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之地

HD中字

主演:哈蒂兹·穆拉托娃,纳齐夫·穆拉托娃,侯赛因·萨姆,柳特维·萨姆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9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蜂蜜之地 剧照 NO.1蜂蜜之地 剧照 NO.2蜂蜜之地 剧照 NO.3蜂蜜之地 剧照 NO.4蜂蜜之地 剧照 NO.5蜂蜜之地 剧照 NO.6蜂蜜之地 剧照 NO.13蜂蜜之地 剧照 NO.14蜂蜜之地 剧照 NO.15蜂蜜之地 剧照 NO.16蜂蜜之地 剧照 NO.17蜂蜜之地 剧照 NO.18蜂蜜之地 剧照 NO.19蜂蜜之地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蜂蜜之地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鲜黄衣袂点缀马其顿偏乡的荒芜,与悬崖上野生蜂蜜琼浆的金黄相辉映。喀迪丝是欧洲大地最后一位女采蜂人,与抱病半盲母亲相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坚守「取一半、留一半」黄金定律。游牧民族一家突然欺至,打破宁静生活的不止是七个孩子与一众牲畜的喧闹,还有疯狂掏尽蜂蜜的贪婪,以及破坏生态环境的肆无忌惮。历时三年静观人与蜂和谐共处的隐世生活,以自然曦光与幽微烛照辉映大地,美得教人肃然起敬。获辛丹斯电影节世界纪录片评审团大奖。林肯的困境阳光灿烂的夏天红蜘蛛7:情难自禁为全人类第二季鬼恋増山超能力師事務所〜激情版は恋の味〜开国领袖毛泽东精武风云·陈真国语求爱者相思女子客店军情五处 第五季我知女人心粤语版激情辩护17号出入口黑社会2:以和为贵(粤语版)兄弟(1986)异形大战银河猎人生命快车(1984)最后一支舞希腊假日风暴之门夜校惊魂方世玉1972开罗谍报战午夜巴黎花木兰(刘楚玄版)只是朋友吸血鬼日记 第六季校园网红惊魂记水缸肮脏的城市Diorama美版午夜凶铃(特别版)蜂巢2023富江6:恶魔再生恋人絮语46天国语留世酒庄

 长篇影评

 1 ) 好评99%,这顶级好片,我必须含泪安利

期待已久的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就要来了。 除了大热影片之外,本次奥斯卡入围名单中,还有不少冷门佳片值得一看。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影片,拿下了本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最佳国际影片两项重磅提名。 奥斯卡最强黑马,说不定就有它的名字——

蜂蜜之地

Медена земја

导演: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 卢博·斯特法诺夫 主演:哈蒂兹·穆拉托娃 / 纳齐夫·穆拉托娃 / 侯赛因·萨姆 / 柳特维·萨姆 上映日期:2019-01-28(圣丹斯电影节) 片长:87分钟

影片由北马其顿选送,豆瓣8.8,烂番茄新鲜度99%,曾荣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评审团大奖。

《蜂蜜之地》无疑是纪录片中的异类。 它既没有对被摄者的采访,也不存在直接的观点输出。 主人公自始至终暴露在镜头的注视之下,却从容至极,不曾向观众瞥去一眼。

我们就像在观赏一部剧情片,聚焦采蜂人哈提兹默默无闻而又熠熠生辉的岁月。 看她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轨迹,是如何被“不速之客”无情地搅乱。 时而愤慨得拍案而起,时而心碎得泪流满面。

那种寡言却有力的情感冲击,于纪录片而言实属罕见。 在成就其独特的同时,也不免让一些专业人士怀疑起了它的诚意。 但要我说,真诚与否,很容易判断。 看看主创团队的实际付出和心路历程就知道了。

户外工作照

短短87分钟片长的背后,是三年的实地拍摄和2000余小时的影像素材。 影片的问世可谓来之不易。 两个导演、两个摄影师、一个剪辑师、一个音效师,便是创作团队的全部成员。

取景地——北马其顿某荒无人烟的村落,更为拍摄平添了几分难度。 那里没有电力,人家也少得很。 拍摄团队在村子里一呆就是三年,目睹了一种古老文明的消逝,也陪伴哈提兹渡过了她人生的一段“寒冬”。 耗费大量的精力去制作一部也许终将无人问津的电影,需要强大的信念作为支撑。 我想,再没有人比这群来自巴尔干半岛的创作者更真诚了。

起初,他们只是想拍一条河。 河流改道,村庄迁移。 这本该是一则有关当地生态的观察报告。 但没过多久,他们遇见了土耳其裔的哈提兹。

她已年过半百,却尚未婚嫁。 和半盲、抱恙的老母亲相依为命,难免争吵,亦不乏温情。 整日奔忙,哈提兹手头虽然拮据,倒也自得其乐。

当然,主创最看重的还是她的身份——欧洲大地最后的养蜂人。 她常年奉行“取一半,留一半”的采蜜原则,从不逾矩。 于是,两位导演决定围绕着哈提兹和蜜蜂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拍摄一部环保主题的纪录长片。

哈提兹的日常生活波澜不惊,无非是茅屋和山崖的两点一线。 白天,她往往只身一人,徒步登上峭壁,敲开岩石,采集蜂蜜。 纵使风再大,路再远,也得往前冲。 毕竟,蜂蜜是她唯一的经济来源。

也是由于此,哈提兹对蜂群怀揣着敬畏和感恩之心,永远不忘给它们留下充足的蜂蜜。 暖融融的夕阳下,哈提兹撩起面网,任蜜蜂在指尖停留的剪影便是这段关系最美好的见证。

等采集得差不多了,哈提兹就搭车去集市上卖蜂蜜。 她的蜂蜜纯天然,疗效好,自然不愁卖。 一瓶蜂蜜能赚十来欧,也让她有底气买罐染发膏犒劳自己,再买把小扇子哄母亲开心。

没错,除了采蜜,哈提兹的另一项主要任务就是供养年近九十的母亲。 这对母女的脾气很像,都是直肠子的人。 所以,两人共处的场景总是让人忍俊不禁。 刀子嘴、豆腐心的哈提兹常常直呼母亲“女人”,叫她好好吃饭,乖乖听话。 母亲则几乎每一次都会调高嗓门,据理力争,不甘示弱。

总而言之,俩人是谁也不让谁。 可即便如此,哈提兹仍旧悉心地照看母亲。

不管拿到什么好东西,都第一时间跟母亲分享。 她从没想过抛下母亲,离开村庄,找个伴侣,共度余生。

至于母亲,虽然动不动就嫌弃哈提兹准备的食物不好吃,但也会捧着女儿的脸,吻个不停。 她还安慰孝顺、善良的哈提兹道—— “你会找到如意郎君,我们都将安全无虞”。

如若没有意外发生,她们确实可以就这样安然地过下去。 但令母女二人和摄制团队都始料未及的是,一户游牧家族的闯入成为了哈提兹的噩梦。 这家人来自土耳其——一对父母,七个孩子,还有成群的牛和鸡。 他们在喧闹声中登场,打破了村落的宁静。 可哈提兹首先感受到的,却是她渴望已久的生机。

她喜欢那些调皮但生动的孩子。 邻居搬来后,跟孩子们玩耍成了哈提兹除采集蜂蜜、照顾母亲而外第三件乐在其中的例行公事。 她和孩子们一起欢笑,一起唱歌,一起听电台,一起荡秋千。

她露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柔和而鲜活的一面。 在许多不经意的瞬间,她或许把自己当成了母亲。 所有无从释放的母爱,都被一股脑地付给了这群可爱的孩子。

渐渐地,哈提兹和孩子们的父母熟络起来。 邻居家的爸爸侯赛因看哈提兹的生意做得不错,也开始学着养蜜蜂。 孩子们让哈提兹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她便将养蜂的秘诀倾囊相授。

