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四

HD

主演:卡斯帕·威尔伯格,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麦肯·施密特,格特·劳塞,亨德里克·图姆佩勒,卡尔·安德烈亚斯·卡梅特,亨里克·卡尔梅特,帕努·欧加,普瑞特·斯川伯格,普瑞特·派厄斯,马特·派厄斯,克瑞斯托·维丁,贾克·普林特斯,马格努斯·马里乌森,迈特·马姆斯登,托努·欧加,瑟珀·西曼,安妮·里曼

类型:电影地区:爱沙尼亚,芬兰语言:爱沙尼亚语,俄语,德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九四四 剧照 NO.1一九四四 剧照 NO.2一九四四 剧照 NO.3一九四四 剧照 NO.4一九四四 剧照 NO.5一九四四 剧照 NO.6一九四四 剧照 NO.13一九四四 剧照 NO.14一九四四 剧照 NO.15一九四四 剧照 NO.16一九四四 剧照 NO.17一九四四 剧照 NO.18一九四四 剧照 NO.19一九四四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九四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神刀御厨娘功夫美男恐吓包裹初雪告白飞侠哥顿恋上周日深瞳见好就收我爱太空人粤语版新大白鲨一千零一夜小子万岁邪神的天秤:公安分析班稍微想起一些热血书院房间幽灵/与鬼同居恶梦电梯飞侠哥顿1980神犬奇兵长沙里:被遗忘的英雄们破裂(2022)寄生非来不可遗恨:明治十三年最后的复仇美女与野兽 (国语版)如朕亲临宇直吉尔刀剑神域 爱丽丝篇 异界战争 第2期排山倒海国际机场星际劫难异乡梦闹鬼旅馆几近成年活在荒野百分百出品明日之战猫侍前往南之岛王牌大律师2

 长篇影评

 1 ) 近年来非常完美的道具

亮点:
* (SS外籍志愿兵団)这部片子应该是战后70年之间战争片中極少数,甚至可能是第一部提到SS外籍志愿兵団的战争故事,令人可喜。在战争人员日渐吃緊与希姆莱的授意下,SS在战时曾经庞大的招入衆多非德系的部队。外界一直以为SS是个血统纯正的德国纳粹党军,那是德国宣传机器的努力结果,其实在历史事实上根本不是,其中甚至有斯拉夫人,印度人组成的部队。

*(制服与装备)电影中德军外籍部队身上M40羊毛制服从领章、肩章、臂章,各款SS迷彩盔套,罩衫与单兵装备的细节,几乎无懈可击,甚至羊毛制服上还普遍配有金属的“皮带支撑钩”与正确颜色款式的褲吊带(这种细节太惊人了),硬要挑刺勉强去说也只有以下几点:
- 单兵铲:后期士兵用的铲子应该是折疊型。电影中的直铲在43年前战争早、中期使用。
-片中只有一人穿全套的M44斑点迷彩服,似乎有些怪,但不是不可能。

* (MP44弾袋)电影中士兵所配的MP44的弾袋绝对是我在目前所看过的战争电影中最好的,细节最正确的,好到令人懷疑是不是使用“真品”。

*(M24手榴弹架)片中有一幕有一士兵在战壕中急急忙忙拖着一个装滿棒型手榴彈的箱子,㩗型箱子本身不稀奇,而是箱内有这一款专门特制放手雷的铁线架子非常稀有少见,这应该也是第一部战争片中,出现这款至今已经是相当稀有的物件(因为架子锈了稍稍变形,判断应是使用真品)

*(M39卵型手榴彈)二战电影極少出现,但是在战时应该是常见的徳军武器。好玩的是,片中引爆前,手榴弹顶部的引信尚未开啓,呈现完整状态(是无法引爆的)。

*(卡车)片中竟然出现了一部極为稀有的早期德军军卡Krupp(1.5噸,6轮)这也许是目前唯一的战争片中出现过此款军型。虽然与片中強调的时间点上相契合上会有些怪,但是看到还是令人惊喜。

* (车辆塗装)1943后德国在东部战线的所有军事车辆在国防部的要求下,应该是漆上土黄色。片中已是44年,又在东部战线的热战区,但是没有任何车子漆上该色,这是不合乎当时规定的。

