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千利休

HD

主演:市川海老藏,中谷美纪,伊势谷友介,大森南朋,福士诚治,檀丽,柄本明,袴田吉彦,伊武雅刀,川野直辉,黑谷友香,中村贺津雄,克拉拉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2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3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4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5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6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3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4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5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6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7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8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19寻访千利休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寻访千利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6世纪末4月的一天,暴雨浸淫下的京都,某座并不起眼的宅邸内,一代名流的人生正走向尽头。房屋的主人乃是举世尊奉的茶道宗师千利休(市川海老藏 饰),遥想当年,他在战国乱世得到了织田信长(伊势谷友介 饰)的赏识,并曾以其影响力救助了命悬一线的羽柴秀吉(大森南朋 饰)。英雄霸业烟消云散,秀吉成为新一代枭雄,却渐渐不满利休那种对美毫不妥协的追求以及对强权的漠然蔑视。本不该有交集的二人,裂痕愈来愈大,这似乎也注定了利休的悲剧。   生命将逝,在妻子宗恩(中谷美纪 饰)的陪伴和问询下,利休回忆起往昔的岁月,以及年轻时代那段令他刻骨铭心并左右命运的恋事……中年女性春天有爱破裂 LaFracture火星来信惊天骇地头文字D第二季国语野性地带私枭血鄂尔多斯风暴恶搞之家第二季诗人与他的情人行骗天下JP:运势篇幽灵鬼屋2004我在东北做白事的那些年推理笔记2017满足第二季最后一场胶片电影放映十八岁第二季我们办人事今天是个好日子卖命2018猪猪侠第一部:魔幻环保灵能百分百太阳的孩子不如跳舞家庭生活1971夜行夜珍惜七尺男儿宝莱坞禧年虎胆龙威4火爆天王纪念品:第二部分猛龙刁拳警坛风云第二部:千禧警纪天才与白痴(1997)陷入沼泽。港区女子高中生感谢您的服役1920:邪灵重现业余选手通天拍档3年8班青春如期假如

 长篇影评

 1 ) 术道之欺——《寻访千利休》解读(二)

【造就美物之能】

丰臣秀吉是何时出现的?其实早已出现。在引子之中,那个与一代茶人对峙的权力主宰,在正片开始那个在街边自得其乐哼哼唱唱的织田家臣,就是丰臣秀吉。他更出现在,当宗易化现水月幻景之后,那个凑上来的家臣,露出无比惊讶表情。

略知日本历史,便不会不知道丰臣秀吉的名字,结束日本战国,一统天下之人。但他却出身连姓都不能有的底层,幼年时候叫做日吉丸,成为了信长的武士之后叫做滕吉郞。据说因为自幼生活艰辛,所以身材很是矮小且容貌委琐,被称为猴子。传闻他之所以获得信长赏识,是因为他在为信长提草鞋的时候,将草鞋在怀里捂热了,大获信长的好感。

丰臣秀吉喜爱茶花,在15世纪的日本,曾下令在京都各处多种茶花。宗易不取阁中之花,却选择了流水石臼之中的一朵茶花,就是对应了舍织田信长而取丰臣秀吉。信长出身高贵,一如阁中之瓶花,而丰臣秀吉出身卑微,正合水边臼内的物象。由此观之,其中缘故,或许就有瓶花已经成形,而野花无样容易包裹的缘故吧!

一朵茶花从藏于怀中,成为了过渡到下一个情节的线索。我曾看见有影评说本片被生硬劈分成段,是导演的失败,其实看明白了才知道,这是导演的用意,内中藏着无数的表达。再来已是千利休切腹前十二年,片中出现的是两位葡萄牙传教士,抱怨着日本的茶道。问题首先是来自于那极不合脚,为了进入茶室需要更换草鞋。

草鞋是入茶室的规矩,西方之人并不习惯,但镜头一转,却是丰臣秀吉着一双草鞋,仍旧哼歌自乐,无不安然。当然此时的丰臣秀吉,还是织田的家臣滕吉郞。他与传教士的对话透露一个信息。信长正合西方势力有所接触,因为两位传教士带着西方极具价值之物,前来取悦织田信长。

传教士视茶室如鸭棚,茶室之中的一切毫无价值,甚至认为喝茶的日本人都是头脑有问题,是愚蠢。这是西方文化的自狭之处,难以理解另一种文明,也是典型的西方式的傲慢和自大。说明他们对于信长并非真的认可,只是想要在信长的支持之下,实现自己的目的。在此之前滕吉郞所谓的论得天下者定是我家大人,若能取悦他便可无惧一切。

一茶过后,信长以一茶罐发问,价值几何?作为怀抱于国的人,在西方人面前自然不只是问茶罐,而是要确定自己在他们眼中的价值。一如之前自称带来西方最具价值之物,传教士也坦诚表示此小壶在他们眼中并不值钱,没有人会愿意为此付出高价。

不是完全没有价值,只是没有高价,这是做交易的谈法。信长自笑名贵之物、竟无人欣赏,是西人不识得他是个英雄,转而将话头抛给了一侧的宗易。这里就清晰无比地体现了宗易的角色,是茶室之中的一等谋臣。

一个小小茶罐,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与其说这是传教士的问题,不如说这是宗易的问题。因为所谈论的茶罐将因人而不同。织田信长在谈茶罐是谈他自己,传教士也所谈也是一样,只是不能相信信长真的能够统一日本。他们的相信需要对方来证明,这就是交易。

但宗易的回答却是:

“那朵花蕾,您觉得如何?”