但她一定不会想到,两家人亲密无间的情谊居然会因一个驱车而来的外人走向破裂。 蜂蜜采购商贪婪、狡猾,想尽一切办法说服侯赛因一次性卖给他远超生产能力的蜂蜜。 哪怕其中埋葬着蜜蜂的尸体。

被逼至穷途末路的蜜蜂彻底失去了控制。 不但把侯赛因的孩子蛰得鼻青脸肿。 还逃到哈提兹家的蜂巢抢食,害死了她的蜜蜂。 无妄之灾落在哈提兹的头上,甜蜜的果实却被批发商一把夺了去。

面对哈提兹的质问,邻居家的夫妇选择逃避。 他们不肯承认,是自己的过错间接地害了哈提兹。 更有甚至,侯赛因为了种草喂牛,不惜放火烧树。 还和商人合伙捣毁了哈提兹给蜜蜂安的新家,偷走了她的蜂巢。

唯一没让哈提兹寒心的是侯赛因家那个能干的男孩。 他经常跟哈提兹一同上山采蜜。 认同“取一半,留一半”的理念,看不惯父亲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样子。 即使是在两家人彻底闹掰后,他依旧站在哈提兹这边,陪着她到处找蜂巢。

哈提兹多希望这是他的儿子。 她想为他庆祝人生的每一次胜利,亲手递给他每一块香甜的蜂蜜。 她还曾坦诚地告诉孩子:“如果你是我的儿子,事情也许会不一样。 在篝火的映照下,那张布满沧桑的面庞诉说着深不见底的忧伤。

可他不是她的儿子。 五十头牛病死后,侯赛因一家搬离了这座村庄,哈提兹也告别了她理想中的儿子。 摄制组没有给出关于牛群病变的解释,亦没有继续追踪这家人的动向。 但我很清楚,他们将抵达另一片尚未开发的土地,开始新一轮的掠夺和破坏。 养家的压力固然是借口,却不足以抵消其对环境的剥削所引发的灾难。 因此,自然的惩罚依旧会不由分说地降临,就像这次一样。

无论如何,他们至少暂时逃走了这片被他们一手摧毁的土地。 可我们的主人公哈提兹却仍被困在这里,无处可去。 她没有蜜蜂也没有牛羊。 在一个不期而遇的冬日里,就连母亲也离她而去了。

紧接着,她在烛火中痛哭失声,念叨着没人能听懂的话语。 火光明灭中被丝巾围裹的脸孔有如油画,被泪水沾湿,透出一种不合时宜的美感。 与此同时,我注意到,她脸上的悲伤和绝望正在悄然隐去。

果不其然,擦干眼泪后,她再度踏上孤独的旅程,誓要守护这片苍茫大地。 原来,哈提兹远比我想象中的执着和坚强。 我突然回想起她用叶子捞起落水蜜蜂的一幕。 这个相貌平平无奇的女人,不但温柔、细腻,更心怀大爱,有着拯救苍生的胸襟。

影片的最后,我欣喜地看到她重新登上冰封的峭壁。 娴熟地挪开一块岩石,取出新鲜的蜂巢—— 那长久以来被她虔诚地称作“上天的恩赐”的东西。

哈提兹的这些年,实在太不容易。 但春天就快要来了。 漫漫冬夜终将过去,她和春天有个约定。 我相信,请你也务必相信。

*本文作者:kiwi

 2 ) 等待下一个不会缺席的春天

《舌尖上的中国》有集讲了一对采蜂人夫妻的故事,每年清明时节之后,他们便会开始在全国各地追逐花期,一年有十个多月奔波在外,说起当时嫁给丈夫时的场景,妻子笑着说,丈夫许诺要带她从事一项甜蜜的事业,她却未曾想到如此辛劳。

前几天看的纪录片《蜂蜜之地》的海报也是如此具有“迷惑性”。纯净没有杂色的天空,飞舞成群的蜜蜂在蜜一般丝滑油亮的暖橘色中围绕在女主人公身旁。甚至的观看的过程中,我也常常沉醉于壮美的风景,忘记这是部历时三年拍摄而成的纪录片,不想承认痛苦、死亡是真实存在而非演员反复琢磨表现出来的。

作为欧洲最后一个女采蜂人,喀迪斯与年迈半盲的母亲居住在马其顿近乎废弃的村庄,贫穷和疾病是伴随她半生的事。她去悬崖上寻找蜂巢,带回家附近的岩石洞内耐心等待蜂蜜成熟丰收,在取蜜时恪守着“取一半,留一半”的准则,再带去集市换取刚好够照料她和母亲两人的钱和日用品。

如果这部纪录片仅仅只是如此,恐怕不会获得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作品的陪审团最高奖,是一户游牧家庭的到来让故事多了冲突性。想要赚更多钱,不愿恪守“取一半,留一半”的准则,这户游牧家庭肆意采收着蜂蜜,甚至连河道上树干里最后的蜂巢也不放过。粗壮的树干可以支撑人在上面走动,却阻挡不了电锯的砍伐。他们养的蜜蜂同时也害死了喀迪斯岩洞里的蜜蜂,两家人起了争执。游牧家庭想要赚更多钱,喀迪斯却失去了生计来源。

连续三年2000多小时的素材让导演可以从容自然地讲述这样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与那么多超级英雄题材的电影相比,这偏僻村庄里喀迪斯面对卧病在床的母亲流下又急着抹去的眼泪实在显得渺小,只是这眼泪里藏了太多的委屈和迷茫,每一滴都真实让人揪心。而我更知道,在担心生计问题之外,喀迪斯也关注着那些死去的蜜蜂,这才是她与那户游牧家庭本质的不同。在她眼里,人、牛、猫和悬崖上的蜜蜂,都是同等的生命,因此她会救下一只落水的蜜蜂,会关心烤火的小猫冷不冷,从个体角度描述灾难,体会个体的疼痛,困顿的生活和荒废的村庄没有把她的心思和情感磨得粗粝。

影片想表达的主题其实并不新鲜,关于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老生常谈的话题却是喀迪斯的生活,我不知道摄制组为喀迪斯在村庄旁购置的房子和建立的募捐网站是否宽慰了她,在寒风凛冽,白雪覆盖的村落,她还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她还相信春天会到来,一如之前半生的春天不曾缺席。

微信公众号:人生多别离

 3 ) 油画质感,是它最不值一提的看点

如果把这部纪录片比喻成一个美女,那么她绝对是一位集美貌、才华及内涵于一身的奇女子。它也的确不负众望,甫一出场就拿下第35届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还双提当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长片和最佳纪录片,可惜运气不佳无缘小金人,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对它的喜爱,某瓣2万人观看,打出了8.9的高分。

这部影片就是2019年由来自北马其顿的两位导演塔玛拉和卢博联合指导的纪录片《蜂蜜之地》,讲述了“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哈蒂兹与自然、家人以及贸然闯入的邻里之间相互尊重、关爱与反目的故事。

蜂蜜之地 Медена земја (2019)

导演: 塔玛拉·科特夫斯卡 / 卢博·斯特法诺夫

《蜂蜜之地》的海报就美到叫人窒息。柔和的金色阳光下,身着黄色衬衫、碎花半裙的养蜂人哈蒂兹小心翼翼地侧扶着自制的“蜂箱”,吸引周边飞舞的蜜蜂前来筑巢。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在这一刻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正片中的每一帧都如同一副构图精巧、配色考究、质感细腻的油画,以至于观看影片时弹幕里时不时飘过“太美了”、“好养眼”、“油画质感”这样的赞美之词。

然而,据说《蜂蜜之地》在主创见面会的映后交流环节中,有观众现场表扬影片拍摄的画面有如油画般漂亮,摄影师却一脸尴尬地说,他拍出了油画般美丽的画面,然而导演和制片人都不满意,这是他们争吵后妥协的结果。

作为一部探讨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人文纪录片,导演和制片人希望通过影片能引发观众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深层次思考,而非停留在绝美的观感体验上,如此本末倒置的话,恐怕辜负了主创团队的创作初衷。

