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HD

主演: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张子枫,张家骏,王子文,陈瑾,陆毅,张国强,杨立新,吕中,咏梅,刘莉莉,马秋子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国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3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4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5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6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7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8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9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唐山大地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 饰)。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 饰)夫妇收养。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 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 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风骚律师第二季格莫拉第二季潘尼沃斯第一季奇迹(粤语)盖世帝尊地缚少年花子君我的家楼奴大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三个未婚妈妈圣诞奇妙公司烟囱小镇的普佩尔初恋大道之源无限2021火种甜蜜十八岁狂欢宴暴君焚城录拧紧女侠白玫瑰提防小手粤语小字辈义盖云天杀人读书会蓝天之火 下体坛秘史:罪与罚挑战世界的怪兽赌命威龙吴妻盘儿花暗黑破坏神:竞逐一切推销员之死1951刀剑神域2更好的生活妙计合家欢1991勇者胜黄花塘往事家有虎妻婚礼需要浪漫2012二手杰作魔偶奇谭1985金田一耕助系列 [杀人鬼]胡同里的阳光

 长篇影评

 1 ) 《唐山大地震》的类型化叙事缺憾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2 ) 《唐山大地震》: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

1970年代,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治下最保守、最封闭、最僵化的凝滞时期,文化事业特别是电影业遭到了修正主义当局严苛的管制,如何通过审查便成为苏联导演们最为关心的事情,而必杀技则是在影片中加入催泪桥段并请到勃列日涅夫亲自过堂审看。勃氏这人,虽极权在握但感情外露哭点极低,稍加煽乎便会泪如雨下——一旦总书记挤出几滴浑浊的老泪,谁还敢让此片不通过?于是乎,“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便成为斯时苏联导演们压箱底的速效救心丸。

《唐山大地震》看完就想起了这个典故,华谊兄弟的宣传策略相当对路,对此片主攻两大看点:一是号称撼天动地的特效场面,为此还拉来了IMAX垫背;二就是据称充斥在影片中的哭点。发哥替《孔子》站台时说“不哭不是人”,这回冯小钢炮则直接把不被《唐山大地震》感动的人与血洗幼儿园的连环杀人犯做了类比——当然,电影处于宣传期,相关主创就好比野兽处于发情期,没事找抽才能上新闻头条,电影就是一锤子买卖,吸引眼球是当下第一要务。

哭了吗?估计砍幼儿园的家伙也会看哭,这是人之常情,孟亚圣说人有五心,这“恻隐之心”要能修炼没,那是灭绝师太的级别——这种人估计也不会掏钱去电影院。《唐山大地震》根本不是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无论跟史实改编的《泰坦尼克》还是幻想意淫的《2012》比起来,《唐山大地震》都只是隔靴搔痒,类型片意义上的灾难片一定是孤胆英雄拯救大众的模式(好莱坞就这样一次次的拯救了全人类),《唐山大地震》倒是彻底阉割了高、大、全的银幕英雄,放在现今的国产片谱系里,不能不说是冯导的一步妙招(参看《惊天动地》)。

原著小说本来就是写地震之后的《余震》,影片的主体内容和英文片名都符合这一叙事主干,但是原著中锁定生还女儿心灵废墟的叙事重心被巧妙的转移到了苦大仇深的母亲身上。徐帆饰演的母亲遭受到了夫死女丧的人伦惨剧,还背负着谋害亲女的沉重心理负担,一背就背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却也符合中国民众的心理认同。其实《唐山大地震》无形中勾连起了中国电影史中最悠远的通俗剧传统——从《孤儿救祖记》开始,“家族变故+伦理救赎”的套路就横亘在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意识(归根结底是中国观众的接受心理)中,再辅以些许电影作为大众娱乐消费品本就必须带有的感官触动,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所总结的“在营业主义上加一点良心”正是此种创作套路的不二法门,《唐山大地震》无非是契合了这一深层的国人文化心理,并在视觉规模上将其发展壮大而已。

