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003

HD中字

主演:弗拉迪米尔·加林,伊万·杜布朗拉沃夫,康斯坦丁·拉夫罗年科,娜塔莉娅·弗多维娜,加林娜·波波娃,Aleksey Suknovalov,Lazar Dubovik,Elizaveta Aleksandrova,Lyubov Kazakova,Andrey Sumin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2003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回归2003 剧照 NO.1回归2003 剧照 NO.2回归2003 剧照 NO.3回归2003 剧照 NO.4回归2003 剧照 NO.5回归2003 剧照 NO.6回归2003 剧照 NO.13回归2003 剧照 NO.14回归2003 剧照 NO.15回归2003 剧照 NO.16回归2003 剧照 NO.17回归2003 剧照 NO.18回归2003 剧照 NO.19回归200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回归200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消失了12个年头之后,父亲重新回到家中,而两个儿子——安德列(Vladimir Garin 饰)和伊万(Ivan Dobronravov 饰)已经长大。他们虽时时刻刻思念父亲,然真正相会时却产生了隔膜感。  父亲带着两个儿子去俄罗斯北部的小岛度假,一路上他们遇到各种困难, 父亲皆能轻松解决,然而父子间的距离却始终没有拉近。他对待儿子们格外严厉,大儿子安德列对此只能小心应付,小儿子伊万却桀骜不驯。这次旅行,是否能成为父子间的疗伤之旅呢?  本片荣获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3年俄罗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最佳新人和最佳电影奖,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等。面对死亡野蛮女友潜艇总动员2恶搞之路雁雁三个人的冬天常开笑口猎杀T34(国语版)一切搞定不需要爱的夏天特别突击队正义守望者嗜血法医第七季画师私人诊所第六季能不能原谅你,我想想看茂山日记京都寻声红手指鹭语预谋猎杀突然死亡2厨艺大师(美版) 第七季乱世烟雨卿卿日常粤语美凤有约黑色郁金香特效化妆师大对决第一季比巧克力还甜体热1981国语麻辣女兵南粤刑侦档案不可思议的杰西卡·詹姆斯影与雾冲突1945家庭负担印度愚公为爱放手电影版赎罪真主保佑,是个男孩金牌律师

