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HD中字

主演:弗兰科·内罗,埃利亚斯·穆巴里克,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海纳·劳特尔巴赫,曼弗莱德·扎帕卡,杰尼斯·纽沃纳,赖纳·博克,卡特琳·施特里贝克,皮亚·斯图森斯坦,彼得·普拉格,汉勒斯·魏格纳,福克·罗克斯特罗,莎宾·蒂莫提欧,斯特凡诺·卡塞蒂,托马斯·林平泽尔,玛格丽特·提塞尔,路德维希·西蒙,奥米德·墨玛,亚历山大·巴奇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2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3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4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5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6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3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4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5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6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7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8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19无罪谋杀:科林尼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意大利人科林尼在奔驰汽车公司当了三十四年工人,一直以来默默无闻,品行端正。有一天他在柏林一家豪华酒店枪杀了一名老人迈耶,这看起来似乎是心血来潮,但随后其投案自首…… 初出茅庐的新人律师卡斯帕·莱恩被法庭任命为犯罪嫌疑人科林尼进行辩护。迈耶是他儿时好友的祖父,一位友善、和 蔼的长者,就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而他从前的法学教授、明星律师理查德·马丁格则代表受害方迈耶家族在科林尼案件审理中作为原告律师,这对于年轻的莱宁来说简直是一场噩梦。 卡斯帕·莱恩竭力想弄清真相,但科林尼对作案动机始终保持缄默,莱宁不得不为一个不需要辩护的被告进行辩护。经过不懈的探查,他终于找到了一条线索,并且发现了德国司法史上令人震惊且黑暗的一幕…… 电影改编自德国作家费迪南·冯·席拉赫的畅销小说《科里尼案件》,小说取材自真实历史事件。在本书出版几个月后,德国司法部长宣布成立一个历史调查委员会,可以说“科林尼案”的出版改变了德国国家的立法。鳕鱼角 第三季连城诀1980人生若如初见家有悍妇缉毒先锋京都妖怪地图3烏山上800岁的女大学生完美新娘澳门风云3国语诸神之战3阿斯彭文稿一起火锅吧第四季侦探已死误人子弟私人女教练巍巍昆仑撞鬼實錄之惡靈托兒所黑暗迷失嫡女未央街头霸王千谎百计2024告密者2010火力地堡魔法学院第五季海螺的声音逆袭之星途璀璨缘来是咱俩名利场2017西贡保镖硫磺泉镇的秘密第二季无穷之路II:无价之保粤语东风雨野性王后对垒特工荒野新生 第一季小年兽与捉妖师寅次郎的故事5:望乡篇丑闻 第二季霹雳炮与飞毛腿摇摇欲坠芝加哥烈焰 第十一季小双侠2009日语

 长篇影评

 1 ) 无罪谋杀 即时感受

在飞机上看到一半:男主可能在查案上和事业上是个非常靠谱的人,但情感上靠不住。等我看完:这部根本不是想讨论感情喂!1,老律师明显体现了幽默,人格魅力和游刃有余带来的体感上的更容易博得好感,是把精通人性的,善于利用人性的律师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2.男主是为了真相而不那么重所谓的情爱的人,但其实男主价值排序里是有很多关于其他的感情因素在的,但男主明显是不会让情感影响自己判断的人。3.女主,看似只是旧情复燃,究其动机还是试探的意味更多,算是自以为能掌握敌情,但本质上还是让情感占上风。4.男女主的互动还挺明显的表达出你以为的日常和真正上心的区别,男女关系中仍旧需要有理智分清所谓的真心和目的。人际中还是需要清醒。5.男主最后寻找的是卖披萨的研究生小姐姐和他关系很不好的父亲来帮忙,这个配置其实还挺妙,律师行业的特殊性和真正能帮到你的人究竟是谁,可能很多时候你能真正信任的人不是那些能一起快乐玩耍的人。人性就是很妙。6.人性是复杂的,无论是死者的前后反差,还是老律师的行为,甚至女主最后伸出的手,以及被告的自杀。7.老律师最开始对男主的接近可以算是肆无忌惮的对新手的藐视和习惯性的自信,但最后的改口既能说是保全口碑,也能说是良心发现。8.男主的新手设定,这个设定很神奇的点在于,新手思考角度的非常规化,和对案件的不麻木,甚至对于行业潜规则的漠视,毕竟这个案件得罪了很多业内人士。新手的热血和对正义的坚持吧。9.男主最后推开女主的手,算是在做自己的事情里尽力找到自己的信仰,然后不断认定正确和值得的过程。有自己信仰并能坚持且有能力的人真的后半程非常高光!10.世界本来就不公平,所以当正义得到彰显才更显得可贵。最后那一幕,男主看到被告的小时候和他的父亲真的泪奔。11.看到感触很深的弹幕:人都是为自己的信仰而活的。战争里没有赢家。一次不正义的判决堪比数次犯罪。

 2 ) “我是你们其中一员。”

《无罪谋杀》让我想起几年前的一部电影《朗读者》。尽管前者披着犯罪片的外衣,后者让人记住的是它惊世骇俗的绝世爱恋,但两部电影的视角是相通的——在现代世界如何对待二战战犯,尤其当那个人与你有亲密的社会关系时,你将站在社会公义的角度还是个人情感的角度,天平将倾向哪一端?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正义。但实际选择没有那么简单。两部电影之所以勾连起人们复杂的情感,让故事走向幽暗深处,恰恰因为战犯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在现代社会,他们和我们一样,有工作有家庭,过着平凡的生活。当他们把过去隐没,你对他们的这段过去一无所知,当你某一天忽然发现密切交往的爱人或亲人曾在历史上扮演极恶的角色时,你将如何面对?

