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女儿

已完结

主演:阿莎·德维,巴德里·辛格,Satendra,穆克什·辛格,M.L. Sharma,Vinay Sharma,Pawan Gupta,Akshay Thakur,A.P. Singh,Leila Seth,Maria Misra,Sandeep Govil,Raj Kumar,Rashmi Ahuja,Pramod Kushwa,索尼娅·甘地

类型:综艺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2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3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4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5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6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3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4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5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6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7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8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19印度的女儿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那些美丽而惊慌的脸

看这片的时候,脑子里一幕幕回放当年在德里坐大巴去附近一个叫gurgon的小城找朋友、经过郊区一个小贫民窟的情景。尽管还离了一段距离,尽管早在电影里看过多次,还是被那种景象震撼到了。但印象更深的是,脏乱不堪的棚屋里,偶尔会闪出几张很美丽的淡棕色脸庞,眼睛明亮但里面除了无知、苦难和惊慌,没有其他内容。
当时只是一阵惊艳,现在想,生在那么贫穷脏乱的地方,美貌只能是一种负担,越漂亮意味着越容易被性侵犯和骚扰。
也许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印度是一个天堂与地狱并存的地方,既然能出现感动全世界的特蕾莎嬷嬷,大文豪泰戈尔,圣雄甘地,自然就会有这些灭绝人性还自以为在主持道义的强奸犯。
片子里有个公益组织负责人,说了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他们(那些赤贫的印度人)…过着一种根本不值得为之活着的生活。”
被害姑娘的父母,完全没有受过教育,却说出了非常富于智慧的话,从头到尾都没有激烈控诉,很伤心但是始终保持了一种宽厚平和,那种无言之痛令人感动。
我跟朋友谈了这个片子,对方说,为什么要看这种片子呢?我是不会找来看的,记不记得有一句话是“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我说,我也想跟个小天使似的每天只在花园和白云里飞来飞去,弹弹琴唱唱歌就好了,可是我现在知道了这个事情。只要一想到,这个世界上,有人仅仅因为出生在不同的地方,就遭受那么大的痛苦,被那么残忍地剥夺了生命(被害女孩的肠子被扯出了体外),就觉得无法忍受,觉得如果不能做什么,至少也想了解一下。强奸这个问题,始终是全世界女性都必须面对的一种尴尬。大而言之,只要世界上还存在这样的事情,只要人类文明的均值还有巨大的地方差异,那么,对于贫穷与不公,对于女性和儿童权益的关注度,就不得不一直保持下去。
这部片子并不算好的纪录片,视角不客观,两边的言论都非常极端,其实应该尽可能吸收一些更加中肯的观点,比如普通民众的看法。
我是在B站看的,弹幕上很多人说,一辈子都不会去印度。不知道该怎么说,它不能代表我所看到的印度。尽管发生了这样的事,尽管脏乱差,但仍觉得印度是个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

 2 ) 《印度的女儿》——女物时代的悲剧

在《甘地传》中,他说印度有两种奴隶制度,一种是女人的,一种是低等贱民的。曾经的他用“非暴力不合作”制止了一次又一次暴力事件最终为印度带来了解放,然后印度根深蒂固的污秽却不是他一己纯洁可以洗净。乔蒂辛格可以被赋予“印度的女儿”的称号,而本片呢却在印度成了禁片。有些像前几天一名男子强奸12岁侄女亲属写谅解书要求轻判的新闻:我们的女儿你可以强奸,但是让大家都知道就是你的不对了。

如今印度这个“强奸强国”屡屡爆出刷人三观的针对女性的性暴事件,特别是在看了这个纪录片之后,我觉得学习一下国际公认的最标准的防身术“以色列格斗术“非常有必要。事实上最初的想法是永远也不要踏入这个行为肮脏思想落后文化不公的国家,这又令我想起了美恐第三季中斧头凶手的真实传说:1919年,新奥尔良斧头凶手在报上公开宣称某晚将杀死全镇除听爵士乐以外的所有人,那晚,全镇请了所有的爵士乐演奏者大狂欢,斧头凶手实现了诺言,以绝对的胜利告终该闹剧。中东伊斯兰国家对女人的“荣誉谋杀”、印度对女人惨无人道的强奸案,以及一些国家因征战和医疗水平落后等原因致使女人死亡率居高不下,如果我因为恐惧而在有权利、有机会去这些地方时止步不前,那岂非和百年前小镇上狂欢的人们一样?

我不想否定反抗的权利,不想否定自由行走的权利,不想否定自身存在的权利,不想否定展现先进文明更保障人权更注重自由的义务。这个世界对女人的威胁有多大,女人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有多强大。早上新闻里看到埃及有个单身母亲,丈夫早逝,当地对女性歧视过大导致她为了抚养女儿不得不女扮男装几十年维持生计,剪去长发、穿上男装,干着男人的活后来获得了政府颁发的“最佳奉献奖”证书。这种看似荣誉实则打脸的行为在证明政府不作为的同时也展现了贫困女性绝境逢生的智慧所在,虽然世界如此险恶,也不要低估了女人的韧性。也许法律、制度、政权、信仰统统对我们不利,我们一样不会屈服。

