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HD中字

主演:伊万·博尔内夫,奥德里奇•凯瑟,尤莉亚·延奇,马里安·洛布道,Milan,Lasica,祖扎娜·菲亚洛娃,马丁·胡巴,约瑟夫·阿布汉姆,伊里·拉布斯,鲁道夫·霍辛斯基,Pavel,Nový,加罗米尔·杜拉瓦,彼得拉·赫雷比科娃,Eva,Kalcovská,Sárka,Petruzelová,Tonya,Graves,雅罗斯拉夫·托姆萨,Pavel,Vondruska,伊斯特凡·萨博,托马斯·齐林斯基,Petr,Ctvrtnícek,Ladislav,Zupanic,鲁道夫·耶利内克,奥尔德日赫·弗拉赫,J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3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4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5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6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7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8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19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坐监多年的扬•迪特(奥德里奇•凯瑟饰)大赦获释,他被“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修一条看上去永远修不完的道路。回想年轻时候,迪特感慨万千,那时的自己(伊万•巴尼弗饰)只是个年轻的饭店服务生,却立志要成为百万富豪。小个子的他精通服务之道,同时不忘追逐金钱和女人。他先后到过生活奢靡的天堂艳楼,布拉格最气派豪华的巴黎饭店。在那里,饭店领班告诉迪特,他之所以精通各项待客之道,是因为曾侍候过英国国王。pop子和pipi美的日常花轿喜事政委先吻我等风来赌神之神2020刑警本色2021爱·杀2020亿爱小姐泰版我的女孩国语杀手自由人完美陌生人(西班牙版)僵尸海狸秘岛2021女佣2009它在身后浪女大厨第三季神捕十三娘童子功大世界2017冈仁波齐圆梦巨人桃李春风成为詹姆斯·邦德:丹尼尔·克雷格的故事一起一起巴啦啦小魔仙之彩虹心石最强大国民香港奇案移民国度圣特鲁佩斯的警察国语二等公民惊魂电影院阿妹的诺言刑事7人第三季火药、背叛和阴谋(原声版)上斗战苍穹李二嫂改嫁岁月无声惊心食人族2阿班与裘迪蹩脚喜剧之王准许爱的祈求

 长篇影评

 1 ) 向捷克艺术家致敬

渐渐对东欧的历史产生特殊的好感,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历史背景。想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对待同样历史的态度。

捷克的作品总能让人惊艳。米兰昆德拉用小说的方式呈现哲学。赫拉巴尔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旁观了近代最为沉重的战争。一个让人一边享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语句一边感受着哲学思维;一个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沉重的历史。他们是调动人类感官的高手。

多数电影表现的都是战争的惨绝人寰,目的是让人铭记,让人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事实上战争确实是这样。可是战争还有另外一面,犹如迪特眼中的战争。他看不到硝烟,他没有仇恨,他一门心思的专注着自己的梦想和女人。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得知爷爷家在战争初与日本人做生意的事。我从小受的教育是日本人多么残暴,残杀中国人,印象里中国人都应该同仇敌忾与日本人势不两立。因此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家族历史。得知日本移民来做生意其实也是为了赚钱,并不像宣传描述的那样残暴,如果按照“对自己好的人就是好人”划分,他们只是顺应国家政策的好人。至少他们确实做到了跟我们平等相处和气生财。不是所有人都有政治立场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战争只是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这大环境中达到自己的理想。迪特就是这样,因此从他的角度描述的战争,才以这样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

丽萨冒险回去取能让迪特开自己饭店的邮票箱,没能幸免被埋在废墟。迪特没有哭,他平静的拿走了那个箱子。我不知道迪特的心情是什么,可这一幕让我回想起他的每一个女人,以及他与这个纯种的日耳曼女孩结婚。不能否认他婚姻的功利性。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女人为了男人不择手段,而男人可以为了理想不择手段。

影片的角度和序数方式都很特别。难得的好片。

 2 ) 侧视|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

《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是一部华丽的电影,男女欢爱,纵情声色,觥筹交错的场面如同钱塘江大潮的巨浪,一波接着一波。镜头语言也极尽于精致,在倒叙的结构中,老年迪克一个回眸一个悠远的眼神,一场淅淅沥沥的雨,都能看尽那年少时代看得见又看不见的放纵荒唐,美眷贪欢。时空在意识层次中翻转,赫拉巴马原著中精彩的独白统领着故事,时而进入,时而抽离。