《无罪谋杀》和《朗读者》一样,抛出了极为残酷的问题。

《无罪谋杀》

《朗读者》

有意思的是,这两部电影的男主角都从法学院学生走向社会成为一名真正的律师,相对于亲情爱情,两人都偏向更为严肃的社会情感,站在人类的正义这端。《朗读者》中的男主角对与汉娜(凯特·温斯莱特)的一段生死爱恋极为羞耻,而《无罪谋杀》中为杀人犯科林尼辩护的律师莱宁也显得十分冷酷无情,他不顾前女友的情面,更不顾待他如父的死者汉斯·迈耶的情面,坚定地走向了被告辩护方。

许多观众都能从这两部片中看到德国现代社会仍在对二战反思的态度因此大加赞赏,但我从情感深处却认为两部电影表现的反思是微妙的,也并没有走向同一条路。

在《朗读者》中,战犯汉娜被审判时,她无辜地道出“我只是完成我的工作”,令人惊诧但又合乎情理。从观众的角度而言,我们极易对她产生深深的怜悯,因为她确实是杀人链条上微不足道的一环,不过做着本分之事。

而在《无罪谋杀》中,看待这个问题的角度是完全相反的。明明莱宁的教授马丁格抛出了一个令人深省的问题:在当时那个时空里,在战争状态中,汉斯·迈耶也是在做着一份党卫军军官的工作,完成他分内职责(追杀意大利游击队并且因此牵连到无辜平民)——但为什么,他至今已被残忍杀害还要被追问历史的责任?谁又能保证,你在当时的环境里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同样性质的故事,发出同样的问题,答案却走向两端。《朗读者》中我们会站在战犯这个角度,考虑到她也是人,是战争工业中的一环;而在《无罪谋杀》中,我们却不会姑息汉斯·迈耶的罪过,哪怕他余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仍然死有余辜。——我不禁好奇,造成这种情感偏向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细节。

在《无罪谋杀》中,战争的恶通过非常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它极为残酷,极为血腥,因为汉斯·迈耶利用一个孩子的单纯,让他眼睁睁看着无辜的父亲因自己而死。

科林尼背负了一生的罪责,不仅包括对汉斯·迈耶的仇恨,还包括对父亲的愧欠。他杀死汉斯·迈耶的行为极为残暴,却包含了两种深刻的情感——复仇与赎罪。当战争像天空中的云一样散去,人们在意大利那阳光明媚的广场上可以继续平凡的生活时,孩子科林尼却背负着仇恨与懊悔长大,他度过了悲惨的一生。

《无罪谋杀》剥洋葱般将一个无情的杀人犯的过去剥开,用律师莱宁的心和眼,我们一点点追寻这起案件的真相,穿越层层迷雾,最终到达1944年那个阳光明媚的小镇广场。——那里正发生一件泯灭人性的事,只需一瞬间,就足以影响人的一生。

正因对个人生活的聚焦,我们看到了战争如何对受害者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当莱宁的教授问出“汉斯·迈耶不过是做他分内之事”时,我们从内心深处都不会原谅这个恶魔,因为他的恶恶得光天化日惨无人道。我们无法忘记孩子绝望的眼神。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罪谋杀》绝对站在了受害者一方,它把《朗读者》中抛出的问题引向必须通往谴责与反思的路,不容我们对战犯产生怜悯共情。哪怕他们作为常人被残害至死的生命最后一刻如此恐怖,我们观众却不会惋惜。因为汉斯·迈耶毁掉了无数科林尼的一生。

所以试想一下,如果《朗读者》中汉娜不是在口述,而是电影不断闪回蒙太奇那些被她送进集中营的人们的死亡或劫后余生时,我们会为谁流下眼泪……还是说,同情和悲伤根本不够消解战争的残酷,在这里面,人类共同扮演了恶人,也共同成为了受害者?

凯特·温斯莱特扮演的战犯汉娜

《无罪谋杀》中还有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是战犯子孙如何面对家人的过去和他们自己的身份。

如果说莱宁作为一个法学专业学生,一个应将公平正义视作职业理想的人做出的选择无可厚非,那么他不管怎样对汉斯·迈耶一家冷酷无情,他都有他走向正义的理由。但是对汉斯·迈耶的孙女来说却不是如此。她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是战犯的后代,她一生至亲杀害了这么多无辜的人,她自己要如何面对历史,面对社会,面对未来,这是一个更加残酷的问题。

让我印象深刻就是电影中的一个细节——当历史真相最终被解开后,法庭外,汉斯·迈耶的孙女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平静。她问莱宁:“我也是那样的人吗?”这个问题问得人心碎。对莱宁来说,追寻正义责无旁贷;可是对汉斯·迈耶的孙女来说,追寻正义意味着对至亲的“背叛”。我将选择相信什么继续生活下去,包括脑中存储的关于亲人的回忆,如何面对这份回忆——是远离十恶不赦的他,还是原谅十恶不赦的他,似乎没有可以容我走下去的道路。而我的自我之中是否包含着上一代恶的基因,人们又将如何看待我?这对德国人来说是一个难题,如果放在中国社会,将更是一个难题。

从这个角度而言,包装为好莱坞式犯罪片的《无罪谋杀》,背负了更加沉重的社会意义。它不仅延续了德国社会对战争反思的传统,还将观察的视角深入到个人生活中——我们清晰看到,战争如何在战争结束以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们至今被道德的重重枷锁困扰,无论是战犯的后代,还是受害者的后代,每个人都在具体的生活中真切面对诘难与悲痛。这也是战争的残酷,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科里尼案件》作者,费迪南德·冯·席拉赫

在我看完电影以后,出于好奇去查找了电影相关资料。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电影原著《科里尼案件》的作者费迪南德·冯·席拉赫,他的身份中确实包含了这两个极为具体的问题——既是一名坚守正义的律师,也是纳粹战犯的子孙。他的祖父正是在纽伦堡审判中被指控为纳粹主犯之一的巴尔杜尔·冯·席拉赫!

