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怒汉:大审判

HD中字

主演:谢尔盖·马科韦茨基,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谢尔盖·加尔马什,瓦连京·佳夫特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3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4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5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6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3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4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5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6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7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8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1912怒汉:大审判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小细节

看完了之后才发现还有美国1957年的原版。不过说起来这部电影的感染力有些地方是俄罗斯民族化的。
提示一些小细节:“犹太人”,一个陪审员(忘名字了,经常演苏联卫国战争的军官)在指责第二个“变节”者时说,这是犹太人的逻辑。。。没有所谓的半个犹太人。
知道那段历史的基本就能发现,这折射的是俄罗斯内部的民族问题,话说当时纳粹和斯大林时期哪里都不能待,西边是希特勒的集中营,东边是苏联的,只能跨洋往美国跑。问题是为什么当时这么大的反犹激情(而且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民间是有憎恶犹太人的情绪的。。。
话说那半个犹太人(演员)转身就搞笑地模仿起瘾君子,只是为了刺激那个弟弟吸毒而死的医生。。。
比如那个被叙述出来的因为老虎机变成恐怖分子的某人的叔叔,比如第一个物理研究员,看过俄罗斯小说的人不会陌生,人是怎么从单纯的纯洁堕落的,当然这里没提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上帝的拯救,那个侄子用宽容来代替上帝了。于是一个警察局长和一个恐怖分子痛饮了一番伏特加,推心置腹一番了以后此事就不了了之了。典型的俄罗斯情节。
再看看那个墓地商人,那个用骗来的钱做慈善然后能心安理得的人,恰恰是他最先发现了可能潜在的“阴谋论”(为什么,因为他很熟悉这里头的利益矛盾,换言之,如果换作是他,说不定也会干出这种事情来);以及那个醒悟到后妻对自己的儿子施行软暴力的父亲(那个开始坚持正义审判的人),提到他那个只会微笑、道歉的儿子却偷偷把他的皮带做成上吊的套圈时,那种俄罗斯人的性情跃然而显了。美国的孩子是不会如此的。
最后是那个老艺术家的点睛之笔、那个车臣孩子的回忆,以及大家在知道了即使判决无罪后,孩子所要面对的是比他强大得多的恶势力。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以物理研究员为首大家纷纷开始推搪,是啊,我们救了他,但是我们不可能去帮他找出凶手报仇。看到这一刻,人心冷淡了么?别急,最后他是怎么放生那只室内的小鸟的?
不再依靠上帝,也没有放大所谓的法律正义的神话,而是:怎么走,由你自己决定。
又是这个“自己”,或许这个口头禅对今天中国的我们也不陌生了。

 2 ) 很棒的电影,看完才知道是翻拍的

非常棒。好的电影总是给人震撼,切中人性、社会的核心,让人深思。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仁慈呢?”电影就是围绕片尾抛出的这个疑问展开。从一开始想尽快结束这个看似证据确凿、毫无疑问的案件,然后各回各家,到后来开始认真思考整个案件的细节,大家各自讲不同的经历,一遍遍模拟案发场景,每一位开始投“有罪”票的人,无不都是触动到了内心深处的仁慈,良知,最终转而投”无罪“票。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一个决定一个人生命的转变,每一位陪审团的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然而让人更加震撼的是坐在桌头的艺术家。一开始不只有物理研究员持怀疑态度,艺术家比谁心里都清楚,看似人证物证俱全,实则纰漏重重,小男孩不可能是凶手,肯定是有人设下的圈套。但是为什么他还投“有罪”票,而且到最后大家都投“无罪”他仍然不变想法。如果说其他几位陪审员有良知,那么这位艺术家应该称的上伟大。因为他知道小男孩没有亲人,无家可归,既然被人陷害入狱,那么判“无罪”出去反而危险,陷害他的人一定会想办法再杀掉他,倒是在监狱更安全,待捉拿到真正的凶手再让小男孩出狱。想找出凶手是需要请律师,需要找证据,需要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可是大家确实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去为一个自己不认识的人付出这么多。其实他们已经做到了自己应该做的,尽职尽责,否则小男孩可能永远生活在狱中了。

但是伟大往往就是比尽职尽责更进一步。出狱的小男孩,面对再次被陷害的危险,艺术家冒着风险,担当起小男孩的安危。就像德国电影《窃听风暴》一样,为一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做出这么大的牺牲,太伟大了。

“法律是至高无上的,那么仁慈呢?”

