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

更新至20180705期

主演:陈铭 Ming Chen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少年说 剧照 NO.1少年说 剧照 NO.2少年说 剧照 NO.3少年说 剧照 NO.4

 长篇影评

 1 ) 湖南卫视坚守主流平台“内容品格”,《少年说》以正能量青少年文化引领Z世代

文|秦明(珞思影视研究组)

“这是两份铁汉柔情,我也想管我的爸爸叫大哥!”

12月3日晚19:30,陪伴观众三季的湖南卫视《少年说》回归。在大家熟悉的“勇气台”上,十年级少年于潇涵向爸爸喊出对于“陪伴”的渴望:“你能多抽时间陪陪我,做回那个全世界最好的老爸,做回我的最佳观众吗?”听完儿子的心愿,于爸爸沉默许久才缓缓应答,“今天是妈妈离开我们的第249天,如果我做得不好,我就觉得对不起她。我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你,是因为想为你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我想让你看到一个更好的爸爸。”

父子间互诉衷肠的对话,让无数观众哽咽泪目,为儿子的孤独与失落感伤,为父亲的坚忍与担当感佩。这是前晚回归的《少年说》第四季中的扎心一幕,节目播出当晚,这段视频不但刷屏微博,还获得《光明日报》官方微博点赞转发,播放量达25万次。

作为湖南卫视近年来原创品牌中的王牌IP,《少年说》早已成为聚焦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沿阵地。三季以来,节目不仅多次收割同时段省级卫视收视第一,赢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点赞,成就全民热议现象,更在引领创新中致力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度关注,全方位展示00后、10后少年们的朝气表达,把青少年文化的传递与引领当做社会责任融入到节目制作中。

“集锦”斑斓青春思想

少年们的鲜活群像还在继续扩大

青春有千万个思想,每一个思想都清新;青春有无数的平凡,每一份平凡都弥足珍贵。自2018年暑假开播以来,《少年说》踏足全国11个省份,28所学校,倾听了上万名少年的心声,分享了八百余个故事,让观众在聆听少年们成长烦恼的同时,也遇见他们可爱的青春,感受少年人成长中的真实律动。

霸气给自己找学习对手的初二女生姚尧;承诺一定会保护妹妹的四年级学生王昱然;替老师征婚的文静;吐槽自己生活被妈妈“表格化”的初一女生徐嘉唯;不解妈妈为何要培训自己家务能力的初一男生付轩昂;抗议班主任太优秀给自己造成压力的五年级男生宋皓君……

高台喊话的仪式感,为少年们平时不敢言、不愿说、不能讲的“心事”搭建了一条释放通道,让站上去的同学们敢于喊出心声、吐露心迹、卸下心防。独属于少年时光的坦荡与炙热,莽撞与赤诚,在五米高台上明媚绽放:青春的思想斑斓多姿,少年的风采不拘一格。走到第四季,仍然是那方熟悉的“勇气台”,《少年说》在“集锦”青春思想的同时,还在持续扩大少年群像塑造的采撷维度。

第一,足迹走得更远,展示不同地区风貌下的青春之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是朝气蓬勃,扎根于不同的土壤,孕育出来的气象自是别具一格。《少年说》前三季已踏足全国11个省份,第四季首站录制去到大西北的新疆,前两期节目则展示的是东北海滨之城大连,同时,将国际学校作为样本学校的选择,除了鲜明的地区风貌,附加的还有不同国度、不同社会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异国少年,与中国本土Z世代之间的化学反应。七年级学生乙间悠斗作为一名日本留学生,不仅发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趣味,还收获了有趣的中国朋友和一口纯正的东北话,这位“东北话十级”的日本少年不仅要把自己的大碴子味带回故乡,还“嘱咐”自己的朋友把善良和热情带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第二,群像表达多元,更全面地捕捉喊话同学的思考和表达。在前三季的基础上,第四季《少年说》加大了每个话题喊话后的方阵采访浓度,由个体表达变为群像表达,作为同龄人,方阵和表达者之间碰撞出的火花更强烈。混血男孩刘连安抗议同学苑意昕的“手动”关爱,希望对方不要再“掐”自己,不想却被苑意昕带着全班同学“驳回投诉”,反转场面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更为小小少年之间的纯粹情谊感怀欣慰。

