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已完结

主演:梁文道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剧照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1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2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3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4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5一千零一夜出走季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综艺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千零一夜 出走季》作为一档读书节目,从日到夜,不一样的“街头”,邀你共读中西方经典书籍,以梁文道的视野及关怀,体察一本书的多个面向, 致力于为广大网友读者提供一份有深度、个性化的精神食粮。  每当我翻开一本书,那就是一段旅程的启始。踏上未知的领域,便知道天地宽阔。途中种种遭遇,是有待解读跟诠释的密码。所有的旅者也都是读者,因为阅读和旅行其实是同一种姿势。打开全部的感官,并且认真地消化和思索自己的见闻。出走,就是为了要做世界的读者。我的青春高八度曼达洛人 第二季老瑞和哈迪之小兵进行曲做最后一天的朋友杀戮战警一天OneDay满城风雨1974贵族精英余命岛屿搜奇万物生灵 第二季真实故事特别勤务监督官赵昌风Hello锦衣卫天堂镇警局第四季吸血鬼猎人巴菲第三季军曹大电影5 诞生!终极Keroro 奇迹的时空岛是也!!柏林犯罪现场:夜生活杀手第一季霹雳舞男孩不眠夜镇灵攻略第一季打工吧!魔王大人第二季黑暗旋涡第一季山女日记2 SP后篇 阿尔卑斯的女王 燕岳穷友记 第四季与君相恋100次 (日语版)侏罗纪狂鲨兰闺喜事老狐狸我的野蛮同学(国语版)韩国小姐强袭魔女:501部队出发我们的一天美人遇鲜生史强袭魔女最爱喵星人:我猫威武透明小英雄超级动作伦敦黑帮第二季购物惊魂记不一样的新娘

 长篇影评

 1 ) 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道长的节目一直是我的珍藏也是我的书单,越来越难静下心好好阅读的我从这里汲取营养,私心里并不希望它真的“火”起来[皱眉]因为担心利益驱使下的迎合大众口味😳。

喜欢道长穿着标志性的黑色斗篷外套戴着英伦黑色礼帽手拿一本书,仿佛是一个身在红尘中的侠客却又更像一个游离于尘世的智者,在夜幕下不疾不徐的走过市井街头或地铁人流,娓娓道来对于一本书的见解和观点,间或调皮的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喜欢他的风格,喜欢它的“小众”。

《一千零一夜》 一直走下去

 2 ) 第一集《文学改良刍议》观后感

以前我也以为古人都是说文言文的,之乎者也的,后来看古籍觉得不对劲,觉得这不像是生活用语,但是怎么蹦出这个念头的,已经不记得了,也可能是因为读诗的时候觉得古人的话怎么有点儿像今天的白话呢,所以有所怀疑吧。今天听道长讲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才彻底知道原来古人真的不说文言文,只是说古话,类似于现代白话的各种方言。而文言文只是一种书面用语。

关于书面用语,其实想说的也挺多的,从胡适开始倡导白话文写作开始,书面语变得越来越口语化,谁都看得懂了,方便了文字的普及和传播,在汉文字的传播意义上影响重大。如今如果写一篇文章,里面的用词稍微书面化一点,都会被人说是文邹邹的,不贴近生活。

什么时候开始写文章的第一要义变成了贴近生活呢?我猜想就是从胡适开始的。在这方面,我还有点儿讨厌胡适了。古文言文,虽然难懂,但是韵律之美是今人学个十年都未必学会的东西了,初高中6年的语文学习,都未能培养几分文言文的气韵出来。到了自己写文章还是洋洋洒洒一大篇,不讲究文字美学。比如近期看司马迁写史记,一个生活在2000年之前的人,写的东西比现在人遣词造句要好很多,我都怀疑人类关于写字的智商是不是下降了。而且他们生活中用白话,工作中用更有序的文言文,这种转变的本领,嗟叹!