所以,不要期望在《唐山大地震》中看到一部荡气回肠的国人心灵史,新时期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也只是聊胜于无的故事背景点缀(但对于植入性广告来说这点至关重要)。徐帆饰演的母亲苦熬了三十二年,拒斥物质享受,拒绝重建家庭,像极了旧社会服丧守孝的贞节烈妇,而宁要残缺(断臂)儿子也不要(奇迹般)健全女儿的情节亦呼应着千百年来中国男权社会的集体无意识。当儿子带着媳妇、孙子来陪母亲过年时,儿子用霸权的语气强行拆散了妻儿,媳妇从始至终就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女性;再回想起奶奶、大姑差点夺走儿子,以及一对儿女最终双双致富的情节,徐帆版的母亲真跟高鹗笔下守得“兰桂齐芳”的李纨有一拼了。

《唐山大地震》是匆忙的,就像是交待了一部国产长篇家庭伦理剧的梗概,但这也足够了,从契合中国最广大观众观影心理的层面来说,《唐山大地震》几乎是完美的:苦情戏的路数,大团圆的结局,比起《史莱克4》和《奠基》来,《唐山大地震》对中国观众的渗透才是全方位的(前两者在二三线城市几乎不会引起什么波澜)。我不推崇《唐山大地震》,但要我给父母推荐影片,我还是会推荐这部《唐山大地震》——而且会给我妈备上一包纸巾。

在以市场为指针的电影创作环境中,观众就是导演的“勃列日涅夫”,中国观众是单纯、善良的,只要能让他们结结实实的伤心痛哭一回,五亿票房绝非痴人说梦(当然也不能缺乏与主流意识形态的默契配合)。
我们的父辈遭受了那么多苦难,让他们(特别是灾难亲历者)在电影里重温然后解脱一把,也算是尽了电影人的孝道。
单以票房而论——“勃列日涅夫同志”哭了,《唐山大地震》笑了。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0年7月22日)

 3 ) 别跟心较劲

在好朋友夫妇的极力蛊惑下,周日那天下午去悠唐看了《唐山大地震》。 ——是挺好看。 我是个比较容易被感动的人,但我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暴露自己失态的一面。因此,看电影的时候,有好几次都憋的我嗓子发紧,眼睛酸疼。不过,在我们那间放映厅里,并没有听到很夸张的嚎啕大哭,只有几声低低的啜泣,其中有一份来自我的身旁。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一条线哗啦啦走完,徐帆、陈道明、李晨和小演员们演的都很棒,而那种微微泛黄的怀旧色彩很快就把人拉进了那个年代。当空气开始颤抖,大地开始咆哮,楼房开始坍塌,当那惨绝人寰一瞬间在银幕上重现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真真切切的恐惧与绝望。单单靠着那种恐惧与绝望,不需要其他的感情戏,就足以把观众煽下泪来。而地震过后,唐山人在废墟中哭喊着寻找亲人的时候,才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什么是大苦大悲。 其实原本是没打算去电影院里看的,因为我想抵制冯小刚。在北京台看到关于《唐山大地震》的采访,冯导说,自己无论把商业片拍成喜剧还是悲剧,票房都绝对是这个(竖起黄白斑驳的大拇指),我就是孤独求败! ——顿时大骂这人傻x,拍个大片至于狂成这样么?——后来又看到他放出话来,说去电影院看完《唐山大地震》而不哭的人,跟去幼儿园砍孩子的暴徒没什么两样。 ——虽然知道这句话是经过了媒体的曲解,但依然默默的诅咒这位白癜风病人早点儿被真正的暴徒砍死。——尽管如此,我还是屁颠屁颠的跑去看了。所以说,即便网上有九成以上的人都在说这是一部超级大烂片,但只要身边的好朋友大力举荐,那么这就不会是一部“烂片”。毕竟,大部分没脑子的家伙总爱去网上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意见来彰显自己的特立独行,而朋友之所以成为朋友,总有一些品味是相似的,即便是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恶趣味。幸好,我去看了,而不是听信那些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的跟风者们的意见誓死抵制这部大片——在这个缺乏原则缺乏信仰的年代,并没有什么是值得誓死抵制或誓死捍卫的。 在我的眼中,它当然没有它们说的那么差,因为我没有带着一种看人出丑的心态去跟自己的心较劲,没有自始至终的对着自己默念“为了证明这是部烂片,为了看完之后破口大骂,千万不要哭”,也没有目不转睛的盯着电影里的所有细节去寻找传说中的广告。——老子花钱买票是来享受电影的,不是来当什么傻x影评人的——最鄙视那种骂遍了所有国产电影的电影批评家,成天无所事事,只会写些酸腐文章,搞点儿背后扎针的小阴谋,大半辈子了还一事无成,有劲么?就从广告植入这点来讲,许多外国大片里也有广告啊,很可惜这帮专业写手们的外语水平不够或是没有国外生活的机会与经历,所以很少见到过哪位影评人会对着一部好莱坞巨制喋喋不休地写字指责其中的广告植入过多过滥而导致它变成了一部傻啦吧唧的广告大片。 回到正题,《唐山大地震》的确有许多缺点,比如片名的刻意夸大,比如略显拖沓的情感细节,比如选了一个笨蛋来演一个坏蛋(不要误会,我说的就是路易十三)……但它的大部分还是好的,还是值得一看的,还是不应该被这样千夫所指的。或许,千夫所指的并不是电影本身吧?如果导演那一栏里的名字变成“宁浩”,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变成“罗永浩”呢?——好吧,既然大家的心灵深处都有着阴暗猥琐的小肮脏,干脆就谁也别骂谁,或者看完再骂好了。 看到片尾处,生离死别了二三十年的姐弟俩在汶川的救灾现场重逢的时候,我突然感到一阵后悔。我曾经在那个月下定了决心奔赴灾区贡献一些微薄的力量,可惜终究还是顾忌会失去工作而放弃了使人生猛然变得闪亮的机会。女友却是差一点儿就被她们公司派过去了,可惜,终究也是差一点儿。所以,看到热心的好人们救灾的画面,心中再次涌出一股暖意,好似看到别的人替自己完成了最初的梦想,险些喷出泪来。 不过,希望再也不要有这种机会出现在我面前了,老天保佑。 欢迎关注哟:@天亮天黑