 长篇影评

 1 ) 回归,父亲,而非父爱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故事套路,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一些人的生活,那些人惊讶,不安,他们之间通常会有冲突,但是最后大部分都以煽情的和解作为结局,皆大欢喜。而这部荣获2003年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回归》却以一种悲剧的形式表现了一个陌生人闯入平静生活的故事,以一种令人惆怅的剧情让人久久无法平静。
    其实,片子的陌生人并不“陌生”,安德烈和伊万兄弟俩突然面对出走十二年的父亲的回归,而此时的兄弟俩都还是孩子,与父亲过早同时过长时间的分离使父亲成了陌生人,这样一个本应是他们最熟悉的人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介入他们的生活,而冲突显然不可避免。当父亲带上两个儿子出去游玩时,一场前途未卜的父爱追寻之旅似乎就此展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悲哀的发现,兄弟俩面对的是父亲的回归,而非父爱,父亲是一种你无法排斥的身份,而父爱不然,这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种爱。显然,十二年的分离造成了隔阂无法在一次几天的游玩中弥补,而那本应深厚的父爱也无法在几天内结成。所以,冲突不断发生,不断激化,年长的安德烈更成熟稳重些,他对父亲也有更多的期待,所以他对父亲言听计从,这也表现了他对父爱的一种渴望。而伊万则更乖僻些,他从一开始就对突然出现的父亲有种抵触,他的身上也充分体现了一个长期缺乏父爱的孩子的心理缺陷。两个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着缺乏父爱的孩子的心理,对于一个突然出现的父亲,他们不知所措,同时充满期待。
    父亲是个复杂的角色,在离家的十二年中他无疑具有了丰富的阅历,他在钱包被抢时能成熟冷静的驾车将钱包追回,他能熟练的处理旅途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他能在一天内就批装出一艘小船。但是,他显然不知如何去对他的孩子,他总是沉默而严厉,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着孩子,从他的表现上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父权,而非父爱。我们习惯了“严父慈母”的角色分配,但是这两个十二年不见父亲的孩子需要的恰恰是一位“慈父”,一位能诚心去弥补十二年未尽父亲之责的父亲。从一些细节看,这位父亲对他的儿子也关心,也有着些许的爱,但是他时刻表现出的冷漠和粗暴使得他与孩子的关系日渐紧张,以至于在小岛上到达了愈加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等待着一个煽情的父子理解抱头痛苦的情节,但是导演用一种惨烈的方式将父子的冲突推向了最高潮,在一次冲突后,伊万不顾一切的爬上高高的灯塔,而父亲在追赶上灯塔时,失手从灯塔掉下,结束了生命。在他爬上灯塔的那一幕,从他的表情和呼喊的声音我已经看到了他发自一个父亲内心的焦急,或许他的父爱已经被激发,或许他马上将爬上灯塔和儿子抱头痛哭,但是情节在此突然一转,从高处坠下的父亲将父爱永远埋藏在了心底。结尾,兄弟俩将父亲的尸体用船从岛上运抵岸边,但是最终只能看到父亲的尸体随船沉入海中,此时的他们只能失声大喊着父亲,然而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一出悲剧令人可叹。最令人叹息的是,在见到父亲的尸体沉入大海的刹那,他们对父亲的感情一刻的迸发之后,很快他们的表情又陷于冷漠,正如我所说,几天的经历无法培养出父爱,哪怕是如此惨烈的经历,他们甚至没有流泪,当伊万在父亲车中找到一张他们幼时的照片时,安德烈也只是淡淡的一句“收好吧”,这应是一种更大的悲剧。
    一个父亲应该怎样爱他的孩子,特别是一个失职的父亲,长期以来,我们都对父亲的角色予以模式化,严厉,将爱深藏于内心成了一个“坚强父亲”的固定标签。就如剧中的父亲,他尽管在几天里一直照顾关心着孩子,但是他身上总有一丝神秘,让他不那么可亲,他甚至没有向孩子解释他为什么要离开他们十二年。所以,我想一个父亲或许更应该表现出他的感情,打破社会长期形成的那种父爱观,事实上,那样的父爱生出的往往是一种父权,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那种过分的所谓严厉只能使他们感到恐惧。男人抛妻弃子的故事我们听的太多,这部《回归》没有落入对男人的道德抨击和对孩子寂寞生活的伤感描述的俗套,它显得更残酷,但是也更接近真实,更启人思考。
    和很多以孩子为主角的影片一样,该片小演员的表现同样出色,安德烈将一个长子形象演绎的非常好,他对父亲更多期待,但是并不是那种“马屁精”式的,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成熟,特别是父亲死后,伊万不知所措时,他表现出的沉稳令人印象深刻。当然,还是伊万的扮演者的表演更为出彩,他将一个失去父爱灌溉的心灵的那种多疑,乖僻,仇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饰演伊万的小男孩让我想起了法国电影《恶魔》中的那个小男孩,一样的叛逆,一样的有一双充满仇恨的眼睛,一样的有精彩演出。值得一提的是,该片的画面拍的非常美,与片中略带沉重的故事不同的是片中的景色充满了亮色,即使在大雨时也是如此,影片中父子三人的一路远行,加上多变的天气,俄罗斯的多样风光也得以展示,配上神秘感的悠扬音乐,导演为我们展现了很多美丽的画面。
    在影片的结尾,一组黑白照片逐一出现在屏幕上,有这次出行的照片,有兄弟俩幼时的照片,但是照片上却迟迟没有出现父亲的印象。直到最后一张照片,那是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怀中抱着一个小孩,或许是刚出生不久的安德烈,父亲当时笑的一样灿烂,那或许是他父亲角色开始的时候,但是他父亲角色的结束是那样的悲哀,甚至没有一张照片。是什么让这个男人忍心抛下妻儿?是什么让他又回到了孩子身边?又是什么让他将父爱埋藏在心底?他将这些秘密带入大海,带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57959.html

 2 ) FIFF23丨DAY1圆桌《回归》:最怀念过去的人可能都在这里

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franzcopy、@Run Erika Run、@POORTHINGS#GBA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1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子夜无人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回归》。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franzcopy

3星。说实话前半段我还是真的不能忍受,那种过于父权的表达让我数度想关掉电脑。但是在后半部分惊人的转变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了这种“反面”内容的魅力,那是没有解药的毒素,是代代传承从不停歇的祸根。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4星。本届少数几部能被称为纯粹的电影之一。

场刊嘉宾 Joyside

3星 萨金塞夫一天晚上梦到上帝,上帝问他你现在拥有一个复活的权力,你是愿意复活苏联还是愿意复活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萨金塞夫突然脸色难看说道:我宁愿复活斯大林!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4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对长镜头、色彩和音乐的运用十分娴熟自如,镜头语言充满了诗意和克制,摄影展现了俄罗斯全程灰蓝的冷色调给人一种压抑感。内容可以从亲情、政治两方面解读,我比较喜欢的是弑父这个主题,这是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环节。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刚刚有人提到了结尾的惊人,那么想请大家谈谈,这个宣示和解“无效性”的结尾,在电影前面建立的铺垫是否充分?打个比方就是这个结尾相当于一个人抽了你一耳光,那么在他打你之前,你有没有感受到他潜在的敌意?

场刊嘉宾 franzcopy

看起来两兄弟都对父亲有所反抗,但最后父亲意外身亡、尸体被水吞没之后,他们还是爆发出了对父亲依赖的本能。后来我想了想,我觉得这种反抗其实是无效的。

场刊嘉宾 Joyside

一种弑父的无能。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我觉得有点突兀,因为前面对父亲的态度是暧昧的,最后甚至还没让我把善与恶的关系理清,父亲就突如其来的殒命了,以至于有种导演给了我结论,然后我倒推回去理解前面导演的态度。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在电影当中具体有从哪些时刻感受到,它可能不会是一个和解的结尾呢?

