渔光曲》逊色,甚至更胜一筹。其他作品不乏技艺高超的经典,或者年度瞩目的商业电影,导演们都是在电影史反复提到的重要人物。 可惜的是,提到六国十部获奖,参加三十一个国家,一百多部影片是那些就不得为之了,也没有其他获奖影片的名单也就很难比较这个影展的水准了。不过按照规模推测的话,当时也一定是比较有影响力才会有那么多国家参与。

现在看来这八部影片最具实力的当属电通拍摄的《桃李劫》,这是第一部完全用有声技术拍摄的影片,影片的拍摄水平和现实意义也是胜于《渔光曲》,没想到这部竟然冷落了,而在早期电影史也被明显忽略,尽管被认为是一部经典的左翼电影,但远没有突出它应有的地位。至少我个人看来,《桃李劫》在现在可以看到的中国早期电影中是屈指可数的经典,此片导演应云卫的另一部作品《生死同心》也是惊人之作,两部的主演都是袁牧之,袁牧之不仅是《桃李劫》的编剧,之后还导演了《都市风光》《马路天使》,不仅是全才还是天才型的导演。

 6 ) 《渔光曲》的民族诗意

  《渔光曲》是蔡楚生导演在1934年创作的名作,属于30年代悲剧现实主义的一系列左翼影片之一。
  这部电影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连映84天,也是第一部在国外获得奖项的中国影片,我想这得益于其将社会现实和社会批判融入到一个悲情的家庭伦理故事之中,是中国“影戏”电影传统的集成和发展。
  这里我想说说影片的中国味道。首先是渔光曲的串联作用,先后出现三次。第一次是童年的快乐时光,但接下来的就是婆婆的去世。第二次是小猴小猫在上海做工,母亲高兴,小猫唱给母亲听,但紧接着是母亲被烧死。第三次影像呈现的是小猴的死亡悲剧,与打渔的收货形成对比。重复出现的歌曲就像中国传统诗歌,比如《诗经》中的回环往复。颇具中国。
  再者是空镜头的运用。影片中有大量的山水、渔船的镜头,很有中国水墨画的味道,尤其是经历了时间的斑驳,影像更有一种不设不施的朴素美。片尾小猴死去,镜头转到广阔的水面和远处的青山,让青山绿水去消解内心的苦痛,可谓情景交融。
  片中有一处的隐喻蒙太奇诗味浓郁,婆婆死去,接着的镜头是一棵枯树和一群叽喳的乌鸦,无法不让人想到马致远的“古藤老树昏鸦”,只是这里的断肠人不是一个。
  除了民族风格,影片还有几处很出色,对比蒙太奇,心理蒙太奇,主观镜头等。
  据说,《渔光曲》最初上映,反应并不强烈,后来被电影感动的富翁匿名在报纸上登了广告,才有了其万人空巷的后来。现在,这样的富翁没有了,这样的电影也很少了。
  

 短评

56分钟,应该是不完全版。有几个过场非常不错,其次就是对比蒙太奇,姐弟俩往脸上抹泥和富人往脸上抹奶油,最后小猴的去世和渔船的大收获。三星半。

5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今天看了修复版本,有几段仍然缺失导致不连贯,基本上仍然是苦情戏,剧情比较紧凑,剪接快速清楚,但感情比较单一,王人美演技一般,不如阮玲玉和周璇黎莉莉那么有魅力。6

6分钟前
  • 葱油饼
  • 还行

那时候的拍的真不错

10分钟前
  • 雨伞批发商小翟
  • 力荐

一起哼起这旧中国的凄婉曲调。

14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中国的现实主义比意大利早十年!可惜原版(80分钟)已经丢失,现存的版本(56分)丢失了很多珍贵的镜头!

18分钟前
  • F
  • 力荐

6.5/10

19分钟前
  • 小凯撒
  • 还行

还是以前的故事纯粹

24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原片全程使用音乐伴奏,并配有同名主题曲反复歌唱,在配音片技术层面算是成熟。但是,从剧情上却完全不连贯,怀疑现存只是部分残片,能拍出《新女性》的蔡楚生不至于把故事讲成这样子吧。另外本片在莫斯科也没有获奖(只是第9名),却在片头后增介绍文字上特意强调荣誉,反倒是不讲讲有缺失段落的情况,种种迹象都很奇怪。

26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还行

上课啊上课

29分钟前
  • Mathilda
  • 推荐

外婆死了,妈妈被辞了,妈妈瞎了,兄妹被辞退了,妈妈死了舅舅死了,哥哥死了......

34分钟前
  • Grey Wanderer
  • 力荐

空镜很美,印象深刻的是对比蒙太奇和何父镜中自视的段落。

38分钟前
  • bloom
  • 推荐

中国最好的电影几乎都是书写小人物的动情故事

42分钟前
  • 啸如
  • 力荐

令人辛酸落泪的老片。比《愤怒的葡萄》还惨。

46分钟前
  • k-pax
  • 推荐

手法极为现代,空镜头用的比现在的傻逼导演牛多了。韩兰根是那么出色的一个演员,中国的卓别林。@资料馆

50分钟前
  • cassetteman
  • 力荐

一母同胞的两兄妹,为什么一个长成了王人美,另一个却长成了韩兰根……#电影资料馆#

52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还行

这《渔光曲》的歌一唱起来,真是煽情啊。穷人之苦,王人美的表演非常令人难忘,情绪烘托上已经非常精彩了。关于贫富差距的电影,如今同样很稀缺。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的获奖影片,第二代电影人蔡楚生扛鼎之作。充满了对底层的同情和对命运的无奈感,一系列的对比蒙太奇镜头,上演“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平行幻梦,无疑很有开创性。“上海是个好地方,他们都很高兴呢。”这是中国的《城市之光》。8.2

59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第四期 银幕玫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1小时前
  • 心之旋影
  • 还行

中国第一部获奖电影应该是《农人之春》孙明经编剧,黄天佐导演

1小时前
  • 1023Mb
  • 力荐

上课的时候果断扫描。

1小时前
  • geek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