 4 ) 生命是脆弱的 爱却是强大的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灾难发生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压着龙凤胎的姐姐,另一端压着弟弟。   救援者只有潜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离死别。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这注定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难以逃脱自责的负罪感,女儿也无法应对母亲放下自我的心灵创伤。那里的无解,并不是故事的无解,而是人性的无解。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人性扭曲?这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一向在真正应对的难题。父亲死了,眼睛永远的闭上了;母亲和女儿虽然活了,但内心的伤口却一向张开着。人们在电影院中留下的泪水,不仅仅是为这对母女,更因为灾难对生命和人性的伤害与扭曲。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流下了泪水,很多年没有这种观影的感觉了。但同时冯小刚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对于植入广告的些许不满外,儿子的那句“那里鸡不缺,蛋也有的是”还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电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无论是对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   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构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主角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主角一齐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自我人性的一次净化,流出的但是是那些遮蔽人性的杂质。   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被遮蔽在人们的记忆之外。除了前两年看过一部国产的反映台风的灾难片以外好像国内没什么值得记忆的灾难片了。人们几乎已经遗忘了该如何用电影来表达苦难对人性的伤害。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使越来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潜力。天灾人祸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样。天灾在世人眼里承担了一个恶的主角。   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能够用来自我教育的公共记忆。它其实也是民众间寻求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记忆对一个民族,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历史的苦难记忆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们提放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电影中显示的救援场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别,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灾后的心灵重建是比实体重建更重要的一环,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此刻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准确预报这种大的苦难和灾难在何时何地发生,它往往在人们毫无提防的时候突然来临,就像唐山、汶川、玉树地震一样。不愿应对伤疤和苦难的人们,却要以这种更残酷的方式,来应对历史的苏醒。苦难的受害者,并不只是那些受伤害的个体,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对苦难的揭示和记忆,也是一种对创伤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寻。《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   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会回来了,那些受难者的青春也不会回来了,但这种对于苦难的聆听和见证,会让我们对现实始终持续一份清醒。实际上,在这个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个对苦难历史的记录着和见证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动和职责。

 5 ) 豆瓣装逼一族的兴起(无剧透)