场刊嘉宾 Joyside

父亲责怪钓鱼的时候。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到父亲死的时候。因为我完全没想到导演会给这么凌厉的结局。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当时也没有,前面还是有一些温馨的假象的。

场刊嘉宾 franzcopy

父亲死了我真的吓到,好像看到jump scare。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主要想看看,大家感受到的是“欺骗性”偏多,还是“水到渠成”更多?

场刊嘉宾 franzcopy

会很意外,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这种突然倒是可以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我一直觉得最后会是孩子们反抗,逼父亲妥协或者孩子们直接逃跑这种折中的方案。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我倒是觉得父亲在开头无缘无故出现,也可能突然就消失了,父亲的背景,之前为什么消失都没有很好的交代。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本届其实有不少电影是关于父子关系这个主题的,同在无人知晓单元有《野蛮入侵》,主竞赛单元有《父与子》,还都是俄罗斯的,大家觉得本片在这个主题的呈现上,有什么独到之处?

场刊嘉宾 Joyside

俄罗斯有个父亲叫做苏联,苏联也有慈父。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觉得这个很残忍很冰冷,《父与子》那种更多是一种朦胧感。这种决绝感还是很罕见的,他完全不掩饰那种令人有些不适的强势父权。我看的时候完全没想到政治隐喻,看完翻影评才知道可以这么理解。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前两部的父亲可以理解为实际个体的父亲,他是有妥协有温度有情感的,回归的父亲其实完全可以当做父权的隐喻,他的一切“温情”都是宏观对微观虚假的“安抚”罢了,所以前者可以感人,后者只会吓人。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我感觉很难从《回归》里面的父亲身上感受到人性,这个角色就是一个象征性的隐喻。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我觉得很惊叹的一点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手表,也变成了父亲一样的人。那个大儿子最后表现出的那种姿态,其实就是他父亲那样的;他虽然没有像小儿子那样强烈的反抗,但其实也不想这样的(尤其是结尾因为弟弟贪玩而导致自己回来晚了那里),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忍受顺从,成为那个样子。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回归》的亲子关系有种加强加狠版《宝贝男孩》的感觉,让我不适。

场刊嘉宾 franzcopy

《宝贝男孩》比这片差一些,它太碎片化,不如《回归》那么明确。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宝贝男孩》依然是具体的父亲,所以最后给出了和解的空间,《回归》没有,要么反抗要么逃跑要么顺从。只不过两个爹都很烦人罢了。萨金塞夫的电影的好像最后都是不可调节的,这是他高级的地方。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我第一次看他电影是《无爱可诉》,当时我很诧异,怎么有人能拍出这么冷血的东西,后来我才看了他前面这些,原来处女作就已经是这样了,他的电影一直是撕裂“和解”的可能性的。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但是《回归》的结局某种程度上算是好的结局吧,《利维坦》和《无爱可诉》是完全冰冷的,没有希望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下面大家就详谈一下这对父子和政治表达上的紧密度。

场刊嘉宾 Joyside

弑父之后路在何方,继承的精神遗产依旧如附骨之疽般常伴左右,悖论的是,杀死了父亲,就杀死了自己。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其实单从电影看没那么容易和苏联啊俄罗斯啊联系到一起,只是说把电影看成政治的隐喻的话结局的决绝就合理很多了。

场刊嘉宾 franzcopy

总而言之:萨金塞夫真的敢想敢干。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结尾父亲从一家人的合照上消失感觉很诡异。从开头父亲came from nowhere 到最后沉入水底从照片上消失 也可以认为可能父亲这个人从来没有存在过,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杀死了内心的“爹”。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一个问题,谈谈《回归》在萨金赛夫作品里的维度。

场刊嘉宾 POORTHINGS#GBA

《回归》最佳罢了,他的五部电影我都看过。如果把父子关系看做苏联和俄罗斯的关系,我其实觉得俄罗斯人也没多怀念苏联,可能还不如b站的人怀念。

场刊嘉宾 Run Erika Run

是的,我刚想说精苏。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怀念苏联的可能都在中国。

场刊嘉宾 franzcopy

要我说,怀念个屁啊,那父亲掉下去的时候我虽然很惊讶,但还是一阵窃喜罢了。“这老东西终于没了”,这样结尾很精彩罢了。

#FIFF23#DAY1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3 ) 三个男人的故事

有人把12年父亲的回归解读为政治寓意,把7天流浪解读为创世纪7天,我不愿意这样透过一层镜子看这部电影。

这就是一个纯粹的男性故事,在狼爸式的教育下,两个在童年缺少父爱的男孩在7天时间内迅速成长为男人的故事。甚至在死后,哥哥还替代了父亲的角色。

儿子:“你喝酒还开车?”

