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

HD国语

主演:马可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7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用 剧照 NO.1无用 剧照 NO.2无用 剧照 NO.3无用 剧照 NO.4无用 剧照 NO.5无用 剧照 NO.6无用 剧照 NO.13无用 剧照 NO.14无用 剧照 NO.15无用 剧照 NO.16无用 剧照 NO.17无用 剧照 NO.18无用 剧照 NO.19无用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炎热潮湿的广州,某服装厂内,来自祖国各地的青年职工在喧嚣闷热的厂房中紧张忙碌。靓丽新潮的服装经一道道工序制作出来,行销各地。独立品牌EXCEPTION(例外)的服装也在此诞生;青年设计师马可与好友创立了别具一格的“例外”,她将自己对时尚、历史、文化的感悟全部融入服装设计之中。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巴黎时装周,马可带着“无用”系列来到这个时尚之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汾阳,由于服装工业化的批量生产,致使地层的个体成衣制作受到强烈冲击,有的人选择坚守,有的人则被迫改行,为了生计钻进漆黑危险的窑洞……  本片为贾樟柯“艺术家三部曲”第2部(第1部《东》),并荣获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定海神针三人行必无吾焉母与女1960辛巴达与牛头怪食客2007齐木楠雄的灾难 第二季澳洲版 单身女郎 第七季比弗利娇妻第十二季危险爱人奇妙的人类旅程心慌方日本版伙计们,请起立朋友不老阴阳眼见子娱乐百分百凹呜小密逃新天生一对曼哈顿女佣好小子温暖渐冻心母仪天下西班牙边境护卫队 第一季辛普森一家第一季灵瞳公共教育南斗官三斗北少爷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温特沃斯第一季逐月之月第三季孤岛以教父的名义影后的复仇知音识谋第一季来自风平浪静的明天恐怖玩具生死恋1984暗花1998史黛拉失踪事件簿双生灵探南家三姐妹久候多时刑警处容2

 长篇影评

 1 ) 请你歇歇脚啊,暂时停下来

据说走出一段恋情的阴影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恋情,那么逃出一部好电影的梦魇的最佳策略就是再看一部好电影。谢天谢地,看了《无用》,我终于逃出《色戒》迷城了。

《无用》令人感触良多。影片还是胜在题材、立意、切入点,贾樟柯又一次狠狠掐住了时代的七寸。说他现在“重历史、轻审美”也许颇为准确。但“重历史”也有高下之分,盼着贾樟柯堕落的看官们又要失望了,贾樟柯的历史情怀无关千秋霸业,更非赶潮流数风流人物,而依然根植于他在《小武》时代就觉醒的对此时此刻此地无可挽回地正在形成的历史的警惕、伤感、和愤懑 – 那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全速转型中千千万万个人的社会关系断裂、家园丧失的历史。在这样的速度和力量面前,大概唯有记录片才能为这脚步匆匆的时代留下点诗意。

贾樟柯的纪录片语言在迅速进步,《无用》已经比《东》实沉多了,但仍感觉他可以做到更好、更流畅。三段式的影片中第一段是冷抒情,导演节奏拿捏得最好,压抑到最后的情绪在一曲黄家驹《情人》的诱导下静静蔓延;第二段是纯记叙,风头则全被马可抢去,导演之手失踪了;而第三段又变成热抒情,导演的正式介入就显得比较尴尬。其实这个片子如果不拘泥于三段的形式,而是将广州的工厂、巴黎的艺术、山西的作坊三个层面穿插进行,整体感觉或许会更好。设计师马可的表达能力很出色,也导致全片所有激动人心的对白(独白)都集中在第二段。其实一、三段中许多无声的镜头都是马可艺术理念的绝佳注脚 -- 若不是间隔了40分钟,矿工身上的煤和模特脸上的粉会是多么的相得益彰。第三段里,贾樟柯终于决定在自己的纪录片里发问了,令人欣慰。可是选择的问题本身却显得流于形式而缺乏提炼,更像是没话找话式的拉家常。希望在下一部有关建筑师的纪录片中,贾导能下定决心,从头到尾地认真提问。