那么,在《蜂蜜之地》“华美”的外表下,究竟掩藏着怎样发人深省的深刻寓意,我们不妨一起来探讨一番。

影片的女主人公哈蒂兹64年生人,和85岁半盲的老母亲相依为命,住在距离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50公里外的小村庄。村里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都纷纷回归故土,搬离了村庄,最后只剩下哈蒂兹母女俩人与一只狗、三只猫为伴。

作为“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哈蒂兹遵循着古老的养蜂法则"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和母亲过着拮据,但也简单、快乐的生活。而游牧民族邻居侯赛因一家九口的到来,打破了湖面的平静,他们为了生存和利益,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不顾养蜂人的忠告,疯狂压榨蜜蜂的劳动成功,竭泽而渔,最后导致三败俱伤,悻悻离开,给哈蒂兹留下的是一片狼藉和举步维艰的生活。

《蜂蜜之地》充满了戏剧张力,很多网友一度质疑它更像是一部提前设计好的剧情片而非纪录片。其实,毋庸置疑它的纪录片属性,正如周浩导演所说:“好的纪录片是长出来的。”剧情片的“伪装”未尝不反映了导演对现实深刻的观察和纯熟的把控力。导演敏锐地感知到游牧民族一家的闯入,让纪录片有了更大的探讨空间,于是适时地将主题由原来的“自然、环保”调整为“一半关于自然,一半社会。”

故事走向也正如导演预测的那样,哈蒂兹和游牧民族一家在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立马迎来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矛盾冲突。长期被社会习性浸染的人群和保持着古老信仰的人们之间无疑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他们对生活的期许不同,对待自然的态度也相差万千。对于哈蒂兹来说,善良、纯真是她的本能,然而游牧民族一家却经不住资本的诱惑,逐渐释放出了他们内心掌管贪婪和自私的恶魔。

侯赛因有7个嗷嗷待哺的幼崽加上夫妻俩共9口人,他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挣钱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养牛和鸡鸭、种植作物明显还不够,他把目标投向了哈蒂兹的养蜂事业。善良单纯的蒂哈蒂兹也毫不介意,还倾囊相授养蜂技巧,当然包括那条至关重要的古老信条"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

可面对蜂蜜收购商200公斤的巨大订单时,侯赛因立刻把法则抛诸脑后,义无反顾打破了他们之间的约定。他无休止地呵斥孩子们帮他养蜂采蜂蜜,对他们被蜜蜂蜇的满头“包”视而不见;他过度取蜜导致哈蒂兹的蜜蜂遭到他的蜜蜂攻击死亡却推脱责任;更离谱的是,为了向收购商交付蜂蜜,他居然还锯掉树干,偷走了哈蒂兹转移的部分蜂巢,而这是她最后的生活来源...

也许每个人内心都有一只沉睡的“贪吃蛇”,它只需要一点甜头、一丝利益作为诱饵,就会逐渐苏醒过来。饥肠辘辘的它,为了得到悬在头顶的美味,会一次次跳跃,突破底线与准则。但蓦然回头时却发现,得到的那点“赏赐”还不足以补充它为此付出的体力和精力。结尾,侯赛因无故损失了50头牛也许就是最好的隐喻。

被社会洪流裹挟的人们,难免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可依旧有人“出淤泥而不染”,保持清醒的自我和高尚的情操。侯赛因其中一个儿子和哈蒂兹走得很近,他恪守养蜂人"一半给蜜蜂,一半给我”的原则,不断提醒父亲注意留取比例,尽管劝说无果,但他内心是尊重这条古老遗训的。他时常陪伴哈蒂兹,同情她孤独单一的生活,关切她为什么不选择离开?

成长环境会影响我们对自然和世界的看法,但作为独立个体,我们依旧可以保留自我的判断,选择做一个善良又共情的人,不被家庭和社会的陋习所侵蚀。这个可爱的男孩就做到了,不是吗?

回到男孩的问题,也确实问到了哈蒂兹的痛处,她一脸凝重地回答:“如果我有个像你一样的儿子,情况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我没有。”这也是为什么侯赛因一家到来时,哈蒂兹满心欢喜,虽然镜头只给了哈蒂兹透过院墙张望的背影,但我们已然看到了她枯瘦的脸上开心的表情,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向往。

哈蒂兹也曾责问母亲,年轻的时候有人上门提亲,她为什么拒绝了?母亲回答“是你父亲不同意”。哈蒂兹听后也并没有怨怒,因为她早已接受了自己的人生设定,遵循那条古老的传统:家中长女一生不得嫁,照顾父母。就像她从不违背养蜂人“一半给我,一半留给你”的古老法则那样。

当城市人因为不堪重负在为生活做减法时,哈蒂兹过着自然而传统的极简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和复杂的事务,她有足够的精力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守护母亲。

依靠自然馈赠生活的哈蒂兹懂得感恩和 回报,她从不将作为人类的优越感凌驾于其他自然生命个体之上。对她来说,自己不过是大千世界的其中一个物种罢了,其他生命和他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她会用一片绿叶轻轻挑起落入水中的蜜蜂,帮助想要逃离干涸的水池的乌龟。哈蒂兹这种真正做到众生平等的品格和她“欧洲最后的野生养蜂人”的身份一样,弥足珍贵。

极简的生活也让哈蒂兹极易感到满足和幸福,卖出一罐蜂蜜她会笑逐颜开;和邻居家孩子玩耍她会乐得合不拢嘴;就连下雨天在家里边梳头边哼小曲也让他感到快乐...

或许,与自然亲近的人,心也会变得无比纯净澄澈。

尽管生活不易,哈蒂兹依旧尽自己最大努力给老母亲最好的照顾。母亲已经老成了一个小孩,日常三餐需要她一勺勺喂到嘴边,她不厌其烦;每次进城卖蜂蜜,她都会给母亲带回她喜欢吃的香蕉;天气炎热,还不忘给她买把扇子降温赶苍蝇...母女两人的相处朴素而日常,却又处处流露着温暖与真情。她们毫不吝啬用语言、拥抱、亲吻表达对彼此的爱。

母亲是哈蒂兹唯一的情感寄托,在遭到游牧民族一家伤害时,她流露出了对未来恐惧的孤独感,“如果你是个小宝宝,我就抱着你直接离开了”,“你也会去世的,到时候我怎么办?“就像母亲在影片开始时说的那样,“你没法把我带出门,我已经变成一棵树了。”似乎是母亲禁锢了她的一生,但恐怕最终还是她自己的选择吧。

母亲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冬天,哈蒂兹在深夜里痛哭,在母亲的坟前矗立,她自由了,她也更孤独了。

但是,擦干眼泪,她还有蜂蜜,这是她生活下去的希望。攀上故事开头那段熟悉的崖壁,经过一个冬天的酝酿,当初她留下的一半蜂蜜变成了一整块,哈蒂兹又取下其中一半,坐在岩石上和小猎狗分享。在空旷的山头,一人一狗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如此生动鲜活。

「妈,你喜欢春天来到吗?」

「有春天吗?已经过去太多个冬天了。」

这是哈蒂兹和母亲最后的对话。

但愿哈蒂兹今后的生活,不再像母亲那样困在一个又一个冬天里。

后续的事实是导演用本部纪录片获得的部分奖金为哈蒂兹在邻村买了一套新房子,而她的两个兄弟就住在那里,亲情或许能化解哈蒂兹内心的孤独与伤痛。祝愿哈蒂兹能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善良纯真是世间最稀有的品质,她的下半生值得更好的生活。

 4 ) 古老的天真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非常好笑段子,说是斯洛文尼亚确诊很多,不知道齐泽克先生过上了他理想中的后启示录电影场景式生活没有。如果我们短暂地忘却人间疾苦,2020年的这场疫情,真的很像一场对全人类的启示录。里面有一种对人类发展至今引以为豪的所有因素的全面嘲讽,经济增长,民主国家,自由个体,科学教......