法律的确是至高无上的,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它也是把双刃剑。法律用来惩戒恶人,也被恶人用来陷害别人。而正是仁慈,正是内心深处的良知,让法律具有了它本应该有的意义。

 3 ) 12

没看过原版12怒汉,知道大概剧情,但没有因为俄版而产生看美版的兴趣,也不关心比较的问题。

两个晚上才看完,第一晚看买的碟,所谓的英文字幕跟google翻译的似的,里面还夹杂着拼音orz,只能大概明白意思,艰难地看了一半儿,边下载中文字幕版。最大感受是不必要拍成电影,直接演话剧,会非常好。第二晚看下载的,中文字幕质量不错,基本符合前一晚的理解和……猜想,异常顺利地看完了。非常严肃的电影,深夜,神清气爽睡不着,结果是今儿一天困死加头疼。

故事讲的是一个车臣男孩儿小时候父母在战争中死去,他被一个俄罗斯军官收养,后来却被控谋杀养父。12人的陪审团要给他的案子做个了断,于是密室(一个小学体育馆)中讨论。案子拖了挺久,大家都盼着给他定罪就走人,没想到有个陪审员从一开始就不认为他有罪。这个人是12人里最另类的一个——呃,必须说的是,12个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都昏了,一堆我叫不上名字但是看过他们各自电影的演员,导演自不必说,还有扎武隆……以及潜艇沉没等电影里的演员——他进入体育馆后悄悄把一张圣母像卡片放在一个陈列柜上,每次他遇到来自其他人的阻力时便会过去看着它汲取力量,不过这张卡片是最后才揭晓的,电影过程中一直没有正面照。

投无罪票的理由很简单,对一个人的命运不应该这么草率地一举手就决定,而必须12人同意意见才能算,所以他一定要投反对票。这个朴素的理由立刻唤起了其他人的道德意识,一个犹太裔陪审员也很快改变了立场。坚决认定有罪的其实只有一个人,而他的理由就是电影的敏感主题民族问题,他对车臣人充满了仇视和恐惧,把他们当成匪徒,当然,他有他的理由,俄罗斯和车臣之间的冲突全世界都知道,以及那些恐怖事件。而有位陪审员刚好来自高加索,在莫斯科上了医学院当了外科医生,仇视者却讽刺高加索人买文凭,可想而知二人会发生冲突。仇视者对犹太人也很有敌意,不过犹太裔陪审员很有自嘲的宽容。

我不断跑题地想起,相比于911,当年我对库尔斯克(这个当然和车臣战争无关……)、莫斯科人质两件事儿要关注得多,我弟弟上任之后倒霉事儿一桩接一桩……每天都要看报纸、新闻上的追踪报道,心情沉重……

正反两方试图说服对方时肯定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中一些人讲述了自己的部分经历,就像里面的一句台词儿,都是很俄罗斯的故事,就不赘述了,详见后面附的剧情介绍。基本思想是,认为无罪的希望能多给男孩儿一些关注,人们之间的冷漠甚至可以扼杀脆弱的生命,稍微多一点儿关注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挽救效果;认为有罪的除了民族因素,还有就是所谓的铁证如山。这就要感谢扎武隆了,他本来是支持有罪的,但是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他找来资料进行推理分析,其实只是指出了一个明显的可能性,很难想像审判过程中竟无人提及,或许可以当成是一种艺术夸张,来突出这个审判的不合理(还有作为凶器的所谓独一无二的车臣军刀,其实在莫斯科就能买到),皆因嫌疑人是赤贫的车臣人,死者是伟大的俄罗斯军官。

陪审员们的责任感被慢慢唤醒后,也玩起了冷笑化似的事件重演,为的是检查证人证词的可靠性,结果对男孩儿略有利。然而扎武隆提出的假设更具杀伤力——死者的朋友利欲熏心杀了军官并嫁祸给其养子。男孩儿的故事是穿插在陪审团讨论中慢慢交待的,每次插播都以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在陈尸的战场上冒雨从远处走来结束,片尾才给出清晰的镜头,走来的是一条叼着一条手臂的黑狗,定格。扎武隆的推断基本上让案情明朗了,加上证人是暗恋死者的女士,出于嫉妒做了伪证——也是推理出来的——有罪无罪大家心知肚明了。