中国的青少年是背负着重重压力和期望的一代,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层层关注,将他们推向一个机遇更多、挑战也更多的时代风口,他们积压下诸多情绪,却苦于没有一个宣泄的出口。

《少年说》从青少年的倾述需求出发,为少年们打造出的这方“勇气台”,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社会给予少年们的包容和尊重,他们在这里拥有充分的表达自由,可以聊梦想、谈志向,也可以讲烦恼、诉苦闷。每个时代的少年都存在被误读和被小看,80后从小被附加的“小皇帝”标签,如今又过渡到物质环境更为丰富的00后、10后身上,《少年说》走到第四季,其实一直在努力搭建更完善的“群像秀场”,让更多少年、更多面的青春“登”上“勇气台”。

拓宽话题议事空间

不让每一个微小的“少年伤”发展成“少年殇”

这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入大众舆论场中心,少年自残、自伤事件的频发,让越来越多人看到心理教育、情绪疏导的重要性。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等。有据调查数据显示,最近几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一直呈下滑趋势。

以往,我们容易忽视青少年成长里的烦扰,习惯用“过来人”的姿态粉饰太平。而《少年说》搭建的沟通、倾听、理解通道,是让家长、让学校、让社会学习正视青少年心理需要的第一步,节目创造出来的这道代际关系缓冲带,希望通过前置干预,减少及避免青少年心理问题造成的“殇痛”。

《少年说》第四季开启录制时,本季节目总导演、湖南卫视孔晓一工作室朴鹤冉分享过一个有意义的数据。他表示,节目组在节目播出后一直都有学生回访环节,去看看愿望实现的情况。令人欣慰的是,据回访结果显示,90%的学生通过节目改善或改变了一些境况。

立足湖南卫视主流平台,《少年说》作为青少年表达阵地的可贵性,不仅在于它首次让少年们获得倾述的话语权,更在于它从家庭和学校出发,将少年物语的表达范畴,引导至更具探讨广谱性的社会层面上。

第四季已播出的两期节目里,其实少年们提及的话题并不陌生,“可不可以少上点兴趣班”“家长能否多一点陪伴”“孩子是否都是别家的更好”“二胎家庭的偏心控诉”,相似的愿望在前三季节目中都有体现。面对诉求点容易重复的现象,《少年说》不止步于成长命题的展示,而是尽可能从公共空间出发,用多元角度重新解构议题。

在12月3日播出的第四季首期节目中,渴望父亲陪伴的少年于潇涵,怀念过去亲密参与自己成长的父亲,向其喊话“你能多抽时间陪陪我,做回我的最佳观众吗”。父亲的回答意外道出这个家庭背后的“隐痛”,妻子的突然离世,让丈夫需要兼顾的担子更重了,想给儿子提供更好未来保障和榜样力量的爸爸,不得不牺牲陪伴孩子的时间。

次日播出的第二期节目,又给观众带来了另一个“孩子渴望父亲陪伴”的故事。7年级男生黄宝琪以为只要自己不调皮了,在远方工作的爸爸就能常回来看自己,但作为一名被赋予国家使命的边防战士,男孩爸爸给出的答案是希望儿子能理解自己职业的特殊性。

在相似的“心愿”基础上,两则故事所散发的回味完全不同。前者是父子间敞开心扉,一起面对和解决成长中的难关,后者在单纯的亲子陪伴诉求之外,还裹挟着特殊职业奉献社会背后的个体牺牲。《少年说》以少年们的“心愿”为抓手,将少年人的成长悲欢与公共议题进行关联,从而加大“少年物语”的议事空间和情感共鸣浓度。

同样是二胎家庭的关爱平衡,新一季节目中呈现的崔瀚宇,虽然只有9岁,却提出想生两个小孩并偏心对待,以此报复弟弟的奇葩心愿。说出来是童言无忌,当事少年甚至满脸懵懂,但崔瀚宇妈妈却在哭笑不得后自责落泪。可以看到,第四季《少年说》在进一步验证:即使一些话题已被探讨过,但在社会舆论的发酵下,这些话题依然具有持续介入的空间与价值。