是传教士在库房之中看见的竹筒之中的茶花,对应的是此前传教士与滕吉郞的相见相谈。宗易称之为生命的萌芽,之后却突然话锋一转,再次提及一杯茶让人心情愉悦。别忘了,宗易此前说过,茶,是合乎心意的。那么怎样的一杯茶才能让传教士心情愉悦呢?当然是要合乎他们的目的。

信长是一代英主,自有主见,已是成型的瓶中之花,配合困难。但是那一朵花蕾却还在生命的开始阶段,意味着未来的无限可能。只是“唯有独具慧眼者,才能发现此物的价值。”

这一段情节为,信长和传教士谋求合作,为了凸显自身的价值。信长带了传教士进入茶室,让宗易进行说服。不料宗易却另举出了一个能让库房的土墙都能生辉的人,竟是信长的部下滕吉郞。因为宗易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传教士对这一朵茶花的另眼看待。

宗易的逻辑应该是,有如此部下的人,自然是将来征服天下的人。但信长却警觉到这一朵茶花的志向,是无限绽放的生命的力量,对自己的威胁。所以马上追问了一句,发现的价值,将由谁来决定,是不是由他?

自信之人是不会询问主宰之权的,因为他们会将权柄牢牢紧握。但信长如此之问,暗含的意味是,他从宗易的判断之中感受到了来自滕吉郞威胁。出口询问,是试探!他是否还能够掌控滕吉郞!

宗易的回答是,出乎意料:

“美,由鄙人来决定。”惊动茶室外滕吉郞抬头!

“鄙人所挑选的珍品,能够孕育传奇!”此言出口,宗易目光如虎。什么是他所挑选的珍品,当然不是茶具,而是人物。信长有识人之能能欣赏他,他也一样,能够发现滕吉郞!日后当滕吉郞成为了丰臣秀吉,正是他所挑选的珍品,孕育了日本的战国传奇!

此时信长不由失笑“这家伙,是个相当坏的人呢!在我左右又添欲夺天下之人了。”是在左右而不是身边,因为是有两个人。信长说完之后,转身叫名:“是吧,滕吉郞!”滕吉郞开门相见。

信长让传教士将贡品带回,看来是他拒绝了与传教士的合作。实际上的情况是真正得到传教士的助力的人,是滕吉郞!历史上,丰臣秀吉和织田信长一样,曾对西方天主教刻意怀柔示好,只是到了丰臣秀吉掌权之后,突然发布了驱逐天主教的政令。这一态度转变,世人不解,史上称迷。但说穿了又何其简单,不过是利用完了而已。

真正和传教士有所联系的是宗易,因为第一个传教士对第二个传教士说,那个男人会改变你的看法。而在茶室之中,所发生的一切,正是宗易所主导着每一分的变化。这是一段完全是属于电影语言的情节,一定不是真实的历史片段,却是电影可以编织的讲现实关系讲清楚的表达,是高明的手段!

电影是象征和比喻的艺术,从某种角度而言,象征和比喻才是艺术,只会写实,便失去了空灵变化的趣味,俗不可耐。而同时象征和比喻也是另一种层面的欺骗,影片如此欺骗着观众,宗易本人何尝又不是如此,是布局弄幻的高手,拨动人心!

此前织田信长挑选美物之时,等候已久的人询问宗易如何姗姗来迟。原本一路小跑而来在不远处才缓下脚步的宗易却淡然道,还早了一些。既然还早,此前何必匆匆,这是他展现给世人的样子,因为他是堺之三茶人。但既名为茶人,为什么呈现给信长的美物,却与茶无关?

因为他知道信长需要的是什么,能够做出合乎心意的事情。这不是道,而是术!

明白了织田信长如何起了猜忌,才能明白下一个情节,为什么丰臣秀吉大人会愁眉苦脸的前往千利休的茶室。值得注意的是两点,第一是原本的滕吉郞已经成了秀吉大人。第二点是当秀吉走在进入茶室小径的时候,突然听闻了一阵鸟叫,明显是两只鸟的叫声,抬头查看,却看不见有鸟的踪影。

名字的变化,是身份地位的变化。看不见的鸟来处,那是因为这两只鸟源自开始的烛火光影,来自宗易的那一句,为吾妻者,非您莫属。当时他选择的茶花,此刻正自投门而来。隐喻早已埋下,却到现在才传出动静。所以秀吉来到门前,树后转出宗易,原来是早已等候。在物之初,便已经能够看见物之壮,这就是先知。世人所谓的先知,往往以为是能知未来,其实真正的先知,不过是能先觉罢了。其心入微而后入妙,能觉人所不能觉之纤细,便是先知。

弟子口中交代了秀吉恐有斩首之过,这是信长起了杀机。弟子之言被宗恩制止,称言多必失,说明相会是密事,不可外宣。秀吉区区一个家臣,起自卑微,以日本注重出身的社会,竟然会让胸襟广阔信长动了杀念,其中原因可想而知。秀吉声称为茶而来,但是宗易却待之以粥。人在虚弱的时候,不需要茶。因为茶是假相,而粥是实际的果腹之助。

粥后有一杯茶,宗易说让他好好品尝生命的喜悦。一杯茶,能够品尝的生命的喜悦是什么?此前说花蕾是生命的萌芽,唯有绽放才是生命的喜悦。信长口中的无限的生命力量正是要在此时绽放出来。

秀吉进入茶室的第一句话是说临死之前,因此地备受推崇,所以前来尝试。若真的是说茶,何必临死之前才来尝试,平日机会甚多。人到生死关头,想要尝试的,很自然的应该是求生吧!何况是秀吉这样的出身,求生之本能会让他不择手段。

强调临死之前,意味颇深,表示此前并不是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时机不至,没有让他有足够的居心。说到生死,表示没有退路,也表示决心已定。由此便知秀吉来求的不是一杯茶,而是一个生机。

求人有道。今天的人难以求人,往往开口便错,一不留心便成了用情感要挟、利益诱惑,甚为地下。看秀吉求人,就知道此人非凡,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能被宗易视为珍宝。本来求人,却说试茶,更绝口不提一字自己的处境,却说了一段自己小时候的生活。这不是闲话,而是示弱,真情流露。让人不禁心生悲悯。世上的人都会觉得孩童无辜,却很少可怜成年人。所以真正的示弱,不是一味自贬,而是让人看见自己的可爱之处、值得呵护珍惜之处。这才能策动人的善念,策动人心。

