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时光派

已完结

主演:窦文涛,蒋方舟,马家辉,陈晓卿

类型:综艺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2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3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4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5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6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7圆桌时光派 剧照 NO.18

 长篇影评

 1 ) 时光,不败

看《圆桌时光派》,马家辉谈到他和太太约定到30岁一起自杀那段,我简直是大笑起来拍腿附和。

我中学里有很长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活到23、24岁就算足够了,漂亮地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年龄消失,不用给自己任何走下坡路、面对惨淡人生的机会。现在是觉得那是完全被困在社会认同里的无意义反抗了,潜台词好像就是在对到了一定年龄的女孩设置各种刻板印象。

当然是要好好活下去啦,我永远生机勃勃。

 2 ) 新年flag,嫁人就嫁窦文涛

曾经还写过一篇《 24岁+的我们,应该听听这几位老男人吹牛皮》//movie.douban.com/review/8765903/

农历新年到来前,《圆桌时光派》归来。窦陈马蒋,四人探寻初老与着急,略现实又忧伤的两个话题。听他们叨逼叨了一个多小时,获知一惊天大秘密,原来鹿晗都不属于小鲜肉这一代了。Word妈,太可怕。时光苍绿,我们都在老去;流年似水,可惜我还没找到爱矣,又怎么能老去。

我们曾常常歌颂年少的单纯、青春的活力,鲜有直言老去这件事有多恐怖。但近段时间谈老去、怀念过往似乎成了时下热议的话题。《圆桌时光派》里,马家辉说,他第一次觉得老了,就是当某一天发现妻子成为大妈、女儿成为小大妈时;陈晓卿说,第一次感觉老了,是感觉可以跃过一条河,可却一跤摔在地上;窦文涛说,主持凤凰选美直播,心率过快以至于必须带药物主持……

色眯眯的文涛倒是一如既往地瘦

或许是我们的一种戏谑,对每个人生阶段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无力戏谑,所以我们自我吐槽与自嘲,不过苦中作乐。也或许是我们的一种逃避,对现实生活境遇的所必须面对的浮躁的一种逃避,所以我们不断回忆过去,也间接反映了时代的悲凉底色吧。

蹉跎的岁月,伪装的老城,小时候,渴望长大了拥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长大以后才发现,别说买面朝小河的江景房,就是攒够首付的钱,都要奋斗很多很多年。曾经都是家里呵护的独生子女,现在出门都被人喊成大哥大姐甚至老师傅。没办法,每天工作忙得也没时间锻炼保养,只能看着自己的皮肤越来越暗沉、发际线一点点后移、肚腩一天天变大。成年人的世界,竟都是争相忙着变老。

年轻时的小马哥也是小鲜肉一枚啊

方舟见陈老师的第一句话,是陈老师老了。陈老师解释,整个一年都在忙着带团队,忙着纪录片,像他这样级别的人,绝大部分事情也要亲力亲为,拍片的大半年时间在北京仅仅待了19天。的确老了,是累的,被时光裹挟的。小马哥2018年生了一场病,病愈后如此感慨:你感觉自己老了,你不是老,你是恐惧老,恐惧你能力不足够,你有焦虑。

这种变老的压力,明星主持人都无法逃遁,又何况荧屏之外的普通的我们。绝大多数务工者、创业者,同样也是过着加班熬夜、不能按时吃饭、没有时间陪家人、工作环境艰辛等等的生活。没办法,这是现实,除了埋头前行,吐槽一下现实浮躁之外,该努力还是得努力,内心的奴性始终驱使着我们要干活、要干活,不干活就是被淘汰的命运。与其说是工作压力太大让我们的发际线退后了,让我们的肚腩大了,让我们精神紧绷了,还不如说,是生活让我们无法退后。或许,间接反映了时代的悲凉底色吧。

陈老师年轻时也是颜值担当啊

当然,生活不易,但也要活出暖意。同意窦文涛在节目中的观点:5岁的小孩子,度过一年,在他整个生命里,是五分之一比例;40岁,你再过一年,是四十分之一,所以咵一下就过去了。所以实际上不是绝对的时间,是相对的时间。把时间公式分子的分母看小,时间自然长了。长出来的这部分时间,用来做更多对自己有兴趣的事。

