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们的谈话2022

HD

主演:鲁妮·玛拉,朱迪思·爱薇,艾米丽·米切尔,凯特·哈莱特,丽芙·麦克尼尔,克莱尔·芙伊,希拉·麦卡锡,杰西·巴克利,米歇尔·麦克劳德,基拉·古洛安,莎伊拉·布朗,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薇薇安·安迪克特·道格拉斯,本·卫肖,奥古斯特·温特,洛克兰·雷·米勒,纳撒尼尔·麦克帕兰德,威尔·宝,伊里·哈姆,艾米丽·德雷克,马库斯·克雷格,卡罗琳·吉利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2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3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4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5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6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3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4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5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6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7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8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19女人们的谈话2022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女性请说话,男性请倾听

恰逢妇女节前夕我就开团募集到四个姐妹一起来看,然后又加入几个姐妹聚餐讨论了一晚上。有姐妹收到邀请纠结许久还是觉得题材太沉重不想看了,看的时候我和一个姐妹都在抹泪,但我们的泪点又不相同,她伤心的感觉居多,我振奋的感觉居多,而另一个姑娘没太看懂一脸困惑,这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这个题材就没法讨好所有人,首先男性和女性的观感肯定是大相径庭,其次同性别的观众内部也是各有各的立场。这一群女人在一个闭塞乡下谷仓里的谈话,竟和前一阵上野老师对谈引发的全网大讨论不谋而合:女性主义到底希望追求什么?女性能否克服四分五裂的现状走向光明的未来?我们对于性别暴力至少达成了不能再沉默无视的基本共识,但是正确的对策是以暴制暴(拿起菜刀剁他丫的)还是远离暴力根源(不婚不育保平安)?我想没有人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不能说明没有讨论的意义,也没有人配或不配参加讨论,能够让各个立场的女性自由表达加入讨论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因为讨论本身能够扩大声音让人听到,而现状就是男性对于女性苦难的感受还很微弱。比如今天某人跟我说他在和很多年没见的中小学同学聚会时,小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的女生现在回忆哭诉小时候被老师体罚和欺负,他十分震惊这和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完全不同,但也只能默默地听着。“我们都上的同一个学,人和人的感受就相差这么大吗?“他困惑地问我。

我说是的,人和人、男人和女人的经历感受就是相差这么大。你因为个体幸运没有经历过的苦难,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在无声地忍受。我自己小时候也曾因为性格懦弱被老师和同学语言霸凌,甚至工作后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性格懦弱都不知道如何反抗,甚至还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认真倾听,尝试理解和反思,作为老师更有责任防止同样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就像电影中本喵饰演的August那样。我虽然总体上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又相信通过不懈的对话和行动,我们想要实现的进步还是有可能的。

“We have been preyed upon like animals.

Maybe we should respond like animals.“

"We didn't talk about our bodies.

So when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ed there was no language for it.

And without language for it, there was a gaping silence.

And in that gaping silence was the real horror."

"Ask the men to leave?

None of us have ever asked the men for anything.

Not a single thing, not even for the salt to be passed,

not even for a penny or a moment alone or to take the washing in

or to open a curtain or to go easy on the small yearlings

or to put your hand on the small of my back as I try,

again, for the twelfth or thirteenth time, to push a baby out of my body.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uld have of the men,

is for them to leave?"

 2 ) 谷仓里的星火

天堂的入场券掌握在强奸犯的手里,受害者该如何选择?

世代生活在极端宗教殖民地上的女人们受教育程度极低,在受到极端男权压迫的同时又被信仰裹挟,留给她们的空间微乎其微。女性的声音被分为三大派:妥协、离开、反抗。

部分保守女性认为,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强奸,无法进入天堂才是更糟糕的结果。激进派则认为应该留下来反抗,把这些肮脏的男人埋进土里。中立派一方面嘲笑温和派的懦弱,另外一方面又瞧不起激进的方法,正如身边的大多数人,她对现状无比的消极,却未曾想过改变。而她也可悲地变成了尖酸刻薄的施暴者。从她的身上也看到了对革命害怕以及不确定性。