人类文明也许倒过来才文明,在北马其顿的一个遥远的村落里,生活着这样的一个女人,她好像活在文明的起点上,但却让我看到了作为一个人类的希望。

《蜂蜜之地》讲了什么呢,一个跟85岁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女人,生活围绕着蜜蜂转,她在大自然里寻找蜂巢,然后收集养殖,她没有现代化的工具箱,在墙上挖洞,用瓦片,泥土为蜜蜂建立藏身之所。采蜜的时候嘴里永远念叨着「take half,leave half」。她在经验跟耐心里仿佛收获了跟蜜蜂的沟通能力,蜜蜂也并不会蜇她。一罐蜂蜜可以卖十欧,进城卖掉,换取生活必须品。

她85岁的母亲因为生病,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卧在床上,在日复一日的琐碎日常里,她跟母亲几乎都是在拌嘴中度过,但作为女儿她也努力地讨母亲欢心,给她吃香蕉,给她买羽毛扇,喂她蜂蜜,在静默的黑夜里,她会点亮蜡烛,在母亲床前,拉住她的手跟她轻声交谈。她会问母亲「等你走了我怎么办。」超越日复一日的护理关系,母亲依然有母亲的温柔和力量,女儿依然有女儿的迷茫和伤心。冬天会格外辛苦,她需要砍柴,生火取暖。下雪的时候,拿外面的积雪煮水喝。坐在火炉前,撸猫,嘴里会时不时的冒出歌谣,期待春天的到来。然后母亲也还是没有等到下一个春天到来。

现代人的死亡好像总是充满了意外感和破坏性,充满了违背自然的特征。但我却感受到Hatidze母亲的这场死亡,如此合理跟坦然,跟四季的更迭和大自然万物生灭一样。里面充满了时间,经验和在场,仿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母亲的死亡里有一种推动着Hatidze继续生活下去的力量。

与Hatidze的孤独生活相对的是她唯一的邻居,一大家子,这一大家子不分男女老幼,一起共同劳作,用更进步一点的方式养蜜蜂,有一群牛,有拖车,有庄稼。这一大家子,是文明发展的一个阶段。

这一大家子在一起疯狂地互相诅咒跟吵架,虽然大批量购买蜂蜜的资本家已经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贪婪也让他们开始不顾及自然规律,过量采集蜂蜜,但这破怀里依然带着自我怀疑,这从男主人顾虑的神情里也可看出,他对自然的信任大于对资本家的信任。但他们还算幸福,因为他们依然在大自然跟艰苦的劳动里养育着自己的后代。

现代人拿太多不同的标准是判断better life,但无论哪种标准,在这蜂蜜之地上生活的人,可能都会被认为是一种艰苦滞后的生活形态,我们有现代医学去解决疾病,有工业化和各种机器去避免劳作之苦,我们逃避亲密关系,有一万种意识形态去解释个体性。但我们节省下的精力,体力,感情,却无所适从,我们无法解决无聊,无法解决爱无能,无法解决贪生怕死。

费尔南多佩索阿有一句诗我读完很喜欢,一直忘不掉,他写道:爱是永恒的天真,而唯一的天真是不去思考。我觉得能够这样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幸运且有better life的人,Hatidze在我看来大概就是这样的人。

 5 ) 孤独所在,心之所向,使命之所往

在2019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上看的,作为开幕影片,它带给我太多的震撼和感动。无旁白,少音乐,典型的纪录电影,故事完整且脉络清晰,冲突足够强主题又鲜明,出色的摄影和收声,韵味悠长的留白,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再次强化一个观点——精彩的非虚构影像(不只纪录片)绝对值得人们在大屏幕上观看。

影片有好几个主题,简略述之:

1、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养蜂女生活单纯,靠蜂蜜养活自己和母亲。她直爽、善良且知足,靠着“我一半、给蜜蜂留一半”的原始理念养蜂,去斯科普里卖蜂蜜换得生活所需。尊重自然,自然施予你馈赠,简而言之就是“可持续发展”。

与之相反的例子是邻居一家,为多赚钱不给蜜蜂留蜜,为种草给牛吃烧掉树木,父母亲互相责备,一家人被蜜蜂蛰到崩溃。最后牛病死了五十多头,一家人被迫搬离。虽未交代为何得病,但按影片的自然逻辑,这就是不尊重自然的结果,同时也回应了“恶人自有恶报”的朴素观念,正如养蜂女母亲安慰女儿时所说“他们会有报应的”。直线式思维让影片更易理解,当然,因果报应并非如此直白就能显现,强烈的反差和冲突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尤其是竟能拍到邻居和采购商联手偷蜜的镜头,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是如何做到的。

2、人与人的关系

养蜂女和邻居一家的关系是影片冲突的主要来源,她应对冲突的表现也流露出可贵的本性。一开始双方融洽友爱,她与孩子们听广播、荡秋千、看摔跤比赛。养蜂女还把养蜂技巧传授给邻居父亲,但对方养蜂贪得无厌,造成养蜂女蜜蜂死伤惨重的结果。在与邻居沟通未果后,养蜂女几经沉思,将自己的蜜蜂转移到远处河上的垂木中,这源自她的善良和隐忍;而当邻居父亲与采购商联手砍断垂木、偷走蜂蜜导致蜂群死了之后,影片给了养蜂女几个镜头:站在河边沉默且悲伤,在屋里坐着抹泪,向床上的母亲低声哭诉,每一个都展现着农家女的隐忍,更让人感受到她在不幸面前的脆弱和坚强。

寒冬已至,她问母亲:春天还会来吗?母亲回答:春天是什么?我经历太多寒冬了(So many winters have been gone through)。

这是一段充满哲学意味的问答,预示了母亲的死亡。养蜂女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曾开玩笑说她还有好多年要活,女儿得一直照顾她。不曾想,在这年冬天,可能由于邻居的间接原因,母亲就离去了。母亲离去时的拍摄手法简洁精妙:养蜂女在门外竖杆找广播信号,叫妈妈帮忙,喊了几声一直没有回应,镜头切换到大远景,雪封的空谷中穿来惊慌的回声,下一个镜头屋外中景,烛火如豆,再一切,养蜂女在母亲床边嚎啕大哭,握着母亲的手,抚摸母亲的脸庞。这是电影式蒙太奇手法,由于真实更显张力。

养蜂女与母亲的关系也是影片一大重点。她对母亲关怀备至、照顾有加,去市场时总想着给她买好东西,另一方面,她对母亲未把自己嫁出去心怀芥蒂,但在母亲戏谑的回答中,她一边笑一边说,有你我怎么会离开呢。母亲离去后,她的脸上时常挂着泪水,还疯狂地出门驱赶野狗,在深夜的风中哭号。这一段让人潸然泪下,被加诸的悲剧命运令人心灵相通,影片达到高潮,所有情绪在这一刻释放。

3、人与自我的关系

养蜂女爱美,会在卖了蜂蜜后去买昂贵的染发剂,虽然她未婚,又终年包着头巾。她的美,就像只爱黑暗里展露,透过烛火才能仔细端详的长发,被粗糙的外表、巨大的嗓门所掩盖。而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相信没有人会说她不美。

给关系最亲近的邻居老三吃蜂蜜时,她的眼神写满慈爱,这眼神的背后,是她单身无子的哀伤、生而为人的孤独和延续后代的渴望。然而这点温情也离她而去了,她默默接受,看着车子走远,重新陷入孤独。而当母亲也离去后,彻底回归孑然一身的她,走向冰雪荒原,只有一直相伴的黑狗跟随。观众猜测,她要离开了吗?要去城市寻找幸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坚强的自我终于显现,她爬上片头层爬过的荒山,一点金黄在萧瑟中显现,那是她的蜂蜜,她的希望,和她的自由所在。经历过挫折和苦难,她与自我、与自然、与命运和解,重新露出笑容。逆光剪影中,她和狗狗分享着蜂蜜,品尝生活的复杂滋味。

