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乱世情

HD中字

主演:妮可·基德曼,休·杰克曼,布兰登·沃特斯,大卫·文翰,大卫·古皮利,杰克·汤普森,元华,布莱恩·布朗,谢伊·亚当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3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4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5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6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7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8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19澳洲乱世情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延伸阅读:空袭达尔文

“战火已经烧到澳大利亚。昨天,也就是1942年2月19日,日本海军和空军空袭了北部边区的首府,达尔文港······”
    虽然澳大利亚在二战其间并没有受到大规模的侵略,但是空袭还是有的,这使得澳大利亚自发现一来平静祥和的生活被打破。澳大利亚人最难忘的也许是对北部边区首府,也是澳大利亚北部海岸线最重要港口达尔文的空袭了。在整个战争其间,达尔文港从1942年到1943年大约遭受了大约100次来自海上和陆上日本飞机的攻击,其中以1942年2月19日的空袭所造成的损伤最为严重,那一次也是达尔文港遭受的第一次空袭,也许也是澳大利亚本土自发现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攻击。战后有不少人把这一次对达尔文港的空袭比作是澳大利亚的珍珠港。
  关于这场空袭所带来的损失,至今仍没有定论。官方的数字是约243人死亡和大约350人受伤或失踪。1942年2月20日的《布里斯班邮报》关于日本人对达尔文港的猛烈攻击的报道中说:“财产损失非常大,有不少人员伤亡,但具体数字无法统计。”这场空袭给澳大利亚人民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澳大利亚危在旦夕,这同时也激发了澳大利亚人对于战争的热情和斗志。
背景
  澳大利亚政府在战前极力避免战争爆发,积极拥护英国的绥静政策,柯廷的工党政府在战争爆发之后,仍然没有积极进行战争准备,因为当时的战场远离澳大利亚,但是澳大利亚的军人们仍然远赴北非和英国进行战斗,而且澳新军团一向都是英联邦军里的精锐部队。澳大利亚在日本开战时本土沿海只有4个正在训练的步兵师,其漫长的海岸线几乎无法防守。当澳大利亚政府意识到战争已不在遥远时,他们开始关心东南亚的战况,尤其是新加坡的得失,澳大利亚政府希望战争尽可能不要接近澳大利亚本土,但是希望落空了,澳大利亚面临着入侵威胁。
  日本军队在袭击珍珠港之后,迅速开始攻击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吕宋岛和文莱。同时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正陷入苦战,日本急需取得来自东印度群岛的石油资源补给。所以日本希望能尽快占领东印度群岛,并迫使当地的荷兰军队投降。到1942年2月时,他们的军队已经占领了打拉根岛(Tarakan,位于西里伯斯海,现在属于东加里曼丹省。)、婆罗洲、西里伯斯岛、安纹岛,巴里岛和苏门答腊的南半部。而同盟国军队则被分割在菲律宾、新加坡、苏门答腊和爪哇进行顽抗,其中整个东印度群岛的政治经济中心正是在爪哇岛上。
  为了更好地防御日本人,1942年1月,同盟国成立了美、英、荷、澳战区(ABDA),司令部指挥整个东南亚战场,司令是英国的韦维尔。在ABDA刚开始运作的时候,ABDA司令部已经把达尔文港当作最主要的补给基地,几乎所有盟军的补给品的输送,都要通过达尔文港运往新加坡、东印度群岛和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同时达尔文港也是对爪哇岛的盟国空军的增援的最重要的中转基地,虽然盟军轰炸机可以中途不停站到达爪哇岛,但是盟军战斗机就不可以了,他们必须转好几个站才能到达爪哇岛,从达尔文港出发,先后经过帝纹岛和巴里岛才能到达爪哇。如果没有了援军,尤其是这些战斗机,日本空军很快会粉碎爪哇的抵抗同时使整个东印度群岛崩溃。所以这些援军对于爪哇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而他们的基地正是达尔文港的机场。
  日本人很快发现了达尔港的重要性,他们计划占领帝纹岛,从而切断爪哇岛的空中援军,同时能在2月20日为他们提供一个距离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只有约965公里(600英里)的空军基地。为了掩盖侵入的企图,同时也破坏盟军的补给运输,日本人计划在2月19日对达尔文发动大规模空袭。
当时达尔文港人口在战前为约5000人,不过在日本人逼近的同时撤走了不少人,在2月份剩下大约2000人。同时作为盟军一个重要的战略海军基地和空军基地,大约有15000名盟军士兵在这个区域服役。
日军的攻击力量

  在2月15日的黄昏,一支强大的航母特混舰队,也就是日本的第一航空舰队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的指挥下离开了帕劳群岛,他手下的力量包括第一航空战队(“赤城”号和“加贺”号)和第二航空战队(“飞龙”号和“苍龙”号)。虽然第5航空战队(“翔鹤”号和“瑞鹤”号)在1月之后回了日本,但是由于第5航空战队的训练质素与第1、2航空战队的差距比较大,所以南云的力量实际上与攻击珍珠港时比较并没有差太远。
  “赤城”号和“加贺”号刚刚从特鲁克整修回来,而“飞龙”号和“加贺”号在此前为入侵安纹岛的日军提供支援。南云的部队还拥有第1/3战列舰战队(“雾岛”号和“比睿”号),第8巡洋舰战队(重巡“利根”号和“筑摩”号),第1驱逐舰战队(轻巡洋舰“阿武隈”号,第17驱逐舰编队(Destroyer Division)(“谷风”号、“矶风”号、“浜风”号、“浦风”号),第18驱逐舰编队(“霰”号、“霞”号、“阳炎”号、“不知火”号)和驱逐舰“秋云”号)。南云在2月8日接到命令后,在17日进入了肯达里岛(Kendari)附近海域,在17日晚上,南云的舰队高速通过了班达海,并在18日出现在帝纹海。他们的舰载机将构成第一波空袭。
  早在2月10日,来自安纹岛基地的日本第三航空队的一架三菱G5M侦察机在达尔文港上空盘旋侦察,它发现了达尔文港内有27艘船,大约有30架飞机在达尔文市民用机场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机场上。
  部署在肯达里岛的第三航空队第23战队的27架三菱G4M轰炸机(盟军编号“贝蒂”)和27架部署在安纹岛的三菱G3M轰炸机(盟军编号“尼尔”)将构成第二波空袭,他们使用的基地都是原来荷兰空军的基地。
防御
 