*(MP38)片中出现多次,多把。这款稀有的早期型的衝锋槍在北美不多,所以在以往的战争片中出现的更少。

*(破甲拳)片中使用的破甲拳制作水准極高,所有细节完整再现,绝不是一般粗织爛造的电影道具。

*(37mm反战车砲)此砲的火力在1944年还有用吗?不知为何出现。但是硬要说成是步兵战壕的辅助性防禦性武器也说的通。

*(75mm反战车砲)塗装正确,射击画面真实,漂亮出击。可惜阵地中置放的数目太少了,怎么挡的住潮水般的苏军呀。

*(皮靴)在集体埋葬死掉的俄军与德军那一幕,俄方士兵的靴底竟然是颇有现代感的橡膠靴底。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徳军靴底的细节完全正确。这也是二战战争片中少见的用心。

* (德式稍息动作)在俄军阵营中新兵出现徳式的稍息动作,引起俄方主角的一段谈话,这细节绝对是经典。我个人认为是大亮点,对非徳军军迷很难感受到这历史性正确。

 2 ) 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题材电影

  一部经典的东欧反战电影。横向比较《斯大林格勒》1993版和《我们的父辈》则不难发现在人物剧情和对战争的反思上皆不如德国人拍的电影深刻并且政治意味很浓。比如:新兵兄弟的死并没有让人感觉到什么:战争的残酷?因为战争都是会死人的。而在《我们的父辈》中,Fredrich之死是他对自己的救赎,对自己目睹的一切暴行和战争的残酷的解脱。而德军上士的家书仅仅反映了苏军对自己家庭的迫害和对自己的自责。但是,在电影中这种简单直接的叙述和穿插的细节(比如送食物的傣族人和双方军官对上司的不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在1944年的挣扎。他们的呼喊,当时谁有在意呢?
  但是若从历史角度分析,作为一个处在世代战争风口浪尖的国家,需要让外界知道他们在1944年遭受的一切苦难:家园被苏联和纳粹轮番侵占,象征独立的三色旗被一次又一次的扯下,家园支离破碎...同一个民族的人们在家园被侵占之后为了各自的信念而战。在公路伏击那一段苏联爱沙尼亚军指挥官下令停火,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他们开始厌恶战争,唾弃希特勒和苏联上司。随着SS第20师随11师后撤回德国,战事暂时告终。但是苏军上士看到三色旗被讲下,红旗升起的一刻,曾经心中的激情也一扫而空,化为失落和对民族的默哀。
  镜头是此影片最成功的部分,不论是战争中的动态镜头和对战斗细节的刻画都非常成功。影片整体的视角让人非常舒服。细至每一位士兵的表情,都非常成功。最成功的镜头仍然是双方停火在战壕中矗立,堪比Fredrich死亡的一幕。影片全然不缺乏大场面,苏军冲锋和步坦协同和历史上近乎一致,坦克炮塔上的标语也非常细致(虽说看不懂)。至于道具,德军的迷彩和武器一看就知道是专门考究过的。
  总之,一部成功的东欧反战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政治偏向...)来展现了爱沙尼亚民族所受到的创伤。

 3 ) 俄罗斯人也有人性,但康米不是人

恩,这不是我的观点,是本片的潜台词。

为了建构爱沙尼亚民族国家,需要“包容”俄罗斯族裔,用“人性”和“”宗教“把他们纳入国族叙事里,承认他们也是”共产主义受害者”,可能与爱沙尼亚族共情。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人是好人,是爱沙尼亚人的亲戚(奶奶是爱沙尼亚人),会出手打死那位爱沙尼亚族的“克里姆林”;不是俄国人坏、爱沙尼亚人好,而是资本主义好,共产主义坏。

这种看似更“包容”的、不那么“民族主义”的叙事,恰恰是试图在更高层次上建构民族主义的尝试;爱沙尼亚民族主义成为了神圣的康米受害者的集合体。连爱沙尼亚籍的苏军看来都是为了消灭苏维埃制度而战的。

 4 ) 风雨小国,无情战争

爱沙尼亚,一个提起二战历史几乎没有印象的小国家,被德国纳粹和苏联红军卷入战争机器,被迫拿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向着自己的同胞和手足开火。