读古书看见处绝境的人往往装疯称病示弱,得以脱身,如孙膑装疯、刘邦示弱、司马懿装病、几成惯例。因为疯子行为之中有自毁,弱者如尘埃渺小而被轻视。毁坏了的东西,往往让人心生悲戚。如颓坏了的屋子,破碎了的花瓶,容易让人心生怜惜,是一样的道理。这个世上的人,都活在他人的悲悯之中,因恻隐而得活。

看见毁坏,心生恻隐,这是获得活路。当然这也要看对象,往往要是对高贵者、上位者,因为他们往往没有经历太多残酷,享受优渥,心不残忍。要是面对自下而起之辈,心意决绝,就未必有那么好的效果了。比如宋江也装疯,却被小官吏打到熬不住为止,只好认了。

这应该算是秀吉和宗易第一次交锋,秀吉遂了心愿,宗易亲口答应会去为秀吉说情。表面看容易让人误会是宗易要去信长面前为秀吉说情,但细思信长要杀秀吉的原因,真的是可以说情而解决吗?生死之事,当以生死之决,那么要救下秀吉这一条命的,如果不是一次求情,又会是什么呢?

一碗粥,一杯茶,粥前茶后,影片都给出两个画面,是茶室之中一副墨迹,是个闲字。导演精细,不会浪费镜头,如此重复,必有深意。从茶室而言,似乎是宗易给出的茶境,让秀吉暂忘烦恼,体会当下之心。一个闲字,能治烦恼。而秀吉的烦恼来自信长,能治信长的闲字是什么?

影片的下一个情节,是宗易来到了一处作坊,找到了一位正在做泥塑的老匠人。宗易恭谨上前,语态谦卑,自称茶人,想要让老匠人帮助烧制茶碗。老人诧异反问,让老夫这样一个制瓦作泥的匠人吗?制瓦作泥,如何能够烧制茶碗?宗易不答,却拿出了怀中的图纸,原来他早有准备,有了详尽的方案!

这里不妨插入一段,据说影片拍摄所用场景,都是日本国宝级建筑物之中实地拍摄,其中所用的茶碗,皆是当时真品,影片之中出现了包括千利休本人使用过的黑乐茶碗等珍贵名器,是日本茶道家族的协助。而演员在接受饰演邀请之后,准备工作长达一年,不仅学习了各种茶道、历史,乃至还购买了利休传世茶器,力求感应人物。而在真实的历史之上,千利休的确也在日本天正初念,找到陶工长次郎,由利休设计,长次郎烧造,创造乐烧茶碗。茶碗主要是黑、赤二色,这一点可能是因为日本笃信佛教影响有关,佛门《四分律》规定,僧徒的食钵只能使用黑色和红色,与此相合。

言归正传,宗易除了拿出方案之外,还说出了自己的要求,是要烧制一只不是摆设的茶碗。若是摆设之物,便是闲物。不是摆设之物,便要起用,岂能闲置。既名茶碗,便应该是盛茶而用,世上岂有闲置的茶碗?难道说,宗易的意思是,在他的审美之中,见自己所在时代的一切茶碗,都不符合他的茶道理念,所以索性要自己动手,亲自创造吗?

影片在此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消失的身影。借用宗恩的口中叙述,每当木槿花开的时候,宗易总会不知去向。这时候的镜头给出,是一片汹涌的大海,远处一座破败小屋,宗恩来到屋前站定远望。从这样的镜头语言来看,她是知道宗易去了哪儿的,只是不知道小屋之中的情形罢了!

影片至此,似入幽幻!

(更多影评,请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打破一担砂锅!谢谢!)

 2 ) 术道之欺——《寻访千利休》解读(三)

谎言亦可以是美物


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利休切腹的九年之前,画面开始却是信长的葬礼,由秀吉亲捧灵位。略知日本战国历史,便知道著名的本能寺之变。一代英主,原本可以结束战国,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为自己信任的部下明智光秀所出卖,堕马折剑,第六天魔王身陨本能寺。离奇的是,信长身死之后,却无人能找到他的尸体,成为历史之迷。

对于本能寺之变,日本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信长所倚重的部下明智光秀的突然叛变,更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但这是历史的问题,而在这本电影之中,自然也有电影的语言和表达。影片出现的镜头是秀吉捧灵位,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人死之后负责捧灵位的应该是子嗣,代表着继承人的地位。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这等寓意,自然不言自明。

秀吉继承信长的伟业,继而统一日本,这是日本历史的事实。因此在日本史学界,有所谓“织田种稻,丰臣制饼”的说法,意思是织田信长为丰臣秀吉夺得天下打下了基础。而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却是“德川吃饼”,指德川家康最终窃取了丰臣秀吉的成果,最终夺得天下。

这一节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秀吉在议事之所大喝,“天下唾手可得啊!”

一边的武士立即应和道:“为继承大业正名而举行的葬礼已经结束,现在正是一举歼灭柴田的最好时机。”

这就是电影语言,是台词,不是现实之中的对话,是导演的表达意图,而非再现真实。秀吉的话直接,表露的是争夺天下之志。丧礼之后,不言旧主之恩开口即说天下,表示早有天下之心。而武士之言更是直白,葬礼不过是为了继承大业正名而已,并不是真的哀戚旧主。

秀吉急欲取得天下,此时却另有部将请见,是宗易新建茶室取名,以此征询秀吉的意见。纸展名现,是待庵。秀吉立即会意,是让他按捺等待的意思,他的意图已经被敌方看穿,对方早有准备。秀吉于是定下出其不意之策,雪落出战。

到了此时,宗易的身份便再明白不过了,他是秀吉幕后的策师,是指导者。这里倒是可以展开想象,当初在茶室之中,秀吉来向宗易求情,最后宗易答应帮助,为他消解烦恼,最后做了什么事。这一点,在之后的情节之中有所暗示。

茶室新成,宗易带着宗恩前来参观,问及感受。宗恩坦诚回答,说是如回到了小时候,做出了恶作剧而被父母发现,害怕父母斥责而屏住呼吸,慌忙躲藏似的。

茶室本求闲,是心意之所,自然求的是享受。而诸般享受之中最先最要,莫过于心安。为什么宗恩却是慌张、害怕、躲闪?像是做出了恶作剧而被发现了。

宗恩说完这些之后,神色有一瞬之变,随后再度出现了她远望海滩小屋的镜头,这意味着一切源出于此。她是最熟知宗易之人,自然有所联想。那个宗易消失的地方,正是不可告人之所。

恶作剧是什么?