强化价值输出力量

引领青少年文化的正向发展

在风云变幻的全新媒体时代,湖南卫视在内容生产中始终坚守自身优势,稳步前行,以及在精神立场与价值底色上双重发力。《少年说》能够在一年多时间里“发声”四季,引发全社会重视和正视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就在于平台为内容产品与青少年文化的嫁接提供了更鲜活的尝试。

在短视频领域,节目抖音号播放量超12亿,以“素人节目”的姿态跻身广电媒体号影响力前三名。作为一档聚焦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少年说》的内容深耕不局限于电视呈现,而是联动全媒体传播渠道,让青少年文化的传播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应该说,荧屏从来不缺少关注青少年群体的内容,但《少年说》的出现,直观来说它极大突破了以往青少年综艺的“消费性”视角,没有一味地展示青少年的“闪光点”。而是以一种平等对话,勇敢交流的环境场,让青少年与占据话语权优势的家长、老师及社会站在了一个对等的交流空间里。站在“勇气台”之上的,不是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小孩”,而是再普通不过的有烦恼少年。

虽然节目呈现的是少年们的“吐槽”和“牢骚”,但透过这些少年愁和小美好,观众能看到的是少年们有原则的包容和有态度的思想。趣味横生的高台喊话,是以新颖方式传递主流价值观念,以正能量的青少年文化潜移默化地启发正在成为主力的新生代观众群体。

十年级女生胡伊诺,终于站上了妈妈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才能登上的“勇气台”,目的是希望妈妈能够正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不是将家长的欲望和想法强加给自己。在与妈妈的辩论中,胡伊诺始终没有放弃,坚持向妈妈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这段母女辩论最终也赢得了妈妈的理解。拒绝成为女汉子的怪力少女喊话班主任,虽然在与老师的“开杠”中败下阵来,但在听完加油团陈铭拆解的老师的期许后,女生很快读懂了老师的用心,并敢于承认自己思考的片面。

相较于传统以青少年为主体的节目,《少年说》的“勇气台”揭开的是一系列为平凡生活喜怒嗔痴的少年故事,拼凑出这个时代青少年最真实、鲜活的样貌。通过记录他们的心声,感受少年们在成长路上的奋斗与坚守、快乐与忧愁,这种“去滤镜化”的叙事方式,让少年群像更加可感、可触。《少年说》制片人孔晓一曾说:“只要节目做得够真诚,总是能吸引到观众和网友。”这份真诚在《少年说》做到第四季后愈显可贵,这个平台除了能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问题,同时让更多青少年看到平凡青春的闪光价值,是这档节目在引领青少年文化正向发展的最大社会意义。

 2 ) 那些在说少年说的进来 咱们辩一辩

少年说这档节目因为抖音才开始关注的,后来慢慢的习惯每天抽时间去看看,因为从这个节目身上看到了年少的自己,单纯善良又有些勇气和梦想 和现在的自己成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虽然可能看起来他们的梦想有些傻,可是他们最起码还有梦想呀,而我们这批人呢被生活所摧残的已经麻木了,每天机械的上班机械的做事情,只为了肩上的责任可是自己的梦想呢?大家想过自己的梦想没有,你或许会说现在我为了钱去拼搏奋斗,等我有钱了在慢慢去追求自己的梦想,那么这个说法我觉得也是我目前的状态,也是我为什么看到这个节目所激动或者所有种想哭的感觉。

一点一点说吧

内容

从内容来说我觉得他最起码符合国情的,也是最符合中国教育的。

对于学生而言这个节目给了孩子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可以大胆的去和父母老师沟通他们平时不能够去解决的问题,这不其实就是一种节目本质么?节目提供舞台,主角是台上的孩子和台下的家长或者老师 人物关系已经很简单了

孩子们把真实的内心把平时不能和父母解决的问题到了台上喊,不就是大声的向父母告诉他们咱们都要改变,你不能仗着你是大人的身份一味蛮干而不去顾虑我的想法,而有些时候问题也确实是得到了解决