  当时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所有战斗机中队都部署在欧洲、北非和中东。在达尔文港的空军力量只有少量正在训练的澳大利亚空军巡逻机(基本上已经无法起飞了)和弗洛伊德·佩尔少校(Major Floyd Pell)的美国第33截击机中队的10架P-40,再加上掉队的两架属于第3截击机中队的P-40。佩尔的战斗机中队本来是计划由运输船运往爪哇的。当他们到达达尔文港之后,原来计划运载他们的美国海军运输船“休斯顿”号已经离开了,此时他们奉命去为“休斯顿”号提供空中掩护,但“休斯顿”号最终未能到达爪哇,与2月18日返回达尔文港。第3截击机中队的一架P-40在这次行动中被击落,佩尔只剩下了11架飞机。
  当时部署在达尔文的防空部队有澳大利亚皇家炮兵的第2和第14防空炮连,他们的高炮部署在达尔文市区,芬尼湾(Fannie Bay)和达尔文市的其他重要战略地点。澳大利亚陆军第19轻骑兵机械化团的一些防空单位(主要装备对空机枪)部署在海港附近的油库。部署在达尔文港周边的探照灯站也利用自己的防空机枪参与了战斗。 $dI]5JDv
  在达尔文还部署有一具正在检测的雷达,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开启。
第一波攻击
  2月19日拂晓,南云从他恐怖的舰队中起飞了188架飞机组成第一波攻击部队,其中包括36架A6M2“零”式战斗机,71架D3A俯冲轰炸机(盟军编号“伏尔”)和81架B5N鱼雷轰炸机(盟军编号“凯特”,装炸弹没装鱼雷)。第一波攻击部队由渊田美津雄中佐指挥,渊田在袭击珍珠港同样是指挥第一波攻击群。
  日军的空军编队来势汹汹地扑向达尔文港,在飞行至巴瑟斯特岛(Bathurst Island)北端,日军机群发现了一架美国海军的PBY“卡特利娜”水上飞机。这架水上飞机属于美国海军第22巡逻中队,该机当时是由海军上尉托马斯·摩尔指挥的。摩尔的飞机当时正在达尔文附近执行巡航任务。9架零式战斗机从日军编队中脱离,开始攻击可怜的摩尔和他的飞机,在第一次攻击之后,摩尔的飞机几乎所有发动机都开始着火,火势非常大,日本飞机见到火焰掩盖了“卡特利娜”之后就离开了,但是飞机并没有爆炸,摩尔艰难地驾驶飞机在水上迫降,机上居然没人死亡,但是所有人都受了伤。一艘菲律宾货船“佛罗仑萨D”号营救了他们。但是由于攻击太快,摩尔的无线电员根本就没有时间通报达尔文港,达尔文港仍然不知情。
  当日本机群通过梅尔维尔岛时,澳大利亚预备役海军上尉约翰·格里布尔在他的观察站发现了这些飞机,他立即通知了位于库纳瓦拉海军基地的澳大利亚海军联络站,但是这些飞机被值班人员判别为佩尔的10架P-40,当天佩尔的空军中队计划尝试转移到帝纹岛。但是如果美军和澳军更为协调的话,这个错误就不会发生了,因为佩尔中队的航线是在梅尔维尔岛以北。这时是早上的9点15分。
第二次警告仅仅是在22分钟后,巴瑟斯特岛上的约翰·马克格拉夫神父发现了这个不明机群,并用无线电通知了达尔文区域联合司令部。当他正在发布这条无线电信息时,6架日本战斗机正在扫射神父附近的军用机场,并摧毁了一架属于第22运输中队的C-53。达尔文沿海通信站于9点37分收到了这一警告,并递交到位于达尔文空军机场的联合司令部,但这个信息最终还是没能传递到有决策权利的指挥官手里。
  这使得日军的袭击与珍珠港十分类似,可以达到奇袭的效果。由于一股热带气旋于2月2日到10日横扫了帝纹海,不少商船拥入达尔文港避风,又由于达尔文港的搬运工人刚刚进行完一场罢工,导致了港内卸货工作缓慢。此时的达尔文港挤满了商船,而且毫无防备。
  日军机群越过了位于达尔文以东的海岸线,然后转向西北向达尔文港飞来,这场奇袭于早上9点58分展开。
  达尔文港内停泊约有46艘船。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辅助扫雷艇“特奥尔加”号(Tolga)、“特卡”号(terka)和“刚巴尔”号(Gunbar),巡逻艇“库恩古拉”号(Coongoola),补给船“鸭嘴兽”号,还有第24扫雷编队的扫雷艇“德洛雷因”号(Deloraine)、“卡通巴”号和“利特高”号(Lithgow),医疗船“曼奴达”号(Mannuda)。美国海军驱逐舰“皮里”号(Peary)等等,美国海军水上飞机运输舰“威廉·B·普雷斯顿”号(William B. Preston)正准备沿海岸往南航行,英国油轮“不列颠汽车手”号(British Motorist)正满载新型航空汽油准备卸货,与它一样的还有4艘满载200吨货物准备卸货的澳大利亚货轮,在港口内还有6艘澳大利亚商船,2艘试验汽船,2艘属于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炮舰,4艘美国海军的运输船等等船只。
  在达尔文的军用机场上,有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第2,第13空军中队的9架“亨德森”轰炸机,此外还有若干属于美国陆军的飞机,主要是佩尔的战斗机中队和一些B-24。在达尔文的民用机场上有属于第12空军中队的5架无法起飞的“维勒威”(Wirraway)式旧式战斗机。该中队另外9架“维勒威”式部署在位于达尔文市郊外巴特切勒野战机。还有8架“亨德森”部署在离达尔文不远的戴利·沃特斯简易机场。还有不少民用飞机停在这些军用飞机的周围,所有这些空军基地都只有少量的防空炮。
  早上9点15分,佩尔少校的10架P-40起飞前往帝纹岛,但由于雾的原因他们返航,而第3截击机中队的一架P-40E则由于故障而没有起飞,停在了达尔文的一个简易机场。佩尔少校的飞机回到达尔文之后,他和另外4架P-40决定回到达尔文进行补给,而其余5架则继续在空中执行巡航任务。