也有理性的声音把讨论带上一个新的方向:与其争论抗争和离开的利弊,不如想一想,女人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新世界。“殖民地所有的决策都将由男人和女人共同裁决,女性将被赋予思考的权利,女孩能够获得读写教育,在学校里应该有一副世界地图好,让我们明白自己在其中的位置。殖民地里的女性将建立起一个新生的宗教的脱胎于宗教,却以爱为恒旨。”

离开或是反抗后很有可能就得不到上帝的庇佑,是很多人害怕的理由。影片中同样大胆地回应:“我们不需要上帝的人原谅我们。因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受到邪恶之人卑鄙行为的伤害。而这些人正是我们要请求原谅的人,如果上帝是慈爱的上帝,那么他会亲自原谅我们如果上帝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上帝,那么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如果上帝无所不能,那他为什么不保护我们这个殖民地的妇女和女孩呢?”

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直接拍摄施暴者男性,甚至和男性的对话都是把男性格隔绝在木屋之内。他们被牢牢的保护在小小的方寸之间,男权是他们的屏障,同样也是他们的枷锁。

 3 ) “你的命运会有所不同”

原来我是“Ona”的孩子……

如果你是被父权凝视长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觉醒的,同时,也是被伤害过的…..

这太有同感了,你会觉得,你就在她们中间,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奇怪..

透过屏幕,直视她们的眼睛,你能看到切肤的痛跟狠,那双眼睛,就仿佛穿过屏幕,直视着你,正视着你

鼓舞着你、警醒着你

这就是女性力量

天啊,是柔韧似刚的,是温暖而不软弱的,是强大的

天啊,电影里探讨的不仅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探讨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的男性会变成这样,“他们在孩童时期也如夕阳般美好”,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还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于女性的意义

以及,施暴者的孩子对于女性而言是什么

在“女权觉醒者”中,把自己当成“男人”的人,将会怎么被对待

天啊

那双双眼睛,是你和我的眼睛

我相信,能理解女性地位的人,像August那样的男人,一定很少……

如果你对此篇感到反感或是怪异,以及不理解,或许可以尝试想想,自己的思想是否已经被“社会”主流给同化、奴役了呢?

你有试过,被人用语言调戏吗?你体会过被尖锐的眼神锁定的不安全感吗?为什么女孩们会怕?你知道吗?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他们会扒下你的衣服,用异物一次又一次捅入你的身体,造成撕裂伤、内出血,那是伤口、那是永不可磨灭的创伤。就像用一把刀,反复刺穿你的腹部,穿透你的肠子、捅破你的胃、搅碎你的肺

你知道,你的一切都被人认为不重要的定位吗?把你永远的定位于下位,但你知道吗?我们都是人!没有贵贱之分!是谁有着私心,以这种方式妄图贬低另外一种人,让“女性”被奴役。

我们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所有的方面的,所有的情感的

我是我,不是谁的女人、谁的夫人、谁的老婆、谁的妻子

我是我,不是谁的从属

我就是我

太好了,这部电影怎么能这么好呢

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个男生,从小时候起就有这种思想,我小时候讨厌自己属于女性的特征,去追求一切“言行举止”像个男的

那个时候的我,满嘴脏话,走路外八,坐姿劈叉,这就是小时候的我,眼中的男性形象

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激进于“成为一个男人”

我现在明白了

我不想成为一个女人,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小时候的我,或许打从内心里觉得,“女性”是脆弱的、软弱无力的、是总是要归属于另外一个人生存的寄生虫

但,我逐渐长大,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女性,她们传达着,“我们很强大的概念,我们温柔但不怯懦,我们柔软而不软弱,我们是柔韧的、坚强的,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们不用成为谁的附属”

我这才意识到,噢,原来做一个女孩儿没什么不好的,我要为我、你们、她们、大家,争取属于我们应有的权利

“你会过上不同的生活….”

