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春水向东流

HD国语

主演: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4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2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3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4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5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6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3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4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5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6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7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8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19一江春水向东流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中国版乱世佳人~

按理说喜欢王朔体系北京方言的我是不该喜欢老电影的文艺腔,可是这部长达将近3个小时的片子一点也没引起我的反感……我饶有兴趣的从头看到尾。那时候的演员戏演的是真好,好到我以为在看记录片。

这就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一样的片子。当然,这个片子不像乱世佳人只突出了一个小妞和一个流氓,这里更多的讲的是芸芸众生生逢乱世的挣扎。

白杨(饰素芬)
陶金(饰张忠良)
舒绣文(饰王丽珍)
上官云珠(饰何文艳)……

我对上官云珠演的何文艳印象很深,确实是漂亮……白杨,舒绣文……群星灿烂……

上官云珠68年跳楼,舒绣文69年含冤病死……人生到哪里都是一台戏。

补充一个说明: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总长160分钟,从1947年10月到1948年1月,影片连映了三个多月,创下解放前国产片的最高上座纪录。首轮观众的人数达712874人。当时上海的总人口大约是500万,这71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4.39%,亦即上海市无论老幼贫富,平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人看过此片。

 2 )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来

不涉及什么背景和时代,也不想涉及这些我不擅长的领域,单单从影片本身聊一聊。

摄影,也不知道那时候内地有没有兴起蒙太奇的概念,但总感觉这电影应该会是交叉蒙太奇的教材典范,更不用说里面出现的各类意向和对比,单单窗户和月亮这两个点都够说上很久很久。

导演对于张忠良的变化着墨很多,从纠结到同化,因为他曾经鄙夷过反思过,才显得这个角色更立体生动,也更可恶了。张忠良不忠也不良,他不忠在妻子,即便是蒙骗发妻再娶,还是没有让他收敛,他依旧偷情欺骗,甚至乐在其中。他不良在儿子母亲,他撕毁家书,在纸醉金迷间忘记了家人还在受苦,他嘴上说路遥信慢,实则满脑子都是如何享乐。

一个男人,三个女人,发妻贤惠孝顺,拉扯着儿子长大,又到城里做佣人补贴家用,她坚韧,但不够坚韧,她本来对生活重燃了些许希望,但还是在见证张忠良的堕落后彻底绝望。

玉珍被宠坏了,她骄纵,无理,善嫉,从没见证过战争的残酷,她是享乐主义的缩影,她听不见炮火,说着住别墅吃香喝辣的生活是在受苦。她愤怒,不在于张忠良抛妻弃子是个人渣,她愤怒在于张忠良犹豫了,没有立刻翻脸不认人只选自己。

表姐是个复杂的人物,我总感觉她时好时坏,她与张忠良纠缠不清,面对素芬也复杂多变,一种说法是表姐见过战争,对素芬有些许同情,但也受上流社会的影响,同情浮于表面,更多的还是见证玉珍吃瘪后的矛盾情绪,她暗爽,没有人能得到张忠良,她愤怒,张忠良不是良人不值得托付,她悲伤,自己也只是一枚棋她同情,素芬与婆婆的生活让她再次看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悲惨世界。

表姐可以解读成正面角色,或者负面,再或者是一个复杂的灰色人物,但不管怎样,在当时那个年代,能写出现在看来还引人入胜的情节与人物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剧本扎实人物立体的同时还兼顾了画面的美感与各类隐喻对比桥段,真的真的很好看。