他们这些00后已经不再是和我们这些80后90后一样,他们从他们的性格上就和咱们有本质的区别 咱们不懂得对父母对朋友表达自己的感情,而00后这些学生他们会去表达会直接告诉你我喜欢你或者我讨厌你,这样才是个孩子呀,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不懂得为何有人喷装

有些喷子一直在喷这个节目的内容 但是我却觉得很真实这档节目 这档节目没有去掩盖咱们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是深刻的将它反映了出来,我们能做的是去改变而不是一味狂喷,难道你还想以后你的孩子再去遭受你童年的问题么? 其实就是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00后一种特性 他们懂得去倾诉自己的烦恼和痛苦,遇到和父母之间的问题他们不是在逃避而是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我觉得特别真实。这个节目第一季从头到尾我都追了,第二季已经三集了我同时也在看,而这个节目覆盖了我的泪点和笑点 让我觉得真实,他们懂得感恩 他们懂得倾诉,更懂得去沟通 这不就是一种真实的节目么?难道你的综艺节目追求的和纪录片一样么 有血有肉有哭有笑让你尝尽人生百味不好么?

而且也给电视前面的家长们一种提示,对于现在的孩子你应该学会和他们的沟通方法,不能再是中国教育了,我们需要对教育方式进行改变和探索,我们一直不是嘴中说的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别人的孩子怎么怎么的,那好这个节目就告诉你你们也来看看其他家的孩子其他的父母是怎么解决问题的,看看别人的孩子真的有你家孩子优秀么?为什么明明知道孩子们的优点而不去夸一夸呢,咱们大人上班的时候还渴望得到夸奖他们难道不是么?他们也渴望得到夸奖,这样他们才能有更大的动力去学习。

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行给孩子装上,因为你的想法只是你的想法,现在的教育观念其实就应该在少年说这种类型的节目下去改变,因为你生了他,你只是对他拥有抚养权而他不是你的一件东西,最好的交流方式你应该去和他做朋友,做好朋友,这样你才能聆听到孩子心中最真实的想法才能更好的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给孩子,而不是成为的中国的虎爸虎妈

记得有次听到一个事情,主持人问孩子你爸妈老给你说什么呀,孩子说:“我妈妈一直给我说你看看隔壁叔叔家孩子一直在家里学习不出去玩,我特别不喜欢和别人比较,因为别人是别人我就是我。”主持人又问你有什么应对办法么,孩子说:“以后他们在给我说别人家的孩子,那么我就给他们说别人家的父母怎么怎么优秀。”

少年们勇敢的去登陆勇气台这不就是一种勇气么?反正我是特别佩服,因为换作是我真的没有勇气去登上去并且在那么多人面前喊出来 而他们喊出来的内容又特别淳朴或者用特别真这个词来形容我觉得是最对的 而我们真的有时候缺乏勇气,有机会的时候却胆怯而不抓住,为什么我们大了丢失了勇气而多了一份舔狗的本领?

 3 ) 请多一些宽容

被安利看了几期节目,确实看到了很多家庭教育现状的不足,有人diss节目里的家长还是习惯性地把“如果”挂在嘴边,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家长们都很欣慰看到孩子说出心里话,并且愿意做出改变。我觉得节目展示出来这个东西来引发一些思考是很有意义的啊,孩子和家长们勇敢跨出的沟通的一步,不应该被喷为zx。

 4 ) 不带脑子看倒还可以,毕竟我已经大了

一个人青春期的大部分时间充斥在初高中上,也就是本综艺发声群体所处的年龄。这个时候的人,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的心理活动大多都消耗在性(本意,不完全是现行初高中心理健康课本中妄想般的朦胧描述)和独立式思考(自己,未来,对事情的独立见解)之中。这不是件可耻的事情,所谓叛逆乃是这群人的必经之路。

在我眼里这个综艺的少年少女们,无论他们的表述是否完全贴切他们的想法,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似乎大部分有着贴合现行家长想法的倾向。家长们一边观看着节目,一边"回忆青春",一边“反思教育”。

比如那个家长不陪在自己身边的女孩的想法,虽然我尊重这个女孩的感情,但是这个例子就不是个好例子。现在你大多数家长还沉浸于所谓“孩子不懂事是由于缺乏陪伴”的妄想中,这些家长一看,不就更加坚定自己的思想了?感情高中生晚自习回来还得家长陪着做作业?相信现在的高中生一看到父母陪着就会焦躁不堪吧。

