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

HD中字

主演:安妮·班克罗夫特,达斯汀·霍夫曼,凯瑟琳·罗斯,威廉·丹尼尔斯,莫瑞·汉密尔顿,伊莉莎白·威尔森,巴克·亨利,布莱恩·艾弗里,沃尔特·布鲁克,诺曼·费尔,爱丽丝·格斯德丽,马里恩·洛恩,埃达·盖尔,弗兰克·贝克,乔治布鲁格曼,乔治德诺尔芒迪,理查德·德莱福斯,鲍勃·尤班克斯,迈克·法雷尔,伊丽莎白弗雷泽,唐诺·葛勒特,哈利·霍尔科姆,Jonathan Hole,Robert P. Lieb,伊莲·梅,伊娃·麦克维,本·墨菲,斯图尔特·尼斯贝特,威廉·H·奥布莱恩,萨姆•奥斯廷,诺姆·皮特利克,伯纳德·赛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6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毕业生 剧照 NO.1毕业生 剧照 NO.2毕业生 剧照 NO.3毕业生 剧照 NO.4毕业生 剧照 NO.5毕业生 剧照 NO.6毕业生 剧照 NO.13毕业生 剧照 NO.14毕业生 剧照 NO.15毕业生 剧照 NO.16毕业生 剧照 NO.17毕业生 剧照 NO.18毕业生 剧照 NO.19毕业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毕业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本恩(达斯汀•霍夫曼 Dustin Hoffman 饰)对前途十分茫然,偏偏在这时遇上了风流的鲁滨逊太太(安妮•班克罗夫特 Anne Bancroft 饰 )。虽然不再年轻,但鲁滨逊太太却一再勾引本恩,二人发生了关系。他们在约会过程中,本恩遇上了太太的女儿伊莱恩(凯瑟琳•罗斯Katharine Ross 饰 ),被她的纯真青春深深吸引。本恩吐露了爱意,与伊莱恩开始了正常的恋爱关系,却遭到了鲁滨逊太太的剧烈反对。母亲的震怒使伊莱恩觉察到了一些内情。伊莱恩非常伤心,仓促同意了另一个人的求婚。本恩冲向伊莱恩结婚的教堂,他要力挽狂澜……性命交关皇冠18小姐美人鱼粤语少年歌行海外仙山篇我的“Open"女友诸神之怒The 8 Show逆转奇兵第四季妖兽都市当男人变成女人(粤语)俘获玛丽香港奇案之邪教追魂小鬼出招龙虎家族寻味淄博X医生:外科医生大门未知子 第5季陌生人的慰藉烈火金钢FAKEMOTION-乒乓球之王-SP闪电侠 第八季母性第一季安吉:失踪的女孩细细的红线来日可期舞台春秋唇亡齿寒爸爸和小夏的便当复仇慈母心莫斯科保卫战精武魂超/自然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筐出未来金牌梦想太极魂之初出茅庐春逝2001阿卡普尔科 第二季魔镜:致命前任跨时代战书2024妖者为王第1季·动态漫

 长篇影评

 1 ) The Graduate,十个剪辑细节。

The Graduate被称为好莱坞的新浪潮,当然是由于其题材、主演、电影风格,尤其是出名的“泳池与睡床”分镜,已成为电影分析教材的“老脸孔”。

而我想谈的是电影里比较基本的剪辑。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内在节奏,由主题、影片背景、人物特征所决定。The Graduate的节奏是明快、伶俐并且直来直往,非常符合当时美国年轻人的精神特征。

如果仔细观看,会发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场景镜头调度和剪辑都非常简练,并且纵深镜头非常突出。Ben和Mrs.Robinson(以下简称B\R)第一次回家时,先来B接R下车、R说服B、B\R走向家门,R再说服B、关门(剪),二人走至客厅,就喝酒问题争论,B提出担忧并做了一个大幅度动作(剪),R把酒杯递给B,B第一次主动走近R,R开音乐(剪)。两分半钟里只剪了3次,再这步步逼近的剧情下并不觉得拖沓,并已用了2次纵深表现Ben所面对的情境的未明和危险。

(一)基本节奏与心理节奏

电影一开始就两处用到“由内向外”,飞机上及Ben在家中的第一个镜头,说明影片是从他的内心状态出发,因此我们应抓住这一点来分析电影用到的剪辑手法。

A.基本节奏即以动作为核心的剪辑节奏,我们都知道常规来说是以动作不完成为准。

例如Ben父母推着他下楼时,要转场到大厅,此时剪辑是停在楼梯墙上三人影子消失前。

B.如果动作完成,表明两个转场之间地理距离较远,或者剧情要进入新阶段。

例如R和B从大厅到Elaine房间,剪辑点是在B完全离开镜头之后。

C.如果地理距离不远,剧情也没有重要暗示改变,却以动作结束为剪辑点,说明这是在使用“心理剪辑”了。

例如第一次开房,B独自在房间里等待R,整个过程只用了一次剪辑,大家可以注意看这个点是Ben完全离开镜头之后,这个技巧使观众觉得整个空间的时间拉伸了,而现实生活中,当我们完全沉浸在一件事里面时,也就是专注的状态时不就有这种特有的时间感受吗?而这就是用剪辑不动声息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二)门作为道具

剪辑点在进门前还是进门后是有讲究的。Ben在酒店里打完电话给R后,走到喝东西的露台,此时剪辑是在他进门后几步开始,说明这是正常的动作剪辑,让剧情更紧凑。

相反,B听从R紧张兮兮地去订房(B又恢复企鹅样),剪辑点是放在他穿过大堂门前。这是因为观众此时已经对他去订房这个场景充满期待,电影故意将时间拉长一点,说明接下来的事情非常重要,具有决定性。

因此,剪辑是关乎角色及观众心理,要注意灵活运用。

(三)时间流逝

剪辑是表现时间流逝的最好工具,而且是免费的。

A.B喝东西等R,举起酒杯放下,杯子瞬间变成“飞冰”,有人说穿崩,但根据之前R的台词“给我一小时”,很显然这是一个时间过渡的手法。

B.B带E到脱衣店,E进入委屈状态,B脱下眼镜,剪,E已垂垂落泪,并且镜头已拉近至特写,前后E的状态并不是流畅的,说明在这段时间里,B看着E的心理状态已有所改变,因此为接下来发生的吻做了铺垫。

