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之岛

HD中字

主演:伊利亚斯·萨尔曼,塔梅尔·莱文特,玛丽亚姆·比特里什维力,伊拉克利·萨姆西亚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4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庄稼之岛 剧照 NO.1庄稼之岛 剧照 NO.2庄稼之岛 剧照 NO.3庄稼之岛 剧照 NO.4庄稼之岛 剧照 NO.5庄稼之岛 剧照 NO.6庄稼之岛 剧照 NO.13庄稼之岛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庄稼之岛

云雾缭绕的深山间,因古里河流淌其中,耄老和孙女在洲渚上种植庄稼。1992年,阿布哈兹战争爆发,因古里河成为阿布哈兹和格鲁吉亚的界河,宁静的深山中也响起了枪声……
对白寥寥的《庄稼之岛》首映于2014年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奖地球水晶仪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格鲁吉亚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上部电影《岸的另一边》也是阿布哈兹战争题材,曾代表格鲁吉亚"申奥",未能获得提名。

 2 ) 对我有点生涩呢

   里面的对白估计没超过20句,只靠演员的动作、表情、眼神出阐述一部影片,被战争、生活逼得只能在一块随时都可能被淹的地里种玉米,爷爷最后死的时候,都放乘船离开那里,却把船里装满了玉米,最后他连同自己亲手修建的房屋、开垦的玉米地沉到了河里。
  还是没怎么看懂。
  不过跟《金桔》 《远离人际》 都讲述出一种仁慈、因战争敌人之间发生的感人友谊之情,一样的台词不多,值得慢慢自己去体会。

 3 ) 《庄稼之岛》:一座杀人的岛屿

电影一开始就呈现出一派祥和和朴素,随着那连绵的青山和潺潺的流水,每一帧画面都好像走进了人的心里。随着乔治·奥瓦什威利的镜头,你可以看见逐渐隐去的远山,柔情似水的河流还有那船桨划水的声音以及鸟儿飞过岛屿的瞅瞅声。这一切都像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淡淡的配乐,舒缓的镜头,老人和孙女之间的静默,可以定格,也可以随着镜头慢慢看去。这就是《庄稼之岛》给我的第一印象,当然,我也知道,这部电影并不像表现出的这么平静和美好。

影片中的地理位置是格鲁吉亚,这个国家本身的尴尬和硝烟弥漫的历史就注定了电影的不平静。它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电影很相似,在影像上有非常浓郁的导演个人主义风格,它并不像传统叙事电影那般,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来表达导演的诉求,而是用大胆前卫的镜头来展现一连串的动作。叙事结构并不紧凑,而是充满了浓浓的诗意,其中不仅有少女对成长的渴望,也有老人对家园的坚守,还有战争对人、对土地的戕害。

格鲁吉亚电影的崛起

最近几年,格鲁吉亚电影的崛起之势有目共睹,七十年代的导演奥塔·伊奥谢利阿尼,以独特的视角和演绎方式拍摄出了《田园牧歌》,并且获得了荣获1982年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八十年代的阿布拉泽三部曲开始,格鲁吉亚就表现出了属于这个国家独有的情怀和敏感。如今,在国际影坛上,格鲁吉亚电影更是呈现出了不可抵挡的崛起势头,《豆蔻年华》、《威尼斯早晨》、《金橘》、《岸的另一边》等等,这些电影不仅展现出了格鲁吉亚这个国家独特的民族风情,也间接的展示出了他们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而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的《庄稼之岛》,让格鲁吉亚电影更是大放异彩。

和上一部电影《岸的另一边》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要对《岸的另一边》进行定位,最合适的标签,应该是公路电影。而这部《庄稼之岛》显然更加简单,不管是故事构架还是叙事方式,《庄稼之岛》都有所“收敛”。很显然的一点是,导演想通过这种小格局的电影来表达一种更深刻更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整部影片虽然简单,依然有很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简单来说,《庄稼之岛》讲述的就是一位老人和自己的孙女在河水冲击而成的小岛上种庄稼的故事。简单的故事设定,背后自然有复杂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他们不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种庄稼,为什么他们要背井离乡选择一座无所依傍的岛屿......这些问题都是导演想表达的问题。

影片的一开始,一位老人划船而来,在一片沙洲上进行查看,随着故事的推进,老人在这片自由的土地上进行盖房,耕种。整部电影的对白寥寥无几,推动电影继续的是时间和任务的动作。从最初的房屋框架,到最后的庄稼遍岛,本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不然,故事才刚刚开始......