有哪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能让大家笑起来?又有哪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能让大家哭?国外的不说,国内的非冯小刚莫属。
在这片观后感里,我不许有任何人有反对意见,因为全场观众的反应就说明了一切,你有不同意见只说明你脑残,没别的解释。
在去影院之前,有同事说男的带一包纸巾,女的带两包。我当时还觉得稍稍有那么一点夸张。可到了后来忍耐实在是超出了自己的界限,眼泪一泻千里。很多人说“哭、眼泪只是个噱头”。我不禁要问问了,你懂得眼泪是什么?你只看到了代表结果的眼泪,可你不能体会撞击心灵的过程,人要是想哭,怎么都能哭出来,没必要花钱去电影院表演一把。对么?
还有人说冯小刚拿地震来赚钱,我试问那些打破脑袋迎合好莱坞口味,想冲出亚洲的导演们,有几个人的电影题材贴近老百姓了?我觉得用人民币来拍《无极》,倒不如多拍几部《唐山大地震》吧?
每个人的底线不一样,有的人从一开始就痛哭流涕的,有的人到最后才哽咽。有的人也许没有哭泣,这些都正常。可有的人却拿来炫耀:“我就没哭,有什么可哭的?”我只能说这样的人没脑子,自己整天都不知道自己干嘛呢。不用理会,直接忽略。
演艺界不装逼的人几乎没有了,可不装逼的冯小刚却被一群装逼的群众指三道四。你们什么都不干就坐在电脑前整天混日子,手指头一动就把谁谁都骂了,自己觉得有个性,自己觉得过瘾。有意思么?你觉得你提出的观点和别人不一样,你就另类了?你就牛逼了?还是说你可能就会出名了?
现在这个时代,被感动被打动不容易,甚至都没什么人爱搭理你,有这样一个导演,想着法儿的想让老百姓开心,变着样的让老百姓感动,你们还他妈拿上劲儿了,要脸么?难道看那些电视上哈韩哈日哈狗屎的超女超男满口港台腔的各省奶油男女你就觉得自己舒坦了?你以为自己超凡脱俗了,你以为你说的和别人不一样你就能咋地了?年轻、浮躁!
还有人质疑电影中某个细节如何如何,你是瞎呀,还是怎么的,没看过《余震》么?虽然电影改编自《余震》,也不能面目全非呀。脑子进水了才会有疑问。
我不在这里剧透,没看过的去影院感受,千万别连看都没看过呢,就跟着那些脑子有病的人一起走边缘路线,异类往往什么都得不到,非主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只一次的告诉我们:下场很惨。
感谢冯小刚把这么好的著作拍成了电影,感谢徐帆、陈道明这些刘德华、黎明等港台摆拍高手永远望尘莫及的好演员。感谢绝大多数的人能正确的欣赏这个作品。

另外,让我们为唐山地震中死难同胞表示哀悼,为汶川地震中的受灾人民表示缅怀!为我们至今能拥有身边的亲人爱人和朋友而感到庆幸并珍惜他们。

这部电影冯小刚只让我想到了这些
---------------------------------------------------------------------------------------------------------------年代分割线
时隔8年,才想起来看,那时出生的孩子现在都上小学2年级了。。。。
感谢大家的留言,谢谢,赞同的不赞同的都感谢看完这篇文章,谢谢

 6 ) 母女结,双生蔓——这明明是一部心理剧



全部剧透。





















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这不是一部灾难片,就算和唐山有点关系,也看着像宣传新唐山的广告片,因为这样的家庭伦理剧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灾难或者非灾难的场景里,唐山大地震与构成这样的悲剧没有必要关系,所以冯导做的一件不厚道的事情就是篡改了小说的原名——《余震》,只有英文名字还比较老实,叫“After Shock”。

但这仍然是一部摆在国产片里水准不错的片子,情节很抓人,情绪很起伏,徐帆和道明叔叔的演技也很好,张静初和陆毅还是那样滴偶像派。不过和小说相比,我觉得电影拍得有点仓促,很多情节展开得不够饱满,年代和地点的转换也比较生硬,看上去更像是一部三四十集家庭伦理剧的梗概。

当然,原著小说就写得有点像小说提纲,许多语言和情节像压缩饼干。作者据说是旅美温州人,但能有这样一个故事的构思也算捷才,如果她能改出一个电视剧剧本应该更好。


说一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对母女之间存在一种双生藤蔓型心结,即彼此给对方折磨都是虚妄的,这种情绪持续了三十二年,就算最后是大团圆,这么长的时间仍然是一种悲剧,比大地震悲剧得多。