 4 ) 万能框架、唯一的流泪瞬间,以及关于"离开"

1. 这个故事是为了解读服务的,它有一个万能框架

头20分钟演完我就有很强烈的感觉,这会是一个含义上、解读上都很丰富的故事。

让我们高度浓缩一下这个故事:一群女人遭受了侵害,一开始她们甚至都没有想清楚、说清楚这种侵害是什么,但她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逐渐明白了一切,这时,她们将面临几个选择:(1) 什么也不做,一切跟原来一样,日子继续过下去;(2) 留在这个环境里,反抗;(3) 离开。

你看,这个简直是个万能框架,可以对应上几乎所有种类的女性困境,不管是历史中的还是当代现实中的。它们基本上都经历了这个流程,只不过可能最终达成的进程不同。

而且不仅是框架,主角们在谷仓里开会时所讨论的那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字字句句,桩桩件件,都可以跟大量的现实对应。真的,她们每说一句,我脑子里就会飞快闪过一大堆熟悉的人事物。她们所关心的就是我们所关心的,她们所担忧的就是我们所担忧的。我们和她们面对着同样的一系列母题,比如 price of fight、self-protection、justice、revenge、forgiveness、impact of social environment、education、patriarch authority、imposed doctrines......etc.

每一个角色也都不仅代表她自己,而是一个类别的女人的缩影。

Ona:博学、温和,是情绪最稳定的那个
Salome:偏激、愤怒,却也因此充满了保护与改变的力量
Mariche:消极、短视,对改变的力量冷嘲热讽,习惯先审判自己,但这一切似乎是因为她已经把全部的精力都拿来支撑自己度过无法逃离的生活,其余的一切令她不能理解,也无所适从

这三种人实在太眼熟了,你可以在今天任意一个讨论版块看到她们的身影。

还有孩子们,代表着更加模糊但也更加回归人之本性的新生思维:"We saw him! Why do you have to make it so complicated?"

所以,与其说Women Talking讲的是新大陆某殖民地的一群女人的故事,不如说它是一部小小的、用fiction形式写就的《Feminism: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这样的创作思路无疑是有意思的,但如果观众不是我,不能在她们说的每一句话外想到千千万万的现实原型,这个故事又会呈现什么面貌呢?失去了丰富的解读可能之后,那就真的只剩“women talking”了,作为一个故事这属实太过单调。

此外,如果去掉隐喻滤镜来看,一群不识字的女人们有如此优雅的语言习惯、语法如此严密的逻辑表达,确实不够合理。

但好在文本之外的东西本片处理得都不错,演员的呈现啊,足够压抑粗糙不“完美”的服化啊,blocking与一些肢体情节安排 (比如那些大笑) 啊,还有曲风大幅变换的配乐,都不错,能够撑起一部剧情电影该有的情绪感染力,这也是我最终打了四星的原因之一。

2. 唯一的流泪瞬间

可能片子里的绝大部分东西我都在其他地方或多或少见过、感受过,真正击穿我的瞬间只有一个:“I'm sorry, Mariche.”

Mariche这个角色在女性主义语境下常常被用来当靶子,或者反面的、反动的案例。她告诉观众一个顽固又看不清楚真相的家伙在困境面前会呈现怎样一种摇摇欲坠、让人捉急的嘴脸。在现实中也是,尤其是当年轻一代的小feminists听到年长女人种种“不够女权”的发言时,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很轻易就能把我们引导向一种态度:“她是错的,而且我们犯不着去拯救,她愚昧无知落后到没救了。”

而Women Talking给了这样一个角色爆发的机会,更是给了她我鲜少在别处见到的真心关怀。

“对不起,和人渣生活数十年,并且还保护住了自己与孩子的不是我,与丑陋残酷的现实朝夕相处并且活下来了的不是我,我没资格批判你。”

“对不起,劝你留在人渣身边数十年的是我,没告诉过你怎么保护住自己与孩子的也是我,我没资格奚落你。”

“我跟你说对不起,不是因为我觉得我该想办法让这事翻篇,而是我真的为了我说的那些话而感到对不起。”

即便在那些对我而言与信仰无异的问题上,你和我持有不同的意见,我依旧彻头彻尾地理解你的困境、全心全意地感受你的痛苦,你和我依旧在一种非常幽暗广袤但绵延不绝的层面上紧紧相连。我怎能不为此流泪。

只可惜咯,这种程度的solidarity在现实中还不太常见。

3. 关于“离开”

对女性主义创作者来说,“leaving”似乎是个绕不开的主题,或者说元素。因为她们首先在写的肯定是困境,既然有困境,那必然要讨论“逃离”的可能性。

记得中学语文课上,讲到鲁迅的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老师在上面讲一大通,我在底下边走神边悠哉悠哉地想,“啊?为什么要走啊?”