(四)多出来的几帧是暗示

B订房后离开柜台,但镜头仍然未切,而在这几帧内镜头内容并无任何变化。因此这段空白是让观众重新关注那个被留下的柜台工作人员,暗示他的心理状态是在感受疑惑?还是已经怀疑?我们不知道。

接下来B打电话给R时,他迅速提到了刚才那个工作人员可能已经怀疑自己了,因此刚才的延迟正是一种暗示,并且在紧接下来的镜头中得到明确。在这里,剪辑起到了叙事的作用。

(五)背影是一个隐藏剪辑点

这是电影常见的技巧。B回到家的第一个镜头,母亲随着父亲劝Ben下楼,此时用了她的一个背影过渡,使整个长镜头得以延续,The Graduat里实在有太多“明智”的长镜头了,大家可以再琢磨一下。

(六)对话剪辑

对话剪辑要依据角色的情绪状态,例如B\R第一次在R家中的心理对话,这场戏很重要,首先是R唯一一次兴奋的带有失控的笑,其次是拉开故事的序幕。

R:是猎物即将上手的兴奋,她一招一招地使出去,看到B的无力、迷惑、却隐隐作动,她感到相当刺激,因此我们可以留意到,她的对话剪辑点是在每一次话音刚落,使她每句话的最后半个字像飘起来一样,挑逗性地掷向防守力渐弱的Ben。

Ben:他的对话剪辑点比正常剪辑延长稍多,表现他在强装镇定和尽力防守,观众和R就像猎人一样旁观他的反应。

通过这速度的明显对比,使这场对话变成了一个捕猎的场景。而在雨中车内同样是二人的对话,剪辑速度就没有偏颇了,表明二人势均力敌,互相抗衡。

(七)动作的迅速

可以表现为两方面,一个是转场的幅度,例如R家中的楼梯,首先是第一次见面R听到车声,迅速逃离现场,从门把手的动作切到他跑至楼梯中段,然后是一个长镜头,这个剪辑点就像我们一般想到的表现人物动作的冲击力。对比的是Ben从雨中下车,一直从雨中跑进屋内,上整条楼梯,为什么不从车门直接切到楼梯中段呢?同样是动作的爆发力。答案就是这样的剪辑使角色的动作像放缓一样,让观众感到R随时会追上,另一方面也表现角色这个动作任务的艰难性。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当观众越想角色成功时,角色在情景中越危险时,我们的剪辑就要越慢,让观众能对主人公的折磨加大代入感。

(八)情感剪辑点

给你的角色一个动作,让情感充斥画面。例如B\E约会第一次结束时,B已经出镜,E看着他,最后甜甜一笑,使二人之间的感觉明朗化。如果没有这个笑的动作,剪辑就会变得很生硬。在这里我要加一个更有深度的例子,在马田史高西斯的《纯真年代》里有一幕,男主人公Newland说服喜欢他的女主角Ellen离婚后,二人在戏院相遇,然后两人都生硬地说了些违心的话后(二人没有眼神接触),Ellen举起了望远镜,把目光投至舞台,这是一个拒绝的动作,Newland只得无奈离开。然而这更是一个展示二人心理或这个场景核心情感的动作——自我逃避。

当动作能够起到揭示作用,我称之其为“情绪剪辑点”。

(九)叠化

Robinson夫人僵死的脸叠化在B\E第一次出途上,这是一个十分形象到位并起到叙事作用的剪辑技巧,R腐烂的内心让这次约会带上了不详的烙印,根本无需给R任何台词,一个剪辑就说明了所有关系,当然这也是传统好莱坞会用到的方法,但是,接下来B带E走去夜总会的那一段看起来过长的路,就正是这个烙印的延伸性,这段大可以拍得很短,至少在叙事上一半长度就够,但如此的长镜头正如叠化的发酵一样,让人不寒而栗。

(十)不以为然的动作

R走近B的房间,B告诉她洗手间怎么走后,头转向了金鱼缸,导演设了一个让人不以为然的剪辑点,R发话,B把头转过来,完成了单人到双人的场景。这个动作剪辑流畅自然、难于察觉,而最重要的是,它的的确确是一个剪辑位,场景的完美调度。我们拍东西的时候,是否也应该设定如此有决定性并符合角色的细节动作,让角色、调度、剪辑三合一。

总的来说,The Graduat的剪辑是如此的自然、精准并与人物丝丝入扣,实在难得,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我们留意,加油!







 2 ) 毕业生:就是“未解决”

   这部片子很经典,我却是今天才看了.电影标题与我近况很合衬:毕业生.虽然片子那么老,但里面表达的东西,我想有相似身份的人多少会有点感触.
   影片主要想表达年轻人初进社会时一切别扭,生涩和痛苦的迷茫感吧,然而不仅是心理,说那是毕业生的现实也可以的.看的时候有时怀疑这电影剧情是搞笑还是认真的?有些地方看着都笑了,但又觉得不对,好象没有立意搞笑的感觉.
   两个人交往的情节真的很尴尬.就那么牵强的约会,会产生多浓厚的感情我真的很怀疑.Ben一直给我的感觉是迷途的小羔羊.从学校的环境出来,对一切都还是那么生涩,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一点头绪.他一直为这个问题苦恼."i don't know"是他说得最多的回答.对Elaine的执着是否因为难得找到了一个暂时可以追求的目标?因为Ben在追求女友过程中经常以特写镜头展现的眼神,充满倔强和希望,我怎么看都像是一种年轻人实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挣扎,而不像是坚定的爱意呢.而且他也从未要求Elaine爱他,只是要求和她结婚.好象他只是决意要实现一件自己决定了的事.
   而Elaine的感情也是半推半就式的.涉世未深时第一个约会,因为男方吻了她,所有的荒唐都可以抛开.本来要拒绝掉追随她至课堂的Ben,只因看到对方突然决定放弃,又动了心.戏中并未交代他们实际交往的程度.在我看来他们彼此都不了解.他们的感情是典型的初恋式: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这样的结合,可以说后患无穷呀.
   结尾对两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展现,让我对他们的结局不甚乐观.Elaine注视那个把她从婚礼中抢过来的男人,但得不到眼神的回应.她是Ben不顾一切而终于得到的女人,但此刻Ben好象失去了注意她的心思,只是麻木地看着前方,好象在想:我下一步呢?可以追求什么?而Elaine也只好收起表情正过头去. 他们两个背弃了家庭,打破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也没有自己的事业.他们甚至连坐上的巴士要开到哪里也不知道.他们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影片以破旧乡村巴士扬尘而去的镜头做结束,并没赋予一种预示美好未来的感觉.
    总结来说,电影提出了Ben作为一个毕业生的迷茫和焦虑,却没有在最后解决他的问题.问题还是问题.或许这就是电影想说的——什么是毕业生?就是不确定,"未解决".