巴尔杜尔·冯·席拉赫18岁加入纳粹党,1931年成为希特勒“帝国青年团”领袖,1946年在纽伦堡审判中因“危害人类罪”被判处20年监禁。直到去世之前几年,年幼的费迪南德才对这位祖父留下一点直观感性印象。

在我看到的访谈中,费迪南德对祖父的态度既像是坦然面对的,又像是讳莫如深的。有时他愿意直截了当地来谈一谈祖父,有时他又避之不及。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费迪南德说到祖父墓碑上的一句:“我是你们中的一员。”这不仅对他来说,对我们看似局外人的旁观者而言,都是一句警世恒言。

“我是你们中的一员。”——在我看来,就是《无罪谋杀》这部电影的核心观点。作为战犯的恶人,有善的一面;作为杀人犯的恶人,亦有善的一面;作为亲人的人,还有恶的一面……绝对的善和恶并不存在,我们更多时候都在模糊的灰色地带,因为不同时空产生的问题做出自己人性某一面的选择。

当汉斯·迈耶的孙女低头沉思问出“我和他一样吗”,这是一个极为残酷的问题,就像作为律师的费迪南德问他自己,我和祖父一样吗?

故事中的莱宁正是费迪南德分身出的另一个自己,他对电影中的她说:“你是你自己。”

这句话让人解脱,释然。可以想象费迪南德带着问题写到最后,他对历史和自我都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战犯下一代不应背负战犯的恶名,而应成为独立的人继续生活下去,但他们又应比普通人对战争更有道义的责任,他们更应该为这沉痛的历史延续自己追寻正义的职责。

律师莱宁和汉斯·迈耶的孙女,正如费迪南德的分身自我

最后也是我个人好奇所致,我发现《朗读者》的原著作者本哈德·施林克与《科里尼案件》的作者费迪南德竟同是法律专业出身的作家,施林克还是费迪南德学生时代的法律教授,这是多么神奇的巧合!他们以不同类型的故事抛出相似问题,虽然审视战争的角度不同,但两部著作改编的电影都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延续的罪恶和人性中极为复杂幽暗的一面。

我非常喜欢《无罪谋杀》中马丁格教授说的一句话。当莱宁让他以法律史专家的身份接受庭审时,他从原告辩护席走向证人席,开着玩笑说:“换个角度看看这里也不错。”在法庭的中央再看一看原来是战犯的被害者,和原来是受害者的杀人犯,还有世间高高在上的审判者,历史没有因此改变,情感和反思却变得不同。

是的,“换个角度看看”,这正是《朗读者》和《无罪谋杀》共同抛出的问题。让我们换个角度,再看一看人性与战争。

 3 ) It follows

不是很明白国内片商为什么加“无罪谋杀”四个字,多半是为了卖座,但查了下票房似乎也没啥帮助。不得不说,对了解案情的人画蛇添足,对其他观众则有部分泄底之嫌。毕竟又不是看古畑任三郎,早早定了有无罪只等动机和手法。当然,这不妨碍电影本身有料。

如果不是改编自真实事件,我会说这讲的是最荒诞的那种寓言。年轻律师阴差阳错接下大案,意图一展身手,却发现要为杀害恩人的凶手辩护。老谋深算的原告律师,原本游刃有余占尽道德和庭审优势,却突然落入为战犯开脱的漩涡。

而被讽刺最为激烈的当然是被杀者迈耶。遵循残忍的规则放过小孩,多年后被小孩仿照丧父的仪式枪杀,近乎视如己出般善待的邻居,甚至赠送豪车鼓励研习法律,最终成为揭露他可怖面目的中坚力量。

庭审内外闪回了很多迈耶的往事,二战时嚣张跋扈屠戮无辜,战后对年少时的律师慈眉善目关爱有加,最后落在他跪地准备迎接枪决的绝望面孔。隔着银幕,命运的大手抽着他的耳光,同时也告诉我们,人很可能不止他们看起来的那一面,他们尽可以去埋葬过去,但犯下的恶行会始终跟随。

小律师一腔正气,打拳和撩妹的部分都很帅,老律师的演法酷似反角,所以被奇袭时恪守道义底线意外地令人尊重。迈耶在沙滩一露面就满脸写着“本人党卫军战犯”,后来一听原名汉斯就更实锤,哎我一定是新纳粹题材的电影看太多。最后,一直觉得科林尼有些面熟,但看完也没认出就是《姜戈》,真惭愧。