爸爸:“是,要来点吗。”

留下大儿子偷偷的傻笑

过了一会儿,一个大屁股女人走过车门,儿子和爸爸不由得同时瞄过去,大屁股性感美妞对爸爸回眸一笑。

这个爸爸真的很酷,啥都会。

 4 ) 父亲的课程

父亲的课程
  作者:干国祥 来源:2005年第4期《成长》
 
对许多人而言,俄罗斯导演安德烈·泽亚根索夫执导的《回归》是一部晦涩难懂的影片。低沉喑哑的背景音乐,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深沉复杂的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电影主题,以及笼罩全片始末的蓝灰色调……这一切构成了中国观众的“阅读障碍”,好些人在观看此片后不得不感叹:看不懂,不明白。即使在网上,有关此片的评论也都不得要领。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抓住阅读此片的一个关键要素——理解“父亲”的意义。

其实电影一开始,就已经暗示了后面所有情节将是对此组镜头进行必要的解释或者是由此而展开的种种可能性。在影片出现导演和演员名单之前,几个男孩在海边的一个高台上跳水。这是男孩间经常会出现的探险与验证队员身份的游戏:每个人都必须从近十米的高台上跳入大海,否则,他将被公众(所有其他男孩,包括一道参与游戏的兄弟)斥为笨虾、胆小鬼、孬种,这也是游戏规则之一。小男孩伊凡希望哥哥安德烈和他一道退出这个游戏,从后面爬下跳台,但安德烈不想被视为笨虾与胆小鬼,从高台跳了下去。

于是最后剩下伊凡一个人,既不敢跳水,也不愿意爬下跳台。在大家完成考验一道离去之后,伊凡一个人待在高台上,在越来越冷的风中与越来越浓的暮色中颤抖。直到母亲找到他,许诺不将他爬下高台的事让第三者知道,才将他从困境中解救出去。

第二天傍晚,伊凡照常去找男孩们一道玩。其他的男孩说他是胆小鬼,不愿意与他一道打球,并且要求他哥哥安德烈也能够参与指责伊凡是孬种。安德烈按要求(其实也是规则)做了,两兄弟因此打斗起来。伊凡追逐安德烈一直到家里。母亲倚在门口神色阴郁而古怪地抽着烟,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回来了。

电影从这里才开始完成导演与演员的名单播放,意味着电影正文的真正开始。“失踪”12年的爸爸为何突然归来?他的归来意味着什么?其实这个问题在电影开始至此的时候,就应该获得解答。而如果在此时不能够得到好的理解,这也将对理解后面的情节产生障碍。
  
电影中没有任何介绍,但显然,这是一个离婚的妻子在意识到儿子由于长期缺乏父亲的在场,已经出现了一些轻微的“成长不良”,所以希望前夫能够回来履行父亲的职责。在电影中,只有一个镜头暗示了这一切:在“丈夫”回来的那个晚上,妻子依然独眠。

于是父亲从回来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以一个男人的标准来要求与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香港人将此片译为“爸不得爱你”,显然是理解了在此层面上的意义。但是这显然又与影片深层的含义“父亲的意义”或者说“父性的爱”有所冲突。在这个意义上,影片更好的名字也许是:爸只能这样爱你。而许多人之所以到影片结束仍然看不懂它想要表达什么,就是从一开始就没有理解这层教育学上的含义。
而后面的电影,也可以视为一个具体的“父亲的课程”或者“儿子的课程”(就像我们称“教学”的过程同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一样)。在电影中,借助于一次“旅行”或者“探险”,父亲展开了一系列他认为儿子们必须经历的课程:

第一课:酒
父子相聚的第一面,是在餐桌上。父亲打开一瓶干红,为自己倒上酒之后,对母亲说:“给他们点酒。”在儿子平生第一次品尝酒的滋味后,他问小儿子伊凡:“喜欢吗?”
“不完全。”伊凡说。
“我喜欢,爸爸。可以再来一点吗?”大儿子安德烈或许是在幼童时受到过父亲的熏陶,或许是因为已经长到了理解男性的年龄,他的回答与弟弟正好相反。但是父亲说:“够了,吃饭吧。”
“酒”曾经是男性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俄罗斯这个寒冷的国家而言),所以父亲给儿子们上的第一课,让他们品尝酒。但这并不意味着父亲认为男人应该酗酒或者善于喝酒。酒只是一个男性世界的象征,喝酒仅仅是参与男性世界的一种仪式。重要的是这种仪式,而不是酒精本身。
 
第二课:权威与服从
正像所有神话与历史所揭示的,男性世界是一个权威与秩序的世界。尊重并服从权威,或者成为权威,是在男性世界里生存的必要法则。第二天,外出旅行开始了。安德烈因为旅程的单调睡着了,父亲开始了对小儿子伊凡的规训:
“伊凡。”
“什么?”
“什么,爸爸。”
“什么?”
“你应该说‘什么,爸爸’。”
“什么,爸爸。”伊凡极不习惯这样不够亲昵的对话。
电影中,“叫我爸爸”的规训一直在父子之间重复着。安德烈马上接受并习惯了这种称呼,而伊凡一直到失去父亲后,才从心底喊出了“爸爸”——他仍然不习惯权威与秩序,而以母爱的标准来理解这个世界。
与权威相伴的必定是服从,这是电影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对于伊凡而言,在母亲无条件的呵护下,他滋长了更多的任性,而任性是孩子气的主要表现。父亲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结合着“权威”的课程展开“服从”的课程:
“你还有两分钟解决你眼前的食物!”“你还有30秒钟解决你的汤和面包!”“坐下,然后吃面包和汤,明白吗?!”面对虽然饿了却赌气不愿意进食的伊凡,父亲不断地拿出表来命令他。
“谁最后一个吃完,谁就得洗盘子。”在海岛上进餐,父亲用男性世界的规则,取代了母性世界的规则:无论谁吃到最后一个,洗盘子的总是母亲。