唯一的缺憾就是悲剧并不完全悲,素芬跳河,像是鱼骨头哽在喉头咽不下也吐不出来,还划拉的嗓子疼。

 3 ) 炸弹理论的伦理情节剧使用

战争史诗 伦理情节剧 一个英雄的堕落与腐化 对时代的描写入木三分: 日本殖民 把人当牲口 囚禁 奴役 共产党游击队反抗 国民党社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 懈怠的工作 失业 物价飞涨 抗日新闻纪录片的插入 双时空 平行 对比 结尾交叉重叠形成冲力 戏剧性max 票房max 剧作最牛逼的点在于人物空间关系的处理:利用人物信息差 让观众为角色哀叹 希区柯克炸弹理论在伦理情节剧中的使用 观众全知 人物未知信息 宿命感 三个夫人同一屋檐下却互相不知情 结尾爆雷(爆雷一刻 人物心里声音鼓掌雷声玻璃碎 变成闹剧) (利用观众对于伦理关系的八卦乱情 窥探欲和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评判处理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 酒会桌下的脚像雷诺阿的《游戏规则》 上流社会的混乱 解放区的新气象 意识形态用伦理表现 结尾母亲的话没有留白(儒家传统说理)开放性结尾 鸣笛 江水东流(如果不想弱化悲剧性应该在跳江之后就截止)

 4 ) 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在“战争时期”,中国的电影工作者拍了很多关于抗日战争的电影,甚至是战后的革命战争电影,它们都饱含革命的热情与激昂高亢的爱国情怀,大多表现了战争对中国人民的深刻影响,从人民的角度展现战争对中国人的摧残,塑造了众多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

而来自私营厂的导演蔡楚生,没有直接地或大篇幅地展现抗日战争,而是通过描写一对普通的夫妻,戏剧的背景只是这个战火连天的时代,他们甚至都谈不上是各自阵营的主角。但导演与编剧通过一个跨度很长的时间,完整地描绘了人物的发展变化。《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部具有“史诗性”的电影,它没有像我一开始说的抗战剧那样有恢弘的战争大场面,也没有塑造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它是带有“私人”性质的家庭史诗,是几个人的秘史。这样的叙事角度在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不仅是剧本的题材,导演更是用娴熟的视听技巧有力地将剧本更有视觉上的戏剧化和吸引力。

1 自然景物的戏剧作用

在本片中,导演用到了很多的自然风景的空镜头。最贴合电影标志的是流淌的河水,这个风景在影片一开始便出现,滚滚东流的空镜头中打上“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字幕,直接奠定了电影的基调,本片讲的就是一个“愁”字。每次江水的出现,也必定是主人物内心情感最丰富的时刻。比如,张忠良初步踏入腐化的资本社会,心中的良知仍有挣扎。此刻,他愤怒地关掉了广播(放的是《何日君再来》,小资情调的代表),一个摇镜头来到窗边,往外望去,是月光荡漾的江水。反应镜头则是张的愁容。这里的江水是极美的,但又是惆怅的,是张情绪的主观意像,用无言的江水来诉说他对生活的失望,借景抒情。下一个关于江水的镜头出现在,张得知妻儿还活着,控制欲极强的王丽珍即将得知真相时,张撕碎家信,一把仍进江中。江水继续向前,带着了信纸,带走了张最后的本心,彻底的与过去割裂,这也是本片的一个转折点。江水在这里又起到了一个“目击者”的作用,记录着这段秘史,同时也记录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的秘密。而最后一次江水的出现,直接参与进了叙事中,就是素芬跳江。这个戏是全片的高潮,最悲痛故事的终结,。导演巧妙地把“江水”这一个景物,让它参与进整个叙事中,为影片的戏剧性增添了一道更自然更唯美的外衣。

2 导演积极接受西方电影剪辑技巧

20世纪20年代,苏联电影工作者与学者受到美国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与格里菲斯的“古典剪辑”的影响,开始探索剪辑在电影中的更多可能。在这段“蒙太奇运动”过后,蒙太奇理论不仅冲击着好莱坞的古典剪辑,也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艺术家们。《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剪辑方面既有传统的连续剪辑,还有几段令人影响深刻的快速剪辑。爱森斯坦将剪辑比作一种神秘的过程,每个镜头宛如一个发展的细胞,而它膨胀到极限时,就会爆炸而分裂为二。显然,在日军扫荡农村的这场戏中,日军与中国农民的矛盾愈演愈烈,从言语上的冲突发展到暴力攻击——日军放狗去咬一个中国妇女。此时的剪辑基本由这两个矛盾——妇女与狗组成,狗与妇女的特写镜头反复剪辑,两个镜头的持续时间越来越短,直至二者甚至要重叠,快速的剪辑与妇女尖叫的反应镜头和音效,激烈地冲击着观众的同情心。爱氏的撞击蒙太奇将戏剧发展快速地推向顶峰,营造了激烈尖锐的暴力镜头,即使妇女没有流一滴血,撞击蒙太奇也发挥了魔术般的力量,真实而有力。包括后面男孩穿梭在角马群般的车流中,撞击蒙太奇再一次发挥了它的魔力。