在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宗教里几乎都让女性处于极端不利的环境中,在教义中加以贬斥之外,印度教允许女子成为“印度圣女”供高僧亵玩、伊斯兰教允许家暴惩戒女性、佛教视女人为邪念妖物不可靠近、基督教让女人成为偷食禁果带来痛苦的根源等等。宗教的影响力在中东地区表现的更为显著,政府甚至不得不为了安抚教会力量而向信仰让步,其中以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伊斯兰国家的“荣誉谋杀”为申。法律中的权利和义务在含糊不清中为权贵服务,这就有些像“踢猫效应”,因政策和信仰的不公在中下阶级身上积压的怨气越来越多,被不当人看的弱者就是他们最好的出气筒。前几天哈尔滨两男人无聊暴打流浪汉出气的新闻还历历在目,说到底,现代社会存在如此多法律意识、人权意识、平等意识淡薄等问题,还是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大的原因。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时,在温水中的人民如同被煮沸了一般情绪高昂,虽然示威游行常常不能改变政府的主流思想和审判结果,但可以逼迫他们做出某种表态来应对国际舆论。

然而不可否认,在当今信息交流的迅捷形势下,每倒下一个牺牲者,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反抗者出现。虽然我不信主,不信玉皇大帝,不信真主,不信所有的苦难是为了来世或天堂的欢愉,但我相信他人所受的苦难被大众知晓后可以激励更多的人为人权和自由和奋斗。现世或许就是地狱,前人以及我们的尸骸遍野,鲜血所经之处草木哭泣,然而都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过去几千年人类文明中没能做到以及恶意铺垫的,无法奢求现代人用几年、几十年、几百年来改变成完美的模样,但却阻止不了人类为了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和自由而抗争。

女人被物化是男权社会的标志性特征,她们的思想、行为、审美、生存意义无一不像牛羊狗猫一样被男性塑造的模型所约束。有时候,我们都是长颈族女人,只不过是被思想的铜圈箍住。但女人的权利不应该由男人“恩赐”,可惜这种意识形态还是随着女权意识的苏醒而悄悄潜伏在四周,最根本就表现在女人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上。上海曾经有几个女孩在地铁站高举牌子“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要清凉不要色狼”引发热议,奇怪的是男人们从来不觉得自己光着上身或者邋里邋遢露出肚皮而羞耻,反而引以为豪彰显“男人本色”,而女人穿着自己喜欢的衣服出现在公开场合时便是“挑战“了他们的荷尔蒙。虽然很多自认为在保护女性的男人认为并非是要她们穿的像阿拉伯妇女那般严严实实,但至少要庄重大方整洁得体,而不是暴露出不该暴露的部位和内衣。这看似毫无违和感的背后依然是男性试图掌控女性审美观以及身体归属的问题。前者的解决办法是女人们加强锻炼有防身之术便能让男人们闭嘴(非要有男性同志抬杠说那所有的女人干脆都穿比基尼或者裸奔出来得了,反正你们想骚之类的言语,我只会默默的伸出中指),后者却较为严峻。

女人的身体,婚前从父婚后从夫这种传统理念在亚洲国家极为盛行,《上海社会档案》里便讲诉了一个有关少女初夜权的悲剧。仔细想想,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为胸脯变大羞耻、为月经羞耻、为听到或看到不洁之事羞耻、为春梦羞耻、为欲望羞耻,似乎女人只有在不断的羞耻中才能苟活。而到了《贩母案考》,一个女人伺候七个男人时就该歌颂“繁殖乃第一生产力”了。就连神话中的女人也不被“淳朴的劳动人民”放过,女妖为了报恩就得和凡人结婚、仙女被偷窥洗澡就得和凡人结婚、好学女心上人死了就得去自杀以示清白、要和丈夫分手那必然会一世孤苦万人唾弃,这就是神话故事里的真相:不管女人多优秀,终归是得有个男人靠着才行。在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了数不清的“妇刑”来凌辱女性满族恶欲,现代人聪明的多,用充满“正义”的言论和“安全”的思想约束女性,扼杀其思想的萌芽,阻断其前进的步伐。虽然这言论更多来自中下阶级的男人,然而这是一波社会的主力军。他们对于生活的不满和自身的无能只有发泄在女人身上才能得以平衡,只有掌控更多的弱者才能得到些许胜利感,所以《印度的女儿》中司机觉得“强奸案中的女性应付更多的责任”。女性被物化的恶果已经成熟,这是女物时代的悲哀。

然而往往可怕的敌人不是来自男人,而是来自我们的同胞。在《印度的女儿》中,主犯一家女性的表现着实令人心寒:母亲哭诉没有人给她养老、妻子哭诉没有人保护她和儿子只能选择去死。言辞激烈甚至表达了对受害者的蔑视,妻子愤怒的质问“难道判了我丈夫印度就没有强奸案了吗”。贫穷是接收不到教育的主要原因,但主流意识的控制才是根本原因。人们因为贫穷而激发恶念,在痛苦的生活中找不到宣泄口,唯有看着整个社会不幸才能稍稍缓解疼痛。这些不幸的女人早已坦然接受男权世界的一切规则,她们自己是笼中之鸟,却痛恨看见飞在蓝天之下的鸟儿。在《生于妓院》中,加尔各答的小女孩儿们从一出生就注定了成为妓女的命运,无法接受教育、政府紧闭着双眼、国际无法出手、热心人士力量不够,又有谁去救她们?只怕她们连问一句“why”的疑惑都没有。

然而我们总要乐观,奴隶时代结束了,封建时代结束了,女物时代的结束还会远吗?