  此时一架刚才由于攻击“卡特利娜”而掉队的日本零式在达尔文上空出现,驾驶该机的飞行员是一级飞行兵曹长滨芳和,这应该是第一架到达目标的日本飞机。这长滨芳和的零式战斗机由高空侵入,发现了下面的5架P-40,正准备俯冲攻击。此时在空中执行巡航任务的5架P-40是由陆军中尉奥斯特雷切尔(Ostreicher)指挥,他立即扔掉了自己的副油箱并命令自己的僚机准备战斗。但是长滨芳和攻击的速度太快了,陆军中尉杰克·皮尔斯(Jack Peres)和埃尔顿·佩里(Elton Perry)的飞机还没作出反应就被击落,两架飞机拖着烟雾坠落到大洋里。然后击落了马克斯·威克斯中尉(Max Wiecks)的飞机,当威克斯的飞机正在往海里坠落时,长滨芳和又重创了威廉·沃尔克(William Walker)的飞机,沃尔克受了重伤,同时把他的飞机在达尔文郊外迫降。当奥斯特雷切尔的飞机与的零式周旋时,日军的主机群到达了达尔文上空。奥斯特雷切尔对其中的两个编队进行了攻击,第一个编队是来自“飞龙”号的18架B5N,奥斯特雷切尔击伤了其中4架,第二个编队是18架D3A,他击落了1架飞机同时也击伤了一架,奥斯特雷切尔的P-40也被日本轰炸机的防御火力击伤,但是最终安全在达尔文港降落。他击伤的那一架D3A挣扎到港外才坠落到海里,一艘日本驱逐舰救走了飞行员。
  日本主机群到达之后,其战斗机开始攻击防空炮位和其他目标,日本飞行员的第一个目标是整在通过港口的辅助扫雷艇“刚巴尔”号,“刚巴尔”号受到了重创,一人死亡,8人受伤。该船是达尔文港第一艘受到攻击的船。
  在达尔文军用机场补给的佩尔少校的5架P-40尝试起飞迎敌。佩尔少校第一个起飞,当他努力把飞机飞至约30米高时,一群来自“苍龙”号零式战斗机立即扑了上来,把佩尔的飞机打得起火坠落,佩尔由于跳伞高度过低而摔死。第二个起飞的是查尔斯·休根斯中尉(Charles Hughes)的飞机,他还没来得及拉起就被打死在座舱里,他的飞机滑出了跑道。罗伯特·麦克马洪中尉(Robert McMahon)的P-40成功起飞,并成功接近到日本主机群,当他正在瞄准一架D3A时,几架零式战斗机从他的后面偷袭了他,他的飞机严重损毁,他被迫在海湾内跳伞,坠海后被美国海军第10巡逻中队的人救起来,但是他们正在撤走在海湾中燃烧的“卡特利娜”水上飞机基地的人。本特·怀斯中尉(Burt Rice)的飞机同样也在空中被击落,他也在海湾内跳伞,但是他在红树林里折腾了整整一夜,在第二天才被获救。伯特·格洛弗尔(John Glover)的飞机刚刚起飞就盘旋下坠,他被迫在达尔文空军机场迫降,他自己受了轻伤,当他被就救出不久后,就亲眼看着他的飞机被零式战斗机扫射摧毁。只有奥斯特雷切尔的P-40成功袭击了日本机群。
  9点57分,日军的水平轰炸机在14000英尺的高度进入达尔文港,此时达尔文市的防空警报才开始鸣响。日本B5N鱼雷轰炸机在9点58分开始进行水平轰炸,从码头开始,摧毁了供水系统、油管和码头的大部分,然后轰炸开始袭击达尔文市的行政区域,医院、邮局和警察局都遭受了轰炸,造成了不少工人伤亡。由于供水系统被炸,由于空袭所造成的火灾无法扑救,火灾开始在达尔文市蔓延开来。
在大量B5N鱼雷轰炸机过后,71架D3A俯冲轰炸机开始分几批出现在达尔文港的上空。其中27架D3A分成1架至3架一组,对港口内的船只开始俯冲攻击。当时澳大利亚海军的两艘炮舰“天鹅”号和“沃里戈”号(Warrego),美国海军的驱逐舰“皮里”号和水上飞机运输舰“威廉·B·普雷斯顿”号正在港内航行,成为了日本飞机最明显的目标。“皮里”号受到了猛烈的攻击,两枚击中船艉的航空炸弹破坏了该船的推进系统,折断了推进锣旋浆,操舵室严重进水,第三枚炸弹击中了厨房并在里面爆炸,紧接着的第四枚航空炸弹击穿了主甲板并引爆了前甲板下的弹药库,第五枚炸弹击中了的轮机房,“皮里”号很快就发生了大爆炸,其爆炸声响切了整个达尔文市。91人在“皮里”号上丧生,包括它的船长约翰·伯明翰海军少校(John Bermingham)和他的大部分军官,只有大约40名水兵在这场灾难中存活,唯一生存的军官是海军上尉W·J·卡特兰特(W.J. Catlett),空袭发生的时候他正在岸上的医院里。
  医疗船“曼奴达”号迅速派出救生艇去营救落水者,此时“威廉·B·普雷斯顿”号高速航行试图驶离港口,由于过于慌张,致使其差点撞上了“曼奴达”号的船艏。虽然“曼奴达”号有明显的白色底的红十字标志,但其仍然遭到了日军多次未遂的攻击,中了不少近失弹,战后日本人声称这是由于不可避免的误差造成的,但是谁知道当时日本的飞行员在想什么呢?在整场空袭中,“曼奴达”号经受了四次可以致命的攻击,船体上有76个弹孔和超过100处伤痕,其中一枚航空炸弹直接击中了船艉并把船艉的船桥炸得粉碎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七处火灾。尽管如此,“曼奴达”号仍然停在港内继续救助伤员,并最终度过了空袭。在整场空袭中“曼奴达”号的水手和医疗人员中有12人死亡,48人受伤,其中18人重伤。
  在同一时间,炮舰“天鹅”号被一枚近失弹重创。油轮“不列颠汽车手”号也受到了猛烈攻击,船艏开始下沉,船员们纷纷弃船逃生。美国运输船“莫那洛瓦”号(Mauna Loa)被一枚炸弹直接击中船的后半部并开始下沉。澳大利亚海军的补给船“鸭嘴兽”号的防空炮火奋力开火想打退攻击者们,但是几枚近失弹仍然使它严重损坏,其中“鸭嘴兽”号的轮机房严重损坏,使其动弹不得。停泊在旁的驳船“雨果”号(Mavie)则比“鸭嘴兽”号更糟糕,一枚航空炸弹直接命中了它并击沉了它。停泊在干船坞的扫雷艇“卡通巴”号虽然无法行动,但其防空火炮猛烈开火并迫使日军放弃了多次攻击的企图。澳大利亚货船“西兰迪亚”号(Zealandia)的3号舱门被一枚炸弹命中,结果引发了爆炸,在船上炸开了一个大洞,该船很快就陷入了火焰之中。“西兰迪亚”号的船长把他的船员们集中在船头和船艉并决定弃船,巡逻艇“特奥尔加”号,“特卡”号和其他小型船只迅速前往救援,“西兰迪亚”号虽然被烧毁,但是其船员在整个空袭其间只有3人受伤。那些小船同时还救起了“不列颠汽车手”号的生还者。
  在码头卸货的两艘澳大利亚货船“海王星”号(Neptuna)和“布诺萨”号(Barossa)同样受到了攻击,两艘船都受到了损伤而且无法移动,此时码头燃烧的油管的火势越来越大,并慢慢开始波及到两艘货船,使得两艘货船剧烈燃烧。此时一艘海军拖船“瓦图”号(Wato)勇敢地进入火场把已经成了一艘火船的“海王星”号拖走,然后在回到码头把“布诺萨”号拖到岸边安全的地方,使得“布诺萨”号的船员们能安全在船被烧沉前离开船只。但是“海王星”号火势较大,在加上本身受到的攻击又比较猛烈,其伤亡人数在停泊在港内的船只中排第二,共有45人死亡。“瓦图”号由于它本身的木制船体也发生了火灾。货船“图拉吉”号(Tulagi)同样受到了猛烈攻击,但是由于其停泊地的水位较浅,所以没有沉没。在空袭过后不久,猛烈燃烧的“海王星”号上的弹药货物发生了爆炸,毁灭了整个码头的左半部和城镇的大部分地区。虽然“海王星”号的船艉和主体很快消失,但是其船艏在爆炸之后仍在海上漂浮。
  美国海军第10巡逻中队在达尔文港的水上飞机基地也受到了攻击,3架“卡特利娜”在基地里被击毁。达尔文的其他空军基地也受到了猛烈的攻击,零式战斗机和D3A俯冲轰炸机对机场上的飞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10架零式战斗机在民用机场疯狂扫射,一架私人客机被击毁,第13,12中队的飞机棚、仓库和指挥部都遭到了射击,其中第12中队的飞机棚被直接命中,一架无法起飞的“维勒威”式战斗机也被击毁。日军也扫射了达尔文军用机场和戴利·沃特斯简易机场,6架在地面上的“亨德森”被摧毁,一架在飞机棚里的“亨德森”也被击毁,此外还有1架美国的B-24在军用机场被击毁,还有那一架掉队的美国陆军第3截击机中队的那一架P-40和格洛弗尔的那一架P-40,整个达尔文港就只有奥斯特雷切尔的P-40在空袭存活。
  澳大利亚人像美国人在遭受突袭之后一样,开始醒悟过来。士兵们都拿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对空进行射击,甚至是英式的一战步枪。日军遭受的防空炮火渐趋猛烈,他们被迫放弃了对一些目标的轰炸,一架D3A被澳大利亚陆军的探照灯站的防空机枪击落,这一架飞机是二战其间第一架在澳大利亚本土被地面炮火击落的敌机。日本海军航空兵的飞机最终在11点前离开了,第一波空袭结束。
日军飞机在返航途中,“加贺”号的俯冲轰炸机驾驶员报告说发现了一艘巡洋舰。很快,“飞龙”号和“苍龙”号起飞了9架D3A,在一小时后,这些飞机找到了那艘所谓的巡洋舰,其实是排水量3200吨的商船“唐·伊西多尔”号(Don Isidore),这艘船为美国海军服务,负责从达尔文港运载物资并偷过日本海军的封锁线,把补给运往菲律宾。

