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

HD中字

主演:Gary Hustwit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城市化 剧照 NO.1城市化 剧照 NO.2城市化 剧照 NO.3城市化 剧照 NO.4城市化 剧照 NO.5城市化 剧照 NO.6城市化 剧照 NO.13城市化 剧照 NO.14城市化 剧照 NO.15城市化 剧照 NO.16城市化 剧照 NO.17城市化 剧照 NO.18城市化 剧照 NO.19城市化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的小动作

在伦敦旅行,凑巧遇上,今天在Barbican Center看了这个片子终于。之前想去看一直,但都没赶上分别在波士顿和纽约的首映。

电影跟我的预期不太一样,看完后的感受跟当初第一次看Helvetica和Objectified时完全不一样。片子不是单纯说建筑,我一开始觉得他这片应该是重点采访知名的建筑师和事务所,但不是。片子讲城市化,建筑当然还是占很大比重的谈,可片子不是单纯只讲建筑。导演的题材越拍越大了;从一种字体,到近几年的产品设计,到讲城市化。问题大了,线路就多。从采访选人看,导演这次有加入了自己一定的出发点。纪录片的感觉没有像前两部那么来的客观和记叙性强。

整个片子是一个个城市的讲下来,然后每个城市由采访的对象来讲述他们当初的构想和他们居住的感受。片中最喜欢的例子之一是丹麦:最靠里是自行车道,然后是停车道,然后才是机动车道;说这样就是停车道保护骑自行车的行人而不是自行车总是擦到撞坏停泊的车辆。只是转一下思路,一切都解决了。最好的设计永远是可以自然而然解决问题的小动作。

中国在片子里的例子选的是北京而不是上海是很正确的选择,因为北京的城市发展确实有太多问题了,上海也有,但是北京确实更加严重。采访的人是豆浆兄,访谈有讲到点子,但是不够深入。我一直期待他可以讲几个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例子,可惜他没有...OMA和库哈斯在这个片子里被拎出来的例子就是CCTV楼,所以他就被归进来讲北京的问题。

我觉得谈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找本土的人(LOCAL)。你可以在北京出现一个CCTV楼为了证明一些上层群体迫切希望他们的城市可以去拥有的标签。但是谈一个城市的规划,一个城市的问题,必须是当地的。你可以去采访有名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但需要本土(LOCAL/风土化)。我一直以为中国要采访建筑师会找马岩松,结果并没有。一直觉得马岩松是国内建筑业界接下去很多年轻建筑师想要走的道路上很典型的例子。

片子里采访了两个城市的市长,最后的例子终于还是挡不住的掺进来了政治。这个片子的主题本身确实有一些需要讨论的议题是(建筑师/设计师/规划师)不可控的,但是我猜导演的初衷还是以这些人为主。我觉得最后的例子深刻,但是不应该放进来这部片子,因为所有城市都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这样很徒然无力的例子,像我之前所说,因为政治不可以不存在,所以它的发生就是不可控的。

Gary Hustwit的纪录片一直给设计师带来思考。我是学产品设计的学生,看Objectified超过14遍,觉得每次从不同受访人的话里都可以获得多少的收获。以上是看完Urbanized第一遍的一些浅见。

 2 ) 关于城市化、城市规划和建筑空间的设计

断断续续看完,借此机会把对于城市和建筑的思考写一写。

1、片子主要讲了现代城市在构建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整个片子列举了一些案例,我愿意这样来理解,一是发展中国家(印度孟买、智利圣地亚哥等等)城市由于发展阶段和贫富分化带来的贫民窟问题、二是发达国家的(底特律、纽约高线)由于产业的没落和公共设施的陈旧而带来的城市更新问题,三是斯图加特为代表的f城市面临的历史与未来、环保与发展、民众参与决策等等因为城市发展升级面临的新问题。最后还有一些个性化的小案例,比如根本哈根的经验,自然环境(景观)和城市发展的协调,还有中国对于空间的利用。案例的数量比较多,但逻辑和结构却比较散乱,点状的观点比较多。

2、城市存在的意义。我们因为更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生活环境来到城市,我们认为从这里开始、通过努力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这个过程又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性,这也是城市的魅力所在(纪录片中断原文大意)。在我看来,城市除了随着自身的发展被外部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以外,它的发端以及到今天为止的核心仍旧是给予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让人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早期的城市大多因为地貌以及附带的物流(铁路、港口)优势而形成,它是一个能够为人群、资金、物资和信息的交换和流通提供场所的空间。