这才是升华,人的来时归处,永恒的哲学命题,永远震撼人心的影像主题。

纪录片的力量来自真实,回应时代关切、展现人性力量、反应社会问题,都是它的使命,也是纪录片人的职责。随着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关注心灵,纪录片的价值一定会更加得到更多关注。

但愿以后能在大屏幕上看到更多这样好的纪录片。

 6 ) 美的梵高都愿意为她画像

对,是我自作主张了~

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没有可以描写养蜂的艰辛,也没有渲染夸大苦尽甘来的喜悦,有的是不再孤独的代价,和希望与蜜蜂同在的坚强。

最开始的她是宁静、自由和孤独的,和卧病在床的母亲相依为命,依靠蜂蜜糊口度日。

印象很深的是那把扇子,卖家听说他的故事,将之作为礼物赠送,而后她和母亲两人,因为扇子而笑得那么开心,还有后面的香蕉、西瓜、染发剂。开始的时候,我们因为得到而快乐,后来我们得到的越来越多,而渐渐忘记什么是快乐。

邻居的突然而至,的确打乱了原有的生活,无论是闯入蜜蜂范畴的牛犊,还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她好心将养蜂的精髓共享传授,一半蜂蜜生活,一半蜂蜜延续;邻居的到来,打破了过往的宁静,有孩子的欢声笑语,当然还有被蜜蜂蜇的嚎啕大哭,有收音机中流淌而出的音乐,有轻盈的秋千,有同伴的陪伴,他虽然是个孩子,但知道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他们一起去市集出售蜂蜜,一起坐车,一起分享难得的食物,也许是最好的时光。

但是,他们的邻居,是需要推车的女人,是需要养蜂的男人,是需要给牛接生的孩子;他们已经有了很多孩子,「一年一个孩子」,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财富」,而财富也是需要吃饭的。

所以邻居们为了生活打破了「蜂蜜需要时间」的自然法则,平衡被打破,蜜蜂之间的攻击,导致她的蜜蜂逐渐死去。她所熟知并一直坚守的原则,被理所应当地打破,她不是这片自然的主宰,她无能为力。

所以,她又要步行去集市了。

好在还有一个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或者说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他选择了正确的朋友,但只是一时的庇护,而不是永久的家;他终究要回去,带着更大的伤害。

「如果我有一个像你一样的儿子,事情也许会不一样」,也许这句话的重点是「像你一样」,和我站在一起,明白我在做什么;母亲是重心,而「像你一样」的儿子,是翅膀。

而后,蜜蜂死了,邻居的蜜蜂也完了,他们的牛也病了,最后他们走了。

被他们一同带走的,还有水源。

仿佛一个被珍视的桃花源,被一群毫无节制的开发商乱搞一通,而后匆匆撤场,只留下原本这里的人们,默默流泪。

他们将生活裹挟作为放肆的借口,见形势不好就拍拍屁股走人。

留下满地疮痍,和被「实」晃一枪的人们。

最后寂寥的荒野只剩下茕茕孑立的孤单身影,居然有点为她喜悦,也许她真的自由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了,她已经竭尽全力毫无遗憾。

故事的最后,危险的峭壁,蜜蜂的巢穴,金黄的巢脾,是重新燃起的希望;蜜蜂不会那么容易屈服,她也是。


相册:

//www.douban.com/photos/album/1904842555/

 7 ) 欧洲大地上最后一个女养蜂人的生命之歌

第一次看这种题材的记录片,很喜欢。

这部纪录片曾获圣丹斯电影节世界记录片评审团大奖,是主创团队历经三年拍摄。三年积累的素材,最后剪成一个多小时的电影。虽是记录片,却有了剧情片的质感。

荒凉大地上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性的贪婪如何打破人与自然的平衡,生命和死亡是怎么回事…

乍一看,这部纪录片似乎要探讨的,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随着荒凉大地的山峦起伏以及养蜂人鲜黄的裙袂在眼前徐徐展开,这个在悬崖上采野生蜂蜜、和8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的女养蜂人还是牵动了我的心。

理念是苍白的,但总有人把它过成了有血有肉的生活。她秉承着野生蜂蜜,自己拿走一半留一半给蜜蜂的古老信念,靠卖蜂蜜的钱去市场上换取生活物资,维持着她和母亲的生活,也维持着这个荒漠之地的微妙平衡

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匮乏的物质生活没有让她的心变得粗粝,她还葆有乐观和善良的品质

她喜欢穿亮丽的姜黄色衣服,喜欢唱歌跳舞,会在市场上买回染发剂给老母亲和自己染发、这样就能变得更漂亮一些。她会给老母亲买她爱吃的香蕉,喂她吃她从来没吃过的西瓜,她也会救起溺水的蜜蜂和爬不上水槽的乌龟,关心小猫冷不冷。

至此还只是一个在荒芜之地,一个孤独的女养蜂人竭力维持生活,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故事。

像掠夺者一样的游牧民族邻居

直到像游牧民族一般的邻居一大家子,开着破旧的卡车,赶着牛羊,带着一帮小孩把家安在了她的隔壁,这种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冲突也产生了

最开始,邻居一家子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带来了热闹欢快,毕竟她终身未婚,与80几岁的老母亲守在这个山村,近处也没有其他邻居。

她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闹,让小孩抱走新生的小猫,一起去逛集市,并和其中一个小男孩成为了朋友。

但当邻居看到她是靠养蜂维持生活时,邻居也开始养起了蜜蜂。尽管她担心地告诫邻居“自己拿走一半另一半留给蜜蜂”这条生存法则,但贪婪的邻居为了获取更多卖蜂蜜的收入,将这片土地的蜂蜜搜刮而尽,也间接害死了她的所有蜜蜂

她独自一人,难以和一个七口之家抗衡,只能在老母亲面前掩面哭泣,说起要是自己当初结婚了,是不是现在不会这么无助?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也为女儿难受,只能说,他们会遭到报应的。

邻居一家确实遭到了报应,他们养的一大群羊,因为照料不力,死掉了一半。随后不久,他们又迁移走了。

冬天来到了这片荒漠之地,她在简陋的屋子里和老母亲枯坐,闪烁的烛光映在她的脸上。她在想什么呢?她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没有结婚,而是在这片荒凉之地养蜂和老母亲相依为命呢?

邻居一家搬走了,这片穷山恶水之地,又只剩下了她们。而年老体弱的老母亲,终究没有熬过这个天寒地冻的冬天,她举着火把在山村里奔走,止不住地流泪。

纪录片的最后,是春天来了。她带着狗子,在悬崖上采到了新的蜂蜜。狗子也为金黄的蜂蜜欢欣雀跃,熬过冬天,春天依旧是金灿灿的

纪录片在这里就结束了,而我仿佛参与了在遥远荒凉的马其顿山村,那个女养蜂人的人生。虽然她和我的生活毫无交集的可能,也千差万别,但我的心确实被她牵动着,很想知道她现在过得怎么样。

令人欣慰的是,在豆瓣上看到主创团队说,他们已经为养蜂人在自己兄弟村子的隔壁买了个小房子,她不再独自一人守着这穷山恶水了,而跟家人住在一起,也一直是她的心愿。另外,他们也建了一个募捐网站,所有募捐者,都会收到来自蜂蜜之地的蜂蜜。

也许不是所有怀着温柔善意的人,都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能听说她现在过得不错,也算是一种极大的安心和宽慰

公众号:银河系降落伞

 8 ) 别让秦岭成为最后一片“蜂蜜之地”

刘蜜书(左)在辞去教师工作后,在秦岭穿梭30多万公里,找到35户山里人家,与他们一起共同从事古法养蜂的工作。他的四爸(右)是其中一位秦岭养蜂人。

在秦岭生活了一辈子,和山里的土法养蜂人合作也有快十年,但我从来没想到,一部讲述几万公里外欧洲北马其顿山区女养蜂人的纪录片,能让我有如此深刻的共鸣:“她的养蜂方式,居然和我们保育的秦岭古法养蜂如出一辙!”