对生活的旁观感,淋漓尽致。

 在经历了南柯一梦般的富贵荣华之后,迪克经历了15年的牢狱之灾,镜子面前,已经两鬓斑白,告别了酒店老板的理想,做起了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路上的一名养路工人。老迪克德面孔是安详的,哪怕追逐着那个激起他早已埋葬的年少时对美的欲望的巧克力工厂的年轻女工,他也依然从容不迫,他的目光悄悄停留在女孩洁白的肚皮,那被邋遢的衬衫遮掩住的青柚子一样饱满而又青涩的胸脯,迪克说:要让一个女人爱上你,莫过于你让她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开掘自己,包括身体。他认为丽莎之所以置那些有权有势的军官于不顾,而选择他,是因为对于女人,“我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 的确,迪克不关心政治,不参与现实,他看不见也听不见,他只是努力上进着,上进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他从小熟悉的饭店。对于迪克而言,侵略,军队,胜利,公共财产,这一切都只是他个人命运轨迹上的一道道路标,他别无选择,只能沿着路的方向前进,而在这条不知道通往何方的路上,迪克什么都没有看见,却又什么都看到了。他说,“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人总是在意外中成为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

这是一种李煜式的“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借用一句话: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对于历史与个人都是如此。

 3 )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大时代的小个子

写《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下简称为《我》)时,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灵感如泉涌,只用了18天就告完成。为了拍摄《我》,伊利·曼佐(Jiri Menzel) 却打了十多年的官司,原因是电影拍摄权之争。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6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和柏林金熊(1969年的《失翼灵雀》,该片拍成后一直被捷克禁映,直到1990年才在柏林电影节放映,结果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等荣耀;他无法容忍改编权的旁落,于是和掌握了改编权的捷克国家电视台闹上法庭。这期间,他的唯一作品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里的《一瞬间》,这十分钟就是他十余年间的仅有奉献。2006年,《我》轰动上映,票房高收。

如同原著小说幽默随意的文风,年近七十的伊利·曼佐处理得举重若轻,用创作证明着自己的常青,同时也证明了他是无可撼动的赫拉巴尔作品改编人选。《我》从坐监多年的扬·迪特(Jan Dite)大赦获释为开始,借由主观追忆,讲述他身为服务生的人生经历。电影保持着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始终流露着并不过分的喜剧感。夸张、平和,戏谑、冷峻,幻想、纪实,《我》在几组不同关键词间自由切换。接近结尾,更是用关键物品镜子做了主题的完整阐释,让迪特在空屋里独对着眼前无数个镜像。(注1)

没人在看完后就能拍着胸脯,大讲迪特对日耳曼人与纳粹德国的真实态度。捷克人持杯在手,尤喜啤酒,身体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快乐细胞,却又有难以排遣的历史隐痛。相比巴黎饭店里有民族气节的领班及其他人,小个子迪特看起来只是个追逐女人、梦想暴富却没有归属的年轻人。但若用简单的是非来批判迪特,那只会大错特错。

《我》始终保持着滔滔不绝的叙述节奏,内在情绪却不是随意能够窥见。片名“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其实跟英国国王没什么关系,这典故是电影里迪特问饭店领班为什么精通各项待客之道,他总是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在原著结尾,“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即捷德边界地区)的迪特,说出了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残骸顺水从南北两个国家各自流走,并在大西洋汇合。这一点上,电影有所节制,把延伸的思绪留给观众。

捷克选送《我》代表本国出征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年的准备、光环的围绕或许能换回一次佳绩。另外,同为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得主,捷克导演扬·斯维拉克(Jan Sverak)的《酒瓶回收》(Vratne lahve)也已面市;想一览捷克电影精华,不容错过。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38044/
==========================================================
上面内容是介绍性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如果真要更深入,那么抱书去吧,这里单就电影里出现的几个东西再深入说说。

1.镜子

在片中,每每沉醉温柔乡之际,善使小招术讨得女人欢颜的迪特,总会倚借一面镜子,让对方留恋于胴体的美不可言。在镜子中的她们,俨然是另外一个自己。和迪特亲热的女性角色均用上了镜子,这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镜子的作用,在于反射出另外一个自己,甚至是多个不一样的自己。除去这些场合,镜子还别利用到老年迪特与红发女子的片段中,镜子,窥见自己,折射内心。尽管迪特面对她仍有渴慕之意,却没有表现出更进一步的感情,沉湎于回忆,这证明他早已放弃过去的追求,毕竟岁月不饶。