1、去几个自己曾经想去但又未曾抵达的地方;2、手头的工作不论大小,当机立断;3、向挚友倾诉内心的酸甜苦辣;4、用笔记录下想要留下的东西;5、对年少时喜欢过的有缘人表白吧;6、身体真是革命的本钱啊,得好好管理着;7、坚持理想与顺其自然安必须结合起来;8、既要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更要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因为在未来的日子里,主观的比重将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小,最后连吃喝拉撒都要由人客观地来摆布了。

隔壁桌的大眼妹

以上。希望我们都能怀着奔向远方的心意,好好生活着。

 3 ) 窦文涛回来了,一开口就是9.1分

01

很少有国产综艺,能像《圆桌派》这样,连做3季,每季评分都在9分以上。就连这两期番外,网友也打出了9.1的高分。

这个节目和窦文涛做了十几年的“三人行”很相似,但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是4个人聊天。

别看只是多一个人的差别,多一个人,聊天的化学反应完全不同。

3个人聊天,一个主持人,两个嘉宾,一人坐一边,很容易变成像辩论,两个嘉宾,潜意识里都想和对方保持不同的观点,窦文涛则居中协调。

4个人,坐一张圆桌,就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没有谁坐中间,谁坐两边,4个人都是独立的聊天参与者。嘉宾不用刻意分成两种不同的观点,窦文涛也不用充当协调者,而成为聊天的一员。

也因为这样,《圆桌派》虽说多了一个人,但窦文涛说的话反而越来越多了,因为他除了充当聊天节奏的把握者之外,和其他嘉宾,没什么不同。

所以说,4个人,其实更接近日常生活中的聊天状态,所聊的话题自然也更日常,更接地气。

02

比如《圆桌时光派》这两期番外,聊的就是“时间”这个话题,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期:着急:你越来越着急吗?

关于时间,中国人最熟悉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时间就是金钱”。

这句富兰克林的名言,让我们中国人中毒太深。

提起时间,我们就不自觉地要把它换算成金钱价值,做任何事,都要考虑:这时间花得值不值?

在“时间—金钱”这样的换算关系中,每个人都格外焦虑

焦虑还没挣到足够的钱,无法实现财务自由。

焦虑学习知识的速度,赶不上知识迭代的频率。

甚至连看个电影、美剧都焦虑,害怕时间花得不值,要用倍速播放……

这期节目中,窦文涛也承认自己变得越来越着急,“像个守财奴一样,在算自己的时间”,跟人吃顿饭,都得先计算一下,跟这人顿吃饭,值不值,还因此得罪过朋友。

这么来说,着急,也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己着急,表现就是对时间的焦虑;另一方面,就是对别人着急,表现为没耐心、暴脾气,

先来说说,对别人的着急

马家辉谈到自己的观察,说现在的香港人,都很着急,过海关验证指纹的时候,如果前面有人验证失败,稍微慢一点,后面排队的人就会发出不耐烦的“啧、啧”声。

而他去同样拥挤的日本,则发现,不管前面的人出现什么状况,后面排队的人都会保持礼貌。

这是因为日本没有香港拥挤,日本人没有香港人着急吗?

不是,在这个高效率的时代,大家其实都变得着急了,重点是:你如何安顿你的着急。

窦文涛也举了一个例子,在香港开车,绿灯时,前面的车只要开慢了一两秒,后面的司机马上会拼命按喇叭,似乎一秒钟都不能忍。

这种路怒症,在大陆也越来越常见。

而大家都着急的代价,是越来越多的交通事故,是开车,甚至走在马路上,都变成一件没有安全感的事。

这让人联想到另一件跟交通安全有关的事,前段时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就是因为一个乘客,发现公交车坐过站之后,着急要下车,跟司机起争执,最后大打出手,导致公交车坠江,全车人,都赔上了性命。

这大概算是我们对别人着急最惨痛的代价了。

03

再说说,对自己着急

对自己着急,最大的表现就是对时间的焦虑,总希望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快速得到想要的东西,付出就想马上获得回报,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

比如说在如何获取信息、资讯这件事上,我们就在千方百计地提高效率。

也因为每个人都很着急,对自己的时间分配都很吝啬,催生了一种注意力经济。

像罗振宇提出的“国民总时间”所说的那样,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商家必须抢夺大家的时间,谁抢夺到到的注意力越多,谁就越赚钱。