充满诗意的岛屿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船桨划水的声音,鸟儿的鸣叫,蟋蟀的鸣叫,这些声音让电影更加饱满,而镜头中的远山和河流构成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同时,也构成了整部电影的诗意风格。老人和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劳作,看起来一派祥和。舒缓的移动镜头,淡淡的配乐,让这种诗意的镜头得到了补充和强化。突然有一天,一声枪响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有人来这里找敌人,有人来这里拯救朋友,唯一不变的就是岛屿上的生活。

格鲁吉亚电影的诗意或多或少遗传了苏联电影的特点。虽然苏联电影已经成了历史,但是,苏联电影对世界电影的贡献是不能忽略的。熟悉苏联电影的人会发现,苏联电影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进步性,不仅可以和时代齐头并进,也可以在技术上推陈出新,同时,苏联还有一批资深的电影学者和从业者,他们让苏联电影的电影语言也具有了独创性。在这样的影响之下,如今的格鲁吉亚电影也有着这样的风采。

《庄稼之岛》的叙事方式有些像中国的田园诗词,同时,又有塔科夫斯基的深邃,老人和孙女在岛屿上的生活就如出世般的自然恬静,而结尾处的凌冽和悲怆,让人们看见了乔治·奥瓦什威利的残忍和犀利。

河流依然在流淌,只是物已是人已非。

导演乔治·奥瓦什威利借助这座庄稼之岛来隐喻某种不可摆脱的循环着的宿命,努力的生存着,被战争毁掉家园,找到一块儿宁静之地,沙洲被大雨肢解,老人葬身于河流之中,孙女远离死神的手中......新的沙洲重新形成,新的人登上沙洲,此番轮回,生生不息......

 4 ) 成长,是一个起承转合的自我交代

正如影片所描述的,地处在两国交界的村庄,从爷爷从地中刨出一枚子弹的时候,就多少蒙上了战事叨扰的不安。所以,爷孙俩打算在一块小岛土地上种上玉米过上躲避战事的桃花源生活,的确,影片中的生活简洁到最小化。一块地,自钉房,打三两条小鱼,播播玉米。偶尔会在水面上见到一直边境巡视船。
  然而影片除了简单的描述了一个简单家族细胞的“生存”的希望。不要求多少物质上的富有,甚至完全归农般的自我耕作。除了等待毕业证书的孙女,这一老一小还有什么奢望吗? 除了“安全和安定” 少言寡语的祖父和仍与老人不甚亲近的孙女相依为命,是最坚实的幸福。 其实影片最主要的是要推动孙女,这个涉世未深,单纯生命的“成长”。自由在小岛上洗漱时,被巡逻士兵吹口哨,目不移视的打量少女那被水打湿,若隐若现的渐已发育的身体。还有就是初潮时滴落在玉米叶上的血滴。生理上她已经告别的“女孩”。当渐渐与救助的德国士兵暗生萌动时,这段注定要夭折的感情被祖父折断。然而,这都不是终结。一场山中暴雨,不仅促使祖孙俩急忙收割玉米,在匆匆打发孙女先上船之后,祖父没有赶上已经飘远的小舟,偎抱着木屋的柱子。然而就在大雨将无根的小岛撕裂之时,维系祖父生命的木屋也吱吱呀啊的坍塌沉没。

  影片给人的余味在于,在无比安静之中完成了最沉重人生命题的平实叙述。 不仅人物之间对白少,而且情绪起伏也不剧烈。更没有可以辅助的配乐。然而却没有困意。其实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完全安全的生存之地。我们同样无法抗拒,自身身体的成长,和终究要面对的畏惧复杂的大环境。祖父选择种庄稼这种扎实的方式,也终究抵挡不了要独留下年幼孙女,自己去实践,去活命。略带伤感的结局,竟也给了我温暖和力量。好美~~