  日军飞机当然不会放过眼前的猎物,“唐·伊西多尔”号被5枚炸弹命中,受到了重创。其船长立即发出求救信号。在30英里以南,救起飞行员的“佛罗伦萨D”号接到了求救信号,它的船长立即决定高速前往救援。但在此时,从南云舰队的战列舰或者是巡洋舰起飞的一架爱知E13A1水上飞机跟在了他们的后面。当“佛罗伦萨D”号多次尝试摆脱跟踪失败之后,他的船长决定碰一下运气,他们命令他的船员们都隐蔽起来,并抛锚停下不动。日本水上飞机在盘旋了几圈之后投下了2枚100磅炸弹,但由于日本飞行员的瞄准技术太差,炸弹都在离船很远的地方爆炸,在进行了几次扫射之后,日本水上飞机朝西飞走了。
  当日本飞机消失之后,“佛罗伦萨D”号继续航行,并在大约90分钟后发现了失去控制向岸边漂去的“唐·伊西多尔”号。由于“唐·伊西多尔”号已经失去控制,所以“佛罗伦萨D”号无法进行救援。“唐·伊西多尔”号最终在巴瑟斯特岛的北端搁浅,它的船员在第二天由澳大利亚皇家海军的轻巡洋舰“华南埠”号(Warrnambool)救走。此时“佛罗仑萨D”号的船长认为这个海域过于危险并决定返回达尔文港。但是这个决定太迟了,9架来自“飞龙”号的D3A再次出现,“佛罗伦萨D”号被命中了两枚炸弹,引爆了其运载的弹药,最后在几分钟内沉没。摩尔和其他人最后挣扎回到了澳大利亚北海岸,他们在23日同样被轻巡洋舰“华南埠”号救走。
第二波空袭
  在渊田的机群正在接近达尔文港的时候,位于肯达里岛和安纹岛的54架来自日本第3航空队第23战队的水平轰炸机已经起飞,他们的目标是达尔文的机场。11点58分,轰炸机群到达了达尔文港。此时,达尔文上空没有任何一方的战斗机,奥斯特雷切尔的P-40已经降落了。日本机群直接扑向达尔文港,包括奥斯特雷切尔和沃尔克迫降的两架飞机都被摧毁了,日本机群还摧毁了机场宿舍和许多其他民用设施,包括医院和邮局。在扔下所有炸弹之后,日本机群离开了,达尔文空袭告一段落。
后记
  日本人成功地进行了这一次空袭,损失只有仅仅5架飞机,而他们击沉了达尔文港46艘船中的29艘船,更重要的是他们严重损坏了达尔文港的港口设施。达尔文港由于港口设施严重被破坏,在东印度群岛战役接下来的阶段中已经无法作为补给基地而进行运作。日本军队在没有遭到盟国空中力量的阻挠的情况下轻松占领帝纹岛。盟军在爪哇的空中支援也中断了,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不久后就陷落了。这次空袭又一次证明了航母的威力,这也是日本海军初期运用航母对港口进行攻击的成功战例之一。
  达尔文港的伤亡数字现在还在争论,但是伤亡人数远没有官方公布的少,因为当时澳大利亚军方并没有及时进行伤亡统计,澳大利亚政府为了避免发生动乱,他们一开始只公布说只有76人伤亡。达尔文港之所以遭到严重的损失,与其本身的战备不足有很大的关系,很难想象一个重要的盟军战略基地居然只有如此弱小的空防力量,日本人获得巨大成功是很正常的。
  这次空袭对澳大利亚人的震撼很大,不少人认为这是入侵的前哨,澳大利亚不再是战争以外的世外桃源了,战火已经烧到了澳大利亚。虽然日本人认为这次空袭打击了澳大利亚人的士气,但是他们却想错了,澳大利亚从此之后完全进入了战争状态,柯廷政府不再因为澳大利亚军队的使用问题与邱吉尔争论了,澳大利亚人开始摆脱孤立主义的思想,无数的澳大利亚青年踊跃参军,在整场战争中,澳大利亚向外派遣了近100万军人。不仅从军事的角度来说空袭达尔文港是澳大利亚的珍珠港事件,从其对澳大利亚人精神的影响来说,也是如此。