所以,窦文涛说,今天,我们面临着一帮小骗子,时时刻刻都在用各种手段诱惑你的注意力。

于是,讽刺的是,我们越是着急,获得的信息质量,就越低,浪费的时间越多。

比如15秒钟一段的短视频,看似非常高效,但你不知不觉就刷了几个小时,却发现,什么有用的信息都没得到。

再比如说读书这件事。

很多人都没耐心自己看完一本书,想要每天听本书,让别人“帮”你读过了,揉碎了,“拆书”给你讲。

这样的二手知识,来得很快,但能吸收的,却很少,阅读的真正乐趣,也在这过程中遗失。

所以,如果我们能认真地想一想这件事,就会发现,着急,其实是最没效率的一件事,你越是着急,越是达不到自己的期望。

不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不论是美食、阅读,还是个人的成长,放轻松一点,耐心一点,或许才能感受到更多美好的东西。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有抵抗着急的方式,比如陈晓卿,作为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就坚持不吃外卖,没时间吃饭时,宁愿饿着,也不用外卖解决。

再比如说读书这件事,我一直觉得,听别人讲10本书,也不如自己读一本书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阅读中获取的乐趣,是别人怎么样也替代不了的。

虽然我们仍不免要着急下去,但如何安顿自己的“着急”,却能让人活得截然不同。

不知不觉,聊了这么多,就到这里吧。

看完一期节目,不仅是听到嘉宾聊了什么,还能让你不断延伸开去,想到更多东西,我想这就是《圆桌派》好看的原因吧。

赶快出第四季呀!涛哥~

 4 ) 2019:年龄的罗生门

着急的事情其实都是不重要的事情

——陈晓卿《圆桌时光派》

三个60后与一个80后闲谈了一个半小时,却也道尽了如今每个人的焦虑与忐忑。《圆桌时光派》用“老去”和“着急”两个命题直射出当下中青年的矛盾心理,也让我从第三视角来审视自己深处的环境,来评价现有价值体系的利弊,并撕碎自己固有的虚伪!

1.CTMD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

这个时代带给我们最明显的节奏是“快”,而与此同时顺应时代成为了“年轻”的象征,反之,你要么装X,要么未老先衰。在当下,你如果具有以下特点就会被划入90后甚至00后的势力范围:加班我光荣,吃饭我晒图,抖音转一转,花呗配淘宝。当80后被戏称为中老年团体的那一刹那,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出现了一种莫名的焦虑,这种焦虑来自年龄=物质积累,也就是曾经我们最喜欢用的那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

大学毕业了,企业现在都效益不好,进国企,考公务员才是王道,再不快点就没有机会了,等三十岁你就后悔莫及,为了稳定的后半生,体面的生活,一定要听话,快点做决定!

本命年到了,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赶紧结婚生子,父母还能给你带一带,该收收心为了将来考虑下了。

这就是如今90后甚至未来的00后面临的现实问题,你不能说这种状况是当代青年的灾难,却可以肯定这是自上而下的妥协。我们一面害怕变老,不停地用移动网络在朋友圈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又一面渴望变老,着急买房子,着急结婚生子,着急看到自己体面而稳定的一生。

在这样一个消费主导的物质年代,连我自己都不得不承认已经陷入到了这个死循环当中,无法抽离。当看着身边的同龄人变得越来越陌生,为了抓紧他们,我只能试图伪装自己,让自己变得同样焦虑,变得同样着急,因为这样你会少思考很多在当代人看来没有“卵用”的“长镜头”。大量的碎片资讯让自己显得很充实,密集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看着很扎实。

可是,只有撕碎自己,我才知晓我想要的青春不是他们这样的。我不喜欢微信那种便捷且互相猜疑的文字语音,我不喜欢短视频那种毫无营养且没有逻辑的剪辑方式,我更不喜欢所谓融入集体的加班与聚餐。我甚至不愿意跟随年龄的步伐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为什么结婚,为什么做爱,为什么生子,为什么养老?我甚至没有时间疑惑的时候,身边的人就开始催促你加快步伐,因为我已经老了!

