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 第三季

已完结

主演:陈丹青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0

 剧照

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3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4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5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6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7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8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19局部 第三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还有我

局部第三季结束了。最后一集的后半几乎是在全身的鸡皮疙瘩暴起的过程中看完的。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音乐厅听贝七、听贝九,那种大脑一片空白,心跳加速的体验。

陈丹青每一回都给我带来无比的震撼。

我曾经以为艺术是高高在上的,属于少数的那一部分人;我曾经以为文艺复兴三杰就是文艺复兴最高成就的代表,哪晓得马萨乔,丁托列托,弗朗切斯卡,利皮;我曾经以为文艺复兴的辉煌就在于油画、雕塑以及自己仅仅所知的那几幅壁画、在于建筑、在于文学;我曾经无比的相信美术史;我曾经相信现代信息沟通的便利会让我们更容易的去看到更多的消息,带我们领略更多的美景。

可惜我以为的只是我以为,现实狠狠的扇了我一个耳光。

就像片头的独白,无数湿壁画在墙上叫到:“NO!除了达芬奇,还有我,还有我。”

就像最后的结束,中国那些无名的匠人们喊道:“还有我!”

艺术的体验确是私人的,陈丹青在最后说道,自己做这季节目的原因不是为了观众,而是为了自己爬上梯子时的那个瞬间。

我没有去过欧洲,更没可能坐着升降机平视那一幅幅湿壁画。

我有过一个体验。在敦煌的洞窟里,讲解员对着面前的佛像滔滔不绝。我打开手里的冷光源手电,照向洞窟的天花板。无数的神佛在光源的照射下显现了出来,那一刻我开始理解我们在追求权威的道路上曾经错过多少令人无比震撼的风景。

陈丹青就像给在我们身所处的洞窟里打光的那个人。他说你看,除了你所知道的,还有这些或许有名或许无名的人。

陈丹青的局部真的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了美术史上我们不曾关注的局部。然后他把放大镜的手柄交到我们手上,说:剩下的你自己去看吧,他们更精彩、更伟大。

可以去欣赏和判断每一幅画作、每一件艺术品的,不仅仅有权威和教科书,还有我们自己。

 2 ) 局部的前世今生

“绘画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还有,好的绘画不但容纳时间,而且创造时间。它为时间所拥有,但一直跟着时间走,可以容纳不同的时段。绘画不会说不会动,但绘画更长久。”——局部2⃣️

感觉第三季在绘画、音乐、影像方面配合更紧密。片头全景、钟声响起、喧闹街头过后,缓缓响起的宗教音乐(破耳朵听不出什么暂认同羽管键)和丹青老师的独白“还有我还有我”让人肃然起敬。局部3⃣️来了!

“《局部》自15年开播,不知是多少人的秘密花园。第三季更是每一帧都让人心动。特别的是,这次片尾是些小小的花絮的拼接,让人感动。

老师在乡间林荫小路骑着车抬着手机摄像,老人在阳台和孩子玩着皮球,拍摄团队扛着器材走进教堂…人们好平凡,生活好平凡,而异想天开的人层出不穷,创造出那些不凡而久久流传的艺术,那些fantasy,人们在教堂穹顶之下显得渺小。

每集短短的二十多分钟,也许不能离绘画的技巧和伟大的名字更近一点,却可以离日常那些看不懂的浮夸和琐碎稍远一点。”

四年三季,老师和节目组真是很伟大了。从第一季陈丹青老师一人坐于“小黑屋”的沙发上,手里拿着画册抑或是文稿,讲着各地各时期的名画。常以“你们知道了吗?”结尾。到第二季片头回响在大都会的巴洛克音乐《四季》,“好,局部第二季开始了!”开始带我们去没去过的地方,看没看过的画,领略古今中外名画的前世今生。

局部的魅力,看理想的价值,不是简单的上课,不是知识贩卖器,是对历史的重温与探索,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3 ) 文艺复兴,只出现一次

许多人画画,都想留下点什么,让后世记住他们过去的牛逼。

在文艺复兴时代,出现如此多众星璀璨的画家、如曼特尼、皮耶罗、乔多、如此多贵族如美第奇家族、教皇,用油画、壁画来记录辉煌与财富名声。画家与贵族、画家与墙壁、这种画画与时代伟大结合,只出现一次,错过了,人类就进入另一个时代,资本主义、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全球化。