转自:
http://www.cww2.net/bbs/
作者:
米洛舍维奇

 2 ) Australia

一流的背景,一流的音乐,一流的演员,二流的故事。
断断续续总算把想要交待的事情讲完,欲大气却无张力。

 3 ) 编剧不得不说的话

看完此片,我觉得可以假托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几句,以享观众:

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我的手段很简单,尽量把一些元素给框近来。只要这些元素在,又很明显,观众就认可了。至于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贯彻或发挥是完全不重要的。消费主义的年代,是供应商通过媒体来定义,培育,挑逗(有时也挑衅一下下)需求的麻。简述如下:

我需要一点本土,寻根的元素。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个土著的孩子和一个土著的老头为首的一群土著。作为编剧我们都了解,有些电影道具是属于编剧的万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义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安排他们的行为举止,而没有人能够凭借内省和经验来挑战我们的随意编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一致性。他们可以一会儿像个白痴或疯子,一会儿又非常有内涵地说出一些哲理和启发性的东西,甚至能现场进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弃是害怕,害怕失去)。而神秘主义的角色,例如这个老头的魔法(他明显会飞)可以起到剧情的一切危机的解决。这真是的,不必再由编剧我来费心经营剧本了。为了加强这个寻根元素,我在影片开始伪装了一个土著的孩子的主观叙述视角。这个视角在随后便弱化或隐去。观众哪里会在乎或察觉。骨子里,我们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对这些土著,我们是秉承本质主义的观点的,就是从TM哪里来,回TM哪里去。在完成了剧本中挥之即来,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辅佐“好白人”来打击“坏白人”功能后,他们当然要回到他们的蛮荒里去消失掉。不再污染我们的视野。此外,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还可以加个中国人的角色吧。天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让他当个谔谔啊啊的傻愣凑数得了。
 
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善恶对抗的主要矛盾贯穿整部影片。观众是愚蠢的。他们只要感觉到这个主情节和主要冲突在,便会觉得影片是情节完整,他们不会去考虑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所以,为了照顾观众的这点愚蠢,我在片头就通过坏蛋的对话点出了坏蛋的阴谋。后来再用土著孩子跳出来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镜头来暗示一下下。主要是怕他们没看懂啊,这里我小编是下了点功夫地。为了保持这个善恶冲突贯穿始终,我的坏蛋杀死配角时是冷酷无情的,一招制敌的。然而对于主角,他却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还要软硬兼施,反复谈判。观众是不会在乎这种蠢到家的明显漏洞的。

我需要一个童话和音乐主题。我选择了绿野仙踪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我把它和一点美国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战,浪子忠义,关山飞渡),凉拌在一起。我需要一点乱世的感觉,所以用了一个类珍珠港式的战争场面(当然做的时候省钱了一点)。我要一个大卡司,那就是那个高女积德慢。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的野心不会让她辞演一部题目那么大的电影的。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萨饼上的配料,只要让观众看见花花绿绿,材料俱全,冒着热气就行了。在这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他们哪里有能力区分不同比萨饼的调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我还要把比萨做大,两个半小时才符合屎湿的当量。以至于我们制片人看样片醒来又昏睡,昏睡又醒来后,说了八个字:真TM长,好歹能卖。

当然快乐结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报应,尘归尘,土归土。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此致

敬礼!