 3 ) 泳池中的潜水员和客厅里的豹子——《毕业生》拉片笔记

《毕业生》是我最早看的作者电影之一。电影中Ben20岁,马上就21岁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也是差不多这个年纪,所以满眼看到的都是Ben。再看我已经35了,满眼看到的都是Mrs.Robinson。人人都爱《The Sound of Silence》和《Scarborough Fair》,但是在美国最火的却是那首《Mrs. Robinson》,所以人人都爱《毕业生》,哪怕是青春不再油腻的中年人。


空虚的美国

我这辈子也不大可能有个带游泳池的房子

实事求是的讲,初看《毕业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那些迷茫的年轻人,而是美国的富裕。我羡慕Robinson家里巨大的家庭酒吧,巨大的花园和游泳池,Ben毕业能得到一辆漂亮的红色小汽车,过生日时候能得到全套潜水装备,甚至还有一根鱼叉!真的是物质极大丰富!这是1968年的电影啊!我2068年都够呛达到1968年电影的水平。

这么感觉就对了!这正是导演想达到的效果。导演Mikes Nichols说:“It's the great American danger we're all in. That we'll bargain away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live for the appearance of it.”影片中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影片中Ben始终没有和父母做一次深刻的谈话。第一次Ben想聊聊却被父母急不可耐的抓下楼去见参加毕业Party的宾客,第二次Ben穿上潜水服,但父亲却只想让他去见客人。人们生活的一切围绕物质展开,没有一点精神层面的交流,这大概就是“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好像对于父母来说,Ben并非一个人,他更像一个可以炫耀的物品。他们对Ben的爱也是给他买红色小汽车和潜水服,好让他能拿去炫耀,去泡妞。在Ben无所事事几个星期后,父亲和他谈谈,也只是说:“Start to think about getting off his ass.”至于做什么,怎么做却一个字儿都没提。那些宾客给他的建议更加荒谬,Ben洗耳恭听,但听到的却是“Plastic”。在小事上同样也没人愿意倾听Ben在说什么,Mr. Robinson两次问Ben喝什么酒,Ben两次回答Bourbon,但Mr. Robinson两次给了他Scotch,他愿意把女儿介绍给Ben,有意撮合他俩,但却根本不愿意了解一下这个人,这就是美国的中产阶级。

片头

轨道上的人生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Ben感觉特别孤独,孤独是影片第一个主题。影片第一个镜头是Ben的脸部特写,背景是一片白色,很小心的避开了周围一切环境。镜头慢慢拉开,我们发现Ben在飞机上,周围的乘客都是面无表情的。接下来是Ben在自动人行道上,镜头前方的乘客来来往往,两个方向都有,而Ben在银幕上的位置几乎不动,背景是贴着白色瓷砖的墙,这又是一种疏离感。Ben的人生就像传送带上的箱子,在轨道上向前,而他无力或者不想改变,完全被动的能听之任之,背景音乐是《Sound of Silence》,非常成功的加强了这种孤独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Ben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角色。

Ben想要什么?

“Different”


悲伤的猎手——Mrs. Robinson

毫无疑问,Ben和Mrs. Robinson是一段令人不愉快的关系,但怎么不愉快?是前半部分Mrs. Robinson引诱年轻的Ben?还是后半部分Ben去追Mrs. Robinson的女儿?20岁时候看觉得前半部分别扭,再看觉得后半部分别扭,不但别扭,还有点无聊和俗套,但正因如此才会人人都爱《毕业生》。

不同凡响的亮相

抽烟的女人都很厉害

达斯汀霍夫曼当然是好莱坞的天皇巨星,但他饰演的角色无一例外都是没什么魅力的普通人,《午夜牛郎》《雨人》之类的甚至还有点low,属于那种亲民类型的演员。Ben无疑是非常适合达斯汀霍夫曼的角色,under dog的气质容易让年轻观众感同身受。Ben没什么魅力可言,但Mrs. Robinson无疑是非常有魅力的女人。她的出场就不同凡响,在Ben疲于应付各种宾客时Mrs. Robinson安静的坐在沙发上静静的看着Ben。她并没有男宾陪伴,穿一件若隐若现的透视装,在今天看都很性感和时髦,同时手中夹着一根香烟。女性吸烟一直是有双重含义的,一方面是放荡不羁的象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吸烟被认为是妓女的象征。但吸烟同时也是女性解放的象征,尤其是叛逆的60年代,香奈儿小姐和奥黛丽赫本最有名的照片都是手持香烟,这两位大姐自然美丽,但她们最突出的特质毫无疑问是她们的独特魅力。所以仅仅一个镜头,Mrs. Robinson的形象就已经非常丰满了,性感、美丽、神秘、独立,但这样的女人也充满危险,尤其是对涉世不深的Ben,一段危险的关系即将展开。

不对等的关系

长成这样真演不了Ben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一场对话非常有趣,Mrs. Robinson坐着,Ben站着,Ben只比Mrs. Robinson高一点点,达斯汀霍夫曼身高1.67m,这个男演员巨大的劣势在《毕业生》中反倒成了优势,类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简单直接的显示出两人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女人手中。明明是在Ben的房间,Mrs. Robinson却像主人一样自在。Robert Redford曾经试镜过Ben的角色,导演Nichols跟他说:“Bob, look in the mirror. Can you honestly imagine a guy like youhaving difficulty seducing a woman?”婉拒了他。这是选角的艺术,并不是帅就天下无敌。其实影片还有另一半,迷茫的不只有年轻人,Mrs. Robinson同样迷茫,只是到了她那个年龄再迷茫就不再惹人爱怜了,已经没有机会再赢回来。勾引外形上平平无奇的Ben让两个角色有一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她看到了Ben身上和自己相同的特质。如果Mrs. Robinson勾引的是Robert Redford这样的大帅哥,那她就只是一个欲求不满的中年怨妇而已,整个影片的深度将大打折扣。