我一个农村朋友上高中的时候,每周末要手淫一次,平时还得注意自己的形象。既会想要为喜欢的女孩上一个较次的大学,又会想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在电话中说“不必操心”。既想把学习搞好,考个好大学,为在家族地位中势弱的父亲争一口气,又想到县城里的黑网吧和兄弟们战个通宵。现在我是个老师,每每想到这家伙时我都希望我能教出这样的学生。

对了,我高中喜欢的诗人是宫泽贤治。当然,这个人对大部分家长来说是个陌生又不值得尊重的日本人吧。

 5 ) 看了后泪奔,希望少年们呐喊过后不要只是说说而已

朋友跟我安利一档节目,湖南卫视的《少年说》。说:这节目你要是看了不哭,周六晚上我请你去瑞吉吃自助餐。你还可以带上你屋娘老子和你屋爸爸一起克!

瑞吉的自助餐贼贵贼贵,周六晚上一个人好像要六百多。看来,这位朋友是诚心在安利这个节目,铁了心不准备请我吃瑞吉自助餐。

一口气看了十期。节目很简单,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站上很高的台子(官方称呼叫勇气台),对着台子下的人群呐喊,喊出自己的心里话。每个孩子一分钟左右的时间。看了快一百多个孩子,我总结了下,孩子们喊的话题集中为三类:

一、学习。想考个好大学,想学习舞蹈钢琴篮球等兴趣爱好之类的。

二、父母。不要老是夸别人家的孩子呀!多陪陪我呀!我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类的。

三、友情。毕业了也要做朋友,你是我最好的同桌之类的。

有些呐喊,我经历过,不足为奇,听完也就抛之脑后。有些呐喊,我一点也不赞同,举双脚反对!随便举个例,有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男同学,叫李星燎,他说,读书期间,母亲在外地辛苦工作赚钱养家,虽然给了他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遇到了困难,母亲只会跟他说:儿子,你是男子汉。儿子,你可以的。李星燎呐喊:妈,我不需要这些遥远的助威,我只需要你的陪伴。

陈奕迅有首歌《红玫瑰》,里面有句歌词: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人呀,总是对自己缺失的东西迷之向往,缺啥想啥,缺母亲的陪伴就想得到母亲的陪伴。母亲如果陪伴在身边天天唠唠叨叨又恨不得不要母亲的陪伴。

我想对这位李星燎同学说,父母陪着你是一种青春,父母不陪你也是一种青春呀。区别不大。

拿我举例,我从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父母永远陪伴在我身边,给了我爱的同时也给了我无限压力。总感觉如果读书不努力,就对不起父母的陪伴。幸好我初中高中都是保送进的重点学校。父母在我初中高中阶段,在学校附近租了房,陪读。要求我下课十分钟内必须到家,到家后必须练书法,做奥数,写文章,做试题。我感觉自己像只笼中鸟,错过了许多跟同学相处的时光。那些年,我一直盼着父母去外地工作,离我远一点,给我自由和空间。甚至有一段时间,我盼着父母离婚,这样,父母也有了错,我学习成绩稍微退步,他们就不敢凶我,或者,凶我的时候我也有了借口:我成绩退步都是因为你们离婚!可惜的是,我的父母一直恩爱,至今未离婚。

现在的我,性格有个很大的缺点,不独立,对别人的依赖特别强。我想就是因为从小有父母陪伴在身边的缘故,父母为我遮风挡雨,帮我拿主意,处理各种学习和生活遇到的问题,甚至我文理分科是父亲帮我选的,高考志愿是父亲帮我填的。导致我现在很不独立。做决定的时候拿不定主意需要问很多人的意见;不敢一个人吃饭看电影逛街旅行睡觉,总是需要有人陪着。

李星燎同学,我好羡慕你,听到你妈妈说,之所以陪伴得很少,是希望你能独立坚强地去面对生活。我好想跟你换个妈妈。哈哈。开个玩笑。我还是很爱我的父母的。千万别让我父母看到这篇文章。