随着大家纷纷选择听从心声,仇视者最后不得不承认他在良心上也认为男孩儿无罪。就在即将达成一致之际,导演成了惟一一个还坚持有罪的人。在他说出理由前,我已然料到,所以犀牛得jpgd掉满地。这几乎是个形而上的理由,但是在正反讨论中必然要提出,否则会留下漏洞。那就是有没有可能,对男孩儿来说监狱比围墙外更好。一个赤贫的车臣孤孩儿,背着杀害俄罗斯养父的罪名,不管是不是莫须有,加上如果真是被人嫁祸,嫁祸他的人岂肯善罢甘休?他的安全如何保证,他的生活如何保障?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面露难色地陪审员们吓了我一跳,一瞬间我以为电影的结局会出乎意料地留在围墙内。还好,它终究是形而上的,而你总不能因为担心出门儿被广告牌儿砸到就永远不出门儿了。费了这么大劲儿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无罪的事实,不会轻易就让一个挫折反击。12票无罪通过。

真相揭开,男孩儿的确是被人陷害,不过凶手仍逍遥法外。导演暂时收留男孩儿,留下一个希望,他总会有去处,而且凶手会被抓到。男孩儿俄语说得不好,影片中几乎没有开过口,只有两次,小时候和在监狱里两次挑起民族舞蹈,他眼里从来没有绝望,一直带着一种单纯的鲁莽,即使不知道真相,从第一分钟起我也毫不怀疑他的清白。

12位陪审员的身份、背景没有一一交待,一切都是从言谈举止中表露,从他们的表现来看,几乎可以确定的是,不管立场如何,都不是没有起码的正义和道德底线的人,只是在他们各自不同阶层的生活中或多或少被淹没了,屈从于平平常常的个人主义,但是在被迫进行深入思考后也可以有所自省,都是可以被唤醒的现实的好人。

影片的一个有趣之处是涉及了俄罗斯的很多社会现实,民族问题、体制问题、城市膨胀、贫富差距、教育问题、自我迷失、人情冷漠、酗酒和毒品泛滥(附文里的剧情有误,某位陪审员没有吸毒,他是个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而已)等等,很多细节勾勒出了这个粗线条的国度和民族,甚至还冷幽默地冷不丁纠正一句俄语的使用错误。

我不知道原版12怒汉有没有被搬上舞台,这种形式在银幕上或许是新颖的,但我还是觉得它更适合在舞台上长久地演出,特别是如果换成俄版的内核。案情可以通过舞台上的大屏幕来展示,也可以直接在舞台上表演,因为场景切换都很简练,总之觉得非常适合改编成戏剧,戏剧冲突很鲜明。其实我比较同意一个评价:有创意,但是思想大于艺术,即艺术的实验性大于可看性。不过见仁见智,事实上我觉得很可看,而且津津有味儿。我看过的尼基塔的电影似乎留下一个前后一致的印象,他是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对俄罗斯抱有一种理想的情怀,他讲的故事或许是真实可信的,却总忍不住用一种带理想光环的方式来表达,给这个国家涂上一层他希望她拥有的色彩,这就是我非常喜欢他的电影的原因。距离的缘故,我必须透过自己的想像来看她。

看完的感觉和照常升起异曲同工,通透。我还没看色·戒,也不像几个月前我以为的那样有兴趣看,除了对张爱玲的不买帐,还有我可耻的保守,我就不相信非要赤裸裸的表现才可以展示理智、欲望、情操,尤其是在那样水深火热的时期,我真的不太买小情小调的帐。虽然并没有幼稚到以为因萨罗夫们就要独善其身,但是我更喜欢没有噱头也能耍帅的能耐。跑题了……照常升起最后那一轮硕大的红日升起时,我感到通透。12最后陪审员悄悄回来收起那张给了他力量保佑了男孩儿的圣母像卡片时——那只小鸟就是男孩儿,我感到通透。不管涂上多少理想色彩,它们都是严肃、真诚的作品,想给观众的甚至不是享受,而是思考,一起用良心思考。心如果稍微感觉触动,就足够了。