两人的第一场戏是一个长镜头,但镜头内场面调度极少,稳定和慢节奏营造了一种尴尬的气氛。这场戏的环境也非常有趣,Ben的房间中装饰着好多帆船和飞机模型,象征逃离和自由,但这都是孩子气的逃离,他不能真的成为水手或者飞行员。唯一不是男孩的摆设只有一张看不太清的但有一点色情意味的女人漫画,Mrs. Robinson进门的时候看了一眼这张画。对话时两个角色中间是一扇门,他们在给沉闷的生活找一个出口。Ben想逃离,Mrs. Robinson也一样。

几乎被挤出画面

致命的豹纹

无敌机位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二场戏是在Robinson家的客厅里,她根本不听Ben说什么,永远自说自话,但Ben完全被她牵着鼻子走。这场对话中Mrs. Robinson坐的高,所以Ben一直在仰视她,两人同框出现时Ben几乎被挤出了画面,这又是权力关系的不对等。在明亮的灯光下我们终于可以看清Mrs. Robinson的衣服,这其实是一件迷彩服,花纹有点类似越战中的虎斑迷彩,Mrs. Robinson脱掉衣服后,更是露出了豹纹内衣,配合客厅落地窗外满满当当的绿色植物,她仿佛一只置身丛林的大型猫科动物,成熟,美丽,又野性。这段对话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从大腿下面的镜头,压力被拉到了极致,Ben在想什么不言而喻。Ben一遍又一遍的确认“Are you trying to seduce me?”Mrs. Robinson一遍又一遍的否认,两个人嘴上都在拒绝,行动都在肯定,这是精彩的电影。

颠倒的镜头

豹纹大衣,霸气外露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三场戏是在宾馆的酒吧,两个人一同亮相时镜头拍的是玻璃桌的镜像倒影,颠倒的镜像代表两个人已经越过了生活的“正轨”,即将发生什么不言而喻。影片中的季节和温度一直挺迷的,这是一个还可以在室外游泳的季节,但是Ben总是穿着厚重的粗花呢西装,总是满头大汗,这是一个hot的角色,而Mrs. Robinson总是气定神闲的穿着大衣,这是一个cold的角色。穿豹纹大衣的Mrs. Robinson让我想起一个酒吧的广告语“我们的啤酒冷的像你前女友的心”,我想Mrs. Robinson的心一定也是冷的,这是一个对生活已经丧失热情的冷血猎手。

Mrs. Robinson真是漂亮

Ben的表现一如既往的差,开个房间都不会,处处都是窘态,甚至有些滑稽,把开个房搞得和克格勃接头一样复杂,大概就是因为这段IMDB把《毕业生》归类为喜剧。和Ben的窘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Mrs. Robinson的熟练,在Ben终于搞定一切后Mrs. Robinson露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熟练和不熟练,年轻和年老,从Ben到Mrs. Robinson的成长要经历多少?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n call him a man? 女人同理。

名场面

Ben在全片中唯一一次有信息量又深刻的谈话是和Mrs. Robinson,而且是在床上发生的。Ben想知道Mrs. Robinson第一次是如何发生的。这个话题对Ben来说有点猎奇,但对Mrs. Robinson来说却既悲伤又深刻,一个错误的举动改变了她一生的轨迹,丢掉了事业,嫁给了不爱的人,事业爱情双失败。她并不想聊这个内心最不堪回首的往事。Mrs. Robinson说她并不喜欢艺术,但大学学的却是艺术。Ben可以不顾一切的抛弃家庭,但Mrs. Robinson并不想这么做,所以她让Ben发誓不和Elaine约会。这场冲突是以Mrs. Robinson穿丝袜结束的,这是影史上著名的镜头,也是《毕业生》最有名的海报。谁在被情欲驱动?并不是主动的Mrs. Robinson,而是Ben。

憔悴

漂亮的变焦镜头

Mrs. Robinson最后的命运是被Ben决定的,Ben主动向Elaine坦白了一切,这让Mrs. Robinson完全陷入被动,她的生活被毁掉了。Ben和Mrs. Robinson告别的镜头是一个变焦镜头,从Mrs. Robinson憔悴的脸开始,然后拉开,Mrs. Robinson在画框中变小,缩成一角,而Ben的头占据了画面的主导,这是两人权力关系的转变,Mrs. Robinson不再是猎手,她失去了一切。

在Ben不顾一切的开着红色小跑车去赶婚礼时候背景音乐第一次出现了著名的《Mrs. Robinson》,歌里唱的是“Jesus loves you more than you will know”,真的吗?我们仔细看一下歌词,这是对Mrs. Robinson的末日审判,上帝一点都不爱她,观众也不爱他,但这是一个让人同情的角色。

We'd like to know a little bit about youfor our files We'd like to help you learn to help yourself Look around you all you see are sympathetic eyes Stroll around the grounds until you feel at home


阳光和黑暗,白色和黑色

《毕业生》的故事发生在加州,加州号称The sunshine state,阳光州,一年四季总是阳光明媚的。影片中大量运用明暗对比和黑白对比来塑造画面质感和人物内心。影片中的环境大多以白色为主,家具和摆设以黑色为主。人物服装也以黑白为主,白色是简单,黑色是复杂,这是一个人物从少年到成人,从简单到复杂的故事。

学生气的条纹领带

Ben和Mrs. Robinson的第一场戏在Ben的房间中,两个人都穿黑色,房间主色调是白色,只有前景和背景的几件家具是黑色。白色房间中两个穿黑的人营造了一种人物关系既不协调又协调的氛围。Robinson家的外立面也是白色,两个穿黑色的人出现在白墙前再次强调了这种惺惺相惜的感觉。Ben的黑白西装白衬衫,这是很商务的打扮,但是系了学生味十足的条纹领带,还是一个半大孩子。

光影+百叶窗,我都快以为这是个黑色电影了

两人第一次约会Mrs. Robinson穿黑色裙子,而Ben的领带从条纹的制服式领带换成了黑色,两个人的服装搭配并不协调,但是又有协调的元素,后面很多的服装设计都是遵循这种感觉。这场的光也很考究,Ben进宾馆房间后先是开灯,然后关灯,画面一会明亮,一会漆黑,拿衣服架时机位更是在壁橱中,这让Ben所在的镜头前景非常黑,而在后景的Mrs. Robinson处在光亮之中,谁在纠结,谁根本不在乎一目了然。