那时候的我还什么都不懂。后来慢慢长大,才明白“逃离”对于无数的女人来讲是一种近乎救命稻草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Lenu会离开那不勒斯,Laura会离开洛杉矶,Thelma & Louise会离开Arkansas,而Furiosa会带着一车的女人拼了命也要离开不死老乔的Citadel。

说真的,我第一次看《时时刻刻》还完全不理解Laura怎么能做到抛弃儿子。这种挣扎在Women Talking中也有体现:“what should we do with the boys?” 女人们总是在为所有人考虑。可是就像Laura多年后在儿子的葬礼上陈情的那样,“I had no choice. It was death. I chose to live.”

有时候离开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

但是呢,话又说回来,“离开”也许只是我们需要跨出的第一步,世界上无数的女人们也的确纷纷在精神上或物理上跨出了这一步。But then what? 《狂暴之路》里有一条短评我至今印象深刻:

我们的前辈中有多少曾选择过leave?我们之中的多少人又正是因为这个决定而诞生、长大、接受教育?我们和我们的后辈呢?会有选择 stay & fight 的一天吗?

也许短评中的“胜者”可以换成“勇者”:真正的勇者不是离开去寻找新世界的人,而是留下来改变旧世界的人。

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停止表达,就像这部电影一样,keep talking ✊

 5 ) 些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如果把电影的内容想象成一个内卷的公司呢?男人是高层,女人为基层?公司残忍对待员工,员工只要团结起来反抗离开时带走全部资源,想想剩下的男人(高层)啥也不是。这是在警告一些不法企业。员工们开会时才会去愤怒怒骂高层的决策,背景为不识字的女人其实是没有办法进入资本的圈子的界限。现实中有多少的公司让员工加班到凌晨,没有加班费第二天仍然要上班,996都是一种奢望,又因为房贷车贷家人没办法潇洒离开,

 6 ) 谈论了未来

#RFH# #LFF# #Special Presentations# 好在最后决定票不转了…非常惊喜。影片的叙事结构非常好,以女人们一次次的谈话推进,中间夹杂着以第三人“朗读”对话的形式展开,朗读者的身份从开始的叙事中也不难猜到,但最后解释的时候也不显得多余。

角色设定也非常好!各个女性角色代表性非常强,各种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带给观众不同程度的思考,演员演绎的也非常到位,几个主演的表演太灵性了,而小孩子演的更是惊艳。而“男老师”这个角色更是点睛之笔,作为整部电影中唯二露脸出现的成年男性也带有极强的对照性,他以谈话的倾听者和记录者出现,但在这个“谷仓社会”中也是作为一种性转角色出现,以他作为“谷仓社会”中女性出现,细腻,倾听,记录,“并不能发言”,情感波动强烈,做这种对照也是让男性更容易代入角色,更容易体会到电影内核。

镜头上,两种镜头,固定和手持。大量的固定镜头多用于拍摄环境,开场就是几个固定镜头,带给大家感受到那冷色调的环境,随之就是一个俯拍的镜头,非常直接且冷漠的把女性的经历展现给大家。手持镜头多用于谈话时对于角色情绪的表达,尤其是手持变焦,非常的舒适,还有几场手持的越轴,运镜简直不要太细腻。

配乐上也非常惊喜,大量舒缓的音乐用于他们谈话中强情感输出的时候,还有诡异的鼓点,让观众可以更容易代入旁白所讲述的故事中那些受害者的恐惧。

最后回到旁白,其实整部电影就如同《洞》一样,开始埋下的不能识字的伏笔,由男性记录,这个旁白则是未来识字的女孩朗读当年谈话的记录,整体达成一个闭环,非常完美。

 7 ) 女性领导的民主实验,以及对男权暴力的反抗

一场由女性领导的民主实验,以及对男权暴力压迫的反抗。深刻而震颤人心的作品。

民主讨论过程有政治小品的引子,但植根于女性如何言说自己的经历、如何决定自己的命运。分享几个有意思的小点和自己的理解:

(1)当有人问“为何选项里没有ask the men to leave”时,大家哄堂大笑。不是因为提议愚蠢,而是在极端男权架构下女性即使为了自保寻找尊严也只能自己做出改变,而无法要求本应承当责任的男性做任何事。这种畸形体制下的屈辱和不公,以及正当但无法实现的诉求,形成双重反差的黑色幽默,令人哑然失笑。

(2)大家讨论要不要带上(心爱的)男性和男孩子一起离开时,产生争执的根源,是“男性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女性抗争的allay”,以及男性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是否源于男性的本能、是否能够通过教育改变。影片通过男老师的叙述给出了对教育的期望,但他本人却未被邀请/允许一起离开(即使他似乎欲言又止地想表达一起离开)。他的家庭背景(母亲是最先质疑男权的人然后被驱逐)以及他本人的思想与共情,使他成为真正意义上女性的allay,但却终究无法成为女性群体的一员。不识字的女性群体请他来做会议记录,其实是为了让他知道母亲过往的抗争,而不是因为女性对他的需要。这个情节的设计体现了女性天然的、完全的独立和尊严,虽然对那个男老师(个体的男性)而言有些残忍。

(3)大家对短发“假小子”和抽烟女孩的排挤到最终接纳,是女权内部包容度的具象体现。“看起来像男人”的女人被女性包含,抽烟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坏女孩”被女性包容。对弱势群体中的少数/更弱势者的包容度,决定了这个群体对不平等制度的革命性有多深和能走多远。

(4)影片中没有一个男性出现,甚至掌握权力的“长老”也一直隐身,但字字如血、恐惧的眼神和流血的脸颊,体现了男性权力与暴力的无处不在。

(5)人口普查的车放着大喇叭播放着年份(2010)和乡村乐,作为和“外面的世界”的连接,把这个好似架空的与世隔绝的社会一秒拉回现实,放置于具体的现代时空下。

此外,基督教的宽恕与和平主义,也是除女权主义外理解影评的一条重要脉络。从对“宽恕施暴者”作为一种社会规训与价值观的反思(施暴者制定规则,要求女性宽恕性暴力),到畅想真正意义上的宽恕(离开后能认清男女都是男权架构下的受害者),对宽恕的执着与基督教价值观分不开,对宽恕的反思同样也是对宗教权力的反思——谁能代表上帝要求我宽恕,谁能以上帝之名宽恕我。此外,对“留下来成为“杀人犯”(murder)”的担忧,虽可以用“犯罪阻却”来做法律道义层面解释,但却过不来基督教罪(sin)这一关。

最后,那位在民主讨论会上暴脾气的女性,最后被脸被打肿、手被打断,但却无能为力,别无选择。希望能让很多遇到米兔就张口“为什么不报警”、“为什么不反抗”的人闭嘴。无权弱势的人,被欺辱后忍气吞声,本身就是人之常情、社会常态,没什么不好理解的。

 8 ) 勇敢出走,然后呢?