但看完这部全球得到多项大奖和提名的《蜜蜂之地》后,我感到有些失落,忍不住想:秦岭的守蜂人会不会也有这一天?

《蜂蜜之地》。

纪录片的主角哈蒂兹总说:取一半,留一半。在她看来,价格公平,谁都别贪,这样生计就可以持续。但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有太多现实的因素可以打破这平衡:发展、养家、市场变化、商业资本的鼓动……

就像闯入哈蒂兹领地的养蜂人侯赛因对儿子说的:“我没有必要养蜂,这些都是为了你们。”

看完之后,我自以为是地暗下决心:不能让秦岭成为最后的“蜂蜜之地”,一定要留住秦岭的古法养蜂。

1.得天独厚的陕西秦岭守蜂人

《蜂蜜之地》女主人公所住的村子,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干燥少雨。

相比之下,秦岭陕西段的气候条件要优越得多,蜜源也很丰富。图为山野环绕的秦岭守蜂人的家。

我给秦岭古法养蜂人起过很多名字:养蜂人、牧蜂人、采蜂人、酿蜜人、猎蜜人……当我开始写《秦岭最后的守蜂人》系列文字时,我才发现,他们就是在守——守着山、守着蜂、守着生计。从这以后,我就称在秦岭坚持用古法养蜂的人为“守蜂人”。

《蜂蜜之地》哈蒂兹的家乡灌木丛生、遍地野草,不算荒芜,却没有见到森林,所以蜜源也相对少一些。

而我所在的秦岭陕西段,则有明显的气候和地理优势。

陕西秦岭北麓属温带季风气候,南麓则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北部干燥,南部多雨,西部则慢慢由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寒冷多雪。

从卫星地图上看,这里和西双版纳、大兴安岭等地区,都呈深绿色,是中国乃至全球都更绿的地方。这里有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哺育着345只野生大熊猫[2]。这一片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核心地带。

相比《蜂蜜之地》的哈蒂兹,秦岭守蜂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地图上最绿的地方养蜂,有受全世界宠爱的大熊猫陪伴。

我们协助的守蜂人,主要分布在秦岭南麓。这里从太白山向南缓慢延伸,一直到汉水河谷,海拔由3000多米过渡到600-700米。古法养蜂区则集中在2000-1000米这个范围。立春开始,一直到寒露,也就是从2月底一直到10月底,这里都有花粉或花蜜可供本土蜜蜂采酿。

[1]http://www.snrmt.com/wap/article/index/112480

[2]//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14999

2.北马其顿与秦岭,远隔万里心有灵犀

影片中,哈蒂兹要先爬上附近山崖,将在山岩缝中生长的野蜂“招”至自家麾下。

秦岭的守蜂人们也善于在悬崖上招蜂,只不过使用树桩做成的蜂桶。

影片中,哈蒂兹采用的是当地传统养蜂方式,即招回本地野外蜜蜂,放入提前为野蜂建造的蜂箱里。这种蜂箱模拟野蜂自然选择的栖居地而建。蜜蜂入住蜂箱后,自建蜂巢,自我繁育,自行酿蜜,养蜂人根据每年的酿蜜情况,酌情取一定的蜜换取生计,留下蜜蜂的口粮,以便蜜蜂过冬。

岩石缝隙,树木空洞,泥土洞穴,都是本土蜜蜂选择筑巢、繁育的理想空间。

我们协助的守蜂人熊大哥说:“老辈人先在石缝里发现了蜂蜜,定期采集回家。后来为了方便照看,年年都有蜜吃,才把蜜蜂招回家照看,这样一来,每年都有蜜吃。”

可是我们在秦岭穿行10年,都没有见过蜜蜂在石缝里筑巢的现象——在树木空洞里筑巢的倒是见过几个。牛尾河自然保护区的方大爷说:“过去,有人发现树洞里有蜂子,就把那一段树木锯断,再搬回家养着。和木头一起搬太笨重,蜜蜂也容易半路跑掉,他们就仿照这个树洞,做成蜂桶,放在崖上,就能招来蜂子。”

为什么秦岭南麓的蜂很少在岩石缝隙里筑巢?因为这里潮湿、多雨,就算是向阳的石缝,也难免有些发潮。而哈蒂兹那里海拔高、纬度高、降雨量少。你看她撬开石缝时,周围都很干燥,所以蜜蜂选择在石缝里筑巢。

哈蒂兹的蜂箱是石片垒起来的。秦岭守蜂人的呢?是把直径30-40厘米以上的木头,分成120cm左右的树段,从中间劈开,掏空木头,晾干,就成了蜂桶。哈蒂兹那里没有森林,但是石片却不少;秦岭呢,树木很多。所以,两地人们都非常善于就地取材,来帮助蜜蜂建造它们喜欢的房子。

哈蒂兹家中的蜂房是用碎石片垒起来的,属于因地制宜的产物。

秦岭守蜂人们就地取材,用掏空树桩给蜜蜂造一个家。

不谋而合的是,他们都从悬崖上招蜂。汉西林区的守蜂人刘哥说:“蜂桶要放在发红、发白的崖上,蜂子才肯来。”我问刘哥为什么,刘哥说老一辈人都是这么做的。

后来才知道,这样的崖壁上,光照时间长,相对温暖。蜜蜂是一种恒温动物,它们需要将蜂巢内的温度恒定在36-38度,而维持这个温度,就要消耗它们的“粮食”。如果筑巢的地方光照充足、自然温度高,蜜蜂维持巢内的温度时,就可以减少对“粮食”的消耗。这是后来科学家研究出来的知识,这些知识,秦岭的养蜂人是不知道的,哈蒂兹也不一定知道吧?但是他们都可以凭着经验去揣摩蜜蜂的“心思”,投其所好。

哈蒂兹去悬崖招蜂,背着用泥或牛粪糊起来的藤编蜂罩。

秦岭守蜂人用竹编的蜂罩,形状与哈蒂兹背的高度相似,外表糊着牛粪。

哈蒂兹去崖壁招蜂时,背着一个倒置漏斗形的罩子;秦岭守蜂人,也有一个这样的罩子。虽然他们在地球的两端,但是利用自然的方式却出奇地相似:都编了一个罩子,都使用牛粪把罩子糊得严严实实……如果说有什么差异,那便是哈蒂兹用的材质不是竹子,而是像某种藤条,尺寸较大;而秦岭守蜂人用的是竹子,尺寸稍小。

所以为什么要做这个罩子?

这叫蜂罩。我们可以将其理解成为一个临时用于周转的蜂箱。蜜蜂总是喜欢待在黑乎乎的地方,所以,无论是在北马其顿还是在中国秦岭,守蜂人在做这个蜂罩的时候,都是想创造一个可以方便搬运的“洞”。他们把蜜蜂从之前的洞里,引诱到牛粪糊起来的这个临时的“洞”中;最终再转移至更安全的、由守蜂人为它们专门建造的新家。

虽然远隔万里,但北马其顿和秦岭在就地取材、遵循蜜蜂习性、做蜂罩、制蜂箱招蜂的思路上是一样的。

3.“蜂子这东西,是天财”

蜜蜂对生长环境很敏感,也需要有干净的水源,图为秦岭蜜蜂在饮水休憩。

哈蒂兹担心邻居的牛闯入会干扰蜜蜂,污染蜂房,急着把它赶走。

十年前,我觉得我四爸的蜂群数量总是无法壮大,就自以为是地建议他学习新技术,扩大规模,并承诺包销。但四爸无动于衷,只平静的说了句:“蜂子这东西,是天财,主要看你命上带不带。”

他一个人这样说,我还不以为然。但十年来,我遇到的几百个养蜂人,几乎都这样说。太白保护区的李大爷认真地告诉我:“养蜂不过百桶,过了百桶,做事就要小心了。”

养蜂要靠缘分?是天财?那是不是我们躺在家里等着,蜜蜂自己就会上门来呢?