当然我理解这种白话文运动对于国家发展的必要性,但是我发现,这种急转急下的掉头,真是在任何一个年代,都未曾改变过。要么是全面的抛弃,要么是全面的吸收。为什么不能一面推广白话,一面传承古文言文的有序优美呢?现在的社会上白话被各种网络语言取代,真的就是向下的取悦,势不可挡。比如近些年兴起的奇葩说,以马东为首的团队到处教人好好说话。好在还有些人,能够保持着对文字的一份珍重。

这种文字的势头是很难扭转了,即使现在又重新倡导国学,但倡导了二十年,会用的人还是很少,远远不及当年的官员数量占比吧。孔子学院都是开在海外来招揽外国人学汉语和汉文化的,对于本国的孩子,又有多少人是真的在乎这种文化的复兴呢。电视上总是在倡导复兴伟大中国,那说明曾经的中国真的兴盛过,但今天的中国,更多的是兴旺吧。

不过也不用太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现代中国人笃信的,也就是说在日益发展的大环境下,总会有一批人正本清源,回到源头上去探寻,以求习得更多兴盛时期中国的古人智慧,我觉得这一天不会太远了。只是这一批人,会是多少人,能不能形成所谓的燎原之势,那就不得而知了。

去查了查胡适的星座,射手座,用星座学的统计理论来看,这批人干出这种事,也就不足为奇了。真的,我还挺讨厌什么都是走两个极端的,可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


附:文学改良诌议 (原文)胡适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 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 《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夐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荀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浒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京”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古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儿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   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链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浒”,“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曰“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喟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Fichte),作玛志尼(Mazzini),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烂调,“蹉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憎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吾友胡先(马肃)先生一词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么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衾”,“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么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朋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曰: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饣豆)(饣丁)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义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聩’、‘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聩”,……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弩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千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 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 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 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 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 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子,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 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诌,富而无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趼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

结论

上述八事,乃吾年来研思此一大问题之结果。远在异国,既无读书之暇晷,又不得就国中先生长者质疑问题,其所主张容有矫枉过正之处。然此八事皆文学上根本问题,—一有研究之价值。故草成此论,以为海内外留心此问题者作一草案。谓之刍议,犹云未定草也。伏惟国人同志有以匡纠是正之。[1]

(原载1917年1月1日 “新青年”2卷5号)

 3 ) 观后感之大唐西域记篇

玄奘西行路线

在看西游记时曾觉得唐三藏迂腐,虽知道那是小说里的人物。但除此之外,我对此人的印象便寥寥无几了。

看过梁先生对《大唐西域记》以及其背后故事的讲解,我开始为玄奘法师感到了悲凉之情。他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优的天才,为了佛法的“空”和“有”的“真相”不辞劳苦远行印度,期间经历各种艰辛险难,也在那烂陀寺光彩夺人。最终带回了《瑜伽师地论》以及其余经书。

玄奘回到中土后开始执手译经,试图改造中文,一心想将书中印度语的思维与含义精确表达出来,将佛法传给天下人。可惜,天下人无法明白其中晦涩难懂直言究竟为何义,更不懂玄奘法师此番呕心沥血背后的意图。舍弃佛学真理的探索,浮于表面的“南无阿弥陀佛 ”更像是一种类象征主义的东西吧。

玄奘穷尽一生的求索,大概随着其寂寞的执念飘散在西凉的一抹黄土中。

 4 ) 一千零一夜:读好书,好读书,书好读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1916年)

在古代中国,各地方言天差地别,但农耕时代农民不需要穿州过省,商人和官员们则使用笔谈,因此口语的不统一并未造成大问题。文言文作为统一书面语将国家联系沟通起来,但是掌握这门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却是困难的。工业革命催生了普及教育和统一语言(提倡书面口头语结合,即文言一致)。有识之士推动白话文运动以降低普及知识教育门槛:他们创办白话文报纸刊登启蒙知识,阅报社则负责传播(念出刊登的内容)。虽然当时有人主张废除汉字,用拼音代替,但胡适则主张推广白话文,并在其《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不主义,最特别的是主张白话文学应该成为文学主流,因为白话文能够自然的表达感情。胡适认为只有用白话文写出美的文学作品才能得到养分。白话文革命之火让中国在短短五年内与过去几千年的死板文字告别,文学创作进入新的纪元。

鲁迅:《狂人日记》(1918年)

在过去的中国,小说一直是被边缘化的文体。因此,富有战斗心态的鲁迅特意选择在主流文坛中不入流的小说和杂文开启他的创作,推动文学革命。在短短八年内,鲁迅写出二十余篇小说,成就惊人。其处女座《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没有丝毫青涩,足以媲美众多成熟作家的佳作。虽然《狂人日记》旨在揭露封建礼教埋没人性的深刻主题,但鲁迅并没有用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国民的劣根性,而是抱着对大众因为阶级固化而麻木不仁的同情心试图替他们发声,说出他们的痛苦。鲁迅并不像大众以为的那样是一个单纯的战士,《狂人日记》的最后,“狂人”恢复了正常,意识到了自己也是吃人之人,反映出他的悲观绝望和自我批判。