当这群身着传统服饰、从没读过书、对家中男性言听计从、称自己所在地为colony、遵循几百年前生活方式(没电没汽车没自来水)的女性聚在一起讨论最近发生的连环迷奸事件,我以为这是十七世纪的北美某殖民地。所以当二战被提起时,我十分迷惑;而当2010年这个年份出现时,我彻底震惊了。原来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一些人主动摒弃现代科技和社会模式,聚集起来过着简单清苦的生活。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朴素人群”(Plain people),其践行者主要来自基督教新教的两个教派:重浸派(Anabaptism)和贵格会(Quakers)。本片中的人就属于重浸派的一个分支——门诺会,更具体的讲,是生活在玻利维亚的“俄罗斯门诺会”(Russian Mennonites)。在历史上,由于教义中的和平主义原则,他们拒绝参军、反对参与政府,遂多次成为宗教和政治迫害对象,被迫一路从俄罗斯迁徙到北美洲再到南美洲。现在这个教派在全球有近50万人。所以下次如果我再在集会上看到穿着上上世纪服装的人,那很可能不是cosplay,也没有穿越发生,而是人家平时就穿这个。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背景取材于真人真事。那是在2005-2009年期间,玻利维亚的一个门诺会社群里上百位女性被下药强暴;后来发现作案者是同社群里的若干男性,长老会诉诸当地政府,将罪犯绳之於法。小说作者Miriam Toews出身于一个加拿大的门诺会家庭,而且其社群所在地正是案发社群的发源地。所以当身为作家的她听说了上述暴行,当然想写点什么。应当说她的角度很新颖:虚构了一场女性辩论集会,让部落里的女性自己讨论自己的未来(三个选择:什么都不做选择原谅,死磕到底将犯人定罪,离开此地另谋出路)。因为这些女性都不识字,所以安排了一个被逐出社群的男性角色来帮助她们记录,整部小说正是由会议记录所组成。我看到网上有人批评辩论者的谈吐与其文盲身份不符,于是觉得整个故事太假。我想,首先见识与读写能力未必成正比,其次本书/片本来就是女性作者/导演借人物之口,说出她们自己对当时情况的理解和想法,并邀请读者/观众来参与讨论。所以我觉得不必太在意这个虚构场景的真实性,而是应该多代入式思考,即如果你是她们,你会怎么做?那个跟我观点不一样的人说的有道理吗?本来,是无为还是无畏,是走是留,都是有利有弊的。如果按照现在me too的标准,被侵犯的标准操作应该是硬刚,但在那种一切事物由教会长老说了算的社群,反抗其实是没有出路的。但对这么大的事装作没发生也不合适(更何况影片还刻意表现了家暴现象的存在),所以按照排除法,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出走一条路了。那这个在我们看来较明显的选择,为什么让片中人花了那么长时间才达成一致呢?因为这个选项附带三个严重的问题:1、长老们说了,如果她们离开,就等于抛弃了信仰,类似永世不得超生的诅咒,这对一辈子都是虔诚信徒的她们是致命打击。2、她们需要与自己的男性家人分离,而有些可能是她们深爱的人(毕竟施暴者只是少数)。3、她们能去哪里?从没离开过家园、对世界一无所知、目不识丁的她们将来怎么生活?影片最终让她们勇敢的挣脱了宗教的束缚,又温柔的履行了母亲的责任(带着未成年男性成员上路),但对迷茫的未来过于轻描淡写。显然这仍然属于偏理想化的处理。对这样的女性群体或弱势群体,自我意识只是第一步,外界的帮助同样重要。

最后我想啰嗦两句门诺会。这个教派反对暴力仇恨,主张凡物公用,曾经推动过废奴,这些信条都有其积极意义。但他们也思想相对保守,讲究男尊女卑,导致社群内强暴事件时有发生。与很多崇尚简朴生活(simple living)的团体一样,他们自己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作为外人我们似乎不应干涉他们的信仰自由。但我有两点疑问:他们一边不服从外界的权威,一边却在社群内部树立部分人的绝对权威,这是否有些虚伪?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相当于人从出生起就不断被洗脑,这样子的皈依有何说服力(虽然他们追求主动皈依而非强迫)?我一直认为,人要树立一个信仰,不管宗教也好哲学也好,至少应在接触过数种以上可能性后再做决定。像国家宣传、父母之命、同伴压力、一时兴起等途径都是不可取的。从这个角度讲,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但也为他们感到惋惜。当然,或许他们看我也是一样。

 短评

#TIFF2022#4.5. 我们的苦难,与我们的力量,是话语间记录的口述史,也是指引未来的举起的拳头。Miriam Toews的原作改编有一定难度,一些群戏桥段theatrical affect过于强烈,好在cast的表演非常过硬(Claire Foy and Jessie Buckley definitely stole the show),让情感一直可以连贯下来。离开既是无法避开的创伤母题,也是获得新生的唯一方法,而那些女性前辈都只是希望your story to be different.最感动的瞬间是Q&A时,一位cast member提到,选择发声,抗争,需要勇气;而选择留下,沉默,也更需要力量。有的时候你明白电影其实并不完美,但是这重要的讯息最终还是让你泪流不止。