 3 ) 结构笔记

记得毛姆说过类似的话: 为了探究一只蝴蝶为何如此美,我把它肢解了。以及,对司机的辩护的一点反思:“如果强奸判死刑,那么受害者被强奸则必死无疑。”

希望日后能够创造真品。

PART 1 事件经过

模式:模拟仿真拍摄

穿插双方立场发言(这段太有张力了,仿佛是在看两个不同世界的人的独白)

1)一方:强奸犯,及其辩护律师

2)另一方:女孩父母、朋友,法官,路人

Ø PART 2 社会问题

*转换片段:社会游行,并持续作为这一部分的线索,引发变革以及揭露社会缺陷

1.游行示威——女性不平等问题:堕女胎、强奸etc——社会结构

1)事件结局:女孩去世(印度国会主席甘地:转移到世界上最好的医院之一,我们都相信她会好起来。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其母亲说:“她不会好起来了。”非凡的张力)

2)回到事件:蜡烛纪念仪式

2.采访少年犯家属——少年问题:家庭贫困,生而不养——社会贫穷

3.游行呼吁死刑——法律问题:法典条文中的歧视,判处etc

Ø PART 3 判决以及后续问题

*转换片段:对强奸犯的判处,死刑

1.引入一些不同的声音:为男权辩护的律师(印度女性的物性)、强奸犯的家人(谁来养育和保护我们)、司机(如果强奸判死刑,那么女性被强奸则必死无疑)

——社会思想之过:女性没有独立意识,男性习惯于占据强权位置

2.指向家庭/社会的教育

3.结尾:女孩的悼念仪式,花灯在水上飘远

2012年12月16日,事发。

2012年12月29日,女孩辛格去世。

2020年3月20日,四名罪犯执行绞刑。

当时影片里司机的一句话,说,如果强奸判死刑,那么受害者被强奸则必死无疑。

而我去问了学法的朋友,她说:“正因为要保护受害者,所以才为强奸罪的刑罚设置了梯度,比如(中国)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更加恶劣的情形(我忘了具体说法,大概五条)就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死刑是作为最严重的惩罚出现的。”

很遗憾,强奸犯不是都能判死刑的,但是这是出于保护受害者的考量,如果谋杀和强奸得量刑没有区别,那么很多受害者就会被谋杀。sigh

所以,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这个案件,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公众舆论压力的胁迫,因为当时印度罕有判处死刑的强奸案。

但是个人觉得中国判3-10年,这也太少了吧qwq

[世界为何要披着层文明的羊皮呢,我们不妨想想还有什么比死刑更重的刑法,安排[笑

 4 ) 声音,肖像,以及我对女性主义的一些理解


很多年前第一次有人跟我谈“女权”和“女性主义”时我表示不甚赞同,原因是时年13、4岁的我认为男性和女性本来就是平等的,谈“女权”的前提是把女性降到一个比男性低的位置,反而突出了女性和男性不对等的身份地位。好在这个幼稚的想法很快就被取代了,因为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把目标当成了现状,而如今女性和男性的地位的确是不对等的,就像《印度的女儿》这部记录片中的极端例子表现的那样,就像我们每日在现实中和在网上都不断地听到看到的那样,“男性”这个概念被扩充理解为“人们”,而“女性”则仅仅是女性,女人,较为软弱的,屈从的,被动的,肉体(欲)的,当然也同时是美的、善良和慈爱的——给男性以抚慰的。固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区分两种性别,但是整个社会倾向于这样的划分,否则一个女人就不会被别人在自己的社会身份上贴上“女性”的标签:女大学生,女医生,女律师,女代表……并不仅仅是强调“女”这个自然属性,而是将其社会属性,或者说,社会形象跟这些传统上仅属于男性的身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怪异的整体(比如我们想到“女技工”,就同时想到女人细弱的手腕,以及这只手腕上满是油黑,拿着大铁钳子的画面,给人——男人一种另类的性感)。