或许便是宗易和秀吉一起联手,实现了取信长而代之的过程。而最后实现出来的秀吉掌握大权,天下平定即在眼前的局面。仅仅只是宗易和秀吉的力量,便能做到这一点吗?当然不是,不要忘记了茶室之中的那个闲字。一个闲字,杀灭烦恼!

宗易为了烧制一个不是摆设的茶碗,去见老匠人的时候。过于恭敬的态度已是让人怪异,而更需注意的是当时老匠人手中正在雕刻的泥兽,那不是别物,正是麒麟。中华文化,麒麟应圣主而出。因而麒麟若出,便表示太平之世降临。传闻孔子晚年,鲁国出现了麒麟,引得夫子哭泣,因为当时世道尚乱,哪里是什么太平之世呢?非时而出,所以夫子感叹!

麒麟可以象征的是帝王之族,与龙不同。《诗经》之中有一篇《麟之趾》,以此赞美文王家族。由此可以想见,那个老匠人的象征,究竟是什么样的意义,而宗易的神情又为何如此恭敬,为什么见面即说,终于见到您了!

那老匠人如果不是日本天皇,那也是雕琢麒麟之人!

本能寺之变的诸多猜测之中,就有关于是当时的正亲町天皇在背后运作的说法。织田信长的理念是天下布武,不是要在天下兴起战争,而是要建立武人政治。同时也有更进一步的大胆想法,那就是要取天皇而代之。日本天皇传承不绝,至今有万世一系的说法。天皇运作其后,并不奇怪。而日本史学界,对于明智光秀叛变织田信长的原因,有一个很广泛的说法,就是为了保皇,解释明智光秀是因为反对织田信长欲取代天皇的野心,才反动叛变。很有力的一点证据是,明智光秀叛变成功之后,并无进一步夺取权势的行为,反而逡巡京都之外,欲求正名。

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对日本历史也不熟悉,更无兴趣,只是从影片的线索推敲建立。电影有电影的表达,这是我的兴趣所在。每一个细节之间的相互串联,在直白和幽隐之间通透气息,引人遐思、追索,这是观影莫大的乐趣。

一切不过是假象,而假象竟如此迷人。让人想起了宗易展现在织田信长面前的那一轮水月之景,是真,是幻?重要的不是真幻,而是已经被引动的人心。如之前所说的,真正的合乎心意,是唤起人的心意。

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征战,天皇被架空,此等情形倒是像极了中国的战国时代。被架空了的天皇,不正是好似只是用来摆设,而无实用的茶碗吗?宗易说,要烧制不只是摆设的茶碗,顿时引起老匠人的惊愕。

信长是要自己做天皇的,他的理想是天下布武;而宗易的心思是在捍卫天皇,这是宗易之所以舍却信长而选择秀吉的缘故。在我看来,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相比信长,秀吉的出身更接近宗易的信念。也许有人会觉得,电影之中并没有镜头表达这一切,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情节表达,而是电影的主题表达。主题表达和情节表达自有不同,选择历史演绎,本身就是一种与观众的默契。当然,这一点将继续在后文展开,也将会是本文的重点。

宗恩的话,暗示了宗易的谋划。只要是计谋,终究无法掩藏。这间新成的茶室,又何止于仅仅只是一间茶室,更是他亲手谋划出来的,由秀吉主宰大势,即将平定天下的格局。确如其前言,他所选出的珍宝,正逐步的孕育传奇。

阴谋之事,总有泄露之危。背负阴谋才会让人慌张、害怕、躲闪;怕被父母知道而责怪,是因为做错了事,由此证明一切都是谋划。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宗易此前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谋划。无论是呈现在信长面前的美,还是展露出的茶人风姿,都因为带着被可以隐藏的目的而显得更接近谎言。而这谎言所呈现的美态,又是如此的迷人,让人为之动心、倾倒。

这是一位追求茶事极境之人,但他的目的也许并不仅仅在完成一杯茶。然而精美的茶事,具备吸引人心的效验。

这样的谋划是好的吗?从结果来看,是茶室新成,天下将定,宗易自然也是欣喜,所以才会让最了解自己的人来欣赏、评判。但宗恩之诚实吐露,让他心生疑惑和恐惧。这一点是借由武士和妻子的对白来表现的。这就是刻画,也如古人避讳的手法,避免人物太过刻露。

被宗易折服的武士在卧室之内赞叹师父比肩一切的伟人,这表示他是知道宗易的谋划的,甚至就是参与之人。为什么要在卧室之内?卧室之内是绝对私人之地,可以吐露真言。让一个武士赞叹伟大,绝对不会只是一杯茶,而应该是平定天下的功业,所以才能足以比肩一切古今的伟人。但女人的直觉总是可怕,她们的眼睛和男人不同。武士的妻子看见了别样的宗易,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宗易在害怕什么?

美好的事物!

为什么害怕美好的事物?宗易所害怕的,是他亲手制作出来的一杯茶。那个他一手调教出来的人,让他感到害怕了。因为和他出现了分歧,秀吉显然是走上了一条和他预想的不一样的道路。影片的台词很克制,表达这一分歧的话是:

“秀吉大人在侯雪之战中大获全胜后,逐渐登上君临天下的顶峰!”