 4 ) 何处是故乡

1, 正评

这世界上本没有乡愁,当你认定一个地方为故乡的时候,乡愁才应运而生。

我们常说澳大利亚人没有故乡的观念,更谈不上乡愁。诚然,一个承认双重国籍,历史只有200多年,文化多元,种族多样,语言种类繁多的国家,从何而谈历史,从何而谈乡愁。走在悉尼和墨尔本的街头,建筑是英式的建筑,语言是英式的语言,文化是全球文化,时尚是欧美时尚,人群是亚非殴美拉。在这样的一个国家里,你才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全球一体化,你才会更加明白什么是地球村。

08年底,我和友人去澳大利亚有名的最小的洲-Tasmania游玩。这个洲在澳洲最南部的一个小岛上,基本与世隔绝。岛上民风淳朴,很有一番世外桃源的美好。在这里遇到一些朋友,均是从岛外或者国外来的观光客,对我说起这个岛上居民对自己家乡的思念和留恋。其中一个德国女孩对我说,学校里有一个Ta洲的同事,每次逢年过节,总是迫不及待的跑回小岛,仿佛在外面过着如何水深火热的生活。女孩颇为不解,对我说:不知道这里有什么好,什么都没有。后来在岛上,我也遇到一些当地人,看到他们骄傲的对我们炫耀着家乡的美景,看到他们眼中闪耀的光芒,我突然看到了名为故乡的东西。我突然知道,这个国家,也有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

早在库克船长在浩瀚的大海中发现这块土地之前,土著人在这片大陆上已经生活了近5万年。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他们是这块大陆唯一而真正的主人。他们画浓墨重彩的画,里面有大片大片象征这片土地的深红或者墨黑。他们吹奏一种能发出很悠扬声音的乐器,好象在荒茫的沙漠中彼此对话。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直到1768年库克船长的远征船出现在遥远的海平线上。从那一年开始,澳大利亚土著人民悲惨的历史就开始了。个体被杀害,被蹂躏也许已经不是世界上最凄惨的事,如果与整个民族被荼毒,文化被淹灭,故土被剥夺相比。

所谓的乡愁也许仅仅是指离开故国而不能或者暂且不能返回,那么故土被剥夺;语言,文化被摧毁;自己的国家被彻底的改变成别人的国家。这样的乡愁又有谁能够承担呢。然而,就是这样,那个土著老爷爷King George,最后依然对Sarah说:Welcome to my country, welcome to our country。这是怎么样一种宽容,又是如何深入骨髓的悲痛。正是缘着这样的宽容,无数的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覆灭。正是缘着这样的宽容,一个国家灿如繁星的文化,历史,转瞬间烟消云散。于是她成为了一个说到历史,说到乡愁都会被世人嘲笑的国家。这如何不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悲哀。

何处是故乡?我从导演的眼中,从Nicole和Hugh的一举一动中,从小Nahla明澈的眼睛里看到了他们的故乡。

2, 歪批

抒发完了华丽丽的感言,也是时候该吐吐槽了。话说Hugh是男模出身怎么的,还是说他演Van Helsing的时候抻着了?怎么每一个姿势都像在摆pose呢?无论是一开始出场到后面赶着马群从Sarah家门口经过,还是和Sarah接吻,都象是反复练习了多次,走位,拿捏了一番之后才做到的。每次他一出场就好像在走秀,我和朋友就禁不住相视一笑。要说演员讲究流畅自然的演技,这老兄差的实在还有点远。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前后半部的过渡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影片本来可以更加紧凑一些。因为看过剧透的关系,知道后面有日军轰炸的情节。于是他们开舞会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一会跳着跳着炸弹就掉下来了。他们在外面谈情的时候我在想:会不会一会谈着谈着炸弹就掉下来了。结果左等也不来,右等也不来。真正来了,因为之前准备时间过长,已经完全无感了。估计没看过剧透的人会以为接下来要演下一辈的故事了。片子中段,虽然冗长,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记得Nahla曾经说过,因为Mrs. Boss,他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Christmas。这个小细节也深入突出了澳大利亚的另一特色。夏天的圣诞节。

最后,通过看这部电影,估计澳洲人对日本人又该有意见了。看的我这个局外人都觉得,小日本怎么那么讨厌呀。最后对黑人哥哥残忍的,我以为我在看南京大屠杀呢,就是日本人有点少。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已经是下线前的倒数第二天了,整个电影院都没几个人。散场的时候,看到的都是老爷爷老奶奶,朋友还兴奋的说:咱们赶上中老年专场了。不知道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看这部影片的时候作何感想?会不会有更加深入的感受?不过说起来,这部片子在澳洲本地并不那么火热,不知道是因为大家都是移民没有那么多爱国情怀,还是现在的年轻人,真的不关心什么历史政治了。不过奇怪的是,这片子国内期待好象还是挺高的?莫非是想当风光片看?不得而知了。

话说起来,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澳洲的爆米花一定要是咸的?忘了哪个朋友说过:能不能给我不咸的爆米花?