 4 ) 洗净叙事资本主义,重现经典人文关怀

《无罪谋杀:科林尼案》从整体上散发出一种久违了的“经典剧情片”的气质。围绕一起凶杀案,以控方和辩方的法庭交锋为故事线,塑造律师、被告、受害者等各有动机和性格特征的系列人物,最后带出颇具历史深度的社会议题,完成主题升华,并留给人广阔的思考空间,余味袅袅。敏锐的观众自然会意识到,以上评价几乎适合所有的法律题材经典电影:《刺杀肯尼迪》、《因父之名》、《控方证人》、《大审判》……等等,是熟悉的套路,但能做到经典,自然各有其特色。而能与这些经典相提并论,本身已经是一份殊荣。

影片一开头,就以“留白”的方式交代了罪案本身——案发过程被略去不表,老人的惊讶直接切入嫌犯浴血,惊世骇俗地出现在酒店大堂。被“反转反转再反转”的“诡叙”惯坏了的我一度猜测案发现场一定另有隐情,留待法庭揭露,营造悬疑气氛。没想到影片的气质如此古典——缺失的罪案现场最后揭晓,只是为了塑造人物,掀起情绪高潮。被酣畅淋漓的一段复仇戏“心灵马杀鸡”之后,我不禁反思,电影的剧情是否需要那么多的“反转”和“包袱”?我们是不是已经在“叙事资本主义”的邪路上走得太远了?

所谓“叙事资本主义”是我发明的一个词儿,就是努力在有限的影片(剧集)长度内塞进尽量多的信息、线索,制造重重“反转”,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本来,制造“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悬疑是剧情片的看家本领,不然既没有恢宏的场面,也没有激烈的奇观,观众凭什么盯着几个演员从头傻看到尾呢?像《控方证人》、《非常嫌疑人》等影片,都凭戏剧性的反转成就了一代经典。“反转”本身并无原罪。可惜最近几十年,为“反转”而“反转”的倾向愈演愈烈,为了让观众张开惊呆的尊口,编剧们开始抛却人物塑造、剧情合理性这些根本不顾,一味追求“分分钟刺激”“秒秒钟惊呆”,不但是不管人物性格特征,而且有时候连剧情前后都合不上。更有甚者,挖坑不埋,一切敬请期待续集,只要哄你看完全片就行。编导连基本的职业操守都弃若弊屣,实在令人齿冷。

在这波大潮之下,衍生出所谓的“高智商电影”,诸如《看不见的客人》、《海市蜃楼》、《网络迷踪》、《恐怖游轮》等等。其中翘楚,当然是被影迷们奉为新晋大师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作品。他的每一部片子,无论类型是科幻、战争还是犯罪,密集的信息量和步步惊心的悬疑是必不可少的标配,也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可就算是这些环环相扣、逻辑缜密的良心之作,在我看来也是得不偿失——将影片的主体“人”让位给了“故事”,将人性深度兑换成了叙事快感,是否也是一种舍本逐末?

相比之下,《科林尼案》的“老派”其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虽然已经遗落在我们的视野之外太久。观众们看完全片,记得的不是迷失在各种算计和迷宫里的焦虑,而是清晰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编剧所要表达的主旨。记得的是一个被战争摧残的家庭,几个被剥夺了正常生活的受害者,他们令人一掬同情之泪的遭遇,以及有良知的人们为讨回公理、维持正义,不惜冒险犯难的浩然正气。当看到小镇暮色中携手走远的父子的背影时,多少感慨,令人无语凝噎。一种崇高的宣泄和升华喷涌而出,这正是好的艺术作品所应该达到的境界。远非各种匠气十足的“高智商电影”可比。

影片几个主要人物的设定很有意思。一个意大利蓝领谋杀了一个德国富翁,隐隐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了70年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任辩护律师的律师来自土耳其裔移民家庭,对手是金发碧眼的前导师,曾参与制定庇护纳粹余孽的恶法。主角决裂了同样美艳的金发富家恋人,雇佣了一个意大利太妹。所有这些设定,都带着一点同情少数人群和边缘族裔的左派立场,将社会进步的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当然,倾向无所谓好坏,只要考虑一下整个西方基督教文化就奠定在信仰如羔羊般被献祭的耶稣基督就好了,这坚若磐石的信仰自然会影响到各种艺术作品。

最后致敬一下影片中扮演罪犯的老英雄弗兰科·内罗,年轻影迷恐怕想不到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大叔居然拥有堪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傲人履历。他最著名的银幕形象是“姜戈”。没错,就是那个拖着棺材浪迹西部,迷得昆汀·塔伦蒂诺神魂颠倒,几十年后还专门拍了一部《被解放的姜戈》隆重致敬的那个“姜戈”。虽然在大半时间里他神色木然,可那只是剧情需要,随着真相揭晓,他的冷峻随回忆涣然冰释,将一个童年因无心之失害死了父亲,长大后不婚不育矢志复仇的“罪犯”内心丰富的层次一一诠释出来。他出色的演绎证明了,“姜”确实是越老越辣。

 5 ) 《科林尼案》,当代电影该怎样“感动”观众

一名叫科林尼的意大利老汉冒充记者,枪杀了受人尊敬的德国工业大亨迈耶,而刚考上律师、的卡斯帕被指定为辩护律师。

卡斯帕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从童年到青年,迈耶给了他太多的帮助和慈爱。

科林尼拒绝沟通,直到律师卡斯帕愤怒地说出:你不知道,迈耶对我有多重要……

终于,科林尼开口了。事实让人震惊:二战中,迈耶曾是纳粹军官,驻扎在意大利,因手下士兵被杀,他依据“我们死一个,就杀10个平民”的“规则”,进行了屠杀,并当着童年科林尼的面,枪杀了他的父亲。