3、城市对于个体的情感和记忆。我有时候会想,如何去衡量对一座城市的感情、以及城市之于你的意义,或许可以幻想某天我离开这个城市的时候,我将会有哪些直接的情绪和回忆: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城市时闻到的清冷空气吗?亦或是跌倒和成长的里程碑,还是心碎、雀跃、痛苦挣扎的场景,或者是一个个来来去去的人?无论是什么,这些都将和这座城市的空间一起尘封在回忆里,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它即是基石、也是一扇窗。

4、一些启发:

1)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建造的主体,由不同的专业机构共同参与完成,政府、开发商、建筑师、以及民众共同构成,每个可以尽其所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表达自己的诉求,如果制度保证相互制衡充分协商,理论上大家都能相对满意的结果,但效率低,损失的是时间。

在明主国家,民众的知情和参与权不仅政治正确、而且民众也直接关系大选选票以及市场(商业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因此民众的参与权当然是重点(虽然也是问题重重,不仅是老生常谈的“效率”问题,最头疼的是民众的参与热情、认知能力、受教育程度)。在我们的国情里,几方格局却并非如此格局,所以形成了我们的速度和粗放,对于求精求细的设计师来说在这种环境下,需要付出更多。

2)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建筑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解决的核心的问题,是人群贯穿建筑的移动性,环境既可以帮助人们随意选择聚集社交或者躲避人群,确保每个人都有舒适体验,如可灵活搬动的椅子等等——内向的抗拒社交的人群的需求同样值得尊重。

——人是怎样的生物,决定了他们喜欢什么样的建筑形态和细节。举例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人的视力范围是不超过100X100m,超过此范围后,人就会因为无法掌握全面信息不适,所以欧洲的广场面积设计大多不会超过这个范围;又举例人的视角是上小、下大……;此外还有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偏好,在工业空间遗产的改造上,可以将自然景观与其结合,营造有趣、真实和适度的一面。

——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而言,城市的魅力和凝聚力不应该只体现在繁忙的程度上,城市需要帮人们融入社会活动,借此加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链接和情感纽带。如果城市的公共场所能够被更好地合理利用,吸引到更多的人停下脚步,像流连于欢乐的派对忘记深处何处,这才是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

——建筑除了自身的功能和实用性之外,还能够凭借自身艺术性的外观和设计,赋予建筑特殊的有意义,带给市民赏心悦目的体验,扩展市民的想象力、并且凭借独特的设计理念为社区的进步提供驱动力。

 3 ) 建议给国内各大房地产商和城市规划者必看的片子!

什么是城市: City is the place where the flows of people,the flows of money,the flows of goods have coalesced融合

城市的语言: urban design is the language of the city 绿化、大楼多高、距离、道路

城市的魅力应该是:A good city is like a good party! do not look at how many people are walking in the city but look at how many people have stopped walking to stay and enjoy what is there 多少人驻足是城市魅力的体现指数 城市是现代人类的栖息地: urban habitat of Homo sapiens basically we are same little walking animal

人生无所事事的失意的时候,你唯一要做就是起来把你自己的东西收拾好,收拾好你自己,所有事情就会不如正轨 you need to get off ur butt and take care your own if you take care of your own then everyting else will fallin into place

 4 ) 城市化之路,道阻且长

很精致而又典型的城市纪录片,看完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播出。同时,这部纪录片里的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对策都是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不能直接将此引用到普遍的城市规划中,只能对其的创意和想法进行借鉴,对可能发生的同样的城市问题加以避免。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波哥大的公交系统,纽约的高线公园,新奥尔良的街头贴纸和斯图加特的21世纪工程。

这四个都很具有代表性。第一个是城市发展和规划中普遍常见的交通问题的一个合理对策。第二个是拥有美好结局的规划,有学识渊博的专家,志同道合的坚持者,充分的资金支持以及适当的条件和环境,种种因素缺一不可。第三个是理想化的城市规划,充分收集民众的建议,想到什么就在贴纸上写下来,可这毕竟是理想化,提出的建议选择哪个,究竟会不会照此执行,都是需要考虑的。第四个则是城市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典型问题:规划部门与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矛盾。群众参与,究竟允许参与哪些方面,参与到什么地步,如何参与,都是关键的问题。斯图加特政府在此中没有找到平衡,喷辣椒水,高压水枪,殴打集会者,在群众的尖叫中拆除了斯图加特的心脏--火车站,伐倒了两百年的古树。

城市化在目前是个阶段,是个过程,如何找出并化解问题与矛盾,如何找到一系列要素的平衡,如何有特色的构思与设计,这条路还很长。

 5 ) 有感

半夜刷微博不经意看到的片子,想着要对城市化多点了解,拓展知识面,便看了。影片由很多个城市案例拼凑而成,相互之间感觉没有关联。

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子是让社区居民参与到节电行动,并在公路上喷涂用电量变化图;以及德国斯图加特公民反对S21项目抗议行动。