http://shawxx.spaces.live.com/blog/cns!C75C78C8E80335DE!3951.entry

 4 ) 无法翻拍的电影。。。

  先看了这部,再看了原版。。
  
  原版中有句话:“合理怀疑,这是美国司法制度中最神圣的一条,也是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的原因。”
  让我颤抖啊……
----------------------------------------------------------------------------------
  这部加了很多俄国国情进去。剧中人物丰满了很多。有了各自的职业和故事。而正是因为各自的故事,他们更多的是从人性的方面来认为罪犯无罪,而非“合理怀疑”。
  情节拖沓了很多,没有原版紧凑。而且那几个人的故事也难以引起我的共鸣。
  那个计票的人最后欲言又止的演技真是棒,还以为他会说出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话,然后逆转,全体认为有罪,然后end。这就牛逼了。可惜憋回去了。。。我能说脏话吗?!
----------------------------------------------------------------------------------
  这一版本中,那个计票的老头在最后一次投票时,说:那个管子在待了40年,还会再用40年,什么都不会改变的,我们来这里断案,商量,轮流发言,就这些。可事情还是一成不变。
  40年是指他们的司法制度?还是指1957年的原版电影?
  应该判无罪,但出狱后被杀死的概率很大。如判有罪,至少能活,而且还有机会翻案。明显有罪判定对被告有利。
  俄国佬翻拍老美的经典,但又想比老美的“合理怀疑”更牛一点。
  于是有了些心灵鸡汤的小故事,有了一些有浅显寓意的小场景,最后还让那个可能是凶手的车臣崽子再被俄罗斯人收养一次。。。
  到结尾生怕你还看不懂俄国的优越,俄国人的人性的善良高尚。再给出一段字幕: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
  谁更牛逼?谁落了下层?
----------------------------------------------------------------------------------
  原版九十多分钟,这部两小时三十分还多……加了回忆、战争场面、歌舞、功夫(高加索刀法~)、心灵鸡汤、文艺、小清新。。。这是要闹哪样……
  你看豆瓣类型介绍里是怎么分类这两部电影的……
----------------------------------------------------------------------------------
  六十多年前,十几个演员,几个场景。就拍成了一部经典电影。
  对设备环境要求极低,甚至直接就可以改成话剧。
  俄罗斯在2007年翻拍了!效果也不错。
  而我们。。。想翻拍也不能!
  

 5 ) 《12怒汉(俄罗斯版)》:悲天悯人大烂片

SDMS评分:67.5 分
     很多观众可能会对我的看法很惊讶,事实上,我自己也很惊讶,这么一部一直被吹捧着的电影,却原来是这么一部烂片。
     我看过老版,虽然不是那么刻骨铭心,至少记得是一部构思精巧的电影。老版最让人称道的地方就在于电影场景的单一化,这种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即使放到现在来看,还是属于先锋派的。
     俄罗斯既然是重拍《12怒汉》,那么一个封闭式的狭小空间是不能或缺的。但导演的表现欲显然不仅仅是依样照抄,所以他放肆地在陪审团的辩论戏中,穿插着男孩从小到大的经历,以及其在狱中等待审判结果的画面。
      从镜头的第一次“出神”开始,我就抱着喜忧参半的忐忑心情在往下看。喜的是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在老版中,导演为了苛求工整而没有旁枝末节的戏份,使影片过度地耽于法律逻辑的纠缠,而淡化了生死判决的道义责任;忧的是这种平行剪辑,会不会给剧情的推进带进太多导演的主观色彩?
      随着电影的进行,味道越来越不对劲了,不仅仅是导演带着太多的主观色彩在拍这部电影,而且每个人物也带着主观色彩在面对这件命案,他们的身份可是陪审员啊!!
      这些荒谬的事情是从第一个认为男孩无罪的陪审员开始的。他没有任何在法理上说得过去的理由,他认为男孩无罪的出发点仅仅是“这么简单就对一个嫌犯进行表决,太仓促了”。我KAO,陪审员都已经旁听了三天这个案子,他现在磨磨蹭蹭地拒绝表决,居然给出这么一个可笑的理由,那三天时间他是在吃屎吗?当然,很多人都能看出导演的用意,导演在千方百计地告诉观众:“陪审员这么简单的举手或不举手,可是事关一个男孩的一辈子啊。”讲道理可以,但是也请你讲得有说服力一些,这样开始一场大逆转,让我从头就恶心起来。
     往下的几个情节我就不一一详细赘述了,如果有心的观众可以再把这个电影翻出来看看,在前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一群陪审员在讨论这个案子的时候,没有一句话是从法律逻辑上谈的。
     比如一个陪审员说,他曾经借醉酒闹事,但有一个女人关怀他,后来他们结了婚。他以此为由,说一个决定其实可以拯救一个沉沦的人。于是,他决定投无罪票。这是什么鬼东西?开恩大会吗? 比如后面还有陪审员说自己的父亲和一个立陶宛妇女的故事,还有一个陪审员说自己玩老虎机的故事……很多人判断男孩无罪的过程,都是先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然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或者是痛批俄罗斯堕落了、腐蚀了,然后就做决定了。我的天呐,陪审团都是这样的话,那么法庭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整个场面也是无比滑稽的,一群急着想要快点表决完事的人,却有耐心听每一个人都讲述一段自己的故事,而且是毫不相干的故事。我作为观众都没有耐心看了,他们怎么还会有耐心听?导演把自己当做一个说教者,在一起案件中,拼命让每一个陪审员都讲出一个设计好的故事,然后以为自己可以巧夺天工般地借此展现出一部东欧现代史来。整个就是一团难以下咽的面团,拜托少活点面,好好包一个饺子也行啊。我看导演自己也知道这个电影这样是没法看的,所以他一下子有要穿插一段舞蹈,一下子又要穿插一段枪战,一下子又要搞一点花哨的剪辑、搞一个小鸟视角。就像这块面团太大了,观众吃不下,那么给你蘸点糖吧……
     然后我无限怀念起老版的《12怒汉》,抽丝剥茧般地把整个案情给翻转过来,那个才叫一个神奇。新版的最后,导演亮出观点说:“法律是至高无上的,如果仁慈高于法律呢?”算是给自己的瞎搞留了一个看上去宏大的解释,很多没带什么脑子在看的观众也许会感到敬佩了。我无意在此讨论法律的神圣性,但至于仁慈,那不是一种可以恣意挥霍的东西,那是上层对下层的一种大度。而陪审员是一种职业,他们何来的道德优越感?何以代替上帝来做奖惩的选择?他们或者秉公办事,或者就是渎职妄为。
      新版在最后还提到:“他在监狱比在外面活得久。”导演已经完全不把陪审团当作法律事务的一部分了,他们已经有权为人设计命运,上帝也不过如此。