7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力荐

女性精英主义的颅内高潮,看不下去了,真的该看看第三世界女性的生存状况…

10分钟前
  • 闲敲棋子落灯花
  • 较差

所有拍摄香艳性侵镜头以博取男性眼球的男导演们都应该好好看看这部影片,女性遭遇性侵的经历不是你们在电影中展现窥视与虐待的情色符号。你可以书写她们的愤怒,拍摄她们的勇敢,记录她们的反抗,大可不必打着“为艺术献身”的旗号展现所谓的“宏大叙事”

11分钟前
  • 唯弟弟
  • 推荐

6-7|基本上是一片大学生性别研究期末论文….意思就是写得不错,但也就是大学生水平…..(August被问到为什么有枪,他哭着说不出话来,Salome说“不要自杀,你还得教那些男孩”,那一段我还是眼眶湿润了一下….(鲁妮玛拉好美啊!(在wb把本大夸特夸了一下这里就不提了

14分钟前
  • H.
  • 还行

0.5/10 #NYFF 充斥着自我矛盾的电影:村落男性的集体缺席,却仍要描绘年轻男子教师作为“会议”记录者和他的“爱情”,所导致“男性”的形象在电影中的位置既被抽象化概念化又被单一化“偶像”化;即便故事应发生于“想象中”的与世隔绝的虚构村落,却在台词中提到二战与其他历史事件,且汽车和电气又与村落中的复古环境(和电影做作的色调)极为不符,这种虚伪的历史性令人摸不着头脑。前一小时的各种“开会”场景令人发指:混乱的调度与节奏,除两位老人外令人尴尬的演技(僵硬地塑造“戏剧性”),陷入非逻辑的逻辑,与各类意义不明的情感波动或冲突,所导致大部分角色的面孔都极为模糊和扁平。太多避重就轻的处理手法,不少被胡乱使用的惊悚元素,自我反复且无效的讨论,唯有在“会议室”(仓房)之外的部分(离开村落前)还值得观看(最后二十分钟)。

16分钟前
  • 鲍勃粥
  • 很差

开头点明了剧作的架空性,让人无法在这个方面指摘,可以的……但我不想再看这种金句频出的开会大片了,可以想象之后会有各种out of context的台词截图。架空而论,你本的角色也不合适。知道了故事的现实来源发生在玻利维亚之后感觉更微妙了。

18分钟前
  • 猫猫
  • 还行

TIFF22|几乎全程都是对话+几位受害者一起开会讨论的场景,跟片名描述的一样。摄影和剪辑其实比较单薄,我和朋友一致感觉如果能多一点遭遇时的闪回应该更具冲击力。个人给了克莱尔芙伊演技mvp,中间有场情绪爆发的戏看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再叠加台词金句,发挥很顶!还有本喵作为全片唯一男性角色,人设一点不突兀,完全融入+跟鲁妮玛拉很有姐妹感🥺

23分钟前
  • DA_JR11
  • 推荐

#LFF27 与其说是一部充满女性意识的电影,更像一篇激昂又温柔的女性manifestation。舞台话剧感很强。关于如何处理与男人之间关系的议题,是女人群体内部的私事,每一段对话都充满了观点的交锋、对峙最终达成一致。是一种非常令人向往且充满力量的女性主义乌托邦。

26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12怒女》,只不过女人们决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命运。问题是剧情和台词都太像舞台剧了,所有人都妙语连珠,不像真人而像女权主义传声筒。她们说的所有话我都同意,但比起电影更像PSA广告

31分钟前
  • 你好忧愁
  • 较差

very empowering,claire foy的某一段表演让我后面两个女生都哭抽了

34分钟前
  • dw
  • 推荐

将女性遭遇性侵、家暴等侵害后的决定讲出来,真的是“讲”出来,大段大段文绉绉的台词从设定上没有文化大字不识的女性嘴里讲出来,说教味很重,但这似乎又是种能让男权世界“听懂”女性声音的好办法。片中每名女性各有各的代表性,面对困境有忍耐的,有中庸的,有激进的,还有化恐惧无助为怒火向自己同伴开炮的……整体基调还是向上的,女人们的出走也是向往更好的地方,最重要的是,她们抓住了可以选择的权力。三星半