君临天下,登临顶峰之人,意味着他要走到最高之处。最高之处,怎么可能会有两个人,甚至比他站的更高的人呢?这种分歧,用宗恩的话来表达:“然而,我夫建造待庵的用意究竟是……”

一语双关之句,茶室不就是一个喝茶之所吗,还会有什么真正的用意?台词之中没有给出建造待庵的真正用意,但不管究竟用意如何。有了这一句的疑问,就可以证明现在的这座茶室所呈现的意义,并不是宗易想要的意义。也就是秀吉所走的路,已经离开了他所设定的方向。挑选出的美物,的确孕育了传奇,但传奇却并非合乎他的本意。

人间之事,最不堪一厢情愿。

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不是道,却可以指示道。名是人一生的总和,里面有身家性命一切的联系,是自我面对众生,也是自我面对命运之际所坚持之道。中国人讲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为换了名字,就是换了活法,换了面对众生和命运的方式。

这一节末尾,是宗易亲手制茶,却捧在手心不饮。茶为亲手所作,却难以入口,脸色愁苦之中带有无奈。他说,自己改了名字。然后将茶杯递出,奉于小小的绿色香瓶之前。这一个瓶子,曾在秀吉前往茶室求助之时,被秀吉所见,要求一观!

那么这个绿色小香瓶象征什么?宗易为何奉茶于此物之前?

 3 ) 关于千利休的一些懂与没懂的地方

1. 为什么说利休的茶道是最高级的款待?

当丰臣秀吉还是羽臣秀吉的时候,某日他心情抑郁,走进茶室,千利休为他端上一只加盖碗,秀吉打开盖子,看到的是一小碗冰凉的小米粥,他感到很疑惑,这时,利休从袖袋掏出一个纸包,递给秀吉,便起身走了,秀吉打开一看,是一只梅子,顿时他就哭了。他咬了一口梅子,然后把它放进米粥中,大口喝完了,一边喝一边哭泣。

为什么他会这样痛哭?

他吃完粥,边擦眼泪边向利休倾吐心声,这碗简单的小米凉粥配酸梅,让他想起自己儿时,家中虽然贫穷,但是可以悠闲自在的生活,可以枕在母亲的膝头,安心睡觉,无需烦扰。而现如今,重重负担压在肩头,疲惫不堪却不敢懈怠。

说话间,利休已经洗净茶碗,打好一碗质朴的茶,送到秀吉面前,告诉他说:那么现在,就寻找内心的宁静,放下负担,好好品味生命的喜悦吧。

秀吉转头看向简陋狭小的茶室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卷轴,上书一个“閑”字,顿时恍然大悟。


2. 为什么利休要修建“待庵”?

秀吉准备一举攻下柴田,使整个日本都收入囊中,此时利休提议修建“待庵”,秀吉听罢,决定冬日再攻柴田,最终获得了胜利,利休此举的目的何在?


3. 为什么利休要建黄金茶室?

秀吉被封为关白,准备修建一间黄金茶室,向天皇奉茶,以显示自己才是天下真正的主,利休帮助他达成了这样的愿望,为什么他要修建黄金茶室?

利休的高徒山上宗二与利休的辩论,宗二认为利休的创作太矛盾了,“黄金茶室和您的侘茶完全不同。我无法认同您远离侘茶的道路。”他无法理解利休同时进行侘茶和黄金茶室的创作。

但利休反驳:“黄金茶室有不可思议的美,坐在里面仿佛有着无限之感。”“我无法把两者(黄金茶室与侘茶)分开对待。”

利休的美学思考是什么?


4. 秀吉和利休的矛盾激化

利休作为一介茶人,他高尚的茶品使整个国家都为之倾倒,引起秀吉的嫉妒,他害怕民心所向,利休夺权。秀吉出生卑微,他从头至尾,其实都是自卑的。

秀吉羞辱利休爱徒,利休没能保护这个能与自己坐而论道、内心单纯的徒弟,眼睁睁看着他死在了自己的面前。

大德寺门前曾设千利休像,触怒秀吉,秀吉给他安插罪名——高价贩卖茶具、不愿意嫁女儿给秀吉,将利休像放火焚毁。

秀吉要求娶利休独独女为妾,利休不肯,大概是知道父亲如今处境艰难,不想家人为难,女儿最终选择自杀。

利休的初恋是一名高丽女子,她死前将自己珍藏的一个绿色袖珍香炉送给利休,利休将女子的一节指骨放入香炉里,并视之如命,秀吉却要夺走他最后珍视的东西。

大德寺住持说:人生在世,会遭遇三种邪恶之火的烤炙——欲望、愤怒以及傲慢,它们让人贪婪、狭隘和愚钝。

利休终于在一个雾霭茫茫的清晨死去,秀吉仰天大笑,眼里却显然泛着泪光。

 4 ) 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

1、1989年日本拍攝了兩部千利休傳記以作為四百年逝世紀念,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避開了以往的人物關係,並杜撰利休年輕時的情感體驗,以為創作新角度。 雖利用了一些鏡頭與事件表現人世的鏡花水月,不過,對於佛學無常觀並沒有非常好的連貫性表達,換句話說,對於利休所持茶道缺乏琢磨。

2、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視野狹窄,基本上是一個女人的敘述和想像,把侘寂的思想歸結於一場豔遇造成的缺憾與寂寞感;接著,將山上宗二的死降格成衝動個性所致;最後,窄化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的視野,讓他追求一只香爐中的祕方。所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導演!如果千利休只會把一個完好的東西打破,他難以堪稱君子,不過是形式主義之流了。尤其他說出「美,我說了算」這種傲慢的話,完全與侘背道而馳。

3、美的終極是體會生命的完滿,覺得活得真好,可這部電影看完只感受到可憐、悲慘與無奈。獲日本電影學院獎獎項九項提名,只拿到最佳美術指導是有原由的。

4、當時流行建造茶室,或許就像今日家裡弄一個家庭劇院、擺上撞球檯那樣的雅興,在做這些的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消費,還是道呢?