第三课:暴力
在餐馆吃完饭后,父亲出去打电话。安德烈刚刚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唤服务员过来付账,手里还拿着父亲的钱包,于是兄弟俩决定先看看包里到底有多少钱。这时两个大男孩走过来,希望分享他们的钱,遭到拒绝后,一个大男孩打倒兄弟俩,抢了钱包就跑。父亲开车将那个男孩追了回来,让他站在兄弟俩面前。然后,父亲分别对兄弟俩说:
“他打了你,现在他是你的了,做你想对他做的事。”
在两个儿子分别表示不愿意报复时,他失望地羞辱他们:“你们裤裆里面都没有东西。”
“我没有准备好。”安德烈为自己辩护道。
“你应该一直作好准备的。”父亲反驳说。
“和平”是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应然)这一理想与浪漫的态度来理解的,而“暴力”则是从这个世界实际是什么样子(实然)这一现实的态度来理解的。对男性而言,宣扬暴力也许错了,但用暴力的形式保护自己以及家人,捍卫自己的尊严,却仍然是不得不保留的最后防线与不得不承担的特殊职责。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这次事件无非是父亲一手策划的一堂课。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是父亲认为一个男孩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课程。所以当伊凡说“你看到的,为什么不来阻止他们”,父亲的回答是:我在打电话。

第四课:惩罚
父性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如果你不符合这个条件,你将得不到父爱,甚至还将接受某种惩罚。这个世界的规则,有一部分是人与人交往中反复博弈而来的游戏规则(如前面男孩间的游戏),还有一部分是权力者(父亲)为确保权威与秩序而制订的规则。也许从“应然”的角度,后者是需要反思它的合法性的,但是世界与历史就是这个样子,你必须首先真实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父亲的课程中,“惩罚”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电影中多次出现了惩罚。第一次小小的惩罚是在钱包事件之后,父亲告诉两个儿子,他们的旅行结束了,他们要带上自己的包和钓竿,搭乘公共汽车回家了。而当他们坐上公共汽车既懊恼又莫名其妙的时候,父亲又回来了,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小车——因为,父亲的课程还远没有结束。
第二次惩罚比较严厉,甚至有点不近人情。当他们在一个美丽的湖边经历了美妙的钓鱼、烧烤和野营之后,第三天又开始了新的旅程。伊凡抱怨父亲的安排让他不得不中止了钓鱼,放弃了钓到一条大梭子鱼的机会。父亲让伊凡“闭上你的鸟嘴”,并在伊凡继续絮叨时将伊凡和他的钓竿丢在一座桥上,自己则与服从的大儿子一道继续前进。这是一次漫长的放逐,在旷野,没有回家的办法,也没有继续前进的可能,伊凡孤零零地坐在路边。后来又下起了雨,他被彻底地淋湿,内心充满了绝望、无助与懊悔,自然还有怨恨。直到这时,父亲的车笛才重新响起。
“告诉我你为什么回来?为什么?”伊凡坐回车上责问道,“你不需要我们,没有你我们生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回来?”
“你妈妈要求我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我也希望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只有在这里,在快速前进的画面中,电影才透露了一点点隐藏着的信息。但是父亲显然没有将更清晰的意图告诉儿子,因为他知道,男性气概所需要的一切,是不能通过传授和背诵获得的,它们只能通过经历和体验而拥有。
“为什么,就为了奚落我们?”可惜,伊凡此时还不能够明白这一切。
第三次惩罚导致了最严重的后果,但就其本身而言,它确实有着清晰的教育目的。在海岛上,儿子们要求去钓鱼,于是父子约定了时间。可是,儿子们发现了一艘搁浅的沉船,为了钓到船舱里的一条大鱼,延迟了回去的时间。
“看我们抓到了什么?”安德烈走向等待着他们的父亲,努力装出的喜悦并没有掩盖住他因为迟到而产生的忧虑。
“安德烈,现在几点了?”
“什么?”
“你的表几点了?”
“七点,爸爸。”
“你们应该几点回来?”
“三点半。”安德烈低声回答。
“你有看见这条鱼吗?”伊凡不满地插嘴,对他而言,重要的只是这条鱼。
“我并没有跟你说话!”父亲站起来,走近安德烈,“你们为什么回来晚了?”
“嗯,你知道……”没有等儿子解释,父亲给了他两个耳光。
“你听到我叫你了吗?”
“没有。”他得到了第三个耳光,“不要打我,你听我解释。这条鱼……”
“我为什么给你表?”
“让我看时间。”
“那么?”
“可我们抓到了一条鱼。”他又得到了一个耳光。
“是我的原因所以晚了。”伊凡不忍心看到哥哥因为自己而遭受这样的惩罚,“我们找到了一条船。”但他被父亲推翻在沙滩上。
“别打我,是伊凡。”安德烈步步后退。
“但你有表。”父亲说着,又是一个耳光。父亲想说的其实是:在船长缺席的情况下,大副就是领袖,就是发号施令者;当船长与大副都不在的时候,责任与命令权都将交在水手长的身上。但是,两个儿子此时并不能够理解这些,他们被激怒了——当然,即使愤怒本身,也是必要的一课。
 