2.修路

这个更明显了,修一条看上去修不好的路,一个自己寻找的职业。迪特错在他“自以为是”的选择,一级一级的高爬,并在顶点时迅速跌落下来,往墙壁上糊钞票外,没有任何满足可表现。即便交上丽莎,他也依然好运当头,他不需伺候英国国王,有埃塞俄比亚国王颁发的勋章就够了。

迪特总是想成为理想的自己,百万富翁,为此主动入狱,但是监狱里吹满天鹅毛的人堆里,依然是不见有他。他天生就不属于这行列,小个子的他,只有在与丽莎的结合中,去往德国人靠拢并如愿地证实自己没有偏见。

3.金钱

似乎影片若换成《如何成为百万富翁》也无不可,从反复出现的抛洒硬币,到天降钞票,铺满地板,风吹邮票,鹅毛飞舞,钱都是迪特首当其冲的追求,同时亦是连小钱都不放过的他人,所极度渴望的。在它面前,所谓的尊严荣誉似乎被放到了一边(但影片所涉及的又不止于此)。

迪特是舍小钱保大钱的成功人士么?显然不是。老年的迪特满足于一生就这样了,到头来,所谓的富有反而要用高墙里的监狱生命来计算,这不就是讽刺的结局。

 4 ) 兜售香肠,或伺侯英国国王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另一句话也很经典,“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前个晚上,又看了一部赫拉巴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发现我看过的捷克电影,几乎部部精彩。

    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奋斗故事,依然是二战前后到布拉格之春之间的时间为背景。一个小个子靠小聪明、努力和运气,好不容易一点点从卖香肠的到饭店服务生到饭店首席服务生,被一个德国纳粹军人姑娘看上,成了她的丈夫,到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开饭店,却因为成了百万富翁而进了牢房。离开监狱后,他又接下了一家废弃的小酒馆,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情节很荒诞,不时让人发笑。有几个有意思的片段:

    一个卖绞肉机的商人,喜欢把钱一张张地铺在房间的地板上,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自我陶醉。

    在一家布拉格著名的豪华饭店,捷克将军在吃掉了N只火鸡,喝了N瓶酒,一夜玩了4个姑娘后,临走前结账。将军不耐烦地听饭店经理说完一串账单后,拿出厚厚一堆钱,只用几张付了账单,剩下那堆钱,一张塞给了女服务员,又拿一张塞给了小个子,后来将军看看手上剩下厚厚一堆钱,干脆全部塞给了小个子,潇洒离去。

小个子是个浪漫男,每次和他心爱的妓院姑娘做爱,都要在姑娘的身体上布满鲜花和美食,从此轻易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这一幕床上浪漫很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镜头。看来男人都认为鲜花能取悦女人。

    德国姑娘丽莎和小个子结婚后,为了响应希特勒号召,制造优等人种,有一天她说,今晚我很可能怀孕。于是和小个子上床。小个子忙乎的时候,丽莎两眼充满虔诚地紧盯着墙上的领袖画像。忽然,丽莎的脸长出了胡子,变成了希特勒的脸,于是小个子颓然倒下。当然,这仅仅是小个子的幻觉。

    后来,豪华饭店成了德国人的优秀雅利安人种配种中心。小个子的任务是把那些用来配种的姑娘们照顾好。在她们面前,他根本不算个男人,姑娘们经常光着身子,在小个子面前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光着身子的姑娘们的笑声,很是超现实。

到了交配的日子,披着白纱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的男人们,一个个排好队,走进一间间房间,去完成元首布置的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气氛蛮像是庄严的。

    小个子靠丽莎从犹太人那儿搜来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丽莎却死了。小个子终于实现梦想开了家饭店。他染上了卖绞肉机的商人的癖好,把纸币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几乎贴满了一整面墙,作为装饰。

    有一天,小个子还在继续把钱贴上墙,来了两个带着社会主义红袖章的人。告诉他,饭店的一切都归公了,他惊讶地问,我坐的这张椅子都不是我的了吗?红袖章进一步告诉他,百万富翁们都抓进牢房了,小个子强调说,我也是百万富翁。问,你有多少钱?小个子答,我有1500万。红袖章说,100万关一年,那你得坐15年的牢。