3, 时尚论

说起来Nicole在片子里面的衣服真是太漂亮了。深入怀疑1939年的时候,中国旗袍有没有在英国风行。记忆最深的她的几套衣服是刚开始的几套英伦范淑女装。甫一出场,那高佻,匀称的身姿便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后面,她的几条长裙,都让人显得腿特别长,比例特别匀称。后面则是几套骑装,尤其是他们练习的时候,她穿的一件绿色的上衣,真是太合体,太帅气了。后来在去往Darwin的路上,由于行李被毁,就没有换过衣服。然后就是几套晚装,尤以那套中国风情的晚装为最。非常贴身的剪裁让胸部,臀部都尽显无疑。花型的大下摆非常华贵,雍容。这部片子也可以说是Nicole的个人时装秀了。不曾记得她在哪部片子里有这么多种类繁多而高贵绚丽的服装。

如果有机会,截图来个Nicole时装秀,也是颇为有趣的。

虽然到这个国家不过几年,但却也是我除了祖国之外,居住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看到电影里,大片大片的红土地,令人目眩的璀灿星空,湛蓝到让人流泪的天和大朵大朵的肆无忌惮的浮云的时候,我发现,我对这个国家也是有爱的。所以会爱极了她夜晚丝丝入扣浸人心脾的和风,爱极了她或高或低的大朵白云,爱极了她蓝到发绿的碧海,爱极了她白色的柔软的沙滩。所以看到电影里在狭长的深谷对面,那片深蓝而又挂满星星的夜空的时候,有一种置身童话故事的晃然。

何处是故乡?

 5 ) 《澳大利亚》:因为蛮荒,所以史诗?

《澳大利亚》的爱情乍一看似乎是《红高梁》的澳州版本,从死去的丈夫那里继承一份庞大产业的坚强女子,需要一个在事业和精神上的双重“助手”,机缘巧合,一位剽悍的男子汉闯入她的世界,成为其生命中的主心骨。如果用《知音》杂志的文体风格来概括的话,就是“痴情女老板啊,义薄云天的汉子为你撑起了整个世界。”

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前夕的澳洲,优雅的英国贵族莎拉,为了保护她所继承的土地,千里迢迢的来到地球另一端的蛮荒之地——澳洲。当她抵达这片一望无际的土地时,她发现除了必须克服陌生环境所带来的重重挑战外,在遭遇丈夫被人阴谋害死的困境之下,她只好和当地粗野不羁的放牧人“牛仔”共同合作,在与当地的恶势力卡尼和弗莱彻的对抗中,她与“牛仔”产生了爱情,继而,又在日军侵略的乱世之中,爱情得到考验,这似乎也是所有荡气回肠爱情的必然桥段,一定要在战火与灾难中,爱情才能得以升华,比如《乱世佳人》、《珍珠港》、《泰坦尼克号》……

虽然说在拍摄此片的过程中,妮可·基德曼因为生孩子而在某些电影片断里身材欠佳,但看到光彩照人的她和脏兮兮但性感的杰克曼一起在农场找到家时,还是会忍不住被电流微电了一下。

不过,这颗妖娆动人的爱情西红柿可不是导演巴兹-鲁尔曼锅里的唯一炖品,像对于做一个《乱世佳人》式的电影,他更热衷于做一部《走进非州》或者《与狼共舞》,即通过爱情的主线,再串联起澳洲大陆迥然不同的壮丽景观和民风民俗,塑造一部史诗。而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有日军占领达尔文市等背景的置入,明显就是对澳州史的倾情回眸。

鲁尔曼虽然不是加西亚·马尔克斯,但他对魔幻现实主义那一套似乎颇为迷恋,对于只有三百多年现代文明史的澳大利亚来讲,融入一个混血土著男孩听从古老文化的召唤的元素,似乎更能使这史诗显得宏伟、瑰丽而传奇。因此,你在电影中就会看到爱情线索与另一主题的潜在冲突,每当老土著代表“乔治王”以沧桑而坚定的姿态出现时,电影院里就爆发出一种莫名的笑声,鲁尔曼对澳洲土著文明的虔诚致敬,到了观众那里,却变成了富有嘲讽意味的格格不入。

因为,这部“澳大利亚史诗”的意义可能就变得有所不同,可能它真正的史诗意义在于,在这部电影中,网罗了好莱坞所有最出色的澳大利亚籍演员,妮可·基德曼、休……即使希斯·莱杰因为拍《黑暗骑士》而缺席,这部电影的卡士也足以名留澳州电影史。

 6 ) 彩虹传奇

澳大利亚,传说中充满传奇的国度。流放地,牧场,原住民,淘金潮。这片“通向南方的未知大陆”,孤立于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70%的土地处于沙漠半沙漠状态,几万年时光流转,西北人烟稀少的Outback依然是牛羊奔腾的故乡,进取精神的前沿,勇士传奇的诞生地。
 
《红磨坊》导演巴兹·鲁赫曼七年后创作的这部《澳大利亚》是不折不扣献给这片土地的情书,爱意真切翻涌,就算缺憾颇多赢不了外人的痴心,对他所热爱的故乡,我想,也总是一次还算完满的真情告白。

故事由澳大利亚原住民与白人混血的小孩诺拉开篇讲述,三十年代的澳大利亚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取得独立,偏远的北大荒依然粗蛮匮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原住民黑人不能进入白人酒吧,与他们公开交往也被社会良人鄙夷不齿。混血的小诺拉被称作“混色人”,既不属于土著黑人团体,也不是白人,只能时不时藏到农场大蓄水桶里躲避警察的追踪,否则会被强行抓入传道士的儿童收容中心接受“同化教育”,与可怜的母亲骨肉分离。

英国的贵族小姐萨拉·阿什莉(妮可·基德曼)不满丈夫踯躅遥远的澳大利亚沉迷于牧场经营,孤身飞跃重洋打算说服丈夫卖掉牧场重返英伦。带着一只又一只豪华箱子与格格不入的上流社会气质,萨拉来到澳大利亚北部港口城市达尔文,相遇与土著黑人打成一片的粗野牧牛者卓(休·杰克曼)。卓开车带萨拉长途跋涉前往牧场,没曾想只见到萨拉新亡丈夫的尸体。悲痛的萨拉本欲迅速卖掉牧场返回英国,可又为了保护初谋面的小诺拉与地头蛇的农场经理尼尔闹翻。一千五百头公牛要赶去达尔文装船,情势迫在眉睫,只好苦求本不对眼的卓帮忙。