当我竭尽所能想要逃离这个群体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从一个围城到达另一个围城,你终究在自己的年龄层打转,无论别人多鄙视你,亦或是你多鄙视他人,此生难逃魔爪!

2.鄙视老去,谄媚老去

当一个企业为了彰显活力而拒绝70后和80后的时候,当一个消费习惯为了迎合年轻而拒绝传统支付的时候,我们没有警惕,而是更加肆无忌惮。如今似乎10年就是一个年轻人资本价值的极限,当一个人失去资本的青睐,也就意味着在这样一个时代即将举步维艰。我们一面不屑于老龄群体,一面却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加快衰老。多么荒唐的现实,却冷冰冰地发生在所有人眼前。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焦虑衰老,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不是心理年轻就可以安度晚年,资本的世界只有生理年轻。看着我们的父辈对我们不解的样子,我们露出鄙夷的笑。然而,看着父辈平淡的生活,我们也露出羡慕的神情。上一代不懂这一代,却始终在哺育这一代。

我们看似年轻,却早已看到了自己的死;我们看似年轻,却早已固定了自己的魄;我们看似年轻,却早已失去了自己的神。我努力让自己更加乐观,因为有父辈的积累支撑着自己,却越发觉得自己的年轻只不过是荒唐的借口。我无时无刻不想提前进入衰老,这样我就可以不负责任,这样我就可以平庸度日,平安一生。

这就是这个新时代带给年轻人的长痛,也是我始终无法融入这个集体的原因。年轻活着不自由,老去活着不体面,思考活着太装X,放荡活着太散漫。矛盾生来都有,可是像如今我所面临的岁月罗生门似乎这辈子也无法得到答案。

我是坚持着我所认为的年轻,还是追随大众完成社会所认为的年轻,然后迅速被淘汰,然后······

 5 ) 年轻代表什么?从个体发展、人类进化来看才会明了

昨天刚看了窦文涛的《圆桌时光派》这里主要讨论第一集的“老”的话题。家辉老师的“过了18岁你每一天都在老”这一点我是很赞同的,生理上的老的确是每天都在进行,只要人类还会死,老就在继续;文涛老师同事的那句“我们讲的年轻都是从性的角度看的”这一点我也很同意,这既是生理上的年轻也是心理上的年轻表现。

其实整个社会的成长往往与我们个体的成长相对应,我们现在的中国社会对应着个体成长中的“生殖期”(也叫青春期、两性期),对应的年龄约是10~20岁(成年期之前)。这一阶段的力比多的活动和兴奋中心在生殖区。这一阶段的个体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两点来看一下:

1)容易产生性冲动。

这一阶段生殖区的主导作用超过了其他性感区(动欲区)的作用。所以我们欣赏的、喜欢的、想要得到的东西都是生殖区力比多的需求。这个年龄层的人最追捧“小鲜肉”,因为“小鲜肉”正值青春期,他们的颜值一般都不低,肉体也处在最“鲜嫩”的阶段,是青春期的男女在追求的。

所以他们在看“小鲜肉”和看老戏骨(不一定真的老)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可以让他们的生殖区兴奋,有性冲动;后者无法让他们产生性冲动。所以追捧“小鲜肉”的粉丝们会用“扑倒”、“撩”等词汇。(对应的歌手或舞者也很爱用有性暗示的动作,如:顶胯。)

当下中国影视作品也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点。爱用小鲜肉是特点之一,还有:爱拍校园青春片、霸道总裁系列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性追求、性冲动的特点。

2)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这一期的嘉宾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很好的证明。蒋方舟心里暗嘲爸爸、高中生说自己爸爸土、晓卿老师说的“冒犯”…

这里的“成人”是指“成熟的人”,不仅仅指自己的父母长辈,是指进入成熟期的人,也就是说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中国娱乐业处于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目前也处于这一阶段。公民们对某方面比自己强的国家有本能的抵触心理,比如:不管特朗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中国网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骂/吐槽了再说;当日本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中国网民第一句话是叫好…(部分网民,并不是全部网民)但是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看上去比中国弱小的国家身上,中国人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其实总结下来,处于生殖期的人们是缺少自信的,他们在寻找认同。他们不同于成年人,成年人可以在工作、家庭、学识中寻找各种身份认同。而生殖期的年轻人这时候受生殖区支配,本我的支配力量更大,所以他们追求的东西更多的是满足生殖区的力比多的满足,这就让他们很容易忽视或很难追求性欲以外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性以外的身份认同。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圆桌时光派》第一集讨论的主题:年轻是不是更好?(换句话说,处于生殖期是不是优于成熟期的人?)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我们的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发展一一对应,也和人类发展相对应。