5、一代茶聖千利休與熊井啟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千利休 本覺坊遺文,1989)相比實在不如啊,前者只是悲劇的敘述,而後者見出人的真象。辛意雲老師屈原列傳講稿中談史:

作為歷史學家本身該具備史識、史德、史才,總合稱之為史心……屈原列傳這篇文章是夾敘也夾議,主要是因為有關屈原的事件與史料不多。在談事件上,通常談的是外在的形或形勢,在談議論中,則是談思想、談心理;如此兩端,然後言情,特別是講出這個人的那一分情。情,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或親情等等,而是人對整體自身人生最深刻的生命感懷,而非表現出悲哀或情緒。情,包括了表現出「這就是我」,進而表現「在這個時代我就這樣活著」,然後「我就這樣開展出或大或小的生態」。情,指的是這種生命之情。史記談人物就是展現這種生態和情態,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人之真象。歷史的真象要求客觀,而這個就是構成客觀的重要元素,離開了這個,反而成為一種主觀,或說一種科學的主觀,或說一種客觀的主觀。

 5 ) 和敬清寂,茶道心境禅意化解焦虑无聊,重拾生活之美

当原本幸福安定,安定祥和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不可抗力打破时,我们才发现,原来不得不需要与世隔离的时候,我们其实不懂得如何独处:

可能很难摆脱焦虑和抑郁情绪,也无法找到事物,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明明难得多出了大把时间,想要心如止水,沉浸其中,不受干扰地继续坚定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喜欢的事情,却无法沉静下来。

能在一片嘈杂和焦虑中镇定清醒,做出自己坚定的判断,坚守初心不被带节奏,保证自己的心平气和,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

所以我静静沏了一壶茶,默默打开了一部相当冷门的审美入门电影——

《寻访千利休》

(一)千利休——颠覆日本茶道的大师,更是最懂生活之美的大家。

千利休(1522-1591),对不爱好茶艺,不关心日本文化的人来说,太陌生。

他生于日本堺市,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他的"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对日本茶道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 。

千利休幼年开始学习茶道,18岁拜珠光的再传弟子,武野绍鸥为师。

在千利休之前,日本的茶道如珠光茶道,内容和形式传承自中国的明显印记——器物崇尚“唐物”,讲究精巧奢华;理念也深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千利休的老师绍鸥把连歌道这一日本民族传统艺术引入茶道,完成了茶道的民族化。而千利休在绍鸥的悉心培养中,完成了对日本茶道的全面革新。

《寻访千利休》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日本电影,虽不能将一个大师的生平淋漓尽致地全面展示,因为这不是冗长严肃的纪录片;但它巧妙地利用电影这个艺术手段,兼具日系治愈慢电影的特点,用舒缓的节奏,唯美的画面,言简意赅又形象丰富地展现了千利休核心思想。

1.和——如何让浮躁的心慢慢“心平气和”?

真实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地位悬殊,恩怨情仇,可是茶的世界里,平等很重要。

人与环境之间的“和”——儿子将庭院打扫得一尘不染,千利休却轻轻地摇晃树木,让些许落叶留在地面。他轻轻地告诉孩子,“打扫庭院,不止是清洁,还要有美和自然。”

人与器物之间的“和”——千利休的茶艺的高明,从不在昂贵或繁复,而是因地制宜的巧妙匠心,细致观察感受,为对方量身定制的同理心。

将月亮的倒影投入盛放茶水的器物中,完成浑然天成的美好图画;

在屋顶架起盛放的樱花树枝,身处茶室品尝,却如同在樱花树下休憩,感受落樱缤纷。

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

千利休的茶室,不仅不富丽堂皇,而且入口特意修建得窄小,任何拜访之人,不论身份高贵低贱,都需要躬身进入——而他,只向美好的事物低下头。

千利休和我们身处同样的世界,却总能发现平淡生活中的简单又极致的美。

2.敬——生命始终需要敬畏心。

电影里,丰臣秀吉命千利休插花,却只给了他一支梅花,一个盛满水的铜盘。他巧妙地摘净所有花瓣,散落在水面,将枯枝横陈与铜盘边缘。最具有生命力的美,要被欣赏;当被充分利用过后的,也是应该被尊重的美。这大概是启蒙的爱物思想“日用即道”吧。

这个敬,依然体现在方方面面的关系中。尊重自己选择茶艺这个职业,尊重每一位客人,珍爱每一个或普通或珍贵的器物。

日式茶道所保留的仪式感,远胜于现在的我们。表演会有上千道步骤,长则8小时,短则3小时。那么多复杂繁琐的过程,有条不紊,充分感受到了对器物对自然的重视,对自我对客人的尊敬。物尽其用,懂得感恩。

3.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千利休与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位权力者的相遇,是他生命中的一大转折。

千利休让茶道升华成一门不依附于昂贵的美。他晚年技能臻于极致,反而越趋于古拙稚朴,比起早先物尽其用的极简思想,对身外之物的淡然更甚。而当权者丰臣秀吉因为曾经出身低贱,所以内心的自卑使得他喜欢用奢华铺装来提升成就感与满足感,他近乎贪婪的追求名贵茶具,对地位、财富、人生享受都充满无止境的欲望。

这两种极端就容易引起权力者的不满,又因为千利休的盛名在外,隐然有压倒秀吉之势,也让秀吉越来越生忌念,甚至动了杀心。最终为了守护心中的信念,带着禅者大家的高洁风范,他毫无畏惧拔刀切腹。

茶道中的清,不单是茶道场所的清洁,更是指像千利休这样的茶道师言行举止的自我净化,维持内心的洁净。

4.寂——安静也是一种无言的力量。

日本美学文化中独有的“侘寂之美”,无声胜有声,留白意蕴绵长,有限事物中感受无限之美。

电影通篇,千利休都是温和而安静的。

喜欢他与妻子浪漫的互动:

最简单的纸,在这个心思玲珑的男人手里,就变成了无声动人的情话。

将用完却仍盛放的花朵,细心收在手帕,藏在衣服里,给打理衣物的妻子一份惊喜——这份用心与体贴,胜却甜言蜜语无数。

(二)茶道的心境禅意,可以反推身边的人事物,让你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电影结束很久,伴着余茶,回味无穷。

我也终于理解了,为什么不算知名的千利休,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级的文化名人。

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 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技艺,千利休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也让茶道,花道,怀石料理均在“和,敬,清,寂”基本精神下发展出自身的日式美学,更逐渐成为了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表。

茶的起源在中国,毋庸置疑。

数千年来,时代更迭、社会变迁,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它始终占据生活的一席之地,没有像其他传统文化和事物一样,封存在历史和回忆里。

可以不懂茶,不精通茶道,但完全可以利用这美好的事物,用这种信念和仪式感,重拾对生活的热爱。

1.学习茶的包容性:

茶的几大特点都耳熟能详:可雅可俗,可简可繁,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可宾可主、可有可无,可入药可消遣,可随意可坚持。人生又何尝不能随遇而安,因地制宜,更机智更快乐更灵活地生活?

2.仪式感和美好,不见得很昂贵,但用心不能省。

茶叶不分贵贱,自然健康,适口为佳;有不少地方性、知名度与价格相对便宜的茶,依然可以感受到土壤、阳光和水所赋予它的自然风味。

茶具因材质,工艺,设计,各有不同,符合眼缘,满足基本功用,上手即可。经常和正确地使用它,用茶养它,日积月累,自然有属于你自己和时光共同的痕迹。

所有美好的事物,珍贵但不见得是不易得的奢侈品。看看千利休创造的美,都是被我们忽视和舍弃的平凡日常。

3.外界重要,但自己的心态更重要。

茶艺里人的因素,也很重要。茶因产地、季节、气候、采摘部位、制茶师父等因素,而风格迥异,但泡茶人的不同,泡法的不同,每道茶汤的不同,品茶人的不同,心境的不同,茶的风味,都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就是很神奇的妙不可言的缘分。

面对外界一切不可抗力,求而不得的遗憾,无可奈何的苦难,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4.珍惜和敬重——学会找出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茶道艺术中提出的“一期一会”——人与人的相遇视为一生只有一次,珍惜此次机会,主人用心待客,将心意完全诠释在行为上,客人则全心全意感受到主人心意。

什么叫“怀石料理”——怀着热切而感怀的心来烹饪,表达对食材的敬重。

菜品一道一道呈现于客人面前,细嚼慢咽,感受食材在最佳状态下的滋味。朴实略带拙的器皿,一切都只为食材服务,不喧宾夺主。

(三)发现生活的美,才能更好地继续前行

《茶之路》中何健先生的对茶与茶者的总结,用来形容千利休和日本茶道,也非常贴切——文化是不同的,但美是相通的:

茶身清——显天地山川之气 茶性俭——宜精行俭德之人 茶灵虚——竟诸般艺事之功

现今社会,信息爆炸,物理距离拉近,但人情淡漠,焦虑,急功近利,马不停蹄,恨不得一切都能短平快地完成。忽略了过程的享受,只想追求结果。

事情越来越多,纪念越来越少;生存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少;记忆越来越多,回忆越来越少。自我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

人生匆匆忙忙赶到终点,就可以了吗?我们,应该是好好享受完这一生,而不是仅仅“快速完成”。

何况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我们都是在苦中作乐,大家不都抗得很好吗?

我们需要不断去寻找生活的平凡之美,就像沉浸茶其中,借最简单的方式,连接人与人的关系,思考人与物的关系,感受人与自然的亲近,于尘世喧嚣中,创造一个与自己独处和对话的空间,修身养性,心平气和。

我们需要通过对外界所有挫折灾难的真实感知,澄清自己,内敛自己,过滤并有效地运用信息,充实我们对应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能量。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只想写有思考的书评影视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6 ) 千利休,茶道的侘寂美学



雨后天晴的午间,阳光不重不浅,伴着凉风,窝在沙发里。大概没有比这更好的时机看《寻访千利休》。


千利休是茶事界的一个传奇,对侍茶的美感的追求其实已经与茶本身无关,是真正上升到哲学的一种美感,说矫情也不为过,可这种庄重以及自信的对待茶事的态度,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以至于觉得茶具再贵重也是值得的,其中融合的美无价。不明觉厉啊。
如果现在我有一柄千利休制作的茶勺,一定奉为神明,与他的成就无关,与它的价格无关,这是他精神力量的感知和延续,是能够被教化的力量。
千利休
千利休(日本语:千 利休/せんの りきゅう,生于1522年,卒于1591年4月21日。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著名的茶道宗师,人称茶圣。本名田中与四郎,家纹是“独乐”。时人把他与今井宗久、津田宗及合称为“天下三宗匠”。


切腹时遗留辞世之句为:
人生七十 力囲希咄 吾这宝剣 祖佛共杀 提る我得具足の一太刀 今此时ぞ天に抛
意为“人世七十,力图命拙,吾这宝剑,祖佛共杀,提我得具足的一大刀,今在此时才扔给上苍”。


利休侍奉秀吉的10年,是他茶道境界不断提升,艺术才华充分展现的黄金时期。他对茶道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由于茶道本身就是融会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竹器、礼仪、缝纫等诸方面的综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的本身,扩大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
人们常说,技能臻于极致就是"道",达于"道"者,一举一动无不是技艺之巅,利休就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越到晚年越趋于古拙稚朴。未曾料到,这却给他自己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侘寂
侘寂[chà jì](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所以对于这个词,我们或可以用“禅寂”来理解。
侘寂(Wabi-sabi),是一种思想,一种美学,一种世界观。它不是直接从日语翻译到英语的词汇,其背后的理念也不会立即在那些以前不知道它的人们心中转化生根。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最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这一观念,并开始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侘寂的例子。
侘寂一词也并不总是连在一起的,在日语中,它们可以单独使用。侘,根源于a€œwa,a€,指的是和谐宁静。其意义经过了发展变化,由描述某种悲伤荒凉之事,逐渐变为描述某种有意的谦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侘a€,字面意思是说,一个侘之人可以“用更少做更多”,满足于摆脱物质牵绊的生活。想想梭罗,或者更近一点儿的名嘴大丈夫(CadillacMan),他最近在《纽约时报》上高谈简单的快乐,以及多年来在纽约数区所度过的无家可归的自由生活。