36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女人们不识字她们是怎么知道那么多的?” 殖民地的女性们的思考不源自于她们是否识字、是否受过教育,思考源自于她们所受过的不可湮灭的折磨,更源自于她们在苦难后仍抱着爱和宽恕的本能。 对这群女人们来说,这场谈判不会在离开后就结束了,因为只要压迫和欺凌存在一天,谈判就会一直延续下去,它昭示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反抗。 如最后女人对男人所说的:“We'll meet again”,also leaving is not fleeing.

39分钟前
  • 山野葡萄
  • 力荐

无论多么“精美”的摄影都无法掩盖本片电影感的缺乏,从标题到内容都倚仗的对话更是完全与故事主角中的这帮未受教育、不识字的女性们不相符,而更像是作为高知精英的创作者的传声筒。另外更好玩的是本喵居然成了一众全女明星卡司中最亮眼的,无论是他的角色塑造还是个人发挥,其他要么角色完全立不住,要么就是处于autopilot状态

4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较差

非常舞台感的一个片子,基本都是在谷仓场景里的谈话戏,从对话里知道这些女性们都经历了怎么样可怕的遭遇,偶有闪回,却并不直接展示暴力本体,导演应该是更想聚焦于暴力之后对女性和其周遭所产生的影响。Claire Foy和Jessie Buckley各自有情绪爆发力很强的戏,但总体来说,长篇的对话戏还是比较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没有对白的戏,女性们行动起来的戏,都更具有感染力,我说的就是最后二十分钟,我爆哭到停不下来,从她们决定离开的那一刻开始,到最后那条长长的队伍开始慢慢前行,离开即便是走向未知,那也是获得新生的方式,看到所有女性都团结起来,真的就觉得女性所受的伤痛只有女性自己才懂。本喵作为唯一的男性角色,反而贡献了全片最多的眼泪,也赚取了我的一大半眼泪,看到他哭我就哭……

46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可能不是不识字的女性会说出来的话,但不识字的女性一定能够说出这些话。真正的decision to leave。在多伦多看得第一场电影,在加拿大看的第一场电影,一个人的December 24,哭得很厉害,和电影无关,是一下子想起了很多关于一个人看电影的记忆。Merry Christmas。

49分钟前
  • 舒璇
  • 推荐

这部电影能拍出来就值得五星。另外我想问问那些质疑片中不识字女性能讨论深刻问题的人,女性掌握知识、会思考,那么令你害怕吗

50分钟前
  • 徽頔
  • 力荐

TIFF 2022| 观影07 | 少点戏剧场景、摆拍和念白不好么!知道不会写字没能上学的女性心声需要被记录,但是电影不是小说,电影不是戏剧舞台。找了这么多大牌演员一起念台词,毫无对话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所有没有对白,女人们行动起来的戏都非常有张力和感染力!观感太纠结了,结尾依然动人,但是对话戏真的让人难熬。离开的前夜开太多的会,太多时间唱歌、祈祷、相互疗愈,紧迫感全无……把人急死

51分钟前
  • 小玄儿
  • 推荐

原谅我不理解,连字都不认识的女性,为什么会用这么多大词,说的都是精英高知女性才会说的话?

54分钟前
  • Leosama
  • 还行

一群人在这里金句大赏式聊天,观影过程极其痛苦。很少有这种说着英语也能尴尬到我的台词了。以及这种电影里的女性永远是,受苦受难挣扎伟大,仿佛生来就要成为某种符号。我就想看女的追逐野心,玩弄权术,理智,强大,坚毅,狡猾,怎样都行,反正先像个人。LFF2022

58分钟前
  • Janeites
  • 较差

【NYFF60】剧情就真的和题目一样,是一群女人在聊天,不过她们聊的却是在最危急时刻的挣扎、鼓励、反抗和希望。时而幽默,时而悲伤,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充满着希望和对彼此的关心鼓励。看完整部电影,内心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your story begins here。PS,本韦肖太能哭了,流的眼泪比女演员还多。

60分钟前
  • VincentP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