 6 ) 何为民主和公正。

动物的一切行为都出自生存本能,狮子的捕猎、羚羊的迁徙、熊的冬眠,莫不如是。不会有人对动物间的杀戮作出道德层面的评价,也不会有人指责食肉动物的残忍和凶狠。
但人类不同,作为社会动物,人的行为不可避免要面度道德的审判,根据康德的理论,人具有情感性,“其有限理性不足以使得人类至善,而其他一些追求的出现甚至能够左右理性”,也就是说,人类需要一种能够起到规诫性质的规范或指令。

而在当今,显然,法律便是这种制约人类行为的条令,以强制的方式约束人类,使得不背离道德的轨道。法律的作用,即约束与审判。然而,谁能保证法律的公正性,谁能保证法律的完美性,谁有权利依据法律作出审判和惩罚?鉴于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可能源自无数的可能,而真相常常蜷缩在迷雾的阴影后,假如法律不能作出最公平的判断,那么,有没有一种力量,可以替代法律成为第二标尺呢。

《12》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良心。
这部电影由俄国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执导,翻拍自1957年美国电影《十二怒汉》,导演本人也在片中扮演了其中一名怒汉,即陪审团的主持者。
故事讲述一个车臣的男孩,涉嫌杀死自己的养父——一名俄罗斯军官,法庭在三天的审理后,将最后决定权交给了十二名陪审员,他们被送进一间学校的体育室里,需要在封闭的条件下作出判决。

美版的《十二怒汉》我还没看,简介说到其背景设定是在炎热的夏天,涉嫌杀父的是贫民窟的男孩。而俄版《12》,将男孩设定为被俄罗斯军官收养的车臣孤儿,从这个角度讲,显然试图挖掘更深刻的矛盾表达更广泛的内容。

俄罗斯和车臣的矛盾持续近两个多世纪,一直到影片拍摄的2007年,双方仍不时交战,生活在战争阴影下的莫斯科人,对车臣人有着显而易见的仇恨和厌恶。在这种背景下,影片巧妙地暗示了法庭上由于人们的主观因素可能导致的判断失误,将民族矛盾纳入影片的体系中,无形中也提高了审判结果的高度。以片中顽固派的头儿——格子围巾的出租司机为首,对车臣人的愤怒让他无法理性地看待整个案件,而是一味认定男孩是杀害养父的凶手,甚至为此与其他陪审员激烈争吵辩驳,一度情绪失控。