噩梦缠绕了科林尼一生,他试图通过法律来解决,但上世纪60年代,德国通过立法,免除了纳粹时期所有“从犯”的罪责。无路可走,科林尼只好“一命换一命”。

在法庭上,律师卡斯帕的辩论对手是他的大学老师马丁格,他坚定认为:法庭只解决法律问题,法律之外的事,应交立法部门。然而,在律师卡斯帕的压力下,马丁格不得不承认:法律之上还有道德。

就在科林尼即将胜定时,他在狱中自杀。科林尼案成为又一个没有结论、没有下文的案件,很难说,人类将从中得到多少教训。

《科林尼案》改编自同名小说,后者2011年出版后,引起巨大轰动,已被译成10多种文字,受其影响,德国司法部长下令重审所有涉纳粹法案。

电影正在丧失“感动”观众的能力

《科林尼案》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欧洲的故事,中国观众不易感同身受,且故事不太具有悬疑性,看到一半,大概就能猜出结尾。

如果我是导演,可能会拒绝接手它。

首先,故事太简单,撑不起一部故事片。

其二,话题老。忏悔与反思是必要的,但没有新内容,只是讲一个新故事,观众能接受吗?

其三,内容沉重,娱乐性不足。二战结束已70多年,通过教育,今天的年轻人被迫反省再反省,可总是老话重提,可能会让他们厌倦。

其四,原著偏纪实风格,改编空间小。

更重要的是,《科林尼案》是一个需要“感动”观众的影片,可在今天,电影正在丧失“感动”的能力。

随着价值的多元化,“感动”的三大基础——崇高、毁灭与希望,已发生动摇。

现代人在不同的场景中成长,每个人的看法都不相同,这让我们不再相信还有比现实更高的东西,我们正深深沉浸在丰富多彩,但只有平面的世俗中。

所以,《科林尼案》开始的前20分钟略显沉闷。然而,越到后面,它的感染力越强,当对手的辩护律师马丁格不得不承认“在今天,这应该视为有罪”时,令人潸然泪下。

引人深思:在一个过多“煽情”“搞笑”的时代,《科林尼案》是如何复归影视“感动”的能力的?

新写实主义,优点在于不“过度合理”

《科林尼案》采用的是新写实主义手法。过去二三十年,这是欧美小说、电影的主流表现手法。

新写实主义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流派,两位创作者的风格、观念可能完全相反,却都被归入新写实主义。

可见,很难给新写实主义一个清晰的定义,但可以大体描述为:写真实的细节,不带任何目的。

传统写实主义也强调细节的真实性,但都是意义筛选过的细节,务求每个细节都指向结局,起到烘托范围、强话主题的作用。当主人公的命运发生改变时,这些细节可以证明,那是他应得的——因为细节展现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这种“过度合理”的细节,因彼此雷同,给人以虚假感。新写实主义则更倾向于去挖“无意义但有趣的细节”,之所以呈现它,仅仅因为它有趣、与众不同。

支撑新写实主义的,是海德格尔哲学。在海德格尔看来,没有人活在哲理中,也没有人活在故事中,我们都要面对巨大的无序。不是意义在指引我们,而是因活下来的方式,产生了意义。

《科林尼案》即如此,按传统的现实主义,片中至少一半内容是“无用的”,比如被杀者迈耶对卡斯帕的关爱;卡斯帕与迈耶孙女的爱情;杀人者科林尼反复回忆父亲被杀时的场景;律师迈耶与亲生父亲的紧张关系……

这种乱七八糟的线索,至少有三个作用:其一,提高真实度。其二,增加故事量。加大悬疑度。

一个似乎几句话就能说清的案件,竟然变成“剪不断,理还乱”。

崇高,为影片奠定基调

有了足够的复杂度,就给故事的主角提供了选择空间,使“崇高”得以落地。

以律师卡斯帕为例,本是一个找不到生活目标的年轻人,接手科林尼案,仅仅因为它能让自己快速成名,保证今后能接到更多案子。在老师马丁格的诱惑下,他一度决定放弃原则。而和科林尼初期沟通不畅,更让他情绪几乎失控。

律师卡斯帕并不是一个有着非凡的同情心、意志力的人,只因争胜欲望,以及不满马丁格的傲慢,才逐步抵达真相。他只是庸众中的一员,很容易被忘掉,所以《科林尼案》特意选了一位移民后裔来主演,如果不是那张“醒目”的土耳其脸,观众可能很难想起律师卡斯帕什么时候出场的。

然而,律师卡斯帕拥有一份清醒的良知。这份良知曾经动摇,曾经惶惑,但卡斯帕最终却坚持了下来,这份坚持给了他以高度。

常言道,法律是60分的道德,合法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但现代社会最常见的场景是:当职业需要时,良知常常变得不那么重要。

就像律师卡斯帕的老师马丁格,专业能力极强,却变成了一个讼棍。马丁格反复提醒人们,当年立法宽赦纳粹“从犯”,是不得已的现实需要,他轻蔑地说,追究过去的人不知道当时的困难。可良知也要加上时效性吗?良知也要向现实低头吗?良知也只是有限责任吗?