巴霍芬在他的《母权论》中将人类发展分为三大阶段:

1)大地原则阶段

混乱的性杂交。

2)德墨忒尔原则阶段

女性占支配地位,有了婚姻的观念和婚生子的概念。

3)阿波罗原则阶段

父亲取代母亲占支配地位,出现了领养孩子的观念。注意力从关注肉体和物质转向了关注心灵和精神。

中国表面上是父权制(阿波罗原则阶段),但本质上不是。我们制定的社会制度是父权制的,但是家庭、个人都不自觉地受着母权文化的影响。在外的确是男人抛头露面,但是在家庭中,男人听女人的(母亲、妻子等),而且人们推崇着这样的文化,当观众知道某个男明星在家很怕妈妈或老婆时,观众会有满足感。(这里不讨论好坏)还有更多更好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

在德墨忒尔原则阶段与阿波罗原则阶段之间还有其他的过度阶段,如:狄奥尼索斯阶段。而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更像是处在狄奥尼索斯阶段。偏爱感官享受、强调性爱、主张实行婚姻法、号召人们信奉男性生殖力、追随者主要为女性…这些都是狄奥尼索斯阶段的特点,也与现在的中国如此相似。

如果要说“年轻”,大地原则阶段年轻于德墨忒尔原则阶段,德墨忒尔原则阶段年轻于阿波罗原则阶段,那是不是越年轻就越好呢?当然也不是说谁“年长”谁就一定是好的。

那么在面对“年轻”与“老”的选择时,我们该怎么做呢?我的答案是:不要选择“年轻”与“老”,选择你在不同阶段该做的不同的事,如果你到了成熟期就不要只是追求生殖期的事了。那么是不是在生殖期时就只要追求性快感和与成人的抵触呢?不是,你要追求些其他的东西,让你在成熟期时不至于只有性追求。我们要追求的是每一个阶段都能让自己进步/满足,而不是停留在某一个阶段。

 6 ) 我的“初老”和“着急”

“初老”和“着急”是进入不惑之年的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话题。看节目时,我也在问自己:从何时感觉自己老了?越来越着急了吗?

是何时呢?发现第一根白发时?逐渐失眠少觉时?出现90后00后同事时?好像都有。过了三十五岁,身体、理智、周边环境都在提醒,你已逐渐老去。但明确的标志似乎有两个:一是我的外甥生了小孩,我正儿八经成为了爷爷辈。人事代兴,我在父亲对我的尊重和顺从中感觉到了成熟,也在子侄辈成长中感觉到了衰老。二是我在事业或其他目标的追逐中产生了胆怯。以前总很有信心、很有勇气,很多事想干就去干了。但去年,面对工作的变化我突然犹豫彷徨,不敢去改变,害怕失去现有,不敢确信自己生活还有其他可能。

越来越着急了吗?这点似乎没有。二十多岁,我刚接触网络时,总是追着一个话题不停搜索,想穷尽所有资源。后来就意识到,面对无限的资源,想穷尽是不可能的。以此类推,世间可追求的东西太多,你不可能拥有所有,所以必须判断和选择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目标,择善固执。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其他的诱惑出现时,你就不会焦虑、不会渴慕、不会因因为一个东西大家都想要所以贸然耗费生命也去追求它。会更加坦然,更加从容,用尽力气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短评

觉得安慰的是,你的痛苦并不是个例。同时悲哀的是,别人走过你的来路,他也没能开出良方。总有一些人能够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更多的我们只能同时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折磨,然后继续浑浑噩噩失去活力。

4分钟前
  • 𝓜𝓪𝓷𝓰𝓸𝓲𝓵𝓪
  • 力荐

2019年第一阵惊喜:又有圆桌可以看了,虽然才两集!2019年第一阵惊吓:怎么一上来就聊这么沉重这么丧的话题?让我们初老的90后怎么办!