而如今,你普通人再去纯画画、不管你画的多好,你没有那样时代背景,没有一大群人陪着你玩。反而是娱乐至上,手机电脑,信息时代主宰,公众舆论被肆意操控。你的画,与时代的关系,可能还不如电影工业与当前时代关系结合,传播,达到记录,流传千古的效果。

你看见了前人伟大变革的作品,一想到明天,继续面对单调喧嚣的信息媒体,浮躁的淘金者,失去信仰的同胞,可能历史也就记录了最新电脑与手机,关于人间的故事消失了,你唯一能做的是什么呢?做个讲故事的人,叙述那伟大的时代,启发后人创造性,我不知道。

后世如何评价今天的人,可能没啥好评价,你们曾经很闹,但是你们没留下什么值得骄傲的绘画静态艺术,也许伟大的动态视频记录,如好的电影《芙蓉镇》《悲情城市》《美国往事》《2001 太空漫游》值得留下。

我并非说油画壁画已死,每个时代有自己记录的方式,你需要自己去看清时代与人的关系。

 4 ) 最好的艺术史片

看完第三季觉得十分迷茫,不是不好看,是太好看了,以至于我不知道下一步该看什么艺术类纪录片。从第一季到第三季,一季比一季要卓越,我最爱第三季,因为讲述的是最迷人的文艺复兴湿壁画,这就是我为什么要开始看艺术史纪录片的初衷。然而在偏离初衷的情况下,在不知道第三季如此迷人的情况下,我依然一集一集地看完了第一季第二季,这是局部的魅力,而第三季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奖励和彩蛋,砸得我目眩神迷,甘于沉溺其中。真希望这是个永远不会完结的长篇。真的,这真的是太美好太奢侈的美学教育,感谢导演,感谢陈丹青。从前,我总是特别抗拒宗教艺术,所以相比文艺复兴宗教湿壁画,我更喜欢看沙龙绘画、巴比松派和印象派(但我欣赏不来野兽派抽象派和现代艺术),想从文艺复兴看起也只是因为想从头了解西方美术史发展,没想到第三季如此如此让人震撼,跟随摄影镜头和陈丹青的讲述,你会一点一点了解到文艺复兴湿壁画的魅力,也许,下次我会没有那么害怕宗教艺术。

 5 ) 「不语084」文化自觉——《局部》S3点评

讲艺术,本来就不是易事,而拨开浮华的资本追逐和流量宣传,专注于更纯粹的一隅,是《局部》第三季为同类型节目开的好头。开启好的角度,是文化类节目的使命之一,本季呈现了一种独立姿态,带着陈丹青个人风格,很像丛书中有趣的别册。当然,必要的展开多亏前两季的铺垫。

私以为,文化类节目的使命如同文学著作,如同良好的纪录片,应展示惊奇或提供思考的可能。该季在制作上保留了很多过往的模式,依然是点到为止的引子,依然是陈丹青的个人手稿。整体呈现了文艺复兴前后的另一种真实,一种容易被忽略的真实。

而同样旁征博引的对比,还有中间某一期因为疫情临时更改地次序,依然拥有令人动容的效果。本季因为对象的范围减小,反而在对比上没有明显的东西方二元,更多是时代上的和跨时代上的,相较前季的切入更自然。

但从技术层面来说,陈丹青念稿的确在断句上有些听觉感的生涩。所以我调成了1.25倍速(很像薛兆丰的语气),当然,放快了之后,领略画作时又显得镜头不够了,这是实际出现的观看视听障碍。另一个疑问来自于背景音乐的配合,我不太懂音乐,但多少觉得太多的宏大感似乎不能很好对应略有起伏的各单元主题。

节目引发的思考不仅是避三家之后的百家该如何看待,还有一种类似权威对权威的挑战。我们普遍接受的艺术教育(如果可以这么称呼),到底是否可持续?而通过网络传播,对于固有的体系造成一定的影响力,是否是可行的,也值得期待。说到底,肯定会有人觉得本季出发点的刻意,但这同时也是一种自觉

大概陈丹青自己也在追寻那一份天真和纯粹,这是很美好的一份呼吁。最后一集他说:我折腾这一季是为了在梯子上看壁画,不是为了大家。这的确是真实而可爱的。

最后的最后,标准8.5分。

(补充一点,文史哲一类的节目总能在评论区看到争论不休的“民族主义”,私以为有一些人的文化不自信和过于自信,真的没必要放出来给大家看,如同当下的全球抗疫一般。)

(文中图片均来自豆瓣)

「不语」,公众号“不著”的艺术单元之一,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6 ) 《局部》好在哪里?