电影开头是连续的一帧帧破碎交叉的画面,路上骑自行人的男孩、法庭上的双方辩论、快速下楼梯的人,每个细节看似互不关联,实质上已对整个剧情有了初步的交代。而灰色调的处理,奠定了影片厚重沉郁的基调。电影的所有展开剧情,基本都发生在不大的体育室中,偶尔穿插了几幅象征性的战争画面、男孩父母被杀的现场、男孩在监牢里跳舞的场景。

但不得不说,这是部虽沉闷却不无趣的电影。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十二个人物的性格全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小动作和细微表情的设定趋于完美,但这还不是最伟大的,最奇妙的是,仅有的150分钟里,不光是人物对待案件的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一一呈现,甚至还引申出每个人物各自的故事,每个人的灵魂在这次判决中都得到了一次洗礼或者说是升华,看似平淡,实则惊心动魄。

从进体育馆的那一刻,十二怒汉的性格各异已经有了明显的展露,为了搞清楚谁是谁,我把这段来回看了三遍,并在纸上记下了所有人较明显的外型特征以及性格特质。事实证明,细节记录非常有用,尤其在后面论述案件的阶段。一开始所有人都很浮躁,毕竟案情已进行了三天,且人证物证俱在,似乎毫不费劲地可以开始表决男孩有罪了。演员男去弹锁起来的钢琴玩,软弱男在厕所发现了女学生的巨型胸罩,小胡子发现一个针筒兴奋不已,竖条纹西装男乐颠颠去开电视看母亲的节目,外科医生把小胡子的针筒甩到了飞镖盘上,墓园管理员坐下看书,其他几位也都坐下来休息。直到,主持者——导演本人提示表决开始。

11有罪对1无罪。反对意见的提出者(直接叫反对男好了)顿时被大家用惊异的眼光围住,这案件还有什么疑点?为什么要反对?审了三天不是都可以定罪了吗?但反对男只是略带一点拘谨说,太轻易了,这么下决定太轻易了,这不是买西瓜,不甜的话可以扔掉,我们举举手,可能这孩子一辈子都要在监牢里了。

影片从这里开始,便进入到一种处处都是紧绷的张力的氛围中。一人对十一人,而且,重要的是,反对男没有丝毫的证据能证明男孩并没有弑父,唯一能支撑他的论点的,仅仅是因为他相信那孩子的诚恳。出于一些连他自己都不能完全确定的怀疑,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弄清楚事情的真相,而反对是唯一能拖延时间的办法。

第二名以匿名投票的方式提出反对的,是眼睛老头,一名犹太人,他讲述了父亲的爱情故事,犹太人和德国军官妇人的爱情,老头含着泪讲完故事,说道“一切皆有可能”,而男孩的无罪也是一种可能。此外,他对男孩律师的态度表示质疑,律师的表现消极无力,可能背后另有隐情,于是他投票认为男孩无罪。
第三名,软弱男。该男的性格便是怯弱、谨慎、胆小、神经质,在讲述自己叔叔的故事时,我几乎觉得他快激动得死掉了,软弱男的叔叔曾一时踏入歧途成了抢劫犯,而警察局局长不计前嫌宽恕了他一切的罪过。这一故事与案件并不关联,但软弱男一想到此便深怀感恩之心,继而认为,人需要宽容他人的罪过。
第四名,演出男。该男为半个犹太人,一开始最急着做下判决的人赶去演出的人便是他,但他想到自身的经历,从他人一个微笑中获取的鼓励,从而也是投了同情票。
第五名,小胡子。胡子男有点结巴,但正是他提出了本案中第一个确切的疑点,即,为何男孩杀人劫钱后要回到现场,这不符合正常人的逻辑。