在巨大战争的残酷现实中,电影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失去了主角的力量,就在一次交火中,即使是主人公,也悄无声息的死在枪下,简单的掩埋过后,又有下一个主角死在枪口下,生命,或者国家尊严在这台战争机器里,完全被撕裂。

苏联红军冒着严寒一路往西占领柏林,德国纳粹16岁的少年也被拉上战场继续进行着主动要失败的战争,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和进步在战争这样的背景下,所有人都在被动的杀戮和不被铭记的牺牲。

战争越是无情,人性就越可见光辉,在巨大的正示意图和思想统治下,总会有人保留着最后的理智和温情,即使是献出生命。所有力图表现战争积极形象的战争类电影就是邪教,战争就意外折血肉之躯的死去,意味着家破人亡,意味着田地变荒野城市变废墟,所幸,我们只是在荧幕中看到这些。

 5 ) 何为正义之战?

关于二战的电影有很多角度,为了纪念什么、为了突出什么、为了展示什么……成为经典的不少,当然大多还是在视觉震撼的层面。当然,最近看的爱沙尼亚电影《1944》却给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从非常具体的场景和故事中拷问了一个问题:这是谁的战争?这又是谁的正义?
“两个兄弟,为了一场别人的战争而刀兵相见”,这就是爱沙尼亚的二战故事。 电影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来观照那场战争,观照当时爱沙尼亚复杂的局势,观照当时身处两个势力之间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影片从一名加入德国党卫军的爱沙尼亚士兵和一名加入苏联红军的爱沙尼亚士兵两个角度来讲述惨烈的坦能堡防线战役。前半段是在德国党卫军的视角,于是看到了面对苏军攻击时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德国军官来给他们洗脑的时候,他们拒绝向领袖致敬,还对着希特勒照片狠狠啐着;转折点在撤离的时候,这些加入德国阵营的爱沙尼亚士兵决定守卫一条道路,他们挖好了战壕,做好了伏击准备。之后与苏联军队的伏击战中,苏军指挥官听到了对方的喊话,大喊停火,一片沉寂后双方走出战壕的镜头成为了这部电影,乃至这场战争最好的诠释:人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不再存在,面对身着不同的制服,信仰不同的同胞们,他们都在怀疑自己到底是为何而战?
东边这个庞大的邻国,一直就是爱沙尼亚人的梦魇,特别是沙皇变成了苏维埃以后。趁着一战的混乱,爱沙尼亚人在1918年初举行了起义,并且求助于德国的帮助,迫使苏联与德国签订协议,终于从苏联手中独立了出来。二战开始之后,德苏签订互不侵犯协议,爱沙尼亚成为大国之间的牺牲品,失去独立地位,重新被划归苏联,苏联在那里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且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那是爱沙尼亚历史中惨痛的一页。尽管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却有很多人遭遇妻离子散的命运。影片中很多的士兵,他们都是这段红色恐怖的受害者,很多人已经孤身一人,再无牵挂。因此,当第二年德军浩浩荡荡进入爱沙尼亚时,当时的情景犹如是在欢迎王师。其实,这样的事在二战期间的东欧,并非孤例。即使是德军侵入乌克兰时,也受到了当地人的夹道欢迎。历史有时无法细看,会有很多让人尴尬的细节,但细细地分析,其实也有其合乎逻辑之处。这就是历史复杂的地方。 爱沙尼亚人民的反抗斗争,只是在为自己而战,在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我们要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自由的生活,如此而已。