很明显,这种把女性视为“异类”的做法是男权社会的产物,原因是女性无法像占主导地位的男性一样表达自己。女性或者完全没有话语权,或者需要按照男性制定的规则出声,即受到男性声音的影响和左右,也就是说,她们发出的是一种借女性之口表达出来的男性声音,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所以纪录片中凶犯的年轻妻子对着镜头面无表情地控诉法律带走了自己所依附的丈夫和幼子的父亲,让自己失去了生存的意义和可能,所以我国古代妇女心甘情愿地从夫从子,为自己的亲生女儿裹脚,一些现代女性也惯于把婚姻当做终生所倚——这些当今网络女权主义者常举的例子,仔细想想,其实都是关于“发声”的:只有主动发出声音,才能摆脱被言语的主体(Subjekt)划归为“对象"(Objekt,这个词也可以表示“物体”)或者说,被物化的境遇。然而物化并不仅仅是那些让所有人义愤填膺的极端例子那么直接——如影片中的年轻女子被一群男人当成了嘲弄的对象和泄欲工具,因为他们觉得她比自己低下【注一】——更体现在“女性”作为一个整体被赋予的形象特征上。
简单说,当人们谈论女性时,谈论的是什么?是女性的画像,Frauenbild。这是我的德语文学学之路刚开始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三个词之一,是读莱辛的市民悲剧《艾米莉亚·伽罗第》(Emilia Galotti)的研究文献时发现的一个词:莱辛的剧作中有一个情节,画家为剧中两个女主角分别画了张像,王子的情妇奥尔西娜伯爵夫人的画像满溢着性诱惑力,形象凶狠狡诈,贪婪傲慢,而市民少女艾米莉亚的画像则展示了一位贞洁娴静的姑娘,一脸天使般的天真纯洁。这两张画像就可以代表男性赋予女性的两种形象:圣女和淫妇,Heilige oder Hure。仔细想想,几千年女性史上几乎每个留下名的女性都能被归到二者其一中:要么是100%的精神和0%的肉体(欲),要么相反,总之都是强调肉体,简单极端。与之相对的,“男性画像”则很难画出,若非把男性用职业、地位、籍贯等细化,人们似乎很难用几个形容词为男性制定出一种或几种典型形象(Stereotyp【注二】)。原因很简单:可以发声的男性为沉默的女性群体作出了两张标准像,到了为自己画像时,每个男人都会考虑自己的个性,以至于画不出来一张代表所有人的像,只能用一些和女人不同的特征来做些模糊的修饰。

因此,当现代女性第一次打算突破自己被赋予的框架和形象时,她们只看到了女性和非女性两种可能性,认为把自己放到男性的规则和语境中,做法就是一味模仿男人,比如穿裤子,不戴胸罩,不剃腿毛,为抽烟而抽烟等等。这是女权道路的重要一步,可是这些为了打破男女之间的界限而想出的做法不仅是模仿男性,同时强调了传统的女性画像上的特征。这种手段似乎被人们嘲笑至今,但总算是寻觅过程中的一步。
其后的女性主义者找到了“模仿并且颠覆”这条路。举个我熟悉些的例子吧:既然文学上的主导权在男性作家手里,只有一脉相承的男性文学,女作家们却缺少可以借鉴的传统,所以她们一方面模仿男性文学体系的传统,一方面试着颠覆这些传统,并从自身的女性视角出发对其作出批判(“schielender Blick”,乜斜着眼看),这种手段虽说不那么极端了,却也不算真正地用女性自己的声音说话,仍在用男性的视角观察自身,哪怕最优秀的女作家也常常不免用介于男性和传统女性之间的目光审视自身和世界,仍无法在作品中营造出纯粹女性的声音。一个例子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克里斯塔·沃尔夫的两部小说《美狄亚》和《卡珊德拉》。作者把作品的背景放到神话时代,也就是父权/男权社会形成之前或者之时,以便探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女性”,探究被禁言之前的女人是什么样的,以及有个性的女人怎么就变成了面孔模糊的女性画像。其中特洛伊女祭司卡珊德拉的形象和我们这部纪录片中被害者Jyoti Singh有些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聪慧、有个性的年轻女子,却被强权贬低得物化,首先是一个失去了与生俱来的自由和权利的人,其次是一个被装入框架中的女人【注三】。《印度的女儿》这部纪录片就是要打破这个画框,把Jyoti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是一个有抱负的青年,23岁,认为没有什么比医生更为崇高,自尊自爱并且爱家人,对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充满期待,有作为现代都市青年的精神生活;或者表现其作为学生和子女的身份——观众看到这个名叫Jyoti Singh的人是个有不同维度社会属性的人,社会意义上的“女性”只是其中的一种,然而强奸犯的做法就是把Jyoti限定到这一重身份之内,更不用这一重身份,及典型化的社会女性属性,还是个越发难以立足的命题。

我想这部纪录片和现今的无数女性主义宣言及作品都属于上述的“模仿和颠覆”这一阶段:女性打破窠臼,为自己发声,同时打破男性赋予女性的画框,这无疑是男女真正平权之前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是远不是最后一步,毕竟片中的抗议者和众多观众还在为打破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偏见而斗争,也就是说偏见还在,问题还在。Michail Bachtin曾提出过不同声音之间“对话”的模式构想。在这种多少有些理想化的模式下,原本被边缘化的群体可以和强势群体共同发声并且进行交流,由此慢慢地消除不同群体间地位上的差距,同时,不同话语之间的差异将不再被看作应该消除的鸿沟,而是对话的价值所在。就这样,逐渐地,无论是女性还是其他边缘化群体,都能不再只是“为自己发声”,而是发出自己的声音。做为一个女人说话,或者说,作为”身为女性的自己”,与他人平等地对话,愿意做机械师还是家庭主妇都是以自己的独立意愿为基础,破除的只有是社会偏见,而不是男女之间的自然差异。这种平等对话的模式虽然仍不可能,却不失为大家理想中的下一步骤候选。