在复杂事件、复杂人性面前,“崇高”不再是一个大词,而变得真切可感。

贩卖毁灭,才能引人思考

在崇高之外,通过新写实主义的手法,《科林尼案》成功贩卖了毁灭。

影片中,各种人物都充满反差:老年时与人为善、充满爱心的迈耶,与他当年开枪时的狰狞,截然相反;曾对律师卡斯帕付出爱与宽容的迈耶的孙女,在坚决捍卫爷爷的“名誉”时,又是如此狭隘、冷酷和无情;律师卡斯帕初期准备放弃该案时,马丁格拿出一副长者的姿态,启迪说,要像个律师那样去战斗,可案情出现转折,他竟试图对卡斯帕行贿……

《科林尼案》描绘出一个让人绝望的大环境:作为有缺点的、世俗中的人,我们真能创造出一个公正的法律吗?如果法律这个准绳也失准时,该用什么来校正它?

事实是,《科林尼案》式困境并不是翻一两个冤案、杀一两个坏人,就能解决的,它是结构性的困境——在人性深处,我们都有愚昧、反智,甚至是邪恶的种子,谁也无法保证,它们不会恶性膨胀,曾经的悲剧不会卷土重来。

科林尼选择自杀,正因为他窥透了这层凄凉——冤案可以平反,坏人可以杀掉,但人性的愚昧、自私是无法更改的。就算赢得了法律胜利,又能说明什么?科林尼的杀戮中,不一样充满人性恶?通过残忍的私刑,他得到的是解脱,还是作恶带来的兴奋?

靠希望,营造叙事高潮

虽然《科林尼案》以悲剧结束,但在片中,希望无处不在。

不论是案情几次反复,还是那些不肯忘却过去的人们,当迈耶曾为纳粹服务的事情被揭露出来时,法庭上响起一片惊讶声,甚至迈耶的孙女也在追问,上帝能否原谅她,在上帝眼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生活在多元化时代,但正如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指出的那样:多元化并非世界的本质,真相只有一个,只有当人类的智慧无法接受它,或者无法评价它时,才会出现“多元化”,“多元化”的潜台词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真理是什么,不妨更宽容一点,暂时允许各种意见存在……

多元化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正如底牌只有一个,当它被解开前,才有无数可能,才有概率性分布,才要尽可能不把话说死。

然而,多元化从来不是逃避道德责任的借口,即使良知可能暧昧不清,可能无法给出正确答案,生而为人,我们都不应放弃良知的责任。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道德面前,没有模糊、推诿和回避。

所以,连狡猾、物化的马丁格,也不得不承认:“在今天,这应该视为有罪。”虽然他曾是帮“从犯”脱困的立法人之一,虽然他一直在帮迈耶辩护,虽然他更喜欢用玩世不恭的、技术性的口吻谈论法律……哪怕是马丁格,良知也没有被彻底泯灭。《科林尼案》因此走上叙事的最高点。

会讲故事,比故事本身还重要

有崇高,有毁灭,有希望,传统写实主义所坚持的三要素得以汇聚,“感动”则是其自然结果。而《科林尼案》用新写实主义笔调,不露斧凿痕迹,不掌控观众情绪,不试图以假乱真,不强塞概念,所以,它的“感动”不来自煽情,不来自卖惨,而是来自“真实”。

电影不应脱离现实,但随着人类日渐沉入景观社会中,“真实”的标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今天,动辄拔高、讲故事、催泪已行不通,它必须面对当代困境:少有人会主动反思自己,少有人愿意解开伤疤,少有人愿意形而上思考……

《科林尼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一个类型化故事,讲述了一个很难讲清的话题——当人性陷入集体幽暗时,我该如何?不错,这是一段过去的故事,但通过新写实主义营造出的真实下,给观众以不同感受——片中的一切,“都与我相关”。

这世界上,大道理就那么多,好故事也只有那么多,更麻烦的是,听众的耐心同样也只有那么多,而那些会讲故事的人,永远有故事可讲。

 6 ) 谁是受害者?谁又是受审者?

不得不佩服德国人反思历史的能力,尤其是关于二战和大屠杀的,还孕育而生了独特的文学体裁:反思历史小说(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然而,德国人这种具有深度思辨的能力不是源于执著,而是对挥之不去的历史阴霾的探索。电影《科林尼案》改编自同名小说,原著作者费迪南·冯·席拉赫(Ferdinand von Schirach)就是如此。

费迪南的祖父巴尔德尔·冯·席拉赫(Baldur von Schirach)是纳粹党维也纳大区领袖,并在纽伦堡党卫军审判中因危害人类罪被判刑20年。背负着席拉赫的姓氏,费迪南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不少非议,也经历了复杂的自省。费迪南本身也是一名律师,他的作品也大都与刑事犯罪有关,《科林尼案》可以说是他长久以来司法经验与身份自省孕育出的集大成之作。

但是费迪南·冯·席拉赫这种霍桑式创作呈现的不是单独个体的故事,它更具有代表性,它携带着重新追溯历史与正义的任务。故事中的人物设定呈三角形,即律师卡斯帕·莱尼(Caspar Leinen)、被审判者法布兹奥·科林尼(Fabrizio Collini)、死者汉斯·梅耶(Hans Meyer)。这种类似于三角恋情的人物关系把律师莱尼置于摇摆不定的位置,他是死者的义子,也是科林尼的辩护律师,他究竟要如何摆放自己的位置,倾向于哪一方,维护哪一方的利益,这是莱尼、费迪南你以及其他大屠杀后出生的德国人需要面对的问题。