母亲保子弃女的选择,在我看来没有错。因为非此即彼,总要放
弃一个,放弃谁都是错,于是保住谁都是对。

小姑娘很聪明伶俐,也更厉害些,从她那么利落地帮弟弟抢回冰棒就看得出。所以按照她那么聪明,她应该能够明白母亲的苦心,就算当时不能明白,长大后总能想明白:当时那种情境,如果救她而不救弟弟,难道就不是错误么?恐怕小姑娘从母亲把西红柿先给了弟弟就开始了自我暗示:她开始一厢情愿地认为母亲极大地偏爱弟弟,并且
在日后的三十二年里不断以刻意回避、加深厌恶来灌溉这株自我暗示的情绪之苗,把它养成了一棵写着“抛弃”“背叛”、“冷漠”等不良暗示的参天之树。

母亲从来就没有抛弃过小姑娘,在后来的三十二年里她把小姑娘照片和亡夫并排安置,不改嫁、不搬家、像苦行一般“不许自己过得花红柳绿”。对小姑娘的思念和愧疚是刺入她背上的一把梨花针,痛苦难捱。但是小姑娘却始终觉得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就颇有心机地装失忆,和家境宽裕的养父母过了十年。十年后远游求学,在我看来是一种刻意的回避,她要彻底忘记关于唐山并远离唐山。小姑娘啊,她不知道,其实她才是真正抛弃和背叛家人的那个人,所以母亲听说小姑娘远嫁加拿大后,叹了一口气,“原来她躲我躲得这么远”。

并不是说小姑娘不痛苦,她的痛苦和她的母亲等量,她拿自己的死亡折磨母亲,母亲拿她自以为的背弃折磨她,最后大团圆到来时,彼此才发现彼此折磨的桥段,竟然都是虚幻——她从未死去过,她的母亲也从未抛弃过她。这时的喜剧其实比悲剧更悲凉,毕竟中间隔了三十二年,人生还剩下多少时间?

小姑娘的痛苦和母亲的痛苦,有一种参差对照的效果。两者都是真实的痛苦,却用了不同的救赎方式:小姑娘急于在这个世界上抓住一个陌生的、血亲之外的人,努力和他发生各种关系,以期建立一种新的家人关系,比如她早早地和男友发生性关系(夫妻关系之基础),并且在怀孕后执拗地不肯堕胎(母女关系之基础),我相信她说的那句“你懂得什么是牺牲么?”潜台词其实是“我是被抛弃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抛弃我的孩子”。曾经看过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说的是家庭破碎或者被遗弃的少女,做单亲妈妈或者早早失身于男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她们柔弱无依,她们渴望重新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虽然她们大部分中的花朵很傻很天真,最后不过是让她们的孩子重蹈她们的悲剧覆辙。小姑娘的命倒还好,虽然被孩子父亲抛弃,但毕竟她有一个又帅又腔调又有两杠四星(正师级,大概是大校之类)的养父,后来又嫁了一个虽老犹帅、又有花园洋房的外国律师。小姑娘过得太折腾了,但在我看来有点作,她带着孩子时完全可以回到养父的羽翼下躲避风雨,她的颠沛流离在我看来是在消耗,她的内心始终有无法安生的力量,那是地震后始终没有释放掉的力量,只有消耗掉,她才能安宁。

母亲的痛苦的救赎,就是纯悲剧了。婆婆劝她改嫁,她不愿意;牛师傅是个实诚好人,看上她,她也不嫁。小说里写母亲在地震前是这条街上遭人嫉妒的一朵花,徐帆虽芳华老去,但也的确演出了小城少妇风韵犹存者不可一世的那点腔调。诚如小弟弟告诉姐姐的话,母亲心里早就塌了,崩为齑粉,在含辛茹苦到含饴弄孙的三十二年里,虽然母亲没有小姑娘那样的颠沛和挣扎,反而很安稳,但这种安稳更悲凉,因为她还是如花少妇时,这种安稳的守寡就降临了始终没有驱散过,如同天黑前的薄暮持续了三十二年。