     小个子进了牢房后,看见昔日的富翁们老老实实围坐在一起,埋头干扯松羽绒的活。小个子也领了一袋,依然像从前当服务生时候那样,很谦卑地坐在了一旁。

    赫拉巴尔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原来,捷克人比中国人更知道,如何穷开心

 5 ) 捷克从不缺少大师

究竟是源于怎么样一种精神,才能造就捷克民族的人们有如此乐观而不屈不挠的性格?而这样一种标志性的特色也正是捷克的文字、电影等艺术形式所承载的精髓。
伊利•曼佐拍摄的《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在07年的时候再度蜚声国际,这部同样改编自捷克文豪赫拉巴尔同名小说的电影作品获得了07年柏林电影节费比西奖,再此之前同样出自伊利•曼佐之手改编赫拉巴尔小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失翼云雀》也曾在柏林电影节等世界级电影节上获得殊荣。伊利•曼佐与赫拉巴尔似乎已经成就了一种默契,赫尔巴尔的文字魅力借助伊利•曼佐的影象便能够大方光彩,而他俩的合作也多达6部之多。
《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讲述的小个子服务生在捷克各大酒店服务,终于成就为百万富翁,而其一生又穿插着捷克被侵略、二战后社会主义重建的历史。赫拉巴尔以捷克所特有的文字风格——幽默而诙谐、嘲讽而渗透着辛酸的笔力——撰写着这个小个子服务生传奇式的一生。借助影象的魔力,伊利•曼佐使赫拉巴尔的这个故事以视觉等全方位的感受呈现给观众,而文字中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跃然纸上,带领着观赏者们陪同小个子服务员一起经历着魔幻世界。
伊利•曼佐并不是原样复制原着小说,在小说中,赫拉巴尔以回忆式的第一人称叙述形式行文,小说以时间为序分为五个篇章。而在电影的叙事中,伊利•曼佐把小说中最后一个篇章——小个子服务生出狱后劳动改造山林隐居——打碎提出,作为电影叙述的起点,并结合蒙太奇一一插入前四个篇章的缝隙之中,形成现在与往昔的对比,以此来表达赫拉巴尔在小说中所蕴藏的哲理,而这哲理出自于作者所忠爱的东方哲人老子。
赫拉巴尔非常喜欢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东方哲理,许多《道德经》中的文字曾出现在赫拉巴尔的小说之中,在《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作者以小个子服务生戏剧化的人生,起起伏伏中蕴涵了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哲学思想。并以伺候过显赫贵族、非洲国王等经历与结尾处放野山林与动物为伴来表达老子的有为与无为的命题。而在电影中,虽然对比同样存在,但却显得非常单薄,寡剧山林重逢知遇之恩的推销员,一起喝啤酒的结尾虽然有着逍遥游的风流,于原着小说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可能是出于电影叙事的需要,伊利•曼佐在电影中插入了许多贯穿始末的线索,其一是镜子,其二是反复出现并帮助小个子服务生的推销员老头,其三是抛洒硬币零钱。镜子在影片的作用并不同于法斯宾德的电影中那样,为了表达人与人的疏离,而更多的是出自小个子服务生自我价值认识的需要,他借助镜子去回顾往昔,来寻求自我价值的肯定,而这些同小说小个子服务生注重自我装束的笔墨是有相映成辉的。而电影中的推销员老头在小说中仅仅是百万富翁理想的启蒙人,之后并没有再出现,但在电影中却反复出现在小个子之后的各个篇章中,甚至在结尾处与小个子一同喝着啤酒隐居山林。虽然说,推销员老头唤起了小个子的百万富翁之梦并且也教会他丢掉零钱、用纸币铺满地板等等事理,但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在原着小说中,小个子始末想要获得的仅仅是别人对于其身份的肯定,而并不是追逐金钱与富贵,也因此在小说前几个篇章中抛洒零钱、装束等等,在后几个篇章中其实已不再重复出现,而改变成要求成为百万富翁而入狱、佩带勋章、开设“断裂旅馆”并在同行前炫耀等等其他的行径。但是电影却一再强调抛零钱,比起原着小说而言,非常的单一。