黑色的床头和内衣

黑色的沙发

黑色的靠枕

在著名的蒙太奇片段中也是大量运用黑白和明暗对比,所有室外镜头都阳光明媚,开始就连Ben的泳裤都是白色的,而所有室内镜头都是相对阴暗的,家具阴影都很重,Mrs. Robinson的内衣、床头、沙发和抱枕是黑色的,最后Ben的游泳裤也从白色变成了黑色,这是角色内心的压抑和黑暗。

Ben和Mrs. Robinson深入交谈的一场戏中,两人也是不断地开灯和熄灯,所有心里话都是开灯时说的。这场戏中也是唯一一场环境中没有黑色元素出现的戏。最后Mrs. Robinson穿上了内衣和裙子,她的的裙子是黑色的,画面中的黑色元素代表两人的关系又脱离了精神层面回到了肉体关系,更是突出了Ben对这段关系的沉迷。

般配

Ben和Elaine出去约会是在一个夜晚,一个少年请喜欢的姑娘去看脱衣舞,刻意侮辱她,这是相当阴暗的一场戏,所以画面被深色和阴影主导。Ben穿了一件白色带深蓝条纹的西装,在黑天也戴着墨镜,这是在刻意掩饰自己,做的过分用力了。Elaine穿了一件雪白的大衣,两个人拥抱接吻时的感觉还是挺般配的。

并不愉快的送别

Ben和Elaine坦白的戏是在雨天,拍的也很阴暗。从来都是一身黑出场的Mrs. Robinson破天荒戴了一个白色发带,湿漉漉的头发和憔悴的神情让观众对这个角色心生怜悯。后面Ben偷看Mrs. Robinson送别Elaine一场戏中她穿了黑裤子和白色带花纹的上衣,白色代表无辜,黑色代表有罪,Elaine一句话都没有和她说,甚至看都没看她一眼,她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家庭。

黑Polo衫上身,这是要社会性死亡了

Ben欺骗父母说自己要和Elaine结婚的一场戏中穿了黑衬衫。黑衬衫是非常不寻常的,只有社会边缘人,黑社会老大之类的才穿黑衬衫,代表他即将和Mrs. Robinson一样失去一切。日语种衬衫就是ワイシャツ,直接用片假名拼出“White shirt”,在传统社会中其他颜色的衬衫根本就不应该出现。在加州大学的几场戏中,Ben多次穿这件黑色Polo出现,一直穿到最后一场戏,代表他已经抛弃社会规范了。

外白内黑对内黑外白

几乎是情侣装了

Do not tease

Ben跑到Robinson家去打听婚礼地点的一场戏中,Ben穿黑色Polo,外面套着浅卡其色登山夹克,这是他和Mrs. Robinson最后一场对手戏。Mrs. Robinson的房间几乎全白,她衣服的配色和Ben正好相反,黑色外衣黑裤子,只有里面的T恤是白色条纹的。白色T恤象征Mrs. Robinson此时必然是后悔的,渴望回归社会了,但黑色外套代表她已经回不去了。而Ben虽然可以回头,但黑色的Polo代表他已经打定主意死磕到底了。

般配又迷茫

影片最后Ben的登山夹克被扯坏了,露出了黑色的Polo衫,著名的长镜头和片头一样刻意避开了破烂的登山夹克,黑色的Polo衫和白色婚纱还挺般配的,但毕竟是Polo不是黑色礼服,这又是一个协调和不协调的共存。


鱼缸和潜水员

鱼缸里的潜水员

泳池中的潜水员

推下水

Ben在家里的第一个镜头和飞机上几乎一模一样,只是背景换成了鱼缸和潜水员,他就是这个潜水员。生日Party上Ben收到的潜水装备让他真的成了一个潜水员,他一次又一次的被推进水中,成了一个泳池中的潜水员,浸入水中,周围的一切声音就都没有了,一种极其强烈的疏离感。Ben就是一个被困在光鲜亮丽鱼缸中的潜水员,漂亮,但是无用。《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文文应该是偷师了《毕业生》,学到就是赚到。遗憾的是《毕业生》中还有很多精妙漂亮的变焦镜头后来少有人学,不知道为什么。

逃避的潜水员

在父母怂恿Ben去追Elaine时,Ben想逃开这个话题,于是戴着潜水镜潜到了泳池中,这是逃避。

一个鱼缸外的人

留在鱼缸中的宾客

最后著名的抢新娘段落中,Ben的亮相是在二楼巨大的玻璃窗前,玩命的砸玻璃,好想要努力救出“鱼缸”中的Elaine。两人冲出教堂,用十字架别住了教堂的门,这回轮到包括Mrs. Robinson在内的一众宾客玩命砸玻璃了,这么喜欢鱼缸,那就留在里面吧。

所以这是一个潜水员Ben逃离鱼缸的故事。

 4 ) 岁月带给我更深的迷惘







被要求写得书评影评目录里,有一部是《毕业生》。


我真正看这部片子很晚,是在大学的影视课上,但知道它却知道的很早。 还在上中学,表哥已经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拿到第一笔工资时,他请我吃饭。很普通的小餐馆,他喝酒我喝饮料。他自嘲,刚工作的人比学生还穷。又说,前个晚上把大学时代看过的《毕业生》又看了一遍,原来真是成了毕业生了,才能明白。那种骤然脱离了持续十几年的“正轨”的毕业生的心情,本的心情,那种无助、彷徨、迷茫。最后看着我感慨,说还是当学生好。


而如今,仿佛也就是那么一眨眼的功夫,光阴倏忽而逝。我升大三,此时,《毕业生》这部片子我已经看过两遍了,而那位表哥已有了一部自己的车。假期里一日,我拨他手机,彩铃是那首再熟悉不过的《The sound of silence》。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我突然想起他刚成为毕业生时,同我说起《毕业生》——虽然更像自言自语——的那个傍晚。我问他,而今那部片子里,他印象最深的镜头是什么?他没稍作犹豫便回答:开着车飞驰在公路上的那段。
——他在路政工作。


我记得那个镜头,是本前去抢婚的路上。在长镜头对景深的压缩之下,路那么长那么长,好像没有尽头。
那场抢婚,像是一次燃烧似的——
他飞驰着,然后奔跑着,趴在教堂上拍打着玻璃窗,不顾后果,不顾所有亲友的眼光,那样激烈。所有的其他人表情狰狞地咒骂,却静默没有声音。最后他们手拉手大笑着从教堂里逃了出来。
仅仅是因为爱情吗?仅仅是因为爱情带来的冲动吗?
或者是,一次反抗?一次重新对自我的追寻?是不愿意做那些所有表情漠然麻木的人群中的一员?不愿做那些言之无物听而不闻的人群中的一员,去发出自己的声音打破那寂静?