PS 本片也作为今年 格鲁吉亚的申奥电影。另外导演的另一部作品

岸的另一边 გიორგი ოვაშვილი (2009) 应该也值得一看。

 5 ) 电影背景

看完电影,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就去网上搜索了一下这个故事的背景,在这里分享,真伪自辨。


在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上画着,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一个省,这与俄罗斯(与之前的苏联)不无关系,而且实际上三者(暂且这么说)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以下是网上的资料,我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合为苏联):
16—18世纪格鲁吉亚为伊朗和奥斯曼帝国两国的争夺对象。
18世纪求助于新兴强国俄罗斯,1801年—1864年格鲁吉亚各公国先后并入俄罗斯帝国,改为梯弗里斯和库塔伊西省。
1917年俄国革命,格鲁吉亚即宣布独立。
1918年德国、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军队侵入格鲁吉亚。
1921年2月25日成立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12月,阿布哈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加入格鲁吉亚。
1922年3月12日,格鲁吉亚加入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并于同年12月作为该联邦成员加入苏联。
1936年12月5日,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

第二阶段(相继独立起战火):(这也是电影发生的背景时间)
1989年人民示威要求独立,被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亲自带兵镇压下去。
1991年苏联瓦解,格鲁吉亚才真正独立,第一任总统街头政治家加姆萨胡尔季阿很快被政变推翻,进入内战,后来请出隐居的前苏联外长银狐谢瓦尔德纳泽出山才得实现全国和解。
注:美国与欧洲推动“玫瑰革命”,在格鲁吉亚支持群众示威,将谢瓦尔德纳泽推翻,建立亲西方政府。然后部署加入北约组织,构成对俄国的半包围。俄国对此甚不满,于是幕后支持格国的少数族裔分裂,如南奥塞梯(格鲁吉亚的另一个地区)及阿布哈兹。格鲁吉亚也在美国撑腰下,处处与俄为敌。
1992年始阿布哈兹境内的分离主义者武装反叛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宣布其独立。
1993年反叛者控制了阿布哈兹。
1994年宣布成立独立的主权共和国,但遭到俄罗斯及格鲁吉亚反对。
注:叛乱前,格鲁吉亚人占阿布哈兹境内人口几近一半,而阿布哈兹人占不到1/5,其余为亚美尼 亚人和俄罗斯人。1993年多数格鲁吉亚人及部分俄罗斯人逃至格鲁吉亚其他地区。

第三阶段(南奥塞梯战争引发的新动荡):
2008年8月7日,格鲁吉亚军队进攻与俄罗斯接邻的南奥塞梯自治区, 试图将该地重纳入其政府军管辖之下。南奥塞梯战争由此爆发。
2008年8月8日起,格鲁吉亚和俄罗斯为了争夺南奥塞梯的控制权而爆发了战争。
2008年8月28日,俄罗斯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作为回应,格鲁吉亚于次日决定与俄罗斯断交。
2013年,俄罗斯曾向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开放自由贸易。同年,普京向两位总统恭贺国际社会承认独立五周年,并承诺未来会继续提供帮助。
2014年11月24日,俄总统普京与阿布哈兹领导人哈德日姆巴在索契签署一份《俄阿联盟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条约》。根据条约,两国将建立由俄指挥官领导的统一部队。普京还表示,明年俄罗斯对阿布哈兹的援助将增加一倍。
2015年3月20日,普京在莫斯科与南奥塞梯总统提比罗夫(Leoniod Tibinov)签订为期25年的条约,规定南奥塞梯军队、情报机构、执法部门等与俄方合并,俄罗斯会跟南奥塞梯建立联合防卫及安全地带,并开放边界检察站,正式令俄罗斯有名义向南奥塞梯提供保安及国防援助,包括保护其边界。
2015年3月28日,格鲁吉亚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注:美国及北约在整个过程中一直认为俄罗斯的行为是侵犯格鲁吉亚主权的行为,并频频谴责。