这五名反对者后,为了对案件有深入了解,十二怒汉在体育馆里布置了模拟案发现场,并试图重现案发全过程,同时对证词及证据进行核实,以期能获知真相。这里引入了一些推理元素,一举打破了前面近一个小时里的沉闷。经案情模拟后,条纹西装男投了反对票。但条纹西装男显然是个懦弱无能的家伙,在出租司机一番愤怒的逼问下,便吓到呕吐,顷刻后又改变了主意。
之后在对杀人用法进行分析时,有发现新的疑问,精于刀术的外科医生投了反对票。六比六。而影片,恰好进行到一半。
随后,一番讨论后,夹克衫男、墓地主任、爱因斯坦模样的老头也表示反对。
接着反对男出示了两张照片,证明法庭上的目击者——案件地对面楼房的女人是出自嫉妒做下伪证,经一番详细的心理分析,顽固男痛苦地讲述了一段自己与儿子故事,一方面认可了反对男的心理分析,另一方面也证明,他对这个年龄的男孩有种偏见,认为他们都不服从管教,从而对案件有了先入为主的主观判断。

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讲明故事的流程,是因为这些细节背后有着太多的东西,比如说,所有的陪审员都是普通人,他们有各式各样的职业各种不同的人生,而对于一个处在他们对立面的毫不相干的车臣男孩,他们完全可以不在乎,完全可以统统举手表决有罪之后去过自己的日子,完全可以把这次判决当做人生的一个小插曲一笑而过;但正因为他们是普通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掌权者,不是说一不二的独裁者,他们对生命反而有种更真切的同情和怜悯,而这种对生命的责任感,从反对男的质疑开始,渐渐波及到每个人的内心,引导着他们找回自己的良心——人类最高贵的品质。

影片以这样一句话结束,“法律是永恒,至高无上的,可如果仁慈高过法律呢?” 片中出现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小鸟与富含信仰意味的圣母像,都暗示着,真正的公正来自内心深处的决定,来自人类肺腑中的道德标尺。如反对男对鸟儿说的,你可以飞走,或者留在这里,这都是你自己的决定。
不否认鸟儿和圣母像的出现,乃是导演为了升华主题而刻意创造的道具,有些生硬,且带有说教式的意味。但鸟儿展翅飞进茫茫大雪中的画面,以及反对男亲吻圣母像的情形,依旧令人感动,就好比明知电影中的玻璃都是糖做的,但看见有人从破窗而出的时候,仍然替他疼得慌。

故事结束,我脑子里的想法还没结束。我所想的,是美国与俄国等国家的陪审团制度。
美国的陪审团制度是指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嫌犯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这是每个成年公民的义务。而陪审团独立于任何一方政府势力司法系统外,可以完全自由以及独立地作出判断。俄罗斯的陪审团与美国类似,同样被授予审判被告是否起诉是否有罪的权力。

陪审团的参与人员可以不被法律束缚,拥有完全自由的表决权,又因其各自所受教育、各自经历、以及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对案件的看法不一,也会有极主观性的判断,从而导致判决的不公正。比如轰动一时辛普森案,辛普森被判无罪的最大原因便在于陪审团的一大半是黑人,在种族主义背景下,多数人给出了无罪的表决,从而使辛普森得以逍遥法外。这固然是陪审团的一个弱点,但陪审团制度比起其他司法系统具有更大的民主性,不仅能让公民参与到法律中体会维持法制的荣辱感,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公民的独立意志。所谓民主,如果没有民众的直接参与,无非只是一句空谈。

说这些,是想到今年的邓玉娇案。“邓玉娇,供职于巴东县野三关镇“雄风”宾馆,任KTV服务员。2009年5月10日晚8时许,因被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作人员猥亵,在冲突中用水果刀刺死1人,刺伤1人。”案件经过很多人都清楚,不一一说了。
审理此案时,遭遇重重困难,证据被毁,邓的家人曾失踪,记者被阻挠,但在舆论压力下,最终法庭判理如下:“合议庭当庭宣判,邓玉娇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属于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除处罚。邓玉娇在法律上由此彻底恢复自由身。”除了被杀死的工作人员外,其他两位,仅仅只判处撤职开除党籍等,连刑事拘留都没有。
将开除党籍作为一种惩罚以代替刑事处分,这岂不是意味着党员具有双重保护么。很荒谬,但又是事实。顺便提下,当年新疆克拉玛依的礼堂大火案中,那位喊出“让领导先走”、从而让三百多小学生死于大火中的某女士,最后也是被判开除党籍,辗转一些年后又在某某单位任职了,一切如同没发生过。我一直很好奇她做梦的时候会不会一堆小孩子在后面追着她跑。

扯远了。我是想说,假设“邓玉娇案”处在美国等国家,想必不会有这样的判决结果。普通人更了解普通人的痛苦,更能理解,为什么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会愤起杀人,而且是将刀对准三个大男人。