《毕业生》的背景是美国的六十年代,动荡不安。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性解放……那时的毕业生,那时的青年人,自然会有那种不知何去何从的迷惘。
然而,哪个时代的年轻人,没有那样一个迷惘的时期。现实带来的问题,纷至沓来。小时候,我们的问题总是很多,大人会以“你长大就知道了”这句话来搪塞。可是真的渐渐大了,却发现,岁月带给我们的,有时是更深的迷惘。
可是,迷茫过后,就一定是笃定吗?
就像,本和依琳逃了出来就是胜利的终结吗?
而我,我始终记得的镜头是什么。
这部《毕业片》被作为教材范本,有太多镜头曾在课堂上作为经典范例分析。可是我记得的,不是开头的长镜头,那个前景为Mrs Robinso的腿的构图,不是本从泳池里潜游出水再到床铺上的衔接……是最后的最后,他拉着穿着婚纱的她坐上公交车的最后一排,所有的人回头看着他们,他们自顾自地相视着笑,笑着笑着,他们渐渐不笑了。各自看着前方,表情漠然。


逃出来过后呢?他们如何生活?迷茫过后,就一定是笃定吗?前方的路那么长那么长,好像没有尽头。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但电影结束了,在再次响起的《The sound of silence》里。


People talking without speaking
People hearing without listening
People writing songs that voices never share
And no one dare disturb the sound of silence


 5 ) 《毕业生》

发表于 2007-07-18 10:06:45
上次在北京,我对小郭和小付两个憋着劲要拍个毕业题材片子的小朋友说,拍之前一定要好好看看《毕业生》。作为新好莱坞电影的一部代表作,这部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瑕瑜互现、略带实验味道的片子,有许多技巧和特点都是值得借鉴的。

摄影和剪辑

《毕业生》大量运用了变焦镜头,这是此片最大的摄影特点。最明显的变焦就是先调长焦给特写或跟拍,再拉开给全景。开场即是如此,先给Ben一个面部特写,然后逐渐拉成机舱全景。Ben去Berkeley则是先空中跟拍Ben,然后拉开给整个Bay Bridge特写,这是很巧妙的寓人于景的办法。

变焦还体现在“隔物取景”上,最典型的就是海报那张丝袜腿下的Ben,这个深焦镜头即给出Ben的面部变化,又交代了Ben所面对的诱惑,但又通过虚实远近之不同表达了二者之间的距离。这里省略了一般蒙太奇会采用的几个镜头互切,直接的一个长镜头营造出的是焦虑的压抑的气氛和人物内心的折磨,这绝不是快切能够制造的感觉。隔物取景在这部片子里非常普遍,Ben送Ms. Robinson回家时,从车里走出到门口的一段戏,机位一直在车外固定,隔着车玻璃用变焦镜头一直跟两人走到门口,当两人在屏幕中的比例缩小的不到1/10,这与一般的构图原则并不相符,但是这种遥不可及的感觉下两人的对话更容易制造压抑的气氛。

在隔物取景时,被隔的人物经常处于阴影中,或者只交代一个背影,几场Ben与Ms. Robinson的室内戏都是如此,开场Ben的父亲与他在鱼缸前的对话也是如此,摄影师并没有采用普遍的正反打,对于被隔的人物,只给出声音,而被光打亮的人物则作为主要被摄体被突出。这也有利于表现对话双方的距离感。

在采用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同时,此片中蒙太奇的出色运用也不得不提。不同时空场景之间的流畅拼接是一大亮点,当Ben穿着衬衣躺在宾馆床上时候,Ms. Robinson为他解开扣子,然后给脸部特写,再拉开镜头,移物换景到了Ben自己的卧室,他起身关上房门,然后坐在电视机前,再次先给特写再拉开,又回到宾馆,Ms. Robinson穿着内衣在他面前走来走去。接下来他在泳池里一扑,切到在宾馆他扑向Robinson,然后画外音响起他回头,场景又回到泳池。这一段眼花缭乱的蒙太奇,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拼接不禁做到了无缝,而且其流畅制造出的时间流逝,把二人偷情由激情冲动转为无聊的重复。

另一种蒙太奇体现在单格镜头的使用上,在Ms. Robinson卧室勾引Ben的时候,有三个单格镜头拍摄的是Robinson的裸体,67年时分级制尚未完全形成,但是传统的审查制度已经接近土崩瓦解了,这一闪而过的单格镜头,既可以理解为是在那个特定时期的一种巧妙手段,又在一闪而过间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让观众同Ben一样想看又不忍多看,想多看又不敢再看。巧妙的单格镜头,丰富了电影的信息量,简洁有效,体现了作者的智慧。

唯独有一场的摄影是值得商榷的,就是当Ben来到Berkeley后,他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穿行,走到喷泉跟前坐下,然后拉开全景,突然下一个镜头闪出的是人流密布的校园,然后隔着Ben用变焦给从楼门出来的Elalin,这时候变焦变得太仓促,很不自然。我的意见是,这里应该长焦先给Ben特写,然后拉开是人流密布的校园,一个小蒙太奇表现时间流逝,再调长焦给Elalin时,可以切几次Ben的面部特写,制造他努力在寻找逐渐看清楚的效果,在这时候逐步给出清晰的Elalin走出来的镜头,我想似乎更流畅些。

演员和影片背景

Dustin Huffman是60、70年代出道的那拨人里我最喜欢的男演员,虽然那拨人现在活着的还不少,像Pacino,DeNiro, Jack Nicolson,都是超级名角儿,但是Huffman是他们里面给我感觉最容易入戏的一个,以前看AFI那个100的纪录片里,采访他的时候他似乎就开始表演了似的,表情调动起来,十分投入。Huffman演的Ben是60那一代茫然的美国年轻人的典型形象,对未来的不确定,对国家和社会的失望(越战开始,肯尼迪遇刺)都写在脸上,他那张苍白的脸,在被父母那一代人摆布的时候显得局促和无助,他的小心翼翼、紧张焦虑和神经质通过繁复的对话和动作特写表现无遗。影片的结尾亦被认为经典,Ben拉着逃跑新娘在狂喜中上了公交车,然后逐渐平静,逐渐无措,这种感情的变化是那个年代青年的逼真写照。