小说中许多精彩的篇章在电影中一一重现,招待将军、非洲亲王、德国纯粹人种基地等等。但可惜的是,宁静旅店时护送开光“金童”、招待总理两个场景在电影中被删去。而巴黎旅馆时招待非洲亲王时候需要的三百多套金质餐具也并没有提及。而这些在小说中其实非常重要,“金童”事件是小个子离开宁静旅店的原因,而金餐具也差点造成了他离开巴黎旅馆。小说中的这些情节用意在于表现小个子虽然力图与上层阶级的人趋同,但又无法被其肯定,即使他炫富改变自己的装束等等的方式幻想与其他人平等,但又始终无法成为他们的一员。这些也与后半部分结婚时德国人不与其碰杯、监狱里不被认同等情节呼应,而主人公之所以会被塑造成一个小个子,很大部分原因也是因为这一身份认同价值认同的原因,而这些在电影中并没有被如何刻画。
小说中后半部分篇章非常的精彩,可却是电影弱化处理的地方,小个子用其一生积蓄开设了“断层旅馆”时的辉煌场景在影片中连同百万富翁改造所内的情节一笔带过,这或许是出于政治局限的原因,实在是非常的遗憾。小个子与德国妻子的爱情故事的段落,其实是反映小个子对于捷克民族主义精神矛盾冲突的部分,他为了被捷克上层阶级人所认同而不惜与德国女人结婚,可能这样说有些牵强,但是德国占领捷克时候,夫妻两回巴黎旅馆炫富的情节其实也部分的暗示了小个子的婚姻目的的不纯。而之后多次出现的“捷克人遭屠杀时而我正在接受德国医生生殖器检查,为了获得证明与德国人结婚”也正是小个子内心矛盾冲突的体现。但是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并没有得到强调,只是过场式的浮光掠影的匆匆带过,甚至那个只会敲钉子的弱智儿子,在影片中也更本没有出生。
尽管影片与原着小说有着以上这些差别,但是单纯从影片上来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也是一部非常出彩的杰作。最中最亮丽的部分可能是影片中的蒙太奇运用,剪辑运用的显而易见的是在前述的现在与回忆的辉映交插段落,往往过去的一个情景之后会流畅的剪辑到现在时,形成对比。在生殖器检查部分时,为了表现小个子脑海中的景象,同样也用了一组蒙太奇镜头,在画面上实现空间时间的平行交叉。并且,在木屋中,小个子竖起三面镜子,每一面镜子出现之前一个篇章中的影象,完成了小个子精神世界自省的过程,此处的蒙太奇也属影片中惊鸿一笔。
此外,影片的特色还在于表现形式的多样,最初火车站的卖香肠的场景仿佛是对卢米埃尔《坐车离开耶鲁萨冷》的致敬,以默片的形式的形式以及追逐火车的镜头又非常象在调侃《火车大劫案》。后半部分叙述德国侵略捷克这段历史时,导演借助黑白胶片资料等素材,非常具有新浪潮影片的特色。而且影片的镜头非常流畅,滑顺而带着美感,这使得整个影片的节奏非常紧凑,浓缩了14万字原着小说中的重要场景与段落,丝毫不嫌拖沓与冗重,反而更象羽毛般的轻柔,这是符合原着小说文字的特色的。
赫拉巴尔并不是去抨击或者沉重的记录一段屈辱或压迫的历史,小说文字非常轻松诙谐,带着调侃与玩笑,而笔力渗透纸背之后又带着辛酸与凄凉,这样的行文特色不但在这本《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中体现,并且贯穿在《过于烦嚣的孤独》等多部着作之中。而伊利•曼佐确实也有这样的功力与技巧,在重现赫拉巴尔以梦为马的想象力之余更近一步的去夸大文字的气氛,夸大轻松诙谐以及之后的辛酸凄凉。无论是在《我曾伺候国英国国王》或是《失翼云雀》、《海底的珍珠》还是《严密监视的列车》中,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导演的方法其实也非常简单,他一方面以轻快而亮色的基调去尽量的重现赫拉巴尔小说中轻松而诙谐的篇章,去展现赫拉巴尔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紧接着却以静默、浓重的镜头制造欢娱后的留白,形成先后的对立,给于观众凝思的空间。