身穿“北京地摊儿上买的”灰棉布运动夹克衫,贾樟柯悄然来到纽约电影节试映现场,他说片尾挥舞着衣服嘶吼着“冲啊”“杀啊”的摩托少年是中国社会现状的最好隐喻。我以为,面对这样一个鲁莽少年,贾樟柯在《任逍遥》中表达的愤怒、《世界》中表达的绝望都显得有些意气用事,而《无用》中体现的审视、沉着、提醒的心态则显得更为成熟且有道家风范。贾樟柯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说:“我们在同时承受这变化带来的最好的和最坏的东西。”

然而还是有些忐忑――真指望艺术改变中国现实吗?太罗曼蒂克了吧!有个美国小伙子问出了我心中的问题:“你认为马可这种反实用反消费的艺术理念在当今的中国能起什么作用?”贾樟柯说:“这正是我的上一部纪录片《东》的片尾刘小东提出的问题―― ‘在这样的时代里艺术有什么意义?’而艺术有什么意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案。我只知道一个没有艺术的时代意味着什么。所以我要拍电影,来传播这些艺术家的声音。”

这回答真让我感动,就让我们坦然面对那些几乎令人绝望的困难吧,只要还记得最初的信念。

 2 ) 耐克与毒品

想看这部片子还是因为前段时间北京的庄胜崇光开了“例外”的概念店,几个朋友去过之后都说还成,然后提到“无用”,想起这部电影,谈到设计和生意……直到看《无用》,是在几天前。

要说感动,这部片子触动我的只有两个镜头:一个是灯光下不知名的一群女工在赶制“例外”的成衣,风扇无力,酷暑难当,缝纫机前他们每个动作伴着beyond的《情人》在默默闪光;另一个是汾阳的男裁缝和她的妻子坐在炕上接受采访,引导性的问题问的他们手足无措,一会儿相视而笑一会儿低头不语。妻子穿着丈夫给她从县城买的粉色衬衣,镜头外有人问到丈夫为何放弃裁缝去煤矿干活儿(看,这就是个有预设答案的提问),丈夫摇摇头:“现在我在超市给她买一件衣服只要40块钱,而我替别人做一件西装的手工费都不止40,做不下去了。”我想这是个对于导演来说很满意的答案,因为它比马可在前半部分说的所有话都更令人深思。简单地讲,这就是所有东方与西方、先进与落后问题的关键,西方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渗透对东方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瓦解和破坏,以致生活方式的变动和历史的断裂,诸如此类吧,和这个问题比起来,几件衣服确实“无用”。

衣服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足以从社会、历史、设计、文化、经济角度各写n篇博士论文,但是最后衣服还是拿来穿的。当你看到全副武装的煤矿工扒了浑身装备还是黑得和黑夜分不清,站在昏黄的灯下用洗洁精狠命搓洗身体的时候,衣服还真的什么都不是,它的所有意义甚至功能都被残酷的生活消解。

设计师到底是什么?这个词在中国出现的比较晚,也就改革开放后吧。有一次我穿着一条还是挺大牌的仔裤(我也只买得起T恤仔裤)回家的时候,外婆看到,说:“个儿倒没见长,怎么裤子那么小,包得跟小鸡仔似的,不好看,重新买条大的!”我不高兴了:“这设计就这样!XXX设计师的,刚买的呢!”我外婆反应倒快:“不好好吃饭,全买成衣服裤子了,怪不得长不高,什么设计师啊,不就裁缝么!”这话我当时印象深刻,没有经历思想冲撞和洗脑的一代自有自己的逻辑,“好好吃饭”是他们对生活的基本概括,至于衣服和设计……是啊,不就裁缝么?有时候还不如裁缝呢,裁缝还度身定做,那叫haute couture!