《局部》第三季终于开播了,在看我看来局部代表着网制文化类节目的最高水准。我不懂节目制作,也不懂美术史,我就简单谈谈我所看到的《局部》的优点所在。

《局部》第一点好在这个节目本身没啥“知识”。在这个都在追求物质成功的浮华年代,知识的触手可及是容易被忽略的事。当我们想单纯的获取知识时,看书的效率绝对高过看视频。当我们看书时是主动阅读,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与组织知识;相反看视频是被动阅读,对于之前了解这些知识的人来说,在节目中提到这些知识只是在重复他们已有的知识,而对于之前不了解这些知识的人来说,这些知识他获取可以通过主动阅读从而更高效率的获取。我们有太多的文化类节目把节目时间浪费在知识普及上,我想这些是学校该做的事,而非一个节目该做的。

正因为没有啥知识,我们在节目中听到的是陈丹青在谈他建立在他多年创作与看展基础上的所见,而非已有美术史的重复,这也算是一种艺术评论。在《局部》第一季第一集讲千里江山图时,有一段话给我印象深刻。

“绘画是手绘的,手艺第一。手艺之上,又是眼光第一。眼光,一是指观察之眼,一是指一边画着,一边如何判断自己的手艺。后者仍属技艺,包含经验,宫廷画师有得是这样的一流高手;前者,那是要看天分了。同一片山水,天才所见、庸才所见,出来不同的画格与画境。”

我想说陈丹青和美术史看同一幅画也是完全不同的画格与画境,这并没有指美术史作者都是庸才的意思,只是说在写一部美术史时,作者更多的会考虑美术史的严谨性与学术性,他个人的喜爱更多会用论据来支撑,陈丹青不懂美术史,这是《局部》的幸运所在。

《局部》第二点好在这个节目对大众视野以外画家的关注。在片头那些壁画在说“NO 除了达芬奇还有我。”是的,在文艺复兴三杰这些名字的光辉之下,还有太多被我们忽略的名字,我个人更为熟悉的音乐史也是如此,例如肖邦的《夜曲》人人皆知,但是胡梅尔和菲尔德的夜曲呢?其实被忽略的不只有这些“大师”光辉之下的该其他被铭记的名字,还有这些大师名作之外的同样该被人熟知却不为人知的佳作,美术领域这点可能稍好一点,因为记住一幅画应当是比记住一段音乐容易的,以贝多芬的九首交响曲为例,多少人只听了第三、五、六、九交响曲,而没有完整听完过第四和第七交响曲呢?

陈丹青不止一次的谈到他讨厌美术史,因为正如他所说的,在美术史上那些占了大篇幅的一流以外还有很多被忽略的本该是一流却沦为支流的画家,他为那些名字喊冤。但做为正在学习音乐史的一名本科生,我愿意替美术史喊冤,那些在美术史名字中占了大篇幅的名字不是由这些美术史的作者所选择的,之所以是这些名字占了大篇幅是因为这些名字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而并非完全由他们作品的质量所决定的。又因为时代审美的更迭,被冠以大师头衔的名字也一定在变,一百年前的美术史和今天的美术史一定是不同的。艺术领域理论工作的重要意义就是用今天的价值观重新看待历史遗留下来的艺术作品,所以一个美术爱好者可以不喜欢美术史,但要清楚你为什么不喜欢美术史。

 短评

这才是艺术教育的方式,不是学究式的教条,也不是一板一眼的观看,陈丹青的艺术家身份以绝对自我、绝对主观的介入,是一种可感、可思、可供玩味的视角。陈丹青帮我们重新找回了艺术欣赏的本心。