第五课:担当
母亲为孩子们准备好她能够准备的一切,让孩子们分享她用自己血肉化成的“乳汁”;但是父亲却告诉孩子,你必须自己来承担一切的职责与重任,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这显然是父亲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像狼的生存法则一样,公狼会把刚刚断奶的小公狼从母亲的怀抱驱逐到家庭的狩猎领地之外。
“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把它追回来?!”当安德烈告诉父亲有人抢了钱包后,父亲这样回答。
“建好你们自己的帐篷。”每到一个新的宿营地,父亲都这样要求以前没有在野外生存过的儿子。
“脱掉你的鞋子,下来,像我一样做!”“用你的手!”汽车陷在泥泞中时,父亲要求儿子冒雨砍来树枝,三个人一道努力将汽车从困境中拉了出来——在这时,安德烈可能是第一次尝试着发动了汽车,就这样,他明白了汽车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东西,你可以很轻易地控制它。
“把柏油涂在小艇的每个缝间!”当他们来到海边,是谁已经安排了小艇与出海?
“用力划!”当他们的小艇驶向目的地——一个海岛的时候,突然半途熄了火,于是在父亲的强制式命令下,儿子们学会了划船。
“我们需要钓鱼的虫子。”儿子伊凡向父亲请求道,因为他在沙滩上找不到虫子,而大海中的鱼儿是不吃面包的。但是他得到的回答是:自己去找。虽然如果我们仔细看片子的话,会发现后来儿子正是在父亲事先挖过并埋好柴油的土坑里,找到了许多虫子。
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在许多时候,就像电影中那个下着雨的黑夜,汽车陷于荒野的泥地,以及小艇在无边无际的大海突然熄火一样,当女性将目光转向男人的时候,作为男孩(男人)的你还能将责任推诿给谁?和前面钱包被抢的事件一样,这些仍然可能是父亲有意安排的课程,是使儿子们成为男人必需的课程。

父亲的课程其实远不止这些,电影中一些微妙的细节,在治疗儿子缺乏男性气概这一特殊的前提下,也可以视为特殊课程的一部分:
“爸爸你喝酒开车?”在旅程的开始,安德烈问父亲。
“是的。”父亲回答。
——这是一个“违规”的课程,既要服从权威,又要用违反某种纪律的办法显示自己不是一个顺从者,这是男性的悖论。

一个风姿招展的女子走过他们的车前,父亲的目光一直被这位女子的臀部所吸引……
——这是一个“粗野”或者“好色”的课程,这是真实的没有完全过滤的男性课程,其中有若干微妙的难以言说的因素,父亲也并没有展开这个课程,而只是“真实地”展示了这个课程。

整部电影也可以简单地表述为这样一个故事:单身母亲认识到父亲的缺席使得两个儿子(尤其是小儿子伊凡)的成长出现了问题,于是让他们的父亲来和儿子们相处一段时间。为了在极短的时间里培养儿子们的男性气概,父亲于是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来训练他们,希望通过这些课程,儿子们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转变为真正的男子汉。

但是故事的结局却并没有在父亲的计划之中。当父亲想要通过惩罚(耳光)让儿子们明白遵守纪律、信守诺言的重要,小儿子积蓄已久的愤怒终于爆发出来。他先是拿起刀子威胁父亲,然后又丢下刀子,跑到岛的另一侧。那里有一个他原先不敢攀登的高台,这次,他在愤怒中义无反顾地爬了上去,并且盖上了达到平台上的木板,让追赶而来的父亲无法靠近他。父亲想要绕着爬上去,向伊凡解释这一切。但是,外围的围栏并没有那么结实,父亲从几十米的高处摔下去,没有任何解释,死了。

从电影的角度来讲,这个意外是让生活故事成为电影所必需的元素;但就生活与故事本身的逻辑而言,它并不是必然的。如果从中也有值得反思的因素的话,那么就是我们在承认父性之爱的必要性,以及进行父亲课程训练的必要性的同时,也应该考察这种课程该以何种方式按何种顺序进行。正因为父性之爱的长期匮乏,却想在短时间内加以弥补与强化,才导致了儿童柔弱的本性与刚硬的训练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因为一个偶然,酿发了电影中不可挽回的悲剧。也许电影正是想通过这个深刻的教训,告诉我们,最好的选择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让孩子失去父亲课程,从一开始就慢慢地对孩子进行父亲课程的训练,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地增加这种课程的分量。理应成为“日常食物”的父亲课程的缺乏,导致了男孩成长中的“营养不良”,然后在特定条件下以“药物”的方式加以疗治,这显然不是自然的教育,而只是一个隐含失败的课程。(关于此点,可参看本专栏上期《爱的艺术》一文。)