不过这是理想。理想实现之前,这部纪录片一类的“为自己发声”是必要的。
要平等交流,只能从学会发出声音开始。【注四】

=======

注一:让我特别留意的一点是,纪录片里的主犯说:“我对她一无所知,现在报纸上写她是个医学生,我才开始了解。”从中可以得到至少两个讯息:第一,这群男人并没意识到女性的社会身份,只考虑了“女性”这一重身份和她混于几亿印度女性中的模糊面孔;第二,如果他们考虑到这个姑娘是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未来医生又会怎样?会不会多一点敬畏之心?面对“肉体化的女性”和“社会精英”这两重标签,他们更看重哪个?私以为还是“肉体化”的这一重,医生这个职业很可能只能给他们添一些“异类”的性感罢了。
注二:别跟我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什么的,那一般是男性在婚恋中的角色,算是细化过的。
注三:所以说大家是不是小看《十二年为奴》这部电影了?
注四:写到后来有些困了,所以收尾很草,争取将来再改改。

 5 ) 《印度的女儿》:保持愤怒

《印度的女儿》围绕2012年12月发生的震惊世界的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展开,由案情进展、相关人物采访与专业人士分析等部分构建叙事。作为一种力求改变现实的行动电影,《印度的女儿》使用了一些戏剧化手法,不断地拨弄着观众愤怒的神经,将印度社会中传统和现代的激烈冲突通过乔蒂辛格展现在世界面前。

一. 客观性:事件回溯处理与纪录画面

有时纪录片记录的事件已经发生,不免需要对于事件缘起进行回溯。社会事件和历史题材的作品为追求直观生动,一般会采用搬演的方式再现过去的事件,辅以资料和旁白介绍力求客观。《印度的女儿》中这样搬演则显得非常写意,却透露出另一种真实。在影片开头部分,女性旁白冷静客观地简述了案件发生的过程。画面中出现的则是被模糊掉的气氛信息:夜晚、昏暗的公交车、诡异的蓝色、任何时候都会发生的乘车动作,仅此而已。影片并没有选择一个特定的演员扮演乔蒂或是罪犯们,也没有直观地视觉化呈现出她和男友遭遇到的暴力。冷静的女声总结道,“在印度,每20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被强奸。”

可以说,这样的强奸率就像乘车买票如此日常的动作一样常见。每一天都有夜晚,印度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女性参与工作越来越常见,女性出现在这样的时间和地点只会越来越频繁。这种搬演首先就将影片的讨论由乔蒂一人的案件扩大到社会化的层面,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导致这个案件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当社会还习惯于把强奸归罪于女性穿着和行为的时候,影片给出的解题条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女性,与男子结伴走在八点钟的路上,这样正常的情形足以促发这样极其不人道的暴行吗?

抛出问题后,影片随即切回到案件发生后的时间,即民众示威游行的画面,巨大的海报、女人嘴上的黑色布条、武装力量、高压水枪……真实的画面反而拥有更强的戏剧性。影片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印度官方究竟对此事作何感想?

片名出现前,影片采用了冷静与暴躁、模糊与现实两相对比的手法将情绪大大提升。虽然目前观众只知道事件的主角是一位23岁的医学生,却已经为她的遭遇感到愤怒。包括对于男人们的生活状况、案发前的活动、女孩的生活细节和印度社会文化的展示,均采用与案情回溯的同样的方法,没有特定的演员,似乎只是日常发生的另一件事,却是件件都可能导致惨案的再次发生。整部影片大量采用的采访不仅使观众与乔蒂的父母师友产生共情,与其中罪犯一方的采访恰到好处地穿插,造成观念和情感激烈碰撞,可见这部影片是希望诉诸感情的,因为感情是最能够推动行动的因素。在这样的前提下,能够追求的客观性非常有限,捕捉主观的真实。

二. 主观性:冲突、悬念

通过强烈的对立观念表现冲突是影片最为重要的一种构建情绪的方法。影片提供了乔蒂与罪犯两个主要的对立的视点,还有受高等教育与不受高等教育、官方与民间等多个矛盾点,穿插讲述,营造冲突。影片伊始,乔蒂的父母就将乔蒂的童年介绍给观众,乔蒂的好奇心和梦想、她的求学艰难、她作为女孩的自我珍视,似乎一下将这个女孩活生生地带到我们面前。随即,罪犯之一的穆克什出现了,他的观念正如影片所需要的那样极端,与女孩一家形成尖锐的对立。影片拍摄者带着追求真实的愿望也同样地走进了罪犯的居住区,站在他们的角度再次回溯案情。那一天他们和往常一样喝酒寻开心。拍摄者走进他们的居所就好像走进他们过去的生活。他们从小接受到暴力的管教,忍受性压抑的文化氛围,与观众的猜想其实大致相当。在影片中还提到了另一个小男孩。乔蒂曾经阻止警察以殴打的方法教育这个偷窃的男孩。在此,乔蒂几乎已经被影片塑造成为未来的希望,且不仅仅是印度女性的希望。当影片的反面声音也顺应正面的猜想时,反面的声音就以及失去了本身的重要性。不为反驳,仅仅证明已有的结论,助推情绪再次升高。乔蒂离家前的细节伴随着母亲的旁白被穿插在罪犯的叙述中,懂事、乖巧的女孩和压抑的男人们剑拔弩张,终于对于案情的追溯达到了关键的时间点。两位罪犯的律师甚至比罪犯们更加激进,他们冷静地、体系地提出了他们所相信的男权文化。“女人就像是钻石,如果随便扔在路上,就不能怪狗将它叼走。”以及“印度的文化是最好的文化,因为这个文化中没有女人的位置。”他们的话相当于对犯人的行为以及这个群体提出了口号和总结。