印象深刻的话说,城市不在于它的人口有多少,而是有多少人驻足,流连于某处。差不多的话吧。

 6 ) 一点感想

《Urbanized》(2011)

城市化的综述,浅谈了城市化问题及部分问题解决指南。

纽约高线公园设计师James Corner说:“作为一个景观设计师,我想的问题是通过改造我会毁掉哪些景致,哪些东西将被我抹消掉,哪些好风景要被我糟蹋掉。因为本来这里的许多景观已经有着某种特殊的韵味,而我是在试图找出它们并将它们放大。”在城市规划中由民众决定“需求”的“民主”并非优解,因为城市规划中多得是跟这句话本身一样反常人直觉的东西,民众的平均知识也未必能理想地高于政客和设计师,尤其是在人口爆炸的大城市。

波哥大的BRT、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道等,起作用的是政客坚持的以人为本的政策;纽约的高线公园,靠设计师构建了自然与文明之间的协调关系;底特律的城市农业,由民间人士发起积极的、创新的转型行动,进而形成“自给自足的城市主义”;而斯图加特21贯彻的“民主”,没有解决新旧矛盾,反而逐步演变为更严重的冲突和暴乱,在两种声音的争吵中,二百年巨树轰然倒下,其作为民主决策所带有的最后一丝温和也就此流失。

至于作为中国城市代表出现的北京,城市成了配合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反面教材,设计师都只能苦笑。纸面上最完美、三万英尺俯瞰下最精致的现代主义城市,实际上都未必有很高的可居性。站在地上去看一座城市、去感受民众的需求才是政客和设计师该做的。

 7 ) 精巧而无力

片子是个好片子。

片子整体讲了讲从建筑设计的角度,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如何引导普通人的生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资本集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也进入了城市生活,预估在2050年左右会有75%的人生活在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城市生活,并不意味着大家的生活越来越好。新迁入城市的群体是无产者,在初入城市的时候也只能生活在城市的贫民窟。

片子里举了好几个城市设计的例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不按纪录片顺序):

一是印度孟买,高耸气派的大楼周边全是破败的违章建筑。因为无产者需要住宿而他们又住不起地产开发的大楼,于是只能自己建筑自己的小屋。周边公共设施严重缺失,50人一个马桶。。。这个例子只是想说明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割裂,以及还有很多尚可改善的地方。

二是巴西利亚,这是个失败的城市设计案例,按照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设计,是一个建立在汽车尺度之上的城市,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交往所需要的尺度空间。看着漂亮,使用起来却是非常难受。

三是南非新建的某个小镇子,小镇内没有产业与工作,人们都需要乘车去市中心上班,因为小镇内部路上没有灯,道路不平整,加上贫穷,一到晚上当地治安非常之差。通过一定的市政设施的改善,灯,警戒楼(晚上给灯),平整道路,改善了人的生活。但还是需要更多的考虑,因为当地人也有孩子需要玩耍的地方,需要可以让母亲安全看着孩子玩耍的地方。

四是丹麦哥本哈根,这是设计引导成功的案例。为了减少交通堵塞,并减少污染。通过对道路的划分,让人行道自行车道停车带汽车道分化,保证了自行车道的安全,以引导人们更多使用自行车。

五是亚历杭德罗设计的那几个保障房项目。

六是美国城市,上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大量官兵回到美国,为了安顿他们,并兑付善待他们的承诺,美国政府开始了大量郊区化(城市扩张)的内部开发。而这种开发在现在越来越被认为是浪费,因为他们人住在郊区,却要开车去市中心上班。其中底特律因为产业转移,人口大幅下降,。。。

七是哥伦比亚波哥大,城市管理者考虑为贫民窟设置了自行车道,方便他们的行动。城市管理者也考虑设置了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大部分大城市都要面临的问题都是它的组成的相当一部分是贫民窟里生活的,他们缺乏种种设施,设计可以引导,但我想更好的方式确实让他们本身自己拥有改变的能力,而这才是消除贫苦与不平等的方法。在这一点上,设计却是无能为力。

 8 ) the definition of design



aw from typography to industrial design to urban planning, i've finished the film trilogy directed by Hustwit
design is to provide a neutral solution smoothly and seamlessly and keep it as simple and as obvious as possible regardless of required knowledges and aimed areas
the beauty as it, is the simple and the functional of the design and as for me, the clever sparks derived from designers are the prettiest
at the same time, which is the potential difficulty every designer has to confront
although, no doubt, to recognize the basic problem from the surface then solve it properly is already back-breaking for everyone, it is not capable of becoming design yet. design, as above "solution", is its simple and obvious. since the simplifying of solution is equipped and the fact that it is as obvious as that people will cost zero effort on it, "solution" will evolve to "design".
the creation of Helvetica, material usage of MacBook and the placement of bicycle lane in Amsterdam are great examples of design in the trilogy, even Dieter Rams' design brief and his products are illustrating and defining the word "design" in the society and the century we are in
Hustwit was trying to show us "design" in three areas visually and audibly through the three designed films and for me, he did it successfully