8分钟前
  • 当叔叔的年龄
  • 力荐

每一句都想拍大腿and点头不停

13分钟前
  • Swear
  • 推荐

还没看够就结束了。这集最喜欢的还是马家辉的观点:“我不懂这个无所谓,我甚至自豪我不懂。因为倒过来说,我所懂的你也是远远不懂的。重点就在于你有没有其他的,属于自己的东西,假如你有,你可以说我知道我不懂,可是没有关系,我不需要。可是万一你又不懂其他的东西,新一代的语言文化一上来,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你没有新的东西,也没有累积的时候,当然要焦虑了,这个时候就感觉到是苍老,我觉得这也是能力的问题。”

16分钟前
  • 壹零貳二
  • 力荐

挺喜欢这两期《圆桌时光派》,分别聊了“初老”和“着急”两个当下的年轻人最困扰的话题,嘉宾也好,马家辉、窦文涛和陈晓卿都很健谈,而且聊得内容也不空泛。但个人反倒是觉得这两集最出彩的是蒋方舟,毕竟是相对年轻人的话题,蒋方舟总能用准确直接的大白话提炼要点而且一针见血,全程只想拍大腿啊!以及,第四季何时才能回归啊!!!

19分钟前
  • 搬砖侠
  • 力荐

这个时代越来越迎合年轻人,衰老的年龄越来越年轻,现在崇拜的偶像,已经都比我小了

24分钟前
  • 张兮兮
  • 力荐

不是老,是成熟

25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推荐

这回请的人不是很适合,谈得不够深,而且跑题严重。除了窦文涛和马家辉之外,我觉得如果请梁文道、许子东、马未都、俞飞鸿他们的话应该会更有意思。蒋方舟的问题在于她的视角一直在年轻人和前辈之间摇摆,关注的点主要还是自己,缺乏抽身而出看问题的高度。

30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还行

和蒋方舟心有戚戚焉,也是从二十七开始担心变老,现在的状态是看年轻男子时的目光总是透着慈祥,并且能以正确心态欣赏好看的女孩子。

35分钟前
  • 超cute侠
  • 推荐

我可能真的老了。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时,我才刚上小学,转眼间《告台湾同胞书》都已经发表40周年了,台湾在那头,大陆还是在这头。岁月真的不饶人,可是我们也不要饶过岁月。

40分钟前
  • 蔡黄米苏
  • 力荐

欣赏不来蒋小姐

43分钟前
  • she's
  • 推荐

发现心算能力消失,发现看过的书撂爪就忘,骤然觉得老了。好在有Excel,好在记不住的未必值得记。

48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

我成了陈晓卿老师的迷妹,又渊博又幽默,慢悠悠的来一句神来之语太可爱了。

51分钟前
  • 阿凡思蜜达
  • 力荐

无聊的时候,翻翻他们的聊天,也是一种放松。细想,他们的聊天看似随意,其实极富技术性。

5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做一个人畜无害的空巢老人

58分钟前
  • Daniela
  • 力荐

80后初老,60后濒死……开着弹幕看,一到蒋方舟说话就有人骂,还嘲笑人家的长相,天啊国人的戾气怎么这么重啊!尤其是对年轻女性…

60分钟前
  • 小风一吹
  • 推荐

老是两集两集挤牙膏啊……改日播吧!

1小时前
  • 彌張
  • 推荐

晓卿老师让人如沐春风。

1小时前
  • 書衣偵探華斯比
  • 推荐

必须五星!精神世界的汲养地!窦妈依然水平在线!超喜欢看这些大老爷们唠嗑,有思想深度和涵养的男人真是迷死个人呐!方舟的存在也恰到好处,不高调不谄媚不做作仅真诚的输出观点,同时又能随时接住其他中年男人的话,这很难得好吗?

1小时前
  • sarah稻穗
  • 力荐

看完锵锵行天下马上接着看这个,这个石家庄人越活越通透了。另外这么多年从不喜欢家辉老师到渴望任何事听听他的角度。我很荣幸地说我也老了。晓卿老师也不必赘言,一句“用年轻人的语言这是在冒犯人家”直接解开了我的困惑。

1小时前
  • suelenc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