在电影的结尾,还是给予了“父亲课程”极高的评价:父亲死后,安德烈和伊凡所做的一切,表明父亲生前想要实现的目的,已经在儿子身上萌芽与发展。
“我们必须把他带回去。”在父亲的尸体前,安德烈对伊凡说。
“怎么办?”
“‘用你的手’。”这是在车陷入泥泞时,父亲命令儿子将树枝塞到车轮底下说的话,现在安德烈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含义:用手,而不只是用美好的愿望;用自己的手,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人。于是他们砍来树枝,历经千辛万苦,将父亲沉重的尸体拖到了小船边。

第二天,两个孩子将东西搬上船,开动马达,载着父亲的遗体返回陆地。但是,靠近海岸时,小船触了礁。安德烈跳入水中,将船拖近岸。兄弟俩一次次地将东西搬到岸上。当他们将东西装上车子之后,却发现触礁的小船正带着他们的父亲渐渐地沉入大海。
“爸爸!”伊凡第一次发乎内心地喊道,并在这一刻突然领悟——父亲和他所做的一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然后,安德烈开动了车子——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他们经历了“儿子的课程”,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从片名《回归》这个词语的隐喻中,我们可以将此片和父亲之旅的神话——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回归故乡的故事遥相呼应。奥德修斯的故事可以视为父亲(丈夫)通过在外流浪确认自己身份与意义的象征,而此片则通过父亲的缺席与回归对儿子成长的影响,向我们揭示了“父亲”这个古老词语不可或缺的价值。

 5 ) 有关回归

父亲的回归

父亲的回归让我想起《伯尔尼奇迹》,不过《回归》里头一上来色调就非常阴冷,与伯尔尼那片的明亮形成鲜明的反差,但对于一个素昧平生的父亲来说,孩子们的反应都是类似的。期待,害怕,感觉到隔阂,然后反抗,可是我一直都以为最后父亲会把最不服他的小儿子训斥得服服帖帖,没想到,啪啦一下就摔下去了。后来想想,战乱归来的父亲,一直都是用着极其霸权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大儿子表面上接受了这种强迫式的教育,但一方面自己又拿捏不住主见,在父亲和弟弟(个小的那个应该是弟弟吧)之间徘徊,倒是父亲翘了以后变得异常的冷静,像是父亲的一个翻版,而小儿子则是不停地用一种孩子式的反抗来排斥父亲,隔阂在最初的训话和父亲在倒视镜里的窥视产生,小儿子虽然孩子气十足,倒却经常能在他哥哥面前讲出一些实在话来。


后半个小时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后半个小时的出人意料,《回归》实在不能算是精彩的作品。小儿子对父亲的反叛愈演愈烈,那种戏剧化的冲突潜藏在所有人的内心深处,正当我觉得像普通的故事片一样父亲将用一个“感人入深”的故事或动作感染自己的儿子时,恐高的小儿子居然爬上了望塔顶,玩起了自杀,更让观众想自杀的是,父亲爬上去终于明白应该对孩子说什么的时候——居然摔死了!当时有一个镜头,先是平视着塔顶,父亲爬进镜头,然后失手摔下去,这个时候镜头迅速地移向塔的边缘,作为屏幕背后的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给吓了一跳,不自觉地也随着镜头把脑袋伸过去,想看一下底下究竟发生了什么……感叹一下导演的功力,这是我第二次被一个简单的镜头这么吸引,第一次是在希区柯克的《后窗》里的那个紧张的窥视镜头。不过这下倒是把之前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给打没了,我突然发现这么一个风光欹旎的片子也有黑的地方,小儿子爬下来失声痛哭,倒不是为了他死去的老爸,多半是发现自己做错了事情手足无措。


结尾

结尾挺让人费解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了,作者在这个杜撰出来的城市废墟小孩的心中刻划出了一个符号:“爸爸”。哦,爸爸,他们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爸爸呢?他们那一圈子中可能父亲都被上调前线去打一场不知名的战争了,那么,爸爸究竟应该是个什么样子?那种虚化了的形象
是否已经让孩子们无法接受一个从未打过交道的活生生的父亲。最后父亲漂走沉往湖底,两个孩子才突然反应过来那种必需的符号一去不复返了,拼命地追赶,可是,追到了又有何用?费解的地方在后头,那些陈列的照片有什么意义我一直没怎么弄明白,时间顺序仿佛是倒过来安置的,但是两个孩子在车上翻出了一张久远的照片,里头并没有父亲的形象,这时候我才感觉到导演同志可能想说的东西很多,但是篇幅短了一点而收得有些急,或许日瓦金采夫想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大的臆想空间,呵呵,超现实?