当然不是。

首先蜜源是关键。蜜源好,蜂才旺。一般来讲,蜂桶超过100桶的守蜂人都住在秦岭核心保护区里。这里几乎没有农业,周围上百公里都是林区,路难走,人烟稀少。生活在这里,必须能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其次,桶多,才更有可能被蜜蜂选中。一个崖上放几个不同大小的桶,可以增加招蜂成功率。给蜂桶内壁涂上蜂蜡,不仅气味能吸引到蜜蜂,而且蜜蜂筑巢时也能给它们奠定一些基础,减少它们分泌蜂蜡而费的功夫。

另外,就算招到蜜蜂,放置蜂桶时,假如阳光不够充足,风太大,缺乏遮雨条件,蜜蜂也会离你而去。

而守蜂人如果总在地里使用农药,蜜蜂也不愿意来。

所以,虽说缘分很重要,但如果你和一个姑娘有缘,却不真心实意的去爱她,她真的愿意和你在一起吗?

如果你虚情假意,不付出真心,蜜蜂也不会愿意和你在一起。

4.生计不能只靠它

秦岭守蜂人种植的天麻。

影片中没有看到哈蒂兹从事其他农业活动,如果养蜂出现不可抗拒的风险,生活就难以得到保障。

在秦岭,很少有守蜂人只靠一项收入来维持生计。秦岭古法养蜂,就像养鸡养鸭一样,家家户户都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

如果守蜂人家的地理位置好,蜜源好,又能坚守古法,蜂蜜收入占比就高一些。我们协助的守蜂人,蜂蜜的收入占比,从十分之一到四分之三,都有,但都不是单靠蜂蜜为生。

汉西林区的刘哥,种天麻,猪苓,重楼等药材,养蜂100桶左右;牛尾河自然保护区的方家,养蜂100多桶,种植山茱萸,重楼等药材,采集桑黄、重楼等药材;小陇山自然保护区的王大哥,养蜂80多桶,种天麻、黄精、芍药等药材……

相比秦岭守蜂人,哈蒂兹的收入结构似乎确实有些单一。蜜蜂没有了,生计就没有了。从她和母亲的对话来看,她陷入了绝望。

一开始,我们也希望守蜂人能专业化发展,把蜂蜜产量做大。后来发现,蜜源有限、气候异常、森林喷洒农药……这些不可控制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蜂群死亡或者蜂蜜产量下降,甚至会导致绝收。

所以,古法养蜂保育工作是要鼓励守蜂人利用本土自然资源及智慧,实现生计来源多元化。这样他们就不会把生活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养蜂上。

5.适度采蜜:用价格调节

侯赛因和商人锯断了野蜂树桩,最终导致无蜜可卖,全家搬离村子。

秦岭守蜂人遵循古法养蜂的原则:对蜂蜜取一半,留一半。

哈蒂兹的蜜蜂没有了,主要是因为侯赛因和商人。

在商人的鼓动下,侯赛因取蜜太多,以致于他的蜜蜂最后无蜜可吃。哈蒂兹的蜜蜂受到了威胁,蜂蜜被盗。商人还不满足,唆使侯赛因和他一起去找野蜜——而那些野蜂,恰恰是哈蒂兹的蜜蜂种源。他们锯断了树木,掏空了蜂巢,蜜蜂只能选择逃离。

商人只会想要更多的蜜,却不会考虑侯赛因的养蜂事业能不能长久,更没有想到他的所作所为会把哈蒂兹逼上绝路。商人这样做,也说明市场上有一群等着抢蜜的消费者。没有需求,哪来伤害?

秦岭这里也大同小异。“取留各半”本是是秦岭守蜂人坚守多年的原则。可随着人们对土货的需求日益增加,守蜂人也会被驱使着取更多的蜜。有守蜂人不听老辈人劝告,取蜜太多,而导致蜜蜂无法过冬。也有人从传统养蜂过渡到新式养蜂后,取蜜过多,冬季喂白糖,令蜜蜂体质变差,而被传染上烂子病,死蜂多半。

受极端气候的影响,过于寒冷的情况下,蜜蜂很容易被冻死。

另外,有些秦岭的“侯赛因”,会用现代化的活框蜂箱饲养蜜蜂,想要产出更多的蜂蜜。但因秦岭本身蜜源比北马其顿好,“侯赛因们”的蜂蜜并没有显示出额外的优势,有时甚至还会滞销——市场本身也在进行自然的调控。

但如果没有商人,守蜂人就无法与城市消费者建立具体的连接,这显然也行不通。那么,可以有商人来帮助建立甚至维持平衡吗?

蜜蜂自己筑巢,自我繁育,自然分蜂,吃自己的蜜蜂过冬;古法养蜂应更顺应蜜蜂的自然习性,更照顾蜂群的整体性,适度取蜜,既能照顾蜜蜂,又能谋取生计。如果有商人利用价格杠杆,适度地提升价格,则可以让守蜂人自身更加坚守他们的传统做法。

坚持适度采集、多种经营,是完全可以兼顾绿水青山与合理收益的。而对那些想要尝试新式养蜂的守蜂人,我们也可以支持并一起探索,在照顾蜜蜂自然习性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提升产量,同时适当降低价格,这样也可让一部分消费者买到更廉价的自然蜜。

6.回不去的大山?

太白山守蜂人方大爷(中)今年已经80岁了,左为方大爷的女儿,右是本文作者刘蜜书。

北马其顿的哈蒂兹50多岁了,守着家中85岁的老母亲,在山上独自采蜜。秦岭的守蜂人,也很少见到40岁以下的,50-70岁这个年龄段占比80%以上。更年轻的人几乎都外出打工了。能留下来的,很多也是因为考虑到要照顾老人或者孩子。

汉西林区刘哥,40多岁,一个人在老家种天麻,老婆带孩子在镇上上学。他说他适应不了城市生活,不愿意出门打工,所以主要靠种天麻和养蜂;王明春50多岁,和老婆留在小陇山自然保护区的一个大山沟里,挖药、种药、养蜂,同时守着年事已高的父母;汉西林区的熊老哥,50多岁,和老婆一起种天麻、喂母猪和牛。熊老哥一个儿子在当兵,一个女儿在上学,还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他要攒钱给儿子买房,给女儿挣学费。

年轻人是回不去的。虽然也可能比在城市挣钱多,但太寂寞太清苦,年轻人受不了。

山顶的人搬到了半山腰,半山腰的人搬到了山脚下,山脚下的人搬进了城,人们都和山上的水一样,慢慢向更低、更开阔、更发达的地方流动。

再过10年、20年,会怎样?山里大概没有人住了,古法养蜂也就没有了,和《蜂蜜之地》一样,只剩下一座一座的坟头。

蜜蜂会怎样?没有人守护它们,会不会被狗熊伤害?没有人取它们的蜜,它们会不会更健康?没有人用蜂罩捕获它们,是不是更自由?

希望总是有的:哈蒂兹悬崖上的野蜂又开始产蜜了。

哈蒂兹也好,秦岭守蜂人也罢,他们都没有把蜜蜂当做流水线上的一位工人。他们是爱蜜蜂的。他们深深地知道,自己离不开蜜蜂。

既然还有守蜂人在秦岭深山里居住生活,既然大家还需要蜜蜂酿造的香甜蜂蜜,那就让人类与蜂子们一起好好地相处下去吧。

图片:《蜂蜜之地》静帧、刘蜜书

编辑:春晖


关于食通社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更多文章

蜂蜜之地:取一半留一半|观影会报名

松茸和彝族三代人的三十年

四川小金的采松茸者说|《末日松茸》读书会回顾

版纳:孔明山|古茶山上的年轻人(一)

 短评

圣丹斯大奖得主,女采蜂人的孤独小世界。导演用三年时间营造信任,让拍摄对象完全无视镜头存在,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坦露了出来。生活如蜜,留一取一,既是影像记录也是完整故事,这样打破剧情片和纪录片分界的电影太难得~人要敬畏自然!