《庄稼之岛》首映于2014年捷克卡罗维发利电影节,获得了最高奖地球水晶仪奖和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该电影节的主要目的是为和平、为人类幸福、为各国自由而斗争,同不道德的影片作斗争。1948年起正式授奖,最高奖为“水晶地球仪”。

 6 ) 美丽的风景,美丽的少女,美丽的生存

       电影开始之后很久很久,都没有一句对白,我甚至以为这是个无声片或者是风景人文纪录片。然而看下去就发现,即使没有对白,也丝毫不会影响理解。稍后的对话也少得可怜。
       一开始就是一个老头划船、量岛、建屋,我又一度以为这是一个类似于哈萨克斯坦的电影《老人》那样的故事,直到扛枪的士兵的出现。
       整部电影有对话的场面寥寥无几,《聂隐娘》与之相比就是个话唠了。而《庄家之岛》的画面之美丝毫不逊于任何一部电影,甚至感觉不到丝毫加工的、刻意追求的痕迹。
       那就是那么一块美丽的地方:四周环水,放眼尽是树林的苍绿,仰头望见天空的开阔以及远处的群山,日光照耀,发丝金黄而温暖,月光洒落,小岛静谧又安详。
       少女和爷爷乘着小船,来来回回,在大自然的深处安家。
       可是枪声打破了宁静,心里紧紧一揪,偶尔途径的士兵移不开盯着少女的视线,我怕这又是一个《天浴》的故事。
       敌方,或者不是敌方。对于少女和爷爷来说,政治与军事不是他们关心的范畴,所以他们救了格鲁吉亚的伤兵,言语不通但都努力的生存,于是便有了整部电影里唯一的欢笑。
       电影的留白也很多,我们不知少女和爷爷来自何处,也不知士兵最后去向何方,少女的初恋无疾而终,电影当中唯一的眼泪流了下来,流出少女难以承受战争、失去双亲、和颠沛流离的孤独。
       她只是和个尚未毕业的姑娘,身体还没发育完全,身材板平而瘦弱,可是她却得不到少女应有的快乐。她和爷爷一起在荒无人烟的岛上盖房,学会了捕鱼、杀鱼、种玉米。在满是缝隙的木板屋里躲雨、烤火,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活着。
       而爷爷是失去了父母的少女的唯一的依赖,他所能做的最大限度的保护就是在无人岛上安家落户,吓退调戏少女的小兵。他无法给少女世间的和平与快乐。
       从空无一物到木房骨架,从翻地播种到玉米成熟,从暴雨来袭到屋塌岛毁,电影当中的光线与色彩的变换、运用是无比的和谐而又美丽。明明是一条平稳宁静的直线,却又让人担惊受怕。它就是这样克制、隐忍地完成了叙事,不动声色、不着痕迹。 这不是电影,这是诗!
       他们拼命守护这片唯一赖以生存的乐土却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怜悯,少女乘着装满玉米的船离去,爷爷无助又奋力地抱着门框时的面容是那么复杂心酸,他们只是想要生存,怎么就这么不易?
      


       摧毁安乐岛的,不是暴风雨,是战争。
       这就是他们的讲述方式,没有正面展示血淋淋的残酷画面,没有长篇大论的道德经。可是却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时刻,人民的苦难与不幸。我想说他们心里在呐喊,可是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他们坚强而隐忍。
       从泥土里挖出的烟嘴和布娃娃说明了他们不是第一个想要在此安居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啊?
       岛越变越小,还有人的立足之地吗?
       

       这是一部美丽的反战片,我能想得到最美的画面,就是波光粼粼,少女在水边洗脚……

 短评

太过文艺,真心看不懂啊!