有些呐喊,真的打动了我。比如我的学妹,明德中学初二女生谢玲。母亲病重需要换肾,一位好心的陌生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她站在勇气台上呐喊,感谢陌生人,并且表示要向陌生人学习,帮助他人,传递爱。谢玲是个了不起的初中生,她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站在电视机前,我哭成了泪人。

妈妈的病有多重,谢玲小姑娘是知道的。

我想,那段时间里。

她肯定觉得天都要塌了。

她肯定每天睡前都在被窝里哭过鼻子。

她肯定无时无刻都在为妈妈祈祷。

祈祷妈妈能康复。

妈妈承受着生命难以承受的痛。

这痛,她小小的身体也在默默地承受着。

一颗肾有多宝贵,小姑娘也是知道的。

幸运的是,谢玲的妈妈遇到了一位陌生人。

 6 ) 谈谈节目中的平权价值观及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思考

在微博上被安利之后,完整地看完了每一期节目。看到大家都在讨论亲子关系和中国式家长,我想谈谈节目所传达出来的平权价值观以及对性别刻板印象的思考。不知道为什么,这一点一直没有人提到,但是鉴于目前主流媒体对这一块一直不太关注,加上这又是个青少年节目,对孩子价值观的引导非常重要,所以私心不希望这一亮点被埋没。

先说一下昨天刚播的一期吧,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希望妈妈追梦的女生:

哇我昨天看完这段喊话简直暴哭!尤其是现在女性回归家庭、赞扬母亲奉献精神的舆论环境下,这段内容传达出的观念是:生儿育女不是人生的一切,女人的人生也不是只有相夫教子,希望所有的女性、所有的妈妈,不要因为孩子而放弃理想,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

为这位女孩子点一万个赞!!

接下来说说这位“拒绝家务”的女孩——

是啊!为什么女孩子就要多做家务?家务难道只有女孩子能做吗?

在当今社会上,依然有很多女性在独自承担着家务。有的女性白天工作,晚上回家还要忙东忙西。在我的老家,“女孩子就应该多做家务”的观念,依然是很多母亲灌输给女儿的观念。这个女孩敢于向这个从小被母亲灌输的观念提出质疑,真的很了不起。

很喜欢这里陈铭老师的点评了——

做家务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学习的一项技能,这是为了保持未来人生独立自由的一项技能,而不是取悦别人的工具,最重要的是,这个技能不应该被贴上性别的标签。

鼓掌!!

不仅女孩子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困扰,男孩子也一样。

这位健美操男孩,他是他们班唯一一个跳过健美操的男生,因为同学们都觉得健美操是女孩子跳的,他就被起了很多奇奇怪怪的外号。比如“兵姐”、“美少女”之类的,让他很难堪。

然后他就现场跳了一段健美操,非常大方非常好,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最后他希望大家能够放下成见,因为健美操和踢足球、打篮球一样,都是一项运动,而“运动没有性别之分”。

到这里又想贴陈铭老师的的点评了!真的很喜欢老师的点评,很多时候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很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萌芽生长,如果我们在越小的时候改变它,整个平权世界的后期,就会越方便,越平等。”

是啊,运动没有性别之分,谁说健美操只能女孩跳?谁说篮球场只能男孩子用?

除了这几个之外,还有想做升旗手的女生、想组建女子篮球队的女生、想要安安静静、文文雅雅的男生、想要当英姿飒爽女警的女孩……

在已经播出的十几期节目中,关于平权呼吁和打破刻板印象的内容已经出现了很多。一档节目并不能给社会带来哪些改变,它有时候甚至无法改变节目中的当事人(如那个让女儿多做家务的妈妈最后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但是,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大家直面这些问题,并且可以看出,它试图通过主持人的点评和后期剪辑,向孩子、家长、老师、观看它的所有观众,努力传达着对性别平等的呼吁

单这一点来说,已经难能可贵。

 短评

日本版:治愈 中国版:致郁

2分钟前
  • 窜天猴
  • 很差

这个节目让我们看到了真挚勇敢,让我们回忆起那个记不起的自己的少年,看着会问自己我以前也这样的呀,感动!