这样单身贵族女子初到异乡,从云端踏入尘土的故事并不陌生,《走出非洲》早在1985年就做出了良好榜样,而挥舞皮鞭奋力赶牛的妮可·基德曼也叫人不得不对比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当年震吓雄狮的飒爽英姿。尽管模仿的痕迹明显,巴兹·鲁赫曼还是在《澳大利亚》中加入了一定的新鲜元素。小诺拉的祖父,澳大利亚原住民“乔治王”是整部电影的精神风骨,澳洲大地的古老灵魂。他身途油彩,单腿直立,逆光独处高崖之上,目光穿透世事沧桑;夜晚乔治王燃起火光刺破黑幕,古老的歌谣与舞蹈韵合时代的旋律——“彩虹之上某处,是摇篮曲唱颂的国度。彩虹之上某处,天空蔚蓝,梦想成真。”

是的,梦想的土地,这就是巴兹·鲁赫曼深情倾诉的国度。

承载梦想精神的,是小诺拉,是不羁的牧牛者,还有永不服软的异乡人萨拉。萨拉与卓之间的典型好莱坞爱情并未给影片增色几分,却也还按部就班理所当然的推动着故事进程。但影片由前半部的“牧牛记”过渡到后半部的“乱世佳人”,《走出非洲》陡然变作《飘》,却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巴兹·鲁赫曼给萨拉与卓的蜜月安排得太过高调,我还以为这就要好莱坞欢喜收尾了呢。

其实不管“牧牛记”也好,“乱世佳人”也罢,剪辑的啰嗦絮叨是《澳大利亚》的致命缺陷。电影全长两小时45分钟,但给人的感觉几乎有三个多钟头,心里直偷偷念叨怎么还不结束?萨拉与卓的爱情并不足以串连两个几乎可完全砍开的部分,“牧牛”的高潮与“乱世佳人”战火纷飞的高潮几乎同等强烈,各自独立成章,并不互为支撑,这在结构上造成了一山二虎的混乱局面,很让观众无所适从。而比较《乱世佳人》对战前与战时两部分的处理,郝思嘉在诺拉庄园的故事全在构建她的性格特色,为后来战火中她如野草般顽强的生命力作出铺垫。诺拉庄园部分可爱,幽默,精炼,完全没有喧宾夺主的嫌疑,以行云流水的叙事突出后面的激荡震撼。相比之下,巴兹·鲁赫曼的《澳大利亚》在剧本上便逊色太多,剪辑更是不舍去繁存精,使故事臃肿不堪。

既然《澳大利亚》前后两个部分几乎独立成章,很难不让人暗自比较哪一部分更精准的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独特魅力。我个人是更欣赏“牧牛记”的,一方面是北大荒(尽管影片是在澳大利亚西部与东部城市拍摄)的辽阔气势与牛仔们驾驭马群呼啸而过的磅礴气度,休·杰克曼英俊健美,潇洒如风;远景摄影如同风光片一样憾人心魄,近景又闪着底片修饰过后一层极淡的古铜质地光芒,视效极其舒心;另一方面便是其对澳大利亚原住民文化的刻画。尽管影片仅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远比不上那部充满了哲学色彩与飘逸气味的《姐弟荒原历险》(Walkabout),但通过小诺拉之口讲述的那些旁白依然充满了神奇的魔力,让人不得不向往这片充满了传奇、魔幻与浪漫意味的土地。后来卓为了自由负气出走,同行的黑人兄弟也跟他说,没有爱,心里就没有故事,没有传奇,便一无所有。

我这样的外人,终究是不能够评判巴兹·鲁赫曼充满好莱坞色彩的《澳大利亚》是否真实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人心目中挚爱的那片土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澳大利亚》描绘的是彩虹之上的梦想王国,那里星光璀璨,青鸟飞翔;那里有原住民的古老歌谣,也有种族融合的自由欢歌;那里有传奇,有奔腾,还有爱。


 

《电影世界》2009年一月稿

 短评

看“大片”最怕看到这种电影:塞满了“好看”的元素,但样样都做得不行,全是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心疼剧组花的钱。

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风景让我痴迷.剧情就算了吧.可以略去了.

8分钟前
  • AlphaDiao
  • 力荐

我觉得画面很赞,爱情很养眼。虽然史诗感弱了些,可能我最近泪腺比较脆弱。。

12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看颜值还是不错的……结局有点突然……

14分钟前
  • 红色的狐狸
  • 推荐

虽然最后还是用了主角不死定律= =不过除了这点真的挺好看的

19分钟前
  • 见晴
  • 力荐

下午六点看到现在(AM:1:54).

20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

25分钟前
  • 白发生
  • 还行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2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爭、種族議題等等。看似內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

28分钟前
  • mingjoyce
  • 还行

作品让人觉得一般,但服装吧,打光什么的真心赞,许多电影画面都特别美,光影效果也很棒

32分钟前
  • 小雨沙沙地下
  • 还行

我是来看大花瓶的,我指的是金刚狼

34分钟前
  • 砒霜拌飯
  • 推荐

情节没多大看头,风景和服装造型还能看一下。乡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牵挂吧,但前提是你在内心认定一个地方是故乡。无怪澳大利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一个允许拥有双重国籍的国家,又能对国、对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

37分钟前
  • ╯^╰
  • 还行

少的一颗星给大团圆结局和略显生硬的转折

40分钟前
  • tavico
  • 推荐

超好看 我特爱纳拉那小孩 角色以及声音 战乱里永远存在无限无法言喻的感人情感2009.04.06

45分钟前
  • 饲养幻想
  • 力荐

澳大利亚版的与狼共舞?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真正主角却是混血小孩诺拉。I will sing you to me,用那散发着魔力的歌声

47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为了美人美景吧…

52分钟前
  • Beryl
  • 还行

我看到他们把牛赶到港口的时候以为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还有那么多!而且休杰克曼太霸气了~爱~!

54分钟前
  • 可可爱爱郭麒麟
  • 力荐

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

5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严肃点,煽情呢

1小时前
  • 不流ᝰ
  • 推荐

想表达的太多了结果什么都没表达好,总让我想起《先知》。不过澳大利亚的风景和土著的确很吸引人

1小时前
  • Started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