谋杀梅耶的案情铁证如山,科林尼是凶手,他对此也并不否认。然而当主人公律师莱尼拨开层层迷雾,寻求谋杀的动机的时候,对于死者汉斯·梅耶的审判才刚刚开始。对于剧情我不再做赘述,情形更加复杂,人物关系与故事结构营造的冲突也很有看头,但不是我讨论的重点。最后明显的是,随着尘封档案的缓缓揭露,被告科林尼从施害者变成了妥妥的“受害者”、“复仇者”,汉斯·梅耶曾是一名纳粹,杀害了科林尼的父亲。而因为《德雷尔法案》,汉斯·梅耶被认为是从犯而享有刑事犯罪追溯期,这一点让科林尼无法通过正当的法律手段起诉梅耶,所以他才选择自己动手,为父亲雪恨。

这里插一句,故事把陈年往事设定在意大利也具有典型意义,原因是纳粹德国在意大利战场上的行经一度被吊诡地解读为“正当的”、“干净的”,“荣耀的”,这种荒唐似乎在影片中的法庭再次上演,对死者的审判和辩护开始了:梅耶十分是有罪的?

至此,这个电影俨然是对一系列二战后审判的另一种反思。据我所知,让汉斯·梅耶逃脱法律制裁的《德雷尔法案》与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时候参考的法律情形类似,它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自19世纪的法律体系,即刑事罪犯必须要以其本人的判断与动机实施的杀人行为,才会被认定为谋杀,这当然不应该适用于战争,尤其是二战那么独特的战争,且也与国际法不兼容,影片中也有提到。这样已一脉相承的法律制定行为实质上是对部分法西斯行为的“非直觉”描述,更像是巧立名目地为犯人脱罪,最后的结果当然是为许多德国战犯打造了“免罪金牌”。

这种法律体系背后是对集体犯罪中犯人身份的区别对待产生的。其实1954年的一系列同盟国战争犯罪的审判就已经把战犯与军人身份作为主要讨论点了。军人的职责与荣誉,在战时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对战时军人身份与价值的认定不仅对审判结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军人未来的发展也至关重要,不论个体或者集合。历史学家Kerstin von Lingen曾给出这样一个例子,二战落幕后,纳粹国防军的许多军官对战时军队的身份进行了回溯与重建,他们将国防军与党卫军(SS)对立起来,以此展示自己在战争中所作所为的正当性。这样的行为正如法国学者Maurice Halbwachs所说的,面对重大国事,社会团体会自行创造出一个“参考的框架”(frame of reference)来协助自身在社会格局下身份的建立。Reinhart Koselleck在《Verbrechen erinnern: Die Auseinandersetzung mit Holocaust und Völkermord》对审判中的讨论如此介绍:通过对德军行为的主动和被动两方面的阐释,二战时德军身份包括给予意图(Sinnstiftung)和索取意图(Sinnforderung),分别指向了军队个体经历的叙事建构与国家层面更能接受的集体叙事建构,后者与历史法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于是,许多战犯被去纳粹化,逃过或缓和了处罚。这正是科林尼所要报复的,战争给了他终身的创伤,而司法上的不公对他造成了第二次伤害。

与其说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起伏脉络都在解答“谁是受害者?”这一问题,辩证地看,在更加宽泛地延伸中电影提出的问题其实是“谁是受审者?”当受害者这一身份从死者梅耶转移到被告科林尼这一时刻,法庭审判实际上也就转向了,苦脸法官惊愕的神情说明了一切。究竟是谁迫害了科林尼?是希特勒、是党卫军、是汉斯·梅耶,但是也是德国的司法体系、《德雷尔法案》、以及当时只是实习生的理查德·马蒂涅博士(Dr. Richard Mattinger)……甚至是当时的西德连邦议会。就此科林尼案不仅仅是对某一个逍遥法外的纳粹军官的重新审视,而是对大屠杀及战后政治的重新反思,可以被视作对于自纽伦堡审判以来纳粹德国对军队以及军人所构建的身份的审判。

这也就是《科林尼案》比起类似情节的影片《八音盒》对二战历史及其战后历史的回溯更偏僻入里的地方。当然我在此并不是踩一捧一,事实上,就观影体验来说,老派的《八音盒》看起来更加舒服,整部电影丝毫不逊色《科林尼案》。但是两部类似的影片叙事目的并不一样。《八音盒》里的麦克·兰斯洛只是个在逃的战犯,庭审用一位一位证人的证词累计把他的罪行刻画得入木三分,而他本人对历史的否认巧舌如簧都让这位战犯更加令人憎恶,影片最后真相大白,给他定罪,人心大快;而《科林尼案》却触及了更广泛而且深刻的领域,影片对梅耶罪行的呈现比较单一,梅耶下跪接受复仇者的审判,这都大大削减了梅耶作为战犯的丑恶形象;更加巧妙的是,情节上,一开始梅耶已死,他已经被审判,被执行,到影片发展到最后的悬疑不再是战犯能不能被处决,而是关于法律的偏倚如何补救、正义如何实现、对待历史态度的深层次反思。梅耶与兰斯洛不同,他不是通过隐姓埋名,不是通过逃跑,不是通过谎言与诡辩逃脱了审判,而是不当的法律给予了他逍遥法外的权利。

《科林尼案》的结尾处理得很高级,审判没有结果、正义没有被修正、德国民族的救赎未完成。正如德国1995年为大屠杀研究成立的弗里茨·鲍尔研究所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对大屠杀的记忆和对民族社会主义犯罪的对峙可能已经是当下德国社会亟需关注的问题,过去犯罪所造成的广泛的辐射还没有被大众充分意识到。”历史就是这样,有些错误也许不能被弥补,它们留下的创伤和负罪感会流淌在一些人的血液中,它们制造的危险也一直躲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伺机而动,当你遭遇它们、审视它们,你无能为力,只能转向自身去思考和汲取教训。