这几年来,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速度,舆论对于司法或是政府决策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影响力不代表决策力,没有行之有效的令公民参与到国家法制中的制度,舆论充其量不过是浇在熊熊大火上的一杯水,最终会在时间里平息下来。

看,才不过多久,再没人提杭州的陈卓,没人记得邓玉娇,没人知道马芳芳是谁,没有知道黑河县曾经有一场惊悚的灭狗惨剧。就连那场令人心惊的大地震,如今也都没人提起了,被校舍压在地下的孩子们,他们中的很多很多,至今没人知道他们的名字,甚至于也不知道死去孩子的数字。而且,没有人告诉我们,谁需要对那些没有钢筋的预制板的负责。

冤死者在底下不能安然沉睡,而活着的人已经将他们遗忘。哦,也许不是遗忘,只是冷漠和麻木,我们都习惯不公正了,习惯了正义无法得以维持,习惯了潜规则,习惯了灰色收入,习惯了打着公正旗号下的特权和专制。等哪天刀子指向了胸膛,我们就伸伸脖子,说,来吧,喉管这里最柔软,给您省点力气呗。

套用下三表哥的语气说一句,贵国也有民主和公正这样的词?


============
旧文一篇。

 短评

几年难遇.

7分钟前
  • ⒹⓎ
  • 力荐

民主并非投票,而是不停止思考。如果停止思考,不讨论只投票,第一分钟男孩的有罪判决就能定下来。你把这称为民主?对不起,没有反对意见的交锋,就谈不上民主。

8分钟前
  • 玻璃蔷薇
  • 力荐

承受的主题太宽大,使得整个过程显得有些漂浮,但仍然是部好电影。

12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考验了导演叙述耐心的力作,比57年的版本更丰富丰满

1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线索太多,台词嫌冗长,还是更喜欢原作的精炼。

19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冗长、杂乱而且煽情,还不如中国大陆那版。57版的靠的是严谨的逻辑,理性的自觉,公正的自主,内怀的慈悲,最后不得不令人信服,再叹而伟大。俄罗斯的这个版本,几个人几段人生经历的故事就乎拉碴煽过来了,末了来句“仁慈比法律重要”。若此,信佛祖耶稣即可,要法律何用?7.5

20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尽管是法庭戏,精彩依旧难掩。还在怀念当年的【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导演是天才。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泣涕连连

25分钟前
  • 铁皮骑士
  • 力荐

换了个地儿重新拍,非常好的延续了原作的神韵

28分钟前
  • madaoooo
  • 推荐

相对于原版的密闭空间、抽离背景,此片插入了大量时代符号、个人遭遇,不再强调法律公正的绝对性,陪审团显得更人性化,态度的转变源自自身经历,其软弱和动摇更具说服力,也侧面解析了俄罗斯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表演非常赞,基调更悲凉;想表达太多,略有杂乱,部分指涉无法解读。

3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要看第二遍的影片,12个老男人的优秀表演。

35分钟前
  • 力荐

再看一遍

36分钟前
  • 徐徐
  • 推荐

俄罗斯竞选2008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作品,《烈日灼人》导演新作。没看过原作,这部翻拍的确是很长很叨逼叨…150分钟,第100分钟时小觑了10分钟,醒来已经完全云里雾里了…这是一部你得双眼盯紧字幕、脑子急速旋转、耐心、静心观看的片子…奥斯卡外语片是我也不选它。

3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拍得这么花里胡哨干吗?我还是喜欢美国人的老版本

42分钟前
  • 何生生
  • 还行

不算成功的翻拍,导演加入了很多俄罗斯元素,包括对寡头政治的影射,但导致全片过度拖沓,给观众的感觉并不好,面对演员长时间并不动人的个人叙述,稍微急性的人,很容易会失去耐心。远没有57年美国版能紧紧抓住人心,拍电影有时候1+1并不大于1.

46分钟前
  • 肥壮壮
  • 还行

7.9

49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要完全看懂对白不容易

53分钟前
  • 小老鼠
  • 推荐

老骨头们演技太棒了

54分钟前
  • 西决
  • 力荐

不是关于法律,而是关于仁慈。

56分钟前
  • malingcat
  • 力荐

让人想到了《哗变》,12个老男人的戏真棒~

1小时前
  • 老探戈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