裁缝在中国的消失,我是经历其中的。小时候我总被妈妈拉到一些师傅那儿量尺寸,自己准备布料,撩起外衣软尺测完长宽高,过年的时候就有还带着好闻的粉笔味儿和蒸汽熨烫过的水汽味儿的新衣服了。后来这些师傅的工作台上都多了几本不知从哪儿来的过期时装杂志,ELLE居多,他们开始给顾客翻看里面的款型,询问意见,然后按图造衣,啊……这就是中国服装业盗版型的开端。再到后来,他们就开始经历上述汾阳裁缝所述的尴尬,一一消失。在家乡服装学院教书的朋友曾经采访过一个宁波的红帮裁缝,他细数自己的经历,从光鲜直到被冷落,现在技艺几将失传,无人问津。

这问题不是简单的“手艺的思想”所能拎清,或者我在歌颂“手工劳动”时就可以得到升华。马可在采访中所说的“手工的情感成分”我想不难理解,但是“无用”自决于工业制造之外的姿态却令人质疑,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制造者同使用者之间确实不存在联系,因为打工妹在吃饱了饭还不知道这个月能给家里寄多少钱的情况下,是不可能买一件chanel的粗花呢西装去体会coco小姐的生活态度的。那“无用”存在么?难道在手工织布机旁被经纬迷花了眼的女工,就可以被那些赞叹“无用”之精采的各国媒体和设计师记住并尊敬?制造与使用从工业社会伊始就是分离的,这才是矛盾的根源所在。如果最后站在巴黎展示现场的不是那些平民老外而是这些织布女工,并且最后这些衣服都被赠送给它们的生产者(我估计那些女工也不乐意要,忒沉),那也许我们还能赞叹下马可起码演了场好戏,既然要玩概念,就玩彻底了,而不要以手工的情感与历史为名义再做一次工业规则的掮客。但现在看来,影片中的老外是以看兵马俑的心态去看“无用”的,它的精彩来自于表达方式和经验的差异,而不是基于对生活与劳动的一种可敬与赞美。马可所谓的手工情感性和真正的历史价值是不存在的,前者不必说,从耐用和传递继承去解释手工的优点本来就是很片面的。而后者,在土中埋个把天挖出来就是“历史”,那我只能认为如果说是观念决定了手段,那么这个设计有点肤浅。

如果说“无用”是状态公司所谓的“高端”,那么马可赋予“无用”的精神内核是站不住的,这与她在某些方面的本意矛盾,如果情感和历史是拿来扬名拿来扩张的,那中国人的生活还真廉价。我不排斥马可,单从“例外”看,我赞赏她的设计能力和经营能力,假想“无用”是马可主导的一个“平民”品牌,便宜死了,打工妹穿着“无用”做“无用”,那我会觉得这个设计师更完满,更真诚,更可敬。当然,这只是笑话。

我突然觉得自己这么刻薄有点儿不好,其实我也很敬佩能把设计当成纯粹生意的设计师,裁缝为你做衣裳,设计师为全世界做衣裳,问他们为什么,为了生活,是啊,到头来谁不是为了生活,不容易,那还能说什么。

看来老贾的电影我是评不下去了,轻飘飘的巴掌扇得你七荤八素,那种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生活下是数不完的群体忧愁,我焦虑什么?我不想太快忘记自己是谁,但是又无奈于每天被无形的大手推向失忆的深渊。

富人卖耐克买毒品,穷人卖毒品买耐克。这个世界会好吗?