影片叙事过程中调动感情的另一手段是悬念。在追溯案情发展的过程中,影片不断地剥出罪犯的犯罪动机、女孩的身体状况等等信息,推动观众的情感达到最高处。在影片前半部分,女孩是缺席的。影片并没有交代女孩现在何地,身体状况如何。直到进展到案发时刻后,才由一位警察采访透露出关键的信息——女孩和她的男性友人都没有当场死亡,他们赤身裸体地在公路旁呼救着。乔蒂的母亲带着眼泪说道,“没想到她那么坚强。”影片选取了一位女性医生对乔蒂的伤势做出了介绍,并穿插着母亲落泪的画面和穆克什的反应,对观众形成刺激。虽然母亲落泪并不一定因为听到女儿的伤势,但是剪辑中无形营造了这种氛围。在影片前部分穆克什讲述自己的观点时,影片也将街上男人们的笑与女性时尚摄影海报进行组合,似乎印证着印度社会对男权文化的认同。

影片中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于相关人物和专业人士的采访。相关人物包括乔蒂的父母、导师、罪犯穆克什、罪犯的律师、其他罪犯的家人,影片不仅顾及受害者的生活状况,更是将镜头转入到罪犯的生活里,拍摄他们的生活场景,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力求在可能看法观念一边倒的主题上挖掘更深的根源。专业人士中则有心理学家、案件审理组成员、作家、医生、官员、国会主席、警察局副局长、检察官、印度进步女性协会秘书等等,在这些人士之中,影片选择了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性别性流产和女性底下的社会地位使得印度受过高等教育并担任要职的女性人数并不多,但是影片却几乎选取了与同等男性比例相同(甚至更高)的女性采访对象,并没有按照真实的社会性别比例选择。案件受害者乔蒂是一位医学生,如果不是这场暴行,几乎可以认为她也是这些女性中的一员。大量的女性抗议的声音,已经为观众预设好了思考的视点。

最后,在影片中还提供了中立的一种官方视角。官方是受男权文化影响的,却不得不出面维护社会稳定。官方的形象最初是以高压水枪和武力的形式出现的。冷静的男声称印度的首都德里为“强奸之都”,但紧随其后警察局副局长却冠冕堂皇地说道,“这是个非常安全的城市,和其他国家的首都一样安全。”官方提供了一种更加荒诞的解释,他们拒绝对此事进行反思承担责任。印度国会主席——一位女性,以官方的口吻地表达了希望乔蒂可以康复的愿望。德里首席部长——同样是一位女性,点到为止地分析了这种观念的形成的家庭因素。她们的微妙身份显示出更大的戏剧性和张力。

三. 行动电影:文化反思

影片中几位专家对于罪犯的轮奸行为作出了文化和心理上的解释,他们提到的词语包括“反社会”、“权威”、“耻感”等,接受采访的犯人穆克什也坦言,“只是想给他们一个教训。”由此影片才真正由介绍介入到的分析的层面中,通过乔蒂的案件,影片上升到分析印度文化传统的层面。罪犯们通过轮奸与暴力的形式维护他们认同的印度男权文化。对于女性,被强奸是一种难以启齿的耻辱,甚至在政客的口中“不如去死”。可以说,这种文化冲突以及发展为相当激烈的社会矛盾。

纪录片中有一种行动电影的说法,这种影片的目的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一种干预。其中最为有名的作品是《海豚湾》。尽管《海豚湾》中血染碧涛的场景触目惊心,也只令日本那个海湾的居民停止猎杀海豚了数个月而已。他们不愿意为外界干涉而终止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说到底保护动物也只是历史短暂的新兴世界文化。当食人族还存在的时候,因为踏入食人族而被吃掉的摄影师能够得到附近文明社会的法律保护吗?与上面几种情况切实不同的是,《印度的女儿》中的抗议者,并不是来意不明的外人,她们也是无可否认的印度公民。在《印度的女儿》中,罪犯的辩护律师把乔蒂的行为归为看了太多的外国电影,受到外国影响太过而忘记了印度社会的规矩。印度女性中也还有大量像罪犯家中妻子一样毫无自我意识的人。行动必须开始,但要不要随着世界文化的步调走,影片并没有再进行讨论。《印度的女儿》最终只是也点起了情绪的微弱火光,而没有形成指明方向的火炬。

 6 ) 却叫移作上阳花——《印度的女儿》观后感


       “我们拥有最好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女人对于男人来说就意味着‘性’。”
       “如果我的女儿姐妹有婚前性行为,我会非常肯定把她们拉到农舍离去,然后再全家族人面前把汽油浇在她们的身上,一把火烧了她们。”
      【这是印度公交轮奸案的施暴人辩护律师说的话。】

       “一个体面人家的女孩不该在晚上九点还在外面闲逛,对于强奸来说,女人比男人的责任更大。”
      “她不应该反抗,她应该安安静静地等待强奸。”
      “一个女孩不应该这么晚和她的男朋友出来闲逛。这不仅仅是强奸,也是在解释一种规则。”
     【这是印度公交轮奸案的施暴人说的话。】