 短评

女法官看起来好diao

5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德国人对二战时候犯下的错误,一直都在反思。正因为有反思,才能改正,才会进步。

10分钟前
  • 劉二智
  • 推荐

1968年的Dreher法案将战争罪犯定义为从犯,以追诉年限来保护西德政府系统内的前纳粹军人。电影即以此为出发点,但改编拍摄得一塌糊涂,想做点情节剧的设计,导致人物除了一对复仇相杀主角外,其他养父设置、情史、少年友谊都徒增累赘,律师心理动机完全缺失。

12分钟前
  • novich
  • 较差

7.5,德国人的历史反思电影每年都出精品。

17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推荐

2019.11.23德国人到现在还在不停地拍电影清算自己……

20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反思历史的民族值得敬畏,庭审交织过去的罪孽,强力的质问,良知的觉醒,很震撼。

25分钟前
  • 有志
  • 推荐

1、从沉默寡语的犯罪嫌疑人入手,开始一段抽丝剥茧的律政悬疑探案,前半段调度把控不错,观众有被吸引;2、主角与被害人特殊关系使人物心理情感饱满化,角色刻画成功;3、涉及二战历史遗留法律问题也有社会现实影响力,有思考性。可惜就可惜在最后庭审戏上反方律师教授的心理转变太过勉强突兀,虽然那段用交错时空平行剪辑加强情感渲染以掩盖,但显然为情节戏剧化而刻意为之,且该角色脸谱化较重,缺乏关键描写,显得狭隘短平。

28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本片的意义大于它的质量

30分钟前
  • James Bond
  • 力荐

德国是一个严谨、理性的法治国,战后也对纳粹历史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和追责。但1968年通过的《德雷尔法案》为纳粹战犯开脱罪行,是其公正的法律秩序的污点。揭开这一历史伤疤的,不是德国人自己,而是土耳其裔律师,反映出德国对土耳其移民融入主流社会的接纳和认可。令人深思的还有对法律公正的思考,法律如果失去公正,它还是我们要维护的法律秩序吗?

31分钟前
  • 落地麦子
  • 推荐

postwar justice向来是个问题。但这方面德国人明显做的比日本人好太多。拍得整体比较克制,闪回和现实的用同样的镜头语言穿梭,效果挺不错的,不过煽情的点的有些明显

34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推荐

前半段悬疑感很好,后半段感觉导演家有事,急着把电影拍完走人,法庭戏推进得既轻又快。hans meyer战时战后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战时冷血残暴杀人如麻,战后仁厚慷慨友善,而且很难说这种仁善完全是假的。我突然就明白了,当初小区投票换物业的时候,为什么老头老太们前一天还在撒泼打人叫骂,第二天就能牵着孩子温柔地教育其要讲道理。环境裹挟下,一个人如何秉持应有的德性,我觉得电影的重点应该放在这里,对68年《德雷尔法案》的诘问才是整个事件的灵魂。

36分钟前
  • 鶴少爺
  • 推荐

21.05.14 耳东 三星半这片给我最大的感受在于,它让我重新意识到法律是人所制定的。

39分钟前
  • mr.left
  • 还行

完成度不错,故事讲得到位了,但是不得不说,主创们在小心翼翼地追求光明和良知。揭发疑问的是土耳其裔,被害者和复仇者是意大利人,幡然醒悟的是德国人。最后的结局巧妙地避免了对德国政府和法律界的拷问。。。反思不彻底,但比彻底不反思好。

42分钟前
  • 五只眼
  • 推荐

其实我很想知道要是科林尼没有自杀法官会怎么判

45分钟前
  • Stboo
  • 还行

隨機選了一個村莊,非對等報復,戰爭罪無疑了。

50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从一部有历史跨度的影片中出现P38手枪起,你就该猜到又要鞭谁的尸了。浮士德的寓言贯穿全片,德国人敢于揭自己伤疤的态度,让他们并没有侮辱伟大的歌德。感谢电影,在黑暗笼罩大地的日子里,你就是光。

5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有点自然法学派和实证法学派上百家讲坛的感觉,结尾我仿佛都听到哈特爷爷棺材板的动静了,人家还没爬出来就上字幕了,估计也很是郁闷。毕业论文十五年后,“笔者”(请原谅我当初的无知)已经不去纠结法“恶”不“恶”的事儿了,只愿能如片中那只初心牛犊,保持咬定青山不松口的蛮力,这样当正义姗姗来迟的时候,大家就可能还未曾离场。

58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讲故事的技巧已经足够成熟圆润了,无奈后半段的故事实在是太弱了,几乎毫无惊喜,完全兜不住前半段的铺垫。

1小时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节奏和结构撑不起好的故事和主题。开场后与案件相关的情节迟迟不交代,而是一直聚焦于family drama,导致一开始非常地催眠。案件真相的揭露也不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而是在某一个节点一股脑儿和盘托出,缺少层次感和悬疑感。男主有点像林漫威。

1小时前
  • August
  • 还行

电影确实拍的一般,前半小时完全是废的,但是历史的真相还是很让人震惊啊。感觉现在看不了二战片了,看一部哭一部。男主演的真好,不知道有多少犹太后代一辈子都活在悲痛愤恨的阴影之下啊。就是年轻时的汉斯实在太帅了,差点让人恨不起来,演员不能选这么帅的。

1小时前
  • 又又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