史铁生:《我与地坛》(2002年)

史铁生让我们感动的并非是作为一个身残志坚的作家,而是他在他自身的残疾中深思出了人类的残疾状态 --人生的孤独和对生存的本能欲望。经过文革期间大家非理性的积极向上后,人们陷入了集体空虚的状态。饱受伤病折磨而频繁出入医院的史铁生在那里看透了生命的意义: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受现实主义哲学影响)。这些让我们将人生灌注其中的事情让我们一时忘了自己的痛苦并提供精神的慰藉。史铁生的轮椅限制了他的生活范围和写作的现实素材,但也使得他用认知和理性而非感性接触社会。让他有空间和时间反思,用自己的思考力和同情心进行创作。

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科学怪人》(1818年)

十八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兴起,人们开始反思启蒙运动后人们盲目的迷信理性、知识和科学,因为驱使人们献身于科学和理性的恰恰是感性。浪漫主义的先驱者们认为普罗米修斯(因不忍看自己创造出的人饱受疾苦而盗出火种赠与人类,因此被宙斯惩罚每日遭受老鹰啄肝之苦)逾越了自己的界限,因此理应受到惩罚,并由此延伸至人类也不应该逾越自己的界限去“创造”生命。因此,在19岁的天才作家玛丽雪莱的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中,被创造出的科学怪人是一个面目狰狞而饱受歧视的不完美之“人”。但书中最有人性的却是恰恰是科学怪人,却因人们不断的歧视走上了复仇之路。反观人类,被自己的偏见和种族中心主义拒绝接纳肤色相貌种族宗教等与自己不同的“异族”并剥夺他们的权利,似乎比人造人更加冷血、没有人情味。最后,在此类科幻小说和电影中,引人沉思的是,在未来,我们又能否接纳其他高等生物?

丝芮乐伟·韩森:《丝绸之路新史》(2015年)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把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然而,丝绸之路并非人们想象中畅通无阻的康庄大道。其沿途是无数像毛细血管一般的小路,时断时续。另外,在欧洲(古罗马)的丝绸基本源于希腊和印度而非中国。因此,丝绸是被当成货币而非商品在丝绸之路上流通。另外,丝绸之中也并非像人们想象中的繁盛:其贸易规模小而路途短,通常只有十几户商人在两个绿洲之间交易。或者丝绸之路更大的“贡献”是文化的交流和语言学校:不同种族之间的人通过贸易交换文字、语言、名著(如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佛经)。中国对在丝绸之路来往的商人的管制和税收在安史之乱后开始消退,敦煌逐渐衰落,而之后大批国外资金流入,将文物、文献运至海外,敦煌成为世界之市。

玄奘:《大唐西域记》(646年)

大唐西域记作为一本写实的地理游记,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南亚诸国的历史、地理、宗教、文化和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佛教遗迹的重要文献。贞观元年,玄奘奉唐太宗敕命,出使西域,拜入印度那烂陀寺(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主持门下,取回并翻译《瑜伽师地论》。佛教中,瑜伽是一种修行、锻炼、改变自己之法。因此瑜伽师地论便是讲述不同层次上如何修行及其效果之书。此时,佛教传入中原已余七八百年,本土化宗派众多,各家对于“空”(唯识)和“有”(中观)的观点各执一词,因此,玄奘想通过《瑜伽师地论》中的唯识学统一各家之争。然而印度佛经中哲学式的逻辑思维与汉化佛教的实用主义格格不入,为了更加忠于原著,玄奘的译文颠覆了中国传统习惯,创造新词,改造汉语。也因此,他的译文不被普罗大众所接受,更没有流传开。因此,虽然玄奘是史上最富盛名的佛教徒,但是他的著作却并没有被人推崇。释迦摩尼一词源于犍陀罗语。犍陀罗,字面为遍地花香之意,也是大成佛教兴起之地。大成佛教的兴起带来的重大改变之一就是佛像。此前因为佛教反对偶像崇拜所以佛教的象征为菩提树和脚印。然而缺乏可见的图像象征不利于佛教的传播,于是轰轰烈烈的造像运动首先在犍陀罗拉开了帷幕。犍陀罗的佛像建筑则源于占领了健陀罗的希腊人(佛像形似太阳神)加入佛教后融合希腊塑像,印度和健陀罗文化所造出的最早的佛像。