 3 ) 不能回避

在香港亚洲电影节看到贾樟柯的《无用》,有点幸运。

原来我后知后觉买的那场加场,是百老汇的3院,订票时也不知道旁边的4院是在放同一部闭幕电影,盲打误撞的参与了贾导亲临的闭幕。大会安排妥善,在3院即时转播了在4院进行的放映后讨论会。这样的安排对我最好,既可收到讲者对观众说的话,且不用面对那些有点烦人的星光熠熠。

大部分放映后讨论会都是令人感到倒胃的,我一般都避之则吉,但贾导的我从一开始就有听,从没有不满意过。贾导有心,说话坦率温和,甚至话有时重复了,还是他由衷觉得必须一说再说的,还是充满感染力。难怪有些人会说,听贾樟柯谈他拍电影比看他的电影更教人感动。

贾的纪录片从来都不是精雕细琢,但总是有话要说,令人不能回避。到今天我还是听到有中国人说贾是拿中国人在洋人面前丢架来换奖项。我觉得贾樟柯那种不理会主流电影工业生产模式的拍电影方法,的确会令影评人多加两分尊敬,但却不是一味向外国人展示丑态。

贾拍时装设计家马可,最后还是要返回山西老家,拍拍煤矿工人黝黑的脸孔,拍拍他们脱下衣服用洗洁精洗掉身上的黑渍,是要告诉观众,同一个世界不同人以不同的方式活着。你不一定要怜悯,也不一定要欣赏那些生活环境如此恶劣的人们,但你必须了解有这样的一个巨大差异。在贾的镜头下,几乎人人平等,那些主角,并不是因为异常突出,而是刚巧遇上了,就想深入了解。贾樟柯关心的是无法突出的平凡人,而不是某派贵族或某个英雄。

《无用》看起来没有新内容新观点,然而那些老掉牙的论调,和那些老掉牙的巨大差异,同样没有因为老掉牙而消失,反而愈见深远。正视它,不回避它,是坚持着那艰难迈开了的第一步。

著名的闻天祥问贾樟枸问为何拍着车衣女工时放上黄家驹的〈情人〉,贾说他从来就非常爱Beyond的歌。他说车间的女工密密缝时很动人,他还说当中有个像年青时的张曼玉、有个像老了的舒淇。他说到今天听到家驹唱:“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还是会很感动。

原文刊于:
http://blog.age.com.hk/archives/715

 4 )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

内陆飞鱼

按照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应”理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随便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贾樟柯没有公映的纪录片《无用》,没用明确借用这种气象学理论,却在纪录成衣工人、服装设计师、模特、乡村裁缝,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活和处境,颇有些这样的况味。
 
服装在农业时代只具有遮羞、保暖等一些简单的用途,到发达工业社会却已经充满很多意义。穿多穿少、穿什么不再成为问题,怎么穿才是潮流。美女们未必买得起大设计师们的最新设计作品,却喜欢关注巴黎时装周,以及各个季度欧洲发布的信息,法国时装电视台是一个和MTV电视台一样出名的专业电视台。贾樟柯在《无用》里以三段平行的方式,细腻对比和阐释了中国广州、汾阳、法国巴黎的服装业情况。

第一段里,闷热的广州,来自全国各地的进城务工者们,在服装生产流水线上,敬业地安静工作,简单地生活,吃穿住全部在厂里面解决,即便是生病都在厂里打针、抓药,作为廉价劳动力,服装厂老板们希望最大效能地利用这些人。青春、爱情、梦想在生产线上悄然流逝,未来是什么,他们懒得去想也不想知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作为高档服装的生产者,他们却从来穿不上自己生产的服装。

第二段,服装在设计师马可的手中有了新的意象。作为一个挑剔的设计师,她不喜欢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喜欢具有手工味道和设计者感情的服装。她把服装埋到土里重新挖出,让它们具备时间的痕迹。在巴黎时装舞台上,漂亮的模特们穿上马可的作品走秀,此时,服装变成了手工艺术品、设计师作品,时尚精英意味当中,服装脱离了一种作为日常事物的身份,用途不仅仅再是用来“穿”。

最后一段,贾樟柯把镜头拉回了他熟悉的故乡山西汾阳。在充满70、80年代工业色彩的小镇上,因为沿海地区时装业的空前发达,原始的乡村裁缝们几近失业,没人来订做服装,百无聊赖地在店子里熬时间。一个裁缝为了养家糊口,放下手中剪刀,当起了危险的煤矿工人,每天要下到黑暗的矿井里采矿。他和家人住在破败的屋子里,却因为自己的养活了妻子、孩子,很高兴,特别是骑上心爱的摩托车。