后记:同样的精神在捷克大多数的艺术领域都能看见,而最显然易见的便是电影,很难想象,一个历史如捷克这样的民族,曾遭受侵略与屈辱,又被严酷的政治肃杀了数十年之久,而这些艺术家们却能呈现出如此纯真而轻快的作品,其中的功力真不是卡尔维诺所说的轻盈所能囊括,而更多的是捷克民族所与生具有的精神所造就。

 6 ) 绝处逢生

电影的一开始有点让人摸不到边际。一个小个子男人从狱中出来,开始回忆他的过去。正如他说的,他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所遭遇的不幸。他天生对金钱有着占有的欲望,迷恋看到人们趴在地上捡起他所抛撒的硬币时的丑态。他深信他的所谓守护天使,一个投机商人的话,有了钱就可以得到一切。确实,随着他的财富的膨胀,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地位,和各种场合抛撒硬币的快感。影片至此,似乎已定位于一个荒诞而骄淫的故事。然而,正当这个男人事业得意的时候,二战开始了,个人的命运顷刻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男人因为爱上了一个日耳曼姑娘,而站在了反民族的一边,这也使他幸运的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清了这个国家终结的必然性。影片也从这开始了其对历史观的阐述。

德国由胜利转向失败,人民始终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些百万富翁仍可以坐拥财富,沉迷享乐。终有一日,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家被关进了监狱,小个子男人的百万富翁梦破灭了,而他却真的与百万富翁们关在了一起。

经过十多年的牢狱,男人被提前释放,但他还只能在边疆生活。他没有绝望,在这了无人际的森林里开始了新的创造,也体会着无尽的孤独与艰辛。一个同样发配至此的放浪女人成为他唯一的安慰。他在住所里摆满了捡来的镜子,以看透一个个曾经得自己。他在反思中终于明白,人只有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才能找到真的自己。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磨难以后的一种觉醒。

结尾处,男人又一次与自己的守护天使举起了啤酒,生命在经历了一番奢华艰辛的旅程后,回到了它的起点。

此片跟诸如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罗布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反映战争状态下,人物多样化的命运和心理历程。 人在被压迫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浪漫情怀,是对无情战争的有力反讽。

影片的节奏,配乐都趋于完美。其中所展现的女性肉体的美无不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美丽。不管怎样,这是一部会让所有人都觉着好看的电影,但同时滴水不漏的视听语言也弱化了思想性的表达。导演企图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回归人性,表明强权在人性面前足够强大,却不持久,必将比历史所淹没。这似乎无可挑剔,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样的理想还是太虚幻和脆弱了。

 短评

近年来看过的好片之一,几乎没有之一。光色、节奏、音乐、故事||很喜欢片中巴黎饭店的领班先生。非常有派头。||主角的德国妻子真是个健康美的姑娘。人被意识控制的时候无可厚非||虽然整个片子和英国国王没半点关系||明天去布拉格

5分钟前
  • 开花的刺
  • 力荐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原著。导演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9分钟前
  • shlaiyaya
  • 推荐

这就是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10分钟前
  • 赫克托尔
  • 力荐

赫拉巴爾。

15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推荐

非常好看,太应该去看看小说了~~

18分钟前
  • 厨房里的ATC
  • 力荐

相比起曼佐的前作,此部新作微微让我失望。

19分钟前
  • 37°2
  • 还行

喜欢这种用戏谑并妙趣横生的方式轻松表现大时代的风格。“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的遭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以及第二次捧着热狗追火车的镜头是泪点。

22分钟前
  • 可乐杨
  • 力荐

幸福来自遭遇的不幸。。。对花的偏爱,镜子中女性身体。。。纯粹人种培训中心。。。服务生掀桌子。。最后他把一开始骗的钱还了 一个轮回对金钱与女人的态度变化,永远的旁观者姿态

26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27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愈发觉得伊利曼佐才是东欧的费里尼嘛~!看那纷纷扬扬的马勃菌,看那肥硕的女人屁股,看那记忆深处的一片金黄。。。。看的第四部伊利曼佐

31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力荐

这是真正的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片子,我们的主人公一直做着服务生的工作,一直追逐着金钱和女人,追逐着百万富翁和身份的认同,镜子里面对于自我的审视,抛弃硬币追逐大利的习惯,和为了成为百万富翁的认同宁可锒铛入狱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情节,当然,还有非洲国王和他和纳粹妻子及取种的故事都不错

35分钟前
  • mark
  • 推荐

绝对好看,可惜借出去就没影了,没影了没影了

40分钟前
  • 陶子冬
  • 力荐

小人物的有趣

42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7.7

46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很文学化

4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52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不错。

5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看该片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两者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酒店、侍者甚至旗帜、语言、纸币、邮票等的那些精致的细节,还是有颇多可比较之处的。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重要导演之一,伊利·曼佐早已经跨入大师的行列,该片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细节做到了极致,但不如早年作品那么锋芒毕露

59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清理五星的牺牲品,四星半吧

1小时前
  • gris-gris
  • 推荐

门泽尔改编的赫拉巴尔还是最为地道。对原书删减和“语流”风格的保持很到位,而采用的这种时时闪回的剪辑方式也很有趣。默片技巧(由片头那段默片提示)很引人注目。这是一次成功或者接近完美的改编。当然扮演主角年老时候的演员比年轻时候的好太多了……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