6分钟前
  • 东少
  • 力荐

一群大人听完孩子的真心话就抬杠,你们有好好倾听吗?你们有去理解吗?没有,只有反驳反驳,各种歪理,各种我是为了你好。比成绩比特长比别人家的孩子,我希望有一天大人站在审判台上,让我们比比别人家的父母,比钱权家世外貌身材学历特长性格等等,然而他们不会羞愧,有父母身份做免罪牌

9分钟前
  • 卷福花生味
  • 很差

老阿姨哭到稀里哗啦明明可以做得那么好为什么就是不买版权呢?

11分钟前
  • Chelsea
  • 力荐

偶然看了一期,且不说有没有买版权,就算买了,和日版的笑点密集、话题多元化和引人深思相比,这做作又过于煽情的喊话,和非要台下人回应的尴尬让我实在没眼看。不过,慌张的青春年少和对未来的期盼都是一样的。

15分钟前
  • 稻荷.⛩
  • 还行

不谈抄袭了,湖南卫视一直抄袭死性不改。这个节目可以看出中国家长老师的绝对权威,以及打击式教育多么盛行。

16分钟前
  • 花满楼楼主
  • 较差

这是一档需要带着纸巾收看的节目。或许只有当青春逝去了,才能够读懂青春

19分钟前
  • 书架上的阳光
  • 力荐

不管抄没抄 我只为国内孩子们感到可怜 没有日版的比较就没有伤害

20分钟前
  • 劁猪的大语儿
  • 很差

换台的时候看的,一个初中生在顶上哭喊着爸妈你们为什么不来我的家长会,赚钱真的那么重要吗。台下的父母采访说我们都是农村出来的也没文化,就想能够给她创造一个舒适一点的学习环境。有什么话在家不能和父母交流吗,爸妈累死累活的赚钱结果还要被孩子在那样的场合里大喊着不在乎你,你在乎他们吗?

24分钟前
  • 🐱
  • 很差

看的我太难受了,中国小孩太惨了

28分钟前
  • 四月Haven
  • 很差

十年前的教育台就做过了亲子沟通类节目

29分钟前
  • spike
  • 很差

孩子背后的那根防护绳,限制了所有。

34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很差

这正是这个节目造成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相当诚实地表现了家长和孩子相处中的不平等,学业对我们造成的负重。另一方面,这种诚实,又刺痛我们。让我们在愤怒中给出差评的同时,也忘记看到这群学生站上高台,试图开展对话的勇敢。

36分钟前
  • 古旧人间
  • 推荐

“别人家的孩子”看哭了,总是有自己的道理反驳且不听自己意见的强硬家长。虽说形式模仿的日本综艺,但是不能早恋告白,内容就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这部综艺又名《总要争赢之父母们讲歪理的360招》

40分钟前
  • 掉甲了
  • 很差

为什么大家这么多的戾气。看着这些青春面庞,听着那些纯粹的心声,怎么就不能单纯的回忆一下青春年华呢?!我觉得很治愈,很暖,很有趣啊。非要跟什么日本比吗?难道这些中国的孩子就不可爱吗?我看到了友谊,感恩,勇敢,才华,是中国的闪亮亮的青春!

45分钟前
  • 作业总是写不完
  • 力荐

告白变成开班会,沟通演变成讨价还价。这里青春没有早恋,没有主张,父母老师习惯性地把「如果」挂在嘴边,少年们个个像在上面戴着镣铐跳舞的玩具。没有反思,毫无作为,这个 copy 版直接折射出我们从上到下的整个大环境的畸形镜面:一个治愈,一个致郁

46分钟前
  • 三年四班陈同学
  • 很差

为什么少年说最终就是劝孩子为结束,为什么不劝这帮没资格当父母的人。

49分钟前
  • 水木葳蕤
  • 还行

看了几期,有意思

52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还行

我不太明白中国和日本的孩子差别这么大关这个节目什么事情。节目中反馈出来的现象不就是真实的吗?干嘛把对教育体制的愤怒强加在节目身上,电视人能够做出这么大胆的节目本身就应该值得被鼓励的。这才是真实属于中国现状的少年说!

57分钟前
  • 水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