贾樟柯在《无用》里并没有鲜明的观点去传输给观众,而只是像他以往的电影那样,安静、散淡地记述发生了的事。这一次,在御用摄影师余力为的指导下,贾樟柯还亲自当起了摄影,表现颇为工整自然。如果非要说贾樟柯有一些观点,那就体现在配乐上。当第一段结束,镜头从女工们头上拉开,黄家驹的《情人》缓缓响起,会让人眼眶一热。影片的结尾,左小祖咒的《爱的劳工》响起,又具有了一种思索和情绪。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在孤独的路上没有尽头,时常感觉你在耳后的呼吸,却未曾感觉你在心口的鼻息”。大时代的发展步伐面前,所用一切无用的旧事物和拦路虎都将被摧枯拉朽地摧毁,纪录片本身也是“无用”的,只是纪录了一段即将成为过去式的历史,我们却看到对自身处境和有用的一部分细节,这正是影像有用的地方。

贾樟柯对尴尬时代“寰球同此凉热”的思考,没有表现出一丝张牙舞爪,只是把眼睛朴素地隐藏在摄影机后面。所有亲切的温度来自渐行渐远的农业深处,在热闹的工业化背后,显得孤独寥廓,自成一种看不见的温暖和关怀,想起一些正在失去“无用”的东西。

 5 ) 无用,不过是为了客户可以随意改变风格的高级定制而已。

马可在巴黎的展示,在我看来还是兵马俑,和她初出道时的风格基本雷同,但是走的更加极端而已。把好好的衣服,埋土里再拿出来,这就是历史??用老人的话就是糟践衣服。

流水线上的东西可能是因为审美简陋,操作粗糙,价格低廉,所以让人无法珍惜。
但是马可这样极端反及机械化,难道就是一种正确的引导么?
这种另类的品牌,不过就是另一种差异化炒作。
现在所有的高级定制,都喜欢炫耀一种东西,就是工时。每一件服装用时越长,似乎就代表这件衣服越有价值。
马可的衣服,没有精美的刺绣和炫目的珠宝,唯一能炫耀的不过就是面料和服装制作时摒弃了机械后的超长的人工。这些手工梭织机上日复一日低头苦干的女工和那些工厂里面机器前的女工,有什么差异。手工织出的面料,除了展示给大家在历史上有一个这种被淘汰的工艺外,有什么可值得特别炫耀的。

马可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那是情感的体现。”可那是母亲对孩子的情感。与“无用”这个品牌有半毛钱的关系啊。与坐在手工梭织机前的女工有半毛钱关系啊。
谁在穿“无用”的时候,会知道是哪个女工给他们织的面料缝的衣?
情感,她对她的员工有几毛钱情感啊,有为她的员工装空调么?有为她的员工做职业规划么?有多付她们工钱么?
马可,不过是生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众多自以为是的老板之一。


除了借助佛像,泥土这种充满禅意的道具,你还有什么可吸引人的。
不过就是往那种追求自然风格的别扭富豪靠拢,不过就是用自然做一些文章。
“奢侈的清贫”,不过就是富人的游戏而已。
第一夫人的着装确实简练,但是和马可的习作有几分联系啊。
“无用”也不过只是可以为了客户随意变更风格的高级定制而已。