 6 ) 大国战争夹缝中的爱沙尼亚

1944年,整个地球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的最为艰苦的阶段:英美联军走出当年敦刻尔克失败的阴影,成功登陆法国西海岸;太平洋上,从瓜达尔卡纳尔到菲律宾群岛,美海军和陆战队组合正艰难地拔除日本驻守的岛屿据点;东方战场上的中国人正在与日本侵略者浴血拼杀。战争是残酷的,被动接受战争的国家和人们最是苦不堪言,一个处在波罗的海边缘的浪漫小国,在这个年头正是如此,它就是爱沙尼亚。若不是地理爱好者,真没几个人说得清爱沙尼亚在什么位置,翻开地图才知道,这个纬度上典型的北欧国家,正好处在苏联大军反击德国的前哨站上,夹在苏德大国之间的感受,看来不只是波兰人懂得流眼泪。   1944年,苏军打破列宁格勒封锁,开始了向西的全面反攻,德国人节节败退,主要兵力相继退出爱沙尼亚,这个真空地带很快便面临着“新”的威胁——苏联军队。面对希特勒为了巩固东线战场,此时也顾不上什么大日耳曼“优良”血统了,相继招募了数个外籍兵团,组建武装党卫军部队。在爱沙尼亚,大批爱国志士加入了这个纳粹军队(在爱沙尼亚,大多数的人们并不效忠于希特勒,而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和亲人)抵抗苏军,一个编号第20的掷弹兵师——爱沙尼亚师成立了,而他们的对手,竟然是苏军在当地征募组建的爱沙尼亚兵团。这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苦难,被动接受战争的人们,举起他国武装的枪炮,面对自己的骨肉弟兄。   影片从德军视角切入,通过中场时的一次两军冲突,转而进入苏军的视角,如此情节布局尚属少见,然而,两位男主先后在各自的场景中逝去,更是令人唏嘘。影片似乎并不想落入战争片的固有模式,带给观众的更多是战争的残酷与面对逝去的无奈。 【关于对认识德国武装党卫军的一点交流】   1、德国武装党卫军并不等于党卫队,跟盖世太保更是没有关系,武装党卫军是在党卫队(起初是希特勒的私人卫队,不是军人)基础上根据战争需要发展而来的有别于国防军的军事化部队。说起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国防军当然还是更胜一筹,常听到的隆美尔、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都是国防军高级将领。   2、武装党卫军大多臭名昭著、手段残忍、作战勇猛、结局惨烈,但二战期间也涌现出不少王牌部队:第1警卫旗队师(希特勒警卫部队组建,血统“正宗”)、第2帝国师(党卫队机动部队组建,二战救火队)、第3骷髅师(纳粹集中营警卫人员组建,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第5维京师(著名的北欧师,早些年都是彪悍的维京海盗)。第20爱沙尼亚师,呵呵,二战史书上基本没有。。。

 短评

建議和羅馬尼亞電影“年輕鬥士的肖像”一起觀看,老大哥以及另一個極權是怎麼把人搞到心疲力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3分钟前
  • John Coey
  • 力荐

一个小国人民的尊严。同一个国家的壮年男子被征入敌对国军队,弟弟目睹哥哥死亡、兄弟故人战场相杀,只有死亡把他们的再次掩埋在一起。今天我们站在德军阵营,明天我们站在俄军阵营,因为我们并不知道这场战争究竟为何而战,我们只是不愿离开故土。战争场面拍得激烈逼真。

6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微观上战术场面写实明晰,比一般战争片都来得好。可是宏观上视角从前半段的德方转换到后半段的红军方面真是很怪异,然后又插入段和缓的军民鱼水情,节奏十分不畅。

9分钟前
  • 无趣
  • 还行

左有纳粹,右有赤俄,中间地带的小国尊严,以血与火铸就。

11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小国家也能拍这么好的电影…为什么我们要拍那么多神剧。两个视角很棒,而且两个男主都挂了…说明哪有什么主角光环一不小心就挨枪子了。我对于战争片也只能说好看和不好看了,毕竟我是不懂这些武器啊装备的,觉得看的爽了看的有意义了就是好片,我就不懂都是中国人为什么你们要为了德国和苏联在那吵…

14分钟前
  • 六元的小凶许
  • 力荐

(8/10)两帮爱沙尼亚人,却只能为了两个外国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用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开头写着的“小国草民,生逢乱世。”八个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了。

1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战争,撕裂人民的幸福,撕裂民族的完整。但是,唯一在战争的阴霾里闪光的,是人性不灭的光辉。这部电影,让我们记住了爱沙尼亚这片土地,以及她和那里的人民被战争撕裂的生活。

21分钟前
  • dblddx
  • 力荐

前半德军视角,后半苏军视角,把爱沙尼亚外籍兵团的分别阐释。当然还是更喜欢前半部分,总算有部片还算正面的记录Waffen-SS了(电影中出现了11SS和20SS),虽然是作为外籍兵团。当然德国人肯定还是不赶趟这趟浑水的,毕竟政治不正确。战争是宏大的,而个体是渺茫的,这也是战争片永恒的魅力。