“侘”在日本是常用于表现茶道之美,人们称自村田珠光兴起的草庵茶开始,到千利休达到最高点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统为“侘び茶”。“侘”成为茶道的一个理论,也就是“侘び茶”这个词出现的时期是江戸时代。茶道当中“侘”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粗糙,也包含虽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质感,追求美感的意愿的这层意思。“侘び”的意思通过“侘び数寄”这样的熟语来表达,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质的茶,以及喜欢喝这种茶的人。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记》所写,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觉悟、工夫、技术三者齐备者也”的人,也被称作“贫乏茶人”。到了千宗旦的时候,单独一个“侘”字指的是“无一物”的茶人。


这个字最初也不是什么特别美的概念,《徒然草》等古书中记载这个词有年代久远的书册散发出阵阵浓味的意思,这确认了那个时候已经有了鉴赏古旧之美的意识。到了室町时代,这个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还被纳入了能乐等艺术形式中,并开始理论化。此外还成为松尾芭蕉之后所创作的俳句中占据了美意识的中心位置,但一般认为松尾本人就这个词并没有留下什么直接的评价和记录。俳句中的“寂”尤其指旧物,或者老人等所共同持有的特征,用寺田寅彦的话来讲,像是从旧物的内在渗出来一样,与外表没有什么关系的美感;举一个形象的例子,比如生了苔的石头。谁也无法推动的石头在风土当中表面开始生苔,变成绿色。日本人将此看作是从石头内部散发出来的东西,尤为注目。


可见,侘寂描绘是的残缺之美,残缺包括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当然也可指朴素、寂静、谦逊、自然……它同佛教中的智慧一样,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这个词用语言来表达时,有很广的包容性。侘是在简洁安静中融入质朴的美,寂是时间的光泽。LeonardKoren在介绍侘寂的一本书“Wabi-Sabi:for Artists,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中有一段话:Pare down to the essence, but don't remove the poetry.Keep thingsclean and unencumbered but don't sterilize. (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

 短评

I touch my forehead to the floor only before objects of beauty.

2分钟前
  • vivi
  • 还行

东瀛关于“美”的趣味的集中展示。暗含茶器由唐风经高丽风格向日本本土化转变的过程。

7分钟前
  • 霾桑 等108个人
  • 推荐

【B】

10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后半闪回内容违和感太强...

15分钟前
  • xxhhcc
  • 还行

中谷美纪最后欲要摔茶罐的戏简直了

16分钟前
  • 风华正茂陈二栓
  • 推荐

太墨迹了,要不是对日本美学和当年的历史有点兴趣,完全撑不下去啊……

21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原来又是一个胭脂扣的故事

25分钟前
  • 喜喜自動販賣機
  • 推荐

隐忍之美,侘寂之美,只向美好的事物低头,要有这样的觉悟,好像也经历了宇宙诞生般由灭到生的境遇。木槿一日自为荣的决心,太受教育了。

27分钟前
  • 一愚
  • 力荐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32分钟前
  • 老五
  • 力荐

辰光只开一刻钟,但比千年松,并无甚不同。一代茶圣,毕生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对山河社稷来说,他的茶盏杯具只是尘埃,但对他来说却是整个世界。禅境一般的画面美学。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因为永恒的美和寂静。

41分钟前
  • 严彬
  • 力荐

很美,茶道的静谧,以木槿花象征生命与爱情。“在下只为美的事物低头。”“凡此种种,尽皆美物。”(but一切都因初恋)

46分钟前
  • 熊嘴兽✨
  • 推荐

几乎所有的统治者都想让文化服从于强权,但是文化却只服从于美和内心的善念。利休之死的历史真相也许并不那么高尚,但我宁愿相信这个高尚的解读。所谓“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设想很美妙,实际上却很难真正做到。太阁秀吉总归还是差了那么点气度。

50分钟前
  • 梦野千秋
  • 推荐

虽然一直在强调千利休对美的执念,但似乎表现得还不够具体和明确。但整体而言,本片是部好片,饱含了日式文化中的物哀和极端,值得一看。

55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推荐

本片中将日本的茶人,高丽的公主,用易凋的木槿花,再加上中国白居易的诗,竟能相连,此场景让我叹为观止。或许有人说逼格过高太卖弄,但讲到茶岂能庸俗,为了展现追求极致美学的千利休,以及茶道精神,导演匠心独运,画面极近典雅,且一点也不沉闷,5星大赞。

57分钟前
  • 寻常客
  • 力荐

但是我喜欢。整个氤氲的调儿,对脾气。岩代太郎的曲子不是动听,是需要结合画面来听。所谓观赏音乐就是这样吧。

59分钟前
  • 贾小年
  • 力荐

出色的原型人物和构图上的简洁干净提供了非常别致的享受。为信念以及心中的那份“美”所做的坚持与牺牲,茶道之间的小智慧大奥妙,极为点睛。这种处理到极致精巧的工艺呈现,也多少掩盖了倒叙、时间线跳跃、略偏冗长的中心叙事。是非常独特气质的古装片,亦是了解茶文化的一堂选修课。【日影季 . 线上展映 #10】

1小时前
  • 基瑞尔
  • 推荐

文字交流那段泪崩

1小时前
  • 消失
  • 力荐

电影本身四星,一星给团爸

1小时前
  • Uso Foolman
  • 力荐

霓虹国和高丽国的交流用的白居易的诗。美是一种追求 是永恒的

1小时前
  • 南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