 6 ) 無用

  在電影《無用》中,中國服裝設計師馬可秉持著,她想要做出中國本土的創作,並且在崇拜和跟隨西方工業化後的服裝潮流之外製造不同的選擇-馬可的品牌形象,是中國本土的、手工的、傳達出某種內涵或本質的、承載著記憶和故事的物質(衣物),由這些理念塑造的時尚品味。馬可說,如此賦予和使用物質的意義,是不可能出現在一只拋棄式的紙杯上。
  人與衣物的關係,從不同的生產過程和眼光中,有不同的內容。例如,工業化的衣服產業所生產的衣物,就是普及、實用的,也就似乎失卻了手工衣物有的個殊性、情感價值。然而,如此的詮釋衣物的社會性質,依靠的並不是反璞歸真的、棄絕便利性和工業化的復古,而似乎是激起或依賴著不同的時尚建構。也就是,與其說是比較傳統手工與現代工業使衣物被賦予了不同意義,不如說,我們開始想要在消費主義時代中,標榜出比起普遍更高的價值-透過對手工和情感的仿真手法,製造出綜合手工情感價值和時尚品味的商品。

 短评

好吧,这是贾樟柯最好的纪录片,但也就是贾樟柯最好的

8分钟前
  • 朱熠
  • 推荐

4.0.前半段配乐加迟缓移动的镜头,气质上同《恋爱症候群》,在现实的空间里呈现超现实的味道。后半段依然是熟悉的味道,镜头等同于观者的眼睛。

9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透过现象看本质么?贾章柯和马可两个人的内心的矛盾碰撞?还是从头到尾都是皇帝的新衣呢?

11分钟前
  • L.L
  • 推荐

12分钟前
  • maya
  • 还行

无用是什么意思?艺术有什么用?日常中有没有诗意?中国工人的未来将会如何?东西太多,看不懂贾樟柯想说什么,他的主观元素太多,包括加入的两首歌曲,平添悲情和希望,这又不是小武,是纪录片。

17分钟前
  • 滚来滚去
  • 较差

第三段开头镜头的转移,类似《白气球》的用法,镜头仿佛有了自我意识,忍不住追随关注,即使煤矿工人很少说话,或者正是因为他们如此沉默,镜头才更应该离开马可转向他们…准备走秀的模特和洗去煤渣的矿工如此相似,无用作为品牌如何立于工业机器之外,流水线上的工人们就没有丝毫情感吗?《情人》不值得献给他们吗?同样是聘用工人即使手工织布又能注入多少情感?往土里埋一埋挖出来就是历史的观念可太中国了,也太心酸了,有意无意cos秦始皇的同时,多少人像衣服一样自甘成为工具&奴隶

20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摇啊摇。

22分钟前
  • ich
  • 还行

想看[2008-12-03],贾科长长片补完。马可请科长拍这个片,她看了成片之后真的没觉得被打脸吗……汾阳段落拍得是真有趣,应该是科长自己掌机拍的,虽说有点尬且主题先行有些硬不过完成得还真是不错的,加上前面马可那一半,对比起来嘲讽得简直无以复加(忽然觉得这个简直是科长最刻薄的一部了……)。就凭这个片子就值四星了……

23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广州巴黎汾阳珠海啥都有

26分钟前
  • pbbcc
  • 力荐

我不大认可马可的观念,但比较钦佩贾樟柯,这是一个敢于把镜头对准真实的生活的人。

27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静默的力量,与侯孝贤的接近。诚实,毛边,温暖却客观的贾樟柯。

31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矿工洗澡那段,怎能不想起孙少平

35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10/10/2007 7:20pm bc

39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手工的价值不在于精细的卖相,而在于一针一线里含蓄的感情,穿在身上实在,脱下时珍惜。

44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无用背后的点点滴滴

47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力荐

从马的无用到贾的无用,充满了约简的陈词滥调和从中国现实捞上一笔的可疑动机

48分钟前
  • n u
  • 较差

用假的表情和状态,表现真的生活和内心。别人都玩假善美,偏他要行真恶丑,而生活的诗意,恰恰也在这恶丑之中。

5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剪辑思路不错。镜头的移动在纪录上很有意义。

55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力荐

贾樟柯作为一个“不一样的动物”,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把农民长镜化、诗意化、去荷尔蒙化,打造无限接近生活的真实的节奏,顺便讽刺一下让人无奈的社会现实。

6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

1小时前
  • forfaen
  • 较差