摄影与节奏

哦,像不像可可西里?可可西里的画面比这个更广袤一些,但是有一点类似,壮阔并且有一点阴冷。我在看《回归》的时候常为了那些漂亮的画面而唏嘘不已,一些低角度的拍摄更是让水天一色的风景往屏幕前的我直压过来。缓慢的叙事节奏让本就不怎么流动的湖水显得愈发的平静,想到《那年夏天宁静的海》,也是这样安安静静的,却让一个生命能轻易地在潮水的抚弄下陨没。


表演

精彩!到位!只是后来加林居然用片中的动作在现实里死掉,给黑色的基调又平添了一层黑色。逝者如斯夫,真乃传奇啊。

 6 ) 回归

色调、音乐。俄罗斯人独特的脸部轮廓。寒冷的建筑、景色。看上去一切更像一个视觉作品,有种宗教意念的东西在潜伏。电影的主要线索是父亲,亲情本身是岛屿。岛屿的概念应该是有人的时候,它可能是一个世外天堂;孤独的时候,它意味着漫长的隔绝。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一座岛屿上
俄罗斯、西班牙以及希腊电影,给了我审美疲劳以外的另一种精神滋润。我是像写小说一样去看这些电影。痴迷阿尔贝•加缪景色描写的景色。如同有人曾经这么说过,词语本身很狭窄但是人却觉得无比宽广。电影里就拥有了这一种等同于词语的魔力。宽广之中,附加深色的压抑、和一些爱之类让人摸棱两可的抽象事物。两种极端相反的东西融合在一起。会是另外一种极端。走向极危。结局有诱人的未知。
段的意思就是。视觉的魔力以及本身命题的多重混合。我像喜欢「第一个人」一般喜欢这个故事。第一个人发生在热带的阿尔。回归发生在遥远的俄罗斯。
技巧的渲染只是为了将故事说得更具质感。适合深夜的电影。质感如同沉浸在深海海水里的影象。高潮出现在父亲的死。他死得真容易,一块木板的脆弱,和电影漫长的各种渲染比起来,仿佛一个讽刺。我记得男孩们那之后的脸。布满未知。
有人会对故事所有的细节进行分析。但是,好电影本身就充满值得称到的细节、以及呼应。但是放遥远来看。所有看电影的人应该只是需要一种突然下沉的重量。有些东西是需要在看到、听到以后给自己思索的空间。否则我们永远只是之前的我们。
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天才童星随后的死亡。这都是迷离的色彩。至始至终。回归都似一部沉静的悲剧。事实上悲剧就是因为,你当它是一个正剧。

 短评

值得一看

7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蓝光修复之后的画质更蓝了,很完美的处女作,最后半小时整个人要疯掉了。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4.5;父亲的缺席从12年变成永远,照片里一度曾经存在的身影悄然隐去。灰蓝色调沉静凝练,水面波光是萨金塞夫的辨识标识之一,师承老塔明显。上帝(父亲)用七天创造世界,弑父之子的回归之路,注定要做俄国大地的流浪者。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真的很好的片子,可是美得残忍

21分钟前
  • 趣多多配红茶
  • 力荐

政治寓言懒得说。只是建议强迫症别看这片,因为父亲这个角色在孤岛上挖出来一个自己以前埋在那的盒子,到影片结束导演也没打开给观众看过。

26分钟前
  • 陈哈
  • 力荐

本片荣获2004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3年俄罗斯影评人协会最佳剧本、最佳新人和最佳电影奖,2003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狮奖等。

3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很好看,感悟颇多

34分钟前
  • 泷希薰
  • 力荐

完全抽离背景和环境的叙事,冷静有力,寓言就该这样拍。

3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这是极具象征性的寓言般的悲剧故事,来讲述父子之间一种最根本的关系,叙述了父亲所带来的理性和残酷的世界

43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推荐

俩怂孩子谋杀了父亲再毁尸灭迹

46分钟前
  • 大花豹
  • 力荐

在你喉结隐现筋肉渐鼓,看一切不顺眼,打架就拼死到底,开始对美女有反应的时候,有个男人在12年后突然出现说孩子我是你爹,不听话就煽你耳光,你会有弑父情结,你一定要有弑父情结,只有这个影子朽木一样轰然倒下,你才能懂得爱与责任,永久摆脱恐高症的困扰,安德烈、伊万,剩下的夏天都是你们的了。

47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镜头语言丰富...

49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以为是一部“父亲缺席,之后回归,父子冲突,之后和解”的煽情故事,结果最后半个小时,彻底颠覆了我的“以为”。这是一部可以从亲情、政治,多重角度解读的“寓言”,十分耐品;镜头也美,师承老塔,非常耐看。

5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看的有些懵懂,但不明觉厉(⊙o⊙)!

58分钟前
  • 黑基兔
  • 推荐

如果没有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啥时来个中国版

60分钟前
  • zhangxunnj
  • 还行

这部电影写的不是亲情,而是一种信念的生与死,尤其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的背景下,整个民族都带有一种片子里的灰青色的基调,包括儿子一进门看到父亲的角度,和父亲最后的死法,以及一种混乱迷茫的感觉和儿子对父亲的叛逆都是有特殊含义的。

1小时前
  • 张大水
  • 力荐

冷冽得近乎残忍,心痛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影片年份的2003,正好是苏联解体后的12年,故事又说的是强权的回归和瓦解,两个儿子的性格组成,实在让人无法不多想… 虽然种种设定都有种太强的寓言感,但作为一部处女作,它真的非常纯熟,长镜头、色调、音乐,都充满着自信和上帝一般无所不能的感觉,萨金塞夫真是起点颇高啊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很不错的电影但是我不是太喜欢

1小时前
  • 乔植
  • 推荐

政治寓言,老塔重生

1小时前
  • 艾小柯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