2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以小见大的良心之作(本片鸣谢的第一个人就是马特·拉尔,有他在历史观就可以放心了)。双主角双视角,但他们都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

25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推荐

三星半。爱沙尼亚战争类型片的崛起。这是一段必须展现的历史,但电影的视角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虽然深情,但没有过多的渲染,反而显得真挚,让人敬畏这一段历史。(私以为看这类电影可以补充历史和军事方面的知识。)

26分钟前
  • 云童
  • 还行

三观正

28分钟前
  • 原教旨托利党人
  • 力荐

1.这是我第一部没有憎恶臭名昭著的德国党卫军电影,也第一次知道,党卫军的一部分并非在德国,而是为他们的家园而战、自由而战。2.故事的前半部是党卫军的主观视角,后半部分切换成苏联红军的主观视角,也是忽然领悟红军中一部分人并非纯粹的苏联人,而是来自他们霸凌的民族。3.两个视角的切换,深刻揭露了同族人由于分属两大阵营的对峙与血拼的强烈悲剧性,凸显了人性的张力。4.家园,是本片的一个隐含主题,既能让双方血染沙场,也能化敌为友,目睹着家园被坦克与炸弹的摧毁,观者代入时有一种切肤之痛。5.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悲剧,通过短短的战争切片,竟流淌出如此淋漓的鲜血,导演的手法很高明。6.人类,永远是政治的祭品,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当然,对小国更甚。7.导演对于苏与德的情感,虽然在故事中不著一词,但是看出了明显的倾向性。

30分钟前
  • 毕大费
  • 力荐

大赞开头打老毛子那段

32分钟前
  • Capt.Lam
  • 推荐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左纳粹,右赤俄,小国家的挣扎,是多么渺小。双视角线索,不是你的错,是战争的错。

3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每个民族关于战争的回忆总是不尽相同,爱沙尼亚用无奈与荒谬诠释战争无解。一群年轻人稀里糊涂加入德军苏军,他们把酒言欢、拿希特勒照片开涮、讨论遇到本国人怎么办。直到尤里杀了同乡并爱上对方妹妹,故土难归,他们像旷野上抱着娃娃的孩子般迷惘。节奏稍混乱。

4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夹在苏联与德国中间的爱沙尼亚,一场手足相残的混账战争。

45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可战争开始了,谁才是有罪的人,谁又是无罪的人呢。同一场战争,有的人麻木,有的人自责,有的人咄咄不安,有的人趾高气昂……我们到底在为了什么赎罪,又在赎谁的罪呢。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个国家。

48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推荐

必须四星+,虽然其实不太好看,追求对称的讽刺感和悲剧感(双方都有的补充兵、战斗、杀俘、救人段子)却使作为对照的第二段显得乏味,同样作为牺牲品,德方的牺牲品多少比苏方的牺牲品来得博人同情,相较德方来颁发元首玉照的角色,苏方成天要人告密的内务部渣滓也丧心病狂多了。

53分钟前
  • Favillae
  • 推荐

正读《政治杀手贝利亚》,看此片感触更大,此片并没有直接描述苏联的统治者对这些加盟共和国的野蛮扫荡。战争或许并不是最残酷的,最残酷的或许是借着解放的名义而进行的屠杀。

54分钟前
  • 种瓜得瓜
  • 推荐

影片描绘了彼时在苏联与德国的夹缝中间的自相残杀、绝境求生的爱沙尼亚人的悲戚局面。一边是党卫军第20(“爱沙尼亚第一”)掷弹兵师,一边是苏联第8爱沙尼亚步兵军。在二战期间,22万爱沙尼亚人战死,占总人口20%。当二战结束后,老司机将几乎一半的爱沙尼亚人流放到西伯利亚,而其本土的本族人口比例从90%骤降至48%。“无罪的人不断自责,有罪的人心安理得。”弱国无外交,弱国更需要外交;血淋淋的历史,道不尽小国的悲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影片得到了爱沙尼亚国防部的大力资助,因此片中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场面都完成得相当不错。PPSh-41、StG44、MG42、铁拳、T-34/85、Pak38、伊尔-2等轮番上场,都是真家伙。从苏台德到克里米亚、到顿巴斯,还是一样的配方。政治与利益相互纠葛,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家人。

56分钟前
  • 夏季的天空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