5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赞美。湿壁画的高古、天真、元气,都可以用第二季的“偏离规范”来理解,其一是技术突破,即“一种手法刚被发现时的欣喜”,水性快干(达芬奇搞失败的干壁最后晚餐)、透视法(乌切洛乐不思蜀的广角洪水)、写实人物(曼特尼亚、基兰达约的表情)、风景(弗朗切斯卡的倒影和建筑),陈丹青崇“古”,崇的其实是探索中的新,不拘一格(横比北宋,纵接现代艺术),这种命题作文中涌现的个人风格,奠定文艺复兴从工匠到大师的转折。其二是偏离美术史的陈见。贡布里希有个观点,文艺复兴不是受古希腊罗马启发,而是一代人为了标新立异去古典中挖掘,其实这个节目也有点这意思,最后拾遗于“无名”,是要返回“前”艺术的真,那种在一切资源限制之下的真心,那是fantasy的黄金时代,陈丹青放了一句奥妙的话:毕加索知道那灿烂的时期不属于他。

6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力荐

我不懂艺术,也不懂绘画,甚至连审美都不算好,可我痴迷一样的喜欢听陈丹青说话。

9分钟前
  • 卓木
  • 力荐

索性直接成了旁白了,还没有第一二季自然。陈丹青先生真地老了。

10分钟前
  • Late
  • 推荐

好像没有前两季好看

13分钟前
  • 舒小简
  • 推荐

有幸

16分钟前
  • Dlee
  • 力荐

陈丹青是我永远的老师。

18分钟前
  • ┎ʃΘþャ虍ᵧ〓⿻
  • 力荐

陈丹青眼里永远有光

23分钟前
  • 茉豆茉豆
  • 力荐

这一季真的是各种意义上各种棒,我怎么才看啊?????感觉是最全面的国内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解读纪录片了。拍的也美,视效也超级棒,都给我看!

26分钟前
  • glow
  • 力荐

这哪是纪录片,每一集都是一件艺术品!干货满满,受益匪浅。要是去年能有这一季就好了,一定能对我去年的佛罗伦萨之行起到重大作用。

29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强烈要求这个系列一直拍下去,直到世界末日

31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陈丹青讲的不是艺术史,是艺术史观。天才林立的年代,连阴影中的无名者也点点生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的湿壁画,时而活泼热情,时而宁静祥和,每一面残破的墙上都有无限灵韵,是印刷复制所永不能传达。尤其是马索利诺那个薄荷绿色的山体,将约翰的首级递给莎乐美的希罗底冷冽而优美,看得我眼眶湿润。古时平面上放荡不羁的时空观直到几百年后摄影发明、绘画走向现代之时才再次被发现,这样看,电影的创造也不过是返璞归真。此刻我独自关在家中,看画上一群一群的圣仙权贵和百姓在宏大场面里肆无忌惮地相聚,再想到意大利那一座座古城此刻陷身劫难,想到全球化带来的自由远行已不知何时才能再临,实在是太感慨也太难过了。

34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第一集所用到的古典音乐有:巴赫《赋格的艺术》第一首 BWV1080莫扎特《d小调安魂弥撒》 “落泪之日”(Lacrimosa),KV626亨德尔《水上音乐组曲》第一首第四乐章 HWV351

37分钟前
  • 🌍Amani🐒
  • 力荐

第一次临摹达芬奇,我15岁;第一次去意大利,我36岁;第一次阅读“文艺复兴”专著,我65岁了。------陈丹青(这娓娓道来的语调真是让人如沐春风)

4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力荐

没有心的人,只会在伟大乐章和作品面前流下眼泪,使它们传承下去,不至于流失,是我生养孩子最大的意义。

47分钟前
  • 力荐

应该编进教育大纲,通过艺术史的眼,看历史和培养审美

52分钟前
  • King
  • 力荐

讲法常规,视觉上很美。

5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我怎么现在才看到

55分钟前
  • 力荐

反正是 成功勾引了我返回十五世纪

58分钟前
  • 尧尧
  • 力荐

陈丹青是真的爱那些画,真与假,终究能被看得出来,而且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回响。很多时候,他就用美术史一般的语言,一次次地呼喊“看,这么美的画”,那些久远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不可再得,就是因为纯净。

1小时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