其次,导演运用的先进蒙太奇技巧都带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蔡楚生是“左翼电影”运动中影响力颇大的编导,导演的蒙太奇技术直接服务于这种意识中:两处的快速剪辑都在表现人民劳动者在矛盾冲突中的流血事件,是站在平民的角度上反应他们的悲惨处境,艺术形式与内容都富有同情心,并用激烈的形式激发观众的愤怒情绪。

《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剧本设计了多个矛盾,故事的走向也是依靠矛盾的不断深化而推进的。最具戏剧性的是平民阶级与富人阶级的矛盾,蔡楚生用了大段的交叉剪辑来描绘两个天差地别的世界。影片可以分为三幕:战争前,战时,战后。占时比最多的是战时,也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跟随张忠良的视角,进入了一个骄奢淫逸的社会。两个分离的夫妇的视角,构成了对比鲜明的差异比较:富人们在饭店里胡吃海塞,穷人们在沦陷区食不果腹,甚至生命朝不保夕。这种贫富差距的真实体现,更加激化了两个阶级不可调和的矛盾,突显男人的不忠与堕落和妻子的忠贞坚韧的优良女性品质,平行剪辑一步步地将这些矛盾持续激化,将最终的高潮与矛盾的终结抬到更高的高度。

3 现实主义的力量

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在保留“影戏”的传统上,更注重电影作为表现现实媒介的作用。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所具有的现实主义是如此地具有生命力,大大的加深了电影的艺术深度。

演员 吴茵

当吴茵饰演的母亲在影片的末尾打破了“第四堵墙”,并以悲怆的感情说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时,电影从未离我们如此的近。电影在此刻上升到了“反思”的层面,而且是对集体的,全民族的反思,质问。

所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绝不是简单的事关一个家庭的伦理剧,而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真实写照,片子中的人物都具有了代表性。电影带给我们的社会意义远远超越了戏剧本身,电影中涉及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它们都是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小到个人的命运,大到国家的安危,现实主义的力量令我们为之震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疑是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之作,它兼具电影艺术性与现实意义,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

 5 ) 一江春水

前几天看了谢晋的《舞台姐妹》,然后知道了一个叫做上官云珠的女演员。这个像古龙小说里的名字,连同商水花这个角色一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忽然想起来《一江春水向东流》里也有她,就找出来看了。她的戏份虽然不算多,但却非常出彩。

这部电影虽然长达3小时,但是在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厌烦感之。尽管主体模式很老土,但是情节却曲折生动丝丝入扣,非常具有戏剧性。人物的刻画非常成功,各种角色都深入人心。我很喜欢很可怜抗生,小小年纪,又那样懂事,却遭受这样的苦难。其次是上流社会和穷苦人的对比,让我看到了一个不同于往常人所描绘的旧上海。

 6 ) 没说出的“问君能有几多愁”

如果这部电影只是讲一个现代陈世美的翻版故事,那应该赚不得70年前许多人的眼泪。《一江春水向东流》确实有着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家庭伦理套路:男人如何如何花天酒地的对比中,必然是妻子扶老携幼,忍辱负重。这样一个看起来像极了八点苦情撕逼档的片子,却代表了当时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准。当然也有人说,里面还表现了民族情结。主线是张家一家人的两重天生活,副线则是缩略的整个抗战过程。正是对于抗战这个宏大事件的微型展现,让电影脱离了家庭情感戏的局限。