电影总是与社会变化相联系的,完全脱离社会背景的电影是不存在的。新好莱坞电影的矛头指向的是逐渐落伍的旧式好莱坞类型片,在审查制度逐渐消亡,电影产业被逐渐兴起的电视产业强烈冲击下,新好莱坞逐步摆脱着旧日片厂时代的机制,用反类型片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不满,体现了一定的知识分子式的创作意图,邦妮与克莱德、毕业生、逍遥骑士乃至教父,都是这一时期即叫好又叫座的代表作。毕业生拿下了当年的票房冠军,这在特效大片云集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60、70年代正值战后第一代成人时期,对战争的厌恶,对美国精神的反思,对民权的诉求,对嬉皮文化的崇拜等等都给予年轻人接受毕业生这种影片的充分可能。在这种背景下,毕业生即是年轻人的代言人,又带领大家去反思,无疑成为时代的象征。

回头再看今天,当拜金与犬儒横行于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成为社会主要生存手段时,黄金甲、无极和夜宴等圈钱大片的出现,不也是与时代背景相勾结的么?在我们质疑这些电影的商业意图的同时,为什么不能更多的质疑我们自身的问题?

 6 ) 毕业生

 
    知道达斯汀.霍夫曼是缘于他主演的“雨人”,当时很奇怪,电影中,这么帅的弟弟(汤姆.克鲁斯)怎么会有个这么丑的哥哥?不过,霍夫曼扮演的那个天才型白痴的形象却再也挥之不去,而小汤哥的帅气自有后人超过,比如布拉德.彼特,印象反而不深。
 
    这还是十多年前大学的时候,那时国门开放不久,D版电影刚刚兴起,特别喜欢看美国电影,当然第一次看“本能”的动机很不纯洁,这不能怪我,你总不能奢望一个既没吃过猪肉也没见过猪跑的并且有着正常荷尔蒙分泌的小男生一本正经的说“本能”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片,事实上对于那一代的大学生来说,它就是一部性启蒙电影。伴随着电影而来的同时,还有各色的美国乡村民谣的涌入,更多时候,电影和音乐不可分,很多好听的民谣都是经典老片的插曲,再加上当时国内偶像成方圆大姐的竭力吆喝,从开始认同直到疯狂的喜欢。其中就包括“斯卡布罗集市”,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很长时间里一直不知道,虽然卡带上有歌词,但我懒得去看,四级勉强过线看了也白看,可英文不好并不妨碍我喜欢这首歌,一点点忧愁,一点点神秘,尤其是合声的那个部分,越听不懂越觉得好听。
 
    通常情况下爱屋及乌是人的本性,有时喜欢电影从而喜欢上电影中的插曲,有时反之亦然,对于让达斯汀.霍夫曼一举成名的“毕业生”,我就是从喜欢“斯卡布罗集市”才认识的,卡带上说这歌是美国电影“毕业生”的插曲,可惜一直没找到机会去欣赏,想象中“毕业生”一定是部励志的电影,类似十年后我们都是祖国的栋梁之类。
 
    记得那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在碟屋偶然淘到“毕业生”,封面上的霍夫曼很年轻,年轻得令人不敢相信,原来雨人也是这么年轻过来的。不用思索就抱回家看,很幸运,电影还在播放字头的时候就是这首歌,之后不断出现这段旋律,一下便痴了。
 
    电影是老的,歌是老的,可故事一点也不老套,相反,和我之前的想象相去十万八千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象“蒂凡尼的早餐”,流露出对当时美国中产阶级的叛逆味道。中年妇女勾引纯洁的小伙子,而小伙子却又爱上了她的女儿,最后终于抱得美人归,其中相比经验老道坦然偷情的妇女,小伙子第一次的生硬和被动表现令人莞尔。严格意义上说,应该不算乱伦,也无敏感器官的暴露,可不知道为什么在台湾居然被禁映了几十年。相比前一大半中自闭保守经常紧张得手足无措对前途悲观,最后为了抢夺新娘时表现出的执着和冲动,霍夫曼相当准确的演绎了这个角色,动作表情都表现的令人服气,难怪新出道的他仅凭借此片就在好莱坞崭露头角。
 
    至于这歌,一定比电影流传的还要广,实际上,我认真看了歌词后发现根本和故事情节牛头不对马嘴,似乎里面还有战争的阴影,但这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热爱电影,热爱音乐,热爱生活,就足够了。
 