敦煌变文(唐朝)

在敦煌流失海外的文物中发现的变文,是唐代的白话文学。在中国教育中,这些通俗文学作为非正统文学,并没有受到重视,也因此大多已经流失。变文题材从佛经的通俗演绎,扩大到古代经典和历史故事。其最突出的特色便是文章开头的序文,用散文描述文章梗概,在故事段落之间加入诗词和套语。而这些文章被称为变文,一说是因为他们将这些深奥的佛经、题材变得通俗;二则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变得含义从渐变成为剧变和通过精神力量进行无中生有的创造;另外,在印度文化中便和戏剧也有关联。因此现代学者认为变文是古代的说唱艺术。而这些变文的创造者,并非那些街头表演的文盲艺人,而应是初通文墨的旁观者笔录。变文在印度佛教中加入本土色彩,在弘扬佛法的同时娱乐大众,因此有些章节看似荒诞。在变形之后成为中国血脉的文化。但明朝政府禁止变文流通,因此变文只存在于唐朝的敦煌。而在宋朝,宝经、讲卷代替变文成为大众文学。

佚名(伊儿汗国):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 (2009年)

现在的人们常常以为基督教源于欧洲,但从地理意义上,基督教其实源于东方(耶稣是以色列人)并先传入以色列附近国家。然而在各个国家本土化后,当时关于基督论(耶稣的神性和人性之争)众说纷纭,应此基督教下分支众多,景教便是其中之一。景教在中国的扩张虽然广泛但教徒却寥寥无几。在唐朝时期,伊利汗国(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的主流宗教为伊斯兰教。因此,当地的景教徒必须依附于同为外来人口的蒙古人以保证宗教的生存。当身负忽必烈使命的拉班·扫马和马克这两个从元朝(伊利汗国与元朝为盟国)大都西行朝圣(耶路撒冷)的人经过波斯时,看重二人身份背景(蒙古人+忽必烈之命)的景教徒便推举其成为宗主教。1287年,为与信奉伊斯兰教的埃及对抗,伊儿汗国大汗要求马派遣拉班扫马前往欧洲,商谈与基督教世界合作对抗穆斯林的可能性。但欧洲基督徒内部的分裂和伊利汗国虎视眈眈的邻居使得该计划胎死腹中。虽然他的旅途被称为“逆行的马可波罗”,但这本游记记录的并非风土人情,而是沿途的政治宗教风貌,也是景教在伊利汗国的消亡史。最后,有人说他们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呢,那么,“如果一个在北京出生的蒙古部人我们不认为他是中国人的话 那么他该算是什么人呢?”

川端康成:《古都》(1962年)

故事似乎很寻常:一对被遗弃的双生子因为收养家庭的不同而过上了天差地别的生活,而当她们偶然相遇发现彼此后,她们开始了逾越社会地位的悬殊的友情和亲情。但是《古都》写的其实是京都这座城市而并非这对姐妹花:景物街道、季节变化、“京腔”的格调,以此来体现物哀情绪的细节。川端康成早年作品中西方现代美术影响的痕迹明显,而到了晚年便向日本传统美学靠拢,追求对细节的雕刻。其文笔含蓄徽妙难以言说,节奏舒缓,字里行间的淡淡哀愁和幽怨传达出独特的美感。因为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所感受的哀愁,再将其投射到万物,于是和万物感情共通,这就是日本美学的根源。而这份哀愁,源于川端康成自幼丧失双亲的孤独、敏感与自闭,因此,川端康成作品中文字语言与表达的比例似乎常常失调:大量篇幅用于描写那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但正是这些细节成就了川端康成。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1956年)