     然而最让我震惊的是其中一个施暴人妻子说的话。
     “你们要绞死所有的强奸犯么?女人被她的丈夫保护着,如果他死了,谁来保护她?她又该为谁活着?我也不想活了,我儿子还这么小,他什么也不懂,我会把他也绞死,要不然我还能怎么做?”这个在前期采访中沉默寡言的、极其年轻的传统女性抱着半大的儿子,在听说自己的丈夫要被绞死时突然神情激动,出口斥责。
       ——当受到不公平规则压制的群体都能如此理直气壮地维护施害者的权力时,这个社会的病态程度可见一斑。这个年轻的牺牲品拒绝承认自己丈夫的暴行,她的世界狭隘到只容得下她劣迹斑斑的丈夫,却看不到受害女性的蔓延整个车厢的鲜血和另一个家庭的即将蔓延整个后半生的眼泪。

       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凶案,这是一起有预谋、冷酷地对人性的摧残。受害的女性才23岁,她在印度首都这个世界级的城市的主干道上,在晚上八点这个并不冷清的时间,被六个素不相识的男人轮奸,她的下体被铁器捅伤,肠子被抽出来,全身器官衰竭,布满咬痕和伤疤。她在被轮奸后抛弃在路边,全身赤裸,当时无数人围观却无一伸出援手,直到值班警察将她送进医院,她怀着对父母的愧疚,在苦撑了两天后不甘地告别了这个并不友善的世界。
       很残酷吗,但是更残酷的是公众对这件事的反应,是他们对于受害者“不该穿裙子”和“不该在晚上八点出来”的指责,是权力机关的漠视和对报道示威的镇压,是从中折射出来的整个社会对女性根深蒂固的歧视。
       在其中一个案犯的采访中,他说,我之前并不了解这个女人,直到有了新闻报道,我才知道她是个医学生。是啊,在他的眼里,受害的姑娘不是一个完整的、有追求有理想的人,她没有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她没有疼爱她的父母家人,她只是一个容器,一个盛放他对于世界不公的愤懑与不满的容器,一个低贱的发泄工具。他以自诩高高在上的态度教训这对在“不正当的时间”出来的男女。他以侮辱和毁灭性的方式展示了他身在男权社会的浅薄的沾沾自喜。
       男女观念的极度不平等,基本人性的沦丧,权力机关的相互推诿,很多时候人们将之归咎于贫穷。一个施暴者的母亲耿耿于怀的是自己家的经济条件差,无法管住孩子。“他三年前就离开家了,我还以为他已经在哪里死了。”在他们眼中,多个孩子不过多一个争抢食物的负累,孩子过早地进入社会和糟糕的朋友来往,也不过是为了混个温饱。孩子在他们眼中并不是需要用爱来呵护和培育的生命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与自己毫无关系。他们甚至不愿意给孩子提供基础的衣食。这不是贫穷,这只是被生活过早地消磨了意志,他们没有当下的具体目标,更不用说对未来的规划。
       经济的贫穷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灵魂的贫瘠,思想的荒芜。教育的缺位让这大部分人缺乏对人性的基本认识,他们不明白女性和他们一样是同等级的生命体,女性也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女性也需要爱和尊重,在他们眼里女性只是生育的工具和泄欲的工具。
       我唯独对受害女孩的父母无法释怀。虽然经济紧张,虽然社会形势严峻,他们依然尽全力去爱、去保护自己的小女儿。他们拥有最先进包容的思想,却仍然逃不过这个肮脏的社会所能造成的最残酷的伤害。我无法直视她母亲含泪的双眼,也无法聆听他父亲亲手火葬女儿的自白。他们的女儿刚刚长大成人,他们明明就要看见希望,却一下子被打入最万劫不复的黑暗深渊,此后半生,无以为继。
       印度这个传承千年的文明古国,其遭受侵略的历史和飞速发展的当下,以及密集的人口比重,都与当代中国有相似之处。在视频中,仿佛也能看见一些微妙的相似之处。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这些片段之后,也能静下来思考其与中国的联系。
       所谓掌上珊瑚怜不得,却叫移作上阳花。将一个懵懂的婴儿培养一个真正高雅的女性,并不是如同被告律师说的那样,把她放在家里关起来,像爱护温室的花朵、稀世珍宝一样爱护她,让她天真无邪,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而是创设一个真正懂得欣赏女性的平等的世界,让她去见识外面的风景,在健康的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三观和兴趣,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被爱和被尊重的过程中学会爱别人、尊重别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短评

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从哪儿开口。想讥讽,想咒骂,最后还是沉默了,不知说什么好。

6分钟前
  • 三狗大将军
  • 力荐

为这个世间仍有的漠视与男权感到莫大的可怕,正因为文化的历史悠久导致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没有丝毫愧意的死刑犯,受过高等教育仍然说出女人晚上五点后就不应该出门,好比一块肉在狗的面前晃,被叼走了只能怪你这块肉,而狗是无辜的,可怕!!而实际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深埋的男权也只是被表象遮蔽