但即便讲抗战,导演似乎也不仅仅停留于两个民族的对立。不说战争场面极其精简,就连片中出现的日本军人,都可以说是相当模糊。他们的唯一作用是引出沦陷区的灾难。比如人力犁田,以及渴极的农民伏在地上,喝农田里的水。与其说抗战是煽动观众眼泪的一个元素,倒不如说它只是导演所借用的一个时代背景而已。在这个时代背景中,普通家庭的夫妻分居两地,除了丈夫变心的危险之外,还有来自异族的人身侵害。前者招致经济的压力,后者在此基础之上加剧生活的困顿。

所以,我们所见的电影里的抗战,剔除掉了群情激奋的呐喊,更多的溶于一粥一饭的艰难之中。报纸上一闪而过的“前方吃紧,后方紧吃”,也和我们惯常以为的军队后方的对比不同,指向了沦陷区普通人和国统区有闲阶级的对比。而到了下部,抗战已经结束,张家人的苦难仍在继续。随着这个时代背景的退场,沦陷区的张家人也在等待家中的男性从后方归来。而在对新时代的盼望中,却是原配妻子发现自己被抛弃的事实。

正如妻子自杀的绝望一样,导演第一次如此明确地让江边的一个路人,表露普通民众的心声:好人不长命。这样关乎善恶的判断,固然有着强烈的时代印记,又何尝不是从古至今的一种绵延。结尾婆婆的哀悼再直接不过:“我们还活着,活着在受罪”。无论抗战,或是抗战之后,都是受罪,无穷无尽的罪。一个家庭的苦难,不过是千万中国底层人的缩影。

看完片子之后,我想过为什么不可以叫“问君能有几多愁”。按照电影所讲述的,这个命名要直接的多。但最终呈现的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写亡国之思,说世人的愁苦,像春水东流,绵绵不绝。文人往往将时间空间上的孤独感,寄托在无甚差别的自然景观上。所以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世俗的苦难代代不已,恰似自然风物千古不易。再问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到底是太多情了。江水东流,不过是运行之理,哪里管的人世几多愁。

 短评

叹服于一些细节的塑造,比如抗战胜利以后平头百姓只有反复确认才放心日本人是真的走了,比如佣人们恰如其分的嚼舌头。大环境下的人物命运这样的设置可以和乱世佳人对照,但缺少郝思嘉这样的核心人物把故事撑起来,另外修复的算还不错。

9分钟前
  • 深邃
  • 推荐

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准,所谓史诗的尝试,实在是很容易沦为大号流水账的

1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普通人在乱世的挣扎与选择。这不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而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13分钟前
  • 叶子窝
  • 力荐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导演对于整个剧本的掌控能力。三个小时,有败笔,无赘言,体现的只有当时人民生活的现状。上座冠军自然要得。还是最爱史诗片啊。另:竟然能够如此露骨的讽刺党国在重庆的现状,可见当时审查较当下之宽。

15分钟前
  • 竹傲风
  • 力荐

3.5星,蔡楚生受左翼电影人影响太大了,剧中人物有点脸谱化和单一性格了,只记录时代而人物的转变设计太生硬,也不丰满,相比同一时期的万家灯火和小城之春逊色许多。但其确实是难得一见的史诗气质的影片,这点不得不肯定。让人哀叹的是,文革期间,蔡楚生郑君里和上官云珠均未苟活于当时之乱世,讽刺

16分钟前
  • yasashin
  • 推荐

中影史:时间跨度大,情节曲折动人脉络清晰,具高度概括性,多情节线索交织发展,构成一幅当时中国社会真实画卷,具强烈现实意义;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使影片写意与写实风格完美结合,演员表演真实自然,具浓烈生活气息;这部史诗巨作被认为是蔡楚生电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代表作,被誉为战后电影的里程碑。

18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经典老电影。其实就是“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结合当时的环境,男猪脚忠良的转变,是时代的使然,亦是人性自身的本质使然。编剧给力,演员给力,拍摄手法给力,不愧为经典。三个小时,木有震撼,却是荡气回肠。

20分钟前
  • 许多多
  • 力荐

鞭挞哥哥(KMT)的始乱终弃、腐化堕落,与之对照的是弟弟(游击队,CPC)的清廉正义。末尾还点题,呼吁后人应跟随弟弟。所以明线为抗日史,实则为反KMT。讽刺的是,跟剧中三位夫人的结局恰相反,现实中善终的是白杨,舒绣文和上官云珠却都殒身文革。

2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再不该错过的片子! 上官这姨太太演得真是绝了, 发狠都是媚态哎~~旗袍架子, 伟大的旗袍架子啊, 简直美得流眼泪!