1950年,金阁寺僧徒林养贤因嫉妒金阁寺之美而火烧金阁寺。三岛由纪夫则根据此真实事件创作了《金阁寺》。家贫、丑陋而又口吃的主人公沟口因为自己的天生缺陷而自卑,并用自负掩饰自卑,将内心与世隔绝。在父亲的影响下,沟口从小心中的梦想便是成为金阁寺的住持。但他扭曲的性格使得他与众人格格不入。当他真正进入金阁寺时,对金阁寺的美的向往和占有欲又进了一步。最终,对金阁寺的魂牵梦绕使得他绝对必须摧毁金阁寺才能永远拥有它,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同沟口一样,三岛由纪夫的体弱让他敏感的认为肉体才是人世间最重要的存在,他认为只有肉体在受折磨时才能感到它的真实存在。即使他疯狂健身成为“腹肌先生”,却也未能消除他内心与世界的隔阂。犹如小说中沟口对金阁寺毁灭的追求,三岛由纪夫也将切腹自尽理解为对美的追求,并因此自导自演了一出愚蠢而极具戏剧性的自杀,以此来表明心中对国家的热爱和拯救:他认为西方市场经济和所谓民主腐朽了日本传统文化和神性,所以绑架了自卫队团长,公开发表极端右翼言论后切腹自尽。对最极端美的盲目信仰导致了他的毁灭,这不只是小说的主旨,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人看似易逝,但却能通过繁衍而让自己长存,金阁寺看似坚固,却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不可复苏。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1915年)

“罗生门”一词因为黑泽明的电影而享誉全球。然而电影却取材于短篇《竹林中》(取材于日本古代的历史传说《今昔物语》),故事讲述了一个武士带着妻子在前往若狭的途中,遭遇大盗多襄丸后,武士被缚,武士之妻真砂被大盗凌辱。然而故事却是由七个视角拼凑而出:三位当事人、上山砍柴的樵夫、云游的和尚、逮捕人的衙役、武士妻子之母。同一件事情因为经历者角度、价值观、目的、利益不同而产生偏差,在没有客观掌握全局的第三方的存在下,真相扑朔迷离。小说形式精巧,写法干净。

而《罗生门》短篇本身,讲述的则是在一个战争年代,一个被主人赶出来的仆人,思想上正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在罗生门(地名)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老妪。老妪声称死人生前作恶且自己为生活所迫因此不应该被谴责。仆人听后大悟,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

不同于当时文坛主流所强调的自然主义形式(即描写社会实况),芥川龙之介认为真正的人生来源于小说而非现实社会。他擅长心理描写,对人性做深层的挖掘。纵观他的全部短篇,也是一种对人间百态的展现。芥川对人的心理状态描述是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社会人情的观察。

司马辽太郎:《坂本龙马》

司马辽太郎原名福田定一,因敬慕司马迁而更名“司马辽太郎”,取“远不及司马迁之太郎”意。而其文风也以司马迁为本,一反日本先前“时代小说”的平铺刻板和私人视觉,将历史政治融入其创作。《坂本龙马》从英雄主义的角度上描绘了草根出身却被誉为“日本走向现代的总设计师”的坂本龙马带领日本从“黑船来袭”的闭关锁国到“维新政府”的幕末风云。坂本龙马是第一个提出“日本国”概念的人,其思想前卫激进,提出八项原则:“大政奉还”“议会开设”“官制改革”“条约改正”“宪法制定”“海军”“御亲兵”“通货政策”(日后闻名于世的“船中八策”)。

 5 ) 写作的黑夜

这是道长讲课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讲到写作的黑夜,史铁生因为身体的原因,和世界接触的时间空间有限,但是他如何能够保持创作的灵感呢?或许依赖于写作的黑夜,并不依赖于大众传统的视角,而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体悟和思辨,在长期的写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很难得。读的史铁生的作品很少,等到把小波的作品看完,再看一下史铁生的作品,再进行补充。

 6 ) 第七集《敦煌变文选注》观感

读文字时的第一个镜头,是一个跳舞女子的石像,左肘抬起右手垂膝、身材姣好舞姿优美,可以想象当年大唐盛世真的有那么一位技艺精湛的舞女在王公贵族的厅堂中翩翩跳跃,这样的石像很常见,以至于没有年代没有名字,我的问题是这样的舞女算不算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她留下了一个跳舞的姿态,但又有谁知道那石像是她呢?那石像只是她这样人的一个代表。同样的,留有名字又怎样呢,就算是自己没白活吗?其实都是白活,只不过认为不是白活比认为是白活可以让你活的更舒服点。

目建连是佛陀最开始的十大弟子之一,修成了阿罗汉,他给了母亲一笔钱,让母亲用来供养法师,结果母亲自己花了,于是下了地狱,而且是最底层的无间地狱。于是目连去到阎王殿,一层一层的往下找,每下一层都感到这已经够痛苦了怎么还不到啊,折磨的他想一头撞死。