 短评

行人/自行车/快速巴士道路权,人口,能源,治安…具例:孟买=贫民窟、巴西利亚=纸上完美、智利圣地亚哥=廉房、波哥大=BRT+自行车、哥本哈根=自行车、底特律=坍缩+城市农业、北京=飞速发展、凤凰城=郊区蔓延、Brighton=省电、纽约=高线公园、新奥尔良=灾后重建、里约+开普敦=治安、斯图加特21=新旧冲突…

9分钟前
  • ζωήιδ
  • 还行

IFC看的too, 之前卖票的信誓旦旦说会满座,结果成了Furman Center的包场。好片子,又给人旅行的冲动,特别是孟买。international urban planners应该会喜欢这个片子,或者不喜欢,因为举的栗子planner都应该很熟,highline, B

13分钟前
  • 杜大队长
  • 推荐

道路权;快速公交,自行车道,高线公园,有机菜园。分散资源挤出人口,还是集中资源满足新移民?社区精神,郊区化。

16分钟前
  • 头头儿
  • 推荐

干货没有多少,但是看了以后还蛮有感触的

17分钟前
  • 上将文丑丑
  • 力荐

设计面对图纸,终究要在现实社会中使用

20分钟前
  • 到底凡人
  • 力荐

喜欢elemental的贫民窟改造和波哥大的慢行系统案例,但一个多小时要讲urbanized这件事,总有一种电影刚开了头就结束的感觉:p

25分钟前
  • i
  • 还行

城市节能很重要,能源浪费太厉害

30分钟前
  • 绿色阳光
  • 推荐

虽然依旧是个泛泛的城市化入门片,但还蛮喜欢哥本哈根做的一些尝试的,里面也提到我很喜欢的高线公园,底特律城市退化之后出现的有机菜园,智利的参与式设计保障房也还有些意思,选浴缸选热水器的问题。http://open.163.com/movie/2015/9/3/H/MB0JQR6IL

31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城市化的常识:贫民窟自下而上的自演化、交通出行模式面向个人尺度、隔离导致的街区和城市衰落、群众参与规划、民主和分歧、创新。

32分钟前
  • reneryu
  • 力荐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see different things in this multidisciplinary topic

37分钟前
  • 绿小草
  • 推荐

在看過這部電影之後,也看了一部叫The Humn Scale,後者更完整清楚。但對完全不了解城市設計的人來說,這是一部很好的入門電影。

39分钟前
  • Hajime
  • 力荐

挺有意思的纪录片,讲述了城市设计的一些粗浅内容。如今设计如上海,东京,孟买这样的超大型城市,难度已经远远超过发展数百年的欧洲城市了,如何保证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提高舒适度,是每个设计师都必然面对的挑战!

42分钟前
  • Riobluemoon
  • 推荐

道路权;BRT;自行车道;城市退化之后出现的有机菜园;废弃铁道改成高空公园;闹市区的豪华廉租房。很有意思

45分钟前
  • Tao
  • 推荐

清熵B站“稍后再看”列表。边做卫生,边松散地刷完。

48分钟前
  • 严冬
  • 推荐

我真的是怀着去学习的态度去看这个纪录片的....结果在讲纽约格林威治的规划那段镜头竟然拍到杰西和巴沙了!!杰西戴了红帽子,巴沙戴了个墨镜,他俩真的就只是路人无意间被镜头捕到!!我估计他俩自己都不知道!我当时整个人都石化了!!我发誓,真的是他们俩!!

51分钟前
  • Iberian
  • 力荐

虽然我不见得赞同里面的观点,但是案例都挺有意思的~

54分钟前
  • leoglory
  • 推荐

开头动画不错,后来就是听一群人balabala,公交优先,自行车优先等等,所谓的民主,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就是听大多数人的啊,也不全对吧?#20220504

57分钟前
  • huyouyou
  • 推荐

对哥本哈根的城市设计理念颇为赞赏!以及,我真喜欢底特律那个说话很直的种菜小哥😆

1小时前
  • kido🖖🏻
  • 推荐

基本上可已算是城市规划的科普片。

1小时前
  • 遗忘以后
  • 力荐

简直是业界项目和名人大巡礼 绝对适合课堂推广

1小时前
  • 糖烘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