9分钟前
  • 岚小壹时光琐碎
  • 力荐

两个妈妈眼中的泪水令人心碎,她们都没有错,但她们却遭受着最深的苦痛。改变病态思想的根本是教育,这一点在中国也一样。

1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五十步笑百步。共勉吧。

16分钟前
  • 纠结咪
  • 力荐

幸福的发达国家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发展中国家各有各的不幸,在这不幸之中,印度这点和中国非常相似:底层草根出身的家庭都会倾其所有供子女上学读书,然后全家就指着这个翻身了。就冲着把这片给禁了,印度没资格称自己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

19分钟前
  • Anondot
  • 推荐

觉得里面强奸犯和他们辩护律师的言论可笑和可耻吗?愤怒吗?觉得印度男女平等思想落后吗?那请停止转发“女大学生防狼手册”,停止提醒女性不要在地铁穿的太“清凉”,停止拷问女性“你做了什么导致你被家暴”。中国社会里其实有太多同样的表达,只是披上了“温柔”的外衣,这样的毒药更可怕。

22分钟前
  • St.hanshaugen
  • 力荐

“她的名字在印度语里是光的意思,她出生的时候,我们被赐予了光和幸福”。

25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印度的警方说:德里是个非常非常安全的城市,和其他国家的首都一样安全,就是普通意义的安全,现在甚至更安全。政客说:印度是一个非常民主非常自由的国家。强奸杀人犯的辩护律师说:我们有最棒的文化,在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如果我的姐妹被强奸,被玷污了清白,我会亲手倒上汽油烧死她。

2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这片就是带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技巧寻常但却有效。最让我震惊的,不是犯罪人的毫无悔意;而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律师说出“我们有世界上最好的文化,(因为)我们的文明里没有女人的位置”这样的话。一想到中国的出生性别比高过印度,看这片就像在看一面镜子。

28分钟前
  • mOco
  • 推荐

看了这个片,连跟团去游印度的想法都要打消了。

31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力荐

沉重和震撼,整个人都不太好。最难改变的就是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在中国,其实最不幸的是藏在骨子里的男尊女卑被这个社会默认,被每个人默认,没有人去争取,没有导火线,一切看起来像一汪平静的水,而事实上,婚嫁问题已经成为了很大的社会问题……

32分钟前
  • PennyPig
  • 推荐

父亲说曾经抱她入睡拥她在怀陪她玩耍 最后却要亲自点火为她火葬 这是多难忍的事 母亲说她曾笑容劝慰 你们的小女儿已经要成为医生 苦日子终已到头 最难过的也就在此 她已经前程在望 却遭此横祸 她遇到了最好的父母 却没有逃过社会现实的劫数 印度太可怕了

34分钟前
  • 贾哩哩
  • 还行

把脑子洗坏的人油盐不浸。

35分钟前
  • 小小农
  • 力荐

东亚三国手牵手,谁先平权谁是狗。别忘记南亚好弟兄,印巴,印尼啊,泰国越南啥的,谁也别嫌弃谁。都觉得自己文明是地球上最棒的,我们最棒的,所以女人是没有地位的。世界人口第一、第二大国,都是杀婴、杀女婴大国,也别忘记穆斯林好兄弟,都是女性地位低,堕女胎,杀女婴。女人是延续人类的力量,我们的生育能力是男人没有的,却把牌打的如此烂。应该广泛堕男婴才能翻身,不让这些暴力犯罪分子出生面世。这姑娘生前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算欣慰,这是她感受到的最后的美好。

39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对印度一直有着“歧视”,我知道这是偏见,因为不待见,所以不会去了解,只能感受于那些有限的视角和体验,偏偏这些有限的表现愈发让我讨厌这个地方。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只是表现了某个阶层的印度,但是有这样一种阶层的存在就够恶心人了。没受过教育的胡扯也就算了,我很难相信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

41分钟前
  • 画瞳
  • 还行

我们现在看他们,产生的感觉,和远处的人们看我们,产生的感觉是一样的。

43分钟前
  • 季轩
  • 还行

世界上最恐怖的,不是暴行,而是不自知的愚昧。大家都说生在中国,是地狱模式,但看看其他更落后的地方,不得不庆幸,至少,我活在中国,当然,世界上有比中国更好的,更幸福的,更自由的地方,但那些地方,都是靠着一代一代人创建出来的,你,为了这个时代,这个国家,做过些什么?

45分钟前
  • 通叔
  • 力荐

莫可名状的悲愤,歌舞的民族,尼玛示威呐喊都唱出节奏了。如果这就是所谓文明古国的历史包袱、人伦价值观,这些污垢无异于癌症。希望生在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大家一起上路,一起平起平坐,一起开创各种可能。而,另一个文明古国也别得意,五十步笑百步,而已,lran……

49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阿三的种姓文化以及对待女性的态度,在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普世价值大流前,尤其灭绝人性惨无人道。印度政府据说禁了此片,更是司马昭之心!8.6

5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非常规整的纪录片,话题选的及时,拍的不错。看现在开始有些评论又开始整那种“至少中国没这么差”的调调了。醒醒吧中国近几年女权状况很恐怖好么,日益俱下,甭一百步笑五十步了。另外,咱天朝能去游行吗?呵呵。另外,印度语是本身没有强奸这个词么?语言没有强奸这个概念好恐怖,因为强奸肯定存在的

55分钟前
  • やま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