这最苦的无间地狱,下着铜雨,吃铁块,喝铁水,万箭穿心,不停的折磨致死又立刻复活,他妈妈在这里受尽了苦难。他找到妈妈,心疼万分,给妈妈吃东西,结果食物一到嘴里就变成了火,目连没办法,去求助佛陀,佛陀让他开盂兰大会,又给他法杖让他打开无间地狱,没想到地狱一打开,他妈妈没出来,倒是让其他的恶鬼跑了,于是地藏王扣押他妈妈当人质,让他去把这些跑掉的恶鬼抓回来,于是目连投胎成黄巢,屠夫。

佛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在这个故事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中国文化有孝道,佛不能碰,中国底层人民总感觉受到了很多苦难,多么渴望有方法去解脱这些苦难,于是佛的轮回果报必然要拿来当做救赎。

有救赎真的是幸福的,而没救赎是直面苦难,能锻炼人。人性就是这样,能够轻易自杀的人不会留下什么理论,直接去自杀就好了,而不能够轻易自杀的人,就一直要为活着找理由,有救赎要活着,没有救赎自欺欺人的说成长是好事,直面是好事,直面让人更坚强,也要活着。

 短评

“现在的年轻人得有点信仰有点韵味对,还是希望能做到这样”

8分钟前
  • 阿难
  • 力荐

等了一个学期,你们终于回来了!说好的一千零一夜,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能算是一千零一夜

13分钟前
  • 天造地设般难得
  • 力荐

已经第三季了,还记得当年道长说的那一句,我们会一直读下去,直到海枯石烂……

15分钟前
  • 我执
  • 力荐

出走,去北京,去西域,去伦敦,去京都。

18分钟前
  • 钵中衣
  • 推荐

鲁迅的小说不适合未成年人读,只有经历过很多事 读过很多书 走过很多路 见过很多人 之后,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之后,才能懂得他的好。可惜的是,那些歇斯底里的呐喊,被掩埋在装睡的呼噜声里了。

20分钟前
  • 陈美芳˙Ꙫ˙
  • 力荐

不是节目有多厉害,当然是很厉害了,是国内同类型的没有。

22分钟前
  • 尹圩肆
  • 力荐

听梁叔叔读书

26分钟前
  • 完颜穆尔登格
  • 力荐

这一季的想法真是吊炸天了!比前两季都出色,一个文化节目,做到第三季竟还能更上层楼,不禁让人觉得看理想整个团队都牛逼闪闪,闪闪发光。

30分钟前
  • 悄悄一线光
  • 力荐

专治失眠的《一千零一夜》终于回归了。就看他像布道的传教士又像呓语的梦游患者,在巷弄,天桥,地铁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一袭素衣一本书,在夜幕下喧嚣的人间烟火气里,娓娓道来。

31分钟前
  • 阿牛
  • 力荐

终于等到道长了,激动的想哭

32分钟前
  • 晴天☀️
  • 力荐

希望出走季能来成都读一读李劼人,巴金。

35分钟前
  • 小江湖骗子林羽竹
  • 力荐

道长的出现简直是每年小屏幕上最大的指望!

40分钟前
  • 桐yin
  • 力荐

你是大千世界众生万象中的一粒尘埃,你掠过消失的身影深受我辈敬仰。

43分钟前
  • 无邪小神
  • 力荐

继续挑着看哈哈,道长

45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出走季评价偏高了,个人感觉不如以前,评分高可能因为这种节目太少了

48分钟前
  • 黑择明V
  • 还行

模式更新,以百年前新文化运动两位先驱开头,振聋发聩,如今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回顾胡适、鲁迅们了。非常喜欢每期节目后面的花絮部分,添了几分烟火气。

50分钟前
  • 南方的北瓜
  • 力荐

【2018.115】

52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非常喜欢/钟意《一千零一夜·出走季》的北京篇和敦煌篇;京都篇就稍作了解也是和中国有关的呢…梁文道,人如其名,(梁)姓知识分子有(文)化有品味地娓娓(道)来…京都篇

57分钟前
  • 🌻樂芃☯️
  • 推荐

希望理想国越来越有钱 装更远的逼

59分钟前
  • 青年瘦白鼠
  • 力荐

等待了半年,新一季《一千零一夜》终于播出了。2018年是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101周年,是鲁迅《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前两期节目就从这两位80、90后大师讲起,面对这几年火起来的“女德班”和一些反智媒体,再读胡适、鲁迅真是再好不过了。

1小时前
  • 影杂志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