因为有唐山地震的开始,所以汶川地震成了转折里必然的一环。这可不是应景,这大概是老天赐予的“现场重现”,给予小姑娘(已然是熟女)一次心理治疗的机会。只有在重现惨剧的现场上,小姑娘得以旁观者目睹一个母亲的艰难选择,她才能部分原谅母亲——诚如我在开头所说,地震时母亲的选择只是小姑娘自我心理暗示的催化剂之一。但有了原谅的契机,才可以有进一步原谅的可能——于是母女相见了,张静初的脸上还是淡淡的,直到她看到自己的墓碑里母亲准备的书,她才明白母亲从未背弃过她,而她,却用三十二年来隐匿生还消息的方法,给了母亲如此巨大的精神枷锁。

然后,从张静初抽泣的表情看得出,这位小姑娘的内心又经历了一次大地震。之前她活在被抛弃的憎恨里,虽然痛苦,但不会比知道真相后的内疚更痛苦。恨一个人,是一把刀戳在心里,而且被伤害的人总可以抬起头来说“我恨你”;但对一个人的内疚,却是绵里藏针,必须低下头去说,“我对不起你”。

我觉得母亲的结局是喜剧,然而小姑娘是过不好这辈子了。因为她太纠结,而且固执。或许冯导安排了一条暗线:小姑娘有个学心理学而且眼睛明亮没有创伤的女儿,或许她,可以用她的知识治愈好她的母亲,这将又是一个精彩的母女结的故事。


此外,最后一幕:唐山的地震纪念碑和王菲殿下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响起时,我才滴下第一滴眼泪。这一幕太美了,蓝天白云之下、碧水方碑之边,一个曾经阖家丧生的人面容平静地看着方碑上的名字,说过几天再来看你们,然后骑车离开。一切山崩地裂、撕心裂肺的惨剧,终于得这样宁静温柔的方式纪念——他终于可以活在正常的情绪里,安宁地生活,疮疤有了安慰,这才是正常人性的归属。

毕竟,哪怕受过伤害的人,不能走出来却总活在自己想象的伤害里,其实都有点“自作孽”的意思。宽恕与和解,才是人间正道。

 短评

为什么不把原著里养父性侵犯那段演了啊 陈道明好符合那个角色。。。

7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8分钟前
  • Q。
  • 推荐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13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陈道明每次出场我都像一个花痴一样发出赞叹...

17分钟前
  • Autorun
  • 推荐

一个母亲真的很难抉择,哪个都是心头肉,但是一个女孩也真的不容易,最后温情的和好,可是却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遗憾,悲凉,也有些许温暖。

22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这不是有人性没人性的问题,是真的不好看。

26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首先我并不认为冯导是利用地震来炒作挣钱,总有些特殊的时候需要用艺术的手段让那些未经历过的人们记住那一天。相反,我认为这种题材与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血浓与水的亲情。其次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投入很动情,有些桥段我甚至也会心酸心痛得差一点哭出来。~

28分钟前
  • Uncle Mario
  • 推荐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30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是有感人的点,但达不到预期,浪费了好题材。

32分钟前
  • ᥫ᭡້໌
  • 还行

浪费好题材

37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强震23秒,余震32年。——憋开政治和商业,个人感觉电影还不错,自《妈妈在爱我一次》之后很少见观众挥泪影院有如此壮观场面的。那句话很好“活下去才是开始……”

39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唐山大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对一个母亲还说太残忍了。

41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毛尖老师说《唐》:它挟持了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45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48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小的不用跑 大的你也跑不了

50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5分钟的灾难片+130分钟的家庭苦情肥皂电视剧。哭点又多又明显,但就是挤不出半滴眼泪。

53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很多人说冯小刚举着地震旗号卖亲情,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因为处于这个嘈杂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来思考亲情的伟大以及珍爱生命的意义,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58分钟前
  • 上发条的长头发
  • 推荐

天灾地祸无法避免,受到的伤害也是惨痛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和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59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1小时前
  • 麻绳
  • 还行

  真是好片子,本来就是看了豆瓣影评差点打算不去看呢。结果根本不像影评里说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煽情,都是很合情合理的台词剧情,就象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一样会做的事说的话。但是这才是最感人的。感谢导演能这么细腻的发掘出来,拍出这样的好片。   地震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关联的是亲情。

1小时前
  • 已经注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