 7 ) {沉默之下的躁动}

《毕业生》看了两遍。一次是自己一个人看,一次是在影视课上看。 1967年的美国片。 60年代的美国,反战潮流,民权运动,越南战争。 动荡的社会,必然存在着不知所措的迷茫。 少年的青春期,其实也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从一个听任父母摆布,不知所措的毕业生,到和半老徐娘私会;从一场乱伦的堕落,到对真爱的执着;从拿着优异成绩却依然胆怯拘谨的男孩,到拉着差点成他人妻的女孩在公路上奔驰的男人。 从缩头缩尾,到无所顾忌。 从茫然,到笃定。 这就是我们的毕业生,成长的过程。 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本戴着潜水镜,潜入水底的那一幕。 充满颂扬和鼓励,独独缺少理解的世界,在倒入水中的那一刹,一切声音瞬间退却,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呼,吸,呼,吸——没有满眼攒动的人群,没有刺目的阳光,只有泛着蓝光的水,和自己。 而自己,在那倒入水的一刹那,似乎所有的担忧和负担,也被那水面过滤而去。 躲在水底,享受着那短暂的简单和宁静。 可潜水只能是一种逃亡。水底世界无论再怎么安静,总归还是要浮出水面,回归尘土的拥抱。 所以,本几乎是倒入泳池的水里。而非跃。在那一个缓慢而短暂的动作里,却承载着一个毕业生所有的无奈,迷茫,忧虑和伤感。 在遇到Mrs Robinson之后,本更加茫然。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Would you like me to seduce you? Is that what you're trying to tell me?" 这段经典台词,以及摄像机透过Mrs. Robinson,的大腿间利用错位展现给我们慌张的本那一幕,在此后被众人引用。 这个青年不知道到底是该拒绝,还是该接受,来自一个半老徐娘的诱惑。 乱伦后的他,在黑暗中的房间,在水上的充气垫,郁郁寡欢,陷在一种天旋地转的堕落里欲罢不能。 Simon And Garfunkel的《The Sound Of Silence》穿梭在本每一次的思考和茫然里。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他那么孤独。在黑暗中神思漫游。发觉自己什么都没有。连感情,都是扭曲的。 而Mrs. Robinson呢。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女人变态,竟然诱惑一个小自己那么多的男人。而且还是朋友的孩子。 可我却觉得,她其实很可怜。 她在黑暗中告诉本自己其实不喜欢艺术,可专业却就是艺术。看到她说起梦想时那种厌弃而绝望的表情,我想起自己以前也常常问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他们年轻时的梦想,是否始终坚持。很多人都没有正面回答过我。其实我也知梦想这种事情,并不是你坚持了,就能实现的。路有很多条,却并非真的每一条都能通往罗马。走错了,就是另一个终点。岁月揉皱人的面容,碾碎人的梦想。 她其实也很迷茫吧。她比本年长,却并不比他有力。她和本之间,没有感情,只有肉体关系。她只是想证明,自己还年轻,而和本的对比,也让自己显得比较有掌控力。 只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有谁是始终清清楚楚,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怀呢。 她和他一样茫然。一样无知。 所有的阳光,只有在最后那段本拉着伊琳奔出礼堂,在众目睽睽下跳上公车,气喘吁吁过后的平静对视这一段时,才显得柔和而宁静。 没有热情相吻,没有激动流泪,只有平静的对视。 这象征着一切,终于变得有盼头。没有激流对撞的尖锐,没有耳语摩挲的沉重。一切回归平静,稳定。 没有给我们更长远的故事。一切仍伴着《The Sound Of Silence》结束。 只是,这两个不管不顾,做回自我的年轻人,又该如何继续他们的青春。 毕业生,象征的,只是问题的层层扑来。 倾听我,然后,再告诉我。 我需要的是沉默的思考,而非你连理解都未尝试去做的关心。

 8 ) 我们追逐的不过是追逐本身。

送上门的熟女,即使极力挑逗,
你也是不要的。
而她走了,你的心空了。
你要用主动的吻来填满你的心。

铺好的前程,即使胜券在握,
你也是不要的。
而崎岖的路,你没有思路。
如何才能使生命与众不同。

倾心的女孩,消失了。
你以为终于找到追逐的目的。
声嘶力竭,歇斯底里。
追赶的过程,猎物就是唯一的使命。

最后,你们放声大笑,微笑,相视无言。
你最终茫然。
再次的迷惑和那驾黄色的车辆并驾齐驱。
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你热衷的并不是追逐的猎物,
而是追逐本身。

 短评

里面的歌太经典了。在婚礼上的那声大叫让人一振,而随后反而是陷入更深的迷茫。

7分钟前
  • 萤火虫小花
  • 还行

看到那麽法國的美國電影,實在有他鄉遇故知的激動

10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最后结尾两个人跳上车后的冷漠好惊艳呀~为摆脱负担而选择的自由最终还是成为了负担

12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1.故事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却还是轻巧的让我伤感,共鸣如此;2.镜头、剪辑还有那首配乐,深入我心;3.最后公车上的会心一笑,笑后的沉默,意味深长;4.爹娘熟识的已婚妇女千万别搞,性教育可以从别的渠道别的女人身上学得,所以别搞,有害未来发展。

1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不仅是爱情与青春,更多的是一个躁动时代的缩影,感谢压抑过后在结尾的最后一缕光。霍夫曼正名之战

14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让人恶心的主角们

15分钟前
  • Dyingpluto
  • 较差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duce me. Aren't you?

19分钟前
  • 浪味仙
  • 推荐

第一,霍夫曼那年也快三十了,这不是问题,问题是演得完全不像21岁的毕业生。第二,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

21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较差

那时候玩镜头玩得可真“硬”。有韵味,有留白,有风格。

2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青春就是冲动? 他们并没有那么相爱,坐上车,冷静下来,就又迷茫。

27分钟前
  • Ivy_bramble
  • 还行

真是学英语的好教材

28分钟前
  • 传奇☂
  • 力荐

荒诞起首,忧伤中段,甜蜜结局,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尼克尔斯平实而朴素的导演技法的确是与故事本身的气质太契合了,精确的构图和视角,多处完美而饶有趣味的蒙太奇,几个过目不忘的经典镜头,岁月的流逝并没有使这部片子显得过时;美妙的配乐和霍夫曼看似愚钝实则灵动的表演则更是锦上添花。

2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这不是部关于爱情与青春的电影,而是关于人盲目的征服欲…

33分钟前
  • 宋小卡
  • 推荐

青春就是在高速路上飞驰,青春就是挥舞十字架抢夺别人的新娘。青春就是永远不后悔,青春就是永远充满勇气。

37分钟前
  • 空想特摄兔男郎
  • 力荐

有一种经典,是你看的时候骂娘,回忆的时候静默的东西

41分钟前
  • 熊阿姨
  • 还行

修复放映。故事有点扯淡,但配乐真的太经典了,每次响起都能勾起我的Nostagia情绪。青春,在男孩和男人之间迷惘着的青春,年轻霍夫曼古铜色的脸似乎永远都在流汗...

4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才是真正的残酷青春物语。当他“少年维特式”地烦恼未来时,成人世界的情欲轻易就把他俘获。他努力想逃脱“又一个这种人”的窠臼,爱情是最后一根稻草。然而影片最后当舍弃他的小红车,抢到了新娘,经历了人生罕有的刺激与浪漫,但喜悦迅速消散,只剩失落与尴尬。他知道某种循环已经开始了。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讲述毕业生的迷茫、困惑、忧虑与叛逆,一曲五味杂陈的青春挽歌。迈克·尼克尔斯凭本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构图摄影剪辑精致而绝美,经典镜头一箩筐,几处转场和大跨度推拉极具戏剧性,对景深的运用更是教科书级别。达斯汀霍夫曼演技初露锋芒。画龙点睛的结尾引人深思。两首主题歌宛如天籁。(9.0/10)

5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青春不怕犯错,怕的是没有勇气

52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这是个龌龊的浪漫爱情片

5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