7分钟前
  • 韧勉
  • 还行

庄稼之岛,在河之洲,溯游从之,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坎坎枪响,蒹葭苍苍,彼黍离离。明知易毁,还要建造,明知速朽,还要播种。硕鼠硕鼠,又食我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1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6.9 剧本最终的着力点还是落脚于主角二人与自然的角力,而因主角与交战双方关系的微妙变化而营造出的张力很可惜地无疾而终。另一方面,在台词缺乏的情况下,镜头的构图并不精致,而是比较倾向于对主角生活的原生态展现与情绪的放大,但也只是太过于随意散漫了。

13分钟前
  • JoshuaLi
  • 还行

記得前幾年翻譯過導演的《岸的另一邊》的字幕,便一直關注導演的新作。莊稼之島屹立於阿布哈茲和格魯吉亞的「界河」之間,最後的嬗變似乎意味著連聯繫兩國僅有的交界都不復存在,更深一層不就說明了兩國難有和解的「餘地」?近幾年涉及阿布哈茲爭端的格國電影都呈現這種意味。這島幾年前還真夢見過……

15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一首自然,人性,共同谱写的诗歌

19分钟前
  • 重光
  • 力荐

想到了《弓》,想到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想到了《陷阱》,然而这却是一部严肃的社会片。可以叫《枪》。

24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推荐

政治隐喻让人想到去年个提名奥斯卡五强的【金橘】,这一部的格局变得更小更极简,你甚至可以说它极少的对白显得有点刻意,就像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科特那部无对白的【测试】。规规矩矩的那种剧作文本,创作者可能担心观众会无聊死,就让思春的少女没事儿把衣服全部脱光光。

2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河中的季节之岛,祖孙俩平静而艰苦的生活,本来应如他们在岛上所造木屋一样,虽是破旧,尚可遮蔽风雨。不过战争的骤然而至,却让他们在面临自然的同时,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整部影片对话甚少,镜头很讲究,故事虽则平淡,却极富表现力。只是结局不太好,导演想要点戏剧性,反而有损真实。

2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格鲁吉亚有说不完的素材

30分钟前
  • 野野
  • 还行

前三分之二平静到有点乏味,没什么对白,只有慢慢构筑的木屋,一点点生长的玉米,和日复一日地捕鱼为食,后三分之二随着受伤士兵枪声的出现,依然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暗藏杀机,最后暴风雨冲走庄稼房屋。创造的过程缓慢,而毁灭只在一旦。这部电影的没在能量挺大的。

32分钟前
  • dikseg
  • 还行

彼黍离离,在河之洲。汉有游女,居之维鸠。不稼不穑,不忮不求。3.5

37分钟前
  • 夏目吾冬
  • 还行

幾乎沒有對白的故事,發生在一個不能再小的島上。然而卻充分體現了弱小個體(亦可引申為弱小國家、民族等),無論是面對相對強大的權力爭戰,還是來自自然的不可抗力,都是一樣無能為力命運不由自主,苟且偷生直到死去。哲學意味十足。

38分钟前
  • 啄。
  • 力荐

老人与海的政治版,小岛开垦建屋指南。爷爷和孙女。窝藏了逃犯,到底是干什么的?最后一场好,暴雨来袭,淹没小岛。

42分钟前
  • 阿的雷
  • 还行

东欧版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从战乱边境回归到个体生存,祖父与孙女,衰老与成长,玉米地的四季轮回,女孩带着一船玉米驶向未知,祖父与小木屋一起淹没在洪水里。人生轮回。

43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台词和音乐都几乎为零,气氛如《雪崩王子》一般的静谧,直接把故事都削弱了。实在是有点太无聊了,本身就是想要表达战争的残酷无情,但严重却缺少震撼力。唯一让人觉得还不错的只是它安静得让人发憷,让人切身的感受到了小人物在战乱中忐忑不安面对未来的迷茫。最后木屋倒塌被淹没那一段还是挺感人的。

47分钟前
  • Ron Chan
  • 还行

有些闷。

52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还真路过了格阿边境这些旱季时的庄稼之岛,但宏大的立意并不能被一个小岛所支撑起。

53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风景很漂亮,没了。

55分钟前
  • \t^h/
  • 还行

一片土地的开垦,一个少女的长成,没有声音的生活,最终都烟消云散

56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以静制动。

57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