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有点不如预期,因为它的优秀太意料之内——细腻感性的女性视角与功利粗暴的父系外来者碰撞;让拍摄对象忽视镜头存在的关系处理;编排剪辑不藏修饰痕迹、大胆选择偏剧情片的剪法,从而达成多面向的冲突捕捉与情感呈现。失手的两个地方:两户关系恶化的转折过渡稍快、现代化带来的对峙没有更深挖掘。而这也导致这部作品看着非常朴素、宜人,却又容易让人最终淡忘了主人公生活中真正的痛苦与绝望。

1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用三年时间安静地陪伴与记录,广袤天地间的营营众生何其渺小,毁坏力却又如此惊人,若不顾自然法则、不敬自然力量之威,短视无知的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最终只会将灾难引向人类自身。女主真是一个太可爱的人,善意调侃母亲,善待珍爱动物,富有童心,热爱生活,与蛮力掏空资源的邻居显然早晚交恶,拖家带口的邻居一大家子以及搬空的村庄可以深入想及马其顿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貌似田园风光的背后,是各种人为破坏生态的荒凉。摄影和构图太赞了,室内打光宛如油画,室外逆光如剪影。

1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自然光真美,焦糖色,黄灿灿,是蜂蜜的颜色,是阳光的颜色。人在自然里好渺小,终其一生,不过也是在酿造自己的蜜。

1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你们说四个春天拍得好的都来看看人家怎么拍记录片的……

20分钟前
  • 力荐

导演一定有巨大的素材量吧,可以把纪录片的素材剪得跟剧情片一样精彩,素材足够撑得起细腻的叙事节奏。这个女人在镜头前太真性情了,有着非常美好的人格,让人不自觉地为她担忧,为她难过。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最近读《人类简史》让我变得谦卑,不再觉得现代生活有多么优越。在honeyland里,自然的惊人之美和Hatidze迫切要去守护自然和谐的那份温柔真让人眼红,然而她也没有远在另一个世界,Hatidze和邻居的小孩、和母亲、和她的猫、她的狗已经足够让人做感情的投射。冬天开始的时候,我的眼泪就没停过……母亲去世后,她坐在母亲曾经睡过的床铺上,轻声与猫聊天,这一幕好像是写给我的预言,好比在泪腺里投了一颗原子弹。

29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力荐

她无微不至地照看着奄奄一息的老母亲,嘴上偶有小抱怨内心却不舍母亲连续的亲吻;她用善意迎接了突然闯入的邻居一家,被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蜂蜜之地却依然疼爱着每一个顽皮可爱的孩子。她也染发爱漂亮,她也爱小猫小狗,她虽为没有后代而惋惜,但深深爱着她的蜜蜂。无线电接通了电台,飞机越来越频繁地划过天空,现代文明似乎慢慢进入这片荒漠,但女养蜂人用最质朴善良的心守护着毫无杂质的人生,无论灾难丰收还是生离死别,再多难熬的冬天也会迎来春天。呈现出强剧情却无比真实的纪录片,展现着极其动人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上影节第一部五星送上。

30分钟前
  • Captain_C
  • 力荐

养蜂人一直是我心目中最浪漫的工作,因为感觉上是一年四季追着花儿跑的,永远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地方。但是也有这样的养蜂人啊,人群和蜂群都在春天嗡嗡来到,留下甜蜜也留下螫痛,天气冷了就去温暖的地方寻找新的花儿……除了追赶春天的养蜂人,也有等待春天的养蜂人啊

31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导演说找到这位女养蜂人拍纪录片,原计划是三个月,但是延长到了六个月,然后这一家牧民闯进了她的生活,最终这片子拍了三年。故事的连续性和戏剧性强的不像纪录片。肆意的掠夺和无尽的贪婪,最终都会反射到人类身上,只有懂得敬畏大自然,才能共存。冬天总会过去,春日到来,在灿烂阳光下的广袤土地上,愿这个女养蜂人能够继续坚强而温柔地生活。

32分钟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力荐

一片叶子就能拯救一只蜜蜂,一户邻居就能杀死一段生活。她哭着对母亲说,如果你是个婴儿,我就把你抱走离开这里。她又对邻居家的男孩说,如果我有儿子,生活会完全不同。能和蜂后制定协议,无法阻止人类贪婪。守着眼疾的母亲,经历太多冬天,便不再期盼春季。离不开蜂蜜之地,仿佛这是宿命,认命而已。

36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22SIFF。几乎完美。3年2000小时的素材才会有这样的从容与紧凑。

40分钟前
  • 好样的
  • 力荐

从前面的欢歌跳舞、荡秋千、听广播音乐,一片生机的蜂蜜王国,到最后的蜜蜂死掉、人去楼空、孤身寡影,生活瞬息万变,Honeyland并无甜蜜。老母亲的离去,把银幕之外的我彻底击溃,要知道这是纪录片啊,孤苦老人是我的软肋。“经历太多的冬天了,你想象过春天的来临吗?” @第22届上影节

4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原来人老了以后是分不清哭和笑的,哭的时候像笑,笑的时候像哭。拍摄一部纪录片,等待比捕捉更有力,捕捉是瞬间,等待是永远。

4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SIFF🔹飞机划破蔚蓝天空,卡车带来热闹邻居,旧土最后的采蜜人盼来了久违人间味道;取一留一是大自然恒定的法则,却被闯入者的贪婪欲望点点侵蚀;看似是大家族的热闹团结被互相埋怨覆盖,更在即使吵架拌嘴却也相依为命的母女面前相形见绌;白雪皑皑的马其顿平原用自然的惩罚送走入侵者,只留下春天酿下的甘甜蜂蜜,让这故土的坚守者继续盼着春天的来临。

51分钟前
  • 澈南
  • 力荐

NDNF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美得像一首诗。两位导演在映后表示他们至今都与片中的女养蜂人保持着联系,并用该片获奖拿到的奖金为她在附近的村庄里买了一栋房子。另外还建立了一个募捐网站,每位募捐者都可以收到一小瓶来自honeyland的蜂蜜。银幕内外都是满满的真诚和温柔。

56分钟前
  • xaviere16
  • 力荐

孤独的喀迪斯是一位住在马其顿山谷间的养蜂人,她和蜂王约定:「你一半,我一半」,靠着与自然和谐相处,喀迪斯的生活也还过得去。但突然闯入的牧民一家却打破了宁静,他们带来了孩子的欢笑,也带来了人性的贪婪。喀迪斯慷慨地教授他们养蜂技巧,却因为他们不断的索取,导致自己的蜜蜂没有食物死亡,冬天将至,喀迪斯和卧病的母亲将如何熬过冬天。这是今年看得最好的纪录片,略过头顶的的飞机,漫天飞舞的蜂群,染黄天空的夕阳,敬畏自然的养蜂人,平静朴实却充满力量。

1小时前
  • 天马星
  • 力荐

大自然如此地公正,她即无私又严厉。而人类,也曾经如此温柔坚强地活着,做为大自然的一员。// 看完了想养蜜蜂,想要住在小山村里。

1小时前
  • 私~川流
  • 力荐

看到几度哽咽。导演映后会结束,和导演擦身而过,礼貌性但也是真诚地表达了对片子的喜爱。他说要尝尝他们带来的蜂蜜吗,我就笑了。

1小时前
  • Hazel
  • 力荐

选了这部做首场电影真是太好了。进影院之前,我十分担心它会不会像《人生果实》那样试图贩卖给我一种生活样本,但我的担心完全多余。主旨非常简单,就是苦楚与甜蜜,人生苦多,蜂蜜甜美。但每个镜头都像拥有呼吸,克制而纯粹,一如那一罐罐蜂蜜。我们长久地凝视一个人的脸,仿佛目睹一桩神迹一样地凝视一张脸,我们突然理解了那种苦与甜,理解了那些孤独和陪伴。我突然理解了,凝视这张脸,就是在凝视我自己。

1小时前
  • 遇春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