27分钟前
  • GREY dreams
  • 力荐

厚重的民族史诗,对战时战后各阶层的反映相当传神,张忠良的内心嬗变也具有典型意义,甚至挺古典,与文学名著比也不逊色。相较之下同期的《小城之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也许很精湛,但人物的苦闷与纠葛更像无源之水。另,评论区张口闭口文G、讽C者颇多(不知道是中二还是小右),然而明眼人都知道当年的害人者恰恰多是精YQ贵,他们的存在更加证明了继续革M的必要与艰难。

29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然滚滚江水终究载不动许多愁,女性悲苦的永恒命运与负心陈世美的经典形象,在银幕上与现实中反复演绎;多线并行穿插对照,情感张力加剧,左倾明显,笙歌漫舞与自发抗击的兄弟比照;同一片月色朗照九州,时代翻云覆雨,个人颠沛流离,从奋发到沉沦,心灵的极度毁损。

3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原配夫人,抗战夫人,接收夫人,问君能有几多愁?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民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往事知多少

3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siff #10. 在中国,这算是一部经典。有史诗之情,无史诗之气。流水账式剧情推进,舒绣文过度夸张的表演,长度只是因为塞剧情。悲剧与矛盾冲突的几场戏还是很经典。素芬与张忠良,这两个上一辈没可能不知道的名字。

38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推荐

八年离乱的,不只是家与国,更是人心。三个多小时弹指一挥间,彼时上海与重庆的生活景象一罩,思想与腔调都走马入梦。一厢是典型的百姓悲歌,出路仿佛只好如此似的,还是另一厢耳濡目染的蚀骨,更见文人笔力,尽管口吻与思想宽度已随时代变更。上官云珠演得最精妙,陶金落拓时很帅,吴樾有点像他。

4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苦,陈世美,八年抗战,未了的结局

46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时长太短,故事又太长,难免有些浮光掠影。不过依然充满野心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现代中国人家国之思 理应重读重拍 20171103二刷@天津百丽宫

52分钟前
  • 于小师
  • 力荐

前半部讲国,叙事沉稳,不着过多色彩,未做详实剖析,如纪录片一般的敏锐观察与流畅展示,将那个复杂年代以含蓄、蕴藉兼磅礴、澎湃两个维度讲得明白、透彻,讲到中国人的心坎儿里,8+;后半部叙家,手法轻巧,力若千钧,完美且无限延展了有限内容的叙事空间,堪称老舍、巴金、曹禺的结合体,10!在那一刻,导演的表现有如神助吧,以我微薄的见识,能够用声画/声光电表现二十世纪初中国顶尖作家所绘所创世界的华语导演,屈指可数!请收下我的崇敬!导演的掌控稳如泰山,演员亦灿若繁花——素芬、忠良母持谨如横,忠良、丽珍、何文艳驾域从容,大开大合地拉展出两个维度的面目,甚至完美诠释了人魔转变的复杂,康生则带来了儿童的趣味与跳跃。啊,多宏大、细致的图卷,多美好的夜晚!月照华夏,今古同情,家国明暗,江水东流啊!

55分钟前
  • 妍春
  • 力荐

当时爸爸是放映员 妈妈翘课去看电影 而那天 放的就是这部 也可以说爸爸妈妈就这样相识了 (*^__^*) 嘻……

59分钟前
  • 还行

7.0;剪到两小时之内也绰绰有余,前半部分音乐滥用,后半部分明显出彩很多

1小时前
  • 冰山李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